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4-05-21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通用11篇)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1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32班

一、区位概述:

该地处于广西中部,地势较低,地形多为山地。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水热同步,暖湿共节、光照相配等气候特点,平均气温 16.5 摄氏度,无霜期约 314 天,日照约 1086 小时,年降雨量在 1200 - 1400 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支票物生长。红水河河横穿境内,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8017亩,森林覆盖率 75%,耕地面积369亩,是一个壮族的少数民族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地带,海拔最低450米,最高750米,大部分地区在 400 - 650 米之间。

二、农业发展状况:

我的家乡属山区,经济发展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引导,种殖业发展比较快。每年每户能增收3000元到5000元不等。

我的家乡属于南方,喜食大米,所以主要以大米种植为主,伴着的可以作为主食的还有红署、土豆、大豆、玉米,但是这些一般都是拿来当菜食用,要不然就是拿来当饲料喂猪,没有大规模种植,拿出去卖,增加收入。以前唯一的经济作物就只是甘蔗,被誉为中国的糖都,近年来经济作物渐渐的多元化,如引进了李子、桃子、杨梅等,水田里农休时期也拿来种植油菜。

由于地形原因,我村现在主要耕作方式还是用牛耕,但是已经有一小部分渐渐的引进了适合山地耕种的山地拖拉机耕田。由于本地区大部分劳动力都出去务工去了,导致田地缺少管理和劳动力而变荒芜了,使得本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产量也减少了,所以本地区的农业目前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种植模式。

三、现存问题:

1、种植模式没有改变,比较单一,保险性小。以种植水稻为主,牛耕,自给自足,抗灾害能力弱。

2、规模化、机械化进程慢。全村差不多一千户,还没有到一百户有山地耕田拖拉机。由于田地比较散,难以形成集中种植。

3、科技、文化、资金投入低。科学种植技术投入低,引进少,主要还是凭经验来种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132班

文化投入低,农民文化水平低,不知道把握市场需求,按需种植。资金投入低,去田里的路还是以前留下来的小路,即使有机器也不能开到田里,交通不好,收获时节还是肩挑。

四、未来发展方向:

我认为,在我的家乡以山地为主的地形上想要发展规模化的农业有点不理想。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种植果树,发展立体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建立起一个集观光、种植、娱乐、参与、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区。这样就可以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农业更好的发展。

五、建议意见:

1、加大种植品种引进力度,让本地四时都有可种作物,丰富可种植种类。

2、加大科技、文化、资金投入,提高本地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产量。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农业转型。

3、由于地形原因,不能规模化。拿我们就往观光农业新方向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2

关键词:高职,焊接专业,现状,措施

一、我国高职焊接专业教育现状

首先, 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 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术水平, 能够宏观地把握市场先进技术的发展变化, 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反观高职焊接专业教育, 其采用的教育模式中的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不能完全贴合, 而且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很少, 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并未显示出相对于其余专业学生的优势, 除此之外, 有些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水平, 机器设备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 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越来越多, 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 因此, 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位的, 高职高专院校要对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其次, 从学生角度来说, 如果面对的是较差的焊接工作环境, 而且训练方式艰苦且低效, 还存在较大的危险, 学生就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而且对专业对口的工作兴趣较低,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此类工作。

二、提升高职焊接专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 为高职焊接专业教育制定合理的规划

要想提升高职焊接专业教育质量, 首先要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一种快速高效的趋势, 而且国家“十三五”规划在制造业中的影响较好, 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 并借鉴其余国家优秀的职业院校发展办法, 结合中国社会对高职焊接专业教育的要求, 认真分析我国装备工业调整结构转变的具体要求, 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焊接专业教育发展规划。

(二) 建设一个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平台

高职院校要多进行交流, 交流有效的培养模式, 注重研究成果共享, 在建设实践操作平台上多交流经验, 比如一些取得成效的高职院校, 大多是与国家的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焊接研究机构, 或者焊接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 结合市场发展特征, 先进技术设备的引用, 合作建立一个围绕专业培养理念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此类平台的主要目的还是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相接轨, 因此合作各方要做好分工合作, 发挥各自在焊接专业教育中的价值, 其中高职院校的任务十分繁重, 它要联系各方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指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工作模式相类似的实训基地。

(三) 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从学校方面分析, 我国的高职焊接专业教育缺少一些实际合理的教学方式, 因此, 高职院校要为该专业打造一支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首先, 该院校要聘请一些在焊接专业理论教学中具备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者, 还要聘请一部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这样的师资队伍再配合先进的教学方法, 技能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又能在实践操作上给学生以指导, 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结束语

焊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焊接专业人才, 高职焊接专业更应当结合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 与国家、社会合作, 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 保障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防雷;浅谈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214-01

