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腐败问题

2024-09-01

谈谈腐败问题(共8篇)

谈谈腐败问题 篇1

新中国成立了,人们欢欣鼓舞,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向他们走 来,这个时代对他们而言将会逐渐消灭剥削,也不会有腐败问题 出现,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人不是哪个皇帝,也不是哪个王公贵族,而是人民——他们自己,于是人们似乎明白什么叫站起来了,这个站不仅仅是对外国侵略者,更是对欺压在他们头上残酷剥削 他们的老爷们!然而张子善、刘青山的事情又仿佛告诉人们,未 来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妙,前路不是一条没有阻碍的坦途,对他们 来说,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而沉淀在大多数人思想中的那种 期待好官的惯性,又让他们忘却了这个新中国的主人就是他们中 的每一个人。中国共产党,这个带领着人们打天下的政党如今要 带领人们走向他们曾经大力宣传的幸福生活又显得有些稚嫩,毕 竟以前对于他们战斗是第一位,获取政权是第一位,如今面对着 百废待兴的面目疮痍的中国可供他们学习的榜样几乎没有,他们 以前积累的苏区根据地经验又显得不够,惟有苏联可以参考,于 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借鉴了苏联模式,而这种模式造成 的种种恶果教训了人们单凭信心、勇气是远远不够的。穷则思变,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内乃至全国出现了各种声音,这里不能不提 毛泽东,一个伟大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偏偏不幸地 同时积聚在同一个人身上,更准确地说毛泽东是伟大英雄代表和 历史罪人代表——因为把各种功绩伟业或者各种罪孽恶名归于他 一人是极不公平的,毛泽东代表着共产党内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 激进派和理想派,这一派代表着由于他们切实看到经历了中国的 太多太深苦难而太想达到他们曾经以为的目标,应该说这种思想 的人在中国占大多数,是有群众基础的,而后的文革运动到对文 革的反思再到今天新中国经历了种种改变,中国人也逐步富裕了 起来,然而当前腐败问题已经到了危及新中国生死存亡的关头— —无论是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意见的人,只要他还热爱着这块饱 历沧桑的土地,只要他还热爱着中华民族,只要他还热爱着与之 相似的中国人民,那么他都不能坐视腐败恶瘤不断地吞噬良好肌 体,腐败蠹虫不断蛀空人们辛苦堆砌的大厦。腐败不除,轰然倒 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共产党,更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乃至 每个中国人!腐败不除,国家危矣,民族危矣,人民危矣!目前腐败已经形成一种体制在无形地与法律、国家、人民对 抗着,那么为什么在谈腐败问题时谈到了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各种 情形尤其是谈到了毛泽东呢?那是因为有人认为在毛泽东执政时 期腐败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极个别。然而这种看法是完全 荒谬的,所谓腐败并不仅仅是指贪污贿赂,在那个时期,全民皆 贫,国家几乎处于被封锁的状况,能贪污贿赂到什么程度呢,要

很多钱又能干些什么呢?我要指出权力的滥用就是腐败,而当时

特别是文革时期权力滥用比现在要严重得多,这当然有制度的不

完善,有朝令夕改的政策因素,使职、权、责不明确,大权独揽的现象是自上而下的存在,没有良好的监督制约体系,人大的作

用就是举手盖章等等,但也有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那种匮乏监督

观念,匮乏自己当权——民主观念,那种依赖圣人、好皇帝、清

官的思想因素,而这种思想因素有历史的承继,还有现实的影响

。另外,许多获得权力的人们随权力的获得程度而决定了他们的房子类型,工资级别,福利好坏等等,比较比较官与民之间的生

活条件差别就可以知道。记得有某农村农民曾在文革期间对一些

知识分子或者官员由于被批斗游街而自杀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

如果把那些人的工资给他们,就是被批斗死了也值得,为什么要

去自杀?唯一合理可能性就是他们确是如宣传那样“畏罪自杀”,担心被查清了也是死路一条或许死得更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权力的制

约却没有本质的改善,而人们的监督意识,民主意识也没有本质的提高。官与商的权钱交易这门中国古老学问却在不断发扬光大,并在厚黑学的指导下升华到了把腐败成为一种体制的高度。首

先这种腐败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人心中,甚至小孩都知道怎么

以权谋私,小队长可以通过队长支配谁干活的权力而获得一个雪

糕甚至几个电子游戏币,而掏钱的孩子也觉得非常正常,因为他

们眼中的大人们比之更甚。当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行为时,可曾想过要经历多少大大小小的腐败?几乎只要有拥有权力的地

方,就有腐败出现,一个部门勾结串通起来全体腐败的情况也不

是极少数,甚至不腐败的人会当成异端而被人鄙视怀疑报复等等

。至于几个部门达成默契,比如与公安、法院、检察院达成一定

协议互相结成网络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有时候面对

这种情况,真让人觉得困难,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查一个腐败分

子就要带出千千万万个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甚至有人偏激地说,要处理腐败分子?那中国就没官了!如果腐败不是这样地“深

入人心”,浸透入国家的每一个毛孔的话,严惩腐败的确能起到

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情况不是这样。从青岛的那个调查“黄、赌”事件就可以看出大大小小的保护伞遮盖下掩藏了多少罪恶!

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最后结果,但我想如果不是媒体曝光这事情

大凡会不了了之罢!分析腐败问题,我们应当看到腐败绝非由于

改革开放才诞生的,目前的腐败是历史的积累与现实的弊病的共

同产物。一方面,历史上百姓的思想囿于被人治的范围,文革时

期权力滥用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各种不良体制的集合以及拜金思想的影响,找出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稳妥、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权利约束与监督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仅是法律、法规上的制定,还有思想宣传上深化,而这两点又在实际实施

上互相促进。

我其实完全可以用许多案例来证明目前腐败的确是成系统化,网络化存在的,但我相信对于这点已经取得普遍共识,因此我也无须多言了。这里我想提出关于惩治腐败的一点宏观上的想法,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加强地方人大监督作用。根据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里各项条款的规

定可以看出,在第一百一十条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

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

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

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

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地方政府被人大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大,最关键是地方政府的产生客观上主要是上级政府的指定。事实上

人大相当程度地被政府制约,这样造成了人们“政府老大,人大

老二”的普遍看法。同时,在第九十七条中“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

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

直接选举。”应该扩大为“设区的市、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这主

要原因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形成了市级直选的条件。

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监督作用。新闻媒体的巨大作用已经是

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了,但目前媒体监督存在着几大弊端:

1)方向不明确,东打一榔头西打一棒槌。

2)地方主义比较明显。

3)媒体监督本身没有受到监督,记者腐败现象不少。

4)缺乏新意,炒作太多。

分析起来有几个原因,媒体被种种压力所制约,而这种制约

不是正常监督,而是无形枷锁,媒体地位逐渐提高,相关竞争也

处于默契状态。这里面的问题诸多,且目前看很难开启这个死结,如果目前允许所谓的开放“报禁”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两个

重大弊端:要么造成社会混乱,要么成为私人贵族专利。从当前的情况看,媒体监督作用在逐渐加强中,我另外提议:在报刊、电视、广播中开辟“反腐败专栏”(省级单位)。

第三。加强帐务管理制度,明确各种权利拥有者的职、权、责,立对关键职位的人私人财产反贪局或者相应部门应做每年审

核的法律或者法规。

第四。精简部门,降低诉讼费。精简部门尤其是那些可以二

合一甚至几合一的政府部门,这样可以降低腐败可能性。而降低 诉讼费就是为了加强百姓的自身监督功能,尤其是以前那些自身

权利受到伤害的人。

第五。再度提高公务员工资,但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风险。也就是说加强他们的责任观念,实行必要的惩罚制度。(建议不用)第六。纪委的权限应被制约,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纪委只 应对党员违纪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违法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当 然纪委可以做到补充调查的作用,但绝不能凌驾法律之上。第七。对基层可做大手术,比如乡级或者镇级单位进行大规

模考核。(扯淡)

