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2024-07-01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共10篇)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1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

2010年我市打处的18岁以下未成年人共334名, 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30%。可见青少年犯罪年龄前移, 呈明显的向低龄化发展趋势。

2、多为“激情”犯罪。

青少年性情暴躁, 易冲动, 往往无法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极易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较大冲突, 犯罪矛盾易激化, 多为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3、作案手段向高科技发展。

青少年模仿能力高, 特别对一些新鲜事物更容易模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暴力、色情充斥其间并被快速传播, 影视剧、网络游戏的泛滥, 使青少年更容易收到感染, 运用高科技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4、犯罪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青少年接触事物的复杂, 考虑事物的全面, 以往单纯的打架斗殴等非法行为变为向集盗窃、伤害、抢劫等于一身的青少年混合型犯罪为主, 并呈上升势头。

5、逐步向团伙犯罪发展。

青少年由于年龄偏低, 心理不成熟, 单纯、讲义气, 在组织者怂恿下, 更易结伙实施犯罪。团伙成员多为同学、同窗、同乡、同伴。

6、具有反复性。大多数的青少年罪犯都有前科劣迹, 从心理上排斥社会。一旦失足, 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自身素质的影响

(1) 文化水平低。青少年犯罪主体, 多为从小厌学, 不愿接受学校教育, 或家教失当, 为家庭或学校抛弃, 未接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 这些青年逐渐走向边缘化, 经常接触一些社会闲散人员, 久而久之, 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形成犯罪意识。

(2) 法制观念淡薄, 或者无视法律。有的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 是非标准不清, 把冒险作案当勇敢, 把哥们义气当友情, 把结帮成伙当靠山。有的虽然知道是犯罪行为, 自认为年龄小, 不会受到惩处。

2、社会环境的影响

(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由于贫富两极差距拉大, 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青少年心理不平衡,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人、财、物大流动, 造成当前升学、就业困难, 部分青少年过早离开校门, 走上社会, 在择业无望, 无所事事的情况下, 精神空虚, 对前途失去信心, 在物质利益和金钱享受的驱动下, 很容易染上恶习, 走上犯罪的道路。

(2) “黄、赌、毒”文化泛滥, 不良信息充斥。由于社会诸多因素影响, “黄、赌、毒”大量充斥现实生活中, 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腐蚀作用。

(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人、财、物大流通、大集中, 销赃渠道更为广泛, 藏身落脚极为方便, 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直接为各种犯罪创造了便利条件。

3、家庭环境的影响

(1) 家长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由于家庭矛盾、家庭分裂或家长将注意力长期放在工作上, 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甚至无视孩子的任何放任行为, 这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极容易养成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 造成孩子走向犯罪的严重后果。

(2) 家庭环境残缺, 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夫妻离婚、分居情况急剧上升, 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 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 使青少年过早失去了父爱、母爱, 感情受到创伤, 生活缺乏保障, 得不到应有管教, 因而内心极度痛苦, 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尤其是父、母再婚后, 孩子受继父、母歧视或虐待, 更易促成青少年犯罪。

三、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做好预防工作, 做到“防患于未然”

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 使之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尤其是家庭要做好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 一个家庭的习惯,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均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做到不纵容不溺爱, 时刻关注孩子的想法, 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 要以学校为主渠道, 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方式, 防范青少年误入歧途。

2、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一方面公安机关对那些对社会危害大、犯罪情节恶劣的青少年犯罪, 要坚决打击, 从气势上遏制住青少年恶性犯罪的上升势头, 通过打击, 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 针对近年来黄色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的泛滥及游戏厅、歌舞厅、台球厅、网吧中存在的一些内容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 应加大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 联合电信、文化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 从源头打击“黄、赌、毒”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 有效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针对今年来网络信息虚拟环境的发展, 建立有效的虚拟社会管理措施, 加强虚拟身份管理, 防止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通过教育, 使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义务, 懂得区分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合法的, 做到知法守法。近年来公安机关协助学校走依法治校道路, 如开展“百名民警进校园”活动, 民警被辖区中小学聘请为法制辅导员, 或者兼职教师, 通过生动的授课, 以及实实在在的案例, 给在校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消化吸收, 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审慎关注, 及时改变不良习惯, 这些教育活动,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政府部门的联合管理, 形成全面帮教体系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探析 篇2

