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

2024-06-01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精选8篇)

微格教学教案 篇1

消元——解二元一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解方程组的过程,体会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通过代入消元法,使学生体会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数学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选择将哪个方程适当变形,使所选择的方程变形后系数较简单,使得代入后化简较容易并最终使方程组的运算较为简单。

(一)阅读静心:(读一读)

阅读提示:阅读、理解并记忆以下相关概念。

1.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活动:学生提前候课,课代表组织进行理解性阅读。

设计意图:一是课前静心,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二是通过课前阅读加深对前节课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旧知检测(抢答游戏)(比一比)

看谁掌握最好,看谁反应最快。

1.判断题:

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不是,因为方程有三个未知数)

(2)(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3)(不是,因为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

2.选择题:下列哪一对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

3.已知方程,(1)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2)再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并比较哪一种形式更简单。

学生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快速抢答,如果前面学生答错,后面学生可立即起来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对旧知的检测设计成题目的形式,并且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对前面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前两题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第3题涉及的知识是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关键的一步,所以放在这里练习也是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活动2【讲授】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想一想)

用身边的实例,引出问题:成都市盐道街中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七年级举行了“数学高斯争霸赛”,赛制规定:每班胜一场得5分,负一场扣2分,我班为了挺进决赛,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36分,那么应胜多少场?负多少场?

问题导思: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题中包含有几个等量关系?你能勾出题目中体现等量关系的句子吗?并写出等量关系。

3.你能设适当的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解决此问题吗?(只列方程(组),不求解)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尝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解法一:设胜x场,则负(10-x)场。

(2)解法二:设胜x场,负y场。

列一元一次方程得: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得: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比较能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比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学过,会求解,二元一次方程没有学过,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求解,怎么办?引出学生求知欲。

【第三环节】师生合作,探究新知(议一议)

问题: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组 和一元一次方程,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什么数学方法将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吗?试试看。

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案 篇2

年级:八年级 ﹙上册﹚ 学科:语文 课题:《爱莲说》 主讲人: 时间 :2015年 4月14 日 指导教师:陈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3.增强古文阅读能力,能翻译并背诵课文;

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自身崇高的道德追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相关辅导资料初读课文;

2.以读促译,反复诵读全文,了解莲的特点及作者爱莲的原因; 3.探究莲的高洁的品格以及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莲的高洁品格;

2.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气节和高尚节操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衬托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分析法 5.小结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通过交流自己喜欢的花,及简单说明喜欢的原因,引出莲花。(开放式回答)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并且都有自己爱花的理由,今天我们将学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莲花的原因又是什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及熟悉作者

1.“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做的解说。

2.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著有《周元公集》、《通书》、《太极图说》等。

三、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阅读课文,找出生僻字并请同学注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鲜(xiǎn)蔓(màn)、噫(yī)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开放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引导)

四、深入感知文意,把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1.听优秀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进行指导。

①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语调要舒缓,语速要慢;

②要读出抑扬顿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 ③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 ④读排比句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

2.教师示范性朗读课文。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教师朗读小结:

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五、研读课文

(一)难词、句段释义,把握整体文意,请同学翻译句、段

(二)品位语言,领悟语感

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全班朗读、讨论)

1.作者如此爱莲,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特点的?赋予了莲花怎样的品格?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5.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 1.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自尊自爱。2.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3.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般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4.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 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下节课抽查。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播出的《共同关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3.回去在网上搜索莲花的图片,选出3张最喜欢的,并各附上自己原创的描写语句。

【板书设计】

爱莲说(古文体)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

描写方面 语 句 品 格

微格教学优秀教案——你我他 篇3

【标题】

《假面舞会——面具的设计》 【署名】 姓名:柳嘉敏 学号:0990230628 辅导老师:陈剑锋 【正文】

一、设计思想

活泼生动的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人五官形象所具有的不同特色,从而分析在美术作品中的不同表现方式,自己动手绘画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有特色的人物,加强学生对人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神态,也许是动作,也许是习惯,也许是五官,都有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对于人物的再创作过程中,所选用方式也是不同的,材料也可能不同,创造问题情境,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教材分析

