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024-07-24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精选11篇)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在1891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生活的窘迫、男权的压迫、命运的阴差阳错等因素造就了苔丝最后的悲剧人生。本文分别从生态女性主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去解读苔丝的悲惨命运。

一、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解读苔丝的悲惨命运

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女性因为其有着生理期、孕育子女等的循环和周期性又与大地孕育世间万物的过程有一种相连性,体现出一定的自然法则。因此,哈代在创作中渗透了其对自然和女性关系的独到见解,认为女人和大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首先,在哈代的眼中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苔丝生于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马勒村,并且场景的一开始许多女孩穿着白色的纱裙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也是在这里其邂逅了一世的美好――安吉尔,到目前为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纯粹、美好,就跟女主人公一样纯净、质朴。而在大乳牛场谷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上,天空清新爽利,河流清澈见底,苔丝再一次遇见了其美好,爱情也就在此地诞生。不幸的是,苔丝还是在桑德伯恩这个地方失去生命,这里的天空一片阴霾,到处都透露出一股低气压,这是一个被工业革命侵蚀的地方,苔丝也是在这个远离大自然的地方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充分说明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没有了大自然的庇护,其就会走向毁灭,并最终回归自然。

其次,在哈代的眼中,苔丝的命运类似于大自然的四季更迭。因为苔丝一生中的几次转折都与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一开始家里遭遇变故,苔丝不得不在父母的逼迫下去德伯家认亲,发生在春夏交替之际。这个时候的苔丝欢快而纯洁,对外面的世界显得单纯无知,到处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就像春天的气息一样充满活力,而又像夏天初开的花朵一样那么娇艳。到了秋天,万物萧条、凋零,苔丝的命运之轮开始转动,因为在这个季节苔丝经历了其一生的噩梦之源――被亚雷诱奸。而到了冬天,其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不幸夭折,苔丝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躲在家中暗自神伤,就跟冬天的世间万物一样静寂,躲起来冬藏。时间又转到了第二年的春夏之际,苔丝的生命开始复苏――在牛奶厂当挤奶工,虽然辛苦但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并且在夏天迎来了一世的美好,跟克莱相爱了,其爱情就跟夏天的天气一样炙热浓烈,并且在这个冬天修成正果,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事多磨,新婚夜苔丝的坦白又把自己打入了无底的深渊,克莱离家出走。

二、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苔丝的悲剧人生

生态女性观普遍认为,女性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其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哈代笔下苔丝所处环境和作者自身所处的环境如出一辙,是其对现实环境的迁移和完美写照。

(一)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是经济所迫,如果没有为了家庭生计去攀亲戚,为了生活变好而去亚雷家的养鸡场工作,苔丝就不会遇见对其有异心的亚雷,以后也就不会发生一幕幕悲剧。而就政治的角度来讲,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展现的都是一种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状态,苔丝无疑是其中的受害人物,因为其被亚雷欺负过后,亚雷仍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而可怜的苔丝遭受道德的谴责、伦理的批判,使其身心同时受到煎熬。

(二)苔丝当时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

文化既可以改变命运,又可以成为精神枷锁。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更多的是后者,因为在当时的西方《圣经》和宗教是最为主要的思想统治武器,甚至人们曾一度认为宗教等同于道德,以此对穷苦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而穷苦人民由于思想上长期洗脑和麻痹,也把宗教中的一切内容??作神旨,宗教成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巩固社会地位的强有力工具。而德伯就是典型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君子,其利用苔丝的天真、单纯、缺乏社会经验,一步步给苔丝设下圈套,进而诱奸了苔丝,并把这一切的罪过推到苔丝的身上,认为苔丝诱惑了他。更匪夷所思的是,德伯这样的人最后还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牧师,并且进行其诱拐政策,恬不知耻地说普度众生、拯救世人,尤其要把苔丝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何其可笑。而在后面苔丝的“不合作”之后,他又显露出丑恶的嘴脸。哈代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的本质以及宗教的伪善。

(三)苔丝所处社会的道德观念

虽然苔丝一生的磨难众多,但最致命的打击还是其爱人克莱对其的抛弃。其实,克莱是一个思想特别开明的新时代男性代表,忠于自己的理想,敢于表达自己的怀疑和不满,对等级观念和财富意识淡漠,正因为这样,美丽的苔丝深深地爱上他,但也是这样一个人,在新婚之夜苔丝鼓起勇气跟他坦白一切的时候,抛弃了苔丝,成了剧中伤害苔丝最深的人。归根结底,克莱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有最为原始的男权思想和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认为贞操是一个女性纯洁的象征。此外,虽然其对身份没有特别明确的要求,但当苔丝告诉他自己是没落贵族的时候,其高兴异常,认为跟苔丝在一起不会再使家里面蒙羞,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内心对等级观念还是比较

重视的。

三、结语

人活在自然中、社会上就不可能脱离自然、社会而独自存在。因此,哈代对苔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悲剧人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与哈代对环境的刻画、描写遥相呼应。这部小说一问世,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等问题的反思。

(宿迁学院)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2

《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分别是艾米莉·勃朗特与托马斯·哈代的传世巨作, 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小说。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先后出生于十九世纪;虽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不同阶段, 可他们通过对女主人翁悲剧命运的阐述, 不约而同地传达了对男权主义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型女性的期盼, 也产生了生态女性意识。如今, 更多人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角度, 对文学作品进行新的研究、开始重新认识文学经典作品。《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 二者深刻关注了自然和女性命运密切关系, 这与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命题恰恰吻合。

1 生态女性主义在《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的具体体现

1.1 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自然与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 其不仅是一种女性主义理论, 也是一种生态理论。生态女性主义者意识到生态圈中, 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有机结合的。因此, 生态女性主义学者主张, 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 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方的解放离不开另一方的解放。凯瑟琳与苔丝的命运, 与她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凯瑟琳·恩萧婚前一直生活在呼啸山庄, 她与呼啸山庄的和谐, 充分印证了她是自然的化身。荒原是《呼啸山庄》中的经典背景。那里有着无边无际和阴霾的天空, 满山遍野的岩石和潺潺流水的小溪。曾有位哲学家说过, 自然安抚了人类破碎的心。生机盎然和极具野性的荒原, 抚慰了人类的心灵, 给混沌的人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能让人摆脱世间所有的苦闷。自幼生活在这里的凯瑟琳狂乱、强烈、不屈不挠, 她脾气暴躁、粗犷、不守常规, 是个“又野又坏的小姑娘”。“从清早跑到旷野, 在那儿待一整天, 这已成为他们主要娱乐之一, 随后的惩罚反而成了可笑的小事一件罢了”凯瑟琳与呼啸山庄混为一体。生活在呼啸山庄的狂野中, 凯瑟琳充满着活力与激情, 犹如真正的野性的女儿。自然是给予了女性力量的生命之源, 它给予病中的凯瑟琳以希望和力量。在小说的第十二章, 病重的凯瑟琳在梦中仿佛回到了呼啸山庄——荒原上她真正的家。凯瑟琳咕哝着:“但愿这呼呼的风是从格子窗边的枞树林里刮来的!让我在风里感受一会儿吧, 这是直接从荒原里刮来的风啊—让我在风里透一口气吧!” (勃朗特, 2006:137) 此时的凯瑟琳, 生命垂危, 可还心心念念她生于斯长于斯的荒原。在她看来, 只有回到荒原, 才能解除尘世的烦恼, 获得灵魂的自由。父权制让凯瑟琳迷失了自我, 可自然的力量, 让她最终觉醒与反抗。

