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上课用

2024-05-23

秋水上课用(共8篇)

秋水上课用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漫步世界文学长廊,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就是世界童话之王—— 生齐答:安徒生

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出示图片 生答安徒生的国家及作品。

师评:你们读得书可真多!今天我们来继续——安徒生童话之旅。

1846年,安徒生到国外旅行,途中收到了朋友寄来的画片,(出示图片小女孩)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手里拿着火柴,瞪大了可怜的眼睛,安徒生双眼湿润了。他想起了丹麦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情不自禁,奋笔疾书,写出了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生回答,师板书:(卖火柴——擦火柴——冻死了)师:读完这个故事,文中的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感人、痛苦、可怜、悲惨、凄美动人)

三、学习卖火柴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学习卖火柴这部分,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1.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课件出示)

(1)天冷极了…在街上走着。(课件出示)

1.生读句子,谈体会。(生抓住重点词谈:冷 雪 黑

大年夜

赤着脚)2.师:(指着大屏幕)这个句子,谁还想谈谈自己的体会。(2人)带着感受读一读吧!

3.师小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生:大年夜。大年夜意味着什么?生:(温暖、团圆、美好、快乐、幸福)可是这个大年夜的环境却如此寒冷,(板书:自然)预示了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生齐读。

(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2.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好一个冷漠无情!这还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吗?生:不是。师:这是社会环境的冷漠。(板书:社会)真是雪上加霜,小女孩是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内心啊!——生齐读。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地向前走。师点评:真是饥寒交迫!(4)雪花落在…忘不了这个。

1.生读句子,谈体会,(突出外貌描写)带着体会读。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小女孩却无心注意自己的美丽,因为寒冷和饥饿像魔鬼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读——

(5)她在一座房子的…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1.生读句子,谈体会(“蜷缩”动作描写

“爸爸会打她”

孤独、可怜、恐惧、伤心。家里很冷,不仅本身冷,而且没有关爱)

1.师小结:谈得真好!大年夜呀,小女孩却有家难回,如果说自然的寒冷、社会的寒冷还可以承受,最后的归宿“家”——竟也是这样的冷酷无情。(板书:家庭)——生齐读。

师总结过渡: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种种遭遇笼罩着这个年幼的小女孩,自然寒冷、社会冷酷、家庭冷淡,人世间哪里还有她的容身之地,她是多么的不幸呀!

四、学习擦火柴

1.师过渡:接下来咱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擦火柴。

课件出示:默读5——10自然段,根据提示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1、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2、每次分别都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想?结果又是怎样?

2.生自学,小组合作,一生执笔完成表格。生交流。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认真!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 生齐:五次。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第一次? 小组依次汇报。

3.师: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 生读句子(配乐)

第一次,她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擦燃了第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一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火炉——(生)不见了。师:她又擦了一根,(投影出示:第二次幻想)女生齐读。师:火柴灭了,烤鹅——(生)不见了。

师: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三次幻想)男生齐读。师:火柴又灭了,圣诞树——(生)不见了。

师: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投影出示:第四次幻想)女生齐读。师: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投影出示:第五次幻想)生齐读。

4.(课件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师: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3——4人)

师:可怜的小女孩!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大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痛苦。没有得到摆脱——只有死亡。这些都是残酷的——现实。(板书:现实)她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吗?(生:不是)那是什么?(幻想),(板书:幻想)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交替进行,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五:学习冻死了

师:幻象越幸福,现实越悲惨!大家一齐来读11、12段。

(投影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她那么可怜,哪来的幸福!两个幸福指什么?(前面一个意思是幻象中的幸福,后面一个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

生带着体会齐读这一句。

师过渡:寒冷的夜晚,为什么,小女孩有家不能回?为什么,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的死去?为什么,人们忘记了怜悯与同情?