1.通过本课简单学习和学生动手能够使得学生了解一定用美术的手段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通过课程教材学习能够使得学生用美术的方法分析出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的形象特点和一定的性格特色。

3.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美术的第一课,对于这个学期的美术是一个开端,因此活泼动人吸引力必不可少,要起到一整个学期的好头作用。

4.此课属于七年级教材因此教授方式应较为通俗易懂,好理解。运用的工具也应好取得。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帮助同学树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思想观念。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步入初中,认知水平较低,美术功底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还处于刚刚起步缓慢成长阶段。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a难以动手描绘出心中想的人物;b不能明确、正确表现出想象中的人物特点;c难以理解性格特色也是人物特征,并且能够通过美术

手段表现出来;d通过学习认识到要关心集体,热心帮助他人。

3.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特征有哪些(长相、身材、性格等),给予肯定和补充,适当称赞。然后对比学生作业给予建议。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导入、课上引导、学生动手,首先使得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的美术表现技能、掌握简单分析人物的能力、达到通过此次美育使得学生身心轻松愉快的课堂状况,最后使得学生树立一定正确的价值观,热爱集体团结他人热于助人。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头部是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地方(相貌、精神状态、性格特征),教学难点是不同美术手段对人物的表现方式(手法)-国画油画素描速写等、直线曲线圆圈明暗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并用 教授、讲授、讨论、演示并用 授渔而不授鱼、互动沟通实践一体化

七、课前准备

1.通知学生预习看书; 2.教案编排: 班级:初中0123班

授课日期:2011年07月10日 课题:喜欢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使得学生掌握一定基本的美术表现技能、掌握简单分析人物的能力、达到通过此次美育使得学生身心轻松愉快的课堂状况,最后使得学生树立一定正确的价值观,热爱集体团结他人热于助人。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黑板擦、课本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头部是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地方(相貌、精神状态、性格特征),教学难点是不同美术手段对人物的表现方式(手法)-国画油画素描速写等、直线曲线圆圈明暗等。

组织教学:亲爱的同学们上完了上一节课,我们都有所感悟和理解,这一节课呢,老师继续带领大家接触感受新的美术世界,它到底是什么呢?老师先问一个问题,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有没有你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的人呢?

导入新课:请大家想想爸爸妈妈在自己脑海中的形象,想想爷爷奶奶自己喜欢或者有深刻印象的亲戚的样子,想想某个自己喜欢或者讨厌的人,你最先想起了他的什么?

讲解新课:a.我们在人生中呢最先接触到的一般都是我们的父母,自从有记忆以来,他们总是教导我们,帮助我们,那么在心里,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呢?(学生开始思考他们的父母;答案设想:和蔼、可爱、乐于助人等;分析总结:父母总是无私的帮助我们,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看待他们,尊重他们,在我们长大之后还要赡养他们,让他们开心。)(写板书)

b.除了父母,还有很多对我们重要的人,有些谁呢?除了他们以外,还有的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谁呢?分别是怎样的印象?(老师、亲人、偶像、朋友、同学等)接下来大家就拿出来我们手中的笔和纸,简单画一个对我们来说很“有特点”的人吧。

c.收集上来同学们的作品点评赏析(整体赞扬和鼓励,提取有特点的同学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先猜测画的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然后请作者讲解他们为什么这样表现他们认为有特点的人物,作品里面的人物究竟是谁?平时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大家那样猜测作品中的人物?而作者表现准确和不准确的原因又是什么?指出对于美术表现人物时候可以用线条,明暗、圆缺等方式来描绘)

d.在黑板上示例如何表现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老人(脸型、五官、神态、眉目、性格举例后总结分析:男人脸较宽阔,五官突出;女人较为柔和,美丽;大人大部分三庭五眼,看起来较为成熟;小孩一般额头圆润,五官较为聚集于脸的下半二分之一;老人颌骨颞骨较明显,额角有皱纹等。)

e.欣赏我们生活中的优秀人物美术作品(分析它们可以用各种手法表现:素描、速写、油画、国画等)

f.希望通过这一次老师带领大家的观察能让大家加强敏锐的洞察力,加深对别人的理解和感受。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多观察多留心我们能发现更加丰富的世界。对于身边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同学或者家人我们都应该充满爱,这样才能更加好的了解他们以及让大家了解自己,互相了解下我们会更好的相处,相信在我们新一代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好,我们的家庭会更加和谐,我们班集体会更加团结。(不要害怕自己微不足道,你的能量足以烧毁一切,重塑一切)

