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

2024-06-01

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共9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 篇1

人文精神的成熟

17 -- 18世纪 启 蒙 运 动 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卢 梭 康 德 生而平“社会

人非工等、信仰契约”论 具;尊重、人民主他人 自由、民主政治 权说

《社会契(最终世约论》 确立了(“18纪是伏(最为基人类的

尔泰的金的民主主体地世纪”)

主义者) 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人文精神的传播

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理 性 主 义

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迷信,追求民主、科学,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反封建、反宗教神学 反封建、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学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精神的再发展――科学精神

16 -- 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兴 起 发 展

哥白尼 伽利略 牛 顿 达尔文 瓦特 太阳中心开创了 牛顿力学创立生改良蒸说

近代科的.创立

物进化汽机 (近代天文学; (标注着人论 学的奠基 类科学时代

人;根本上(“近代的开始)

1859《物第一次动摇欧洲中科学之

种起源》 工业革世纪宗教神父”) 《自然哲1871《人命(蒸汽学的理论基 学的数学类的起时代)

础)

原理》

源》

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地圆说的推动

爱迪生 发明多种电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 篇2

一、通过历史地图册变抽象为具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有一定发展, 但是通过生动的直观材料来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历史地图册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 能够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 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变成有形的、具体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专题二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地图册呈现了《缕悬法指南针》、《宋代火箭》、《铜火铳》等图片, 学生读图后就可以形成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直观印象, 加强对历史的体验感,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再如专题一第2课《汉代的儒学》, 地图册呈现了《创立太学的汉武帝》等图片和相关说明, 学生看完后感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形象立即丰满生动起来。

二、恰当运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地图册中的大量地图和图片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专题二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地图册上的《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 看看这两个朝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解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规律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学生的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三、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精美清晰、色彩鲜艳的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 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专题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艺术》, 地图册呈现了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以及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等精美的书法艺术, 学生读图后不但能够加深对书法各种字体特点的理解,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例如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地图册以地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主要的活动, 学生读图后可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了追求民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再如专题四第3课, 地图册呈现了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路线图, 学生读图后结合课本上南方谈话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会邓小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和善于创新的意识。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篇3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 篇4

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解决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专题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文学特色: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②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③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④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⑤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不一样作用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封建制度。

启示: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专题四、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历程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①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统一的理论中,同时,牛顿力学也得到验证。从此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并不断向前发展。

②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可见,牛顿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生物进化论则把神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后者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使命。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不同:宗教:神创论 科学:进化而来

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

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② 改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生活。

专题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艺术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趣事

【1】

【古文中酒的别称】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2】

爱新觉罗?弘昼,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没事儿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姬妾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

【3】

纪晓岚其实挺欣赏和珅的,因为和珅有他年青时的影子,正史里和珅是1750年生,比纪晓岚小26岁,比乾隆小39岁。现在的狗血电视剧太糟蹋人,和中堂当年是美男子一枚,倒是纪昀,那叫一个……yin荡。有记录,纪晓岚日御女六次……注意,是六个不同的时段,早中晚加下午茶宵夜……

【4】

【天道酬勤】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贼,潜伏在屋檐下,等着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贼人大怒,跳出来教训曾先生之后,背完文章,便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但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

【5】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篇5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出现时期: 2. 出现背景: 3. 主要学派:

4. 争论(三方面)问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活时代: 2. 孔子思想产生背景: 3. 孔子的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2)自然观:(3)教育思想: 4. 孔子的重大贡献:(1)思想上:(2)教育上:(3)典籍上: 5.孔子思想载体: 6.孟子及其主张(1)生活时代:(2)道德规范:(3)政治思想:(4)民本思想: 7.荀子及其思想(1)生活时代:(2)自然观:(3)道德观:

自主落实

(三)老庄之学 1. 所属学派: 2. 思想特点: 3. 思想影响: 4. 老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辩证法思想:(4)思想局限:(5)思想载体: 5. 庄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思想载体:

(四)法家思想

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 2. 法家思想核心: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法家思想实践者(改革者)

(1)李悝变法(诸侯国?内容?)

(2)商鞅变法(诸侯国?内容?影响?)

5. 法家思想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思想主张?)

(五)墨家的主张 1. 创始人: 2. 优良作风: 3. 思想主张:

4. 墨子的两大重要贡献(1)认识论:

(2)逻辑学: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的是什么学派?

3.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什么学派?

