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4-08-27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10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1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分封土地让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需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且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构成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主体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建立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国省制开端)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元)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听命于中央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进一步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君主专制制度顶峰标志: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2

萧何私自收藏的图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秦国户口版籍, 这一举动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惨烈斗争中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 可谓意味深长:拿到了户口版籍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情, 并进而控制土地和人民, 获得了它, 也就象征着获得了国家政权。

中国户籍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虽经无数次的战争、内乱和王朝的更迭, 户籍制度总是以某种方式继承或沿袭下来, 并且越来越严密, 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组建军队、分配土地、征收税赋、推行礼教、维持治安都与它有关。如果说官僚制度是君主对官吏进行管理的有力武器的话, 那么户籍制度就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 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 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 若冶于金、陶于土也”。专制王权对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户籍制度。大体说来,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 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 即登记人口的意思。但当时的“登人”, 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 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 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 因此后人推测, 商周时“登人”, 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据《周礼》记载, 周王朝分别在国野设六乡、六遂对人口进行地域划分:

“令五家为比, 使之相保;五比为闾, 使之相爱;四闾为族, 使之相葬;五族为党, 使之相救;五党为州, 使之相賙;五州为乡, 使之相宾”。“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 四里为酇, 五酇为鄙, 五鄙为县, 五县为遂”。

又据《周礼·秋官·司民》: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 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 异其男女, 岁登下其生死。及三年大比, 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民之日献其数于王, 王受拜之, 登于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

由于目前对《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仍然聚讼纷纭, 因此, 西周时是否真有如《周礼》中所言的那种系统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当然是值得怀疑的。不过, 虽然《周礼》并不一定反映周代的真实情况, 但它至少说明和反映了中国古代管理户籍的思想和实践, 很早已经萌芽。

2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 由于战争的需要, 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为了增加人口, 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用减免赋役的办法来招徕别国人口, 其次是限制本国人口逃亡, 如秦律就规定严厉处罚拐带秦国人出境的行为:“游士在, 亡符, 居县貲一甲, 卒岁, 责之。有为故秦人出, 削籍, 上造以上为鬼薪, 公士以下刑为城旦”。还有就是提倡早婚, 鼓励生育。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 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 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人口流动, 防止人口流失, 保证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

有关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口管理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从考核官僚的上计制度中找到证明。所谓上计, 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 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项, 事先写在木券上, 然后剖而为二, 国王执右券, 臣下执左券, 年终上计时, 国王根据原券考核实征数目, 决定官职的升迁。在上计制度中, 对户口的考察一直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一个重点。

战国时期, 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秦的户籍制度的创立, 大约始于秦献公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 (献公) 十年为户籍相伍”。所谓“相伍”, 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 这表明“伍”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 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 不仅将其作为增加人口和社会控制的手段, 而且极大地强化了通过户籍制度对民间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专制工具这样一种色彩:

“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罪。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倍其赋。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 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令民为什伍”, 就是把国中所有人口, 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 每伍之中, 设一伍长, 每什之中, 设一什长, 平时为民, 战时即为兵。伍、什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建制。商鞅变法的主旨, 就是奖励耕战, 富国强兵。凡在战场上杀敌多者, 不管原来是什么身份, 都可以按规定晋升爵位。同时也规定, 行军作战时, 什伍之中如果有一个逃亡或降敌, 什伍之中的其他人都要连坐。

秦的户籍制度, 自秦统一天下之后, 更加严格和完备, 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 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 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 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 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 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 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 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 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 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的。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 统统严加惩罚, 还作出了不许擅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西汉年间, 户籍管理备受统治者的重视, 萧何制定的《九章律》, 其中之一就是“户律”。西汉在秦代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 汉代的户籍制度之明显不同于秦制的地方, 还在于汉代有户等的划分。尽管汉代户等的划分不如唐宋以后明显和具体, 但确实是户等划分制度的萌芽。汉代还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 乡有乡长, 亭有亭长, 他们主要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 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

为了严格户籍制度, 禁止任意迁移和逃亡, 汉代统治者还为此制定了“舍匿之法”, 又叫“首匿法”。《汉书·淮南厉王传》:“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 论皆有法”。汉代的“舍匿之法”, 等于是秦的禁亡之法的发展, 它由打击逃亡犯本人, 发展到了逃亡犯的藏匿者;而且“舍匿之法”执行甚严, 以致汉代诸王侯中, 不乏因“藏匿亡命”而被削爵下狱者。

