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2024-06-09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共6篇)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新课标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第二个知识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分成三部分,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会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情感上: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

知识水平上: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但对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归纳规律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还比较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为讲解法、师生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辅助以演示法、地理实验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景:盛夏季节,走到河边、湖边特别是海边等地方的时候,通常会感觉风比较大,凉爽很多?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一个问题。

2、观看实验:以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拟动画和一个实验录像,让学生思考如果动手来操作这一个实验应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实验效果。

归纳分析:在实验中,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分析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以及形成原因。

(二)知识补充(5分钟)

3、复习相关知识:什么气压,气压的单位是什么,气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怎样的。

(三)新课教学(15分钟)

4、回顾总结: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温度差异会引起空气的运动,而前面学习过太阳辐射在纬度间的分布是不均的,由此引起的温度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5、多媒体演示讲解:边演示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因此,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高低压差异。重点向学生强调,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则会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6、回顾总结:师生一起回顾热力环流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草稿纸上,一起画出热力环流过程以及等压线形状。

(四)知识迁移应用(12分钟)

7、多媒体演示讲解:演示海陆风的动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热力环流知识分析海陆风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教材中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8: 合作探究:课本问题探究案例“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引导学生从气温变化、地表状态、景观差异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分析原因、影响、措施。

(五)课堂总结(3分钟)

《热力环流》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

新:

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

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

六、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 教学重难点

(1)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二.

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五.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六.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多媒体展示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1.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3.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探索:展示一组海陆间、城郊间、山谷间的图片,启发学生依据热力环流的模式,熟练绘出各种热力环流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七.

课型 新课

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第29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向,并分析原因。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环流圈。

总结过程: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水平运动

总结:地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大气会怎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复习物理学科相关原理开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作用与运动的关系,把环流形成的过程通过问题进行分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再进行过程总结;提出问题为以后讲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做好铺垫

4.读图分析,加强理解

(1)、学生比较A B 两地气压值的大小(2)、合作探究,学生讨论绘制等压面,展示讲解得出规律(3)、读图总结,得出结论

①、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高空与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②、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高空和地面风向相反

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空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通过读图回顾强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方法,形成技能。

(三)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表存在冷热差异,就会形成环流。(1)、海陆风的形成

结合问题学生探讨理解海陆热力环流 问题:

1、白天陆地与海洋的温度有何差异?气压呢?大气如何运动?

2、夜晚海陆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3、海陆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2)、拓展提高

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

课堂小结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十一. 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十二. 板书设计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能量来源)

(上升和下沉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实例

(1)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十三.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多媒体、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播放录像,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在课前发了自主学习的相关指导和思路途径,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图片和动画从课本的二维平面转换成三维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靠自己的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图、思考、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经验。上课初始,采用对比差异产生的原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轻松、自然、又有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

《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专题 篇4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虽然整体水平比较高,可对于地理这门在初中被忽略的学科,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先播放土豆网下载的关于课本P29页的活动实验视频,此实验难度大,成功率低,只能让学生观察。给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物理准备知识,便于接下来自主探究的顺利开展,并让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知所为,无从下手。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到这点,本人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接用粉笔画,也要求学生跟着画。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并作简图,学生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先行后知,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平时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对于这样几乎完全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还不是非常适应,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依葫芦画瓢。因此,如果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这还待探讨和深究。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能绘制热力环流图;

3.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气流标示的正误。

4.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难点:

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气流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案例(1):同学们回忆锅里烧水时,锅中间水往上翻,四周往下沉的现象。学生联想,思考回答。(锅底不同位置受热问题)注:学生课前课外预习。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回顾:

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地面辐射。

3、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不同。

4、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不同。

那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因此,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热力环流(板书)

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

图a(1)图a,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

图b(2)图b,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聚集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图c

(3)图c,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同时,近地面A地受热大气膨胀上升向外流出,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空气又从B、C两地回流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4)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板书)

五、【教学小结】:

在理解热力环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方相比较而言;(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

(3)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4)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5)“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

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结合我们蕉城区的海陆地理位置,请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对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完成教材P33的活动。

六、【知识铺垫】: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热容量大。

七、【活动要求】:

①提示学生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

②当场练习绘图,投影学生作品,及时纠正错误,同时对有优异表现的小组进行表扬。

海陆风(投影)

a 白天 b 夜间

八、【教学小结】:

①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图2.4a:陆„低,海„高;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夜间: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夜间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因此陆地上为高气压,海洋上为低气压。据此,图2.4b:陆„高,海„低。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因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②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知识拓展: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

九、【布置作业】:

生活中是否还有相关的热力环流现象? 精选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这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口,此章之后的气压带、风带或天气系统包括气候类型都以此为基本要让学生明白,热低压、冷高压的真正含义,高压与低压是相对而言,它们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作对比而得。

热力环流说课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2.方法和手段:

①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

3.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单圈环流的形成

3 三圈环流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疼痛的作文下一篇:简单的每日一签早安微信问候语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