1咸宁市雷暴情况

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洪涝及夏旱、伏旱和雷电等,特别是雷电灾害,雷电活动频繁,咸宁市因电磁感应造成的雷电事故日趋频繁,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近百人,对我市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雷击灾害已经成为咸宁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并且,具有发生频次高、突发性强、危害严重、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咸宁市年雷暴日平均为46-59天,最多的年份可达到87天,属多雷区。因此,当今时代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随之增加,雷电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要求防雷工作人员必须站在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人类防御雷灾的综合能力。

1.1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咸宁市近30年的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得出市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夏季雷暴出现的概率多,秋冬季较少。初雷一般出现在2月14-21日,南部早于北部,山区早于平原。咸宁市全年各月都可出现雷暴,月雷暴日数的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月雷暴日数以8月为最多,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1/3以上,7月次之,11月份最少,平均雷暴日数不足一天,12月、1月次少。就其季节分布而论,夏季最多,平均雷暴日数超过25日,冬季最少,平均雷暴日数不足2天,春秋季节介于其间,而春季又多于秋季,因此,雷暴出现的概率为夏、春季多,秋冬少。

1.2地域分布特征

雷暴活动通常是南多北少,综合考虑雷暴的年平均活动和各站各方位的雷暴出现的次数,可以确定鄂南地区的雷暴活动有两个频繁地带,四个活动中心。第一个活动地带是通城-崇阳-通山沿幕埠山脉一线的广大地区;另一个则是赤壁-崇阳-咸宁-通山交界的部分地区,由于这两个地带均是地势起伏较大的中低山区,易加剧空气的对流,产生雷暴积雨云,所以雷暴活动频繁。这两个地带的年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初雷日较本区其它地方早7-8天,终雷日晚4-5天。4个活动中心是,崇阳县的东南与通山县的两县交界处;咸安、通山两区县交接处的低山区,其中心城区在咸宁的东南通山的西北;崇阳、赤壁两县市交界的青山、陸水水库区周围山区,即赤壁东南,崇阳西北;嘉鱼东南的小镇周围。

1.3雷击灾情对社会的危害

个例1:2007年5月31日下午,咸安区马桥镇高赛七组53岁村民王仁中正在田间插秧。被雷电击中,身上多出烧焦,经抢救不治身亡。

个例2:2006年7月7日,中石油嘉鱼县渡普加油站遭遇雷击,击坏1台加油机、1台传真机和1台电视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间接损失8万元,雷灾原因是该加油站安装的防雷装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咸宁市2006年7月份的雷电灾情统计显示,当月全市雷灾26起,人身事故伤亡3起,家用电器受损20起,石化行业3起,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10万元。而8月份是雷灾起数最多的月份,雷灾起数高达295起。因雷击造成的重大灾害几乎每年都发生,造成的损失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为了避免和减少雷击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要依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2咸宁市防雷业务技术现状

咸宁市防雷业务工作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但二十多年来,防雷技术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并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应引起全市防雷业务技术人员的足够重视。现代防雷技术应该包涵:防雷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和检测等技术,雷电监测、调查和预测等技术,防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等技术,但目前咸宁市还没有防雷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业。截止2009年10月1日,咸宁市共有取得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的防雷企业一家,取得防雷工程资格的有二十余人;取得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有六个,取得防雷检测资格的有三十余人,防雷技术人员覆盖全市、县(区),从业人员近四十人。

3发展思路

防雷减灾业务是气象基本业务的组成部分,防雷减灾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不可分割的科技专项服务,防雷减灾管理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未来防雷技术领域中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整个防雷的理念和模式将会不断更新,这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3.1提高认识,迎接挑战

防雷机构在发展之初,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文件,缺乏竞争机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弱,系统自身对市场的免疫力最终将丧失殆尽,防雷工作性质未来如何定位,技术水平始终是立身之本。应象重视气象基础业务科研一样,重视防雷科研工作,宜尽快形成共识,改革工作方法,加强科技含量,提高技术水平,调整现有技术人员构成,为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适应社会和政府的需要。

3.2完善防雷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进防雷业务规范化

防雷技术是工作人员在工程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的经验,在国家防雷标准不健全情况下,市级地方标准应填补配套;已有国家标准的,应根据本市实际制定安全性更高更详细的市级地方标准。各地气象防雷机构必须及时总结防雷技术进步各环节中技术关键,总结我市地方雷击规律,为制定一套完善的相应的地方标准体系提供有力的依据。

3.3采取措施,强力推进防雷业务服务能力和防雷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创建研究型防雷业务体系,不断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理顺我市现行的雷电业务体系,在市内合理布设雷电监测网络;建立雷电业务流程和雷电预警预报系统;组建雷电防护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与防护技术组成的防雷业务体系基础研究,不断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

3.4加强防雷技术培训、交流,提高人员素质,促进技术进步

要求防雷从业人员尽快提高文化修养和技术素质,对不能适应的应即时进行岗位调整,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对于人才,要建立起以求才、用才、育才、留才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利用现有人才,组织搞一些防雷科学研究,全面提高咸宁市防雷技术水平。