3 发展完善阶段

从隋唐开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隋初人口大增, 主要是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大索貌阅”和“输籍法”, 将隐漏的户口检括出来了。开皇五年, 文帝下令“大索貌阅”, 进行全国性的户口清查。政府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 检验是否以丁壮诈老诈小, 还鼓励居民互相检举揭发, 如户口所据不实, 正长要受罚流放远方, 其目的是要把浮游民及世家豪门的荫附户搜括出来, 载入国家户籍, 增加赋税收入。在“大索貌阅”的同时, 还实行“析籍”政策, 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 以防容隐。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 把它作为检括户口的地方组织, 五里为保, 设保长;五保为闾, 设闾正;四闾为族, 设族长。畿外设置里正、党长, 前者相当于闾正, 后者相当于族正。畿内保长、闾正、族正与畿外的保长、里正、党长称“三长”。三长是推行均田、劝课农桑、催驱赋役和检查户口的农村基层组织, 都有检括户口的职能。另外, 隋朝时还把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 按照地域来分配考试名额, 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唐承隋制, 户籍管理更加周密。唐代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的基层组织是乡里:“唐制,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每里设里正一人, 是最基本的政权单位。里正由勋官六品以下的富户白丁担任, 用来“按比户口, 课植农桑, 检察非违, 催驱赋役”。

唐代户籍可以分成编户与非编户两大类。编户是编入户籍的居民。可以是品官, 也可以是白丁, 但必须是良民。编户又可以分为课户与不课户两类。按租庸调法纳税服役的普通民丁, 称为课口, 有课口的户称为课户, 无课口的称为不课户。非编户有三种, 一是贱户, 分为三等, 最低的是官奴婢, 较高于奴婢的有部曲、客女, 均为私家的家仆, 身份近似农奴, 因为都属私人使用, 所以附属在主人的户籍中。贱户中还有一种是官户, 唐代官户大多是“前代以来, 配隶相生, 或今朝配役”之人。二是方外, 指释、道及为逃避赋役而避入寺院的逃户。三是士兵, 唐初实行府兵制, 士兵来源皆所属下户、白丁。士兵本来在原编户内, 自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破坏, 改为募兵后, 兵农分离, 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因此, 也不在户口统计之列。

宋代的户籍制度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唐代虽然已经用“坊郭户”来称呼城市居民, 但并没有为他们单独设立户籍。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 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 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 分别列入户籍。坊郭户与乡村户都划分为主户与客户。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 多为小商贩, 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另外宋代还将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 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 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除了主户与客户之外, 还有一种官户, 即品官之家, 他们属于特权阶层, 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权利。

王安石在变法时力主推行保甲制, 他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乃诏畿内之民, 十家为一保, 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 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 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 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 选一人为保丁, 附保。两丁以上有余丁而壮勇者亦附之, 内家赀最厚、材勇过人者亦充保丁”。

推行保甲制, 既可以清查户口, 又可以通过这一“兵民一体”的制度维护社会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 可谓一举多得, 对后代影响极大。保甲制度还通过“保”和“甲”两级建制, 实现了王权专制主义国家对县以下的乡里社会的逐渐渗透:由于在这种制度采取的是人人相结, 家家相联的形式, 从而充分保证了乡里组织被牢牢控制在统治者手中。

明朝的户口制度, 承上启下, 既有历史的继承, 又有时代的更新,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古代户口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 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 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 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 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代有增损, 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 终明之世并无改变。

与宋代相比, 明代户籍管理的人身控制功能大大加强了。赋役黄册编定以后, 户籍不得随意改动, 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封建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 任何人不得擅自流动, 邻里之间, 相互监视, 相互举报, 如有知情不报者, 要受到连坐, 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 其组织系统之完备, 层层管制之严厉, 实超越于前代。由此可见, 明代严密的户籍制度, 把农民的人身牢牢地束缚在乡土之上, 农民寸步难行, 只能安土乐耕, 向政府纳赋税, 服兵役。

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 清初就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 在黄册之外, 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 对户籍管理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整体说来, 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 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 使得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 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清代税收方面用里甲, 治安用保甲。在州县城乡, 十户立一牌头, 十牌立一甲头, 十甲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印牌, 登记人口及姓名;外出时必须注明目的地, 对迁入者必须检查其原籍。