第八。提高信访部门工作效率。重挂意见薄,有关领导必须

有关于意见薄的工作日记。

第九。形成对举报者合理的奖励制度。

以上九点还有诸多可商榷的地方,但总之要明确的一个关键 问题就是如果可比大小的话,那么应该这样“‘人民’大于‘国 家’大于‘法律’大于‘党’”。我并不是想推翻党的领导地位,但是我们要看到党只是一个国家内的组织,而不是这个国家,就不能凌驾在这个国家的法律之上,无论他以前怎么样。犹如一 个人不能由于以前的功绩就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党也保持其领

谈谈腐败问题 篇2

1 俄罗斯的反腐历程

十年前, 普京在任期间成功治理了石油行业的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 并把叶利钦时期崛起的多名寡头也一并消灭。但自此以后, 俄罗斯的传媒、交通、军工、石油以及金融等各种重要的行业又重新落入到新的寡头手中, 这使得整个俄罗斯的反腐行动如同经济危机般变成了周期性的反腐败与腐败周旋的政治性游戏。

俄罗斯腐败问题的出现并非是因为领导人的不重视, 恰恰相反, 其领导在长期的工作中一直突出强调俄罗斯的反腐败立法和反腐斗争。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曾指出, 只有通过建立并真正实施公平的法律才能提高公民对政府权力机关的信任度, 才能真正确保反腐能够取得成效。[2]对此, 2008年上任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反腐败的问题上, 并使反腐败措施得到了大力的推行, 在这种情况下, 俄罗斯一系列反腐败法也相继出台, 并规定国家公职人员接收礼物的金额不准超过3千卢布, 这一举动曾一度震惊了公众。在2009年中, 在政府的努力下, 这一系列法律得到了全面的推行, 并采取财产公示制度, 并针对公务人员以及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审查。到2012年8月后, 为了给民众对官员财产和收入的监督和了解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并防止政府官员把自身的财产转移到海外, 普京也批准了关于这方面的法案的出台。可以说, 俄罗斯与反腐败有关的法律的颁布和修订一直未停止过, 然而俄罗斯的反腐成效却一直都不尽如人意。自2011年以来, 俄罗斯内务部所查处的腐败案件的数量就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另外, 从《反腐状况报告》可知, 俄罗斯的年度“腐败经济”的数目竟等同于整个国家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 并与四年前相比, 出现了更大的增长幅度, 显然, 俄罗斯并没能改善其所出现的腐败情况。[3]

2 俄罗斯反腐失败的原因

2.1 反腐败法律以政治斗争为目标

俄罗斯的反腐败之所以会出现法律失灵的现象,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法律目标的不确定性, 其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政治斗争而并非真正想要解决腐败问题。

一方面, 自俄罗斯转型以来, 俄罗斯政坛就不断出现斗争的风波, 而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政治势力也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斗争和冲突当中, 从而使得国家各项政治事务以及整个政治体制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给腐败问题的治理方面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实际上, 俄罗斯的腐败治理一直都紧随着政治斗争, 无论是早期的叶利钦, 还是现在的梅德韦杰夫和普京, 其对腐败的治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掺杂了政治的色彩在里面, 这就决定了俄罗斯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反腐, 这也是俄罗斯人民一直怀疑政府反腐的动机和失去对政府的信心的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 梅德韦杰夫上任期间所颁布的《反腐败法》对于各个岗位的不同公务人员, 没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为准则, 而只是依靠《反腐败法》规定公务员的义务责任和权力, 并企图通过这样来约束公务人员的行为,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工作真正要落实下去时, 公务人员对自身的义务和权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存在对其权限边界认识含糊的现象, 大大弱化了公务人员的个人责任感, 不仅不会获得好的成效, 反而还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巨大的温床。

此外, 普京所准许颁布的法案, 对公务员接收礼物这块作出了明确细致的分类规定, 有利于反腐工程的精细化, 并且操作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和具有针对性。但从另一层面来讲, 只是针对礼物问题制定细则, 这也只能对低层公务人员起到作用, 对于高层官员来说, 其所取得的约束效果微乎其微。

2.2 激进的转型方式加剧了俄罗斯腐败问题

2.2.1 制度漏洞的存在

首先,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上讲, 中国与俄罗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由集体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 但这几十年来, 从两个国家的发展绩效来看, 显然, 两国的腐败问题都很严重, 但俄罗斯相对中国来说, 其破坏性会更大也更顽固。从某种程度来看, 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转型的过于激进。在整个苏东巨变发生的过程中, 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 把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置于一片混乱中, 其无论是政治还是社会共识都尚未形成, 导致了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不断产生冲突, 而各大利益集团与官僚资本的各个派系也不断发生碰撞, 从而使整个国家都深陷于动荡的泥潭中。另外, 地方与联邦中央也形成巨大的矛盾, 搞得民众不得安宁, 甚至对新的俄罗斯国家的构建进程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 俄罗斯这种体制转型的彻底性不仅造就了新的富人阶层, 也使得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全面打破。一方面, 由于公职人员阶层没能获得快速增长性的收入, 这就为其采取自我补偿措施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诱因。另一方面, 由于俄罗斯的转型打破了原有的集体计划经济, 并使这一经济制度成功转变成市场经济, 这就为官员的以权谋私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尤其是全面私有化这一经济改革政策的推行, 更是使得暴富阶层以及控制着国有资产的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相互勾结, 对国有资产进行肆意的瓜分。

再次, 苏东国家对“休克疗法”的推行, 不仅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而且也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滑,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一直延续到21世纪之后才出现起色。通过分析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验可得: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是委靡不振, 该国家出现腐败的概率就越大, 而腐败对社会资源的肆意消耗又会反过来拖着经济发展的后腿, 从而使得腐败与经济发展状况一直都陷入到死循环当中。而转型后的国家政府, 对此必须要进行强而有力的改革, 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俄罗斯的散沙式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 不仅无法使得俄罗斯走出经济委靡不振的困境, 反而还会诱导极端腐败的产生。

2.2.2 意识形态的真空

作为非正式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识形态, 它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廉政文化。而国家社会的转型, 使得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全面遭受瓦解, 但新的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又尚未形成, 人们没能找到信仰, 只能把自己作为中心, 在权力约束缺失的情况下, 造就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想, 导致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到道德沦丧的泥潭中, 这也是该阶段最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就俄罗斯国家的前身来看, 其价值体系的主导部分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作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 这无形之中很好地约束了共产党员干部的行为, 从而把官员的腐败堕落的心理扼杀在摇篮里。

3 由俄罗斯腐败问题所引发的思考

首先, 在一个国家的转型过程中, 国家制度变革与经济、政治转型步伐的不一致往往是导致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而通过上述对俄罗斯反腐败的历程的分析可得, 国家的转型实际上就是全面打破原有的经济制度体系, 而这一过程必须要和国家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同步而行, 否则就会造成制度漏洞的频出, 并为腐败现象的发生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国家针对腐败问题创立了大量的法案规则, 但如果制度的执行力欠缺, 就难以发现腐败行为, 即使是发现了, 所处罚的程序也会不严, 并且所取得的成效也不好, 从而造成了制度约束的失败。而经济政治的转型, 不仅造成了国家制度漏洞的存在, 也会使得原有的意识形态遭受极大的破坏, 如果不能及时形成新的正确的意识形态, 只会造成社会道德沦丧和道德败坏的局面, 这无疑为腐败动机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

其次, 反腐败不应仅仅被当做政治斗争来看, 更应被当做一场文化斗争来看待。随着俄罗斯腐败的公开化和制度化,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对这些现象产生了麻木的心理, 对它的危害性早已视而不见, 使得腐败的行为更加猖狂和肆无忌惮。对此, 普京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去提出相应的口号, 企图在民众中建立起新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 腐败会对社会与国家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只有让国家民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真正铲除滋生腐败的文化土壤。

再次, 俄罗斯的权力监督和权力腐败的遏制成效不佳, 从某种程度来讲, 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民主化的不足, 因此, 要使得俄罗斯腐败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 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促进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 通过公开和民主的方式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的滋生和权力的滥用。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公众舆论的力量, 从而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确保舆论媒介的公开与透明性, 借助舆论实现对公务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监督。

