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用具创新

2024-05-23

生活用具创新(精选6篇)

生活用具创新 篇1

柳州市君武民族风情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藏文物500余件(套)。馆内建筑具浓郁民族风情,馆舍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生活用具、民族生产工具、民族手工艺文化组成。主要从事民族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等活动。

本博物馆目前收藏了很多有价值的民族风情文化藏品,如侗家的榨油坊、水碾坊、苗、侗、瑶族的民居楼、侗族古乐器、民族刺绣、民族古生活用品、古生产工具等,馆内的藏品均向藏友和游客群众开放。

民族服饰

这是一架纺车。在侗家,纺车有两种,一种是脚踏式,一种是手摇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是手摇式。不管是哪种样式的纺车,它都主要由支撑架、摇柄、传动轴、大传动带、小传动带、卷纱针、卷纱筒等这几样构件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摇动遥柄,带动传动轴和卷纱针和卷纱筒,将绵花纺成细线。

侗族地区,家家户户都有纺车,聪明能干的侗家妇女个个都会纺纱织布。侗族姑娘们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学会煎花绣鞋,纺纱织线等手工艺。姑娘长大后,父母或兄长就到山上砍来金鸡木、青冈树、梨树、枇杷树或油杉,先放在通光处阴干,自己或请木匠师傅精心制作纺车。然后,再用当地产的生漆打底色,再刷上一层树脂漆或桐油熬制的光油,不但让整架纺车防腐防潮,还让纺车呈棕红色或板栗色,光亮夺目,美观漂亮。

侗族织布机。这种织布机由脚架、撑杆架、重(两片)、扣(两片)、卷纱轴、卷布轴、拍板、坐板以及梭子组成。织布机一般放在吊脚楼廊楼边。家里的妇女只要一有空,就上织布机。织布虽是一个轻巧的活路,但是要有一个较好的织布手梭,遇到断线要会接头,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是个手、脚、心、眼要同时用上的活路。

织布是侗族妇女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聪明手巧的侗族妇女织出的布料,拿来制作的衣、裤、裙、围腰、绑腿、鞋袜等,都极为出色,很是有名。特别有趣的是,织布更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候。过去,侗族姑娘夜里织布时,男青年听到织布声,就会踩着月色,点着松明或打着电筒,来到姑娘织布机旁,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吟唱情歌。姑娘听到动情处,就会停下来与心上人对歌。

侗族妇女的审美观念,体现在其秀品和首饰上。每逢节日喜庆之时,侗族妇女都身着盛装,脚穿绣花鞋,头、手、颈、胸和腰挂戴着各式各样的银饰,走起路来,银兴四射,叮当作响。在侗族家人看来,银饰是家境富有的象征和美丽高雅的标志。踩歌堂、吹芦笙、斗牛等大众场合,就是她们展示的时候。青年男女之间,银饰既是互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礼物,更是辟邪消灾,保佑平安的吉祥之物。

瑶族是个以迁移频繁,分布面广而著称的民族,主要有:盘瑶、花瑶、排瑶、花篮瑶等十多个支系。瑶族人民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瑶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我们这里的瑶族男女各有两套民族服饰,黑色的是平时的着装,带有银饰是节日盛装侗族银饰种类很多,主要有头饰、颈饰、耳饰、服饰、胸饰、手饰、帽饰等。

侗族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刺绣,主要分为衣饰绣,绘画绣,剪纸绣等几种,一般是用丛线绣在童帽、衣服、围腰、花包、鞋子、鞋垫、被面、枕套等的面上。刺绣选用的颜色,更据各人的喜爱而有所不同。老年的妇女喜爱素雅的绿色、棕色、朱红色,姑娘则喜爱色彩鲜艳的红色、白色、蓝色、黄色。

刺绣的方法大同小异。多采用白描手法勾画,然后将画好的草图铺在布上,用笔蘸白粉水画线,然后再把以织好的绣花线镶上,用各色线缝好。侗族刺绣具有造型精巧,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形象逼真、色彩浓厚的特点。侗族刺绣取材范围广泛:有取材于花草树木的,有取材于飞禽走兽,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真有龙凤飞舞,鸟蝶争艳的感觉。

侗族姑娘从五六岁起,母亲就像她们传授刺绣技艺和绘画诀窍,并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悉心教导,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银饰银饰是侗族地区一种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侗乡处处可见精湛的银饰工艺品。侗族人民不仅喜爱银饰,而且自己能制作银饰,所有的银饰都是本民族的工匠所制。

