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24-08-13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通用9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

【摘要】 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初中 英语教学 创造性 使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它也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要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巧用、活用教材。

一 从英语课程标准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教学实际出发,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有些课通常由几部分组成一个松散的整体,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Ask and answer, Read and act, Read and chant,我在教学中经常适当调整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自然和流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把JEFC Book1 Lesson87中的三部分内容做了如下的调整:

(1)以Free talk的形式复习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after Monday etc?

(2)复习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Part3, Read and chant, 进一步巩固句型。

(3)有了前面的复习和巩固,学习Part2的句型

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

What do you do on …?就是水到渠成。

(4)再学习Part1中的语言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

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1 Unit 20

Lesson77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 David,Jim打篮球的情况。

Part2: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78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Jim玩溜溜球的情况。

Part2:句型Can you do it?

Lesson79 Part1:有关Ling Feng 和Ann放风筝。

Part2:Make a survey: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Lesson80 Part1 Part2: 语音知识。

Part3: Chant.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Part4: Ask and answer, 询问同学的个人情况

Part5:阅读。

对于这种内容安排显得凌乱的单元,我就打破了单元内部的框架,有目的地在单元内部进行调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课时

内容 Lesson77 Part2

Lesson79 Part2

Lesson80 Part3, 4, 5 复习上一课时

Lesson78 Part2 Lesson77Part1

Lesson78Part1

Lesson79Part1 复习前三课时的内容

Lesson80Part1,2

单元内部调整用 意 这些内容都是有关favourite sport

先学习Lesson77 Part2的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再用Lesson80 Part3的Chant进一步

巩固句型;

然后把Lesson79Part3,Lesson80Part3

的内容组合在一起,Make a survey

in group of four.

阅读Lesson80 Part5的短文,

这样,整节课都是围绕sport展开 由于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多,花一定的时间复习非常有必要,所以新内容学习少一些,只学习Lesson79 Part2的句型:

Can you do it ?

Yes, I can. It’s easy.

No, I can’t. It’s too hard. 这三部份都是围绕Ling Feng跟同学一起做运动的情景,将这三部分合并进行教学,可保证生活情景的完整性. 进一步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学习语音知识

二 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以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读,轻泛读,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我经常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

1.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脑对语言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应运用遗忘规律来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在平时适当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在教学中,我根据用到先教,用到先学的原则,在黑板的右侧建立“Clever House”,把平时上课时学生提到或上课时用到的一些相关的单词,写到“Clever House”里边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在教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时,学生很想多学一些单词。在课上,学生就问我:Miss Zhang , What’s the English for “牛肉” etc . 所以我就教他们很多的课外词汇,如:pork , onion , carrot , strawberry 等。在这个单元,我每天都增加几个新单词,到本单元结束时,学生默写表示food , drink , fruit的单词,大部分同学能写30个左右,最多的一位同学竟然写了50来个,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由于这些单词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都很乐意去掌握这些单词。

2. 增加相关的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具体的要求,三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的阅读要求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虽然,在现行的英语新教材中,每单元都有2-3篇的阅读短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与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可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初一开始,我在做好课内阅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我都安排学生阅读相关的阅读材料3 - 5篇。在学了JEFC Unit19 Food and Drink之后,我就精选了三篇有关中外饮食的资料让学生阅读。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眼和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如在学习了JEFC Book1 Lesson80 Part6的阅读之后,我就叫学生讨论:

Do you like sport? Why or Why not?

Who’s your favourite sport star, Why?

通过讨论,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 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活用教材

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事先的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授课之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会怎样,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活用教材。

课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

在操练句型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中,原来学生只要求回答 My favourite sport is … 就行了。Jack 回答了 My farourite sport is roller-skating 后,Tom轻轻地说:“Me , too.”我突然想起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 roller skating ,就接着问:

T : How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Hands up!

(有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T : Many of you like roller-skating. It’s very exciting ,but it’s dangerous , please be careful .

(学生听后,就问)

S1 :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roller-skating , too ?

T : Yes, it is. But I’m not good at it.

S3 : Don’t worry . I’m good at it . I can help you .

T :(点头,微笑)Thank you very much .