4 结论

总之, 俄罗斯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 造成腐败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根治的原因既在于俄罗斯反腐败法律目标的不明确, 也在于其转型的过于激进而导致整个制度的漏洞和意识形态的真空。因此, 要使腐败的问题得到解决, 必须要从其制度和文化层面抓起, 并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只有这样, 反腐败才能取得成效, 才能促进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亚腐败”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亚腐败";问题研究

1 概述

腐败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众多社会都存在,因此反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和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課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在发生深刻变革,腐败也呈易发高发态势。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坚持反腐败斗争,惩治腐败官员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然而,自2000年以来,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亚腐败"。什么是"亚腐败"·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认为:它是指这么一种现象,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根据这个定义,国内有学者称"亚腐败"就是打腐败的"擦边球"。"亚腐败"是一些党政官员及企业管理干部作风的不良表现,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

2 "亚腐败"的现状及表现

"亚腐败"又称"隐性腐败"、"消极腐败"、"非典型腐败"。笔者认为,"亚腐败"既包括党政官员、国家公务员利用其职务之便,在尚不违法的灰色地带谋取私利或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工作中瞎作为或不作为,造成国家和公司资产的损失。"亚腐败"的主要特征为主体的广泛性、谋利性、模糊性和影响的衍生性。

与明目张胆的贪污腐败相比,"亚腐败"似乎只是"毛毛雨",因为它通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致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怪;或因其形式之多,花样之繁、范围之大,无从预防;或因其在法律规定上的空白而得不到惩治。它使我们疏于防范,但危害性却日益严重。"亚腐败"现象真实地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间,渗透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现实生活中,党政官员及企业管理干部"亚腐败"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搞形象工程,玩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某些领导干部由于官僚主义,在不考察、不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工程,表面看是发展地方经济,树立地方形象,实质却是劳民伤财,浪费国家资产,危害四方,让民众苦不堪言。而这种决策上的"失误"通常又被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交学费"。某些领导干部平时不深入百姓,每逢重大节日却必定在媒体的包围下,对百姓作嘘寒问暖状,玩形式主义。

2.2 决策瞎作为,工作不作为。决策瞎作为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干部,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干部,在重大项目立项或投资时,不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民主讨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随意决定重大项目的立项或投资,结果造成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

工作不作为具体表现为工作中低标准,无要求,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工作态度消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工作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产出与公司对个人的投入严重不匹配。

2.3 生活高标准,思想低要求。生活高标准具体表现为滥用公款,不讲究节约;相互攀比,贪图享乐。花公家的钱给自己或他人办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最典型的就是挥霍浪费财政公共资金的"三公消费",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

思想低要求具备表现为思想滑坡,放松改造,降低对自己的标准要求。党的理想、信念淡薄,混同于一般群众,毫无先进性可言。工作中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习气,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把受贿、吃请当作是"合群"的表现。

3 "亚腐败"的防治方法

3.1 加强队伍建设,改进认识误区。加强对党政领导及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教育,构建"大宣教"格局,形成廉政教育的强大合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权力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利于防范"亚腐败"的产生和蔓延。

加强对"亚腐败"性质及其危害性的教育,改进党政领导及公务员队伍的认识误区。有些人,特别是党政干部,认为自己一不贪污、二不受贿,由于工作关系吃点喝点玩点抽点也是人之常情,两袖清风,又没往兜里揣钱,不算什么,在这些事情上较真是不近人情、小题大做。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干部行为上的不检点。改进党政干部的这种认识误区,可以防止"亚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3.2 健全防腐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目前,对于消除"亚腐败"的诸多制度都流于形式,"亚腐败"总是"野火扑不尽,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条文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不是高压线而是橡皮筋,撞上也撞不死,顶多弹一下。所以,整治一次,反弹一次,越刹风越盛,最典型的就是公款吃喝和形象工程的问题。

在健全制度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综合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多管齐下,全方位多层次防治"亚腐败"行为。

4 总结

"亚腐败"现象警示我们,反腐败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大案要案,也要关注看似细微的行为;不仅要加大惩治力度,也要关注预防,防患于未然。目前,"亚腐败"问题已成为仅次于腐败行为的又一大社会问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危害性极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 篇4

朱 磊

腐败现象伴随着政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一直困扰着政治社会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杜绝腐败。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腐败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一大治理难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人类为了反腐败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依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处在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国家,腐败的危害尤为突出,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研究腐败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俄罗斯腐败问题的重要性

俄罗斯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自从苏联时期就大量存在,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以后,这个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自苏联解体、俄罗斯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以来,腐败问题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严重影响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大“毒瘤”。腐败无处不在,给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公民对国家政权机关已经失去信心。腐败和其他犯罪有紧密的关系,相互作用,使俄罗斯的腐败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可以说,腐败的蔓延正严重威胁着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也给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带来剧烈震荡。因此,如何科学而全面地认识俄罗斯腐败现象,如何寻找更加有效的防范与打击腐败犯罪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俄罗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均加强了对腐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反腐败实践探索,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但目前俄罗斯的反腐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因此,以俄罗斯腐败犯罪为研究对象,从腐败问题的历史渊源、犯罪成因、犯罪特点、危害性及发展趋势等切入点着手,梳理俄罗斯腐败犯罪的大致脉络,将重点放在俄罗斯政府如何治理腐败犯罪这个问题上,这对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目前,腐败遍布各行各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到教育、卫生、体育、学术领域,腐败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案要案频发、大批省部级高官相继涉案等现象时刻提醒我们,反腐败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对俄罗斯腐败及反腐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如何应对腐败提供参考,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腐败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以介绍西方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反腐败经验为主到剖析中国特殊的腐败问题本土化研究为主的转变,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扩展。1990年王沪宁与竺乾威联合编译的《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将国 2 外关于腐败的各种理论流派、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介绍到国内的书籍,极大地启迪了国人的思维;王沪宁的《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具有学术性的反腐败专著。笔者于2011年8月25日在中国知网(CNKI)以“腐败”为题名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是,有以此为题的相关记录共34097条,这表明我国学者对腐败问题的研究给予了大量的关注。

而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笔者继续以“俄罗斯腐败”为题名进行检索时,与之相关的记录仅有33条,且其中有32条全部发表于2000年以后,研究的大多是普京执政以后的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涉及叶利钦执政时期的文章仅有一篇《俄罗斯宣布:向腐败开战》,且这根本算不上是一篇学术论文。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俄罗斯2000年以前的腐败问题研究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无任何学术成果的阶段。2000年以后发表的与俄罗斯腐败问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章中,很多内容雷同、论点相似,大部分都以陈述事实为主,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分析。专著方面,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著述。笔者仅知道2006年问世的一部社会史专著《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中,黄立茀研究员对苏联官僚主义与干部腐败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截止到2011年8月2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尚未找到一篇以俄罗斯腐败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博士、硕士论文,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查到吕静的一篇硕士论文涉及2000—2008年的俄罗斯腐败问题研究。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俄罗 3 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深度、广度上都远不能与同期的欧美国家及俄罗斯学术界相比,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和现象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澄清,如此重要的课题亟待国内学者的重视。

综观上述材料,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1.俄罗斯腐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戴隆斌在《俄罗斯腐败的特点及其原因》一书中概述了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腐败状况,并指出了俄腐败具有如下特点:(1)腐败范围广,层次深,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腐败程度深,总体呈现长期严重腐败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势头;(3)腐败手段多种多样,且不断翻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4)腐败数额的多寡与城市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5)呈现公开化的特点,往往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相勾结。作者将俄腐败的原因归结为:(1)转轨期间的过渡性质;(2)政府反腐不力,反腐制度建设不完善:(3)腐败的惯性作用和个人利益的驱动。

戴隆斌在另一篇论文《俄罗斯的腐败及其后果评析》中指出,苏联解体后,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俄腐败现象的存在。俄腐败的主要类型有贪污型、互惠型、勒索型。俄腐败问题给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政府公信度降低,老百姓对政府官员不信任;国有财产大量流失;恶化投资环境,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并产生大量资金外流,严重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发 4 展;败坏了俄当前的社会风气,社会犯罪猖獗,严重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徐向梅在其编译的一篇文章《最大的犯罪——腐败威胁着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中提到,俄每年至少要揭露出2000起官员收受贿赂事件,但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石油与酿酒行业中的腐败、金融与外汇领域的腐败、司法部门与军队中的腐败等都非常严重,而且俄反腐败斗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很多,困难重重。