生: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当时的社会十分黑暗、社会制度的不平等

师总结:相比小女孩,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幸福,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悲惨的故事发生。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自然

社会

家庭 擦火柴

现实

幻想

虚实结合 冻死了

秋水上课用 篇2

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思路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学思路, 而且教师也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想法, 教育管理者在听课时考察的也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的冲突。而新课改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要求以学生的学习思路为主导, 教师的教学思路则起着优化、提高、指导及推动学生学习思路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保证, 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一、通过学生的预习, 可以问学生“这节课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新课改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并且使课堂的学习有效性更强。因此, 教师应格外关注课外预习。预习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上, 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预习的效果更好, 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教材中的知识信息, 收获最多的知识, 使课上需要解决的知识难题少而精, 教师必须事先对预习的内容从知识类型、范围、性质、知识联系以及文本类型予以说明, 进而根据教学要求初步预设学习目标, 并预设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 作为学生预习时的参考, 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 过滤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 教师怎样知道一节课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一) 个人问题

每个学生可以把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写在纸条上交给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组长。因为有些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相同或相近的, 所以小组长要把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归纳并整合下来。

(二) 小组问题

小组长组织组员探究交流个人问题, 在小组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的方式, 解决一部分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 组长再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 这些整理出来的问题就是小组问题。

(三) 共同问题

小组长将本组的问题交给教师, 教师再把各组反馈上来的问题, 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供全班学生观察思考。由于学生在学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 所以这个组的学习难题, 在另一个组可能就不是了。通过让学优组学生的讲解、分析, 让存疑的学生学会、弄懂。剩下的问题仅靠学生是很难解决的, 那么这些问题就成了全班的共同问题, 需要教师给予解决。

正因为学生的知识视野及学知水平有限, 他们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及探究程度有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对于问题的发现也往往不能达到教学要求,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估, 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预设一些问题, 作为学生学习问题的补充。这些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 可能会出现不同情况, 所以教师应提示学生:这些问题中, 哪些是你需要解决的?

通过这种方式确定的问题, 才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象,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根本性的落实。

二、对于出现的问题, 可以问学生“你希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展示必须要及时:个人问题在组内展示;小组问题在全班展示。由于学生在学知水平和个人能力上存在差异, 所以不同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探究方式。

(一) 自我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要求, 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都喜欢把自我探究作为解决学习问题的首选。每当教师教学一个新内容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打开教材, 看看里面是什么内容, 都有哪些图、表等知识载体形式, 篇幅长短情况以及基本的知识阐述是什么样的, 等等。

(二) 同桌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疑问需要求助时, 其首先想到的不是教师而是同桌, 然后是小组的其他同学, 最后才是教师。这说明同桌交流是学生寻求合作探究的首选。

(三) 小组合作

我们平时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话题其实很广泛。 (1) 说感悟。不但包括对学习体验的感悟, 也包括对方式方法的认识, 以及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体验。 (2) 说学习方法。依据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交流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借鉴, 提高其学习效率。 (3) 说评价。相互指出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看法。 (4) 说解题技巧。通过学习, 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学习技巧,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5) 相互总结传授其他技能, 包括动手、思维、方法等。

(四) 教师讲解

当问题实在难以解决或解决问题用时太长, 以致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时, 学生才会想到教师。所以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非常注重主观能动性及探究能力的体验, 因为其从中能体味收获成功的快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少讲, 一旦遇见知识问题, 一定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这个问题需要老师讲一讲吗?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自身教学经验, 争取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超出学习范围、不符合大纲要求的不讲。学生更需要的是出现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提示。那么, 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点拨呢?首先是对知识逻辑层次的点拨。教师应提示学生由浅入深, 注重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学会用前知解决后疑。其次是对课堂进行调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纪律、合作方式等进行管理和指导。再就是对疑难问题的点拨。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希望得到教师的点拨时, 教师应在思路、问题切入点、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