哈代笔下的苔丝, 处处表现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用其细腻而又生动的描写手法, 以景物变化来烘托和渲染主人公的变化, 表现出土地、房屋和家禽等与苔丝之间一种自然而和谐的关系。苔丝的悲剧发生在“维多利亚盛世”的19世纪后半期, 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换言之, 当时的英国乡村已被资本主义因素入侵, 原本安静的田园生活也被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改变了社会制度, 更是让自足生活的农民的人生发生巨变。哈代笔下苔丝的成长地方, 还没有被工业文明的进化所污染, 仍是一方净土。恰恰正是这方净土养育了“胸前插着玫瑰花, 帽子上别着玫瑰花和草莓”, “散发出黄油鸡蛋和蜂蜜的气味”, “走起路来步履轻盈, 仿佛一只小鸟, 脚不点地轻轻掠过”的苔丝。无论是苔丝的外表, 还是她的心灵, 都与她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处处洋溢着清新、质朴、纯洁的大自然的气息, 她活脱脱就是大自然的女儿。

1.2 父权制对凯瑟琳和苔丝悲剧命运的影响

在对“父权制”世界观的批判中, 生态女性主义者格外关注西方文化理性主义传统中的二元式思维方式。西方认识论的二元模式蕴涵着两性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 同时也预示了“父权制”的男性统治模式。在欧洲父权制以及传统思想价值观的统治下, 女性注定只能处于依附地位, 饱受男性的压迫。女性被剥夺了作为主体的权利, 处在父权中心文化的边缘地位。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 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小说中的凯瑟琳和苔丝都是父权制下铸就的悲剧女主角。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 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从渐渐迷失自我灵魂到觉醒直至毁灭的女性。凯瑟琳的悲剧根源, 与她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呼啸山庄》的故事发生在崇尚父权制和“家庭天使”的维多利亚时期。在这种社会语境下, 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平等可言, 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凯瑟琳虽然生活在那个年代, 但她不接受文化体系赋予她的男性附属体这一身份, 她拥有肯定自我, 寻求自由与真爱的精神。在荒原长大的不羁的凯瑟琳, 幼时曾挑战过父权制, 可最终向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妥协了, 向传统道德屈服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希刺克厉夫受压制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地位, 她向纳莉倾诉:“可是难道你从来没想到, 要是我跟希刺克厉夫做了夫妻, 我们两个只好去讨饭吗?要是我嫁给了林顿, 那我就可以帮助希刺克厉夫抬起头来, 安排他从此不再受我哥哥的欺压。”。自然给予了凯瑟琳力量去颠覆父权制。可当自然被工业文明破坏以后, 女性变成了压迫的对象, 变成了弱者, 她们成了社会的被动者。

苔丝与凯瑟琳的经历不同, 可有着相似的悲剧根源。苔丝生长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维多利亚时期, 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侵袭到英国乡村。宗法制开始瓦解, 自然也受到严重破坏。苔丝作为一名无产劳动者, 处在社会最底层, 自然而然地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她的低下社会地位, 使她注定摆脱不了男权社会制度的统治和男权思想的禁锢。在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 苔丝的发生的经济变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为了摆脱穷困, 她的母亲打发她去有钱的“本家”亚雷家做工, 结果失去了贞洁。在这种“父权制”文化的男性统治模式里, 女人比男人低劣。苔丝正是接受了这种传统道德, 使她失去了自我, 认为自己是肮脏的、不配拥有幸福, 才导致了她命运的最终悲剧。从顺从到反抗, 从认为在爱情面前自卑到杀死亚雷与安吉尔私奔直至坦然面对死亡, 苔丝成为了父权制社会下的男女不平等的牺牲品。

2《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的新女性形象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制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普遍认为, 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而男性则是社会的主体和一切活动之核心, 也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换言之, 男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随意支配和摆布女性, 并对违背社会习俗的女性随意指责和唾弃。在《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中, 凯瑟琳与苔丝开始觉醒, 开始反抗禁锢她们身心的社会制度和男权思想的统治, 做回自我, 这正是艾米莉·勃朗特与托马斯·哈代期待的新型女性形象。

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是凯瑟琳一生所经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呼啸山庄因充满了野性的大自然的力量而狂暴、粗犷, 而画眉田庄则像美丽的画眉鸟一样宁静、祥和, 象征着文明世界。凯瑟琳天性在呼啸山庄得到释放, 经历了其刻骨铭心的生命之恋, 所以她像荒原上一株怒放的生命之花, 自然而奔放。呼啸山庄的恶劣天气, 在别人眼中是一个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却是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儿时的游乐园。成长于荒原的凯瑟琳, 养成了一种叛逆与狂野的性格。自然给予了凯瑟琳力量, 让她敢于向“父权制”发出挑战:“爸爸, 那你为什么不能永远做一个好男人呀?” (勃朗特, 2006:47) 凯瑟琳是个自由任性、敢于挑战家长权威、不具备半点“家庭天使”气质的女性, 所以她不是父亲眼中会乖巧的好女儿, 也无法成为林顿眼里的合格太太。可是, 凯瑟琳还是迷失在这种男性制度与传统道德里, 她的性格也被扭曲了。女主人公凯瑟琳从童年时期的自我压抑阶段, 表现为个性放荡不羁的凯瑟琳有着时常处于压抑且郁郁寡欢的童年时代;到青年的自我否定阶段, 面对能满足她社会化的需要和能够活出真实的自我的选择, 她自觉地否定了自己的内心需要, 倒向了能给她带来丰富物质享受而不能使她内心充盈的林顿的怀抱;再到成年的觉醒和毁灭阶段, 物质上的满足无法填补内心的情感, 只是让灵魂更加空虚, 心爱之人的报复与怨恨让原本已伤痕累累的凯瑟琳觉醒到自己的懦弱, 也渐渐走上精神崩溃和通向死亡的道路。由最初对父权抱有幻想, 到被迫认识女性的无助时的悲痛绝望, 直到最后决然以死相抗, 艾米丽·勃朗特用凯瑟琳的悲剧呼唤着新型的独立女性以及向男权主义发起反抗。

苔丝的悲剧发生在“维多利亚盛世”的19世纪后半期, 此时的男权制度依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哈代将苔丝塑造成爱与美的化身, 处处闪现着女性不甘愿受欺凌和压迫的女性意识。在苔丝身上, 我们看到女性开始醒悟, 开始反抗禁锢她们身心的社会制度和男权思想, 开始做回自我。苔丝并未因失身于亚雷而自甘堕落, 反之, 她勇敢面对人们对她的指责和耻笑、直面新的生活。苔丝从自己不幸的生活中断定:万能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克莱尔再次来寻找苔丝的时候, 她选择了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苔丝杀死亚雷后深情地向克莱尔告白:“我长时间忍受着失去你的痛苦, 现在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你是不知道哟, 你不爱我, 叫我怎么受得了……” (哈代, 2011:498) 在苔丝看来, 以爱情为基础的、不为物质利益而屈从的婚姻, 才是道义上的纯洁婚姻。小说以苔丝杀死了一直以来摧残、折磨自己的亚雷作为结局, 使这个伪善的君子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最终, 苔丝与自己心爱的人度过了她生命中最珍贵而短暂的幸福时刻。然后, 苔丝毫无畏惧地走向刑场, 以死来表白她对父权社会种种罪恶的控诉和揭露。苔丝用死的代价, 做回自我, 成为一个大胆追求真爱、与世俗不同却值得尊敬的非凡女子。

3 结束语

凯瑟琳和苔丝是艾米莉·勃朗特与托马斯·哈代刻画出生活在父权制下的女性, 她们的悲剧命运正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虽然她们有着自身的缺点, 可觉醒与反抗之后的她们, 正是艾米莉·勃朗特与托马斯·哈代期待的新型女性。

尽管, 凯瑟琳与苔丝有无法避免的人性弱点, 可她们不幸之后的觉醒与反抗, 她们身上散发出对命运的不屈不挠,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也正是我们新一代女性应该具有的精神。正是这种人性魅力, 让《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虽然凯瑟琳与苔丝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可她们的悲剧命运依旧有着警醒作用。无论什么时候, 女性都应该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左右。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迟秀湘, 牛洁珍.迷失、觉醒与抗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J].大家, 2010 (2) .