纵观历史, 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对户口的清查、登记和管理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 并非真正出于对百姓利益的考虑, 而主要是为了维持专制王权统治的需要, 这是户籍制度能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 中国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都高度重视户籍编制, 还在于它是一项具有多重功能的重要制度。户籍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不同时期, 又各有侧重。“大致而言, 早期或战乱时, 寓兵于民、维持治安的作用要强一些, 其余时候, 则重在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和劝导风俗。此外, 一般在王朝初创和前期, 户口编制比较严格, 到了王朝的中后期, 则逐渐松驰”。但无论如何, 户籍制度都是维护专制王权统治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它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而且中国的历史还表明, “在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中, 不可能有真正的迁徙自由。因为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要固定居所, 因此, 安土重迁, 就成了农业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而封建国家也强调要以农为本, 以此维持国家的安定。基于此, 中国历代王朝对户口迁徙, 都设有种种禁限, 有时, 还把迁徙作为一种处罚”。这其实也是专制王权通过实施人身控制而维持其统治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3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鼙(pí)鼓 悄(qiāo)然 绰(chuò)约

迤逦(yǐlǐ) 眇眇(miǎo)

B. 央浼(miǎn)脂(zhī)肪 潺湲(yuán)

玉簟(diàn) 杳(yǎo)然

C. 衣袂(mèi)驰骋(chěng) 鹧(zhè)鸪

豆蔻(kòu) 黍(shǔ)离

D. 扁舟(biǎn) 砧(zhēn)板 纤(qiān)尘

天姥(mǔ) 啼啭(zhuàn)

2.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3分,5小题1分)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

(4)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5)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6)与佳期兮夕张 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

(8)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9)薄帷鉴明月 鉴:

(10)有志不获骋 骋:

(11)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12)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1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14)积雨空林烟雨迟 迟:

(15)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10分)

3. 文学常识填空(3分,两小题1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倡导了。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和 。

(2)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称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3)陶渊明,名潜,自号 ,是我国 的鼻祖。

(4)李清照, (朝代)女词人,号 ,是宋词中(风格流派) 的代表,而苏轼、辛弃疾是宋词中 的代表。

(5)张若虚,唐朝诗人,与 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6)杜甫,字子美,其作品被誉为一代 ,杜甫诗歌风格概括为四个字: 4. 名句默写填空。(7分)

(1)《长恨歌》中“ ”这两句,作者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2)杜甫、陆游都在诗歌中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名句。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说:“ ”。

(3)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形象来源于屈原的 (《湘夫人》)。

(4)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愁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6)历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气势浩大。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 ”句。而孟浩然有诗“ ”。

(7)月在古代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对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星垂平野阔, ”。姜夔《扬州慢》中写到“二十四桥仍在, ”。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 简析《蜀相》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 用典明志是《书愤》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 与《长恨歌》一样,上面两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立意却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进行赏析。(4分)

10. 请对“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进行赏析。(4分)

二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1. 请简析《越中览古》中的“尽”和“满”字的作用。(4分)

1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3. 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4.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4分)

1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仿句2:

五、单元写作(40分)

16.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举杯断绝歌路难。”表达出在人生路上的苦闷。李白也有“行路难,行路难”的感叹。读到这些诗句,你有哪些感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单元测试 篇4

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史书中的记载B.出土陶器上的符号

C.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悬殊D.原始居住区中房屋的高低

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4.从“焚书坑儒”到“挟书律”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5.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

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

6.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7.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

8.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9.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

11.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

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

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

15.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A.辽阳行省B.云南行省C.江浙行省D.福建行省

16.以下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都曾单独设立过(行)省

A.陕西、甘肃、云南B.陕西、山西、江西

C.江西、山东、四川D.江苏、江西、云南

17.对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明正确的是

A.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构

C.宣政院统领强渡和西藏地区事务D.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19.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

20.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

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2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2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引自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

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12分)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并用列举史实说明。

一、选择题:

1.C2.C3.D4.D5.B6.A7.A8.B9.C10.C11.C12.D13.A

14.D15.D16.A17.D18.D19.D20.A21.A22.D23.D24.C25.C

二、材料解析题:

21.问题: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愈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

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

22.(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

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废除。如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清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

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如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5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 1.“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导学号:32700017】

A.秦代

C.宋代

B.汉代 D.唐代

【解析】 由材料“郡、国十一,县九十”可知,当时存在郡国并行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故选B项。

【答案】 B 2.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C.分割宰相职权

B.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科举制度

【解析】 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答案】 B 3.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导学号:32700018】