教师应侧重讲解。 (1) 拓展提高。在给学生展示时要注意举一反三, 对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 要教会其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 最终达到掌握并能解决其他同类型问题能力的目的。 (2) 思路方法。告诉学生如何审题, 怎样从题干的字眼、词眼甚至在给予的选项中发现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 尤其是新方法、新思路、新技巧的传授,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规范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问题的要求和规范, 从思考的角度、答题的方式等方面给予说明。

对于探究过程中知识成果的展示, 学生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知识展示方式, 往往是由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的载体形式决定的。教师绝不能依据自身爱好和能力决定展示方式, 因为那样会使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对教师所展示的内容也失去兴趣, 以致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对知识内涵的解读, 学生喜欢教师深入浅出地分析与讲解;对于知识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整合以及过程性原理的分析, 学生更喜欢利用课件、视频的方式给予展示;相对容易理解的问题的解答, 学优生以“小老师”的方式通过板书展示更受学生欢迎, 因为从学生自身特有的思维角度出发所选择的方式、方法, 学生更易接受, 针对性也更强。

三、对于知识的巩固, 可以问学生“你习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

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或一课的教学任务时, 都需要学生对其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消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同, 其巩固的方式也不同。常见的方式有四种。 (1) 有的学生需要反复领会揣摩教师所传授的理论、过程, 逐渐消化和理解, 这样才能把握知识内涵, 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大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 再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自主查找一些相关的练习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有的学生习惯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的完成逐步与教师课上所传授的理论、过程进行对比与分析,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 查找不足, 并通过做题逐渐完善所学知识, 掌握解决一些特殊案例的方法。 (3) 有的学生有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也就是说先倾听教师对理论的阐述,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推理、总结对理论给予诠释, 从中了解知识的内涵、分析及推理过程。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通过事先预设, 列举一些角度不同的各类典型案例, 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内在的知识信息, 然后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4) 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 理解掌握其一般规律, 然后再将一般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上。

在实践中, 教师在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后,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巩固时间, 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巩固方式。教师应巡回指导、解答, 以不同方式应对不同学生的各种问题, 及时发现、鼓励各种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并加以推广, 因为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四、对于学生的表现, 可以从学生的心理考虑“你喜欢什么样的评语”

评价需要创新, 具有创新性的东西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心情愉悦。

(一) 以诚恳的态度创设新奇的评价情境

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评价不应局限于面对面或作业本上, 我们应学会利用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 传递各方面的评价信息, 使评价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效应。评价的地点也不应局限在办公室等严肃场合, 而是可以在任何与学生不经意“偶遇”的地方, 三言两语都可, 如“你这次作业的解题思路真棒”“刚批完试卷, 你成绩上来了, 努力”等,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只是“偶遇”到自己, 百忙之中还会想到自己, 一种被教师肯定、被格外关注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二) 以意想不到的评价方式创造惊喜之情

无论当初的评价方式是怎样富有创意, 不管开始是如何受学生欢迎, 可时间长了也就俗了、烦了, 因此一成不变就是俗套。所以, 评价的创新其实就是教师思维的创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已经俗套的评价方式, 重新注入一些充满童趣、新奇的东西, 那么评价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有的教师习惯用文字方式点评, 可是一旦文字没有了新鲜感, 学生也就懒得看了。其实, 如果把它做成幻灯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 并把点评的方式赋予全新的手段, 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如用“笑脸”“大拇指”等图案作为评价的等级:甲同学的“笑脸”在音乐声中跳跃到所应评价的栏内;乙同学的“大拇指”在旋转中飞入;丙同学的“点评”里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卡通男孩动画, 一滴滴泪水冲出的文字是这位男孩近期一些“伤心”的表现;等等。这些就大大增加了评价的愉悦性和可视性, 又使学生感受到评价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评价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针对性要强, 要注重实效。所以, 我们要求教师无论采用何种评价语言 (如口语、书面语、图语、肢体语等) , 针对的学生不同, 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好的评语要有亲和力、感染力、驱动力和号召力, 能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评语的内容要有引导性、调控性和探究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思考, 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新方法 篇3