4总结

目前,咸宁市气象局已经探索出一套拓展防雷市场的思路,工作坚持贯彻“执法是龙头、检测是基础、整改是手段、安全是目的”二十字方针,实施了防雷集约化管理,坚持开展防雷工作半月联席例会制、大案要案查处制、集约管理竞争制,整合市县防雷资源,引入竞争,促进防雷规模发展,强化防雷社会管理职能,重点查处防雷隐患的大案要案,对存在雷击隐患抗不整改的单位用报刊予以公告,对严重违法的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充分发挥执法的龙头作用,同时,坚决查处无防雷资质证的单位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4

摘要: 发展 品牌农业是顺应世界农业]进趋势,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农业大省如何做强农业,成为农业强省,是必须认真 研究 和思考的 问题。本文从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 入手,全面梳理了品牌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潜在优势、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品牌农业;现状;对策 在全球 经济 一体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 农村 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 时代 已经来临。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湖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 现代 农业发展观。强化品牌培育和依托品牌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中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方略,特别是在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出新、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显紧迫。(一)基本态势 1.政府、企业、农户以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绿色食品品牌为突破的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从实践层面看,由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部门,在发展无公害生产,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育绿色食品品牌上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生产企业对产品认证及标识申请的热情不断增强,全省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已经超过5000多个,仅2005年1-7月,全省企业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就达到了300件。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户,也自觉参与到品牌营造活动中,扩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及食品的品牌消费意识也不断提升,如有70%的城市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农产品和食品的原因就是来自对品牌的信赖。这种情况说明,农业及农产品品牌意识在各类主体中正日渐浓厚。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品牌营造活动。2005年具有三类品牌标志的产品总数已达1220种,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品牌数分别进入了全国的第2、第3名。2006年上半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标志总数达到1369个。其中有256家企业的913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值达到了273.7亿元,绿色食品技术推广面积为60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9%;139个单位的213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证书,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总数355个,总产量171.65万吨,总销售额128.02亿元,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有13家企业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77家企业的101个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技术推广面积17.3万亩。这种迅速扩张的发展规模,为品牌农业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品牌建设与产业化联系日趋紧密,各级政府开始致力于农业品牌化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新农村建设战略推进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进一步支持,武商等几大商业集团在咸宁、潜江、孝感、黄石等市,正提速建设大中型综合超市,周边城市的蔬菜、水产品、生猪等农副产品,多以品牌进入武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及超市,并得到“优惠优先”。自2007年首届全省农博会后,仅孝感市进入武汉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就有6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30亿元,占该市农产品商品总量的70%。仙桃市的农产品企业则主动出击,与武汉各大超市广泛合作。目前 已有九菊皮盐蛋、毛嘴卤鸡等70多个品牌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销售势头看好。7.通过各种博览、展销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为农产品品牌交流搭建平台。入世以来,湖北省加大向国际市场展销湖北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力度,并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成合作协议。2006年2月底3月初,湖北省16家企业的30多个产品参加了日本福冈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签订意向性供货合同7000万美元。在“香港—湖北商品展示月”活动中,湖北神丹、稻花香集团等35个企业随团出访,包括国宝桥米、武昌鱼、洪湖莲藕、云梦鱼面、孝感麻糖和米酒等在内的78个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广泛关注。在“走出去”的同时,武汉市通过举行 中国 武汉农业博览会,着力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大平台和市民认知品牌农产品的大展台,为本地农产品进入武汉各大超市打开了通道。在2005年的第二届农博会上,有600余家商家参展,通过安排龙头企业与各大超市的产品交流会、产品比较观摩会,为农产品品牌交流与营销搭建了良好舞台。(二)潜在优势 1.品牌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湖北省发展品牌农业的天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发展品牌农业的生态优势。经过长期努力,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具有形成品牌产品的物种与品种优势。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山区、丘陵与湖区的多类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在长期的发育中,产生了许多质量优异的名特优农产品,同时经过充分整合,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第三,具有品牌农业发展的物质数量优势与基础条件。品牌农业的内在质量属性首先建立于数量基础。多年以来湖北的主要农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05年淡水水产品居全国第一、油料居于第二、肉类居于第十。这种数量较大的农产品,为我们进一步提升质量,开创品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据我们城镇消费者调查,58.2%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是 影响 其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其中70%的消费者喜购品牌农产品和食品,尤其对本地品牌农产品和食品(保鲜程度更高)的信赖度更高。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对于健康和卫生食品,有78%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普通食品15%左右的价格,有37%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高出30%左右的价格。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005年湖北产的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及活猪出口均列全国首位,其中,鲜鸡蛋干食用菌、蜂蜜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1.15%、26.23%、27.67%。这充分显示了湖北特色品牌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3.品牌建设的 科技 优势和文化依托。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 历史 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7.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 自然 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三)主要问题 1.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超市因其良好的购物环境、较高的准入门槛、齐全的商品种类和营销量大被人们称之为高端市场。而进入高端市场对品牌拓展效应巨大。但调查发现,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主要超市所占比例不到10%,有些甚至低于5%。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究其原因:一是超市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买卖双方脱节。二是本地农副产品包装落后,促销措施不力。三是大型超市进入门槛设置较高,农户或地方企业感到无利可图,而不愿进入。2.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把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只热衷于引进外地名牌来实现短期效益,忽视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农产品品牌的培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创想。出口农产品有不少以“贴牌”形式外销。例如,洪湖咸蛋借用港商品牌外销,利润大头被别人赚走。3.城乡二元模式下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 工业 内部结构尤其是规模结构不合理。2007年湖北省有20827家食品及加工企业,其中1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67家,10人以下的企业20798家(占总数的83.8%),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173家。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难上档次,创品牌更困难。二是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平衡,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发展较快、水平较高,鄂西南山区发展缓慢。三是相关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与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营销、物流配送及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条连结不紧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5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海南省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海南省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05.8亿元,年均递增14.4%。农业已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