关键词: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看,主要以侵财型犯罪和人身伤害型犯罪为主,特别是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这三种犯罪为主。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逐步增多,团伙型犯罪现象突出。

(3)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暴力成分明显,犯罪手段也逐渐复杂化、智能化和高科技化,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日益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逐渐增多。

(5)从犯罪身份看,文化程度均不高,辍学少年人数居多,大部分犯罪的青少年均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是文盲。

(6)从地域范围来看,青少年犯罪以本地人犯罪为主,外来人口较少。

由上可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朝着高发化、团伙化、恶性化、高科技化、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经刻不容缓。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存在的问题

1.针对弱势青年群体的法律服务尚有不足

由于传统法制思想和现行立法的局限,关于青年违法犯罪人员和刑释青年这两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權益保护还较少,存在较多突出问题:第一,《监狱法》虽然规定对罪犯的劳动实行报酬制,但没规定报酬的标准及管理使用,行刑过程中大多是给予“假定工资”。这样,服刑人员的劳动所得基本用于包括生活费在内的监狱业务费用,出狱时一般仅获得回家路费。第二,由于传统监狱管理习惯使然,罪犯在监狱里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使罪犯的自主性受到了剥夺,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和绝望情绪。第三,刑释青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刑释青年的生存状况,大多较恶劣,多数犯罪人员谋生能力不强,再就业困难重重,没有收入来源。刑释青年的社会地位一般偏低,被贴上“坏人”标签,这使得他们备受歧视,成为社会的弃儿。如此种种,都是导致刑释青年再犯罪的重要原因。

2.对青少年再犯预防的工作不够深入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以下5类青少年群体: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由此可看出,曾经的未成年犯并不在此范围内,而如何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事后预防中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完善建议

1.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身修养和素质,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辨别是非及区分良莠的能力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争强好胜,全面客观地对待事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分析,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私自利,不唯权唯钱是图,不盲目攀比。同时,青少年也要自觉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

2.制定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我国至今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刑释人员保护的法律。虽然,目前司法机关和共青团组织都在积极地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制度化, 有关的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监狱管理局进行的类似调查显示,在某省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中,下岗或无业的占28.4%左右,另外,有一些农村籍刑释人员在出狱后没有分到承包田,因生活困难而再度犯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借鉴浙江省的做法,制定本地专门的刑释人员保护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浙江省制定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是我国首部保障刑释人员合法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定,归正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受歧视。符合就学、复学、升学条件的归正人员,享有就学权利,对申请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或者业余学校的归正人员,符合报考条件的,教育部门应当准许报考。原籍在农村的归正人员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承包田的权利。

3.完善刑释人员保护的组织体系,充实刑释人员保护的具体内容

目前,虽有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委会等基层政权参与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但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刑释人员保护组织。在美国有些城市就建立了刑释人员保护会,在英国有“罪犯关心与重新定居全国协会”,加拿大有“犯罪人援助和释放后关心协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非政府性刑释人员保护组织。这些组织向刑释人员提供生活救济、房屋居住、职业训练、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刑释人员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议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置专门机构,指导、协调各地的刑释人员保护工作。共青团组织应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刑释人员进行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使其以良好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对刑释人员进行必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如进行法律援助或职业训练等经费募捐与收集。

4.完善法制教育制度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篇3

一、教学目标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通过课前的提问导入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我国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另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c.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

D.民法通则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

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年份 犯罪比例 以1987年为100 备注: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3.6/万 21.9/万 30/万 100% 161% 220%另:未成年人

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

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作用。典型例题

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

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小结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作业结合本课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的少年法庭进行旁听,或者到当地的拘留所、少管所参观,观看违法人员的改造情况,让违法人员讲述他们的违法经历,即所谓的“污点教育”。分析这些违法人员违法的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4

近年来,**县公安局**派出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工作新路子,努力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较好地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一、领导重视,狠抓组织制度落实

