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06-14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6篇)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甘肃 陇西一中 唐月有 748100

一、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知识对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有广泛的应用,考虑到高中阶段只对交流电的产生、描述方法、基本规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知识是已学过的电磁感应的引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采取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逐渐深入的方法讲述这个问题.教材先用教具演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产生交流电,以展示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并强调让学生观察教材图5.1-3所示线圈通过甲、乙、丙、丁四个特殊位置时,电流表指针变化的情况,分析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对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用右手定则独立分析线圈中电动势和电流的方向.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关于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教材利用上章学过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得出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和最大值的表达式,进而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推出电流与电压瞬时值与最大值的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交变流电。并理解交变电流的产生原理,知道什么是中性面。(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

(3)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及中性面的准确含义。

(4)知道几种常见的交变电流。如正弦式交变电流、锯齿形交变电流、矩形脉冲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描述物理量的三种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象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的图象描述。难点:1、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应用.2、图象与实际发动机转动时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2、abcd线框在磁场中绕OO′轴转动时,哪些边切割磁感线?

3、线框转到什么位置,产生感应电动势最大?

4、线框转动到什么位置时,感应电动势最小? 利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打出中性面概念: 1.中性面——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垂直位置.2.线圈处于中性面位置时,穿过线圈Φ最大,但e = 0.3.线圈越过中性面,线圈中I感方向要改变.线圈转一周,感应电流I感方向改变两次.4、如果从中性面开始计时,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角速度ω,经时间t,线圈转到图示位置,ab边与cd边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为θ=ωt,屏幕上打出线圈水平投影图,如图所示.设ab=cd=l1 磁感应强度B,bc=ad=l2

这时ab边E感多大?

5、cd边中E感跟ab边中感应电动势大小相同,又是串联在一起,此时整个线框中感应电动势多大?(学生推导,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屏幕上打出:

1.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及感应电流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瞬时表达式:e =Bl1l2ωsinωt = BSωsinωt

N匝线圈时,相当于N个完全相同的电源来个串联,e = NBSωsinωt.其中最大值Em =NBSω 线框和用电器构成回路i =

eNBS = sinωt RrRr最大值 Im =NBSRr

2.屏幕上使线圈转动,如转θ=ωt =60°,150°,210°,300°时,请学生分别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最后将学生计算结论总结:e =Emsinωt,既能表示电动势大小,又能表示电动势方向.由于上面介绍的发电机的电动势按正弦规律变化,所以当负载为电灯等用电器时,负载两端的电压u、和流过的电流i,也按正弦规律变化,即

十、教学反思

新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课堂内容与大量的探究活动(课内或课外)有机的联系起来,探究活动成了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交变电流知识对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有广泛的应用,考虑到高中阶段只对交流电的产生、描述方法、基本规律作简要的介绍,这些知识是已学过的电磁感应的引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一)成功之处

1、交流与直流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既是学习、了解交流电的关键,也是学习、研究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在与已知的知识做对比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特点的方法,是物理课学习中很有效和很常用的方法。在学习交变电流之前,应帮助学生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区别。其区别的关键是电流方向是否随时间变化。同时给出了恒定电流的定义——大小和方向均不随时间变化。

2、采用“实验探究”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多元智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交变电流的产生,课本采取由感性到理性,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的讲述方法。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尽可能用示波器或模型或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线圈通过4个特殊位置时电表指针的变化情况,分析电动势和电流方向的变化,使学生对线圈转动一周中电动势和电流的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3、用图像表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重要方法,它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学生已有的图像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掌握这种表述方法。更要让学生知道,交变电流有许多种,正弦电流只是其中简单的一种。课本中用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但不要求引伸。

4、在这一节中学生要第一次接受许多新名词,如交变电流、正弦电流、中性面、瞬时值、最大值(以及下一节的有效值)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名词的准确含义。特别是对中性面的理解,要让学生明确,中性面是指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当线圈位于中性面时,线圈中感应电动势为零,线圈转动过程中通过中性面时,其中感应电动势方向要改变。

5、课本上介绍的交变电流的产生,实际上是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以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为模型,以线框通过中性面为计时起点,得到电动势随时间满足正弦变化的交变电流。这里可以明确指出,电动势的最大值由线框的匝数、线框面积、转动角速度和磁感应强度共同决定.