海南农业品种多样,优势明显:

海南岛素有“百果园”的美誉,热带水果遍布全岛各地,主要品种有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绿橙、毛叶枣、红毛丹、火龙果、荔枝、龙眼、番石榴、番木瓜等。建省以来,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热带水果生产,使热带水果成为农业经济的又一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品牌优势,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加大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橡胶新割制、椰子、胡椒高产栽培、橡胶产品加工等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推动热带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也是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冬季瓜菜产业发展。冬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瓜菜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调减了泡椒、小西红柿、冬瓜、黄瓜等品种面积,增加了豆角、苦瓜、毛豆、紫长茄、小南瓜等价高畅销品种面积,引进推广了103个瓜菜新品种,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南、西北、北部和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冬季瓜菜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主产区。

然而海南的农业现状仍有众多的不足之处: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

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西藏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

显然,以上众多的劣势,严重制约了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其他农业发达地区为蓝本,结合本区特色,规划出一条适合海南未来农业发展的路线。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台湾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科定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围绕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所得这一总目标,台湾先后实施 农地改革”政策、“加速农村建设九项重要措施、“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 等 在此基础上于1985年7月开始实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把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所得上来 紧接着从1990年7月开始执行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素质,增进农地利用效率,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j增进农民福利,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缩短城乡生活差距;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资源,发挥农业体闲旅游功能等方面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此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台湾农业的发展。

2.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农业没有一定的生产条件的保证,就不可能发展。台湾在50、60年代就下力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平均每年以总投资的20%以上用于农业基础建设。高强度的投入,使台湾的水利、龟力、道路等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现有耕地近60 有完善的港溉设施,农村用电普及率高达95% 以上,已基本普及,道路网遍及偏远农村。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保鲜、包装业的发展,沟通了城乡市场,大大提高了皮业生产教率,为台湾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效率为中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台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出口业等正是籍此而发展的。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刨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台湾农产品加工起步较早,早在日据时期,台湾食品加工业生产额就占当时工业生产总额的7O%左右,在当时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就较高。战后,台湾延续了这一传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其加工品的大量出口创汇,积累起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砂糖、凤梨、蘑菇和芦笋等大宗农产品在台湾都必须经过加工才能作为外销商品,此实现自我增值,提高效益。台湾的农产品加工已从初期的碾米、制糖,烟酒等到以罐头为主干的传统食品加工发展到现在以饲料工业,果蔬 水产、肉类、谰理食品、脱水食品等冷冻食品工业以及各种饮料 调昧品等新兴食品加工,1981-1085年冷冻食品产值增加近一倍,1988年其外销金额突破8亿美元,成为新兴高价值外销农产品的主干,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的发展。1990年台湾农产品出口总值约为34.8亿费元,以猪肉产品和水产I 为主,主要通过进口玉米、黄豆等饲料原料来发展渔牧业,进而加工生产猪肉制品和水产品等增值农产品。

4.依靠科技进步,重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工作 由于资源的限制,四十多年来台湾一直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工作,重视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50年代着重进行了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60年代大力发展了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0年代发展了渔牧业和高附加值精致农业j 8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目前正在努力依靠生物技术促进农业升级。四十多年来,台湾农业的大幅度增长,据估计有60 来自科技进步的作用。台湾一方面重视对农业教育、科研的投入,教育、科研经费比较克足,如台湾“中央研究院” 共2300人,每年经费迭1.2亿美元之多,人均5万美元,台湾大学农学院有专兼职教师300人,学生2600人(其中有硕士生200人,博士生200人),有11个系及相对应的l1个研究所,每年经费两千多万美元。另一方面重视设置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研究、开发、推广一条龙,地区布局合理,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农业结构变化灵活增设的农业教育 科研、推广机构,如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已成为服务农业生产的后起之秀。另外,还能根据生产与外贸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选择安排基础与应用研究 开发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台湾“大农业”系统有农业 畜牧、水产、林业、糖业、茶叶和食品工业等七个子系统科研单位,并按地区生态条件设有分所或分场l有四所农学院、两所农业专科学校和二十三所公立农工职业学校’ 有自上而下、体系健全的农技推广网络。再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交流工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优待知识分子等。