早在2005年,**派出所即建立了由所长任

组长、有关民警参加的青少年维权领导小组,并逐步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工作实施意见》、《回访、帮教制度》、《校外辅导员守则》、《法制教育备课制度》等十余项制度,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确保落实。一是专案专办制度。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该所专门抽调二名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民警,成立“青少年犯罪案件侦办”,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查,制定了《青少年犯罪案件审查规则》和《讯(询)问未成年人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查办案件工作。二是特殊登记分类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案件,内勤人员在登记案卡的同时,填写“未成年人犯罪登记表”一式二份,一份随副卷跟踪管理,一份存档备查。三是聘请“维权监督员”建立联系制度。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心理不成熟,容易受伤害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该所从团县委、县妇联、县教育局及有关学校,聘请了12名“维权监督员”,每季度将办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及相关情况向维权监督员通报一次,征询他们的意见,主动要求监督,以促进和推动“维权”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他们还建立了《回访、帮教制度》,为了确保制度的落实,把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工作列入了责任目标,与其他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有力基础。

为提高“青少年案件维权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该所购买了《犯罪心理学》、《讯问技巧》。订阅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并坚持每年对“青少年案件维权”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对涉罪青少年开展教育感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准确运用法律,慎重处理青少年犯罪案件

他们在办案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严查细审,在把好法定情节关的同时,切实把好认罪态度、主观恶性,一贯表现、家庭环境等酌定情节关,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掌握《刑法》规定的“从严、从重、从轻、减轻”处罚的条件。对犯罪情节严重,危害结果严重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坚决依法查办,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平时表现好,偶尔失足,情节轻微,有悔罪表现的,则按照法律规定减轻或免除处罚。去年该所办理的孙某、赵某、李某、张某抢劫一案,均系在校学生,年龄大的17岁、小的仅15岁,表现一直较好,只是由于受社会青年多次指使而抢劫他人财物,自己并未实际占有。他们根据五人的平时表现,抢劫财物价值较小,和孩子家长、学校领导深入进行了交谈,并落实了帮教措施。并聘请社会上相关人士,成立帮教小组,定期回访、帮教,进行心理、行为的引导。这些学生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学校和家长的关心、指导下,高年级的学生努力学习,迎接高考,低年级的学生安心学习,努力提高成绩,杜绝和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定期向派出所做思想汇报。在执法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于侦查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危及青少年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

三、坚持把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感化工作纳入办案的全过程

在办理青少年案件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之以法的办案原则,采取圆桌式讯问方式。讯问未成年人时,一般不对其使用械具,和风细雨,不歧视侮辱,不讽刺挖苦,不诱供逼供,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同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到场,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找准最能触动青少年犯罪心灵的感化点,了解其犯罪根源,宣讲法律,并结合案件情况,对未能尽到监护责任的家长进行批评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心理上认罪服法。他们还采用了同法定代理人的谈心的方式,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对涉罪青少年实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今年办理的刘某某抢劫一案中,他们通过和其父亲的交谈,了解到刘某某走上犯罪的原因是到城里打工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其心理失衡,不能正确对待而走上犯罪。在审判阶段,他们和审判人员针对这一心理进行了教育,对其父母也触动很大,决心把孩子教育好。

四、建立青少年犯罪档案,坚持定期回访,考察帮教制度,减少重新犯罪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5

集贤县第四小学

巩明

我们一直都在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不要说青少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行为更是多不可数。可见,其违法犯罪的极度严重性己经到了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不得不采取多方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解决的地步,它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给社会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间接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

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纠其根本不外乎三个方面: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从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缺陷以及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的影响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会日新月益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却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一、法理界定“青少年违法犯罪”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青少年犯罪是否就是青年犯罪和少年犯罪的合称呢?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条上,对犯罪主体的界定中,只有未成年人之说。少年是未成年人,这是很明显的。而“青年”就不一定都是未成年人,从年龄的划分来看,大部分青年的年龄段都处于成年人的年龄段里。而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上是有显著区别的。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三条指出了法律意义上“犯罪”的含义: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青少年犯罪和非青少年犯罪在表现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犯罪的内容上是不同的。第一,犯罪主体不同。第二,处罚所坚持的原则不同,《刑法》规定对一般犯罪坚持“惩罚、打击”的原则,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从生活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中,结合《刑法》精神,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都称为成年人犯罪。

二、具体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从家庭教育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

