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2024-05-10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共3篇)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1

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活细胞,也是城市功能的依托。一个城市是由众多社区系统化、整体化而构成的。因而作为经营城市切入点的社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管理诸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是最具活性的因素,只要把人管好了,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城市管理要坚持“依

托社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城市管理意识,把城市管理从过去的“扫”出来变为“保”出来(即由“小城管”转向“大城管”)。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雏议: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城市管理以人为本,必须完善社区组织机制。

首先在社区建立健全以社区党、团组织为领导机构的城管网络。把广大的党、团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在社区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教育活动、创建活动,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社区建立城管联系点,随时掌握社区城管动态,及时处理居民关心的问题。其次,社区管理要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成立流动党、团员联络站,以社区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为组织形式,辖区单位共同参与,各级城管指导配合,从而使“城市管理为大家,管好城市我参加”的理念家喻户晓,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都掀起争做文明市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

二、依托社区开展工作,切实履行服务职能。

健全的社区组织网络是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桥梁把城管意识引向社区,抓住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群众,做好服务,从而确保真正的执法为民。一是要坚持教育为主的方针。**是教育之乡,为了把城管教育引向社区,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广大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创文明城市,建美好家园”主题教育。让孩子们做“文明宣传的大使”,以“文明承诺书”的形式,将城市管理意识和争当文明市民的思想灌输给每个学生,并通过他们来带动亲人和朋友讲文明、爱**。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城管理念。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城管法规,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现象录制成光盘在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播放,深入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大家主动与不文明行为作斗争。三是要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由于各辖区的城管基础和现状各不相同,工作中要学习先进的经验,联系实际,分清主次难易,变被动为主动,能解决的立即去做,难处理的想办法多方协调,关键要在怎样解决上下功夫。依托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在城管工作中攻坚克难。四是要树立“服务就是管理,服务就是发展”的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城管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主动协助社区做好城管工作,并且指导和培育社区亮点工程,使城管行政执法成为加快经济建设的绿色通道。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推进城管进社区的制度化、经常化。

近年来,城管工作以抓队伍建设为主线,强化管理职责,起到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高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水平,规范服务,注重实效,这就要求城市管理遍布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一是要要让队员从单纯的管理员变为宣传员、战斗员、信息员。定期到社区任职,宣传城管新法规,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与他们交流的机会,使社区小天地的城管工作与服务紧密相联。二是要定期组织城市管理志愿者为主体的突击队参与社区活动,以彻底整治城市“脏”“乱”“差”,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的目标,动员协调社区各方力量,倡导社会新风,共建文明城市。三是要建立城管执法责任制、社区对行政执法评议制、执法中队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从而加大社会对城管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方面的监督。

四、扩大影响营造氛围,发动全社区人人参与城管工作。

为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城管部门通过组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义演、专场演出等活动,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宣传城管新形象,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各城管部门还可以与各院校共建结对,挑选优秀学生参与城市管理,定期任职,定期更换,增加他们对城市管理工作的体验,让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当好城管宣传员、监督员、信息员。有效实现“双赢”。

五、整体联动优化资源,实现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稳步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使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江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

面小康”的发展思路,给城管工作发出了划时代的号令,建设**,管理**,必须使其融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与一体,成为经济环境与人居环境相和谐的城市。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要在广大社区居民中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市民公约”、“文明市民守则”来约束自己,坚持文明城市靠大家的思想。各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整体联动,充

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最佳优势。同时要整合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抓紧抓好市容环境整治,建设城市精品景观,落实经营城市资源的有力措施,发展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整体增值。

依托社区加强城市管理,是有效提高党和政府威信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跳出以往“小城管”旧的城市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为**发展再添新的辉煌。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2

从概念分析,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全校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其核心是教育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信仰。就作用而言,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创新中有导向、组织、激励、调适、辐射五大功能。校园文化的创新是指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上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理论作为教育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它通过对学校成员共同价值信仰的培养,能够形成组织成员间的凝聚力。管理者通过校园文化创新可以促进学校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新的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教育品味。

二、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的建构思路

(一)构建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它是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文化形态。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学生。在保持原有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要创新思路,将企业色彩融入其中,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

1.环境建设要凸显职业氛围。对校园进行严格的“职业”化规划,明确教学区、培训区、实训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尤其要重视教室环境和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

2.走廊文化要展现职业风采。要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在教学区设置体现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牌匾。校园宣传栏要大力展示优秀教师、学生、企业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诸如教学能手、技能高手等),发挥榜样的力量。

(二)建构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创新型、企业化的校园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校训、校徽建设为核心的内在精神文化建设;以体现职业技能特长为目的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校本身,要把企业化意识贯穿在教育教学当中,形成职业特色鲜明的培养机制。

(三)渗透职场理念,打造特色文化

学校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出本校特有的文化。中职学生一般都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即在实习岗位上度过,然后直接参加工作。市场的导向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要培养以生产、管理、服务为一线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以下因素:

1.调查市场需求。建立经常性的市场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对毕业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对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岗位职业要求做出调查,形成有详实数据说明的调查报告,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的时候都要将这些数据考虑在内,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

2.引进行业指导。各基层企业既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又集中了许多专家型的技术能手,是行业规范和专业内容的制定者,比学校更为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行业的指导作用,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采纳他们宝贵的行业经验,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