A.禅让制 C.分封制

B.世袭制 D.行省制度

【解析】 禅让制出现在夏朝以前,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世袭制下贵族世袭垄断政权,不能做到选贤任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不利,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实力壮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C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下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4.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如下图),这一制度的执行机构是()

【导学号:32700019】

①中书省 ②门下省 ③尚书省 ④六部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③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体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答案】 B 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导学号:32700020】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B项是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众设宰相,分化事权,所以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6.广西一些地方有“状元村”“状元桥”“状元及第匾”等文化遗存。与此有关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分封制 C.宗法制

B.世袭制 D.科举制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化现象体现了科举制的特征。【答案】 D

能力提升] 7.(2016·北京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C.宋汴梁

B.唐长安 D.元大都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信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节度使”“中书省”。节度使是藩镇的长官,中书省是三省 2 体制中的一个部门,据此可以判断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与中央矛盾加剧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汉朝时期尚未出现中书省,排除A项;宋朝及其以后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排除C、D两项。

【答案】 B 8.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解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大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故选D项。

【答案】 D 9.(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根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 区划”可以得出全面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后世历代所尊奉”可概括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分析得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分析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中央集权”“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元朝开创了省制。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分析得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篇6

第2课代的农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原始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

2、生产工具的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

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7、经营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因为生产力低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生产。

8、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在地域颁布上,南北发展不平衡

②在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③在生产力上,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耕作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主要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

⑤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⑥土地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深化

1、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体线索:

①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②土地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主要有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③小农经济艰难成长,始终在中国封建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

2、历史特征:

①农来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④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⑤ “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传统农业思想。

3、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⑴、条件:

有利条件:

①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

产主动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人,农民努力地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④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政府的收入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2).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弱点

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日益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评价:①自产自销,生活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生产,阻碍社会分工;是阻碍近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金属冶炼

(l)、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成熟(数量多,种类多,工艺精,使用广泛),如: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

(2)、铁、钢冶炼: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3)、燃料:汉代开始使用煤,并用于炼铁;

北宋时普遍用煤炼铁(使钢铁质量大大提高)

南宁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2.丝织业:

①新石器时期前:开始养蚕织丝(嫘祖)

②西周丝织业迅速发展: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形成丝织中心城(临淄)

③汉代提花技术成熟

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⑤宋代丝织品种多,织锦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⑥宋末元初;棉花种植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⑦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形成苏州、杭州两个最著名丝纺织中心。

3.制瓷业:

①新石器时期:彩陶、黑陶、白陶;

②东汉:青瓷

③南北朝:白瓷。

④隋唐: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独立,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首创釉下彩绘。

⑤宋代:进一步发展:技艺提高,涌现五大制瓷名窑(如“瓷都”景德镇)

⑥元代;进入______生产时期:烧成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和釉里红;________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⑦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景德镇)。景德镇的青花瓷质量上佳

★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 第一单元作文五年级

★ 初一第一单元作文题目

★ 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语文 -第一单元作文

★ 初一第一单元作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7

课内阅读

一、阅读《长恨歌》,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诗主题思想历来论家各有看法,并无定论,请根据你自己学习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2、哪些诗句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3、杨贵妃被缢死后,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唐玄宗的感情?

二、阅读《湘夫人》,回答下列问题: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4、举例说明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5、“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是本诗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加以解说。

三、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6、试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阅读杜甫《蜀相》和陆游《书愤》回答有关问题: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两首诗都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比较同一典故在两首诗中不同的意蕴。

五、阅读杜甫《蜀相》(见上题)和杨慎《升庵讲话》所引《武侯庙》回答有关问题:

8、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两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课外阅读

六、阅读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回答有关问题: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9、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10、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宫女的形象?

七、阅读杜甫《佳人》回答有关问题:

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①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合昏○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②盈掬。摘花不插发,采柏动○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①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②动,每每。○

11、作者写景叙事多有比喻和寄托,请联系诗句归纳“佳人”的形象。

12、理解诗歌题旨讲究“知人论世”,联系杜甫的生活经历和一生思想,推断这首诗歌的主题。

八、阅读陆游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落梅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①飘零去,耻向东君○②更乞怜。过时自合○注①自合,自该。②东君,春神。

13、两首诗描写的梅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各自表现怎样的品质?

14、两首在运用想像方面,有什么不同?

