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2024-07-08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精选8篇)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1

作为一名农村里的教师,我深刻领会到“农村一流学校的教学、师资条件赶不上城里三流学校”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当前“农村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明显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认真了解,能感觉到部分家长们依然怀有“读书无用论”,这无疑是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的。然而,在我镇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硬件上跟不上,那么在软件上就不应该更加落后。如何在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上提高学校的软实力,这就涉及到了教师的定位问题。

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许多人都说,教师只有平凡、只有寂寞,没有灿烂,没有辉煌。的确,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只要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说你也就选择了平凡。在教师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像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像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不像商人,卖了商品,收获金钱„„然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一颗晶莹的水滴,而正是这些小水滴汇成了滔滔江海,推动着国家这条大船顺利前航。

我们经常会教育学生说:学无止境。然而我们也应该经常对自己说这句话。虽然我们已经身为人师,但不应该放弃学生这一身份,应该继续再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们最信任、最崇拜的人莫过于教师,如果我们是一专多能,是无所不知或是“今天我不会,明天一定告诉你”的爱学习的教师,我们的学生一定是知识信息丰富、思维灵活开阔、性格开朗、好学上进、成绩不错的独立个体。这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产生了磁性——吸引、同化着一个个有活力的心,真正实践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成为“传道又授业”的育人楷模。

一个教学水平再好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师品德,那不单做不到教书育人,反而充当了社会危险品的角色。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以及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

我参加工作才一年多,想想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工作,不经感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的事业才刚起步,我虽在经验上有着明显不足,但在学习接受能力方面年轻教师却有着显著优势,以下我就年轻教师的优劣面做个简单概述。作为青年教师,我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灵活的头脑,对不断完善、更新的教育理念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在工作中进行摸索、探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平时能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教材编排有自己一定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敢于在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努力钻研,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关爱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的氛围。能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家长、学生间的沟通,为教育教学工作和谐、顺利地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不足之处却表现在以下: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强,却不能很好地实施,效果往往和自己预想的相差很多;课堂上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学会倾听,但是每次听完学生讲我总会出一身汗,最后还是要我再讲一遍,造成时间的浪费,效率的降低;我心里很明白,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最后我还是以成绩定输赢;我很想在科研中出成果,但是每次的论文总也找不到重点,等等现象都让我感觉我原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综述,根据这次听完专家的精彩讲说,对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做到以下几点。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已属于你我,我们又怎样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三尺讲台呢?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骄傲地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

在我们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下,作为教师,你们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了吗?答案很简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这一辈子也许我们只是一块平凡的基石,但是我们将稳稳的扎根地下,托起明天的高楼大厦。也许我们只是一株无名的小草,但是,我们将与芬芳的泥土一道默默地耕耘,培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乐业情操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地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等于懂得要怎样去当好教师。教师要在以后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认识教师这一职业,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学习和自我修养,将个人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加强教师职业修养,要求教师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全面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敬业乐业既是一个教态问题,也是人生态度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更是关乎后代教育培养的大事,教育部门必须抓在手里一刻也不能放松。

(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应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层要求、分类培训指导,努力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道路,努力提供和创设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建立“入门——升格——形成风格”的专业成长模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要重点培养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让他们走出校、乡、县、市、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展示观摩和研讨培训,促使新教师快速升格。树立起“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的新楷模。

(三)树立“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专业成长中,智慧是最核心的东西,且行且思的附加值。一位富有智慧的教师,在现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可以说是成功的教师。常听说这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句话体现的就是一种专业智慧。“耐力是一种智慧”,不同程度的磨练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水平,人人之间都有差距,就看如何减少这段差距。看书会增加人的智慧,所以提倡教育者在业余时间多看书籍,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四)抓好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训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外派学习的教师认为听的观摩课、示范课和优质课实用价值不高,做秀成分较多。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不断深造,汲取他人经验。强化教学能力训练,抓好抓实备课、上课、反思、作业设计与批改等环节,会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校本研训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脱离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在当前信息时代,一个人的实践,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他的个体反思就具有盲目性,同伴之间的集体研讨,如果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往往造成低水平重复。因此,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新教师除了要向专家学习,要主动拜师,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和研讨课,通过外出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养成网络查询的习惯,以此来开阔眼界,丰富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理性思考问题。

