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2024-09-05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共8篇)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1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20.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

21.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邵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汉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3.简答题(10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4分)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 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

贺喜吊丧,送往迎来,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分)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2

江苏省高考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类文本——散文或小说;第二部分是论述类文本或者实用类文本。基于我国语文高考制度出发, 以“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为重点研究对象, 深入研究阅读能力考查目标的划分、阅读材料的选择、考试内容的设定、题型设计与评分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存在其价值性意义如下:

(一) 活跃高考语文与中学语文课堂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具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文本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文章存在不同的阅读目的, 使用多元化阅读的方式来提高阅读的效率与质量。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接触到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等三类文本。因此, 现代文阅读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学习, 探究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出题规律、考查重点, 实现教学目标与高考语文目标统一化, 活跃高中教学与高考的良性互动。

(二) 优化语文教材编写结构

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教材的选文是整本教材的精神面貌与形象。若是课文的质量高, 语文教材的编写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对于语文教材选文存在三种要求:一是思想内容必须要健康向上, 二是掌握好词汇的用法, 三是符合教学目标。论述类文本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用类文本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中, 阅读材料的选取是整个考试选材的重点, 选文标准与主题可以引导语文教材的编写。

(三) 强化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功能性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主导地位。其能力涉及:体会作者思想、看法与情感, 表述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同时也完全适用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目标。科学化研究高考阅读目的与考查内容, 能够提高高考语文的价值性。

(四) 增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难度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与自身文化素养, 在深入分析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内容的同时, 仍需要对题型设计与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评估, 进一步推动高考语文向科学化转移, 体现其价值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论述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匹配率低

《考试说明》中将论述类与实用类阅读作为选考, 这两类考题在题型与分值上都全部吻合, 不确定考哪类文本。教师与学生在复习中花费了很多精力, 但从今年的江苏高考上看, 论述类文本考查明显多于实用类文本, 考查的目的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 如今对高中语文选修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这个问题需要现代文阅读考查不断完善, 同时是教师对高考语文的最大期望。

(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高中生与成人的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从考生的角度出发, 若是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就能够证明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但是现在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重点是在理解、分析、鉴赏方面进行思维扩散, 因此仍需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优化探究题的出题结构

自2007 年高考语文开始出现了探究题, 主要是抓住考生的兴趣进行发问, 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探究意识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趋于完善, 好奇心也极为强烈, 愿意寻求问题的根源, 在现代文阅读设置探究题, 能够进一步满足中学生的需求。

三、改进建议

(一) 调整试卷结构, 快速促进论述类与实用类的匹配问题

江苏卷有待于完善试卷结构, 优化论述类与实用类的匹配问题。其处理方式细化到两个方面:一是保留选考, 《考试大纲》需要纳入三类文本, 论述类与实用类应该交替进行出题, 不应明显偏重一种文本的考查, 这给一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二是取消两种文本的选考, 明确考查论述类文本或者实用类文本。这样明确两类文本的考查, 可以减少一线教学的压力,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果。

(二) 重点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论述类选材的过程中, 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论述能力, 并且寓意要有深度, 文学类文本需要选择多元化的文字因素、文学色彩较为浓重以及体会感受多样化的文本。题目在设计方面需要注意思维的考查, 重点体会文章的思路与情感, 问题的关键点与得分点, 以及相应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甚至综合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三) 注意课外阅读与阅读技巧的考查

重点强调高考对于中学教学的影响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外阅读与阅读技巧。现在的教育模式过于僵硬, 教师将分数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 使得学生难以逃出大量的阅读习题。学生无法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一些文学名著也是很少有机会接触, 只有习题集是经常的阅读对象。因此,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是源于多种因素限制, 不能将责任归于老师与学生。若是高考改变阅读的命题形式, 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想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阅读教学。