师生之间的这种问答,是我原来估计不到的。通过灵活把握课堂,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师生间产生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语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英语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学习Christmas Day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圣诞节多多少少有所了解,尤其对许多脍炙人口的圣诞歌曲更是喜欢,如Jingle Bell,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关于圣诞节的一幅画,(画中白雪茫茫,可爱的雪人,一栋温馨的 house ,远处一辆麋鹿拖着的雪橇,载着笑眯眯的圣诞老人,悠悠然地来了。)创设了圣诞节的氛围。再通过圣诞老人的铃铛,把优美的歌声Jingle Bell 引入课堂,学生齐唱Jingle Bell,把圣诞气氛推向高潮。音乐是想像的翅膀,电脑多媒体营造的画面是想像的天空,通过以上的铺垫,学生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此时,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hristmas?已是水到渠成。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为课文的引入做了很好的热身准备。最后,学生齐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结束本课。这样就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英语教学趣味盎然。

在英语教学中,有时可以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功课的有些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显得越来越重要。正确处理和运用教材已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不合适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教材依我所需,为我所用,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参考文献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8月。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2

以前的教材是每个单元四课时的模式, 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比较密切, 而现行的教材中,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话题, 就是一个整体, 单元中的每个活动都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 而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技能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而且为教师能更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示处理教材的智慧和才艺搭建了平台。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改编、增补、删减和浓缩……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整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相关内容

通常教材的内容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个原则来编排的, Go for it这套教材的编写也不例外。整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相关内容也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重新调整各个单元内容的教学顺序, 因为本套教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在每个单元或类似话题的单元之间, 话题、交际能力和语言结构都融为一体, 而且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话题 (topic) , 而且在同册或不同册教材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话题, 因此每个单元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这就为我们教师对类似的话题进行适当整合、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例如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首次出现了以助动词do/does引导的疑问句型, 学生第一次接触“Do you have…?”句型, 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但紧接着通过同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的进一步教学之后, 学生对Do you+ (实意动词) …?的句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动词从have到like的转变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在教完Unit 6之后, 我们还可以把同册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提到Unit6之后来教。虽然Unit9围绕的话题是“movie”, 但是本单元呈现的还是“Do/Does…?”这样的句型, 只不过在have, like的基础上拓展了一个want实意动词。此外,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也有Do you like…?句型的复现 (Do you like comedies/action movies?) 。再看Unit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基本句型也含有Do you+ (实意动词) …?通过这4个单元集中统一的教学使得Do you+ (实意动词) …?以及Does he/she…?这一基本句型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这样的调整既没有违背教学规律和破坏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反而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言现象, 也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和归纳同类知识。

二、调整同一单元中的部分内容

因为Go for it这套教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 教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也不是单向、片面的, 它具有很强的多元化特点, 而且也会因师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和情境设置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例如, 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中的Section A以四种电影为载体, 谈论周末的计划是否去看电影这个话题。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Yes, I do.I want to see a comedy.Does he want to see a movie?Yes, he does.而Section B 1a则是在谈论各种电影的特点, 表达人对电影的喜好程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设计中, 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和前面的连在一起, 这样更连贯。因此在一开始的教学中, 我便呈现:Do you like comedies?Yes, I do.I like comedies.Why?Because I think they’re funny/interesting.由此便引出了Comedies are funny.Thrillers are scary.Action movies are exciting.Documentaries are interesting/boring/sad.并且还引入了I think的句型, 就为Section B 2c中she/he thinks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然后, 我再问学生的周末计划。如先问: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weekends?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的:I want to play soccer.I want to watch TV.I want to go to a movie.再问:If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I like comedies because they’re funny.这样的调整显得更自然、合理。