结合社会学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只传授知识,同时它还传授生活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并且指导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论在哪一阶段,家庭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在家庭中,我们索取温暖、享受物质消费,而家庭在给予我们许多物质享受和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心理态度、人性人格的发展、情感发泄、爱情观等。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我们来说,是生活和休息的港湾。同样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则广告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给自己的母亲洗完脚后,发现自己的儿子也为自己准备了洗脚水。那一双稚嫩的小手和纯真的笑脸给予父母的不仅仅是感动,更让我们了解了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期的他们就如同白纸一张,父母就是执笔的人,画什么是什么,时时刻刻都在起着浅移默化的作用。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内容的不断改善,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各种心理“畸形”的孩子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缺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家庭残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失和,或者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孩子得不到爱和家庭教育,那么心灵也会是不键全的,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的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变态人格,很难融合到正常的社会中去。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孤独和封闭的,不愿和人交往,也不愿和人交流。同时,这些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便在社会上去寻找朋友的慰藉,从而最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受到诱惑与利用,心情忧郁、精神空虚,沉溺于网络、吸毒、酗酒等不良活动中去。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过分溺爱子女是最常见的现象。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致使孩子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其次对子女放任不管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项主因。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与孤避冷漠,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还有就是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使孩子压力增重造成反效果。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付出全部的爱,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每个孩子的潜质不同,有时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达不到要求,这时就会沮丧、无助,还会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当他们不能承受时,便会产生错误的行为,最后误入歧途

3.家庭贫困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虽然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但是还是有很多家庭正在承受着贫困所带来的痛苦。由于父母没有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变得非常艰难,更不要说照顾孩子为他们的教育操心了。在这种状况下,这一类青少年便多出许多参与违法犯罪的机会。另外,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的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中途缀学的占大多数,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的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从而沦落成为犯罪分子。

(二)从学校教育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

在许多人心中,学校是一片净土。青少年是这片净土上的小花小草小树苗,而植根于这片净土上的教育工作者便是赋予花草营养的园丁,他们为这片净土创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存在着误区和盲区,从而直接导至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教育的错失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重压导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甚至为保优生而将差生拒之门外,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憎恨学校仇视社会,甚至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学校管理不善,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薰心,向家长索要财物,暗示家长向其送礼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百般歧视;四是教育方式的错误,直接造成青少年犯罪的极端心理。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致使学生畏惧、逃学,流入社会违法犯罪。在近期央视播出的校园题材电视剧《炫年华》,就对应试教育提出了一个大大的挑衅。剧中的班主任谷雨虽然是一个未毕业的师范在校生,但是却勇敢的向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她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是有道理的。那么既然她使学生们认可了她,就是让学生们认可了她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这虽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有了好的开端就会有更好的成效。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犹如一个大染缸,五花八门干什么的都有。这对于对社会毫无经验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贫富差距较大,而青少年盲目膨胀的高消费意识和强烈的的攀比心理,不断的侵蚀着他们的健康的心灵和意识,促使他们为金钱丧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虽然青少年被学校的围墙所包围着,但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恶化造成校园周边环境混乱。在我的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校园案件,可以说现代校园周边己经成了一个犯罪分子重点扎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新地方和滋生犯罪的新场所,校园周边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染上不良习气。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让他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或者无钱上网进而去偷、抢甚至杀人。形成犯罪。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从一方面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要想真正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完善家庭教育功能,以家教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最应当引起家长程社会的重视。据相关资料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要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交流。家长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即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当今许多家长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多。有因工作的烦忙缺少耐心的,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有的家长干脆就说小孩子懂什么呀,有吃有喝的就行了,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心里真正想些什么。然而事实是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只有真正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和想法才能为更好的教育他们做好功课。

(三)立足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学校应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德、智、体全面发展,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功课过重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武装青少年的头脑。

对中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停课、推向社会的不负责任的办法,坚决制止以罚代教。学生之间发生较大的问题,如把人打伤要通过法制和学生家长来解决,决不允许发生学生自己找钱解决的这种渎职行为。坚持以学校为主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始终处于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讲道德、守纪律的氛围里。同时建议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客观真实、公正公平的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出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健康教育环境。

(四)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要真正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各方面的力量,帮助青少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建立起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构筑起“三道”防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和互动,保证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而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关注,随时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我认为现如今许多专家和社会组织所提倡的“三个工程”是个很好的建议。面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消除和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蔓延。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社会各界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把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材。结束语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6