6、采用多媒体技术,免去板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

一、认知风格概述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接收信息、保留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观偏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 就像他智力的指纹, 是独一无二的, 且不易变化的。

人类大脑的运作, 主要是通过五官从外界接收不同的信息和资料, 而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动作) 获得的。

视觉型的学生学习时, 比较容易接受视觉信息, 会把要学习的东西在脑海中组成图像和片断, 他们的学习效率比较高。40%的学生能记得他们读到或看到东西的3/4。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希望教师多写板书, 喜欢做课堂笔记, 讲话很快, 眼睛在看, 头脑也转得很快。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投影、软件等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听觉型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听觉信息, 知识经过教师讲解后, 他们就容易理解、记住, 其学习效率也比较高, 30%的学生记得课堂上听到的75%的内容, 在课堂上喜欢听教师讲课, 但不爱做笔记, 爱把刚学习到的东西, 复述一遍。对这样的学生, 可以多讲解, 以帮助学习,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用对话讨论的方式来辅助他们学习, 则学习效果更好。

动作型的学生不善于从书本接受知识, 他们的学习往往要借助实际操作进行, 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就差一些。对这类学生, 可以让他多动手, 多实验, 从中获得知识。同时也要训练他们逐步习惯于从书本中吸收知识。

缄默-综合型的学生, 在课堂学习时喜欢改变姿势, 不能有相对稳定的坐姿, 学习时一般只能坚持15~20分钟, 就要停下来休息, 休息3~5分钟后再学习, 记忆时喜欢闭眼睛, 在头脑中再现学习的内容。有时喜欢边走边记。

二、教学中应兼顾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很多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 其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 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 导致有些认知类型的学生用自己不擅长的学习方式学习。为了让各类学习型的学生都能学得好, 需要抓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特点, 运用符合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正弦式交流电的教学为例, 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逻辑推论严谨, “数理”知识结合紧密。教师喜欢直接给出公式, 然后用题海战术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学生常感觉这部分知识不易想象与理解, 往往是短期效果好, 长期效果差。笔者认为, 应兼顾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让学生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式接受。

(一) 创设实验情境, 让不同风格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

教师出示小型交流发电机, 简介发电机结构, 连接线路, 挑选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非常成功, 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接着, 教师围绕实验提出系列问题: (1) 转动摇把的速度减小, 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 外电路改为检流计, 看到指针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什么?

通过实验不难得出这种电源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改变, 设问:这种电流和电池的直流电有什么不同吗?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利用示波器观察直流和交变电流的波形图, 让学生观察与感知;然后由感性到理性, 由定性到定量, 采取实物模型, 介绍矩形线框在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交流电的装置, 结合模型画出平面图, 分析线圈在一周内在平行和垂直于磁场的四个较为特殊的位置的电流的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以下问题:

(1) 矩形线圈ABCD转动过程中, 哪些边会产生电动势? (分别展示线圈的五个特殊位置对应作出平面图, 后续问题在平面图上分析;引导学生用右手定则判断AB边在转动的过程中电流的流向, 强化学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当线圈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没有电流, 转到什么位置时线圈中的电流最大? (通过示波器实验所看到的图形, 让学生动手绘图, 若取A到B电流记为正, 反之为负, 在横坐标上标出线圈以中性面开始运动一周四个特殊位置所对应的时刻。)

从学生认知风格的角度来说, 动作型的学生善于用动作来学习, 他们喜欢参与实验,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可让这部分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视觉型的学生, 喜欢色彩、图像、形状、物体和会移动的东西, 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图、运用平面图、图表分析可促进其形成概念;听觉型的学生在实验中、平面图的自主探讨中与同学讨论辅助学习效果更好。

(二) 变化角度推理交变电流的规律, 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有机会优势学习

在学生获得交流电的方向周期性变化的感性认识后, 可运用两种方法推理交变电流的规律。

方法一: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论E=BLvsinθ, 结合平面图, 推理公式E=BLvsinωt, 通过看平面图、动手绘图 (速度分解) , 由图像语言上升到数学语言, 由直观上升到抽象, 最后根据上述的两个表达式直接给出e-t图像, 这样与 (一) 中用实验法得出结论相呼应。考虑到听觉型和动作型学生的认知风格,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链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若直接给出结论, 工夫花在练习上, 短期效果好, 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片段:从中性面开始计时, t时刻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e的推导。

问题链:

(1) 线圈与中性面夹角是多少?如何用角速度ω表示?