[3]何琼《.呼啸山庄》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 (1) .

[4]鲁华山.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爱情悲剧的启迪[J].时代文学, 2011 (5) .

[5]聂晓戌.浅析苔丝与凯瑟琳爱情悲剧的根源[J].文学教育, 2011 (9) .

[6]韦清琦.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J].外国文学动态, 2003 (8) .

[7]王晓燕.浅析《呼啸山庄》和《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根源[J].长春大学学报, 2005 (1) .

[8]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9]余宁.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呼啸山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

[10]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郑大民,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3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女性意识 局限性

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虽然并不是意味完全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但是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将其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尤其是对下层社会的女性悲惨的遭遇的同情和怜悯展示得淋漓尽致,并通过苔丝身上与众不同的反抗意识彰显着其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苔丝这一女性形象已经超越了同期其他作家笔下的任何女性,但由于哈代生长在维多利亚这一特定社会环境,他难以完全摆脱男权主义的世俗观念,导致其女性主义意识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苔丝充满女性意识的斗争仍以失败而告终。

一 女性主义对男性及男权思想的反抗

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作品中,男权文化思想占据着绝对的文化核心,男权崇拜成为很多艺术作品的主旋律。但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这一特殊的女性对当时的男权文化并没有完全就范,而是有意识地对男性及男权思想开始抵触或反抗,这也彰显了作者超越时代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苔丝可以说代表了身处男权文化中的弱小女性形象,而小说中亚雷与安琪两位男性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但无论是谁都是整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苔丝本是个完整纯洁的美丽女性,但她在小说中从始至终都被两个男人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撕扯着:她的身体被亚雷玷污,精神被安琪伤害着。作为身心两个层面的受害者,苔丝只能不断反抗,独立地寻觅自我的完整和价值。小说中,涉世未深的苔丝刚走出家门就陷入了罪恶的男权世界的灾难中,变成无耻好色资本家亚雷强暴的受害者。苔丝完全可以像封建社会普通女性一样,忍气吞声地嫁给亚雷来掩饰自己被玷污的“耻辱”。可是苔丝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她宁可忍受颠沛流离、贫穷无助,遭受世人的白眼也不愿委身于无耻的亚雷。但是这个善良纯洁的女孩却再一次遭受命运的捉弄,即使她遇到了真爱。在她与安琪的新婚之日,她将自己被强暴的事情毫无保留地告诉爱人,却遭到冷酷的抛弃。苔丝可以忍受家人、朋友的冷淡疏远,忍受着农夫恶棍的剥削欺负,忍受着恶少流氓的纠缠侮辱,但安琪的冷若冰霜却让她的感情和命运没有任何的寄托。

虽然等待安琪的回归或者等待爱情的回归是痛苦和漫长的,但是苔丝流着泪执着地等待。虽然也曾绝望,但是她却始终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一直在隐忍坚持。但是在父亲身亡,一家老小露宿街头、无依无靠之时,苔丝只能无奈地放弃对爱情的执着等待,不得不与无耻的施暴者亚雷同居。此时,苔丝陷入了男权社会的深渊,但是随着安琪的回归,苔丝的爱情又重新复活。但是由于亚雷的压迫,苔丝深知自己已经无法憧憬爱情,与安琪再也无法走到一起。在绝望和无助中,苔丝手刃了夺取她一切的暴徒亚雷,以鲜血和复仇洗刷着自己身体和灵魂,并捍卫着心中的爱情,也将自己置于爱的悬崖边上。虽然安琪的回归让苔丝看到了爱的希望,但是由于男权社会的束缚和残酷,即使爱情就近在眼前,却渴望而不可及。苔丝只能反抗,杀死亚雷才能平息自己心里的怒火和悲恸。作者哈代让苔丝选择杀死亚雷,不仅赋予了女性反抗意识,更证明了只有女性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才能真正的摆脱男性的统治和压迫,即使是不正当的违法行为。可见哈代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其女性意识逐渐的显现。

二 女性主义对伪善基督教的反抗

在很多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宗教都被美化,忽略了宗教对人民的麻醉、欺骗和愚弄。但是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通过苔丝对宗教的反抗,揭示了宗教的伪善,以其自身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基督教的虚伪。

小说中主人公苔丝被强暴后,由于传统宗教势力对社会思想的束缚,让她时刻遭到身边不同人的误解和鄙视,但是苔丝却以更加深邃的视角审视着自己的过往,并没有因为被强暴而自甘堕落,甚至对女性所谓的纯洁提出了质疑。小说中,苔丝曾问到:“贞洁难道真的就永远失去了吗?任何有机物体都能恢复自己的能力,但是为什么处女贞洁没有呢?”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私生子难以接受公开的洗礼,但是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人如果生来没有洗礼,在其死后必将下地狱。但是小说中苔丝没有却反其道而行,亲自代替牧师为濒临夭折的婴儿实施洗礼。当牧师以宗家名义拒绝给婴儿举办葬礼,苔丝却以将来再也不去教堂的誓言勇敢地反抗,小说中苔丝此时对整个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及制度存在着严重的怀疑态度。当苔丝被安琪嫌弃,在棱窟槐默默干著比男人都苦的工作时,她却遇见了将她一生毁灭的男人亚雷,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亚雷却摇身一变成了劝人向善的基督教牧师。亚雷发誓赌咒已经了断了邪念,并表示他要拯救被他伤害的苔丝。此时施暴者反而成了道德的化身,而受害者却独自承受着磨难,此时苔丝心中对基督教的质疑和反抗已经达到顶点。苔丝对这个不公的社会极为痛恨,并愤怒言道:“你还有你得同类,把我的生活变得悲伤痛苦,没有任何前途……然后你们信了教……呸!我不相信你!我恨这样的事!”伴随着小说中苔丝对生活的感触加深,对伪善社会的抗议和反感在她善良宽厚的性格中逐渐变得强烈,女性判断意识和独立意识也愈加明显。

在小说结尾处,苔丝与安琪逃到异教徒的神庙中。由于长期的逃亡,苔丝疲倦地躺在了一个好像祭坛的地方,但此时警察也随之跟来包围了他们。在异教的氛围里,苔丝直面死亡,冷静从容地整理衣服并直言已经准备好。苔丝为了追求心中的纯洁爱情,不断地与命运进行着反抗,最终生命的代价获取了真正的自由。直到此时,苔丝才真正摆脱了男权社会对其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实现了在爱情中价值的升华,虽死而无憾。

三 《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虽然哈代在小说中成功地以反抗精神彰显了其作品的女性主义意识内涵,但是由于其男性身份及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哈代并没有完全摆脱男权统治的思想,仍徘徊在男权文化之中,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仍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男性的审美观念审视苔丝的美貌

《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哈代立足男性的审美,不惜笔墨描绘苔丝的美丽,并暗示苔丝的美丽是其吸引男性及遭受强暴的主要原因。小说中,亚雷与安琪初见苔丝时的反应基本一致:亚雷看见苔丝时,总是盯着苔丝看。当亚雷回到住处,他因发现苔丝的美貌而激动,并用“肉头、大妞儿、幸运”等词语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而安琪在见到苔丝时,心里也用“可爱、小嘴儿、着迷,发狂,中魔”等词语描述着苔丝的美丽和自己的感觉。相对于男性对苔丝美貌的痴迷,小说中苔丝却对自己的美貌顾虑颇多,认为是自己的美貌招致年轻人的纠缠,为了不让自己的美丽惹麻烦,苔丝故意戴帽子、手绢等将整个脸都遮起来,甚至将自己的眉毛也用小剪子镊掉。哈代站在男性的视角肆意地让很多男性角色对苔丝的美貌进行幻想,并且将男性粗俗的占有欲归结为苔丝美貌的原因,并没有从男权社会的高度分析这种现象,仍旧以男性审美来判断着女性的形象,具有明显的男权主导意识及时代局限性。小说中哈代为了满足男性读者或者男性对理想女性的标准,选择赋予主人公苔丝惊为天人的美丽。充分体现了哈代无法摆脱的男性思维,当然这与哈代男性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难以避免。