一、我县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近四年来, 我县青少年犯人在起诉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是在逐年下降, 但青少年犯人绝对数字却是总体上升的。2、青少年犯罪中, 18周岁至25周岁的青年犯占绝大多数, 最高的2008年甚至占到了83.56%, 最少的2011年也有76.76%, 与2004年至2006年的同项数据比较, 总体上升了1.79%。3、在被起诉的青少年犯罪人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4、从各种犯罪类型看, 主要以侵犯财产类犯罪为主, 其次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和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类犯罪, 也有少数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主要是交通肇事罪) , 除了这四大类犯罪, 其他的六大类犯罪中只在2010年和2011年各出现了一例非法经营罪。5、从青少年犯罪主体的性别特征看, 男性犯罪占绝大多数, 女性只占极小部分。6、从青少年犯罪主体的身份看, 以农民居多, 其次是无业或失业人员。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 主观方面, 可以称为自己的质量问题

青少年自身素质是决定如果违法犯罪的关键。青少年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形成时期, 面对复杂的东西, 往往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真实性。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每天无所事事, 游手好闲, 有时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人类尊严没有得到满足, 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更有的青少年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 加上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 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刺激, 很容易犯罪。

(二) 客观方面原因, 指的是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外的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综合我县起诉青少年案件的实际情况, 主要有来自家庭, 学校, 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因素。其次是学校因素。再次是社会因素。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一) 千方百计提高青少年个体素质, 使其知法, 畏法, 改善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是基础, 犯罪预防。我们应该培养他们遵守法律, 法规和社会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和自尊, 自我约束, 自我意识,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罪行的诱惑, 使他们使用的原因控制自己的情绪, 道德来规范言行举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做好各自工作。

(二) 对家庭, 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知识, 不断提高家长应该教育质量。增进家庭和睦,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孩子稳定, 舒适的居住环境, 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优点和缺点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 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家庭教育。一个和谐的家庭, 父母的教育, 可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

(三) 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以教书兼育人为宗旨, 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 充分发挥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及各种物质的诱惑,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从我县66.53%青少年涉及侵犯财产有关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有多严重。二是学校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三是特别针对所谓的“差生”、“落后生”, 千万不能因为其一时的成绩不好便对其不闻不问, 甚或冷嘲热讽, 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破罐子破摔”。要能了解在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 发现有违法违纪的苗头要及时予以化解,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信, 处世乐观, 积极向上, 努力勤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 惩罚社会,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黄”, “灰色”与“黑”的“三大公害”对青少年感染和毒害, 坚决取缔色情, 暴力和其他音像制品传播, 严重打击制黄贩黄, 取缔, 坚决取缔那些色情内容的游戏厅, 录像室, 歌舞厅, 发廊和咖啡馆;同时也增加了惩治腐败的力度, 优化社会环境, 为减少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创造条件。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让青年人才有地方玩, 有兴趣的条件满足, 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

(五) 继续抓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工作

各个司法机关要相互配合, 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可以发动村委会和居委会来共同做好预防失足青少年再犯罪工作。同时社会要做到对失足青少年抱宽容态度, 不歧视他们, 使他们重新尽快地融入社会。

(六) 完善立法, 从根源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进一步完善立法, 增强法律本身的可操作性, 也是当前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 可以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 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综合管理, 充分利用政治, 经济, 法律, 行政, 教育, 文化等手段, 不断完善的社会氛围, 消除消极影响, 通过实践, 不断总结实践可行的方法, 目的是为了实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近年来,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 法规颁布社会,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如何来承担并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笔者对浙江省松阳县近四年 (2008年-2011年) 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 并对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山河, 揭萍, 胡日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 .