(2) 线圈中哪一部分相当于电源?相当于电源怎样连接?

(3) ab边的速度多大?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速度多大?

(4) ab边的感应电动势多大?线圈中总的感应电动势多大?

板书:如右图。 (要a b () 注意速度的分解图要清晰明了。)

方法二:由基本概念磁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直接导出。以前这样做确实比较困难, 因为要涉及导数的知识。可是现在中学数学课本里, 已经有导数方面的知识, 而且学生会求相关函数的导数, 因此通过求导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既简捷又严谨, 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解:设矩形线圈由中性面开始运动, 转动任一角度θ=ωt, 通过线圈的磁通量Ф=BScosθ, 其中B为磁感应强度, S为线圈的面积, ω为线圈转动的角速度。

我们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达式为E=nΔΦ/Δt, 当Δt趋于零时, 上式就变成某一瞬时电动势公式E=ndΦ/dt=n (Φ) ', 把Ф=BScosθ代入得到:

则有:e=Emsinωt,

瞬时电流为I=e/R=Em/Rsinωt=Imsinωt。

(教师要清晰地板书推理过程, 简练描述思路。)

这样设计, 可兼顾各种认知风格的学生的特点:对于视觉型的学生擅长用图表和喜欢记板书, 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问题链和讲解, 动作型的学生可多给一些板演机会。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3

活动一:观察实验波形,了解交变电流概念

师:直流电和交流电有什么不同呢?

生:1个学生回答.

师:观看微视频:“电压传感器实验:观察学生电源的直流和交流的输出电压波形”,观察交流电和直流电电压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生:1个学生回答.

师:在物理学中,把方向不变的电压(电流)叫做直流电,符号:DC;把方向随时间改变的电压(电流)叫做交变流电,简称交流电,符号:AC.

师:在图1的四幅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中,表示交流电是().

生:1人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B是方波交流电,C是正弦式交流电,D是锯齿波交流电,A是脉动直流电,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叫稳恒直流电.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的微视频,让学生观察交流电和直流电电压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规律,概括两种电流的区别,归纳出基本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没有现场做实验,而是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微课”教学形式,这样的设计不仅教学效果好,还节省了时间,是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活动二:观察模型,了解手摇交流发电机构造

过渡:直流电中的稳恒电流已经学习过,这一章将研究交流电.

师:插座上的交流电电从哪里的来的?

生:集体回答.

师: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是什么发电站?

生:集体回答.

师:三峡水力发电机,它是如何发电呢?我们暂时没办法到实地去看,不过这里有台手摇交流发电机如图2,它也可以发电,有没有同学要上来试试,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发电?

生:1个学生上台做实验.

师:想知道它是如何发电吗?一起来看它的构造,它由磁铁、线圈、滑环、电刷等部件组成.展示模型图.请大家利用桌上的两个红蓝木块、线圈和支架等道具搭建一个模型,红蓝木块表示电磁铁的N极和S极.

师:如图3所示当线圈在磁场绕轴转动时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TP1GW07.TIF,Y#]

生:讨论,1个小组回答.

设计意图在传统的课堂中都是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的实验”,然后学生对照图片分析交变电流产生的规律,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分组实验,并配合即时贴表示线圈AB、CD边切割速度方向和电流方向,这样的设计降低了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形式共同合作探究,使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活动三:小组合作,描述交变电流方向改变规律

[JP2]过渡:今天我们就要用已学的电磁感应知识来研究交流电.[JP]

师:猜想它产生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

生:1个学生回答.

师:有哪些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的方法?

生:2个学生回答(两个方法: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师:线圈从垂直磁感线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AB边(红边)和CD(蓝边)的电流方向发生变化了吗?在哪些位置电流方向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位置前后AB边(红边)和CD(蓝边)电流分别是什么方向?

师:第一个阶段(线圈转90°),师生共同分析.先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的电流的方向,再用楞次定律判断.

师:接下来三个阶段,请判断并发现转一周电流方向变化的规律.

生:结合导学案中图片以及实验模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表格,并小组汇报展示(每组两人上台展示).

师:每经过磁场与线圈平面垂直的位置电流方向改变一次,物理上把这个位置叫做中性面.

师:中性面还有什么特点?