四、结语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3

【关键词】C项 矛盾冲突 表达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公布之后,不少中学老师和考生反映,附加题第22题的答案不大令人信服。阅卷结束后,新华网等媒体也有关于“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的消息。笔者研读了该题后,认为该题及答案值得商榷,现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为方便商榷,笔者现将该高考原题及答案摘抄如下: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参考答案是A、E。显然,A项和E项都是比较明显的错误,但C项的表述也有问题。首先,C项的表述有语病。“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是用来列举“多组戏剧冲突”的,故“之间”后均应加上“的冲突”。或者将“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改为“曹禺《雷雨》中戏剧冲突体现在众多人物关系上”,这样才能与后面列举的“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相一致,且能真正体现《雷雨》或新或旧、或隐或显、错综复杂的冲突。因此,“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这句列举没有穷尽,故应在后面加“等等”。

其次,C项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剧中谁是冲突的中心,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两说:

第一说,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辛宪锡先生等。辛宪锡先生早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就发表了《〈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一文,否定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是全剧的主要矛盾,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辛宪锡先生认为,“作为《雷雨》全部戏剧情节的纽带的,却不是繁漪而是侍萍。《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雷雨》中的一切矛盾,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侍萍与周朴园两人身上,由此构成戏剧的主要矛盾。”“在《雷雨》的许多事件中,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还是侍萍的遭遇。人们急于知道,她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后,为什么没有死?……这一连串悬念,造成了整个戏剧冲突的总悬念。”“从《雷雨》戏剧冲突的几个发展阶段看,四幕剧中,侍萍的戏都作为重场戏贯穿始终。”

第二说,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冲突中心。持这一观点的有陈瘦竹、沈蔚德、陈保平等先生。陈保平先生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发表了《也谈〈雷雨〉的主要矛盾——与辛宪锡同志商榷》,陈瘦竹、沈蔚德在《文学评论》1960年第5期发表了《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认为《雷雨》的主要矛盾就是贯穿始终的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而侍萍与周朴园的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导引出来的、起辅助作用的的矛盾,属于“过去的戏剧”。

因而,“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仅是一家之论,《雷雨》这道题应该是见仁见智的。“说不尽的《雷雨》。”《雷雨》作为一部戏剧经典,文本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带来了《雷雨》接受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总之,笔者认为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附加题第22题及答案是不够严谨的,“曹禺《雷雨》的矛盾冲突也难倒不少考生”是事出有因的。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4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 圣人的心得, 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 ,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 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宰沭阳二年 .B.说当时决某狱 .C.代为治筐箧

.D.奉母闲居

宰:治理 决:打开 治:备办 奉:侍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4)▲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7)浴乎沂, ▲ ,咏而归。(《论语·先进》)(8),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 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 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6分)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4分)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己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4分)..处.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2分)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 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回中,贾母得知府中库藏已空、入不敷出的实情后,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以渡难关。请结合这一情节,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6分)(2)巴金的《家》中,梅表姐因躲避炮火再次来到高家,她在花园里看见觉新站在树下,她“嘴唇微微动一下,像要说话”,最终还是“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请说明梅表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 题。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 ”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 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 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26.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4分)

27.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5分)28.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6分)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C 2.B 3.D 4.D 5.A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6.B 7.C 8.(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 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1)载笑载言(2)无以至千里(3)秋月春风等闲度(4)高低冥迷(5)锦鳞游泳(6)五十弦翻塞外声(7)风乎舞雩(8)铁肩担道义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13.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14.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1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 架、次加墙壁。

1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七、作文(70 分)20.略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 题。(10 分)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CD 25(1)处变不惊,性格坚强;处置果断,能力出众;分配得当,处事公平;轻财重义,顾全大局。

(2)心中仍有旧情,想跟心上人说话;婚姻现状和礼教束缚,不便单独与觉新见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26.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27.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5

2.古诗文背诵。(10分)① 俱往矣,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② 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

③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④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之中与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⑦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诗句__________。⑧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而抒怀的诗词名句很多,请你就“登山”或“观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③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④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⑥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⑧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⑨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⑩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节选自《今日文摘》)【小题1】请说说本文标题的特点。【小题2】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即 和。

【小题3】如果把文中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一般”去掉,表达效果有无变化,试分析。【小题4】阅读②③④段,指出这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一定实例说说其作用。

【小题5】请运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说晚上休息时经常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上的妈妈,正确使用手机。

2.我说,你听(木铃)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小题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①→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小题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⑪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⑫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小题3】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句。赏析: 【小题4】“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得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小题5】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1.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甲:亮曰:“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1)将军既帝室之胄(2)夙夜忧叹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4)恐托付不效