秋水仙堿对急性关节炎期痛风具有选择性的抗炎、止痛效应,但对一般性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无效,可以说是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专属”治疗药物。但此药的毒性较大,患者在服用此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及血尿、少尿等。肾脏受损的症状,甚至可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患者使用秋水仙碱后发生的毒性反应与使用此药的剂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患者使用此药的剂量越大,发生的毒性反应就越明显。

近年来,美国学者在进行临床试验后发现,和使用大剂量的秋水仙碱相比,使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治疗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所取得的效果并不逊色,而副作用却明显地减轻了。有些此病患者在服用小剂量秋水仙碱进行治疗期间,甚至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因此,美国学者表示,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患者一定要使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进行治疗,不可为了追求疗效而随意加大此药的用量,否则很可能会反受其害。

以前,医生们建议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患者使用秋水仙碱进行治疗的方法是:第一次服用1毫克,以后每隔1~2个小时服0.5毫克,直至疼痛缓解为止(但在24小时内的总用药量不可超过6毫克)。在疼痛缓解后的48小时内应停服秋水仙碱。在疼痛缓解72小时后应继续服用此药,每次服0.5毫克,每日服1~2次,连续用药7天即可停药。

现在,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治疗急性关节炎期痛风的方法是:每次服0.5毫克(1片),每日服3次,在饭后服用。待疼痛缓解后,可每次服0.5毫克,每日服2次,分别于早饭后和晚饭后服用,连续用药7天后停药。为了提高疗效,急性关节炎期痛风患者也可将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与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等)联合起来使用。扶他林的用法是:每次服50毫克,每日服3次,在疼痛缓解后即可停药。

《我与地坛》教案最新上课用 篇4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忠实并热爱生命。泰戈尔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两位哲人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

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师: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担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

(投影)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这是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可是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把在轮持上。

(投影)史铁生21岁时的照片: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这一年21岁。

师: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了?(有学生小奋地说会自杀)师: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23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认真拜读史先生的作品,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大家已经阅读了《我与地坛》的整篇散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明确:我在地坛的见闻与感悟。见闻:景(地坛)、人;感悟:生命(生存)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四.研读课文。1.史铁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史铁生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史铁生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①.为什么要出生 ?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 ? 5.他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对他父母最大的敬重。

7.史铁生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

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像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热爱生活

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我与地坛》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

第2段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第3段 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

坚忍的意志

第8段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特定的姿势动作 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语言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心理(“我”的设想)

① 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 ——形象地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小结: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趁我们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它只是一杯粗茶,也许它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等值,因为———孝心无价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第1节:我现在才知道我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2节:当年我不曾想过。

第3节: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设想„„现在我可以断定„„事实上我也真没有为她想过。„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5节: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第7节:心里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子中找我了。第8节: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第9节: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第10节:多年来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小结:我们看到了“我”经历了“不解”—— 理解——愧疚——怀念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让我变得成熟,理解母亲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

(三)地坛、母亲与我

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一想地坛、母亲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明确:写地坛之景:解读了生命与世界,使我平静地对待生与死,解决了“生”的问题;

写地坛中的人:解读了母亲,读母亲的爱、命运、苦难,解读了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我更坚强,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而母亲是一个特殊的人她除了给“我”感动外,也给了“我”生活的启示。

正是在地坛的物和地坛的人的启示下,“我”走出了阴影,用笔碰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两者融为一体,“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个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一个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总结

老师上课用话筒教学反思 篇5

做完公开课后和老师交流,总说我声音太小,于是有人很热心的借我扩音器(小蜜蜂),听说她们上课都用这个,不然学生根本听不到老师的话。但是我依然没有用,抄着我不高的嗓音上完了课,孩子们都很是开心。于是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都在用扩音器呢,当然,这个东西有好处,比如,可以把老师的声音放大,让孩子们“听得更清楚”,或者“保证在课堂里让每个孩子都听到”,老师也可以不用大声地讲话,以此保护嗓子。