2.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杨斌在《普京对私有化腐败的打击与俄罗斯经济复苏》一文中指出,普京执政后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特别是惩治私有化过程中的严重腐败,采取措施打击金融寡头的违法掠夺,促使俄罗斯长期萧条后出现了经济复苏。从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俄罗斯新型权贵寡头崛起的过程可看到,前苏联党政官僚和企业经理的蜕变,还有西方产权理论和改革药方的误导,是私有化中滋生严重腐败的重要原因,普京惩治腐败未能解决深层次矛盾,未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走向充满变数。庞大鹏和金哲在《俄罗斯的“反腐败国家计划”》一文中认为,当前俄罗斯反腐败的基本特点是普京执政团队将反腐败定位为一项国家计划,这表明反腐败的政治意义不仅仅在于是否可以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更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能顺利进行。反腐败问题既然已经成为俄罗斯政治中的系统性政治难题,因而也就涉及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反腐败现状具有直接影响,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反腐败问 5 题高度关联。

胡仁霞在《俄罗斯新一届政府反腐败措施及其预期成效》一文中提到,梅德韦杰夫政府2008年5月上任后,大力推行反腐败措施,相继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反腐败计划》和《国家反腐败法》,新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构建了反腐败的法律基础和预防机制,赢得了俄罗斯舆论界的广泛称赞。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反腐败措施包括:(1)建立完善反腐败法律法规,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行为;(2)严格规范政府各部门权限,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3)强化国家和社会对腐败行为的监督;(4)政府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确保腐败官员难以逃脱惩罚。

3.从法学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腐败及反腐败立法。李景华将《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翻译后发表,同时在《<俄罗斯联邦反腐败法>凸显预防腐败思想》一文中提到,该法律突出强调腐败预防,将腐败预防优先作为反腐战略。俄罗斯的《反腐败法》之所以规定了优先适用预防的反腐败措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只有消除腐败根源,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才能减少和控制腐败,俄罗斯的反腐实践已经证明,打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预防才是根本;二是腐败在俄罗斯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之一,反腐败是对国家安全的防卫,因此,要消除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事后的打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好事先预防;三是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与国际反腐败标准接轨。崔浩旭在《俄罗斯司法腐败透视》一文中分析了俄罗斯司法腐败的现状及危害,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司法腐败的传统、法治环境的不 6 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俄罗斯治理司法腐败的措施包括:(1)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制度约束;(2)重新分配资源,增加司法投入;(3)实施信息公开,加强公众监督;(4)促进司法独立,实施司法问责。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呈现以下四个特点:(1)研究人员集中在国际政治和法学领域,历史学界尚未有人系统地研究此问题;(2)目前研究腐败问题所涉及的时期几乎全部集中在2000年以后普京执政时期和2008年以后的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几乎没有涉及苏联时期和1991—2000年叶利钦时期的腐败问题研究,具有完整历史连贯性的研究更是罕见;(3)即使对2000年以后的腐败问题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对总体状况、原因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时期、研究领域都过于单一和集中;(4)由于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规模和投入的力量都不是很大,导致成果分散且数量不多(平均每年仅有几篇论文发表),2011年到目前为止仅有3篇相关文章发表:陆南泉在《同舟共进》上发表的《俄罗斯缘何难以遏制腐败》及在《俄罗斯学刊》上发表的《关于俄罗斯腐败问题的评析》,敬菁华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政治文化与腐败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当今俄罗斯为例》。成果偏少使得国内研究跟不上俄罗斯腐败犯罪的发展趋势,出现一些研究上的薄弱地带和理论空白点。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研究力度,争取在深度、广度上均取得一些成果和突破。

三、国外研究现状

尽管苏联时期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腐败问题,但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此类问题可以说是学者研究的禁区,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相关成果并不多见,仅是1980年代中期,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对一些严重的腐败大案有些许报道,如勃列日涅夫的女婿、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丘尔巴诺夫贪污案,勃列日涅夫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的“渔业案件”、“索契案件”、“克拉斯诺达尔案件”、“海洋案件”、“乌兹别克案件”等。另外,这一时期有很多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败问题的著述,如别利松的《资产阶级国家警察机构的腐败与滥用职权》。该作者认为,腐败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有关苏联腐败问题的成果有利哈诺夫的《帮派的构造》,文中讲述了国内主要商业机构中的腐败事件;雅基缅科在《如何加强反受贿斗争?》一文中阐明了受贿的危害性并提出了治理受贿犯罪的一些建议;格里沙耶夫和兹德拉沃梅斯洛夫在《受贿:概念、原因、分类:教学参考书》中分析了受贿的定义、危害性、原因及预防方式;克维齐尼亚的《职务犯罪:刑事法律和犯罪学角度》讲述了苏联如何从立法的角度同职务犯罪行为作斗争;雅科夫列夫的《社会生产领域的犯罪》分析了滥用职权盗窃国有资产的行为;加尔佩林的《有组织犯罪、腐败与刑法》一文中提到了与有组织犯罪、腐败作斗争的刑法完善问题;沃尔任金的《腐败与刑法》提到了苏联刑法中腐败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总之,苏联时期对腐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将其作 8 为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交锋的工具,大力抨击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腐败问题,从而掩盖国内严重的腐败现象;二是苏联法学界对腐败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致使苏联没有出台相关的反腐败法律,对腐败行为的遏制缺少法律基础。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随着近年来腐败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腐败也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腐败问题成为很多科学著作、出版物、研讨会研究的课题,这不只是因为腐败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更主要是因为腐败在俄罗斯国内已经引起严重的恐慌。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上腐败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腐败除了呈现一般共性外,还有俄罗斯自己的特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俄罗斯要解决目前的腐败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俄罗斯迫切需要强硬、连续、逻辑性强的反腐败政策。

一些俄罗斯学者对本国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基尔皮奇尼科夫的《俄罗斯腐败》,介绍了俄罗斯腐败的历史、俄罗斯不同领域的腐败状况以及如何进行反腐败等问题;索科洛夫—米特里奇的《人民的敌人:从官员到寡头》,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揭露了俄罗斯官僚阶层的阴暗面;波波夫的《反对俄罗斯国内外的有组织犯罪、腐败、恐怖主义》,阐述了有组织犯罪、腐败和恐怖主义在俄罗斯及国外的发生、发展状况以及治理情况;波格丹诺夫和加里宁合著的《俄罗斯的腐败》,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角度介绍了俄罗斯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介绍了近十年来发生在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领域的 9 腐败问题,作者在对俄罗斯各界学者提出的反腐败策略的统计分析和世界各国的反腐败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遏制腐败的具体建议;此外,俄罗斯民主信息学地区基金会2004年出版的《反腐败政策》也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腐败蔓延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的反腐败对策,该书已经成为俄罗斯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目。另外,道尔戈娃的一系列成果《犯罪、其组织性与犯罪社会》、《俄罗斯的犯罪状况》、《俄罗斯犯罪:统计与现实》、《护法机关人员的犯罪》、《犯罪学:法学教材》、《作为犯罪问题的权力》、《腐败的确定及反腐败立法》、《腐败与反腐败》、《犯罪与权力—会议论文》、《俄罗斯的腐败犯罪问题》等,其中都有关于俄罗斯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相关专题研究。

纵观俄罗斯对腐败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表象研究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全国各地发生的腐败事件本身,注重对事件过程的记述并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为理论探讨阶段,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侧面对腐败的本质、危害以及反腐败对策等进行探讨,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为理论提升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对腐败的基本原理进行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和阐述,甚至提出了“反腐败学”或“腐败学”的建议并对此做了开创性的尝试。该阶段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起步阶 10 段。