(五)倡导反思工作,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不断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的过程, 反思是教师获得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反思。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月必须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反思或教学实录评析, 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中, 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不足和缺陷,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完善自我理论素养, 以此提高自我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六)转变学习方式,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借助读书和思考来实现,只有敬业乐业的教师才能真正愿意读书和思考。教师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在学习中成长。如果不读书,不与大师对话,很多事情你就必须从头开始,你就面临着你的前辈甚至前辈的前辈他们的那种起点。只有不断学习,你才有更多的积累,也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教师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更从容地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渴求知识的眼睛”。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应该感到自己不懂、不知的东西越多,这反而能刺激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会使教师的收获更多。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提倡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撰写教育论文,常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所以说:做教师的人必须树立专业成长意识,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师、技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变成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努力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认识到“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努力追求每个目标的实现,诚心体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的境界与乐趣,才能达到体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境界。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境界中干工作,即使种地、做工、即使做普通的农村教师,也会心灵宁静,信念坚定。在天地间,我们来时是那么的偶然,去时却又是必然,但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得学会守住教师的平凡。其实,无论你身在农村,还是在相对发达的城区,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对教师这个行业强烈的职业认同,拥有一颗奉献的心,只有这样,你在会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业绩。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成就感的前提,如果教师在乎职业生涯中的进步和成功,把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当成是自觉的追求,那么他就会有愿望去关注、参与和探索感兴趣的教育现象。联想到我们的周围的同行,有些人在工作几年后便激情减退,上进心疲软,以至教学上得过且过,这种心态会制约着他们的专业成长。无论是身在教学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优越的城镇学校,还是处在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倘若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怀着一颗奉献之心,工作中满怀激情并乐于开拓,那么会有所收获的,也可能没有取得骄人的业绩,但最起码收获的是一份心理上的踏实和真心付出过的快乐。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或者说教师的最大快乐和幸福,不是来自个人利益的获得和感官的刺激享受,而是来自学生巨大的成就和对自己、前人的不断超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职称评聘或其他的和物质挂钩的东西,因为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职业快乐的真正根源。本人认为,只有让自己时刻站在高处,把自己的幸福维系在学生的收获上,把快乐建立在自己不停息的专业成长上,那时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就会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也就会真正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机遇都是均等的,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努力了、付出了,一定会有所收获,也可能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自己成不了名师,但最起码你收获的是一份无怨无悔的快乐心境,这也是作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追求。我们每个人不要过于热衷于荣誉或其他物质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要经常反思,并能给自己的结果正确归因,只有这样,才会无怨无悔的去工作并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

需要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常有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很有爱心,当然这种爱心是抽象不是具体的,比如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管理 尽量交给学生,教学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种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的人们仍然会不自觉的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出风头,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便会引来一片喝彩:“你看,人家的教育多么宽松和谐,学生学得又轻松,高考成绩任然这么好,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作为教师,连最起码的威慑力都没有,教育教学那么松散,高考当然会砸锅,我早就料到了!”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制成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爱心以及在爱心统帅下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这正是我们现在相当多的一线教师面临的尴尬甚至是残酷的现实!

当然,单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还要激励先确立激励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就活的混混顿顿,准确的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要想激励学生,首先要让他及早树立正确而又远大的人生目标。成功的例子昭示了这样的观点:“对孩子的激励并不是对孩子的同情,而是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相待,对每一个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进而取得成功。”“孩子毕竟不同于大人,适当的批评当然需要,但孩子很容易自卑,当他们发现自己总在别人后头,奖励、表扬都属于别人时,他们会失落甚至放弃,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只要及时发掘出来,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就能成为进步的原动力。”在激励学生的这一点上,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要。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应当指出的是:对学生的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给学生带来活力与激情、亢奋与向上,又可能成为学生自尊自大、人格扭曲的温床。激励教育如果把握不好一个“度”,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束缚在缺失需要上。学生从爱和自尊出发,渴望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呈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激励教育应当指向于学生的情意系统。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2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 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长期以来, 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于 “传道、授业、解惑者”。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进步, 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和新课改进程当中, 需要教师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 扮演更多的职业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和人文内涵建设, 关系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首先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才能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 教师的专业成长又离不开自身的角色定位, 因为, 只有教师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后, 才能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素养, 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由此可见, 角色定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专业成长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 一) 现代教育的实践反思者。新时代的教师应当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全面, 具备 “越界” 思维, 善于以跨学科的视角借鉴、吸纳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学术成果, 进行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俗语有云, 实践出真知。可见, 实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最终的目的在于 “真知”, 实践只不过是获得 “真知”的途径。而 “真知”的获得仅仅通过实践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进行总结、探索。新课程改革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和探索,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一线执行者和反馈者, 在践行过程中必须具备反思精神, 如此, 才能有批评和自我批评, 将新课改执行到底, 并引向 “正途”。

( 二) 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新课改要求, 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则处于课堂的主导位置, 其引导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能再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 成为消极接受知识的 “容器”, 教师也不能再照本宣科, 重知识, 轻能力, 忽视学生技能、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应该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 结合学生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潜能, 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并乐于其中, 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 最终养成乐于参与、乐于探索、乐于创新的主动学习态度和习惯。