通过对台湾农业发展轨迹的解剖,海南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朗起来,结合海南的区位优势,我们为海南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本区资源禀赋特独富庶。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国土面积达20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4.2%。其中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域面积200.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42.3%。就陆地来看,海南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性广,生产开发潜力较大。在全省土地面积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25.4%,500米以下的丘陵占13.3%,100米以下的台地占32.6%,平原和阶地占28.7%;宜农地占30.0%,宜林地占27.3%,宜胶地占20.0%,宜牧地占9.2%,宜热作地占3.9%,淡水水面占4.0%,其他地占5.6%,十分适宜多种类植物的生长、繁殖,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和中国热带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省拥有维管束植物达4680多种,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资源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是振兴海南农业的关键。

摆正农业的位置,避免决策失误 海南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低,抗灾保收能力差。经营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我们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海南国民经济目前所处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各方面都急需资金)和农业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决定,农业容易出问题,稍一放松,就很容易被挤掉。我们任何时期对农业形势的估计都应持慎重的态度,摆正农业位置,避免出现那种热热闹闹地:“讲基础”之后,又静悄悄地“挤基础”以至简单的按照比较效益高低来配置资源的倾向。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农业的位置,并取得共识,这样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资金投向,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转化 我省目前的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经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业投入不能“撤胡椒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优化投向,提高产出成果,使有限的耕地和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使之产生增产增收增后劲之功效。一是把资金投在拳头产品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推得开的经济作物上。二是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前途远大,大有作为。农业投放的最佳回报是科技含量产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三是把资金投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四方的效应。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6

2018-2024年农业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2018-2024年农业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

第1章

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一、世界农业经济行业特点

二、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动态

三、世界农业经济行业动态 第二节 世界农业经济市场分析

一、世界农业经济消费情况

二、世界农业经济消费结构

三、世界农业经济价格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外农业经济市场对比

第2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农业经济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二、农业经济重点区域供给分析 第二节 农业经济行业供给关系因素分析

一、需求变化因素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二、原料供给状况

三、技术水平提高

四、政策变动因素

第三节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给趋势

一、农业经济整体供给情况趋势分析

二、农业经济重点区域供给趋势分析

三、影响未来农业经济供给的因素分析

第3章

金融危机下农业经济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全球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7年全球经济运行概况

二、2018-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预测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

二、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行业

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及趋势

一、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二、2018-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4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三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第四节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价格分析

第5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第一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产销分析 第二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17年农业经济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6章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投资价值及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成长性分析 第二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经营能力分析 第三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18-2024年农业经济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产值预测 第六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第七节 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行业总资产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7章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产业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4-2017年华东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二节 2014-2017年华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三节 2014-2017年华中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2014-2017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2014-2017年西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2014-2017年西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2014-2017年东北地区农业经济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第八节 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第8章 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A.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二节 B.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三节 C.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四节 D.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五节 E.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六节 F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三、公司投资情况

四、公司未来战略分析

第9章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消费者偏好调查 第一节 农业经济的品牌市场调查

一、消费者对农业经济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

二、消费者对农业经济的品牌偏好调查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三、消费者对农业经济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

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

五、农业经济品牌忠诚度调查

六、农业经济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

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

第10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收益分析 第三节 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产品投资方向 第四节 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一、预测理论依据

二、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三、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四、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五、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11章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内部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分析

二、技术水平风险分析

三、企业竞争风险分析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二节 中国农业经济行业外部风险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二、行业政策环境风险分析

三、关联行业风险分析

第12章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农业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一、市场空间广阔

二、竞争格局变化

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 第二节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牌格局趋势

二、渠道分布趋势

三、消费趋势分析

第三节 农业经济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区域战略规划

四、产业战略规划

五、营销品牌战略

六、竞争战略规划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第13章

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第二节 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三节 2018-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第四节 2018-2024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 第五节 2018-2024年市场盈利预测 第六节 项目投资建议

一、术应用注意事项

二、项目投资注意事项

三、销售注意事项 图表目录(部分)图表:农业经济产业链分析 图表:国际农业经济市场规模 图表:国际农业经济生命周期 图表:中国GDP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CPI增长情况 图表: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中国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图表:2014-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市场规模 图表:2014-2017年我国农业经济需求情况 图表:2018-2024年中国农业经济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供应情况预测 图表:2018-2024年我国农业经济需求情况预测