三、处理同一内容的多样化

Go for it这套教材的另一个编写特点就是插图较多, 而成段的对话文字和短文很少, 也就是可见性的文字不多。不少教师对于教材中插图太多这个特点有不满情绪, 认为那些插图的利用价值不高。笔者认为如何运用这些图片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学资源, 是教师用好教材的关键。而且有时候这些图片是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能灵活处理好这些漂亮的图片, 并赋予这些图片多次生命, 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七下Unit12 Don’t eat in class为例, 课本中Section A中的一张关于教室中学生违规的图片, 在新课导入中, 我用幻灯片呈现这张图片, 和学生一起讨论图中哪几个学生违反了班规或校规, 具体违反了什么规定, 有了这些铺垫后, 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练习, 把序号填到图片中, 并对这些规定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笔者又让学生参考那张图片讨论我们学校的校规, 因为有图片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 学生们觉得有话可说, 课堂中大家热烈讨论, 而且很愿意与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在分享中, 笔者发现那些中下游学生表现很出色, 以前他们的对话总是很简单, 但这次他们的表达完全不同, 环环相扣, 也运用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把所学内容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来。为了让好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笔者仍以这幅图片作为依据, 让学生写作文, 讨论我们学校的校规, 并加以评论。学生在写作当中, 使所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 通过三次运用这张图片,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真正做到了分层教学、减负增效。

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的使用, 即教师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处理,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又巩固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对教学图片的灵活处理是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的途径之一, 它不但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结合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英语教学不但要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习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谈论某一话题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比较, 如中国人习惯用从大到小的顺序来说清地址, 而西方国家则习惯从小到大的顺序;再如中西方人的姓名顺序也刚好相反, 我们是姓在前名在后, 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除了这些不同点外, 我们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出现不同学科相关内容的结合。如在学习颜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red+yellow=?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又如教材的好多文章中出现了书信形式的阅读材料, 而英语书信的和中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在幻灯片上呈现英语书信和中文书信各一封, 让学生把这两种书信进行比较, 了解中英文书信格式的差异。此外, 教师在教数字时, 可以将数字与小学算术相结合;教方位词时将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英语新课程标准》一直提倡的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的理念, 所以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不影响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 自主地补充、取舍和整合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进度, 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摘要:初中英语内容设置, 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对英语知识的认知程度。在编排上总体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这一原则, 并且单元与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 同时, 教材的编写还考虑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相结合, 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因此, 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将是本文要分析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减负增效,教材整合,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廖道胜.“中国学生英语阅读中的文化障碍”[J].外语教学, 2001 (4) .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3

一、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单元之间的调整,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内容(譬如:打电话、问路和看病等),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再如,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相关,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例如,笔者把 JEFC Book 2 The sport meeting 提前到我校刚开完运动会后,结合教材内容,谈谈本校本班情况,用一般过去时总结各运动项目的成绩,接力赛的紧张气氛。通过对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巩固语法重点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3 第 85 中的第一部分以Kate 感冒为开端诉说病情,第二部分是询问病情;第 86 课是一篇有关 Tom 病情的三人对话;第 87 课的第一部分讲 Tom 的病因,第二部分是 Kate 与护士的对话,第三部分是句于匹配练习;第 88 课是一些语法练习。由于安排显得零乱,教师可打破原内部框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整。

3.课内调整: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read and learn,read and act,ask and answer,learn and practice 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这几部分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师可将 JEFC Book 2 Lesson l7 中的两部分进行对调。因前一单元刚学过农场里有许多动物,我们可以先复习动物的名称,然后顺理成章地讨论本课第二部分,把动物按特性进行归类,采用“Which animal…?”,使学生对动物有更深层次地理解,从而激发他们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急于想看看活生生的动物,自然过渡到第一部分“Shall we go to the zoo?”。

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教材中有一些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文章,例如 JEFC Book 3 Lesson 46 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其中讲到卫星如何在太空运行,如何向地面传送信号,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可补充“Early bird”和“Man's trip to the moon”这两篇文章,出现新词汇“manned spaceship”,“astronaut”等,还配备一些图片,以便学生更全面形象地理解。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利用因特网去收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人造卫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写一篇英语报道。实际上,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就是在用语言做事,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教学思想。

结合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例如教 JEFC Book2 Mid-autumn Festival 时,教师可以补充 Thanksgiving 的有关内容,讲一讲“turkey”,“Harvest Moon”,并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十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且还包括广播i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其他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三、删减教学内容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例如,在JEFC Book 2 Lesson 17、50、52,Book 3 Lesson 13、37中,话题都是“Telephoning”,而句型不外乎“Could/May speak to…?”,“This Is … speaking.”,“Can I take a message?”,“Ill give him/her the message.”等。这些句型学生都接触过,且打电话这个话题他们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的内容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常采用“省略法”,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简单提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新课。这期间所花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而效果却一样,甚至更好。