4.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向上,进取自信风貌的是哪些学派?

5.反映小生产者(平民)愿望的是什么学派?

6.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何地位吗?为什么?

7.你认为在战国时期最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应该是什么学派?为什么?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9.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与该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汉代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落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朝代: 2.背景: 3.过程(1)焚书:(2)坑儒: 4.影响(评价):

(二)罢黜百家 1.时期: 2.背景:

3.确立(汉武帝的措施):

4.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三)太学(中央长安)的出现 1.时期: 2.性质:

3.影响(评价):

4.太学生的参政意识(1)表现(2)原因(3)影响

4.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开始时期: 2.考试内容: 3.影响

(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秦朝时儒学的命运如何?表现何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西汉时儒学地位怎样?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秦朝和西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手段有何区别?对儒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相同的实质是什么?相同的根本目的何在?

5.古代思想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6.回忆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早期:

(2)汉武帝开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 三.宋明理学(新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2)魏晋时期: 2儒学复兴运动(1)唐朝中后期 韩愈: 李翱:(2)北宋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2.北宋五子的主张及贡献(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3)二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时期: 2.理学体系(1)理气论:(2)修养论:(3)社会政治论: 3.理学经典: 4.地位: 5.影响: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 2.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3.心学创立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有那些显著特点?

2.宋明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同:(1)思想主张:

(2)目的:

(3)地位和影响:

异:(1)宇宙观:

(2)道德观:

关系:

5.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时代: 2.思想主张:

3.治学主张: 4.主要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2)经济思想:(3)治学思想: 4.思想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治学思想:

(2)政治思想: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 4.地位: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4.思想评价:(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合作探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背景、原因)是什么?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5.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何关系? 6.列举中国古代三个思想活跃时期。

7.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4)宋朝:(5)明朝:(6)明末清初:

8.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变迁的?(1)春秋战国时期:(2)秦朝: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 篇6

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B“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C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内容上的革命)。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B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 篇7

一、为什么要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乡土历史资源大多是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直观且易于搜集、观察的教学素材, 较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 进而引发其探究的欲望, 可以帮助解决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等问题.乡土历史资源所包含的家乡辉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著名的古迹、古老的典故、独特的风俗等等, 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教材, 利用这些生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有助于实现历史课的德育功能, 同时能够对学生理解必修课课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将对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形成有益补充, 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自主发展的, 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新路.

但长期以来, 乡土历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 课本是唯一的考试依据, 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 高中历史教育内容就只能以教科书为范围而不敢离其左右.即使个别教师看到了乡土历史教育的价值, 也只能浅尝辄止, 不敢持续、深入下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十余年来, 乡土历史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的来说, 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情况差强人意.从福建省宁化县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 制约乡土历史教育开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仍旧存在的升学压力, 使得各高中更注重考试内容的教学, 无暇顾及乡土历史教学;二是山区学生知识面较窄, 如果没有教师的良好引导, 容易对乡土历史缺乏持续的兴趣;三是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 丰富自己的乡土历史知识, 但很多教师没有动力对自己及时“充电”;四是缺乏对全县乡土历史教学的统筹, 没有一套适用性强的乡土史教材, 在教师的培训、组织各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也比较欠缺.

上述开展乡土教育不利因素的存在, 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 因此, 在高中历史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既有必要性, 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不需要统一编写的教材, 不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在必修课教学中穿插运用乡土历史教学,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改变学生对必修课内容相对枯燥的印象, 同时, 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内容的呼应和联系, 能使学生加强对必修课知识的掌握.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不会影响“考试”、“升学”, 能够为学校、教师、学生所接受, 也是在山区县份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如何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要做到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首先, 在思想上,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才会有动力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进行渗入乡土历史教学的摸索.其次,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乡土历史教育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 如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档案、历史人物著述等, 也包括非文字的资料, 如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历史当事人或专家学者的口述等.搜集资料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苦练“内功”, 将这些资料内化为现实的能力, 提高讲授乡土历史课程的水平.第三, 教师必须找到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熟练地在必修课教学中穿插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或者使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也就是说, 要在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首先要对本地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同时要找到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种乡土历史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何具体操作以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呢?现结合福建省宁化县的乡土历史资源与笔者的教学实践, 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1.