四、俄罗斯腐败问题的研究建议

今天,腐败成了各种政治制度的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之“癌”,一场全球性的反腐败斗争正在展开。要反对腐败就必须了解腐败的实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而研究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为我国应对类似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因为俄罗斯经历了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即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解体后至今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俄腐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较完整地了解腐败问题,从而有助于我国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因此,如何深入研究两种制度下俄罗斯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准确找出苏联时期腐败和现代俄罗斯腐败问题之间的异同和关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来综合分析腐败的缘起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而寻找遏制腐败蔓延的有效方法。

1.对研究对象做科学的界定,即对“腐败”这一概念给予准确的理解,这是研究腐败问题的前提。目前,国内外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腐败”这一概念做了很多界定,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政治价值意义上的腐败和行政规范意义上的腐败,还有的学者采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模式,将腐败看作一个市场,还有的人将腐败定义为追求利益而违反或偏离公职范围的行为。笔者认为,每种观点虽能成一家之言,但界定的内容都过于个性化或界定的外延过于宽泛,因此在研究腐败问题 11 前,对“腐败”这个概念做出全面、合理的科学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议在研究俄罗斯腐败问题中,一定要强调该问题研究的历史连贯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俄罗斯各个时期腐败问题的种种表现,从俄罗斯对腐败问题的界定、种类划分入手,着重分析俄研究腐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俄境内腐败的本质、根源,综合分析俄国内的反腐败形势,系统梳理俄罗斯的反腐败立法、反腐败战略、反腐败机制和反腐败主体(包括各强力部门、护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各种规模的反腐败行动中的组织和实施。

3.建议利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犯罪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力争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俄罗斯腐败的基本理论问题,犯罪概况、特点、危害和原因及采取的反腐败措施。透过俄现有的研究成果,尽力对错综复杂的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并立足于我国反腐败的需要,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例如有的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和紊乱,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不能普遍形成对权力有效制约的机制,因此就会大量滋生蔓延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还有的学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环境和社会风气对滋生腐败的影响极大。有的民族对腐败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并在生活中屈服于腐败行为,而有的国家则视腐败为国之大殇,从儿童时期就培养公民们的反腐败习惯,在这 12 一点上,非洲国家和北欧国家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研究俄罗斯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中去。

4.力争在选题、研究方法和结论等方面有所创新。选题上,突破以往仅限于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内容研究,尽量全面建构一脉相承的苏联解体前后各时期腐败与反腐败问题发展史;研究方法上避免以往国内翻译介绍性居多的情况,要利用大量的俄文文献和俄专家的研究成果,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既有宏观概述、又有微观个案分析,得出有价值、有新意的结论。

关于贪污腐败问题 篇5

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前所未有的灾难超过了日本侵华造成的全部损失。严重崩溃的国民经济迫使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种种管制。面对困苦不堪的国家,终于放弃领着中国人互相内斗的路线方针,决定改革开放,发展生产了。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让人深恶痛绝的腐败。中国现在腐败之深,现象之严重,绝对是世界之最。不光是政府官员腐败,税务,司法,公安,稽查,国营企业,教育界,军队,娱乐圈,几乎方方面面,无所不包。而这其中影响最坏的就是国企和政府官员,他们以实际行动将中国社会的风气彻底瓦解。公款吃喝,嫖妓,赌博,所作所为让群众恨的咬牙切齿。人们由一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麻木,再到后来破罐子破摔,复仇发泄的畸形心里,使中国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义和准则。不贪白不贪,不拿白不拿,这种观念和情绪更加速了社会腐败程度。到现在中国几乎是无官不贪,手段之多,花样之复杂,贪污之心狠手辣,让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自叹不如。政府部门总说没钱,教育和各种公益事业都那不出钱来,但各地官员们挥霍浪费的钱恐怕是个天文数字。国家建设的正常资金被他们私设小金库,层层克扣,处处截留,用到办正事的钱就所剩无几了。政府的投资项目,大小官员都跃跃欲试,瞅准机会,雁过拔毛,自己先捞一笔。以致国家每每投入巨资的工程最后都收效甚微,甚至打了水瓢。老百姓想干点什么事,官员们处处刁难,没有关系,不找熟人,想办事连想都不要想。不送金钱,不上美女,这些事总是“研究”不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官场里混久了,这些官员们一个个都滑透了。他们挖空心思,巧立名目,极尽浑水摸鱼,损公肥私之能事,将地方经济搞得一塌糊涂,自己却赚的体满钵满。要问中国什么职业来钱最快,肯定是当官。除了每年抓两个倒霉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稳赚不赔的。至于说国家怎样,那就不用管了。看看那些常委们,那些高干子女们,他们哪个捞得少?想想这个,任何人都心安理得了。

官员们创造了多项记录。一旦查处一个贪官,很少有只犯一种罪的,往往是数罪并罚。什么贪污腐败,挪用公款,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生活腐化,包小蜜,养二奶,他们是酒色财气并重的新一代绿林好汉,他们的生活方式足以让任何“山大王”们羡慕不已。每年贪官喝掉的酒有一个西湖,公款吃喝吃掉两千亿人民币;遍地横行的公车能跑掉国家三千亿,还有官员出国旅游,每年也能花掉 2500亿人民币。如此高额的政府开支,消耗掉中国每年国民收入的75%,加上政府的日常办公费用,绝对超过国民收入的100%!中国的教育没有钱办,中国的企业没钱投入,中国的农业没有补贴,造成所有不幸的根源都因为政府花光了所有的钱,所有的开支都让这群官-僚给消耗了。到现在这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腐败机构却不断膨胀,据最新统计中国大陆官民比例高达1:28,几十个大盖帽管一个农民,一个工人农民要养活一大群官僚,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压在工人农民身上最沉重的负担。中国有这么大一群吸血鬼,老百姓生活怎能不苦,国家怎能不穷?每年因官员贪污腐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9875亿至12570亿之间,这个损失相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10%。中国每年8%的增长,还不够贪官们消耗的。给国家造成这么大损失,这样一个发展经济的障碍,必须除去。如果任凭这么糟蹋下去,中国迟早让他们吃跨,喝垮。

贪污腐败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篇6

宾伟 硕士一教班 21300468

摘要:本文以腐败为主题,对中国腐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描述,首先以腐败的含义引起话题,从而对中国腐败问题的引出埋下了铺垫,继而对中国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作了描述。紧接着文中谈到了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从人性、权力、人情、经济制度、干部任用体制等几个方面作了解释。最后文章谈到了我国现在治理腐败的措施并且提出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高扬法律之剑来惩治腐败,提出对政治体系的革命性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了。关键词:腐败犯罪 权力 市场经济 政治体制 改革

正文:所谓“腐败”,简单地说,就是“以权谋私”,即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腐败就是在“政治市场”上通过权钱交易的方式获取租金的一种“寻租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即当政府官员借助行政权力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时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垄断手段索取好处的经济寻租行为,如设租抽租、敲诈勒索、索贿受贿、贪污挪用公款、官商倒卖等;也包括政治活动中的一系列践踏公平正义行为,如渎职滥权、操控贿选、欺上瞒下、袒护亲朋等;还可以涵盖公职人员在人际关系方面背离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如铺张浪费、公款吃喝、腐化堕落、色性骚扰等。

当今中国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已再也不能简单地用“极少数”和“少数”等定量字眼去判断。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如果说得轻一点,腐败已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现在很难找到有哪个领域不存在腐败现象的;如果说得重一点,当今中国的腐败程度可谓是空前的。单从屡禁不止的用公款大吃大喝、购买轿车风就可以看出腐败的严重性。多年来,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的文件下了有几十个,可公款吃喝的“辉煌”已达到一年一千多亿元!清理和购买小轿车的文件也下了许多,可在1993年,用公款购买小轿车的支出就达900亿元!而“希望工程”的捐款几年来累计也只有几亿元。当今中国腐败的表现形式真是五花八门,这仿佛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经济在权力领域的“辉映”。如果联系“官职大批发”、“贿赂大公行”、“吃喝嫖赌全报销”“一个个的破庙富方丈”、“腐败分子在公有企业如入无人之境”等现象以及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那些腐败歌谣,让人觉得这个民族正在患上一种可怕的“腐败狂”症。