【小题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小题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乙】段文字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小题5】【甲】文中,诸葛亮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④戎越:

【小题6】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一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2.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节选自《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有戴嵩②牛一轴。一日曝③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节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著名画家。③曝:晾、晒。④搐:抽搐,收缩。⑤掉:摆动,摇动。

【小题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老河兵闻之而一牧童见之B.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躬耕于南阳C.余闻而愈悲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小题2】解释加横线词。①如是再啮__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 ③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_ ④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___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小题4】老河兵和牧童都表现出丰富的生活经验,请分别简析。

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清江引·秋怀》[双调]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小题1】曲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小题2】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3分)

3.诗歌赏析(4分)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小题1】(2分)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一院香”与上句的相照应。【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鱼儿总会游向浩瀚的大海,马儿总会奔向辽阔的草原,苍鹰总会飞向无边无际的蓝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梦,都会为追梦做出很多努力。或许很累,但它是充实的,是美好的,是有着星光般点缀的。

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6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好其思想感情是命题和复习的重中之重。考生在答感情题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感情概括不准、不全;二是不会分析情感,或者分析空泛。问题的存在都指向了把握思想感情题最关键的两点。那么,如何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呢?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洪尊师不遇 刘长卿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营造了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洪尊师道行高深,为下文描写“洪尊师”的居所做铺垫。

(2)①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②层次清晰(“道书”“玉案”是俯视,“仙帔”“青霞”是仰观)。③虚实结合(“鹤老难知岁”是虚实结合,“梅寒未作花”是实写)。

(3)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惆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 ①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②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

(1)请简要分析本诗首联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题,“落日”“乡思”扣题;开门见山,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愁”总领全诗,奠定了全诗哀愁的感情基调。

(2)人在旅途的思乡之情,前途迷茫的怅惘之情,有心出仕却无人引荐的哀怨之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典抒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涧[]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 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通过山林中的蒙蒙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2)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 朱敦儒[]

注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注 朱敦儒:宋代著名词人,因遭秦桧等弹劾罢职,晚年退居嘉禾。(1)上片写出了小园的哪些特点?由此可看出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园特点:①面积小,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③设施简朴(简陋)。主人公身份:隐士(隐者)。

(2)①“胸中无事”: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②“风景争来趁游戏”: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③“称心如意”: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④“剩活人间几岁”:对去日无多的感伤。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的陶然。

一、准确、全面概括思想感情(一)准确概括

1.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

许多情感概括题只是选择一两句或一联或某片,是局部的。对局部的词、句、联、片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整片、整首中去理解,绝不可孤立地看这个词、句、联、片。2.打破思维定势,精读、细读所给文字

不要见到“独”就想到“孤单寂寞”,见到“酒”就是借酒浇愁,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势要不得,必须从语言中来,必须深入到更细腻的语言肌理和层次之中。3.紧抓住“情语”

(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二)全面概括

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情感多样的语言片段来考查。答题时不要只知一点,而要仔细揣摩,看看字面,探探字里。瞻前顾后,看看是否还有什么情感。具体说来:(1)所给的语言片段越大,情感往往就越丰富。如一联有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上片或下片,写了几句话,往往就有几层。这时,要会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切分、“断层”。除“字”“词”外,其余的句、联、片、篇均能理清层次,有几个层次往往对应着几个情感层次。

(2)托物言志的句子(联或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或片)往往是双层的:前者既关“物”情又关“志”情,后者既有典中情又有典外情。

二、善用“抓手”,具体分析 1.把握分析原则

(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情感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2.善用三个“抓手”(1)译句析

直接把所给材料的语句大意翻译一下,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译句析”。这个“抓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运用“译句析”,不必像文言文翻译那样直译,只要译出大意即可。也不必句句皆“译”,只“译”出那些蕴含感情的句子即可。(2)手法析

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3)捕象析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①注 ①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②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

(1)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寒食节哪些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景的角度描写了春风荡漾、春花纷飞的明媚春景;从人的角度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男子驰马斗鸡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2)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①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冷清。②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③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 刘长卿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 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1)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描写了落叶凋落的萧杀秋景。②突出生活处境的艰难。③渲染了凄清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④引出下文的叙写,与“贫”相照应。