九、阅读鲍照《代挽歌》,回答有关问题:

代挽歌 鲍照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15、16、十阅读屈原《橘颂》,回答有关问题:

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注释】〔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素荣〕白色花。

〔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抟(tuán)〕通“团”,圆圆的。

〔文章〕花纹色彩。

〔烂〕斑斓,明亮。〔精色〕鲜明的皮色。

〔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

〔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

〔姱(kuā)〕美好。

〔嗟〕赞叹词。

〔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秉德〕保持好品德

〔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失过〕即“过失”。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

〔梗〕正直。

〔可师长〕可以为人师表。

〔像〕榜样。

17、诗人是如何刻画橘树形象的?

18、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是如何通过歌咏橘树达到抒怀的目的的?诗歌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参考理解一:本诗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的一些美好品德,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美满爱情生活的向往。参考理解二:本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和昏迷不悟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参考理解三:诗的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2、描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诗句有“春寒赐浴华清池”“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前四句是正面描写,“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用了夸张的手法,“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是侧面描写。

3、主要运用了景物衬托的手法来表现。如用凄凉的秋景来衬托人物的悲思: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用月色和铃声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回宫之后,景物依旧,人却不在,冷落孤寂、彻夜相思。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来表现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痛苦的心情。

4、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有“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两句都是以反常现象作比兴。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5、诗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相映衬的。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秋天,这就为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惆怅万分。“目眇眇兮愁予”,“愁”顿时在此景中触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6、思想内容:鲍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了“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的思想,二是酌酒自宽而终不能自宽的矛盾心情。李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所表达的思想显然也鲍照一脉相承。语言风格上,鲍诗是欲说还休的含蓄,李诗是直抒胸臆。

7、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情感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表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8、相同:都表现了凭吊之意,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艺术上都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不同:杜诗充分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而《武侯庙》则重在表达遗憾之情。

课外阅读

9、作者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的罪恶。在客观效果上,本诗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

10、①生动的细节描。如对“天宝末年时世妆”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上阳宫女幽闭深宫、隔绝人世之久。用衣着落后半个世纪这一外在的表现,说明一个女人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②细腻的心理描写。如“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两句,包孕着一个从原先的喜闻、羡妒到今日的厌听、不妒的心理演变过程;反映了上阳宫女对生活、爱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态,是她愁苦绝望心理的细致刻画。③环境氛围的烘托。通过渲染上阳宫环境的死寂、凄凉,衬托出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上阳宫女的孤苦。

11、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绘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面对不幸和逆境不向命运屈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上层社会妇女形象。

12、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13、相同点:两诗都写了梅花凌寒盛开。不同点:《落梅》重点写梅花“过时自合飘零去”,《梅花绝句》无此内容。《梅花绝句》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梅花》表现梅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凛然气节。

14、《梅花绝句》:诗人以“化身千亿”的奇想,满足自己赏梅的愿望,借以表达诗人对梅的喜爱与赞美。《落梅》:诗人见梅落而生奇想,以拟人手法,代梅表明花落的原因,借以揭示梅高节之所在。15、16、17、一是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傲然坚挺,凌空而立,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充满生机的“绿叶,蓬勃开放的“素荣”,光采照人的“圆果”,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二是热情讴歌橘树内在精神。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8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篇9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篇10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凝脂(zhī)

. 绰约(chuî).踯躅(zhí).绸缪(mïu).江渚(zhǔ).B.修葺(qì).

C.千载(zǎi).

D.寤寐(mâi).

解析:C项“簟”应读diàn。答案:C 2.下列词语的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频繁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阮籍 变换

解析:A项,嵋-眉。C项,概-慨。D项,州-洲。答案:B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C.举杯断绝歌路难 ..D.三顾频烦天下计 ..答案:B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是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因。B.刘熙载《艺概·诗概》中的“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一句评价的是李白的诗。

佳期:好的日期 断绝:停止 频烦:多次

闲暇(xiá).马嵬(wãi).联袂(mâi).祠堂(cí).鹧鸪(zhâ).玉簟(tán).歧路(qí).庑门(wǔ).解析:B项,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会。

C.“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是近代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

D.陆游的《书愤》一诗反映出陆游慷慨悲壮的诗风,而《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则反映出他清淡、婉丽的诗风。

解析:B项,应为评价鲍照的诗。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A项,“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错,《新乐府》是讽喻诗。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2)搴汀洲兮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逍遥兮容与。(3)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6)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___________,才下眉头,___________。