腐败犯罪得以产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原因和外在的客观原因。首先从现代政治学“控权论”看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人性本无好恶之分,那是在真空中。一旦人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就有了好恶之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往往就容易滋长。一旦环境条件许可,而且又没有可以遏制的外部制约因素,恶的方面就会恶性膨胀。贪就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贪污腐败,贪是腐败的原因,是腐败的起点,如果不贪就没有腐败的行为。贪是一种欲望,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表现在对金钱、权力、地位、名誉、女色的不断追逐,猎取。对从事政治的政府高级官员而言,这种欲望就表现为贪钱、贪权、追名逐利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几乎每一个被揭露出来的大腐败分子,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哪个没有贪污几百万,上千万的钱财?哪个没有为进一步高升而精心编织的复杂的关系网?哪个没有养着情妇?按说,象上面提到的高级干部要住房有住房,就是工薪收入也不菲,作为一省之长,名誉地位也已经很不错了,那么为什么还那样贪婪?一人能同时睡几张床,住几套房么?用现行政治话语来说,贪念太重是腐败分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修养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也就忘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怎么连自己的宗旨都忘记了呢?是忘记了还是根本就不想实践党的宗旨?如果真是忘记了,那么他又怎么能被提拔和任用到如此重要的岗位呢?看来此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作上,用于怎样为人民服务上,而是把它用于“关系”上,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寻找靠山,跑关系,甚至不惜用重金去贿赂有权势的人物。

其次,贪污腐败的源头是权力失去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定导致腐败,这一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形式上看,我国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也不少,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范围广泛,但是,只要你深入分析,你又会发现我国的监督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种类不少,实际效用不大。其二是监督机关的人、财、物的调配全归于同· 级党委和政府,因而监督机关对其上司及同级的有些部门负责人无法超然行使监督权,事实上存在不敢、不能、不便进行监督的情况。

亲情人情对腐败行为的滋长也起重要作用。仔细考察每一个高级腐败分子,你都会发现,每一个腐败案件中都存在其为妻子、儿子、甚至情人谋取利益的情况。有些腐败就是先由家里人收受贿赂开始的,开始时,这些高级干部或许还会反对,或者不赞成,但是经受不了家人的埋怨,指责或“点拨”,逐渐“开窍”,从收受一小点礼品开始,贪瘾就会逐渐滋长,手就会越伸越长,贪污数额就会越来越大。同时,面对老同学、老同事、老关系,不收就是不给面子,就会得罪人,那么今后如果自己遇到什么事时又怎么去找他们帮忙呢?因此,在照顾到关系时,既拿了人家的东西,当然得为人家办事了。由此可见,亲情人情,在高级干部腐败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也对腐败分子产生极大的诱惑。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了。其中最突出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被高级腐败分子运用到政治生活、行政管理中。由于手中掌握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稀缺资源,如重大项目的支配权、财政资金的使用权、干部的任免权等。那么,权力的寻租就在所难免,谁出价最高,自然就可以给谁了。在权力寻租的过程中,各种腐败行为都发生了,出租的人可以根据寻租人的兴趣、爱好而投其所好,爱钱的自然只有大笔租金才能获得自己所想要的;贪色的当然有得玩了,否则就只好免谈了。

最后,贪污腐败的客观原因—— 现行干部任用体制。对于腐败现象,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不能不说极为重视。最高领导人一次又一次地讲,红头文件一个又一个地发,规章制度一个又一个地制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高级干部不顾一切地去贪污腐败呢?这与我国现行的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的关联。依据我国的法律和政策,任免使用干部应当通过各级人大或党组织采取选举或罢免的方式进行。但是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的干部任免实际上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内定好了然后走走形式。这样,对于手中握有大权,掌握着一方干部任用这种稀缺资源的高官们,如果心术不正,“暂时”忘记了党的宗旨,贪欲发作,想不贪不腐败都不可能了。

多年来,为了治理腐败,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统而观之,这些措施的局限性都很大,效果也就不可能理想。首先,我们靠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来抵制腐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花了很大力气,举行的活动、推出的英雄事迹、树立的典型可谓一拨又一拨,然而腐败分子对此却不屑一顾,一些腐败分子本身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抓人。这期间贪污受贿金额越来越大,大案要案迅速上升。

其次,我们靠强化党内监督来制止腐败。党内监督有党员对领导的监督,同级党委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监督,加上党内纪检机构的监督,不能说不周全,多年来为了加强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的纪律下了不少文件,不可谓不重视。但在权力高度集中、党内缺乏民主机制的情况下,这种看起来周全的监督事实上却很难到位。

我们靠抓班子的选拔建设防止腐败。确实,一个廉洁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廉洁能有效地防止腐败。但在选人和用人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有三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谁来选拔,谁来保证选拔人的廉洁性?二是谁来保证廉洁的人不会变化?三是谁来抓领导班子的建设,谁来保证负责领导班子建设的人自身质量?我们大搞一把手廉政工程防止腐败。这里有两个意思:从一把手做起,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但问题仍然在于:一把手作为领导核心,谁来监督他的自律行为?谁能保证一把手自身没有问题?

我们通过群众监督形式来揭发腐败。确实,多年来案件的查处,其线索主要来自群众的举报、检举、控告、上访。但问题是:揭发不揭发在群众,而受理和处理的权力却在组织。群众对此既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知情权。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谁来保证群众揭发的都能得到受理?第二,谁来保证受理的都能得到处理?第三,谁来保证揭发的群众不被打击报复?

我们通过新闻监督形式来揭露腐败。近年来,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受到愈来愈多的人重视。凡是在新闻上曝了光的,大· 多能得到及时处理。但在现有新闻体制特别是新闻媒体受各级行政权力制约的情况下,在监督上也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本级新闻媒体怎样来揭露本级有关部门的腐败行为?其二,各级新闻媒体怎样来揭露各级有腐败行为的领导人?其三,下级新闻媒体怎样来揭露上级的腐败行为?其四,新闻媒体怎样来揭露有重大嫌疑而没有受理的贪污腐败行为?其五,谁来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揭露监督权利?

当然,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高扬法律之剑来惩治腐败,但在现有立法司法体制下却难以解决:①谁来制定法律,怎样保证所制定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②谁来保障司法独立的权力?③谁来保证执法部门依法治腐的公平性?④假如面对超越法权的政治权力的腐败,谁来保证法律的神圣性能不受侵犯?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防治腐败的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发挥过作用,但所有这些措施都无一例外地最终陷于自身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从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前提出发来设计的,缺乏民主性、公开性和对权力的制衡性。缺乏民主性、公开性和对权力制衡性的政治体制的运作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的难题,在此架构内采取的任何防治腐败的措施也就必然会陷入自身解决不了的难境,这是我们多年来虽然下大力气反腐但没有取得根本进展的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权力高度集中、囊括社会各方面的政治体系却在不断地膨胀,在伴随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又日益受到商品货币经济的侵蚀,利用权力来追求货币,利用货币买通权力以获取更多的货币,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样,腐败就蔓延开来了,而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蔓延的速度。因此,单是腐败的严重性就要求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现实已一再告诉人们,在原有政治体制框架中治理腐败已接近于缘木求鱼。

我们的政治体制从革命战争时期的领导体制脱胎而来。列宁认为这种领导体制是在革命时期政党不能公开化和充分选举的情况下实行的(见《列宁选集》第一卷347-348页)。主要特征是自下而上的集中统一,也强调民主,但着眼点是集中。建国后。这种领导体制又从适应政经统一的计划经济要求扩展为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因此生成由上而下垂直分级扩散、自下而上逐级高度集中、覆盖全社会的官权体系。这种官权化政治体制在具有现代意义的市场经济及其思潮的冲击下,在原有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迁的形势下,滋生出空前的弊端是必然的。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政治体制,出路就在于打破金字塔式的政治集权体系,将社会从官权体系束缚中解脱出来,政治运作走向公开化、民主化、制衡化,治理腐败的操作也走向民主化、公开化和制衡化。当社会摆脱官权体系的束缚、当政治运作摆脱“二律背反”矛盾的同时,治腐也就摆脱了自身的困境。对政治体系的革命性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了。