民族乐器

芦笙介绍词

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竹制乐器。

在侗乡,一般每个村寨或房族,都有自己的芦笙队。小的队有十多人,大的队有三十至五十人。一年四季,除了谷子抽穗时节禁吹外,其余时间都在吹芦笙。每到吹芦笙的时候,在芦笙坪上,芦笙手们心情地吹,声音婉转悠扬,迷人动听。明人邝露在其《赤雅》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幅场景“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这里的“吹六管”,就是吹芦笙了。这就说明,很早以前,侗家人就已经学会了吹芦笙。

侗族芦笙曲调有八十多种。高低音调,搭配和谐,曲调悦耳。侗家人记芦笙谱,大多用“一线谱”记录法。就是它的书写是一线式,为竖写,并以不同符号压着线中或线外来表现高、中、低三个音。

侗家人不但会吹芦笙,而且还能边吹边跳,这叫跳芦笙。以蹲、跳、走为基本步伐,其中流传最广的有“织布”、“斗鸡”、“顶碗”、“打鼓”、“踢坡杆”、“上三角柱”等多种传统跳法。

琵琶及琵琶歌介绍词

侗族琵琶,是侗族民间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形似汉族的三弦。分大小两种,形状构造基本相同。大琵琶长一般一百二十厘米左右,其中大约音箱长三十厘米,宽二十五厘米,柄九十厘米。小琵琶长八十厘米左右,相应的音箱等各部位构件也缩小一些。琵琶音箱呈

扁圆状,内镂空,以杉木薄板蒙面,用松香或牛胶粘合而成。音箱顶端钉一打眼的小牛皮,系拴琴弦用,音箱面置马鞍形码子。琴柄为长把,尾端如鱼尾,向后微翘,凿有方孔,插有扭弦把,为扭弦及调音用。另置角制拨片,为拨奏用。琴弦为牛筋,分母子弦和内外弦四根。

侗族琵琶弹唱,声音洪亮,节奏自然,表演方式随意,边弹边唱,男女不限。在三江地区,主要是男子弹唱。

琵琶歌曲调流畅,旋律性强,一般用自然嗓演唱,唱腔吻合语言,各方言有不同的曲调。有抒情和叙事两大类。抒情歌有短有长,短歌多即兴创作;长歌往往只有两上简单的情节,却大段大段地抒情。传统的抒情长歌,以情人歌最为著名。另一类叙事长歌却由民歌发展成民间曲艺了。这类长歌,少的一二百行,长的千多行,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述事咏人,抒情论理,文学水平较高。叙事长歌有两种体裁,一种只唱不说,篇幅较短,侗语称为“嘎常”;一种有说有唱,近似汉族的苏州弹词,发挥“说、表、弹、唱”四大艺术技巧,篇幅较长,有连唱若干夜的巨篇,侗语称为“嘎经”。

牛腿琴介绍词

(手拿一个牛腿琴)这是一把侗族牛腿琴。它因为形如牛腿而得名。它也是一种侗族的民间乐器。

牛腿琴由音箱、琴杆、调音弦把和弓子组成。琴长四十五厘米左右。音箱镂空,薄板蒙面,音箱顶端楔一钉,为弦头活结套用。音箱面梯形,琴杆由琴头开始向琴尾缩小,尾端如鱼尾,向后微翘。调音弦把插在琴杆尾部,用作扭弦定音之用。弓子为细竹,拴上马尾鬃或棕丝而成。牛腿表演的场合、时间不受限制,一般在晚上玩乐唱歌时作伴奏用,以增加音乐的欢乐气氛。

牛腿歌大多是抒情短歌,节奏平衡轻快,音调柔和,舒缓委婉,情意绵绵,有飘逸回环之美。

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

本馆收藏侗族人民传统生产生活实物用品100多件,既有劳动的生产工具,也有日常生活用具,竹编饭篓、竹箩,工艺精细,经久耐用。竹篮、细篾斗笠,鸟笼等,不仅是侗族人民喜爱的日常用品,而且工艺讲究,式样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是随着历史的进步,一些工具和用具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历史的见证。

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造林传统,自古与森林就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披的蓑衣,戴的斗笠,住的木楼,使用的竹筷、木盆、木桶、扁担,建造的木桥、木船,耕田种地的木犁, ,、木耙、木锄等等,无一不是森林的赐予。侗族地区的林木,早在16世纪即已开始输入中原地带,随着杉木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林业生产活动。