( 三) 教材创造性开发使用者。教师应从实际学情出发, 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入手,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对课程进行校本构建,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不适用之处大胆摒弃, 对有用之处详加讲解, 穿插组合, 灵活使用。其实, 教材可视为一部 “原著”, 教师应当是 “剧作家”, 将 “原著”中的重要素材编排成课堂教学的 “剧本”, 并在实施中担任 “导演”。

( 四) 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者。现代教育的本质为 “教书育人”和 “以人为本”,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当好典范, 做好 “师表”; 其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当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将每一位学生视为 “益友”, 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并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 一) 培养专业情意。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真正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是一种不为物质诱惑所动的意志, 这就是所谓的 “专业情意”。它直接决定了教师想不想教、愿不愿教, 同时还是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且无怨无悔的强大精神动力。值得一提的是, 在使教师了解和深刻认识到自身职业伟大性、重要性的基础上,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也是维护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有效措施。

( 二) 拓展专业知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双重特点。除了所教学科知识外, 还要掌握相关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这就需要: ( 1) 加强自身学习。专业成长源于专业自信, 而专业自信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宽泛的人文视野, 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去汲取、积累。 ( 2) 完善培训体系。成熟、完善的专业培训体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应该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培训机构可以是高师院校、综合大学、民办机构, 甚至是外校或本校内部的, 重点在于让教师自主选择, 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需求的同时,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减负增效。

( 三) 科学自我反思。 “经验+ 反思= 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 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教而不思”等于原地踏步, 等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劳动, 只会增加经验积累, 得不到专业成长, 教学效果亦不会有明显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对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反思, 才能全方位审视、分析、反省并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任何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学者型教师都离不开在反思中提高, 在研究中成长。

四、结论

新课改对于教师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因为以 “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的新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而高素质的教师离不开其专业成长和明确的角色定位。因此, 研究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专业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教师明确自身定位, 扮演好自身角色, 履行好社会职责, 同时,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最终,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同时, 由于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予以明确, 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教师角色定位与专业成长的定义及关系入手, 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专业成长,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梁木.试论如何加速高校新教师的角色转换[J].高教论坛, 2006, (4) :182.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篇3

[摘 要] 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发展。在基层中学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应对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基层音乐教师应该从正确定位并树立专业发展目标、加强师德修养、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要把专业成长与发展变成一种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专业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成长事关教育的兴衰与成败。”他把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的思想升华及专业教育能力的完善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得失,不断争取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走上专业成长道路是必然趋势。

一、正确定位角色并树立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在迈入职业道路初期,或多或少对于职业的定位都有着困惑。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学生欣赏音乐艺术,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并对音乐产生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表现音乐,教其用歌唱、舞蹈、器乐等各种形式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情绪,或者可以通过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在早期教育中,应该意识并且时刻关注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唱几首歌,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如何把歌曲唱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力。这样,带动的不光是孩子们音乐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他们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受益,这也正是基层音乐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即做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艺术审美的培养者、创新能力的引导者。

在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后,基层音乐教师就必须树立专业发展目标,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基层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加强实践与创造,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通过演唱、表演、编创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认识社会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教师要履行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首先要求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基层音乐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为人师表,以优良的思想作风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

基层音乐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孩子,而且由于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性、互动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等特殊性,教学的点滴都会给他们留下永恒的印记。基层音乐教师也是平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面对孩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保持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好思想、好行为的感染和熏陶。作为基层音乐教师,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留下遗憾。

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作为基层音乐教师,也只有养成多方位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就自己和学生的人生价值。

很多年轻的基层音乐教师通常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时候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以为正确,最终却出现不好的结果。因此,基层音乐教师要积极向同事学习,多走进同年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教师交流学习。

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新的教育媒体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进修、培训、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作为基层音乐教师,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专业,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练习、巩固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技能直接体现出音乐教师的水平,是看家本领,也是基层音乐教师最为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在课学教学还是课外艺术活动中,音乐教师所表现出的特长、风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时代在改变,基层音乐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學习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扬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四、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基本功

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或许不少基层音乐教师觉得自己不是专业演员,不需要经常登台演出,工作主阵地是在课堂上,这样的要求对基层音乐教师来说是不是太过苛刻了?而音乐“新课标”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的表现性和体验性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通过音乐与人沟通的能力,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理解,陶冶学生的情操。

虽然现代媒体非常发达,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让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为学生表演,让学生们欣赏艺术家们的表现。可是这种隔着屏幕的表演不一定能感染学生,而基层音乐教师虽然不像艺术家们那么技艺精湛,可是他们的舞台表演在学生看来却是非常的亲切自然,易于接受。所以,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舞台演艺功力。

五、做研究型音乐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道路上来。”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基层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职业要求。

要搞清楚基层音乐教师做研究的定位,首先要知道做研究的目的指向。音乐教师成为研究者,其直接的效果就在于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水平,而目的指向在于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使学生能享受到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实践的润泽。因此,基层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累问题,写好教学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做好小课题研究。这样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总之,作为基层音乐教师,应该把专业成长变成一种习惯,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成长,要坚持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在工作之余要加强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把教学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亚清.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J].吉林教育,2010,(05).