参考文献

我国当前腐败问题的成因及策略 篇7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 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 归根结底它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不正当行为, 是与我党以人为本的宗旨相违背的, 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腐败

当前,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政治体制及法制体系并不健全, 消极腐败现象再度猖獗, 权利物化、商品化, 买官卖官现象更是日益严重。作为政府官员, 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 却不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服务, 而是滥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这些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近期发生的王立军事件和薄谷开来事件足以说明官员的政治腐败, 他们利用职务之职为自己谋利, 贪污受贿, 涉嫌故意杀害英国公民尼尔伍德, 而薄熙来也被开除党籍, 开除公职处分, 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无疑为其他官员敲醒了警钟, 时刻保持警惕, 廉洁自律, 为人民谋福利。

2、经济腐败

这一腐败现象在我国也较为突出, 追求金钱利益, 偷税漏税, 侵吞国家财产, 贩卖走私等。如郑州铁路局原局长潘克明, 利用职务之便, 多次贿赂铁道部原副部长罗云光、运输局原局长徐俊等人, 为自己铺路, 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江苏无锡新兴实业总公司邓斌, 前后非法集资32个亿, 轰动全国, 给国家和地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生活作风腐败

不少官员贪污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如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 2012年11月下旬, 互联网上曝出其有关不雅视频, 被免去其职务, 并立案调查;另外重庆10名官员也因不雅视频而被免职。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大肆铺张浪费, 及时行乐, 即为“舌尖上的腐败”。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 大吃大喝, 大摆筵席, 搜刮民脂民膏, 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目前, 我国腐败现象日益猖獗,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的不健全

腐败现象之所以如此泛滥,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体制不健全, 让一些腐败犯罪人员有机可乘。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同时, 也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巨大的转变:一方面, 我国注重经济的建设, 发展生产力, 另一方面, 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的冲击, 特别是政府官员的政治意识逐渐的被削弱, 最终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背离。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 资源配置上起不到基础性的作用:政企不分, 行政机关在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上掌握着很多权力, 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经济。在这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 管理体制上就会出现许多漏洞与盲点, 这无疑说明腐败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2、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薄弱

这是腐败现象蔓延和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个人对利益的追求逐渐得到认可和提倡, 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物欲冲动突然释放出来, 产生不择手段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 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道德信念的缺失, 道德观念的错位, 使得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提高, 思想发展畸形, 政治意识逐渐削弱, 冲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削弱了党的党风建设和党的崇高理想。从而导致了诸多官员腐败犯罪, 贪污受贿, 以权谋私等。因此, 要加强人们的思想政治建设, 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强化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3、人性的贪婪和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体

人性的贪婪是腐败产生的根源, 在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不法人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不惜以身犯法攫取不义之财, 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出现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 我国一些政府官员在金钱的诱惑下不能很好地摆正心态, 违背政治理想, 以权谋私, 更是有的官员侵吞国家财产, 逐渐走向腐败犯罪的道路, 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权力制约

这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因此, 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然而, 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 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渠道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舆论自由在网络时代仍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不能将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见反应给相关政府部门, 这不利于人民群众对权力主体实施有效的监督。失去有效的监督, 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 要完善监督机制, 加大人民监督的力度。另外, 权力运行不受制约, 制度法规流于表面化, 造成了法纪松弛、惩处不力, 不仅诱使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从事腐败活动, 而且提供了相应的机会, 使从事腐败活动被发现和受制裁的机会很小。

5、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不健全

这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腐败现象之所以如此猖獗, 在于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地法律法规, 存在着一些漏洞, 这就为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 腐败现象很快蔓延开来。

在立法方面, 针对反腐倡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并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 例如, 我国廉政法律体系中一直缺少《财产公开申报法》和关于请客送礼的明文规定, 虽然有的腐败行为昭然若揭, 但由于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对它束手无策;有的公职人员拥有的私人财产及其消费水平明显与其正常收入不符,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与证据而无法确认其是腐败行为。

在执法方面, 许多条文规定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依然存在着惩治力度不严, 弹性过大, 对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采取“宽余”政策,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不能够起到惩罚的作用, 间接的纵容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上存在着缺陷。一方面, 激励机制的缺陷。一些公职人员工资收入明显偏低, 地区差异、部门差异逐渐扩大。另外, 官员在从事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后, 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相关的激励, 使得某些官员认为“做好做坏一个样”, 从而淡化了自己的信念理想, 堕落沉沦。另一方面, 约束机制的缺陷。它包括自我约束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的缺。首先, 自我约束机制的缺失, 政府官员在位期间不能够很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次, 官员的责任缺失, 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些都在间接上滋生了腐败的产生。

三、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发生, 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道德有着很大的关联, 因此, 要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不仅从制度和法制上遏制腐败的发生, 更要从道德方面和精神层面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理想信念, 具体的对策有下面几个方面:

1、首先, 要深化体制改革, 尽快完成经济体制的转变, 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党政分开、政事分开。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深化改革要不违反竞争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 政府的关键作用就是要反对垄断, 鼓励竞争。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缺点, 政府部门作为一只“无形的手”要充分做好宏观调控, 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两者配合得好, 市场经济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理念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儒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它提倡“民为重, 君为轻, 社稷次之”。因此我们要弘扬优良的清正廉洁的传统作风, 做好公正廉洁、艰苦朴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 反腐倡廉, 不滥用职权谋取自身利益, 时刻警惕自己作为党员和公职人员要以人为本, 为人民掌好权, 用好权, 塑造良好的道德模范,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通过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来影响人民的道德理念, 一方面, 加强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 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另一方面, 深入开展群众性廉政文化活动, 在基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将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廉政之风。

3、完善并加强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法律体系和制度上存在着不少的漏洞, 一些官员在工作上贪污受贿、生活作风上奢华糜烂, 这无疑影响着我党清正廉明的党风政策,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 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 要加强并健全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 建立健全的反贪污受贿法, 执法方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树立法律的权威, 依法治国,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同时, 要加大惩罚的力度, 使滥用职权, 贪污腐败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进而减少乃至消除腐败现象。

4、完善监督体系, 健全权力制约机制

腐败是权力的异化, 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 腐败现象就不会消除。近几年, 我国监督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 监督的手段途径也有待改进, 一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没有及时的反馈给政府部门, 因此, 完善监督体系, 强化权力约束机制成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举措。

要完善监督机制的整体性协调。首先,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政府机关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意见箱、举报电话等监督手段来发挥作用, 完善信访制度, 申诉制度, 民意反馈机制, 并增加公众的发言权, 强调公共参与;其次, 要强化权力机关之间的监督, 将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切实解决专断独裁的局面;再次,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 要时刻监督我党的政策方针, 积极提出有效地反腐政策, 以做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调整激励机制, 适当提高收入水平

自1989年起公职人员经过了六次加薪, 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 但是其收入与消费水平并不平衡, 因此, 在与经济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可适当提高其收入水平。另外, 公职人员收入透明化, 严厉打击非法收入, 以便更好地接受监督。

总之,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反腐倡廉的工作依旧艰巨而繁重, 不仅要治标, 更要治本, 标本兼治,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与时俱进, 既要发挥优良传统, 又要继承创新。加强反腐倡廉的宣传工作和案件查处工作, 并做好腐败预防工作, 三管齐下, 使党风廉政工作整体推进, 健康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才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建设才能飞速发展。

摘要: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隐患。腐败的蔓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但从制度层面来说,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其最根本的原因, 文章通过目前我国腐败表现形式分析其原因, 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成因,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小玲, 张程, 任崇峰.我国腐败现象产生原因的哲学思考[J].企业导报, 2010 (1) :56-57.

[2]温洁麟.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应研究[J].韶关学院报, 2008 (5) :70-73.

[3]高德成.论我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商界, 2010 (198) :256-257.