(2)①借“落叶纷纷”“萧条环堵”之景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归无路”表达思乡难归的愁苦。③“病且贫”表达贫病交加的忧伤。④“菊花能醉去官人”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陶醉(或“表达仕途失意的惆怅”)。⑤“怜君计画谁知者”表达对屈突陕怀才不遇境遇的同情(或“表达对屈突陕无人赏识的忧愤”)。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月过行宫 李 贺

渠水红蘩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②①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1)指出“风娇小叶学娥妆”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句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评价说“末两句叹宫女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之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拟人。“风娇小叶学娥妆”,写出春天红和蘩的新叶在风中摇曳,情状娇艳,好像在学宫女梳妆打扮。这句诗由景及人(由实而虚),引起下文;红、蘩新叶的娇艳明快之景与宫女寂寞老去的遭遇形成对比,有利于诗人感情的抒发。

(2)诗人以“几度”慨叹红颜易老,又以“千年”慨叹深锁宫中之长,两者对照(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宫女的不幸遭遇,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愤慨(悲哀、无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李光

过桐江,经严濑,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兰亭胜处,依旧流水绕修篁。傍有湖光千顷,时泛扁舟一叶,啸傲水云乡。寄语骑鲸客,何事返南荒?

注 ①李光:南宋词人,时忤秦桧,意乞去。②严濑:严光,与刘秀是同学,后刘秀做皇帝,他隐居富春山耕钓,后人把他钓鱼的地方叫“严陵濑”。(1)本词上片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片写词人归去后的读书生活,其中“兰亭修篁”“湖光扁舟”两幅图景有什么样的文化含意?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慨叹吴楚兵乱、江汉凄凉,追思隐者严光,痛惜国土沦亡,萌生去意。

(2)兰亭:东晋王羲之和其他文人于兰亭修禊,感受自然的美好。湖光:文人归隐,有扁舟一叶,渔樵江渚的愿望。寄寓了词人远离官场、寄情山水的理想。②

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 篇7

一、考查目标与考点说明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 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 (理解、分析综合) , 六个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1) , 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 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 2009年和2010年相同, 均为三题15分, 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 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 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 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 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 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 而题目却少一道, 单小题平均达6分 (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 , 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 此题的分量陡增了, 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 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 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 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 长5000余字, 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 物理学家, 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 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 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原文1800多字, 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 写于1925年, 文本略有删改, 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 我在S城, 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 S城来了一个都督。”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 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 (2) 一句, 表意无大变化,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 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 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 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 三年以来, 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 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 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 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 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 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 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 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 (1) 学术性强, 有专业性、系统性, 信息量大, 语言也比较规范; (2) 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 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 文本表现见解独到, 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3) 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 思想深刻, 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 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 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 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 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 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 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 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 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 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 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 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3) , 这足以说明, 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 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 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 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 (第16题) 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8分) ” (4) 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 问题具体细致, 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 可以说, 新增的这道题, 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 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

三、应试思考

1. 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 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 要为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 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 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 如理论上的“建构”性, 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 (逻辑性) , 等等, 不妨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 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 在阅读中, 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 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 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 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 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 等等。

2. 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 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 对学术知识, 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 有了较强的文化底气, 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论述类文本。

另外, 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 喜欢作跳跃性阅读, 对应题目寻章摘句, 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 通读全文, 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作好细部的分析, 运用恰当的方法, 如思路分析法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1]相关内容引自2011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2]鲁迅全集·华盖集, 2005, (3) :150.

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演练与解析 篇8

1.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

有 黍 离 之 痛 温 忠 慨 深 烈 言 与 泗 俱 丞 相 亦 与 之 对 泣 叙 情 既 毕 便 深 自 陈 结 丞 相 亦 厚 相 酬 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

(节选自《世说新语》)

解析 注意人名、官名、事件的叙述。

答案 有黍离之痛/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

2. “黍离之痛”是何含义?

解析 平时要注意成语典故的积累。

答案 感叹国家衰亡。

3.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管夷吾辅助谁成了霸主?