在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 宁化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苏区乌克兰”, 除了在物力、财力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全县十三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一万三千多人, 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在长征途中牺牲了六千多名宁化战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宁化生活或战斗过, 1930年毛泽东在宁化县写下《如梦令·元旦》这首词, 宁化人民对这些都念念不忘.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而宁化县是长征的起点之一, 现在宁化县建有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在进行必修一专题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教学时, 可以运用相应的乡土历史资料渗入乡土历史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遗址、遗物的图片, 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 讲述宁化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及领袖人物在宁化时期的轶事.并可以对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医院遗址等做一定的介绍, 引导学生在假期实地参观.

2. 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 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人是南迁汉人的一支, 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作为客家人最早聚居的地区, 宁化保留有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饮食方面, 有擂茶、烧麦、鱼生、田鼠干等宁化独有的食品;在居住方面, 宁化传统建筑带有客家建筑的特征, 又保留有中原建筑工艺, 在宁化有许多“土堡”, 是著名的客家土楼的早期建筑形式;在服饰方面, 尤其是女装, 有一种叫“掩腹”的围裙, 下摆宽及两侧, 上端缝花刺绣, 配上腰链、牙牌、手镯等银饰, 大姑娘梳长辫, 小媳妇盘“翘髻”、系罗帕、穿绣花鞋, 形成宁化客家妇女特有的装扮.在进行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时, 可以用多媒体将宁化客家人的衣食住行的改变展示出来, 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

宁化僻处闽西山区,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但客家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因此历史上不少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宁化先后出过状元1人, 探花1人, 进士89人, 另有152人中举.唐代伍正己成为汀州府进士第一人.明洪武年间, 张显宗参加殿试, 被朱元璋特赐状元.清代的雷, 雍正年间进士, 是著名的理学家, 他认为理学应当根据二程、朱子所倡导的“力辨于危微之界, 反复于克念罔念之几, 以推及于天下治否”的立论, 强调“力行”、“躬行”, 主张亲自实践.所以, 在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地方可以结合乡土历史资源进行, 如“科举制”, 可以结合宁化士人的事例, 介绍科举制的考试程序、参考资格、考试内容等, 还可以用张显宗家境贫寒、6岁丧父等故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再如“理学”, 可以使用雷的材料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4. 在古代科技方面, 宁化也拥有不少乡土历史教育资源, 如玉扣纸、木活字.

宁化盛产土纸, 其上品称“玉扣纸”, 因纸质细嫩柔软, 色泽如玉而得名, 又有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优点, 历来为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所选用.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已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浙江瑞安和福建宁化县.在古代艺术文化方面, 则有黄慎、伊秉绶、李世熊等.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 其画作独辟蹊径、灵动生辉;伊秉绶, 楷行隶篆草皆精, 尤擅隶书, 独树一帜, 时与邓石如有“南伊北邓”之称;李世熊所著《物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在进行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教学时, 可以穿插运用上述乡土历史资料, 使学生了解宁化人也有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既丰富了历史必修课教学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总之, 丰富的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可以填补高中历史必修课课程资源存在的诸多不足, 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是在现阶段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乡土历史教育不能喧宾夺主, 应当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乡土历史教育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2].清康熙《宁化县志》、民国《宁化县志》、1992年版《宁化县志》

高中历史必修三框架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体系 框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15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繁多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出了挑战,很多学生因为难以有效把握历史学科学习的思路,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知识体系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出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轻松学习。本文就建立有效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展开论述。

一、将知识体系化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下大力气去记忆知识点,结果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记忆,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然而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知识体系化就是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到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历史知识点,如果能够将知识点以体系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切实达到实现历史知识点体系化的目的,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知识体系化思想的渗透。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的能力不强,同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的意识也不强,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逐渐树立建立知识体系的意识,并将建立历史知识体系落实到实际的历史学科学习中去。

二、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同时还要有切入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脉络,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线索清晰

历史是一门向学生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编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时间为切入点建立知识体系,能够找到一条十分清晰的线索。学生以时间线索为依据,能够很好的把握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有些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历史课堂上教师总是会对学生进行多个年代的讲解,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的不断积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就会出现“头大”的现象,不仅在记忆年代的过程中会十分混乱,也难以结合时间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一旦建立了有效的历史时间体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

(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时间学习

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在时间掌握过程中存在困难,学生积极的对时间进行记忆,发现掌握的时间点越多,反而思绪越混乱。时间点的掌握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曾提出很多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时间点的方法,发现如果能够梳理出清晰的时间框架,能够大大提升学生掌握历史时间点的有效性。学生可以根据时间点展开记忆,当然在记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