生:1~2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没有采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而是先“师生合作”分析第一阶段的电流方向变化的规律,再“生生合作”分析后面三个阶段的电流方向的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层面的合作学习,教师起到了应有的引导示范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四:小组合作,描述交变电流大小改变规律

过渡:现在已经知道手摇发电机模型能产生交流电,那么它产生交流是什么形式的交流呢?锯齿波?方波?还是正弦波?下一步应该探究什么了?

生:集体回答(探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或者电流大小变化规律)

师:给出一些模型参数: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转轴转动,轴在线圈的对称轴上,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线框AB边长为L1、BC边长L2,转动时角速度为ω,匝数为N,线框总电阻为r,外电路总电阻为R.

师:试求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线圈的电动势和感应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师:用什么方法求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大小?

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师:像刚才研究电流方向一样,仍由特殊到一般,逐步分位置求线圈中感应电动和感应的电流的大小.为了方便研究,需要画出平面图,大家知道这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平面图吗?

生:集体回答.

师:先求中性面和垂直中性面这两个特殊位置的感应电动势和电流.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师:求从中性面开始,经时t,在一般位置斜切割,感应电动势多大?感应电流多少?

师:提示问题串:①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是多少?②AB边[LL]切割有效速度多大?③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④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多大?⑤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多大?

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小组汇报.

师:这个随时间变化的值叫做瞬时值,最大值叫峰值.

师:从中性面开始计时,设一开始的电流方向为正方向,画出线圈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生:独立完成.

师:物理学中把这种交流电叫做正弦式交流电.

交变电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4

知识目标

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2、知道用感抗来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4、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新的物理模型而培养学生处理解决新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与可变性.

2、让学生充分体会通路与断路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说明交流与直流的区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交变电流特点的认识.教学重点突出交流与直流的区别,不要求深人讨论感抗和容抗的问题.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用实验说明问题,不必在理论上进行讨论.

教法建议

1、根据电磁感应的知识,学生不难理解感抗的概念和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复习或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这样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进而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2、对交变电流可以通过电容器的道理,课本用了一个形象的模拟图,结合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加以说明,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对于容抗的概念和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课本是直接给出的,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不要作更深的讨论.

3、本节最后,结合实际说明了电容的广泛存在,可以适当加以扩展和引伸,以开阔学生思路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联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作用

教学目的:

1、了解电感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2、了解电容对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重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难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小灯泡、线圈(有铁芯)、电容器、交流电源、直流电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直流电流电路中,电压 U、电流I和电阻R 的关系遵从欧姆定律,在交流电路中,如果电路中只有电阻,例如白炽灯、电炉等,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欧姆定律仍适用.但是如果电路中包括电感、电容,情况就要复杂了.

二、讲授新课: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实验:把一线圈与小灯泡串联后先后接到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上,观察现象:

现象:接直流的亮些,接交流的暗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交流的电路中电流小,间接表明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为什么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交流通过线圈时,电流时刻在改变.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必然要产生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线圈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应用:日光灯镇流器是绕在铁芯上的线圈,自感系数很大.日光灯起动后灯管两端所需的电压低于220V,灯管和镇流器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得用镇流器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就能保护灯管不致因电压过高而损坏.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

实验:把白炽灯和电容器串联起来分别接在交流和直流电路里.

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流电源,灯泡能够发光.

结论: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能通过交流电.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直流不能通过电容器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被绝缘介质隔开了.电容器接到交流电源时,实际上自由电荷也没有通过两极间的绝缘介质,只是由于两极板间的电压在变化,当电压升高时,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聚集,形成充电电流;当电压降低时,电荷离开极板,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

学生思考:

使用220V交流电源的电气设备和电子仪器,金属外壳和电源之间都有良好的绝缘,但是有时候用手触摸外壳仍会感到麻手,用试电笔测试时,氖管发光,这是什么?

原因:与电源相连的机芯和金属外壳可以看作电容器的两个极板,电源中的交变电流能够通过这个电容器.虽然这一点漏电一般不会造成人身危险,只是为了在机身和外壳间真的发生漏电时确保安全,电气设备和电子仪器的金属外壳都应该接地.

3、电容不仅存在于成形的电容器中,也存在于电路的导线、无件、机壳间.有时候这种电容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交变电流的频率很高时更是这样.同样,感也不仅存在于线圈中,长距离输电线的电感和电容都很大,它们造成的电压损失常常比电阻造成的还要大.