[2]杜开平.浅议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0,(10).

[3]邢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推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4]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01).

[5]许志芳.有的放矢,层级助推——促进不同阶段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3,(11).

[6]陈璞.谈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11).

坐标定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4

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灯塔小学 娄慧荣

自2015年我校开展坐标定位活动以来,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次活动中,在我校掀起一股坐标定位的浪潮。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是定位?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我是这样理解的,坐标定位,即找准自己的角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走进民生,定位价值目标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朋友。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师生之间不平等,知识由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在现代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在学术上,老师的优势是有限的,甚至毫无优势,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若想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特征,并做好家访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进行谈心和教育。

今年我继续担任四年级

(五)班的班主任,开学初,我和科任老师王光远走访了新转入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家中,进行摸底,排查,谈心教育。本期转入学生饶旺旺从不完成作业,家长也从不和老师沟通,通过走访,发现他妈妈喜欢打麻将,总是把孩子丢在家中,晚上一点多才回家,而且还一惯使用粗暴的行为打骂孩子,就这样,孩子养成了贪玩的习惯,为了避免挨骂,总是撒谎。因此,在这次家访时,我们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她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逐渐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我想,只有教师和家长都把孩子当做知心朋友,才能自觉地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创造性环境,才能使对孩子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走进发展,定位事业坐标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师需要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与艰辛的过程,需要“内外动力”的激励和助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动力支持系统作为一种外在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首先,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能者、善者学习,与智者对话,这是为师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21世纪是阅读的世纪,如果没有书,我们就不知道生活还有一个维度叫深度。周国平先生认为,一个人要读书,最好要读经典,读大师。尤其是教师,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教育经典著作,与名师大师对话,在阅读过程中,一些苦苦思索的问题会豁然开朗,一些模糊的想法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如我们从陶行知著作中读出了“真教育”三个字。“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教育思想与实践都是“真教育”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结出的硕果。

其次,要做“反思型”的教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情境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只有学思结合,才有可能逐步从自发提升为自觉,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常常检讨,紧紧把握,天天创造。”正是怀着这种“常常检讨”的精神,陶行知不仅自己时常反思,而且还要求学生“每日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其实,教师若想每天都有进步,同样需要“每日四问”,同样需要实践与反思。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教师的行动以合理有力的指导。

三、走进学校,定位均衡坐标

自我校开展坐标定位活动以来,学校领导和老师曾前往我校的对标学校——重庆沙坪坝小学和遵义文化小学参观学习。遗憾的是我没能参加,所幸我校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教育教学方面,我的对标教师是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陈敏老师,她是一位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很强的教师,曾多次参加县内外的教研交流活动。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教师的形象,看到了新时代教育的希望!因此,我将积极主动向陈敏老师学习。首先,走进她的课堂,学习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如何巧妙设问,如何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艺术等,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其次,走进她的办公室,学习她如何吃透教材,怎样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对学生作业如何评价等,避免我平时费力不好看的情况发生,力求事半功倍。另外,多与她交流,多请教,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反思,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教师专业职业成长历程演讲稿 篇5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也许一看见学生就紧张得脸红,一开口说话就忘词,在黑板上写字时说不定胳膊还直打哆嗦;但多年以后,这位老师已经久经沙场了,他再也不会在课堂上因为紧张而脸红心跳了,他甚至可以不用备课就能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讲个几十分钟,还能保证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不至于开小差,在这之间,他经历了

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

教育心理学家对一些教师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追踪观察和研究,然后根据教师所主要关注的问题的不同,将教师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的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在新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会不会接受自己,同事会不会欣赏自己,领导会不会觉得自己干得不错,等等。一般说来,参与教学实习的师范生和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注这个问题。由于对自己生存能力的忧虑,某些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方面,而不是如何教他们;而有些老师则时时琢磨如何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让学生服从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不是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因此,大部分老师关心的问题还不是教课的问题,而是管理课堂的问题。

2.关注情境的阶段

当教师已经在学校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以后,教师关注的问题就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问题了。在这一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节刻,关心班级的大小,关心课堂时间是否充足,备课材料是否充分,以及如何利用有效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等。一般说来,在职教师才会关注这个问题,师范生很少在短期的实习中达到这个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

当教师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以后,教学就变得比较得心应手了,即使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曾预料到的意外事件教师也能够很好的处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再是教师关心的主要问题了。在这一时候,教师才开始真正进行“因材施教”。他们开始关注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在社会交往和情感方面的不同需求,认识到某些材料,某种教学方法不适合一部分学生,而另外的某些材料和教学方法则更适合他们,因此,他们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调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终其一生都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活动,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