2 男性的思维定义女性的性格

哈代笔下的苔丝,虽然性格饱满,勇于反抗,但是大多时候苔丝仍以隐忍性格为主,这与哈代男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在小说中可发现,苔丝是一位能操持家务并身体健康的家务活的能手,她具有传统女性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别特性,即使遭遇各种苦难,苔丝也能暗自忍受。苔丝可以步行20多公里的路程去牛奶场工作,像男性一样从事着复杂劳累的工作。例如挤牛奶,再如农场上送麦捆等重活,苔丝照样坚持苦干,并且在与安琪的通信中没有任何的怨言。从苔丝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描述上,读者可以发现哈代对苔丝等女性的定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他认为女性就应该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所有。这种女性定义局限于家庭或者工作的理念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父权或者男权传统观念,这与哈代男性认识视角及男性叙事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哈代受到时代观念的影响,没有完全地认识女性的价值,只是遵循了传统女性作用的习惯认识,其对于女性自我意识极具局限性。

3 男性的贞操观审视苔丝的遭遇

虽然小說中,哈代同期苔丝被强暴的遭遇,但却让苔丝一直忍受着“贞操”这一伪道德的折磨。在一定程度上,哈代作为男性作家对于贞操观的认识还比较传统,认为女性是男性的私有财产,一旦失去贞操,女性就是不纯洁,而苔丝身上充分体现了男性对贞操观的态度,成为受害者。

小说中,当苔丝被玷污后,一直忍气吞声并认为自己不纯洁,没有谈婚论嫁的资格。即使岁月荏苒,身边的人逐渐淡忘了她的遭遇,苔丝自己仍难以走出被强暴夺走贞操的阴影,时刻折磨着自己。哈代在小说中让男性定义的贞操观压抑着苔丝对爱情的渴望,所以当苔丝偶遇安琪时不敢打开心扉接受他,即使勇敢地迈出去与安琪热恋也在心里纠结着自己的过往。小说中,苔丝认为肮脏的自己配不上纯洁的安琪,这让她一直自责甚至自感罪孽深重。即使后来被安琪抛弃,她也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不纯洁导致的,只能默默接受男性的欺凌。哈代在小说中这种传统道德的潜意识虽然没有直接地表现出来,但是却一直影响着苔丝等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让女性被迫接受男性强加给自己的一切,在遭受世俗道德、舆论的迫害时,只能默默地责难自己。所以,虽然哈代赋予了苔丝敢于反抗的精神,但也在无形中以自己传统男性对贞操观的认识折磨着苔丝,甚至让苔丝也变为传统贞操观的维护者。

总体来说,哈代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对女性富有极大的同情心,并在小说中赋予女性反抗精神,让女性主义的意识得以彰显。但是深处维多利亚时代,哈代难以避免受到男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很难完全地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突破性别观念。所以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的女性主义思想虽然得到彰显,但仍然具有时代局限性,就像苔丝一样,哈代也深陷在男权思想和女性意识的纠结当中。因此对于《德伯家的苔丝》,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体会哈代对于苔丝这一女性形象的刻画,才能真正理解小说的女性主义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雪晴:《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的命运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2] 袁荃:《〈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新探》,《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 周笑盈:《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德伯家的苔丝〉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 尤平:《从女性形象的塑造看哈代的女性观》,《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5] 邢楠:《哈代小说的新女性形象解读——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作家》(下半月),2013年第16期。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4

一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 19 世纪末期的一位英国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哈代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便是展现哈代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重要成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主人公苔丝那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对主人公不幸的命运,爱情与婚姻的失败进行描写,并对其表达了同情之情。而另一部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与前者一样,同样塑造了一位拥有着不幸命运,并且努力对现实做出反抗的人物,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从女性转变成了男性。两部小说出版后都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各种非议。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觉,作品中所展现的主题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他的风格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哈代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惨境遇,而是关注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痛苦。本文则更多的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探讨,以求从中发掘作者融于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精神,并思索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技巧与形式。

二 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通常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种关系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矛盾,扩大人物内心中的创伤,导致其心理状态异化。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这几种关系的描写,来研究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1 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思考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人与社会的关系描绘得极度恶劣,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而通常主人公都会被社会异化力量而压迫,最终产生具有强烈扭曲状态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少女苔丝首先便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典型角色,她本是情感的受害者,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社会排斥。少女时期被侵犯失贞,再到后来被未婚夫抛弃,直接导致她在打击与压力下走向了毁灭的深渊。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苔丝悲剧的描写,展现出他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质疑,这种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人精神痛苦的源头,通过对苔丝这个并不“纯洁”的角色的歌颂,对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进行反思。而同样的,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这种反思变本加厉地进行了扩大,主人公裘德与自己的表妹之间,发生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而他们的爱情却与社会伦理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他们还是婚外情,这更加不为社会所容忍。而作者对其表达出同情的态度,认为裘德是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作者认为苔丝与裘德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人精神层次的抹杀,人应当对其做出反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从人与人的角度思考

现代文学主义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探讨话题,而这种关系更偏向于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再次失衡。苔丝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她展现出不和谐的疏离感,至亲的家人非但没能为苔丝提供应有的来自家人的温暖,而是对苔丝展现出不理解与不信任,未婚夫虽然与苔丝真心相爱,但是最终却在种种因素中将她抛弃,其他人更是对她不闻不问。

3 从人与自我的角度思考

人与自我是一个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人的本身发生了转变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话题。弗洛伊德认为,人自身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而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三者失去原有的平衡,会导致人自身产生分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苔丝本是天真善良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然而在被侵犯失去贞操后,她的人生观发生了第一次转变,在这种环境下,苔丝本有的善良逐渐开始褪色。

4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思考

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他时常针对资本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进行描写,从而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与矛盾展现出来,并且对这种尖锐而畸形的关系加以批判,这些都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分裂的话题重合。在他的作品中,哈代会对因人类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被影响生存的自然界生灵表达了同情与关心。在哈代的小说中,他也会对人类这种只顾发展自身而忽视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这样的主题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所占篇幅较少,只在少数几段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出现,并非重点描写,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 哈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重视人物内心变化与主观思想,认为本能才能够认清真理与真实,提倡用内心去感受事物并对其认知,反对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本文便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内心的描写进行分析,来认知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表达形式与技巧。

1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

梦境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也可以看清人物潜意识中的思想,作者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便对苔丝的梦境有一次详细的描写。苔丝在父亲醉酒后,为了能够将蜂箱准时送到,不得不同弟弟一起驾着马车赶夜路,在这样疲惫的环境中,苔丝做了一个错综复杂却又荒诞的梦。梦中她看到父亲成为了古老贵族的后裔,拥有着其特有的虚荣与骄傲,也看到母亲向往苔丝的结婚对象,一个本应风度翩翩的绅士,却做出与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鬼脸,并且对她的身份与先人发出了嘲讽。

2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具有哈代本人特点的,例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当未婚夫抛弃了苔丝之后,她独自外出寻找工作,在这期间由于没有归宿,苔丝无奈在野外过夜。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对苔丝进行了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是具有意识流手法中“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的特征。其中写道:“她想起了她的丈夫:他大概正在地球另一面的一个温暖的地方吧?可她却躺在这儿的寒冷中。”在苔丝的内心中,空间方位从一个冰冷的荒郊野外,跳转到遥远的地球的另一边。

3 作者对人物幻觉及直觉的描写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曾经描写了主人公两次产生幻觉,第一次出现幻觉是裘德走入基督寺中,裘德看到了他在书中看到的那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变成了真人,来往于他的身边并且和他交谈。这个幻觉让裘德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他和这些拥有超前思想的贤者见面,而在这一场景中,裘德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他的意识的转变,场景中的人物也在不断转变。第二次幻觉则是裘德看望淑之后再次来到基督寺。这时他看到的不再是贤者,而是诸多死者的灵魂。

四 结语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篇5

本来自己是怀着期待的心情阅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然而心情会随着小说的发展而跌宕起伏,特别是看到苔丝的内心纠结以及她在刑场时的沉寂画面,总免不了感叹:苔丝的人生为何如此悲惨呢?