访问网址: /

北京博研智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7

颍泉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阜阳市区北部, 辖8个镇、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128个村 (社区、居委会) , 1 625个自然村 (居民组) , 农业户数135 336户, 总人口6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3.8万人, 土地总面积643km2, 耕地面积37hm2。自2003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 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快速发展。颍泉区农机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服务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农机化发展各项指标均处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之上, 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1.1 农机装备水平

截止到2014年底, 全区农机总动力达414 026k W, 同比增长5%;拥有各类拖拉机5 192 (套) ,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 893台、小型拖拉机3 299台;联合收割机1 513台, 其中小麦收获机械1 236台, 玉米收获机械277台;农机装备原值达4.22亿元。

1.2 农机化经营收入

2014年度, 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2.2亿元, 同比增长20%, 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2.1亿元, 农机维修收入1 300万元。

1.3 农机化推广培训

2014年度, 推广农机新技术5项、新机具1 000余台套, 巩固万亩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个, 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片2个, 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2个;培训各类农机驾驶操作及技术人员3 000余人, 开展送科技下乡和法制宣传活动6次, 发放宣传资料6 500多份;在部、省、市、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和信息网上发布并采用农机信息300余条。

2 颍泉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2.1 要高起点谋划农机化发展

一是加强科学引导。建议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立专门的农机化领导小组, 加强农机化工作的领导、支持力度。要把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区委政府“三农”工作发展总体思路和粮食生产绩效考核内容。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 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二是优化发展结构。重点抓好“四个转变”, 即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 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 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主要抓种植业生产机械化, 向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由抓农业生产中机械化, 向前后延伸机械化转变。三是合理发展布局。要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采取分类指导, 重点突出, 区域推进的措施, 在全区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 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示范村和示范大户, 使农机化发展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2 要大力度增加农机化投入

一是落实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中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规定, 继续争取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资金, 实施购机补贴, 设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专项资金, 纳入区财政预算, 用于加快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农机具累加补贴、土地深松、新型农机推广补贴等工作。二是增加配套资金。适当增加财政配套资金, 用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 从根本上解决农机质量不高和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 建议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资金, 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进行奖励和扶持。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议区政府大力整合涉农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土地流转等政策, 加强农田整理, 做到田成方、路相连、渠成贯、旱能浇、涝能排, 为农机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区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要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捆绑实施, 进一步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

2.3 要全方位完善农机化保障

一是开展科技创新。要及时了解农民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实际需求, 结合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实际, 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与开发, 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 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合作, 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 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重点推广小麦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农机化技术。二是加强市场整治。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的力度, 配合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加强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管理, 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 净化农机市场, 保障农民群众权益。三是规范安全监管。依法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 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上户率和完好率。开展好“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兴机富民。

2.4 要广途径优化农机化服务

一是稳定农机队伍。要建立和稳定区、镇 (办) 两级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强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 做到职能到岗, 责任到人。建立合理的人员和知识更新机制, 建议每年从大专以上院校招录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镇办, 改善队伍结构, 提高队伍素质, 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基础培训。以培训农机化实用人才为重点, 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大户, 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起示范带头作用, 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扶强合作组织。要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为主体, 逐步建立基层农机服务网络体系, 带领农民走农机合作经营之路。要注重培育农机作业、维修及零配件供应、农机中介和租赁等市场, 推进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走上规模化、专业化道路。要帮助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 从做大规模、做强服务、规范运作、完善制度入手, 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全区力争在三年内建成2-4个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摘要: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是农民奔小康的客观要求, 也是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机械化;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 使用机械比人工合算, 二者都是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现结合颍泉农机化发展实际, 谈谈我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8

摘要:电子商务是21世纪主流商业贸易形态。如何让农民利用方便快捷的购销方式购买放心农资是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该文分析了敦化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破解办法,为更好地开展该项工作摸索出经验和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84-1

1 工作现状

敦化市自2011年被认定为延边州唯一试点县(市)以来,市农业信息中心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了敦化电子商务QQ群,便于敦化地区电子商务站点与省电子商务平台、与市信息中心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站点与站点之间交流经验。二是市信息中心还积极与省信息中心沟通,减小了各电子商务站点在起运量的限制,同时还提高了各站点在运作商务平台的积极性。三是信息中心定期对各电子商务站点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站点的工作难点,并积极帮助站点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2012年度全州“兴农带富之星”的评选中,经市信息中心推荐并获奖的8名人员中有6名是电子商务点的负责人,通过市农业信息中心及50个电子商务点的共同努力,共成交化肥439吨,取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2 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发现现在敦化市部分乡(镇)站点没有成交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资金问题