[2]屈智勇, 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01) .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7

关键词:中职犯罪 预防 违法犯罪 预防机制

一、学生犯罪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职高学生长期生活在“老师不重视,同学不尊重,家长不关爱”的氛围中,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对学习和各种活动失去兴趣,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正常的表现欲望,缺少了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欲望。最后导致个性上的自我封闭和能力上的停滞不前。另外,职校学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左右,他们生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而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心理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尚未定型的个性品质和受到压抑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相当自我,常常以一副神圣不可侵犯或一触即发的姿态来处理学习生活,特别容易在大众场合或受到伤害时产生好强或者逆反心理,发生过激行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容易出现一些矛盾纠纷,有时就可能会因为一句话打一场架。

因此,受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往往表现得令人担忧。青少年的的思想原本就不是太成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生犯罪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败

家庭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的好与坏,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极少出现违法犯罪。反之,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得当,或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都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2.学校教育的误区

(1)重文化教育轻思想品德的法制教育

职业学校生源均来自普中,而普通中学却始终把学生文化成绩的优劣和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水平的硬指标。因此,他们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轻视思想疏通,学校只管教书不抓育人,大搞鸭式教学,使学生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由于有益的课外活动几乎被取消,学生课余生活枯燥无味,兴趣爱好无从施展,于是想方设法予以填补。有的有空就钻入游戏厅迷恋于暴力淫乱光盘。而这些学生最终的选择往往是职业学校,这也是导致职中学生犯罪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2)法制教育方法简单、效果较差

我国《教育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有关于教育部门开展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明确规定,但在普通中学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有的没有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的没有聘任校外法律辅导员,有的法制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实际效果很差。不少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教学也往往是敷衍了事。其结果是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志和自觉抵制犯罪的能力。

三、预防学生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重视对“预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预警学生”即每个班级中行为偏差的学生或有重大违纪受处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离异的单亲家庭、过分溺爱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有的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受到老师的歧视,心理扭曲。在心理辅导中,我从实践出发,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班级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互动的集体情景中改变自己的行为,接受集体的鼓励,克服孤独和自卑心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从让学生宣泄内心的苦闷和委屈,和学生共同讨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忧虑、困惑,帮助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协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有效的预防甚至制止学生犯罪发生。

(二)实施两级帮教,努力转化“预警学生”

为了提高帮教效果,我实行全方位帮教措施,即思想上的诱导、情绪上的疏导、学习上的辅导、行为上的督导,建立严格有效的帮教制度,实行两级帮教,实施跟踪教育,实行目标管理,重视帮教过程管理。我把“预警学生”按其行为表现分为二级。经常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为一级,为班干部帮教对象,由班长负责实施帮教;严重违反或被学校处分为二级,为班主任帮教对象;帮教者要熟悉帮教对象的校内外、家庭及周边环境等情况,掌握对象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时适度的帮教活动,帮助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努力寻找帮教突破口。

(三)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合作教育模式

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主要任务是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加强学校、家庭协作教育,保证学生节假日过得的充实健康。通过开家长会或办家长学校的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使父母在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让家长学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

(四)每学期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1.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可以放映法制宣传片或者有法制教育意义的影片,可能对学生的触动更大。总之在法律知识讲座的形式上,不但在人员上作文章,同时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让讲座达到了应有的效果,确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材料 篇8

汇报材料

2012年,共青团会宁县委以“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青年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全县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职能

团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履行县预青办职责,一把手亲自抓,并把各乡镇、县直学校团队组织负责人都纳入小组机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县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做好青少年维权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团县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今年先后印发“两法”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咨询服务20余人次;组织学校团队组织,通过板报、橱窗、专栏,举办法制座谈会、报告会,大力宣传法制知识,引导青少年争做“普法小使者”,在青少年中有效地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良好氛围。

三、创新模式、拓展维权平台,唤起全社会的维权意识

积极提供以“维权、预防、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法律援助。与县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联合,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最大限度地体现法律援助的意义,也更为有效地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中小学建立维权阵地。充分发挥校园橱窗、板报、校报,校园电视台、网站、红领巾广播站等团队宣传渠道,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宣传。

四、创建法制学校,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和安全教育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法制学校,依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并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少年庭、乡镇派出所的专业人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他们根据不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各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及法制报告,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讲解法律知识和对发生在同学身边真实的违法犯罪案例的分

析,使他们对一些犯法行为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界定,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有力的引导青少年知法、学法、懂法、用法、护法。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 “校园净化工程”

针对组织、强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不良文化产品,毒品、及违法违规网站等问题,团县委充分发挥“网吧义务监督员”的职责,定期联合县文化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各学校团队组织也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远离不良文化”,杜绝淫秽色情“口袋本”图书,学生彩票等不良文化产品进入校园教育活动,并加强青少年禁毒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活动。