=======================

第2篇

新课程的实施在我县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了,这一场新世纪的第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习生活的改善,更给学校教师的职业生存与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教师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教育家”,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对象、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的人;

课程结构的改革,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的增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并将它们整合起来;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贴近本学科的学术前沿;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知识价值的理解上,超越学科的局限,去深切体悟知识的生活价值及其对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要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

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

为了应付这种挑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要怎样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呢?这既要靠政府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各种导向和激励机制,靠科研部门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引导和培训,也要靠教师群体间的合作互助,更要靠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与不懈摸索。

概括起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

一、自我反思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6

——浅谈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素

摘 要: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有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可以促进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和提高。本文主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素,从要做一个善于追求的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四方面加以分析。关键词:职业幸福 专业成长 内在要素

什么是幸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都归为“缺失性需要”,但单独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归为“成长性需要”;并认为“缺失性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生病,但一旦这类需要得到满足病就好了,但病好了并不会让你觉得幸福;真正让你得到幸福的却是“成长性需要”。所谓成长性需要就是个体对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比较高,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赢得了同事的尊重、领导的欣赏、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在成果和尊重面前,感到很有幸福感,这是专业成长的一种幸福。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反之,教师有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又可以促进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和提高。本文主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素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做一个善于追求的教师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明确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事业来对待,甚至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师是不会有幸福感的,也很难体会到教育教学中的乐趣,更多的是做教师的痛苦和煎熬。其实,只有当我们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来对待时,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事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贡献给它,贡献给学生,在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中,体会工作的愉悦、生命的幸福。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发展规划。朱永新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教师仅仅有职业理想还不够,还要有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努力的动机,并按照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一步步前进,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理想变成现实。有的教师整天深陷于机械的教学和事务性的琐事,按照自己的惯性方式前行,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的倦怠。这样的教师只能是平庸的“教书匠”。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我们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把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把不断实现专业成长和成熟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来追求,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其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很重要。发展规划既要有长远性,又要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还要根据形势和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改自己的发展规划。规划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等个性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旨趣、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还要考虑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即由具体的措施和活动构成的行动方案。

二、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强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教师作为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学习、不断更新,从而把握社会和时代的前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要读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读与所任教学科相关的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书籍,更要读最新的教育教学类的期刊杂志,并借助网络平台捕获最新的教育信息,了解学科教学的前沿知识和动态走向,不至于在教学实践中穿旧鞋走老路,落后于时代。如阅读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中国教育家和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可夫等外国教育家的著作;阅读时下的教育专家魏书生、李希贵、朱永新、袁振国等和知名校长程红兵、李镇西、高万祥等的著作。当然读书要讲究方法,一个教师不可能读所有的书,也不可能研究所有的专家学者的理论。美国当代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持续不断地花6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的知识。”我们可以选一两个教育家或一两个方面分专题进行研究,深挖一口井,就可能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此外,向身边的同伴学习,这是教师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通过听课、研讨、交流直接向同伴学习成功的教学实践,研究其中蕴涵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把别人的智慧变成了自己的智慧,把集体的智慧变成了个入的智慧,促进自己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向学生学习,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要虚心与学生交流,用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去感染学生,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师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网络这一迅捷的学习工具,教师还可以随时随地调阅大量教育文献资料,接受远程教育,互传教育信息。

当然,学习不是模仿巨人,成为巨人的影子。那种脱离实践的需求,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把自己的学习与评职、晋升或长工资、等直接挂钩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在学习中要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获得的启发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三、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的知识、技巧和技能等基本要素,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知识系统、背景因素等进行反思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处于更多的理性控制之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反思。如“反思日志”法。很多成功教师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会记下他们的教学经历,对其进行反思,从中提取经验,获取教益。日志可分成描述性的和分析性的,前一部分及时记下当天所发生的特殊事件,后一部分分析原因及应对措施。写反思日志是把谈话、观察等综合起来的一种简洁而统一的方法,它让我们快乐地回顾、审视自己的理解与发现之旅。又如“二次备课”法。我们在上完一节课后要进行第二次备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修改上课前的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索和创新之处。这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再如“问卷调查”法。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卷来获得一些具体的信息,并利用这些反馈信息来获得问题进行反思。“对话反思”法。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每一个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但要使反思日常化确实很难,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敢于否定自我、正视反思结果的勇气,更需要教师的坚强意愿和自觉追求。

四、做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现实中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认为要做的事情是如此相似,以至于习惯成自然,无须反思、无需研究、无须改进,习惯最终成为了麻木的适应,这不利于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的幸福不在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在于他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并且在不断创造的可能生活中能够找到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7