装饭篓、“钵--上山下地或者长时间外出的时候,侗族喜欢把糯米装进用干老的白瓜壳制成的独特饭具中,这种饭具侗家叫做“钵”,用这种“钵”盛饭,即可以保温,又可以保润。

酸坛---侗家嗜酸,有侗不离酸之说。这是因为侗家人日常做菜时,几乎都离不开酸。到侗寨,不论走到哪家,基本上家家都置有十几个酸坛,常常是一个酸水坛、一个醋水坛,一个腌菜坛、一个腌鱼坛,然后再一个腌肉坛等。侗家人制作酸食的品种很多。以肉类而言有猪、牛、鸭、鹅、鱼、鸟等;菜类就多了,有青菜酸、竹笋酸、蕨菜酸、萝卜酸、生姜、豆酸等等。

酒坛---酒“侗族爱喝酒”,在侗族的传统习惯里,酒是待客的必备之物,每个家庭酒的用量都相当大。人们大多喝自己酿造的酒(俗称农家酒),粮食丰富之家,一年要酿好几锅。侗家用当地特产香糯酿制的坛装老窑糯米酒,味醇香浓,俗称香糯酒,久负盛名。

茶篓----采茶用具,都说采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产量较少的一些名贵品种,更是要求严格:老人不能采,因为年老了眼花,分不清茶芽茶叶;男人也不行,因为手粗力也重,容易掐断嫩芽;只有能干、心细、手巧的女子才有可能胜任。不过,只要多学多看,相信你也能行。采摘时,忌用指甲掐,这样容易弄伤芽柄造成掐痕,焙制出来的茶叶经水冲泡便呈黑头,品相大跌。正确的采摘,应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肚,用力要巧。其中奥妙全在“掰”与“提”的巧力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摘下的每一颗茶芽完整而不被弄伤。饭甑--侗家一年四季都喜欢吃糯米饭,而作饭的方法也很讲究,他们不直接把糯米放进铁锅里煮而是晚上将糯米放置于木桶内用冷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捞起滤干,盛入饭甑(木制蒸笼)用蒸气蒸熟。这样证的糯饭,不烂不焦,气味香浓,粒粒白似珍珠,柔软而有弹性 打糍粑---侗族人都要打糍粑,糍粑有两种:一是碱水糍粑,一是白糍粑,碱水糍粑用禾杆草烧成灰取碱,再用碱水浸泡糯米,白糍粑则只需清水浸泡。糯米浸胀后,用甑子蒸熟,放置于木糟中舂烂,或用石璀舂,捏成碗口大小的小糍粑,或盆口大的大糍粑,这样打成的糍粑,滑嫩如凝脂,是过年过节的佳食,也是送客的礼品。

生活用具创新 篇2

自古以来, 竹子就受到中国民间百姓和文人雅士的喜欢, 觉得它与人亲近又洁身自好, 这与竹子表面竹青的光泽、青翠的色彩、线性的肌理是分不开的。竹篾的颜色是竹材的属性之一, 它给人带来的视觉感离不开材料的品质, 而竹材必须依靠色彩才能得到完整的展现, 即竹材材料是色彩与质感的统一。人们对竹篾具有无穷的想象力, 有不同层次的竹篾固有色搭配, 有本色与染色竹编的编织, 有生产工艺处理的白竹、保青竹, 这让竹篾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了。

总的来说,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色彩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竹材的天然色泽, 二是竹篾染色后显现出的千姿百态的纹样, 三是竹篾经过加工处理后颜色的变化。其中, 大部分安吉的竹编生活用具是属于第一种, 即采用竹子的原色——碧绿或嫩黄, 因为产品以外销日本、韩国为主, 他们喜欢竹子的原色、无添加无污染。另外, 还会用来制做酒店、餐馆、料理店等场所的灯具, 或者制作暖色系的装饰品和家庭摆设品。

一、材料的天然本色

竹子是天然的材料, 自身有天然的色泽纹理, 而且一根竹可以劈成12层篾, 尤其靠近竹青的头四层篾颜色依次由青渐变到黄绿, 编织在一起颜色显得和谐统一, 又有韵律感。

竹篾的固有色总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在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中, 饮食包装或者一次性包装常是本色编织, 大多数还不喷漆, 这反映了市场的环保观念。因为一根竹子可分成12层, 竹青分成四层, 竹黄分成八层, 基本都是用竹青部分进行精细生活用品的编织, 竹黄的头四层也可以用来编织, 其余部分是做夹口或者上“戗”。