苔丝是被托马斯·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她美丽、善良、质朴以及拥有纯洁的心灵。苔丝出生在一个小乡村,有着爱慕虚荣的父母,爸爸还是个酒鬼,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她悲惨人生的开始,有的人说是因为她对父母的愚孝和妥协,而我更多是认为是她父母将她推入了悲惨的轨道,让她不得不去与恶少假本家亚雷·德伯接触,在他的甜言蜜语和强势下,苔丝掉入了的悲惨深渊。她不得不面对邻居众人的冷嘲热讽,只好躲在家里。她后来怀孕生的小孩病死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无法抹平她受屈辱的伤口。她只能在自我安慰,花了两年的时间去疗伤也是为了遗忘,最终还是选择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开启新的人生。

生活或许就该这样平平淡淡的,但苔丝的温柔美丽以及其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牧师的儿子克莱尔,克莱尔也以其博学风趣、绅士体贴赢得苔丝的芳心,悄然走入彼此的世界。然而那段黑暗的时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甚至一直盘踞苔丝的脑海,使其纠结接受克莱尔的爱意,一直到她感受到克莱尔的真心。看到她放下心里的包袱,看到她与克莱尔新婚后幸福的小片段,我为之高兴。可是,幸福对于苔丝来说却是得承受道德谴责、内心的不安以及对克莱尔爱的纯粹,终是不顾母亲的叮嘱,鼓起勇气向克莱尔坦白。克莱尔听完后,似乎觉得是苔丝在调皮地开玩笑,再三确认这个事实,他表示无法接受他当初“娶三个利亚,只为了得到一个拉结”的结果是苔丝的不纯洁,连称妻子不是他爱的那个女人。苔丝知道他难以接受,本来想以离婚放他走的,但克莱尔不肯,但在行为语言上慢慢地疏远苔丝,甚至后来自己远走高飞且迟迟不归。克莱尔的态度与抉择不仅让苔丝难过伤心,更是将苔丝再一次无情地推入悲惨的深渊,尽管他明白不是苔丝的错。

克莱尔自认为在经济上给予苔丝支持就问心无愧了,可苔丝需要的是一个承诺,让她能够继续等待的承诺。而在经济上遇到的困难,她的自尊也不允许她去向克莱尔的父亲拿钱的。不管她过得多累多辛苦,她以克莱尔的爱作为支撑并称自己是克莱尔忠实的肝肠寸断的苔丝。心中的这一丝阳光慢慢黯淡了,苔丝的悲惨仍在继续,父亲的去世、举家搬迁和一大家子的生计问题已压得苔丝喘不过去了,再加上她遇到了皈依教会的伪牧师阿历克·德贝维尔的无赖纠缠与甜言蜜语的哄骗,她紧绷的那根神经线终是在克莱尔迟迟不归的情况下断线了,尽管她在给克莱尔的信中希冀:我只渴望一件事——到我身边来吧,把我从威胁中拯救出来吧!甚至她在最后的一封信上痛心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可是克莱尔还是不归。我以为苔丝就这样将就与阿历克·德贝维尔过着下辈子,尽管阿历克·德贝维尔的真心有待考验的。经历一些奇怪遭遇的克莱尔意识到肉体的不纯洁并不能抹灭苔丝心灵的纯洁的,更何况是一个能够爱你愿意付出生命的人。然而他迟到的领悟,让苔丝再一次受到欺骗,更无法承认自己对克莱尔爱的不纯粹。对于亚雷·德伯的恨和对克莱尔的爱,此刻她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完全不顾道德,将亚雷·德伯杀死,只为了追随克莱尔。我感到欣慰的是克莱尔这次能够理解苔丝的行为,并称要尽一切的力量保护她。或许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但依靠的肩膀却是实在的。在逃亡之余享受两人的温馨幸福,尽管只是短暂的。而她早已做好接受裁决的心理准备,无力去抵抗辩解,类似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的主人公那样,终是让人为之心疼。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心得 篇6

苔丝是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她家境贫寒,却美貌如花。对于一个自重的穷家女子来说,美貌就意味着麻烦。她吃苦耐劳,却时乖命蹇——初次打工就遇上东家德伯维尔的纠缠。年纪轻轻就失身,怀孕,拉开了她生活的序幕,亦成为她悲剧的开始。人们的歧视,她能顶住,偏远处劳动的艰苦,她也不怕,和牧师出身的青年大学生克莱尔的相爱却压垮了她。新婚之夜,互诉心曲,都端出了自己人生中难以启齿的一段。对等的倾诉却没有对等的结果:苔丝不变初衷,依然怀爱,克莱尔则一反常态,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她。自此,悲剧愈演愈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终于是,不堪刺激的苔丝杀死了德伯维尔,成了一个杀人犯——一个世所不容的美丽纯洁的杀人犯!

老师说过了欣赏任何一部经典作品尤其是社会小说,首先离不开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因为伟大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欣赏<<苔丝>>也不例外。如果单单从这部作品或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思维来欣赏这部作品的话,那么,书中的主人公克莱尔委实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他对深爱他的妻子苔丝的抛弃。但明白了这部作品的产生背景,我们可能对于克莱尔不只是指责,或许会有很多同情的成分。<<苔丝>>描写的是19世纪后期英国农村的生活。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许多的偏僻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这种影响不只表现在农村向机械化和大农业的迈进,对于人们思想的冲击同样是致命的。处于转型期的人们的思想一片茫然,这使得许多思想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抛弃或者接受。正是这样,苔丝的悲剧显得是那样地催人泪下。这不能怪克莱尔,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啊!用作者托马斯。哈代的话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兴盛交替,潮起潮落,风水轮流转!这时期思想领域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恐怕莫过于人们对上帝的疑问了,就像克莱尔那样。但是即使是克莱尔这样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仍旧不可能完全摈弃旧观念旧道德的束缚,这恐怕也是苔丝悲剧的一个缘故吧。试想,在现在,想苔丝这样美丽贤惠的女人即使失身,还有谁会责怪甚至不能容忍呢!何况她是不知情的呢。同时,苔丝成了旧思想的载体。作为一个女人,她得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当然,社会压力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苔丝遭遇强暴后,村子里的人认为她有伤风化,无不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就是她自己也对自己不可饶恕,于是整天蛰伏在家里。她背负了历史的重荷。书中多次谈到她是贵族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她承载了历史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她失身于德伯维尔的那段耻辱经历始终是她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碍。正是因为它,她迟迟不肯接受克莱尔的求爱。但当她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时,克莱尔却无法再接受她了。总之,她的过失在旧道德看来始终是不可饶恕的!

同时,苔丝也开始初步接受新的思想,这也就是她最终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的缘故。但或许哈代只是叙事般的描述一个故事,我不认为它仅仅是在叙说一种现象。苔丝的这种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不可遏制的冲击力。文中最后提到当克莱尔去巴西之后思想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接受了在以前看来似乎是有些荒谬的事实。或许,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或许,连哈代本人也对这种变革束手无策。于是,他创造了克莱尔这个人物来表达他的这种苦闷。幸好,哈代知道把这种情绪诉诸笔端,要不还真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呢!