六、发挥职能、感化教育,实施贫困生资助制度

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救助截流、教管防流”等措施,构建未成年人接受均等教育的平台。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入学、缴费等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进行保护。团县委充分发挥实施希望工程的优势,今年以来,先后对3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资助,并积极牵线搭桥援建希望小学3所,与县外学校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并积极倡导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与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摸底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51所,已开展结对帮扶的学校32所。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教育及扶贫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大改善了我县办学条件,有力维护了少年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七、建立健全青少年帮扶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维权工作领导机构,及时调查处理有关青少年权益的上访信件,有效保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团县委与县法院配合成立了“青少年法庭”,指定专人参与审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对所有涉及到青少年的案件做到不公开审理,不报告青少年真实姓名,充分保障青少年被告人的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未成年人普查工作,了解需要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进城务工子女,城县下岗职工子女、农村困难儿童以及残疾青少年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真情助困进万家”扶贫帮困行动、“托起明天的太阳”行动、特殊群体儿童情况调查、创建快乐成长服务站,关爱和服务城乡特殊和困难少年儿童。加大对中小学生、贫困大学生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力度。大力推动各乡镇100%建立预防组织,完善预防组织成员联席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发挥预防办参与处理、协调、督办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 篇9

一、加强社区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针对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薄弱环节,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以青少年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在社区中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宣讲教育,掌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开展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各种互动活动。如:结合“七·七事变”组织青少年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爱我中华,不忘国耻”教育;以“青少年社会活动体验基地”为载体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与认同;通过参与纪念日升旗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宪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和交通、消防、禁毒等十几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采取上法制课和其它灵活多样的形式相结合,开展社区系列普法宣传活动;以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为依托,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同时结合青少年特点,开展青少年参与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增强依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技能。同时,教育青少年在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正确方法寻求法律保护。加强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讲座、咨询、测试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使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避免由于对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而导致失常行为。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展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讲座、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教育和引导家长走出溺爱、纵容子女或“棍棒教育”等误区,以自己的良好品行当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监护能力,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把好家庭教育关,守住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社区青少年管理、服务,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创建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有图书室、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基层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书法、音乐、体育等兴趣培训活动。对已完成义务教育,无业在家的青少年,街道要配合家庭、学校、基层组织加强管理和教育,做好帮助教育工作。对外来务工青年,要有培训计划,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劳动技能、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帮教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做到社区中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有人问,思想工作有人做,发生问题有人管,遇到困难有人帮。对残疾,下岗以及因父母服刑,吸毒而无法获得正常家庭监护的困难青少年,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困有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有不良好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制定社区结合帮教措施,安排专人开展结对帮教;矫治其不良行为;同时落实对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加强社区青少年教育培训。学校的素质教育要向社区延伸,要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科普知识,实用技能等培训活动;根据青少年的就业需求,社区要联合劳动、教育、工商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开展各种活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广泛形展球类运动,棋类竞赛、文艺演出等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需求;要立足社区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和家庭文化评比、表彰活动,调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为”联合公安部利用社区各种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向青少年介绍有关毒品的知识,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了解毒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和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的意识。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维权网络和社区维权热线,推行青少年维权工作例会制度,形成维权合力,及时有效地保障青少年的合法利益;通过举办社区青少年自护培训班,训练营、自护学校,帮助社区青少年掌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律援助等必要的自护知识和技能。

三、净化社区环境,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加大社区环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篇10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 犯罪主体不乏女性, 且数量呈增长趋势。

现在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成绩较差、有生活恶习的男生中, 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男生也有犯罪行为, 受到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 不少女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 不惜有盗窃、甚至卖淫等违法行为。

2. 冲动激情型犯罪突出。

所谓冲动激情型犯罪是指犯罪分子缺少犯罪准备阶段, 在实施犯罪以前犯罪意图不明显, 犯罪动机形成带有明显的情景性, 往往是在遇到外界刺激, 情绪激动, 理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可以看出, 该类型的犯罪动机很单纯, 大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纠纷而引发的犯罪。