竹材本身的色彩有竹青部分的翠绿色、青绿色、淡绿色、黄绿色, 都是低明度、低纯度的色系, 而去青与留青的竹篾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留青竹篾竹节明显, 稍显粗犷一些。青绿色篾细腻、光滑, 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 使人联想到春天、青春和希望。黄绿色淡雅、含蓄, 给人以温暖、愉悦、提神、丰收的感觉, 使人积极向上、进取和向往光明, 并且易于编织出竹编用具的图案。竹篾的自然材质有丰富的变化, 篾青给人新鲜、清爽的感觉, 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 竹篾的薄使得其有良好的透光性, 就如一个个黄绿色的竹细胞, 给人带来浮光掠影的质感。竹类产品的质感主要以自然、清新为主, 同时竹类产品既有粗糙的质感也有光滑的质感, 既有细密的质感也有粗犷的质感。特别是, 还有一款纵劈的竹篾编织而成的产品, 竹青部分慢慢褪色变成了深黄色, 这样的篾不好劈, 容易断,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在同一根篾上就有两种颜色的显现真是令人叫绝。

在安吉的竹编生活用具中, 茶包装、饮食包装基本都是选用天然的竹篾颜色, 这些产品分成两种, 一种是同一层篾编织而成的, 一种是青绿色篾与淡黄色篾共同编织而成的。同一层篾的编织致密整齐, 给人带来朴素沉静的感觉。另一种双色篾的编织, 采用了邻近色的对比, 竹青的光滑与二黄篾的粗糙形成对比 (图1) 。

二、样式的因色而显

竹材的天然本色都是低纯度、低明度的黄色或者绿色, 对比作用不强, 因此想要显现出清晰的图案, 或让竹编产品呈现别的意象就需要对竹篾进行染色。通过染色, 可使竹编的纹样千变万化, 可以编成各式图案和花纹,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染色的色彩选择根据产品需要, 橘色、红色、绿色、黑色、茶色各种颜色都可以实现。每一种颜色的色相、纯度、明度都不同, 从色彩的心理属性来看, 给人带来的兴奋与沉寂感的影响程度根据色相、纯度、明度的变化而不同。红、橙、黄等鲜艳而且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 蓝、绿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 绿色是中性色。纯度的高低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高纯度有兴奋感, 低纯度有沉静感。最后才是明度的影响:暖色系中高明度的色彩呈兴奋感, 低明度的色彩呈沉寂感。

从安吉竹编生活用具染色的产品看, 有三种染色方式:第一种是保留竹篾本身天然色泽的特点, 将本色竹篾与染色篾片进行交叉编织。其中有丰富的纹样与喜字、福字等样式的编织。这些编织方式都是从传统的安吉竹编工艺品中延伸而来, 都是用竹篾的本色与染色竹篾搭配, 可见竹编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对竹材固有色的欣赏与尊重。同时, 为了让竹编表达出更多的不同意象, 其中渗透着对待自然的智慧。第二种是全部用同一种染色竹篾的编织方式, 还有一种是不同染色效果的竹篾进行色彩搭配。总的来说, 一件竹编生活用具不会使用超过三种鲜明的色彩 (图2) 。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在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中的染色大多数都是低明度的色彩, 这与竹材本身呈现的朴素、自然的整体感觉是相互对应的。日本民艺学者柳宗悦先生提到, 工艺之美还包括“通俗性”、“健康性”、“单纯性”、“国民性”、“地方性”[1]。竹编器具的配色中体现出的纯朴、自然、低调、纯粹的特点, 与柳宗悦先生所说的“工艺之美”是相统一的。

第一组一本色与一染色搭配的产品中, 本色用的是竹篾的二黄, 也就是竹黄的第二层, 淡雅的黄色。暖色系有深咖啡色、深红色, 偏冷的色系有墨绿色、绿色, 暖色系会让人有温暖、热烈的感觉, 冷色系则给人理性、秩序的感觉。

第二组同一种染色编织而成的产品, 基本都是低明度、高纯度的暖色系, 给人深沉、古朴的感觉, 同样是符合竹材温暖、质朴的固有意象的。

综上所述,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染色产品相比采用竹篾的本色编织的产品, 其编织技艺更具复杂性与艺术性, 而整个产品的色相基本保持两种颜色, 简洁而现代, 一方面保留本色, 一方面形成含蓄、古朴的效果。这些产品都是礼盒、文化用品、女士提包等精致的竹编工艺品。