当然,这些只是我感觉我们应该读到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哈代那个时代的人,就作品本身而言,我无法评价它的社会意义,作品中让我感动的是苔丝和克莱尔的爱情,用惊天地泣鬼神形容也不过分。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就得面对丈夫的离去,又有多少女人能够做到?苔丝爱克莱尔,爱得发狂。她爱得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他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克莱尔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虽说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毕竟还是超越了尘俗,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或许,这种纯洁无私没有感染任何物质侵染的爱情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应该大力提倡的呢?当克莱尔远去巴西的那段时间,对于苔丝来说可以是暗无天日了,但她对克莱尔的爱始终不渝。她不准任何人侮辱克莱尔,污辱他们那至高无上的爱情。也许有人禁不住会问:用那么仅有的一点卑微的骄傲去支撑昂贵的爱情是否值得?是啊,在这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呢,更别说要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了。资本主义思想冲击的不只是西方国家,还有东方国家,中国也不能避免。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并存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对于道德,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抉择?人生往往是无奈的,人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本意是什么,后者才是衡量道德好坏的真正标尺。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7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批评的剖析》系统的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 在西方文学理论界享有神话批评理论的“圣经”的美誉。弗莱在总结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巨著《金枝》有关从神话和宗教仪式着手进行研究文学的思想观点, 以及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 系统的阐述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给原型所下的定义是“一个象征, 通常是一个意象, 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 并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型”概念更是奠定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理论基础。弗莱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是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另一部分是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构成, 在进行文学研究时必须发掘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下所隐藏的就是人类相同的无意识的内容。通过对各种繁多复杂的原型研究, 才能揭示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深入挖掘, 都有其相对应的原始意象, 所以说原型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学里。由于文学结构与神话、宗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从神话入手研究文学作品是切实可行的。

二、苔丝与亚雷人物原型———夏娃与撒旦

《圣经》创世纪中, 上帝创造出世界万物后, 又创造出了男人亚当, 后取了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 夏娃就是这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 亚当和夏娃这对人类始祖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伊甸园中, 后来夏娃被蛇诱惑违反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 从此以后人类被逐出伊甸园。偷吃禁果以后, 人类便有了原罪, 女人承受生产的痛苦, 男人要忍受劳作的辛苦。远古人民对人生来就要承受的各种痛苦从宗教的角度解释成为人类始祖所犯下的原罪, 人类世世代代都要去承受,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不断在赎罪的过程。

哈代笔下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 她向往人性的真善美, 经历的却是人生的丑恶。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一个虚假的“远亲”家攀亲戚, 在这里年少无知的姑娘遇到了造成她一生悲剧的“恶魔”亚雷。亚雷的父亲是个英国北方有钱的商人, 发迹后来到英国南方想要改头换面, 买了贵族德伯的姓氏, 成了苔丝所谓的本家。这个纨绔凭借金钱、权势在乡野称霸, 为非作歹。从他第一次出场, 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由于苔丝年幼无知, 缺乏经验, 而她所处的环境优势孤立无援的, 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她, 保护她, 因此苔丝无论如何也逃不开亚雷设下圈套, 恶魔般的亚雷夺走了苔丝处女的贞操, 并且成为了苔丝一生的噩梦。苔丝受到亚雷的欺骗与迫害, 就如同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从一开始苔丝遇到亚雷, 就收到他的摆布, 在亚雷面前, 苔丝仿佛是一只牵线木偶, 亚雷将鲜红的草莓放到苔丝的唇边, 将鲜红的玫瑰插放在苔丝的胸前, 这是撒旦给女人最初的诱惑。最开始, 未经世事的苔丝并不懂得反抗, 她知识凭着本能心底里对亚雷有着一股厌烦和抵制的情绪, 而在失去贞操以后, 苔丝开始在行为上反抗亚雷, 她离开亚雷家, 回到家乡马洛村, 拒绝亚雷的一切资助与帮助。对于苔丝来说亚雷是逃脱不掉的鬼魅, 苔丝在亚雷家的养鸡场时, 亚雷便无处不在的偷窥着苔丝。后来, 苔丝被丈夫安玑在新婚之夜抛弃后, 父亲离世, 被赶离家园, 苔丝整个家庭陷入了彻底的孤立无援, 朝不保夕的状态, 再次出现的亚雷, 重新燃起对苔丝的情欲, 苔丝为了家人的生计只能沦为亚雷的情妇, 再一次被亚雷所诱惑。可是当安玑来找到苔丝, 苔丝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机会, 而导致她不幸的根源就是恶魔亚雷, 苔丝悲愤之下杀死了亚雷与安玑一起逃亡, 最后苔丝逃亡失败, 被捕后处以绞刑。苔丝最终以自我毁灭的方式与罪恶同归于尽。苔丝没能逃脱亚雷的诱惑与控制就像夏娃没能逃脱撒旦的诱惑, 人类始祖犯下的原罪在子孙后代身上重新上演。

三、总结

《德伯家的苔丝》的神话原型不仅体现作家哈代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 而且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展现了19 世纪后半叶英国南部乡村普通农民的深重苦难。小说讲述了一个涉世未深, 天真善良的美丽农村少女婚前失贞, 反抗命运失败最后与罪恶根源同归于尽的悲剧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 小说虽然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但实际上作者做要展现的却是透过爱情揭示了了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及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映照下理性与感性的博弈。通过对任务的塑造, 使得古老原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思, 揭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以及资本主义的法律、道德、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 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哈代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该作品, 塑造了生动想形象的主人公,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 这无疑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发人深思。作者所创造的个体性由于被集体所认同, 作品及其蕴含的神话原型实现了其现实价值。文学形象正是由于表现了原始意象, 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才显示其超个体的振奋人心的力量。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自从被加拿大文学品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系统阐述后, 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本文就是从神话原型的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身上体现了夏娃原型, 亚雷则是撒旦原型的体现。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苔丝,夏娃,撒旦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诺思洛普·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M].陈慧, 袁宪军, 吴伟仁译.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4]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8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神话原型

作者简介:李红琴(1968-),女,四川仁寿人,本科,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小视。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发表在英国掀起了风暴,多数人认为《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违背社会道德、饱含悲观色彩的小说。随着学界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不断关注,小说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使苔丝这个人物形象一直活跃于世界艺术长廊中,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空间和艺术价值。

1、苔丝——佩尔塞福涅

佩尔塞福涅是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是德墨忒尔和宙斯的女儿。佩尔塞福涅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孩,曾被诸多希腊男神追求,但其母亲不愿她与其他神明来往,便将她藏于深山中,直到与冥王普鲁托相遇,冥王对她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到冥界做了冥后。德墨忒尔因寻女儿无果,无心农业,大地一片荒芜,宙斯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将佩尔塞福涅带回母亲身边,但佩尔塞福涅在冥界时不能食冥界的任何东西。可在佩尔塞福涅离开冥府时冥王给下的石榴,最后宙斯裁定,佩尔塞福涅除了部分时间于母亲相聚外,其余时间都待在冥界。

苔丝与佩尔塞福涅在性格和经历上有着相似之处。首先她拥出众的外貌和非凡的气质。但美貌和气质给她带来不少的烦恼,最后不得不用手绢将脸遮起来。苔丝单纯而不谙世事的性格与佩尔塞福涅十分相像相似,苔丝受母亲庇护山谷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踏出过村庄半步。生性单纯的她对亚雷毫无防备,从半推半就到言听计从,像个懦弱的玩偶。亚雷向她求婚后,她虽然嘴上拒绝,心里却慢慢地在向亚雷靠近。在种种诱惑面前苔丝变得懦弱无能,最后试图借亚雷的死抹去身上的软弱。

苔丝和佩尔塞福涅一样是自然之神。每当佩尔塞福涅返回阳界,大地万物复苏、草木繁茂,返回冥界时则万物凋零。小说开头将苔丝描绘成春之神,在与亚雷结束后,又与德伯一家相遇,德伯夫妇希望借助苔丝恢复自家往日辉煌。苔丝给德伯家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佩尔塞福涅神话故事讲述自然循环的过程。而苔丝的一生也是如此,无论是人生低谷还是高潮,苔始终在感性与理性中徘徊。从性情上说,苔丝偏向于感性,但她对生活中遭遇给予理性的处理,可以说苔丝每个行为背后都蕴含了理性与感性的抗争。