一、创新新任教师成长制度建设

《教师资格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等理论课考试、教学能力 (讲课) 评定、普通话等级测试、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 它是达到一定学历认可教育教学工作的上岗资质, 也是一项刚性要求。这一制度的实施, 对规范教育教学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人类认知的规律,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从教师成长规律来看, 现行的教师上岗机制以一证定终身, 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极端性。而目前, 我国对于新任教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还不系统, 常常流于形式, 这必然影响对新任教师培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类的认知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道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才生产的承担者, 既担负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责任, 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同时又肩负社会责任感。教师既是一份职业, 又是一个专业, 树立专业理想, 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 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的理想信念, 成为教师专业理论的支点。这些教育教学的深刻认识, 岂可用一证代之, 岂能是一证之功?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 除了树立教师的专业理想之外, 还有专业知识拓展及专业能力的发展, 最终实现专业自我。专业知识的拓展既包括量的增加, 又包括质的飞跃, 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又对主攻学科提出独到的见解、感悟和经验总结。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专业能力是教师信念实力的体现。

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仅获《教师资格证》即可实现, 还需要综合的制度跟进、给力, 实现动态的硬性过程管理。在实行基本的教师素质考查之后, 对新任教师实行试用制度、专业进修制度、自我提升制度等等, 从一证过渡到多证, 实现新任教师成长过程的有效管理, 强化培养、培训, 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 培养出一名或一代能符合时代要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对学生负责, 对教育负责, 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

二、新任教师实现从“受教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转变

一名大学生自取得“教师资格证”, 初为人师, 实现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这一转变既包含角色意识的转变, 还包含着角色行为的转变。新任教师面对的新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 迫使新任教师需要尽快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 承担起人民赋予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这一角色意识转变, 新任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角色困惑。因此, 对新任教师的培训, 应紧紧围绕他们可能出现的角色困惑, 对其可能会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使其更加顺利地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在角色意识逐步清晰后, 新任教师角色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教师从自身所展现的精神风貌、职业形象, 逐步到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作为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 同时又是学生认知的客体,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无不反映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才观, 无不反映教师的精神追求、道德形象、个性品质, 而教师的这些心理特征会伴随着知识的传播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鉴于此, 年轻教师更应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做学生榜样,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而以往仅采用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向教师传递教师的职业道德并无法让其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态度、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力, 也无法让每个教师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个体情感、道德和专业伦理方面与合格教师的差距所在。因此, 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应该在多元的、复杂的教育环境下, 指导教师运用多种实践能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改变不适宜的情感、态度及行为方式, 以最终从角色意识到角色行为方面均实现一名教育者的角色转变。

三、新任教师通过教育实践, 实现向成熟型教师的业务过渡

从教师的形成规律来看, 自取得《教师资格证》开始, 一个专业新手成为一个称职的专业教师, 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或达到最高水准教育家型教师, 是一个长期的、艰苦交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艰辛的苦涩、泪水和彷徨, 又有成功的喜悦、鲜花和掌声。而这一转变, 需要新任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因此, 要加大对提高新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关注。

1. 教学试讲

这一阶段由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组织行为, 即所在学校教研组 (室) 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是新任教师的个体行为。学校或通过教研组 (室) 采取案例教学、现场观摩课、优秀教师教学录像、指导教师的常规教学、新任教师随机听课, 使新任教师团体或个体进入真实的课堂情境,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直接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2. 微格教学

新任教师要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 先以较少学生为对象, 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训练, 体验课堂教学气氛和环境。听课的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并通过录像回放, 使新任教师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 发现个体化的问题以得到针对性的指导。

3. 教学组织训练

要教学, 就要进行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取, 新任教师要提高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风格、班级环境等各种信息, 然后进行组织教学的各种设计。如果设计恰当, 符合自己的期望和学生的期望, 就可以继续自己的行为, 如果设计不恰当, 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4. 教学反思

反思是新任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分析自己做出的决策设计等教学行为结果。教学反思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日志、观摩课分析, 教学组 (室) 活动、合作研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

5. 教育教学研究

新任教师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 理论联系实践, 选择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选择理论与实践不相一致的问题, 选择专业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从学中做到做中学, 再到做中研。

四、新任教师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和自我教育, 实现其专业成长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在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时, 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新任教师要懂得“交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 实现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知识积累过程。因此, 在通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后, 新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发展趋势的学习, 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 分享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继续教育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函授远程网络、计算机网络、外出考察参观、自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充分发挥师范教育、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综合功能。

而新任教师的成长过程, 同样离不开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新任教师需要在学习学校的相关规定, 学习教材, 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 利用多种反馈信息, 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只有具备不断反思的精神, 才能成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8

一、有课就上,无课不来;作业想发才发,想改才改

案例:戴老师名牌大学毕业,专业水平尚可,但据班主任反映该老师偶尔有上课不到或迟到现象发生;经常不布置或不批改学生作业,所任班级学生学科成绩不理想。

教师语录:“讲是我的事,做是他们的事”“我讲过了,他们不听,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想做班主任、做干部……”“大家都是混碗饭吃的,你放我过生,我放你过生……