由于近两年雨雪过多,秋收的粮食水分很大,能卖出粮食的村屯很少,有的村屯甚至一粒粮都没有卖出去,部分农民根本没有资金去购买化肥。

2.2 习惯性赊肥问题

有的村民是确实缺少资金,只能去赊肥,而有的村民即使有钱,也习惯性的赊肥,等用肥后的三、五个月,或是年末秋收再把钱还上。而可以赊肥给农民的销售点一个村甚至有七、八家,这也是赊肥成为农村普遍存在现象的原因。

2.3 推广困难

有很多村民认为网购不保准,看得见摸不着,而且省电子商务平台的化肥在价格上与各销售点没有明显优势,所以农民愿意到附近的销售点去购买。

2.4 市场竞争激烈

不光存在可以赊肥给农民的各销售点,还存在着像邮政部门这样直接拿直补卡做抵押,让农民买肥到银行贷款的情况。有的商家甚至购入和平台同样品牌和含量的化肥,以价格低、可以赊账,给予赠品等优惠条件吸引农民去买肥。显然现在化肥市场竞争很激烈,电子商务点销售显得力不从心。

2.5 存在习惯性使用氮磷钾“老三样”化肥的问题

敦化市绝大多数地区农民还是习惯性使用老三样化肥,自己按经验配比进行施肥,虽然成本不低、但是见效快,不考虑对土质的影响。而平台上的老三样不但非常的少,而且都采取配套供给的方式,大大的限制了平台的成交量。

2.6 运作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通过2013年电子商务站点的运作,我们也发现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首先,平台上的化肥厂家及种类不能固定,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站点每年要重新向农户介绍、推广,农户也需要重新接受新的化肥品牌,给站点带来很大的麻烦,更直接影响到了成交量。其次,平台上的化肥供给量不足。站点在收取完化肥款项之后却被告知化肥不能供给,使得站点的工作人员处境十分困窘。第三,就是在化肥配送方面。农忙季节农户盼肥心切,但是化肥却迟迟不能送达到位。这给站点工作人员带来的窘境可想而知。上述情况都大大制约了平台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3 发展方向

3.1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不能只靠基层农业部门及电子商务点的努力,还应该扩大媒体的宣传,在省台专门设立一段时间,播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取得的成效及典型乡(镇)化肥使用的效果,让农民先知道和认知这个平台。

3.2 化解农民资金困难

建议省平台加大和银信部门沟通力度,简化贷款程序,对备耕资金紧张的农民买肥给予一定的照顾。

3.3 给予奖励弹性空间,提高站点积极性

省平台按站点成交化肥吨数的不同给予不同奖励。而且可以随着成交量的增加给予一些赠品或是资金奖励,做到物质和资金刺激相结合。

3.4 选举典型,扩大推广

不仅要选举电子商务成交量好的典型,还要选举使用平台化肥效果好的典型,让农民看得见身边的典型,以点带面,从而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知名度。

3.5 保证品牌固定、供货充足以及及时配送

省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和各供货商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以保证销售的连续性;并要求供应商提供充足的供货量,保证配送速度,避免耽误农时,提高农户的信任度。

3.6 走出去,带回来

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希望省中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各站点出去学习一下先进的经验,并带回来用于实际工作,为今后的电子商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未来购销的主力军,也是农资及农副产品销售的必然趋势。虽然在未来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相信我们会不断克服困难,通过省里的帮助及自身的努力,农业电子商务会给广大农民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

作者简介:孙继春,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推广应用;李辉,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推广应用;杨勇,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惠农信息传播。

网络出版时间:2014-6-1213:22:08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9

农业机械指的是动力机、与动力机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多种农机具的总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以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依旧把农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就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环境来说,是十分稳定和宽松的,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以扶持,还在财政上给与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此外,21世纪以来,我国计算机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社会各界也十分支持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是比较好的。

1.2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农机作业规模不宜小,这是我国农机发展过程中将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另外还有如农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设备较为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含量低等,只有一一解决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落后。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相比,我中的农业机械设备就显得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操作,而在我国,很多地方受地形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地机械化生产与收割,只能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这是较为落后的;以色列十分注重发展灌溉技术,而在我国,农业灌溉主要是喷灌、洒水灌溉为主,既不能节省水资源,而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要,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科技含量较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代网络技术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农业机械发展方面,现代科技并没有与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完美的结合,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不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大多是模仿借鉴其他国家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真正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研发和制造,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也是十分复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各种地形相互交错,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水源、交通、技术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我国各地区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差异,这也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2.1更加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它不仅仅是自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广泛运用与其他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对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超高集成电路及微电脑等电子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它使得计算机可以利用微型、超微型芯片等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控制,能够获取与农作物或者是当地地形、天气等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和多维控制。

2.2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投入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各朝各代一直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政府也在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当前,我国仍旧注重发展农业,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也是有增无减,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在购买农业机械时还会有相应的补贴,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虽然我国政府相当重视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但是要想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更需要联合社会各企业,吸引商业企业投资研发,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农业机械设备的换代升级,能够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3结语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10