在本色与染色搭配的竹编织产品中, 有一组富有艺术性、审美性、寓意性的图案样式, 是基于传统的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用色编织而成的。通过染色、套色、拼色等制作过程, 精心安排好挑与压的根数, 形成形态各异的精美纹样 (图3) 。

这类纹样连续、对称, 也都是低明度、高纯度的色彩, 另外是一层灰调的感觉, 其中墨绿色、深蓝色显得怀旧、平寂。墨蓝色竹篾与深红色竹丝编织而成的“菊花编”用色大胆,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具体的图案蕴涵着丰富的寓意, 菱形纹、菊花编、连读方形纹, 经过静心设计, 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给消费者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 这在我国其他地方的传统的竹编生活用具上也有体现。

三、工艺的丰富色变

竹篾可以通过染色使其色彩发生变化, 还可通过漂白、碳化、保青、烟熏等物理方法或者化学药剂使其产生色变, 塑造丰富多彩的竹编造型。经过工艺处理的竹篾, 不仅色相发生变化, 防虫、防霉的能力也增强了, 能够得以永久保存, 进而形成色泽美丽的竹编产品 (图4) 。

从上图可以看出, 经过这些工艺处理之后, 竹材表面受色非常均匀, 更加光洁、精细。漂白是把绿色元素去除后竹篾显现的颜色, 不是完全变成白色, 漂白后的竹篾呈现淡雅的黄色。碳化的竹材经高温、高压后, 竹纤维焦化变成古铜色或类似于咖啡色, 给人以深邃、充实、传统和古雅的感觉, 使人沉静、稳定和坚强。竹子的保青技术, 是台湾研究人员开发的, 可使毛竹竹青保持绿色的处理方法。因为竹子在新鲜的时候是青翠色, 但是随着时间变化和接触人体之后, 会有一种包浆效果出现, 青色渐渐褪去, 开始变黄, 最后变成深沉的红褐色。竹材会随时间而变色也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另外, 台湾研究人员还通过烟熏工艺使竹子呈现深褐色, 具有古朴、稳重的分量感。现在华硕的Pegacasa公司就用烟熏竹作为手电筒的管材部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安吉的竹编生活用具无论是竹篾的天然色泽, 还是本色与染色的搭配, 抑或是工艺处理的色变, 红色、褐色、绿色、咖啡色等都是低明度的色系, 不是鲜艳亮丽的彩色系。从中可以看出, 竹篾的色彩都是在自然、安静、沉稳、内敛、含蓄的暖色系基调之下而变化的, 不会随意变成时尚跳动的亮色系。这是人们对生活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情感体现, 它既丰富了竹篾的造型, 增加了产品的类别, 又满足了产品持久使用的需要。“竹子取自自然, 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重视器物材料的自然美感, 造型尊重材料自身的规定性, 返璞归真, 充分利用材料的与生俱来的美感, 顺应自然的规律, 体现自然万物的神奇。”[2]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

[2]何明, 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生活用具创新 篇3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人们沉浸于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品味着国外文化给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不同感受。在世界日益扁平化进程中,发现我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正被快速弱化,逐渐淹没在单调的国际化浪潮中。传统生活用具是见证我们民族曾经的智慧与文明的活化石,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生活用具所承载的传统工艺、民族智慧、传统审美、工匠精神,对工业革命4.0中的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1、“活化”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

所谓“活化”,即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用途,获得新生命,从而使文化遗产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手工艺也属于文化遗产,对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就是赋予传统手工艺以新用途,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为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服务。

传统手工艺门类众多,根据张道一先生的研究分类,生活用具类是其中的类别之一。中国传统生活用具,是我们的祖先为满足生存、生活需求,经过长年累月不断地实践探索而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品,能充分体现中国人传统的造物智慧、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对生活用具类传统手工艺的“活化”,首先是中国人对文化身份、文化归属感和文化价值追求的心理需求。在西式生活深刻影响国人之际,传统生活用具都被现代工业化产品替代,传统手工艺走向消亡。而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情怀,让即使身在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世界,也会对记忆深处的传统手工艺蔓延出怀念的情愫。其次,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需要。生活用具类传统手工艺凝聚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体现着造物过程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阐述着先人依材造物、物尽其用的绿色环保造物理念,展现着雕、描、刻、绘、嵌、烙、漆等朴素自然的装饰技巧。再次,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理念要求。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具有5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更应该弘扬发展好传统文化。再有,是推动民族特色品牌,从“代工中国”向“品牌中国”转型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未富先老”,只有顺利转型,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而传统手工艺文化,能给现代设计注入中国传统的魂,推动民族产业品牌化。