布置作业:除了五官(头部)特征、性格特征等可以发掘表现人物,还有其他的可以么?

辅导计划:联系班级干部组织课外活动,注重观察活动中同学们动作神态的特色

小结:1.学会爱人;2.学会不同方式美术形式表现人物;3.学会分析人物特点和简单的分析美术作品。(心理上、技巧上、能力上)

3.教学环境的布置和设计:讲授过程保持安静。活动过程保持活泼,课堂动静结合。

八.板书设计:

喜欢么 ?

人物 特征和表现方式 情感 父母 亲人 朋友 同学 偶像 其他

 线条:直、曲、圆  示例:男、女、老、少  欣赏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篇4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列式

(1)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

2、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课前准备:

课件、每人4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1、教师:小朋友们,快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正在玩小棒搭图形的游戏呢,你知道他们在搭什么吗?

学生观察情境图,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并板书:搭一搭(一)

二、操作探究

1、动手操作

(1)12根小棒搭正方形,能够搭出几个呢?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指名汇报结果,展示搭法。

(2)若用16根、20根小棒,又能够搭多少个正方形呢?

学生思考,动手操作,指名回答。

(3)小结:用12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用20根小棒可以搭5个正方形……

2、认识余数

(1)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自己动手写一下。

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组内交流订正。

(2)若用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请每个同学用小棒摆一摆,交流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将两种搭正方形的活动(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小结:当我们用小棒搭正方形时,有的有剩余的小棒,有的没有剩余的小棒。

(5)像这样用小棒搭正方形有剩余的,用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试写,指名展示,集体纠正。

13÷4=3(个)……1(根)板书

(6)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想一想13÷4=3(个)……1(根)这个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7)归纳:像13÷4=3(个)……1(根)这样的除法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数“1”叫余数,除法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余1。

3、如果继续增加小棒根数,搭一搭,你能发现什么呢?

(1)学生根据教材P4页“搭一搭,填一填”处的表格独立操作并填写表格。

学生汇报填写的算式和单位名称。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4、余数真的都比除数小吗?

组织学生分别用25根、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验证一下。

三、练习巩固

1、教材p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2、教材p5页“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

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算式?

□÷□=4……1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橡皮筋、扇子、剪刀、五角星、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

蓝猫: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蓝猫,一只手拿数学课

本,另一只手拿一只插着吸管的杯子)

师:蓝猫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本领:认识角。(出示课题)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蓝猫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期盼。)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让学生边观察自己的数学课本边找出蓝猫手中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

指导学生用手势正确地比划出角。(首先由教师用手势演示第一个角,接着让举出数学课本,与教师一起用手势表示出第二个角,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第三个角,最后让全体学生一起书空比划出多媒体上的第四个角。)

师:你们看,蓝猫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我们再来找一找红领巾的面上有没有角,好吗?

生:有三个角。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红领巾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刚才在数学课本的封面上、红领巾的面上都找到了角,你们看看还有角吗?(多媒体演示吸管。请学生上台用手势表示出吸管上的角。)

蓝猫: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请学生拿出三角板。

师: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手势演示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同时,在抽象角的图形时,应用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实物的角变化为图形的`角的过程,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2、摸一摸

师:(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

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辨一辨

师:蓝猫的好朋友都来了,他们都画了一个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评析: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突出了角的本质特征,再通过判断所画角的正误,自然地引入画角的教学)

4、画一画

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同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让多媒体演示蓝猫画角过程,接着让学生按蓝猫画角的方法再画一个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鼓励学生尝试画角,其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讨论,还可以看书,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画法,从运动的观点来加强对角的认识。)

5、数一数

蓝猫:你们真棒!我想邀请大家去我家做客,好吗?(多媒体演示出蓝猫家的外景)

师:蓝猫又遇到难题了,开门的密码忘了,门打不开,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蓝猫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

(评析:沟通了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

6、做一做

师:哈哈,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放了一个信封,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展示信纸内容: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彩色纸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

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7、玩一玩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叉开得怎样了?