总结:

电容:通高频,阻低频.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篇5

②、频率f:一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HZ。

ω=

三、巩固练习

1、正弦交流电压的峰值为10V,周期为0。2S,将此电压接在10的电阻上,在0.05s内电阻上产生的热量

A、可能为零

B、一定为0.25J

C、不可能大于0.25J

D、可能小于是0.25J

专题十四 交变电流 篇6

A. [2]A B. [145]A C. 1.5A D. [22]A

2. 如图2所示为一交变电流的电流图象,该电流的有效值为( )

A. [I0] B. [22I0] C. [2I0] D. [I02]

3. 下列所列数据不属于交流电有效值的是( )

A. 交流电表的示数 B. 灯泡的额定电压

C. 电容器的耐压值 D. 保险丝的额定电流

4. 一个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的交变电流[E=2202sin100πtV],那么( )

A. 该交变电流的频率是100Hz

B. 当[t=0]时,线圈平面恰好与中性面垂直

C. 当[t=1200s]时,[e]有最大值

D. 该交变电流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202]V

5. 下列四个图象中描述的是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是( )

6. 如图3是我国民用交流电的电压的图象. 根据图象可知,下列有关家庭用交变电压参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电压的最大值是311V

B. 用电压表测出的值是220V

C. 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D. 某一时刻的交流电压为[U=311sin50πt]V

7. 某交流发电机给灯泡供电,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图象如图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交变电流的频率为0.02Hz

B. 交变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i=5cos50πtA]

C. 在[t=0.01s]时,穿过交流发电机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D. 若发电机线圈电阻为0.4Ω,则其产生的热功率为5W

8. 如图5,三只白炽灯泡[L1]、[L2]、[L3]分别与线圈[L]、电阻[R]、电容器[C]串联后接在同一个交流电源上,供电电压瞬时值为[U1=Umsinwt],此时三只灯泡的亮度相同. 现换另一个电源供电,供电电压瞬时值为[U2=Umsinwt2],则三只灯泡的亮度变化是( )

A. [L1]变亮,[L2]不变,[L3]变暗

B. [L1]变暗,[L2]不变,[L3]变亮

C. [L1]变亮,[L2]变亮,[L3]变暗

D. [L1]变暗,[L2]变亮,[L3]变亮

9. 如图6,电路中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电阻可忽略的自感线圈,[C]是电容很大的电容器. 当S闭合与断开时,A、B灯泡的发光情况是( )

图6

A. S刚闭合后,A亮一下又逐渐变暗直至熄灭,B逐渐变亮

B. S刚闭合后,B亮一下又逐渐变暗直至熄灭,A逐渐变亮

C. S闭合足够长时间后,A和B都一样亮

D. S闭合足够长时间后再断开,B立即熄灭,而A逐渐熄灭

10. 在收音机线路中,经天线接收下来的电信号既有高频成份,又有低频成份,经放大后送到下一级,需要把低频成份和高频成份分开,只让低频成份输送到再下一级,我们可以采用图7电路,其中[a、b]应选择的元件是( )

A. [a]是电容较大的电容器,[b]是低频扼流圈

B. [a]是电容较大的电容器,[b]是高频扼流圈

C. [a]是电容较小的电容器,[b]是低频扼流圈

D. [a]是电容较小的电容器,[b]是高频扼流圈

11. 如图8所示的理想变 [图8]压器,对于原、副线圈,一定相等的物理量是( )

A. 交流电的最大值

B. 磁通量的变化率

C. 电功率

D. 交变电流频率

12. 变压器的铁芯是利用薄硅钢片叠压而成,而不采用一块整硅钢,这是为了( )

A. 增大涡流,提高变压器的效率

B. 减小涡流,提高变压器的效率

C. 减小涡流,减小铁芯的发热量

D. 增大涡流,减小铁芯的发热量

13. 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15,当原线圈接在6V的蓄电池两端以后,副线圈的输出电压为( )

A. 90V B. 0.4V C. 6V D. 0

14. 如图9,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4∶1. 原线圈接入一电压为[u=U0sinωt]的交流电源,副线圈接一个[R]=27.5Ω的负载电阻. 若[U0]=[2202]V,[f]=100πHz,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副线圈中电压表的读数为55V