使用本教材一轮后,笔者发现各个阶段有些文章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因此到第二轮教时,可将这些内容串连起来。例如 JEFC Book2 Lesson 86 The relay race一课中提到接力赛中需“Teamwork”,在 JEFC Book3 Lesson 62 Girls beat boys 中也提到了在足球赛中需“Teamwork”。笔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上,加深了学生对“Teamwork”的理解。其共同点可以合二为一,只要分析不同的项目所用的动词就可以了。省时省力,效果更明显。

四、更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内容略显枯燥乏味。此时,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而应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4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2. 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如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

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5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有收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作为教师要深刻的懂得: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跳出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合理的开发者,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而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我谈谈从圆的认识教学,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 感悟画圆方法,建立圆的动态表象

在下乡视导中,我随堂听了3节圆的认识,在学习画圆步时老师们都采用根据书本的插图采用演示指导法教这个环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画圆的过程,没有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并在画圆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形成圆的这条曲线的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因画圆而画圆的纯技术层面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指导。

同学们,你们能画圆吗?准备怎么画?(用圆规画)试一试,展示学生失败的作品问:这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说说看可能出现的情况:在画圆的两脚的距离变化了;中心点移动了;画圆时没有一次画完;画圆时没有用手捏住把手进行旋转、、、、看来圆这个特殊曲线围成的图形不是随便能画出来的。那么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方法。

二. 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概念认识

人教版教材的56页例2,是让学生通过剪圆,折圆,反复折圆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让学生体验圆的描述,形成对圆的深刻认识。我认为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对圆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半径大小与圆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请同学们画3个大小不同的圆,请同学上台进行描述,同学们可能把画的圆放在投影仪上一看就知道了。如果远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想听听你对圆的描述,你能描述出来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怎么来说。看来同学们对圆的描述困难很大,那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两脚之间的距离小,画的圆小。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画的圆大)。请同学们在每个圆上画出两脚之间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两脚之间的距离叫什么吗?导出半径,直径和圆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再提问,现在同学们能描述圆的大小了吗?试一试,指名回答,如画了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画了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元等,再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你画的3个圆的大小。

三.展开圆的想象,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创新,可以运用极限的数学思想,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展开想象较好理解圆的特征。可以这样教学;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正方形,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出示演示过程,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通过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拓展圆的知识,加深对圆的深刻认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习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作业层次化,同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题目。圆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题:

1.基础练习:

①我会找直径和半径,58页做一做的第1,3题,②我会判: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 ),两端都在圆上的直线叫直径。( ) 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半径1厘米的圆比直径2厘米的圆小。(    )③我会填:练习14的第二题,用表格出示,④我会画: 做一做的第二题。形式多样和具有层次性的练习,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拓展练习

①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下水道的管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②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 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创造性练习

在纸上画大小不同的圆,然后设计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4.人文与圆

用多媒体出示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中国人剪圆形的窗花迎接过新年,古代的赵州桥的拱是半圆形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的美的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兴趣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数学教学 篇6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于 春 梅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而数学本身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小学数学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生活原形”。基于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突破数学教材的框框束缚,从学生周围的工厂、农村、社区,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数学,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更有亲切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活数学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让教材变“脸”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不仅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分析和调适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贴近生活。

1、让数学课题情趣化。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将课题变为《我认识的新朋友》;教学长度单位时,将课题变为《长长短短》;教学20以内

加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情景,让课题变为《新年联欢会》;教学元、角、分的练习时,将课题改为《小小售货员》。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拉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有用。

2、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捕捉生活现象,使导入情景化。如在教数学百分数的应用引入新课题时,多媒体出示:3月12日,得知植树成活率98%,你知道成活率98%是什么意思吗?这贴近学生世纪的情景,大大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样。我们可以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对例题的事理进行改组、变换,使例题教学更有亲切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达到共鸣。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一)例1时,教师将体育达标事理转换:教师出示一支粉笔,介绍这支粉笔可以写300字,然后板书:“百分数应用”,问:“写了几个字?”“可提什么问题?”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自然引出例题:“一支粉笔可以写300个字,已经写了6个,用去百分之几?”又如教列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出示电话账单,让学生思考,讨论、编题:王芳家五月份市内电话费49.1元,按规定,月租费15元,每打一次电话,计费0.11元,王芳家五月份共打了几次市内电话?把学生引入熟悉的情景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入探求新知。