学生活动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概念。

8、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周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

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评析:由学生自己操作活动角的模型,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蕴含了边的叉开程度决定角的大小的道理,还为将来从运动(旋转)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伏笔,完全是一举多得!)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多媒体演示蓝猫的墙上挂着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转动就形成了角,这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其余两个呢?怎么判别这两个角的大小呢?看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演示两种比较方法。

三、回到生活,拓展新知

蓝猫: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可真开心啊,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大家。

师:蓝猫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谈收获)

师:对,我们今天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来认识了角。在我们周围其实也藏着很多角,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用手势比划出来,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组集体找角。

师:小朋友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周围找到了很多角,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书本、网络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评析:通过从生活引入学习,在学习后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师:今天小朋友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请大家课后可以一起讨论研究。

总评: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卡通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国标本实验教科书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周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卡通动物蓝猫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在新课的导入时,让学生在活泼可爱的蓝猫身上找角并揭示课题;然后通过判断蓝猫的好朋友画的角的正误,让学生学会画角的正确方法;接着在到蓝猫家做客的过程中一步步展开教学:在帮蓝猫找密码的过程中,沟通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从蓝猫的信引出做角,并明确要求;通过观察蓝猫家墙上的四个钟面,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活动充满童趣,学生在趣中悟、在乐中学。

2.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周老师把原有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比一比,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妙运用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 篇5

体育微格教学教案

课题: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体育教材,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共一个课时。

1、教学内容: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2)四脚传球游戏

2、教材分析: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篮球运动逐渐成为中学生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这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每位队员的共同努力,投篮是篮球运动中最重要的进攻技术,是比赛唯一的得分手段。本课学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各种投篮的基础,具有出手点高,便于结合其他技术动作和不易被防守的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投篮方法。这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创作的高尚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领。

(2)通过游戏,锻炼学生的耐力配合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投篮时抬肘伸臂充分,手腕前屈,手指拔球,与中、食指控制方向。

5、教学难点:

上下肢协调用力。

6、教学器材:

篮球场地篮球(20个)口哨一个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采用边讲课边示范,预防纠正错误法,游戏比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7、教学设计

由于高中学生的贪玩心理比较,对篮球的兴趣又浓,所以为了让同学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我组织了行进间运球练习和篮球游戏.根据人体生理活动能力:“上升―稳定―下降―恢复”的规律,结合体育课的任务,本课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组织与要求时间

分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四列横队,做到快、静、齐1分钟

2、热身:绕篮球场慢跑三圈四列横队,跑步整齐2分钟

3、徒手操练习:准备活动在一节体育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极大的避免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损伤。围绕篮球运动的特点,我采用了定位操与行进操相结合的`徒手操练习,徒手操包括;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正压腿、侧压腿,然后活动一下脚腕手腕。行进间包括运球绕操场两圈,行进间运球急停,两人交叉传球。成广播体操队形练习,要求教师声音洪亮,精神饱满,学生要动作规范7分钟

分1、边讲解边示范,在讲解过程中技术概念。特点和在比赛中的作用要简洁扼要

2、动作方法要按照动作顺序完成:持球、站位、瞪地发力、伸臂拨球,在做这些动作时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然后再分解示范.

3、在关键部分,如抬肘伸臂、手腕拨球时老师可喊上口令与同学一起做.