三、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历史虽然知识点较多,然而也是一门具有一定规律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也应该把握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特点,灵活的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难以区分不同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以至于在做一些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学生在以历史事件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将历史事件简洁化,以概括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描述,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且对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也有很大的帮助。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个事件所构成的,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掌握了事件的发展脉络,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事件,去掌握事件。

四、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建立知识框架体系,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框架体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建立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历史人物的出场顺序,勾画出清晰的框架,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人物同时结合知识框架,并可以进行联想,联想不同的历史人物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等,历史人物就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将一个个历史事件联系了起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人物,学生在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物要有代表性。高中历史教材上出现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如果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将每一个人物都列举出来,数量庞大的人物名称,既无助于学生有效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也无助于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在以人物为线索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五、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要具有灵活性

上文介绍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哪几个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在引导高中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如果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学生依据教师的思路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就很难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不要求学生对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框架进行死记硬背,可以作为学生总结知识体系框架的参考。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类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9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良知支配行动。(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

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

(1)李贽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李贽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B、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冲击君主专制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1)智者学派

1、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

2、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

3、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A、主张:A、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

B、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

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的复兴: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

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

艺术的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 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 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

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2)宗教改革 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代表作:《九十条论纲》

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启蒙运动

背景: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

核心: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

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代表:

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

影响: 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 B、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A、起源于炼丹 B、唐末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 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为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1)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 历程:(1)秦汉时期: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2)魏晋南北朝: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战国: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 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吴道子)宋明: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风俗画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2)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何

为风、雅、颂)

B、楚辞: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C、汉赋: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D、唐代诗歌

背景: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 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1)李白: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2)杜甫: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 背景: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3)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1)牛顿(英国)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

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2、19世纪的进化论

(1)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

(2)、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3)、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A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B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电气技术的应用

A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B、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A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

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

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作用: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

(3)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主张: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实践: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2)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核心与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 核心内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A、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文学革命: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1、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1)、提出背景: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都以失败告终。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只进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机。

(2)、提出:1905年,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个纲领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3)、内容:前提:民族---推翻满州贵族专制统治 核心: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

(4)、意义: A、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以三民主义为指导颁布《临时约法》(5)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A、提出背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B、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的含义。

C、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为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新三民主义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D、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明确反帝反封。

E、意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五四运动与建党时期:领导五四运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工作。

B、国民革命时期:参加国民革命,注重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C、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探索出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战争时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等理论,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重大问题,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E、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义与特点:意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点: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A、建国前夕的建国理论—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思想:工作重心转移,工作任务的转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总任务—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 B、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经济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三大改造。

政治:《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建议。

(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1)、背景: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开始改革开始。(2)、邓小平理论

A、概念: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组成

①、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会主义阶段阶段的理论、三步走的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③、南方谈话:1992,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基本路线,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

人心,为十四大召开奠定基础。

④、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⑤、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国两制的方针

4、三个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2)、提出者:江泽民。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的重大问题。写入党章: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义: A、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B、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的科技

(1)两弹一星:1964,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导弹核武器成功,中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心导弹;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2)载人航天:7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将杨利伟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命”。

(4)、1983年,银河-I型机诞生。

2、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内容与作用—文革中的破坏—新时期的恢复与文艺的繁荣。

3、新中国的教育

1950年,开始。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1986年,《义务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亚非拉美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英国的拜伦《唐璜》;法国的雨果《巴黎圣母院》 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英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 俄国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中国的黄遵宪《衰旅顺》《台湾行》

20世纪的西方文学:

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悲剧》;海明威《老人与海》

苏联文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亚非拉美文学:印度的泰戈尔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其诗集《吉檀迦利》使其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96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了解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年创作了《自由引导人民》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了顶峰,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现实主义: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是法国的库尔贝,作品有《石工》等;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莫奈的《日出·印象》;塞尚和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凡高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

法国杰出雕塑家罗丹,其成名作是《青铜时代》代表作是《思想者》。

现代主义美术:立体派是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现代艺术流派。著名代表是毕加索,其名作是《格尔尼卡》。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舒伯特“歌曲之王”《春之信念》《野玫瑰》《魔王》。舒曼《幻想曲》。

民族乐派音乐(19世纪中):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被誉为“旋律大师”。捷克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上一篇:学校消防安全开展情况下一篇:广州市教师招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