学生语录:“戴老师讲课无重点,课堂纪律松,是个朋友人。”

原因分析:(1)已经取得高级教师职称,在职称晋升上失去动力。(2)学历高,学科个人水平尚可,脑子活,在备课组内心理上存在优势。(3)家庭经济基础较好,不太在乎教师这份工资。(4)生活中有兼职(如生意)。(5)刚进入教师职业时,任职学校非普通高中而是高校,转入普通高中后不习惯。

核心原因:此类型的教师只是将学生当成可有可无的符号,心中没有学生的未来以及未对学生、家长、国家负责。其职业幸福观是教师职业等同于一份养老保险。

案例启示:(1)加强教师档案管理,对于取得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更要细化考核,校内按绩评星、评等、职聘分开,可尝试班级自主配备班级内教师组成。执行教师培训、轮岗、下岗制度。学校督促每位教师制定专业成长方案。(2)加强新教师的培训,加强新教师试用期的考核,将心中无学生的人员尽早挡在教师队伍之外。(3)组织学习相关法规,加强行风纠察。对有偿家教或从事其他与教师法不相合的行为要严加查处,防止一心二用,影响正确幸福观的形成。(4)杜绝不同类型的学校间教师的调动,如,高校、职校、普高等,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

二、事情照做,满腹牢骚,话题大多涉及“不公”“不平”

案例:谭老师工作较为认真,对学生考试均分数十分在意,教学实绩较好。但平时常在嘴边念叨的是本班的学生智力水平如何差;其他行业者的收入是教师的多少倍;其他地区的教师工资如何、公务员怎样、同学如何等等。

教师语录:所教班级成绩发生滑坡时常说:“谁说我考得不好,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是学生考得不好,又不是我考得不好。”“倒霉死了,我当初怎么被师范录取的?”

学生记录:“班级考好了就高兴,均分一差就发火,脾气火暴。”“老师讲的概念我们似懂非懂,感到学习很难,感到自己很笨,还是老师聪明。”“谭老师有时在班上说:有出息的将来不要做教师。”

原因分析:(1)所教学科非高考算分学科,自认为在社会、家庭、学生心中所处地位不高,自感价值缺失。(2)个人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经济不宽裕(如住房还贷等)。(3)心中常有怀才不遇之忿,或个人发展受阻。(4)教学中无“温故知新”的思想,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不清,一切想当然,无铺垫,无阶梯,无耐心。

核心原因:没有看到教师的优越性,没有享受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幸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我的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我今天的努力班上学生成功、成才、成人的比比皆是。在课堂上也没有获得过组织教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启示:(1)学校要大力践行素质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开齐开足课程,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使任科教师心理健康向上。(2)经常邀请此类教师参加学生十年、十五年等返校活动,让其感受自己今日的付出与学生明天有正比例的关系,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3)树立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的思想,将学生学的效果“会做”作为评定课堂学生能力提升的唯一标准,从而正确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演员”向“导演”转变。(4)要求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出发,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信心的根本措施。

三、备课笔记完备工整,课堂组织井然有序,课后也时时作“补差”,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匡老师为年轻教师,该老师每节课都听老教师的先行课,听后又将“师傅”课上即性发挥的内容补上,对照参考资料,进一步理清思路,进课堂后,听课者几乎找不出毛病,但学生考试就是不好。

教师语录:“只要你上课认真听我讲,我保证你学的好。”“我班上的学生智力不行,这么讲都不懂!”。

学生语录:“上他的课最好,只要跟在后面记。提问也就是那几个人,反正也轮不到我。就是课后的作业太多,又不会!”“这个老师太哆嗦,讲的大部分我都懂,思想容易开小差,下课时好像又有一些不懂。作业错误率也很高。”

原因分析:(1)思想不解放,不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学好。实行满堂讲,唯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2)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备课不充分,希望教师多讲。(3)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的听,不愿主动地学习,又进一步推动教师满堂讲。(4)没有注意先行课中“师傅”对教学的组织及师生活动的生成,只是听“师傅”口中念的经,看黑板上写的文,死搬硬套。

核心原因:有想做好教师的愿望,但没有将“教师”转为“教练”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重要意义。

案例启示:(1)改变观点:思想上要树立学生成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练出来的意识。正如运动员体能是自己练出来的一样,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应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2)改变评价:只有每位学生学会了能独立完成作业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而非教师对内容讲完,对备课笔记背全,也不是少数好学生能顺利、完整地回答出来。(3)改变模式: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提问、板演、讨论、练习、测试等。教师的教不是教内容而是评价与导控。