4、发现错误时,可采取分散或集中的形式进行讲解,示范时要针对错误产生的原因,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进行。1、自抛自接,重点感觉拨球的动作

2、两人一组,一颗球,相隔三米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

3、重点体会上下肢协调用力30分钟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 篇6

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的一样冷(第二课)

(海外教育学院 2008级 对外汉语专业 李婉琳125012008019)教学对象:

初级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多国混合班。

所用教材:

《汉语教程》(第二册)杨寄洲助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汉语教程》(第二册)第二课《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的一样冷》中的课文正文、词汇和语法的讲解、配合教学的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课文正文二篇;

2、理解并熟记27个生词(释义、发音、用法);

3、掌握并熟练运用新的两个语法点。

教学重难点:

1、表差异的比较句:“跟……一样/不一样”;

2、关联词:“不但……而且”;

3、“……好了”的用法;

4、“改革开放”的讲解。

教学时间:

2课时(90分钟)

教材分析:

1、课文用两则对话的形式可以较自然地带出表差异的比较句,同其他比较句的教学有知识点的链接;

2、课文中第二则对话提到“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一切都和感兴趣。”这里引出一个改革开放,教师对学生的讲解难度较大,生词部分也出现了“改革”和“开放”,学生必须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做额外的学习理解;

3、课文注释部分对“好了”的用法没有分析全面,学生容

语用和语义放在语法部分再做详细讲解。

(14)得:在课文中用作动词,可组词“得到”、“得分”。

(15)分:组词“得分”(量词);“一分钟”(量词);“分开”(动词)。(16)听写:听(listen)、写(written)。(17)周末:以“weekend”释义。

(18)出去:①轻声chūqu;②to go out;③反义词:进来、回来。(19)~(22)以英语释义。

(23)只是:①only;②文中例句“我只是对历史感兴趣”供学生模仿造句。

(24)老:①年长old:老人;②与新相对:老是、老话题;③与小相对:老虎;④尊称:老师、老公、老爸。

(25)~(26)“改革”、“开放”:①以英语释义;②简要介绍“改革

开放”的历史文化。

(27)一切:分别以作为形容词、代词造句。

3、做课后练习〖3〗p31

(三)语法讲解

1、表差异比较句

道 具:一支黑色笔和一支蓝色笔,一样的款式。板 书:第二课 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一样冷(1)语法讲解 ①“……跟……一样”

老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我们那儿的冬天比北京冷”。刚才我们在学习生词的时候学习了“一样”,今天要学习“我们那儿的冬天跟北京一样冷”。现在大家先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我的书跟你的书一样。”“这件衣服跟那件衣服一样。”

〘(板书)“……跟……一样”〙两样东西相比较是一样的,我们就说(板书)“什么跟什么一样”。好。那谁能用这个句子说说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一样。

学 生:(让两个人练习)。②“……跟……一样+形容词”

老 师:现在,谁来说说老师手上的这两支笔哪里一样?

老 师:某某,你来完成说一下。

很好。那现在呢,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跟……不一样”也可以说“不跟……一样”比如:“我不跟你一样高”。“我的鞋子不跟你的一样大”。

(2)语法练习A替换(书P29/②)B成句(书P31/④)

C对话:老师问:我的书包是蓝色的,你的书包跟我的书包颜色一样吗?回答的学生转问下一个。

(3)复习语法:跟读句子。

2、不但……而且(1)主语的位置 ①主语相同

教师在黑板先写下句型“不但……而且”,然后问其中一个学生:“Lucy你来自美国,对吗?”学生:“对。”老师“Lucy不但会说英语,而且会说汉语。”将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模仿造句。②主语不同

教师说:“我们班的同学都是从不同国家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现在,不但Lucy会说汉语,而且Edison也会说汉语。其他同学都会说汉语了。”老师在黑板上再写上例句,请同学模仿造句。

③比较①和②的例句,指出当主语相同时放在关联词之前,主语不同时则按情况放在“不但”、“而且”之后。(2)两个分句的关系

教师请多个学生根据“不但……而且”造句,看学生是否注意到连个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找出有误的句子加以纠正。

(3)“不但……还”可以用以替换主语相同的“不但……而且”,如“Lucy不但会说英语,还会说汉语”。但注意在主语不相同时不得替换。

(4)做课后练习〖2(5)〗p30

(四)课文讲解

1、教师朗读课文

(一),学生边听边找出文中所有比较句,并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模板 篇7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植树问题》微格教案 篇8