事实上,我不提倡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小话筒。理由如下。

1.增加噪音。话筒把老师的声音放大,而事实上却增加了噪音。那种小蜜蜂把声音放大的同时,把噪音也放大了。

2.失去真音。被电磁化了的声音不真实,每天听这样的声音,会让学生的耳朵疲劳,失去了教师语言应有的亲切感

3.教师习惯。老师习惯了长时间用话筒讲课,一旦脱离话筒,会不习惯,甚至会显底气不足。

4.学生习惯。学生长期习惯了老师大声音的讲课,没有了悉心听课的习惯。

5.负面效果。课堂上会出现“比声音大小”的.怪象,这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

6.剥夺权利。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有一些“悄悄话”,那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的权利,但话筒之下,呼喊成了常态。

在我看来,只有真正需要的时候——场地很大,人数过于众多时,才可能需要用到这个东西。

给老师们的建议是:

1.练习正确的发音方法,保护好嗓子。

2.课堂上,少说废话,少讲气话,不发脾气。

秋水上课用 篇6

1.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如: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如: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

2.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搭配不当。

如: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

如: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

如: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

如:对他的错误,不但不应该袒护,而应该提出批评。

3.语序不当

如: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

如:我们看见火车、轮船在水上、陆地上行驶着。

4.重复啰嗦。

如: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

如:老马和老李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水稻高产试验。

5.前后表达不一致或矛盾。

如: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又如:王芳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她大概是生病了

6.概念含混。

如:张敏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西游记》、《水浒》、《新华字典》等几十本文学书。

7.滥用副词,介词。

如:这将保证了粮食的大面积丰收。

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如: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如:对于这篇作文,我写了整整一小时。

8.有歧义。

如: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两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课程。

修改病句练习:

一.成分残缺。

1..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1958年建成的图书馆,现在几乎危房。

3.我们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二.搭配不当。

1、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2、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3、张明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4、保尔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5、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三.语序不当。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2.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缺点。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四.重复罗嗦。例如:

1、全市的人夹道欢迎凯旋归来的英雄们。

2、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四十六届世乒赛上,我国男女健儿奋力拼搏,一举囊括全部七项冠军。

3.正在遐思迩想,忽然听到一声悠扬的笛声传来。

五.前后矛盾。例如:

1、我用了整整一小时左右,才写完了这篇作文。

4、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5、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请在原句上修改下列病句

1、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3、学校热情表扬王亮同学见义勇为的行径。

4、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跨世纪接班人的前提。

5、考场是在二(2)班举行的。

6、三月的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7、老师严肃处理了我们的迟到。

8.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8、理解和阅读大量的名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

9、昨天晚上,我吃了一些水果和香蕉、梨子、苹果。

10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会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11、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的中学生。

12、遵守纪律,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

13.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12、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13、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这是韩、日两国保证世界杯足球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14、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15、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班之冠。

16、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17、谁也不会否认,地球绕着太阳转的。

20、多年来,老师对自己的思想和学习很关心,我很感激。

21、经过专家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

22、愉快的寒假生活,使我至今难忘。

23、我们全班同学在讨论并听取班主任老师的报告后,立即行动起来了。

24、春天的杭州是美丽的季节。

25、最近,他们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提高。

26.我国生产的粮棉,基本上完全能够自给。

27.在同学帮助下,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28.通过这次班会,使我受到了很大教育。

29.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启发。

30.为了避免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必须提高认识。

31.从这些事实中,充分地说明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2.在这次初三毕业生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学生的升学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秋水上课用 篇7