智慧农业即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随着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劳力老龄化程度高导致人工成本迅速增加,中国农业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重大问题。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价值链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变革,这就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变革,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形成“感知—传输—控制”应用闭环,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让农民分享价值链收益。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据云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总书记说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大数据系统,重在解决电脑替代人脑、机器替代人力、自主技术替代进口这三大需求,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化装备与农业深度融合。

家乡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11

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有关农业龙头企业审核评定条件, 2014年新审核评定莒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家, 占全市的32.45%, 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

1.1 行业分布

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涉及农、林、牧以及水产品储藏、蚕茧加工、柠檬酸和酒精生产等十多个行业, 详见表1。

1.2 企业规模 (据2013年数据)

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7家, 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 000万元的企业9家、2 000万元以上的10家, 低于2 000万元的2家。

1.3 销售范围

49家龙头企业中, 加工出口型24家, 主要是速冻蔬菜水果、大姜、花生和柠檬酸;内销型25家, 主要是畜禽养殖屠宰、粮食加工;出口兼顾内销型7家, 主要是花生、大姜、蜂蜜和蚕茧加工;莒县博大植物油有限公司则以进口大豆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后, 在国内进行销售。

1.4 业务领域

一些龙头企业逐步从单纯的农产品加工向其他产业发展, 有的利用原厂址开发房地产, 有的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发展生态旅游, 开始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2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 莒县坚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 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 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 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2.1 主导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带动形成了瓜菜、畜牧等主导产业。 截至目前, 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 800余处;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57.3万亩, 其中果品8.7万亩、桑园3.37万亩、黄烟2.38万亩、中药材7.16万亩、茶叶1.3万亩。 2013年, 全县农产品出品13.6万t, 出口创汇11 502万美元;全县速冻蔬菜加工出口数量及出口创汇额均位居全省前列。

2.2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莒县把创建生产基地作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重要条件, 推动企业建立自属基地, 与农民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签订合同基地, 引导合作社、基地和农户按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生产。 目前, 全县出口备案基地达11.2万亩, 其中企业自属基地1.32万亩。

2.3 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

莒县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通过开展“三品”认证和品牌建设, 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打造了一大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 截至目前, 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112件;具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多数通过了HACCP等国际产品质量体系认证。

2.4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莒县鼓励引导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 全县龙头企业共建立合同基地21.7万亩, 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

2.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 农业龙头企业用工约2.7万人, 人均年工资收入3.2万元。 龙头企业对财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 2012年全县规模农业企业上缴税金11 352万元, 2013年达到16 006万元, 同比增长41%。

3 存在问题和困难

莒县农业龙头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总体加工水平不高、龙头不大、品牌不响、基地不稳、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3.1 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企业规模小

莒县加工企业多数属资源型、传统产品型企业, 高科技、外向度高的企业少, 大部分企业不具备配套的收购、加工、经营设施和吞吐能力;产品层次低, 大部分龙头企业只进行简单地贮存、加工;出口型企业也只是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 产品附加值低、增值小。

3.2 联结机制不灵活,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企业与农户之间难以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许多企业面临着基地选择难、开支大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又存在土地租赁费用高、雇佣劳工成本高等困境。

3.3 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差、范围窄、难度大, 而金融部门为规避风险, 存在慎贷、惜贷心理, 加之贷款手续复杂, 贷款额度控制较紧, 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得到足额贷款。

3.4 企业生产成本连年上涨, 影响企业发展壮大

劳动力价格上涨幅度大, 且企业用工难以保障;实施“峰谷电价”增加企业开支, 如山东中绿食品公司2013年全年用电费用达480万元, 比以往多支出100万元左右;国家税收“营改增”, 农产品内销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多征收1.5%的税收等, 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3.5 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直接提供的税率较低, 加上受部门、行业相关政策的限制和约束, 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服务不到位,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4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 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市场、促进农民致富的重任, 是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火车头”。

4.1 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按照“做强支柱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精深加工、扶强龙头企业”的思路, 借鉴省里实行贷款贴息的做法, 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设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政策, 并搞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挥财政资金对龙头企业的融资杠杆作用。

4.2 抓好扶持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建议县农业部门梳理汇总现有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县商务、工商等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 县税务部门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县供电部门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情况, 区分不同行业, 实行平均电价制度。

4.3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规模化种植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引导土地向规模化集中, 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 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项目和政策, 对规模化生产基地, 给予重点倾斜。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把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 实现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三赢”。

4.4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确保农产品安全

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按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生产, 进一步搞好“三品一标”认证, 抓好现有品牌的宣传推介和保护使用, 提升品牌影响力, 逐步做大做强高端特色名牌农业。

4.5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上一篇:高中物理学习技巧与方法-学习技巧和方法下一篇: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