2、亚雷——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暴力、疯狂、放浪不羁是狄俄尼索斯的个性特征。亚雷与狄俄尼索斯一样,情绪易激动易动怒。亚雷出场就表现出一副放荡不羁的模样,野性十足,毫不吝啬的称赞苔丝的美,暗下决心不亲吻到苔丝誓不罢休。亚雷不仅情绪多变,行为也很诡异,毫不掩饰自己是坏人,把自己比作是引诱引苔丝的下流老东西。在整个从教弃教过程中将亚雷古怪性格描绘的淋漓尽致,当苔丝在此与他相遇时,他已变成不伦不类的说道人。

亚雷生活中所遇到的妇女轻薄佻达、不良风气显著,这与狄俄尼索斯很像。长期与这类人生活在一起使亚雷像他们一样冲动、疯狂、没有理性,甚至渐渐丧失理智。作品中亚雷的出现要么是烟雾缭绕,要么是奇形怪异,往往是由一个远景的小黑点逐渐变大,他总是能令苔丝精神紧张[1]。此外,狄俄尼索斯出现时总是戴着面具。小说中的亚雷总是借助外部装扮来掩饰他花花公子的面貌,但亚雷无论怎么装饰也掩盖不了他充满情欲的内心。

3、安玑——阿波罗

阿波罗是安宁之神,维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安玑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着墨较多的男性人物。由于苔丝在作品中比作成夏娃,安玑理所当然则被比作成亚当,但并不其然。作品中安玑像是阿波罗的化身,一直默默无闻地陪伴在苔丝左右。安玑与苔丝相会在太阳照耀曼舞下的司瑞神节。太阳这一意象在安玑和苔丝爱慕中表现地更加明显。安玑对苔丝的爱就如同太阳光一样强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苔丝。尽管苔丝对未来满怀希望,但是始终不抱幻想。当苔丝再见到安玑,痛不欲生,情急下杀了亚雷。这时安玑依然守在苔丝旁边,苔丝在巨石阵被捕有向太阳神祭祀的隐意,表达了对再生的希望。

阿波罗也是艺术、诗歌、音乐的保护神。与阿波罗一样安玑极富音乐天赋,对音乐非常着迷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乐谱,他往往会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幻想、勾勒自己的理想生活蓝图,尤其是他对苔丝的爱恋,把苔丝的拒绝当作苔丝的忸怩,不断美化苔丝在他心里的女性形象,这有幻想与他得知苔丝过去时的心理产生鲜明的对比,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的得体到位。

4、结语

《德伯家的苔丝》不仅批判了维多利亚后期的社会制度、社会道德观,真实、形象的描述了这个时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对物化和人性的探讨。托马斯·哈代以历史循环发展模式讲述了苔丝的一生,展示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较量,以及它们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以神话原型为视角展现《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在文学艺术界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篇9

苔丝,是一个勇敢的、单纯的、坚强的、自尊自爱的女孩子,同时她又是一个傻孩子,但她的傻让人敬畏,让人赞美,让人喜欢她、爱护她、甚至崇拜她、羡慕她,渴求像她一样,可以轰轰烈烈的爱一场,拥有至死不渝的真爱!但即使她是那样一个让人喜欢的女孩子,仍免不了命运的捉弄。

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误解诽谤,世间的是是非非,世间的酸甜苦辣,世间的人生百态,她都经历过,目睹过。都说善有善报,我不知道苔丝的结局对她来说是否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但我却会时常为她感到悲哀,感到不值。原本美丽的人生怎可就这样早早的结束呢?原本灿烂的生活怎可就这样流逝呢?原本幸福的家庭怎可就这样没有了呢?原本单纯的性格怎可就这样变得陌生了呢?但,有时候又会觉得那已经很好了处于那样一个时代,拜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人们心中似乎只有利益没有感情,苔丝可以收获那样坚贞的爱情、纯真的友谊,真的不枉此生。

克莱尔,苔丝真爱的男子,那个没有贵族恶习,摒弃宗教,接近贫民百姓,从事农事的另类贵族,拥有绅士风度,而又博学多才,初次见面就捕获了苔丝那纯洁的心。但,出生于贵族的克莱尔,总免不了他的一些习气,大男子主义,有时头脑简单,办事不经大脑,当他听了苔丝讲诉16岁时的遭遇时,冲动的克莱尔,就那样毅然决然的抛弃了他新婚的妻子,独自一人去了遥远的巴西,寻找他的事业,不在关心那个他曾经深爱的,并一直都深爱着他的苔丝!

面对丈夫的离去,家庭的破败,假贵族的骚扰,苔丝没有选着放弃生命,更没有就此颓废下去,她反而勇敢、果断的担起了家的重担,就没有接受假贵族的救济,也没有屈服于众人的威胁,更没有向丈夫要求过什么,哪怕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向克莱尔一家要过一分钱,她就是那样一个坚强的女子,自己默默承担一切痛,一切苦。

但命运总是喜欢与人们开玩笑,当苔丝感觉自己给克莱尔所写的书信仿佛都石沉大海时,当父亲离开人世留下孤儿寡母时,当自己没有房子可以栖身时,当一家人都需要苔丝一人养活时,这个感觉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的女人,在那个名义上不是但实质上是她丈夫的假贵族的劝说下,决定把克莱尔永远的放在心底,忘记以前的自己,为了家人活下去的时候,远在巴西的克莱尔去突然出现在自己(苔丝)面前,她崩溃了,她的心在滴血,原来她又一次上当了,宛如16岁时失掉贞节一样,被同一个人骗了,可怜的人儿,忍够了,利刀起落,结束那个恶魔的生命,但也因此,使得她走上了逃亡的路上。

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快乐的,即使那很短暂。他们又和以前一样了,彼此相偎,述说着彼此的无限的悔恨与无限的喜悦,他们感谢命运,因为这是他们懂得在彼此心目中,自己的位子是那样重要,自己是那样被深爱着。

当太阳在一次升起时,苔丝告别了这一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带着那份他用心守候的爱情!

苔丝一生所经历的,无论苦乐,对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一个女人一生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不就是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吗?但现在看来,她似乎可以生活的更安逸,更富裕,更轻松,那

便是选择那个假贵族,但她又会失掉自己,失掉精神,如同行尸走肉般,生活在没有爱情的世界里,相比一下,哪个更好呢?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篇10

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

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但是同时却包含有人固有的复杂的心态。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

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篇11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颜色隐喻;白色;红色;绿色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0-02

隐喻是人类的思维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当我们用颜色来修饰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来理解目标事物,这就是颜色隐喻。人们根据已有的体验表达对颜色的认知,再到使用抽象颜色词,最后到使用颜色词进行隐喻化认知。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颜色隐喻作为语言学范畴,一直以来在语言学领域被广泛运用,然而随着其认知作用的广泛化接受,在文学研究中其作用越来越大。以<德伯家苔丝为例>,本文节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深入分析了颜色隐喻在突出主题和人物悲剧命运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颜色隐喻

隐喻是人类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认知方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隐喻就是从某一认知域引向另一认知域;当我们用颜色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产生了语义上的冲突。心理相似性是指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而同一种颜色在英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那么对于主体的表达自然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白色在中西文化的颜色隐喻认知中都表示纯洁、干净。但汉语中白色又象征着死亡、幽灵等不好的事物。红色在英语中代表血腥、恐惧、暴力等,而在汉语中又代表了反抗、斗争与革命。人类在颜色认知领域通过对不同颜色词的经验理解,从而对目标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与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随着颜色隐喻认知作用的广泛化接受,在文学研究中其作用也越来越大。颜色隐喻在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特点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英汉语颜色隐喻认知的异同