《植树问题》微格教案

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四年级(下册)科目:___数 学___课题:《植树问题》 主讲人: _李慧杰_指导教师:田 军 训练 目的 综合技能 教 学 目 的 知识性目标: 1、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时间分配 授课行为 (讲解、提问的内容) 技 能 要 素 学习行为 (预想的问题) 教学媒体 板书内容 4 分钟 0.5分钟 13分钟 2分钟 0.5分钟 一 课前铺垫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出 示PPT)大家首先齐读一下,然后开动起来大家聪 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表扬和肯定) 2、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 识,你们想了解它吗? 请每位同学高高举起你们的右手,并将五指伸 直张开。你们看到有关数学的信息了吗? 4个空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空格叫做“间隔”。 3、(出示PPT)让学生认真观察再来数一数有几 个间隔?谁来说一说间隔是什么意思?身边再找找, 发现间隔了吗? 二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清楚的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 么,将手指换 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板书: 植树问题) 三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出示:在12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要求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相等(整米数),两端都种。有哪几种不同的种植方案?借助画线段和摆石子进行研究。(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是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研究然后填写表格,并总 结规律 路长:米 间隔长(每份长):米 间隔数(份数):个 棵数:棵 12 12 12 12 12 12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发现了什么? 2、 学生汇报,初步建模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路长=间隔长×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路长÷间隔长+1 教师质疑,把一条路平均分成几份就正好几个间隔, 那么棵数怎么总比间隔数多1呢? 在实际生活中,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楚是哪一种 情况。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3、 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下面不画线段,你能很快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植树问题。 (出示PPT)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 (1)、安静的把题目读一读 (2)、对题目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认真解答在练习本上。 (4)、反馈 (5)、同学们只在录的其中一边植树,如果在路的 两边都按同种方法种上树的话,你们能快速告诉老 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4、 图文并貌,回归生活 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街道边 安装路灯。(出示PPT) 在街道的一边安装路灯(两端都安装),每隔50米 安装一盏,共安装了12盏。根据提供的信息,能 知道这条街有多长吗? 大家根据刚刚所得结论,认真思考,看看如何解决 这道题。同学们,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 学会寻找不同现象, 问题间的相似点,抓住关键问题。 类似植树问题的生活现象,又如(出示PPT) (1)、老师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老师从1 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2)、一根十米长的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 每锯一下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对学生的表现做以肯定,并表扬,鼓励他们要多 观察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的普遍 性,和重要性。)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咱们首先学习了什么是间隔,在对间 隔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咱们对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进行了学习。并得出了结论: 路长=间隔长×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路长÷间隔长+1 同学们肯定在想我们解决了两端都栽的情况,那么 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在的`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下节课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回去 之后认真预习,并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周围还存在 着那些类似植树的问题。 五 布置作业,巩固加强 1.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 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导入技能,演示 技能 提问技能,讲解技能 演示技能 导入技能,板书技能 组织技能 强化技能 提问技能,反辩技能 演示技能,强化技能 演示技能,讲解技能 强化技能 结束技能 根据谜语猜想出谜底是手。 5―5个手指, 4―4个空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 的事物,来举例说明楼梯,据木头等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 决问题,并把手指问题转 换成植树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填写表格, 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学生汇报: 间隔长×间隔数=路长 棵数=间隔数+1 =路长÷间隔长+1 小组同学交换意见后汇报。 一份算一棵,几份就是几 棵,因为两端都种,所以 再加上首端上的一棵。 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列式, 交流反馈,明白算理,巩 固结论。 21×2=42(棵)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学生回顾新知,并重述结论。 路长=间隔长×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路长÷间隔长+1 ppt ppt 板书:植树问题 ppt 直尺,小石子 ppt 100÷5+1=21(棵) ppt ppt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实际,通过体验,动手操作,课件数形结合的演示,小组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手段,让学生有夯实的基础,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渗透。

上一篇:2022年3月北京学习考察感想下一篇:节能评估报告所需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