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2024-06-01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精选4篇)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篇1

一 海 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飞沫()胆怯()困乏().....翡()翠 呻吟()掠起()飞cuàn()....chǔn()笨 蜿yán()寂mò()zhân()怒 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揭露 了,抨击了 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 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蜿()蜒 号()叫 呻吟().....掠起()甩()到悬崖上 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作者是,他是(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它兼有 和 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二)课内阅读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④看吧,他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2.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

2.熟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海燕》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cāngmáng mò qiâ fá fěi shēnyín lǜe 窜 蠢 蜒 寞 震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画面。

变现实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么?你们错了!你们大错特错!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逃避只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虚弱!你们将会不堪一击!你们要勇敢地站起来啊!站起来呀!站起来吧!

例二

海鸥啊!你这海面翱翔的精灵,你总是借着阳光的庇护,偷得片刻的休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飞翔。此时,残烈的暴风雨即将吞噬阳光,海浪也倚仗着烈风的嚣张气焰怒号着,就在这天地被黑暗笼罩的刹那,无论你是怎样地飞窜,也挣脱不出黑暗的囚笼,与其不断地挣扎,还不如和我比翼翱翔,带着必胜的信念,与暴风雨搏击!

海鸭啊,平时悠闲自在的你此时怎么这般措手不及?难道就是这轰轰烈烈的雷声将你吓成这番模样?被动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余地的,让我们一起,带着大海的愤怒向乌云挑战吧!

还有你,你这笨拙的企鹅,你躲藏起来就能逃避被黑暗吞噬的厄运吗?与其提心吊胆地为自己担忧,不如慷慨激昂地与暴风雨鏖战!让我们一起和狂风争鸣,吹响战斗的号角吧!

海鸥、海鸭、企鹅,你们听到我的心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战斗带来的拼搏的乐趣吧!

(二)课内阅读: 1.答案:暴风雨到来时海燕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2.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风、云、雷、电的嚣张气焰。3.答案: “飞舞”一词写出了海燕的欢乐;“精灵”一词展示海燕的战斗形象;“大笑”“号叫”,显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

4.解析:不行,改动以后句式变化了,突出的对象就成了浪,而不是象征反动势力的狂风,也不能表现反动派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之深。

五、拓展阅读:

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

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篇2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该书是__(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设疑解惑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4、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5、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展示提高】

1、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巩固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首诗运用了___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 五代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qīng

shè

shú

suì

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

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合作探究】、设疑解惑

1、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5、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展示提高】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巩固拓展】

一、1.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5.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及答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②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③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关于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献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澄清()着落()看护()发髻()....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 意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点,并给文章划分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读全文,用心感悟

1、你能从中提炼出四幅画来吗?请给这四幅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四幅图的?分别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记得把这些东西以批注的形式写在课本里)

3、四幅图画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与延伸

朱自清先生赞美春天,老舍先生赞美济南的冬天,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你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 比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请你从文中再找出两句你最喜欢的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全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第④句描写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间的美景 5、“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句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按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到____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8、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丹有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只要用心观察、体会,我们家乡的冬天同样是美丽的,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写在日记本中)★ 拓展阅读

阅读《叶子时期的梅》,回答下列问题。

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流连驻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 :“你认识它吗?”

(11)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选自《名作欣赏》)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⑧段说:“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这里的“长久”和“佳美”分别体现在哪里?请联系上下文回答。(4分)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_____梅到_________梅。(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4、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参照下面示例,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示例:第①段画线句把在废墟中凌寒怒放的梅比作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突出了梅花的光彩夺目,抒发了作者赞叹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请结合全文谈一谈,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和感悟。(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济南的冬天

★ 课前预习1、略

2、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3、略

4、温晴、慈善 6、略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1、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特点,赞赏它是个“宝地”。

2、描绘了济南的山和水。分别表现了山的秀气与娇媚和水的澄清与多情。

二、1、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冬天的水色 2、略 3、略

4、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第二课时

导学点一:揣摩精美语言

略 导学点二:精彩语段品析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雪光、雪色、雪态

3、树尖上的雪 顶着白雪的树

4、山色 雪下草色 5、美丽而柔弱

6、拟人,将薄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形象的描绘出了夕阳照射下小雪的神韵。7、空间方位 上 下 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8、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不仅确切的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描绘出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而且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例如描绘济南小山雪景的那段文字中,作者用了“青黑”、“全白”、“银边”、“蓝天”、“草色”、“白”、“暗黄”、“微黄”、“粉色”等词语,色彩鲜明艳丽,恰到好处。同时又运用了十分确切的比喻、拟人,使景色形象化。通过“日本看护妇”、“花衣”的比喻和“露出肌肤”的拟人,使人感到小雪中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这段情景交融地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运用修辞d.情景交融 2、略

答案:

1.(1)最安宁的阶段(2)最年轻富有的辰景(3)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4)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2.找、赞(或寻、懂)

3.“我的心事”所指的是——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腊梅的,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4.“长久”体现在从深春到晚秋(第五段中,联系上文,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佳美”体现在青枝交错、碧叶婆娑,不需要寻求和赞赏、不需要记取和安(第八段,联系下文)。

5.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句子:“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6.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8.世说新语导学案及答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这个故事出自一部叫做《世说新语》的古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的两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zhòu)

撒(sǎ)盐

差(chà)可拟(nǐ)

柳絮(xù)

无奕(yì)尊君在不(fǒu)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约定 行:同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过了

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丢下、舍弃

去:离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⒊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

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⑷尊君在不? 你父亲在不在?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还没有到,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三、整体感知

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谢太傅(谢安)、胡尔(谢朗)、谢道韫、谢无奕、谢朗的父亲、王凝之六人。谢无奕与谢道韫,父女关系;王凝之与谢道韫,夫妻关系;谢朗与谢道韫,堂兄妹关系;谢朗、谢道韫二人与谢太傅,叔侄关系;谢无奕、谢朗的父亲、谢太傅,兄弟关系。

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元方:聪明智慧,正直不阿。陈太丘:守信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见上“题目解读”。

四、合作交流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撒盐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和盐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和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柳絮更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比作柳絮是神似,比作撒盐是形似。

如:雪如鹅毛一般在空中飘飘洒洒。

雪如蒲公英在空中飘飞。雪如白色的蝴蝶在空中翻飞。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对“大笑乐” 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言简洁,意思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5.《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言之有理即可

五、当堂反馈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1)与友期行:约定(2)去后乃至:才

(3)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不久,一会儿。高兴的样子(5)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不上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陛下④令尊⑥足下⑦令郎⑨麾下 谦词有:①敝人②卑职⑤寡人⑧老朽

六、拓展延伸

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学海拾贝】 我学习,我收获——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八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3.通过语言描写表象人物个性特征的写法。

【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突出的文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陈纪聪敏过人、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品质,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⒈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雪骤()

撒()盐

差()可拟()

柳絮()

无奕()尊君在不()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

引:

顾:

⒊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⑵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三、整体感知

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则短文大意。

四、合作交流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咏雪》一文“大笑乐”即可结束,为什么还要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

5.陈元方是怎样反驳客人的?你认为他反驳客人的话有什么特点?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怎样评价元方的行为?

五、当堂反馈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5)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六、拓展延伸

讲讲你知道的诚信小故事。

【资料储备】

《咏雪》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盐撒差不多可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上一篇:借条格式分期还款下一篇:2015教研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