一、母鸡孵蛋的启发

要搞课改,前提是有学生配合,这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要想让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接纳你,愿意上你的课,笔者认为要从母鸡孵蛋中得到启发:首先,要把蛋捂热,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感受到学校、班级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树立自信,愿意听你的话,亲其师方可信其道,也就是捂热了再教。接下来,要帮助小鸡出壳,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要带着小鸡们学着觅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做到了这些,学生就接受了你的思想,接纳了你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行新课改了。

二、用厨师思维备课

那么如何进行新课改呢?笔者认为不妨向厨师学习“炒菜”技巧,从厨师的视角进行备课,烹饪出学生喜欢的“美味佳肴”。

教师和厨师的工作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从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看,教师和厨师的工作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厨师的思维来看看教学备课。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的“营养”准备原材料。数学新课标、教参等都对学生应该吸收的营养进行了说明,教师要做的就是精心选取各种原材料,烹饪美味佳肴,让学生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可是,数学教材上的这些原材料类似放置于冰箱中的各种备用食材,时间长了可能已不合口味,或者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因此,对于教材里的原材料要学会取舍,比如,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中的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推导等,教学难度大,学生也学得不积极,这些章节可以酌情进行删减。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饭量和口味准备“佳肴”。在实践中,学生的成长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吸收营养快一些,有的吸收慢一些,有的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厨提前了解用餐者的饭量和口味喜好,为不同的学生定制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菜谱。例如,对于消化能力强的同学,设计“硬餐”(有难度的试题),最好能有几块“硬骨头”,让他们在挑战中增强成就感;对于消化能力稍弱的同学,可以烹饪“软饭”(较为容易的试题),以保证其基本营养的吸收;对于出现“厌食”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小“甜点”或开个“小灶”,做个“小锅饭”,以刺激他们的食欲,比如备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分层作业、个别讲解等方式。

再次,可以让学生参与“帮厨”活动,体验参与的乐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厌食”的状况,对此,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做饭的活动中,如择菜、擀饺子皮等,那么学生在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会更加积极主动,还能增强食欲。这就启发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参与“帮厨”,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在讲《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棱柱、圆柱、圆锥等几何模型;在讲《概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几枚硬币或制作一颗骰子等。

三、扮演导演的角色上课

备好了课,有了好的学案及教案,就如同有了好的剧本或脚本,如何演好戏,重要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绝佳配合,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中当好导演。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如果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教师的“教案”变为“导学案”,“导学案”如同“剧本”,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搭建的大舞台,师生同演一场戏,那么,在教师这个导演的引导下,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表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既可以做主角也可以当配角,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这个舞台也就充满了活力。在舞台上没有固定的台词,而是根据表演的进展情况临场发挥和即兴表达。例如在讲《幂函数》一节中,笔者根据幂函数的五种特殊形式,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探究它们的图像及性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解决问题,最后导演再安排小剧组代表上台作演出。演出时,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了认识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洞察力。

总之,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就是服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会“主角”的自豪,享受亲自动手的成功,这实际上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小松鼠找花生果》上课用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小朋友。瞧,它来了。(课件出示小松鼠图片)是谁啊?喜欢它吗?我们大声再喊喊它的名字!再来。今天,小松鼠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出示课件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

师:上课前啊,小松鼠悄悄地告诉老师,这节课它想让大家帮个忙,陪它一起去找花生果,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齐读课题(事先写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

2、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老师领读:钻出来、结了果(“结”在这儿读一声)自言自语(同学们要轻声读)

集中识字:果(出示古文字)讲解:树上结满了果实。“田”是指田地种出的粮食,和木合起来就是说树木上面长出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就是果实。言(出示古文字)大脑收到的信息用口表达出来的就是语言。其中还有三个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语、很、松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师引导:我们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还有一个小口诀:要注意“左右不分家,有避让,有穿插,看清宽窄与变化。”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语,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很:竖提要挺直写在竖中线上,松要左高右低。】

生描红练写。

4、分自然段初读课文。

二、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小松鼠恐怕要着急了,那就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2、首先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打开书,带着问题读读第一自然段。(小松鼠看到的花生长什么样子?)