我国高校学术腐败问题剖析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 学术腐败 问题剖析

一、我国高等学校学术腐败问题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术腐败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最为露骨的是将他人的文章或著作更换题目和作者,另投报刊出版社发表,最为常见的是在论著中部分窃取一个或多个他人成果,而未作任何说明。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某大学教师李斯的学术专著《跨掉的一代》,几乎原文抄袭美国学者约翰·泰退尔的专著《裸露的天使》;海南师大某教授夫妻被指剽窃学生论文;东南大学某教授师生合名论文被指抄袭;2002年1月9日,《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评王铭铭<想象中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的文章,震动了中国学术界。

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学术泡沫化现象严重。在功利目标的趋动下,相当一部分大学师生片面追求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为论文而论文,科学精神荡然无存。武汉某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共发表65篇SCI论文,平均不到一周就发表一篇;东北某大学有一对教授夫妻,平均一天就发表一篇SCI收录论文,一年收入过百万;另有某高校的一位院士,10年来发表SCI论文500篇,是名副其实的“SCI大师”。论文数量的急剧增长和论文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并存。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TMD)每年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1998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排名第13位,但2003年急剧降到第29位,而且近年一直在这个附近徘徊。根据中科院的统计,2004年中国发表的论文总数是世界第9位,但是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仅排在世界第124位,论文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

捏造或伪造实验数据。为了追求科研论文的面世或获得相应的功利如学位、职称、荣誉称号、津贴,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在其实验报告或论文数据中伪造、修改甚至编造相关数据。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兼任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肆意夸大事实,欺骗鉴定专家、上海交大、新闻媒体,当事人陈进已经受到了上海交大、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严厉处罚。

科研项目立项、结项违规操作。当前科研课题在评审过程中问题多多,对于资助力度较小的一般课题、青年课题,要经过通讯评议、初审、终审等程序才能立项,而对于资助力度大的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等,则往往是因人设题,定向资助,大笔经费流向特定的机构和个人。其结果是导致有能力、有时间、缺经费的,不能“雪中送炭”,而一些有关系、有办法的,利用课题多头立项而管理部门信息不通,同一研究改头换面获得多方资助,研究内容与深度都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科研成果评奖不规范。现在各级科研评奖似乎已形成一种惯例,即重关系、打招呼,对评审对象亲疏有别、标准各异,评价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严重。个别评奖甚至成了某些权威、官员照顾各种关系,实现各种目的的利益瓜分活动。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腐败现象广泛存在,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是,它直接毒化了学术空气,阻碍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冷静的审视一下当代中国高校学术,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原创性的著作凤毛麟角,或复述传统之言,或转述西方之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高校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谋生之道。在当代中国高校,能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思想演绎整本学术著作并提出创新性学术体系的学者几乎没有。无庸讳言,当前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

二、高等学校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透过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的林林总总,笔者认为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方面:

1、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学术评价制度漏洞百出。现在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均要求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而这种“核心期刊”体系的确定本身就存在弊端,惟“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方式严重地恶化了我国的学术生态。迄今最受关注的“核心期刊”目录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4年第四版)、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大多数高校均以这三个目录为基准,颁布自己的目录,作为量化考核的依据。这种考核体系,操作便利,标准清晰,看似十分合理,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核心期刊”产生的初衷是为了各大图书馆在收藏期刊上有所依据,使有限的图书经费得以充分利用,并非做为评价学术研究者的标准。其次,“核心期刊”评定依据主要是其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而行政级别并不能与学术水平划等号。第三,各学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专业期刊数量及用文范围不一,不加选择的搬用核心期刊表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第四,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高校教师极不合理,评定体制应当多元化。课堂教学应该做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标准,有些高校教师偏好于“述而不著”,其学术水平却很高,而现行的评价制度却忽略了这一点。此外,教师积极参加社会思想文化活动,经常阐发对某些社会问题、文化现象的见解与思考,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亦应做为考评内容。

2、学术评价上的食洋不化,导致评价目标的“异化”。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一种SCI崇拜现象。当今中国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三大检索工具,即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而其中尤以SCI最受推崇。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费城的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其选刊因子包括期刊出版基本标准、编辑内容、国际化程度、引文记录等,其中影响因子是最重要标准之一。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重视SCI本身并没有错,错误之处在于只重数量,而忽略了由影响因子所决定的论文的质量。在各种名利的诱惑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学者的实用理性倾向明显,单纯的为检索而发表论文,同一成果被拆分成多篇文章发表,同一实验被分成多种角度阐发,科学精神荡然无存。近年来我国以SCI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实现了数量方面的强劲增长,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及学术大师的产出与之根本不成比例。国际学术界广泛使用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研究成果被引用次数的资料库”作为一个科学研究人员对本领域研究贡献大小的一种测度。该资料库2002年发布的版本指出,能够进入“高频率被引用人员”档次的研究人员,中国(包括内地和港澳地区)总数为13名,其中只有3名是在内地工作的,其余10名都是在香港工作的。而在人口只有2000万的澳大利亚,能够进入这一档次的研究人员就有79名。2005年科学论文被引用最多的全球前20名科学家中,有10名科学家在美国工作,7名在日本工作,俄罗斯、德国、英国各1人,我国学者榜上无名。

3、学术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高校的学术浮躁与急功近利。所谓学术制度,就是指社会或学术共同体,为保障知识创新,为人类提供知识增量目标的实现而确立的系统的、用以规范和引导学术人学术活动的行为准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政府或学术机构制定的用以规范、引导学术人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腐败的产生与学术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明显的因果联系。首先,学术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相关的学术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难以保证学术法律制度目标的实现。如当今大量存在的抄袭、剽窃行为,相关的法规中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使得在具体实践中人们难以弄清学术活动中合理借鉴与抄袭的界限。此外,对学术界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法规处罚力度太轻,难以起到震慑学术腐败行为的作用。其次,学术评价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当前我国高校学术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各种专家委员会,其具体的运作机制存在较多问题。

三、对治理高等学校学术腐败问题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1、应建立和完善学术监察制度。要加强相关制度和规范建设,发挥各个学术环节中“守门人”的监督和防护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把学术歪风消除在萌芽状态;参照国外惯例,在高校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或反学术欺诈工作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调查和处理有关学术违规事件。应当建立学术查新、查假制度,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查新、查假机构,认真审查学术成果的科学价值,并以此做为科研人员的评价奖励依据。

2、大力推行学术成果的同行评议制度。所谓同行评议是指针对涉及研究工作的某项事物,聘请在该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的专家,运用其专业修养,就对象的学术水准及相关价值作出评价的活动,其评价结果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当今学术发展日益分化,通晓所有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并不存在。同行评议是国内外公认的最为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是评价学术成果的最基本手段,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政权力干预及学术权力寻租。当然,在具体操作上还应严格标准,规范程序,例如,应在同行评议中实行双向匿名制、利益相关回避制及无计名投票制度等。

3、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应重在影响因子指标和即时指数指标。所谓影响因子,即用某刊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刊刊载的论文数,它表示期刊中每篇文献的平均被引证程度,平均值越高,就表明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程度越高,影响越大。所谓即时指数,是指期刊文献当年被引用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某刊最新一年的影响因子,其数值越高,表明该期刊论文被引证的速度越快,论文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该期刊论文的质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注重成果引用等客观量化评价、社会影响等指标的设置。影响因子指标和即时指数指标的实际应用,可以正确地评价学术成果(特别是学术论文)的质量,有效地避免当前重量轻质的学术评价倾向,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推动世界性的学术精品及学术大师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异议制度。学术评价的事前异议与事后异议均应受到充分重视。所谓事前异议,就是指一项学术成果在进入评审领域之前就必须接受公众审查和监督的一种异议形式。其具体实施可以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的审查和监督而将一些学术次品挡在正式评审领域之外,可以避免评审人员无谓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可以保证评审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成果进行认真评审。此外,还应正确借鉴国外大学的排行技术,全面改进高校教师的人事、职称评聘制度,科学规范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和署名制度。

作者单位:江霞,吉林师范大学;王晓杰,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6.

[2] 刘明.学术评价批判[M]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221.

[3] 赵郭明 卢一萍主编.中国知识腐败档案[M]. 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65.

[4] 吴述尧主编.同行评议方法论[M]. 科学出版社,1996.18.

[5] 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0.

上一篇:毕业典礼上初三代表的发言稿下一篇:关于强化产业督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