解析 平时要注意文学常识的积累,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答案 刘义庆 齐桓公

译文 温峤作为刘琨的使者刚到江南来。此时江南政权刚刚建立,各种律令尚未确定,温峤刚来,心里很担忧。随即就去丞相王导那里,述说怀愍二帝被俘,国家灭亡,帝陵遭毁的惨状,有亡国之痛。温峤当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丞相也和他一起痛哭。叙说之后,温峤向丞相表达了交好的诚意,丞相也对温峤真诚接纳。从王导那里出来,温峤高兴地说:“ 江南有了管仲这样的贤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二、 阅读名著,完成4~6题。

4. 下列有关《边城》这一名著名篇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

A. 《边城》围绕主人公翠翠纯美人性的成长和她与傩送、天保兄弟的爱情悲剧,处处点染湘西优美而富于灵性的山水风光、淳朴而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

B. 《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暗线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

C. 翠翠边看龙舟赛边等爷爷,傩送捉鸭子上岸时,从对话中得知她是翠翠,就邀请她去他们家等。翠翠误会了他,轻轻地骂了他。她的黄狗汪汪地叫,翠翠对狗说叫也得看人叫。而傩送却理会成了另一种意思,便大笑着走远了。

D.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显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E. 《边城》中天保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爱上翠翠后托人去提亲;傩送豪放豁达,聪明而多情,爱上翠翠后主动向爷爷表明心迹。

解析 B项“以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为暗线”有误,暗线应为“王团总想要傩送做他的女婿”。 D项《边城》是中篇小说。E项中将天保和傩送两人的性格理解反了。

答案 AC

5. 试举两例,说明翠翠是喜欢二老的。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了解《边城》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解答此题,要把握塑造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心理描写,翠翠和二老的纯真爱情。

答案 示例一:初遇二老回家后,朦胧相思,“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示例二:两年后,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翠翠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的心已飞向滩边。示例三:在吊脚楼看赛舟,当听到“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两例即可)

6. 《边城》在介绍翠翠的身世时,特别交代了翠翠母亲的故事。这一交代有何作用?

解析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即分别对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三个方面的作用。

答案 ①突出茶峒边城的质朴人情(或:淳朴风气)。②写出了老船夫尊重女儿意愿、看重真情的性格特点,也为后面老船夫让翠翠自主选择爱情作了铺垫。③与翠翠后来的坎坷命运互为比照。

三、 阅读材料,完成7~9题。

美国也是文明古国

金灿荣

在比较中美两国时,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有5 000年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换个角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需要予以纠正。所谓比较,必须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统一标准中进行对比。上述“5 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

从文明史的标准看,如果我们中国有5 000年文明,那么美国文明的源头大致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的主流文明一直是来源于欧洲的西方文明,而且美国还是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一般学者将西方文明简化为犹太-基督教文明。从正面的角度归纳,西方文明至少有四大历史要素:希腊人的求真精神、罗马人的法治传统、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信仰以及凯撒在《高卢征战记》中提到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自由精神。在今天的美国,上述西方历史要素经过融合与转化而表现为:科学、法治、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对世俗权威持怀疑态度的传统而来的公民参政,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追求。

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联邦制的美国成立于1776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史严格地说只能从1949年算起,也就是说1949年的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相当于1789年的美国,两者存在160年的时间差。我个人的观点是,1840年以前的漫长的封建主义以及1840年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的国际关系参与者,开始于1949年。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有一个现代政府能真正地把社会组织起来,并有效地保卫疆土。但随后,中国的现代化走了弯路。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始于1979年。

(摘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7. 文章第一段中“‘5 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结合全文,说说分别采用了哪两个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分析能力,要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文章第二、三段的开头“从文明史的标准看”“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两个标准。

答案 中国有5 000年历史指的是中国文明史,而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指的则是美国的现代国家史。

8.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说明美国是文明古国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时要从第二、三两段去找,特别要注意,不能漏掉“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这一信息。

答案 美国文明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美国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早。

9.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有一定难度。答案在第二、三两段的结尾,尤其是第三段结尾要扣住“弯路”“1979年”这些文字的隐含信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合理解答。

答案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进一步促进法制健全,真正确立人人平等的原则,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统一,培养大胆质疑的精神。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保持国家的稳定,创设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条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小学清扫街道活动总结下一篇:个人收款委托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