3、让数学应用实践化。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从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这样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人民币的知识”时,先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该

把所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可让学生这样实践操作:各小组2人做换钱游戏。如一张五角可换几张一角的,一元可换几张2角的„„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就会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知识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科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感受获得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真实情境,体验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为此,就要求教师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1、开展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设置多样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实践和交流机会,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时,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缝纽扣的技术高,谁就是班里的小能手。让学生理解在单位时间内工作量的含义。在教学新课时,组织学生缝纽扣活动,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折叠、测量、比较等系列活动中,掌握半径、直径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可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在倒水或倒沙的操作中理解、验证,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根据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探索,自己摆小棒,并自己讲算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的数学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

2、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广泛的创造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小小商品拍卖会”活动;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开展动手量一量操场并计算其面积的活动;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后开展动手计算场院里麦堆的体积等。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但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 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我学生从问题出发,正确地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不同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个例题“养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是黑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学时出让学生按教材的方法用方程解答外,我还引导学生分别从和倍应用题的角度解答;再把1/5看成一个比(即1:5),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再从归一应用题的角度加以考虑,寻求新的解答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复习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中,使教材内容与形式都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更现实,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

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改革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系列的、多样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数学教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7

“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发展, 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是课改的基本理念。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 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创造教学手段。英语教材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基本线索, 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也是实现新课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料。教材服务于教学, 不等于教科书。教师灵活运用教材, 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 对教材灵活处理与调整, 创造相适应的教学手段, 才能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和教学观, 灵活地使用教材, 创造教学手段, 把教材的功能逐渐由规范教学转为教学服务。

二、如何利用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但是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 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 而应对教材进行灵活使用, 创造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一旦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 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1.活化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应更新教学方法, 增强英语教学灵活性, 让教材为我所用。教师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参, 而应设计活泼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

(1) 创设语言环境

①采用全英式组织教学

在英语教学的一切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使用英语正好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的用英语组织教学, 较难的句子结合身体语言进行。如上课师生互相问候“hello! Boys and girls”,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Can you have a try”, 表扬学生时“wonderful”、“great”等。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反复用到的, 经过反复的练习,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心领神会。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 不仅使学生接触大量的英语记忆, 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②运用日常会话

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free talk, 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口语训练, 根据上节课内容, 利用所学句型和词语, 进行英语对话;或者以某一话题为中心, 围绕主题流畅表达。例如教学My school主题时, 教师要结合实际, 掌握难易程度, 让学生会说、想说。运用日常会话, 处处感到英语的存在, 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合理的教学设计, 不仅能够激活教学内容, 还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创造教与学的空间。

(2) 创设情景教学

《英语教学课标》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创设有效的英语教学环境,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①实物演示情景

实物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具, 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以实物为中心, 创设必要背景, 构成一个整体, 演示特定情境。我们利用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 尤其是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资源配合教材, 巧设情景。如教学“There be”句型和介词时, 通过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 进行英语问答的方式情景会话练习。

②生活呈现情景

利用教材常出现的教室、操场、邮局、商店、电影院等典型场景, 结合教材中日常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学校、教室, 老师、同学及家人情况等。如教七年级 (上) “Unit 2 My day”时, 要求学生就校园生活的实际情况写一封简短的英文信, 鼓励学生写信。

③画面呈现情景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会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根据教材情节设计插图、图片、剪贴画、简笔画, 让学生根据图进行情景会话, 看图答问等。如七年级 (上) “Unit 3 Let’s celebrate”画中外节日庆祝物品及活动的简笔画, 指导学生进行画图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资源, 增强英语教学的开发性, 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情景。

总之, 不断创造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 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模拟真实生活情景, 不仅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3) 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讲授课文过程中采用与学生沟通的互动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 用所学词汇、语法结合实际, 鼓励学生对教学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在关系上是平等的, 课堂上可以争论。这种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 发现问题的所在,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发散思维, 创新教学