由于颜色作用于人类视觉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所以人类对色彩的反应会有相同之处。例如,白色在中西文化的颜色隐喻认知中都表示纯洁,干净。比如西方教堂的天使有白色翅膀。汉语武侠小说里的小龙女身着白色仙衣。在英汉语中,黑色都是一种不吉祥的颜色。绿色是草木及植物最茂盛的颜色。而由绿色可联想到草地、田野和希望,因而其含有‘生命’‘活力’的隐喻义。

虽然如此,但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不同,在利用颜色域去隐喻化认知其他事物时,便呈现出差异。同一种颜色在英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那么对于主体的表达自然产生不同的效果。汉语中还有白色政党,唱白脸,尤其是死人时穿白色孝衣。所以在汉语中白色又象征着死亡,幽灵,恐惧等不好的事物。红色在英语中代表恐惧,暴力等,而在汉语中有红色革命,红色根据地,五星红旗,因此红色在汉语中又代表了反抗,斗争与革命。

所以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历史发展以及心理影响下,颜色域隐喻认知范畴也会有差异。颜色隐喻义直接关系到隐喻接受者对文章的把握和对主旨的理解。

三、英汉语颜色隐喻下苔丝的悲剧人生

Alec和Angel对苔丝的悲剧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应该深究到社会原因和苔丝自身性格原因。本文从概念隐喻的颜色隐喻角度出发,在对作品英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分析下,这些鲜明的主题可以从苔丝一出场到被诱奸,最后被处以绞刑这期间衣着颜色的变化看出来,以及整个故事发展的大背景色调凸显出来。

(一)纯洁白色隐喻下的悲剧开场。

以一开场苔丝和一群姑娘们穿着洁白的衣服在绿色的草原上载歌载舞这一场景为例。白色在英文中通常有两个象征意义,一是纯洁,干净,比如西方教堂天使有着白色翅膀,修女身着白色衣服以示圣洁。还有一种隐喻,指恐惧害怕,比如:行a white face.她脸色煞白。这里显然不是第二个。这里白色象征苔丝如白纸般纯净,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就像她在受伤害后哭着对母亲说,我还只是个孩子,为什么不告诉我去那之后有危险.在苔丝的眼中,世界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像她一样单纯善良。她也是用这种态度对待并感恩那些帮助她的人,比如感恩埃里克的施舍。苔丝是那么相信并感激他,曾一度被埃里克感动。正是这种善良,这种富有感恩的心才轻易被埃里克迷惑,才导致悲剧命运的到来。所以文章一开始的苔丝是圣洁的化身,与后面其悲惨命运留下伏笔。而从汉语颜色隐喻角度分析这一场景,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纯洁的意思,我们有白云,白纸,汉白玉,象征着干净。然而其还有一层意思,即象征死亡。汉语中有白事,并且死人了要穿白色孝衣,所以这一场景在汉语研究角度讲也是有其道理的。苔丝是那么的纯洁美丽,宛如神仙下凡,但是又那么渴望不可及,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她的到来只是在凡世间的短暂驻足,即暗示其最后的死亡。而恰恰就在今天与安吉尔的擦肩而过,也注定他们之间孽缘的开始,导致她悲惨命运的两位男人也出现了一位。

(二)命运转折时红色衣裙隐喻下的坚贞不屈。

苔丝全家人赖以生存的马被撞死后,她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去远房攀亲戚。那一天一改以前白色衣服,苔丝身着红色套装。红色在英语中有暴力、血腥、嫉妒等意思,如《红磨坊》女主自始自终以大红出场。很不情愿的苔丝迫于生活的无奈同意父母的安排,这是她对现实开始妥协的第一步,也正是其命运转折的开始。红色在这里暗示苔丝走进的不是希望之门,而是痛苦的牢笼,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折磨。包括后来在苔丝结婚当晚向丈夫安吉尔坦言而被抛弃后,她去工厂做苦工。而厂子的机器也是红色,这也暗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小农经济者的摧残,资本家对穷苦人民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剥削,就像这吃人的机器一样无情。从汉语隐喻角度而言,一方面,红色有喜庆的意思,如大红灯笼,古代中国女子结婚时穿大红袍等,这里鲜艳的红色看似喜庆,实则暗示悲哀。另一方面,汉语中红色有反抗,挑战的意思,如红色革命,红色革命根据地,五星红旗等。苔丝身着红色长裙,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带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去见素未蒙面的远方亲戚,好事坏难以预料。苔丝一个从未涉世的单纯女孩大胆地迎接挑战,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其身上本具有的勇敢反抗与坚韧不拔的品质。以至于后来她不肯接受施舍,要在埃里克家里做长工。当埃里克在驾着马车故意飞跑有非分要求时,她故意以下车捡帽子为由一路走回去,这种倔强的性格也致使其不忍命运捉弄,最后将埃里克杀死的举动。所以红色也暗示其坚韧,执着,反抗的性格特点,而这种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

nlc202309030131

(三)葱葱绿色暗示出的纯洁少女。

在开场时,苔丝和一群身着白衣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而所在的地方是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绿色在英语中有fresh man,green hand的说法,即初学者的意思。在这里暗指苔丝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对未来的世界人心险恶、社会黑暗也毫不知情。她的世界就像这绿色草原一样,让人心旷神怡,充满希望和期待,没有所谓的复杂与黑暗。所以绿色在英语颜色里隐喻她简单的过去,初入人世。这为后来被埃里克欺骗诱奸创造的条件,为其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绿色在汉语中有希望,新生命,生机勃勃的意思。从汉语颜色词隐喻角度出发,绿色在这里象征着希望,象征苔丝一个未走出父母羽翼下的少女,对未来充满期待和遐想。在她构想的美丽世界里,也许希望与众多女孩儿所期待的一样,找到一位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正如后来苔丝所说的,她想做家庭老师,因此一直跟老师认真学习。说明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性,思想比较先进,她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获得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男性的依赖与控制,获得自身的解放。所以绿色在这里也是苔丝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憧憬。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她所期待的理想王国竟然是地狱的深渊,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无奈,是在坦诚前面遭受不公平伦理道德的歧视。

(四)黑色礼服隐喻下痛迎死神。

丈夫安吉尔从巴西回来,黄热病未康复就匆匆去寻苔丝。最后在埃里克家找到苔丝时,她穿了一身黑色长裙。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苔丝命运走到尽头的暗示。重逢后度过了五天的幸福时光,然后很快迎来死神的到来。最后苔丝被抓走处以绞刑也是穿着灰黑色衣服。在中英文化中,黑色是不祥的预兆,象征死神。黑色这一基本范畴在东西方经常用来表示神秘的,非法的事物。如black heart(黑心肠)。最后苔丝的出现都是黑色衣服,这说明其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四、结语——悲惨结局终落定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和认识方式。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罕见事物的认知及对文学作品不同意象有了更加鲜明而生动认知。颜色域的隐喻认知使颜色词不只是带给人视觉美感,而是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特质。本文在对作品英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分析下,通过从苔丝一出场到被诱奸,最后被处以绞刑这期间衣着颜色的变化,揭示了其由一个纯洁又涉世未深的少女沦为被资本主义迫害,被社会排挤,被资产阶级不公平的伦理道德所束缚而最后情绪爆发杀人的阶下囚,这是社会根源所致。通过对场景背景颜色分析,处处暗示了苔丝悲惨命运的结局。无论从英语角度还是汉语的立场,这一悲惨结局是既定的,也是必然的。颜色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故事基调鲜明的被凸现出来,而苔丝悲惨的命运结局也在一步步逼近。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戴卫平,斐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

[6]陈艳玲.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4-35

[7]赵一凡、张中载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8]陈清.概念隐喻支持下的隐喻能力培养准实验研究,外语教学[J].2014(5)

通讯作者:王珊珊,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那些书那些时光散文下一篇:教师节庆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