B. 副线圈中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1100πs]

C. 原线圈中电流表的读数为0.5A

D. 原线圈中的输入功率为[1102W]

15.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理想变压器工作时不损耗能量,不会改变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 如图10所示的变压器在工作时,要想增大原线圈的输入电流,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 同时增加初级线圈的匝数[n1]、减小次级线圈的匝数[n2]

B. 保持滑动变阻器不动,减小次级线圈的匝数[n2]

C. 只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滑动

D. 只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端滑动

16. 如图11是街头变压器给用户供电的示意图. 输入端接入的电压[u=22002sin100πtV],输出电压通过输电线输送给用户,输电线的电阻用[R]表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题中电表均为理想交流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V2] 表的读数为[2202]V

B. [A1] 表的示数随[A2] 表的示数的增大而增大

C. 副线圈中交流电的频率为100Hz

D. 用户端闭合开关,则[V2] 表读数不变,[A1] 表读数变大,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增大

17. 如图12甲,两个相同变压器的副线圈接有相同的灯泡[L1]、[L2],原线圈接有定值电阻[R],导轨和金属棒[MN]的电阻不计. 现使金属棒沿轨道向右匀速运动,图12乙中金属棒移动速度大于甲图中棒的移动速度,则在棒运动的过程中( )

A. [L1]、[L2]都发光,[L2]比[L1]亮

B. [L1]、[L2]都不发光

C. [L2]发光,[L1]不发光

D. [L1]发光,[L2]不发光

18. 有理想变压器给负载供电,变压器输入电压不变,如图13. 如果负载电阻的滑片向上移动,则图中所有交流电表的读数及输入功率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 [V1] 、[V2] 不变,[A1] 增大、[A2] 减小,[P]增大

B. [V1] 、[V2] 不变,[A1] 、[A2] 增大,[P]增大

C. [V1] 、[V2] 不变,[A1] 、[A2] 减小,[P]减小

D. [V1] 不变,[V2] 增大,[A1] 减小,[A2] 增大,[P]减小

19. 如图14,一个理想变压器,[O]点为副线圈的中心轴头,电路中的两个电阻的大小相同. 设开关K闭合前后原线圈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则电流[I1]∶[I2]为( )

A. 1∶1 B. 2∶1

C. 1∶2 D. 上述三个选项都不正确

20. 如图15是一台理想自耦变压器,在[a、b]之间接正弦交流电,A、V分别为理想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 若将调压端的滑动头[P]向上移动,则( )

A. 电压表V的示数变大

B. 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变大

C. 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

D. 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

21. 如图16,理想变压器副线圈接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 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 开始时,电键S断开,当S闭合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副线圈两端的输出电压减小

B. 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

C. 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

D.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减小

22. 远距离输电都采用高压输电,其优点是( )

A. 可增大输电电流

B. 可加快输电速度

C. 可增大输电功率

D. 可减少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

23. 在远距离输电时,输送的电功率为[P],输电电压为[U],所用输电导线的电阻率为[ρ],截面积为[S],两地的距离为[L],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P1],用户得到的电功率为[P2]. 下列关于[P1]和[P2]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P2=P(1-2PρLU2S)] B. [P2=P-U2S2ρL]

C. [P1=P2ρLU2S] D. [P1=U2SρL]

24. 关于远距离输电,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2R]可知,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正比,与输电线电阻成反比

B. 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I2R]可知,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与输电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输电线电阻成正比

C. 在输电功率一定和输电线选定的的条件下,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与输电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D. 在输电功率和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与输电线的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25. 矩形线圈在一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中心轴匀速转动,产生的交变电动势表达式为[e=311sin314t]V,求:

(1)电动势的最大值、有效值和频率;

(2)若矩形线圈是100匝,线圈平面面积为0.02m2,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

(3)当线圈平面从中性面开始转过[3π4]时,电动势的瞬时值是多大.

26. 如图17为某学校一套校内备用供电系统,由一台内阻为1Ω的发电机向全校22个教室(每个教室有“220V,40W”的白炽灯6盏)供电. 如果输电线的总电阻[R]是4Ω,升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都认为是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分别是1∶4和4∶1,那么:

(1)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应是多大;

(2)发电机的电动势是多大;

(3)输电效率是多少.

27. 如图18,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为220V,副线圈输出电压为36V,两只灯泡的额定电压均为36V,[L1]额定功率为12W,[L2]额定功率为6W. 求:

(1)该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

上一篇:有 趣 的 课 堂作文下一篇:2015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民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