研究表明, 通过设疑让每位学生参与和运用所学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创造的讨论式、质疑式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发展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 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如:出示一位学生在学习, 而旁边他的爸爸在看报的图片, 可以通过提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可以教学过去式, 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 自由地求异发散。如教完“7B Finding the way”这一话题时, 用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根据问路的几种方式, 编一些内容。这样使学生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 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

3.优化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环节, 先要坚持集体备课。主要做法是:备课前应先仔细研究教材, 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查找相关资料;确定讲授方法, 包括创设的情境等, 制作课件;划分教学课时, 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等。牛津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通过集体备课, 树立教材全局意识, 不孤立地分析、教授每课, 把握新教材全新教学理念,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紧扣单元话题,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性。

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环节。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评价, 避免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如评等级、写评语、表扬或批评等, 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堂参与、课后作业不只打等级, 还根据实际加上适当评语, 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对不同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要求, 并分层次评价指导, 可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手段是教学内容与教材综合优化的过程, 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有效融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手段, 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完善统一和教材普遍性同教学实践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 灵活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本文以教材为主要依据, 结合初中教学实际, 探讨如何灵活地使用教材, 创造教学手段, 防止产生机械教学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材,创造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8

(1)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有一个过程。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课堂的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用运它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

(2)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學和自己的钻研,牢固的掌握定义、定理、公式及法则等基础知识后,遇到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在数学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除留作业外,从不利用教材;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一点。比如出现(a+b)2 =a2 +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并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恰当的运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以后,还应对照教材一一予以说明。例如学生在学习函数时,对其定义往往不能正确的复述,其原因一是概念不清,二是数学语言生疏。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予以逐字逐句地说明,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较为牢固的掌握它们。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为 ax2+bx+c=0,一般学生都能记住,但其中a≠0 却往往被忽略了,这说明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新课讲解以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做练习,而应通过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争当堂消化。一般可采取先叫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疑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低年级甚至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总结概括。

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再留一定的作业题,最后还可再布置一些思考题。如在讲无理数一节以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思考题:无限小数是无理数对吗?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对吗?像这样的问题,既便于学生掌握,又便于学生区分,对于那些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的定理、公式、法则,可以布置学生用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法证明推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在课外辅导中,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例如检查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样,既督促了学生,也及时了解了教学效果;当学生解答某道习题遇到困难而来请教时,对有些问题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用一些启发性的反问,层层追溯到基础知识上来,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基础知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应该指定学生阅读教材上某些章节。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难,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与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特别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混淆的,然后考虑如何相应地、恰当地运用教材、指导学生。

(2)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阅读教材的重要性,但有时作业太多,学生无法深入复习教材,因此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课本,又要保证学生运算技巧的形成。

新课标下如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篇9

[内容摘要] 面对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也是老师们在不断研究不断摸索的。经历了这一年半的教学,我想从一些实例中谈谈我们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一定正确,但是确实是在探索路上迈出了一步。

[关键词]创造性、必要性、生活、兴趣、参与、设想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段话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整个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深刻地挖掘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内容的实质、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被动地将教材按照进度的不同简单的复制数学知识,即将教材上的知识先复制到大脑中,再帮助学生将知识复制到他们的大脑中,最后将知识复制到考试试卷上,高考过后这些知识也就又返还给老师,一些学生可能在高考之后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函数、数列”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在课本上,即便是知道了,没有实际应用过后遗忘的就更快了。同时教师仅从概念的字面意思出发,机械地进行讲解,让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死钻”教材,结果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没劲。这样的教学不再是老师和学生的智慧的碰撞,而是一种体力劳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两位素不相识,但在教育教学上却都不重视“教材”。孔子的教育教学提倡“述而不作”,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上;而苏格拉底更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揭示教育内容,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策划并建构到的。而且在他们那个年代,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教材,他们也不愿意使用教材。从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对“教材”的担忧:有了教材就会抑制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与生成性。我们面对新的教材更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制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做法