答案:(1)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恨绵绵无绝期(2)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3)举杯断绝歌路难(4)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6)深巷明朝卖杏花(7)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

三、阅读题(共55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7题。(7分)

天末怀李白

【注】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7.(1)这首诗的首联因秋风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代了时间的变化、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歌“怀人”奠定了伤感(悲苦、伤悲)的情调。

(2)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6分)

闲 居 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8.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依止古先生? 解析:这首诗颔联中“满宅是蝉声”,以动衬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无马迹”与“蝉声”又形成了对比。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本诗颔联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静。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扣住诗意,理清脉络,概括出人物形象特征即可。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静,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6分)

茶瓶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10.这首词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阕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可采取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作答。

答案:上阕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曼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

11.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写去年的往事,是虚写;下阕写眼前的景物,是实写。这首词虚实结合,表达出自己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所遇女子的怀念之情。

答案:①上阕是虚写。写去年此时的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阕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

①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6分)

登楼感怀

【注】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此类题的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答案:“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需扣文本,结合注释做相应解读。答案: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6分)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3分)②

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写“红杏枝头花”,用“啼痕止恨”加以描绘,这种拟人手法,极力写出词中人物的感伤情怀。

答案: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全词缠绵悱恻,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词中人物的多种情感。

答案: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6分)

长安春望 卢 纶

【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生不得重用。

16.诗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位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用一个短句点明形象的特点,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家在梦中”“几人还”“客秦关”,思家、孤单、漂泊;“草色闲”“落照间”,寂寥,伤感;“为儒逢世难”,不得志;“衰鬓”,年老。

答案:刻画了一位思乡盼归、怀才不遇的游子形象。主人公白发苍苍,在春风吹拂春草如茵的季节独自一人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家如在梦中。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而独自神伤。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万状和无限悲叹。

17.尾联表现了诗人哪几种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尾联的情感,可将尾联中的词句一一拆开,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逢世难”,世道艰辛;“为儒逢世难”,不得志;“独”,孤独;“衰鬓”,年老;“客秦关”羁旅他乡,惆怅。

答案:①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孤独寂寞的愁苦;③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居他乡的羁旅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8~19题。(6分)

渔家傲 题玄真子图

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8.在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中描写的意境,要抓住关键意象和人的活动:“青嶂”“绿蓑”“细雨”“春江”“白鸟”以及“渔童拍手樵青笑”。这些景物和活动都给人一种景色明媚、画面优美、人物和乐的感受。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蒙、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19.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做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笔下的“玄真子”的形象在词的下阕表现得十分明显:忘却昏晓,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终老烟波,一生高洁。能结合相关词句细加分析即可。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6分)③

登宝公塔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②筇(qiïnɡ):竹杖。

20.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诗歌的内容是鉴赏的前提,在诗歌的首联写“倦童疲马”而自己却游兴不减,中间两联是沿途看到的景色,最后一联是诗人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情态。据此分析即可。

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游兴勃勃、不畏艰险,沉醉美景、物我两忘的诗人形象。2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一联。(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前句写鼠声反衬环境的幽寂,后句借鸦影反衬月夜的澄澈。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阮郎归 梅词 苏 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

【注】

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儿家:我家。

22.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的首句出人意料地用“春”来代替梅花,用语精准,耐人寻味。暗含梅花报春之意。

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3.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中写西邻闺中女子的情态、心思和折梅之意,主要是表达她的思念之情。

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四、语言运用(8分)24.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根据(1)、(2)两种不同要求,各自重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但不得改变原意。(每句不超过60字)(4分)珠算是一种古老的用于计算数目的简便工具,具有独特的数理内涵。珠算的故乡是中国,人们有时候会将之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珠算现在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强调算盘的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强调算盘的影响。(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算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

(2)具有计算工具简便及数理内涵独特等特点的珠算常被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且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下面是五代梁楷所画的《太白行吟图》,请结合你对李白的了解,根据要求答题。(4分)9

(全图)

(局部)(1)请描绘画中李白的形象,不超过4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略说明画作的妙处,不超过50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仙李白月下独酌,仰面苍天,悄然无语,诗情满怀,纵思运句,一副抑郁不得志的表情。

(2)作者不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抓住最能表现诗人精神状态的瞬间,寥寥数笔勾画出“诗仙”纵酒飘逸的风度神韵。

五、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渔人在捕鱼,一只鸢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鸢鸟。鸢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鸢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鸢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上一篇:大学生金工实习报告标准下一篇:如何提高一年级写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