四、所教学科成绩刚开始很好,后来总的趋势是不断下滑

案例:王老师,每一届均有这样的情况:班级刚接手时,学科成绩考得很好,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成绩不断下滑。考陈题学生还行新题就大打折扣。平时不编教案、练习、试卷,不愿参加教研活动。

教师语录:“这有啥讲的,让学生自己看。”“你们怎么这么慢,讲稿怎么还出不来,我都讲了!”“没得什么要讲的了,我又让学生自习了一堂课。”

学生语录:“王老师解题能力很强,管得较严,我们一般比其他班的同学要多做一本资料。”“答案常抄在黑板上,我们自己纠错”“做与不做一个样,反正不讲。”

原因分析:(1)新课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教辅资料为主,教科书时常不用,导致进度快。(2)学生以背知识点、规律为主,规律的建立过程学生花时较少,书本上的内容学生掌握有漏洞不全面。(3)学生做得较多,在所教内容较简单时,所有学生掌握较好,在内容较难以后,只有部分好学生感到能力在不断提高,而中等以下的学生深感吃力,后来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有完成任务而产生出厌学、弃学念头。(4)在复习迎考、复习拔高中由于缺少总结提高,学生未能实现厚书变薄,学习负担变重,再加上各科均进入复习,时间的投入受限,因而学生成绩下滑。(5)学习过程评价单一,使学生心理疲劳,失去相应动力。(6)将学生“自主学习”变为“自流学习”,少了“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核心原因:教学观点落后,认为教学即背诵加题海战术。个人学科整合能力不强,眼中无学生的差异,脑中无思维的提升。

案例启示:(1)学校应建立阶段性教学案检查制度,包括初备、复备、教后反思等。加强组内互相听课,每周内每个备课组按计划开设公开课,使其逐渐进入教研状态。(2)加强行政听课,促使其以“完全放手,以练代讲,题海战术”的教学形式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转化。(3)提供所教学科的新课程培训机会,深入理解“独立、合作、探究”的内涵。提高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指导的能力。(4)引导教师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智力活动的过程,它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有进行主动学习的自我体验。

上面所列的四种类型的教师,就其职业幸福感来讲,都有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教师的职业幸福来源于解决学生的真正的痛苦。而学生真正的痛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是他真正的痛苦”,那么如何使自己所教的学生“会做功课,有收获”应为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源泉。

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应落实在学生“会做”上,如何提高学生“会做”的能力,就应成为教学的学科终极目标,无论是美国的布卢姆提出的“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还是前苏联的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提出的“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儿童智力”及人本主义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的、终极目标”都是在围绕如何让学生“会做”上展开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水平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早些年有的特级教师最初学历只有高中毕业而目前一些学校以人才引进形式招进的研究生并没有得到续聘。

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强调另一方面: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教学组织能力要得到提高,第一,要解决思想问题。如,学生成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因而所有教都得基于学生的学上,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原则展开教学活动。如,进行评讲习题时,旧模式是审题时———教师读学生听,其实这一时间内学生常是“中场休息”,解题时———教师边分析边写板书,此时学生往往是“照单全收”,而当该题讲解结束时,学生常常是“一无所获”。而现在要改为围绕学生“会做”展开,而非过去的“听懂”,可以这样设计:先由学生阅读、做出草图、找出疑问;后组织讨论、回答提问、做出评价;再由学生进行板演、提出要求,最后再训练:同式巩固、变式训练。维果茨基强调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如,教师的教不仅是传授内容更重要的是点评、纠错、补充、拓展等。

再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说一个学生能学会的,绝大多数的学生也能学会。但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反应速度不同,有一些学生正确率与速度可能相对落后。在组织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让其也能得到充分发展,要相信他们可能只是与其他同学有差异,也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少年,要相信每一位前进中的学生都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要建设好新型的班级组织形式。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参与性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为此,应充分优化班级管理,建设合作学习小组,组内也应进一步细化分工,像组织上的正副组长,纪律委员的设置,学习上的各科召集人、单门学科结对帮扶对象的确立等,并要加强相关的考评,如,除了大型考试以组均分为单位选出优秀组外,常规管事、学校中心活动、宿舍管理也应由以小组为主体作为考核对象的评比,这样就不仅仅为合作学习创设了平台,也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职业幸福观紧紧相连,相辅相成,只有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教学要务,使学生由一个自然人逐步成长为一个智慧人,一个文明人。在这个促成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在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中充溢着作为教师的幸福与职业的自豪,而其专业的成长由于幸福观的正确定位,将会以组织高效的教学模式为研究与实施的中心,开展对“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杜郎口模式等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实践,结合我省“五严”要求和新课程的开展,在课堂这块热土上提升专业成长的速度与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导演、做好教练。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下面是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

学生真正的痛苦是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

教师真正的幸福是学生终于会做了,成才了。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上一篇:2016军事理论期末考试答案下一篇:宋朝的建筑风格对现在环境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