3.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中职毕业生,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保障。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保障的校内外实训体系。第一,建立专业覆盖面大、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第二,提高实训场地设备的使用率,推进实训基地品牌建设。第三,加强沟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聘请行业专家、让学生下企业实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4.加强沟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加强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企业支持,走企业、学校合作双赢的办学路子。一方面使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让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实现“就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上手即有成”;另一方面,校企雙方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开展“与企业家交朋友”的活动,让学校与企业制定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办学、职工培训、技术合作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实践锻炼的机会。组织相关活动,听取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意见,广泛收集专业信息,促进课程改革和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要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信息库,大力收集和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事迹,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薪酬的调查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管理策略 篇3

一、努力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底蕴、舒心、充满人情味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要凸显“现代、人文、开放、生态”的特点,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环境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要逐步形成“和谐、平等、宽松、尊重”的人文环境,使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校园要成为提高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绿色家园”。

首先,以校园环境为教育契机。环境文化是一种外显的直观的文化,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配套环境建设育人,无声胜有声。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使学生来到学校就感到快乐。”美国教育家布莱森也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熏陶和影响。”我校在近几年的环境建设中,严格按照“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的要求,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于一体,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让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对教室,我们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文化评比,在班级文化创建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其次,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校通过城乡学生联动方案;培养优秀学生群体;构筑三块阵地(即整合学生兴趣小组建设、完善学生服务中心、加大活动报道力度);巩固五项基础工作(即“手拉手”活动,主题班会、校外德育基地、班班有书声活动、“校园文明周”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辐射性的影响。既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锻炼了能力,又宣传了学校,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第三,推进暖心管理,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任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渴望拥有更丰富的情感需要,希望得到社会、组织、家长、学生以及家庭的理解、关怀、支持。所以实行“暖心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重视情感投入,尊重人、关心人、对人倾注真挚的炽热的感情,从而为全校教职员工努力营造安居乐业、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所谓暖心管理,“管”就是依靠制度,照章办事;“理”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关心、沟通、激励。因此,我校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师生的关爱、尊重和信赖基础上的,做到法与情刚柔并济。这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激励机制,才能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向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比如我校制定了《考核奖励制》《岗位责任制》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修发展制》《名教师评定制》《名班主任评定制》等制度可以较好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学校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确立学校精神,激励师生斗志,实现人的价值

学校精神是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统率着学校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它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在许多学校的校训、校规、治学理念中,充分体现了各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

学校治学蓝图。这实际上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愿景和共同奋斗的目标。只有当师生都认可和体会学校蓝图,才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全力以赴投身于未来的事业中。我校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机,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校。朝着这个目标,我校积极组织全体师生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了解时事政治,掌握课改动态,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凸显,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校园内百花齐放,生机盎然。近年来全校师生获区以上褒奖就达400多人次。

学校治学理念。这不仅是校长的理念,也是师生共同的行为指导,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我们以“精致的课堂教学,精细的教育管理”为手段,以“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学校文化管理”治学模式。

学校治学价值观。这应该是校长对治学理念取向所做出的选择,并为全体师生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我们的校训是:“文明、诚实、勤奋、向上”,其含义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品德高尚,健康活泼,具有刻苦奋斗,积极向上,勇于接受挑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学校精神传统。这是学校教育意识与办学特色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我校自1923年建校以来,经历近八十多年风雨,这里积淀着学子精神:“务本求实、创新求真。”这一精神也成为我们的励志铭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

学校制度。任何再完整的制度如果没有大家的自觉认同,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制度能自觉和自愿的遵守和执行的前提是大家的认同,这就要求学校任何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把握各种因素,使师生达成认同。这几年,我们按照“工作有规范,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条例,奖励有力度”的原则,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加强改革力度,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学校文化传统。学校在建设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提炼和汲取学校优良传统,才能构建适合时代特质的校园文化体系。

学校精神传达着学校的发展理念,表达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学校精神的提出为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方向一致的行为提供了坐标系,为学校团队建设和形成提供精神支持,这也是创设自有特色的人本管理的重要模式。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育人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追求完善结合,让每一位师生在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

三、充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以高尚形象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功底吸引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长久深远,师生在校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管理得失的标准之一。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师生的存在方式,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追求是“人”化,用人文来化人。只有充分的激发师生的心中地位,变革当前师生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状态,才能有效的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文化底蕴才雄厚沉稳。

近年来,我校以“科组课题研究、推进评价改革、建立中心小组、丰富先进评选”为载体,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科组课题研究是:语文科组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英语科组的《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认读能力》,数学科组的《小学数学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培养》;主要改革举措是:试行“陈江名师制”,在学校网站设立“教师论坛”;建立中心小组有:心理帮助中心组、教育科研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丰富先进评选是:开展陈江名师、教学能力、教育之星、课改先锋、新三好学生、学雷锋积极分子等。这些举措极大的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更好的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自觉的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打造出一流的校园文化。我校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创造更多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自省、交流、实践的德育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在文化管理下的校园将是教师们创造的乐园;将是孩子们自由快乐的家园;更是学校管理者施展自己智慧的舞台。

上一篇:79港口危化品整治方案下一篇:谁动了眼泪那根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