3. 犯罪手段和方法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犯罪智能化, 既表现出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 也表现为犯罪案件中作案人利用智能手段逃避侦查行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知识面较宽, 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在进行违法犯罪之前, 往往经过反复考虑, 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 马加爵案就是大学生高智能犯罪的最好诠释。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1. 社会客观原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以个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为驱动力来激励个人积极活动,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大学生抵不住诱惑, 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做唯一目标, 而不顾人格, 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践踏国家的法律。 (2) 政治体制不健全的影响。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体制不健全。社会控制力较差, 社会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腐败分子不能依法受到惩治, 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上不正之风盛行。这严重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思想比较激进, 政治灵敏度较高, 所以这些社会弊端很容易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 形成仇视的社会心理。 (3) 不良文化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当前, 网络上大肆渲染暴力、色情、颓废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 诱发违法犯罪心理的滋生, 大学生许多暴力及性违法犯罪很大程度生源于网络等媒体的影响。

2. 大学生主观原因。

(1) 道德失范、缺乏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政治信仰的迷惘。大学生政治信仰本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信仰危机, 有的学生甚至相信命运。在遭遇挫折时归咎于命途多舛, 而不努力克服困难。 (3)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价值观。受到社会功利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功利化, 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4) 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淡薄。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宽, 但相对来说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往往因为一时冲动, 冲破了法律的防线, 滑向犯罪的边缘。

3. 家庭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控制能力降低。在大学就读

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父母不在身边, 家庭对大学生的控制能力和约束力降低, 还有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 客观上为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了方便。 (2) 家庭教育失当是大学生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 父母整天忙于生计, 严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 或者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或者一味满足孩子对物质的需求。甚至有些父母灌输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本身就偏离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因此, 子女一旦离开父母, 再受到外界的刺激, 很容易滑向犯罪的边缘。

4. 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

(1) 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是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高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有些高校还擅自将课时以所谓课外实践的理由进行削减, 法制教育应该贯彻于整个大学生活, 为此不应该仅仅在一个学期进行集中教育, 失去了法制教育的本意, 没有使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 学校管理上的漏洞。近几年大学扩招、合并,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日俱增, 对学生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给了学生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也过多的给予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使得自由与纪律明显失衡。例如, 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普遍, 学生逃课旷课泡网吧现象普遍。这些都反映出高校管理的漏洞, 正是这些管理上的漏洞, 才使大学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放弃了对自我内心的规制, 失去了自控力, 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策略

1. 社会方面的预防。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加大法制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在不违背以人为本、教育为理念的前提下, 根据法律给予违法犯罪的大学生相应的处罚, 既能减少犯罪的数量,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人起到警示和预防的作用。 (2)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地方政府在治安管理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协同学校和各执法主体共同致力于大学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3) 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弘扬主旋律, 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净化网络, 严厉打击网络中不法行为,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2. 家庭方面的预防。

(1) 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有义务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了解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调节好家庭生活, 处理好家庭关系, 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 这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此外, 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 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2) 对于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 除了尽量呼吁社会或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伸出援助之手外, 更多的需要依靠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使其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家长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家庭无法解决问题时。应寻求法律和外界的帮助, 采取合法手段解决, 以免给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3. 学校方面的预防。

(1) 学校教育方面。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高校应该重视理论学习, 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使之不流于形式, 并真正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设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和自我释放, 对一些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和痛苦应积极加以宣泄。帮助大学生培养抗挫折能力, 采取心理调节方法, 使其克服不良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情绪教育, 使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使其勇敢面对生活所赋予的一切。 (2) 学校的管理方面。1) 加强校园管理。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公寓管理工作,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强化德育考评制度, 推进辅导员进生活园区与教师课堂监督相结合,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课堂内外活动情况, 加强校园治安保卫, 完善校园综合治理。2)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培养和陶冶大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加大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 切实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场所的管理, 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 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预防。

(1) 加强自我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不懈奋斗, 实现自我价值。 (2) 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 学会理性面对和处理各种矛盾以及来自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压力, 培养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3) 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学会自我保护, 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共同努力, 各种措施同时进行, 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大学生犯罪, 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而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郭明飞.全球化时代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

[2]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3]赵文经.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安徽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3, (4) .

[4]王晓曦.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

[5]傅江浩.大学生犯罪问题与高校法制教育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 .

[6]崔会如.论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J].理论研究, 2002, (4) .

[7]华玲.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 2009, (12) .

上一篇: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下一篇:超声科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