3、(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这儿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在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

师:老师仿佛看到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在随风摇摆真好看。如果把绿油油、黄灿灿读慢点会更美。

4、我们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表示颜色的词,比如蓝湛湛,谁来接着说(3—4名)(生接:碧澄澄、绿茵茵、红彤彤、金灿灿„„)齐读这几组短语。

5、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画(课件点击)师:让我们一齐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么美的植物,小松鼠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它画出来。

1、“这是什么呀?”(课件出示)谁学着小松鼠的样子问一问?(1名)

“这是花生”(课件出示)谁来做蚯蚓说一说?(1名)

同桌两人分角色练习读一读,读得好的,奖给他一个大苹果。

2、师: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真是一只会打算、勤劳的小松鼠。

学生转变角色想象练习说话。

【预设:如果学生想象不够丰富的话,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如果我是小松鼠啊,真想马上把花生果都收回家,冬天坐在暖和和的家里,吃着香喷喷的花生果,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描述,激发学生好奇心。】

3、(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课件出示)师:小松鼠这时的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板书:高兴。

师:我们高兴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谁能把它的高兴劲儿给读出来?(2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小松鼠这么有打算,接下来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把小松鼠是怎么做的,找一找,画一画。(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以后,„„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1、小松鼠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1名)它这时的心情怎么样?指生回答(2名)(生:很着急)

师:从哪个词能看出他很着急?

生:每天(点红:每天)理解“每天”

师引导:小松鼠昨天去看了,今天去看了,它明天会不会去呢?后天呢?他都会去吗?像这样天天去,我们就叫做“每天”。

2、师:小松鼠天天都去看,可是(生接读)

——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课件同时展示)

3、如果你是小松鼠,你现在会是什么心情?(难过、失望、伤心„„)板书:难过

4、是呀,小松鼠该多么难过啊!谁再来做回难过、伤心的小松鼠读读这句话。(1名)

随文识字“直”:减一减的方法如“真”。顺口溜:直字里边三条横,少了一条也不行。三条短横不要顶到头,要给他们留出一条小通道。学生练习写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看到这个情景,小松鼠很纳闷儿,它忍不住说(生接读)——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课件出示)

师:小松鼠刚才是在对谁说话呀?(自己)自己跟自己说话就叫自言自语。(师引导: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是轻轻的,比如说:你忘记拿东西了,你一边找一边自言自语的说,奇怪,我明明放这的?有哪只小松鼠来自言自语地说说这句话?你读读试试?)

1、板书:奇怪。

2、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刚才眼睛睁得那么大?为什么呀?小松鼠睁大了眼睛没有?让我们一起睁大眼睛读读这句话。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小松鼠不知道花生果到哪儿去了,所以自己和自己说话,那同学们知道花生果去哪里了吗?(知道)师:在哪儿啊?(在泥土里)板书:泥土里 师:这不,小蚯蚓也是这么说的。

1、(课件出示小蚯蚓说的话)

指生读(1名)小松鼠终于找到花生果了。

你们知道花生果是怎么落到泥土里的吗?想不想看看呀?(课件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

2、师引导:花生由种子长成小芽,长出绿油油、黄灿灿的叶子和小花,其中的一个芽落进泥土里长出花生果,所以花生还有一个名字叫落花生。大自然的奥妙可多了,还有好多植物的果实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请小朋友们课后去找找答案,我们下堂课再来进行交流好吗?

3、看完了这篇课文,老师为小松鼠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我们齐声读一下好不好?

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花落了,果结了,花生呀,在地里。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陪同小松鼠找到了花生果,小松鼠非常感谢大家,那么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好吗?

五、板书设计小 松 鼠 找 花 生 果

高兴

难过

奇怪 ↑

→ 找到

上一篇:美在路上-作文下一篇:“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主要事迹及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