1、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在我不长的教学经历中,常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我们为什么学习数学呢?”其实,我很苦于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每次有需要说服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用处在于高考的时候考高分,可是这样的答案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学生觉得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了,我想他就会发现学习数学的作用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且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不能仅仅遵循于教材,要从身边的例子来讲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时,我们以这样一个例子引入:某货船在索马里海域航行中遭海盗袭击,发出呼叫信号,我国海军护航舰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船在方位角450,距离10海里的C处,并测得该船正沿方位角105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前行驶,我海军护航舰立即以

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护航舰的航向和靠近货船所需的时间。学生们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将它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这是在了解索马里海盗横行后,我们就结合解三角形问题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情景,课本中就直接给出一个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相比较而然我们的引入就更加贴近实际,学以致用。

2、提高兴趣学习数学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有趣的多样化的素材,创设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愉快的参与,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如在上《算法的概念》时我们用了这样一个智力题:农夫要带狼、羊、草过河,但船每次只能容纳农夫和一样东西,如果农夫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草。问农夫应该如何过河?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开始讨论应该怎么办?最后得到两种答案:①带羊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狼到对岸,带羊回本岸,带菜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羊到对岸;②带羊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菜到对岸,带羊回本岸,带狼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羊到对岸。用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题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会觉得其实算法的概念并不难,就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我们用赵州桥的图片引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现存最早的拱桥是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于1400年前,横跨在我国河北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虽然历经千年风霜及车压人行,但是依然可以通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你能求出此拱桥所在图形的方程吗?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再结合前面学习的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开始研究当e=1时的情况从而得到抛物线的定义。但是我们课本中只是将抛物线的定义直接给出,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看看抛物线的生成,得出定义。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都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些有趣的实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学生们也就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

3、学生参与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参与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在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进而能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改善数学学习方式应持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要注意适当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椭圆的定义》时,在上课后我请班上的一名学生与我配合在黑板上利用绳子,作图,并通过如下问题(在绳子长不变的条件下)的引导,水到渠成地引出椭圆的定义:

(1)当两个端点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由于此时铅笔尖只能在线段的中点,画出的图形也只能是圆)

(2)当两个端点拉开一段距离,画出的图形的是什么?(此时铅笔尖能在线段上移动,画出的图形是椭圆)

通过上述操作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对椭圆概念便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用手边的胸卡绳、桌面,自己再次体验这个过程,这时再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正好等于绳子长,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是一段线段)(2)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子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能画出图形吗?(不能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我想这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同时也注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拓宽了学习、应用数学的空间,使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充满了乐趣。这样的教学安排不是教材上原有内容,而是我们进行思考后,利用学生手中原有的物品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在这参与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也就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设想

在进行必修1—5的教学过程中,我省采用的是14523的顺序,其实不论哪种顺序都有其自己的体系,14523是按照先函数后几何再加入算法和统计概率的顺序。函数是高中数学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必修1,4,5跟函数都有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用发现,在必修一中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及三个基本初等函数,就讲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可是必修四中又加入了向量的知识,我们就想能不能将三角函数讲完再讲向量。这是一种设想,按照教学进度是不允许的,我想说说先讲的优缺点。优点:三角函数也是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整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内容由三角函数串成一条线,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缺点:在证明两角和差公式时只能采用几何证明方法,比较复杂。余弦定理的证明使用坐标法也比较麻烦。就不如有向量作为工具进行证明简单易行。

记得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能背着书包去上学,我非常羡慕,因为自己也想能上学,那是一种长大的标志,是一种幸福的标志。所以自己读了16年的书,虽然有时候也为成绩的不好担忧过,也为同学间的摩擦困扰过,但是也有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在解决一道困难的题后那种成就感是不可替代的,总体来说还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我高中学习的数学为我现在的工作打好了基础,我喜欢学习数学。可是看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不需要仅仅靠学习来带来快乐,面对外面的诱惑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学习上也就提不起精神,来我们的数学课堂越来越远。这时候,我们如果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数学知识,是很难吸引学生回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充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动,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外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热闹,而内在吸引人的东西才是品位。我们的课堂要用内在的品位吸引学生,也正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我们的课堂上品位,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4

2、章建跃《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数学通报》2005年第6期

上一篇:明确思路,认识自己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