2、“活化”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产品中凝集着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它反映了生产力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呈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质以及手工艺人的品格内涵。同时,手工艺产品传递出细腻质朴的人文乡土气息,唤起人们最本质、最原始的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认同感。可能有人认为,在现代产品及其丰富的时代,那些传统手工艺品是过时的东西,不符现代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被淘汰。然而,这些传统手工艺凝聚积淀着中华祖先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理解,都有着各自的传统,如果舍弃了,中国也就失去了中国的特色。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之根,只有传统文化根系保护完好,充满生命力,枝叶、花朵才会健康生长。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具有民族大树不倒之力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产业发展之根,传统手工文化所代表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境界。要使我们的民族产业茁壮成长,必须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手工文化,吸取借鉴传统手工艺的造物思想,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运用并发展符合国人审美的各类手工艺,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产业,生发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产品品牌之花,形成中华民族产业之树不倒之力量。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造物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能激活这些承载于物质文化之上的传统技术工艺、古老智慧用于我们当代产品设计,那么,将会为国际设计多元化贡献智慧,我们的生活也将更接近我们民族文化的本源。

3、“活化”传统手工艺的定位方向

传统手工艺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基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传统生活用具都有现代工业替代产品,根据使用价值在传统用具中的权重,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大致朝两个方向定位。一个方向是淡化生活用具的使用功能,突出生活用具中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欣赏、收藏、装饰及纪念品功能,如油纸伞、团扇、折扇、臂搁……等:这部分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主要从传播精神文化的角度切入,这类传统手工艺品运用的传统手工技艺丰富,有雕、描、刻、嵌、绘、漆等多种工艺,可用作舞台、影片的场景背景或道具以及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还可以根据地域景点开发成旅游纪念品,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给游客留下一件记忆载体。一个方向是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用现代产品设计来完善优化传统生活用具的使用功能,使传统手工艺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如木梳、首饰盒、餐具、茶具……等。有些传统手工艺,既能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也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可以以一个方向为主,而兼顾其他。

4、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4.1用现代设计为传统手工艺注入灵魂

也许传统手工艺人抱怨,一味追求现代设计会对传统手工艺带来致命冲击。但是事实证明,给传统手工艺发展带来颓势的,恰恰是那些安于现状的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他们没有创新的重复制作,不能使产品随着民众对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而更完善,造成功能滞后,导致现代设计的“冲击”有可乘之隙。相反,恰是当代设计紧密结合生活,追求不断创新,使得传统手工艺被不断挖掘并得以应用。如日本喜多俊之对“TAKO”照明器具的设计,考虑安装的便携性和独特柔美光线的追求,给日本最早出現但濒临消亡的传统手抄和纸工艺带来了新的生机。再如我国的“谭木匠”梳子,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专利抛光技术、插齿技术结合起来,用料考究,具有防静电、保健、顺发等基本功能。而且产品装饰主题极具民族特色,有牡丹、翠竹组成的“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有凤求凰、鹊桥仙、合家欢等系列产品,符合国人思维、审美习惯,也为产品增添传统人文气息。“谭木匠”每年向社会开展不同主题的设计征稿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产品经常推陈出新,给消费者带来新惊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代设计给一些濒临消亡的传统手工艺注入了灵魂。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不是复制,而是“用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传统手工艺一旦与现代设计结合,不仅给传统手工艺有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现代设计遗传了民族文化的基因。

4.2用现代品牌营销策划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活力

传统手工艺产生于自给自足农耕经济模式的传统手工业,“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为传统手艺精湛,不用任何宣传也能吸引顾客的代名词。但是在到处充斥成本低廉的日用品的当代,如何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之一。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量,是传统手工艺成功“活化”的保障。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是以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研究的重点,在掌握了大量信息资料的前提下,遵循系统性、可行性、针对性、创造性的原则,为企业品牌的整体营销活动提供一个科学的活动规范方案。通过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挖掘蕴含在产品中的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在宣传产品功能与质量的同时,彰显传统手工艺文化悠远的人文情怀,与受众达成情感共鸣,产生品牌价值,提高市场的销售量,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如前面提到的“谭木匠”梳篦的品牌营销策划,谭木匠从梳子的木材质入手,并以“我善治木”“纯手工”制作的生产加工过程为产品定位,规避以塑料为质的梳子市场的过度竞争。通过挖掘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梳文化,结合“情人节”、“七夕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塑造品牌形象,品牌风格易于辨认,有浓厚的文化品味,大大提升了谭木匠的品牌内涵。谭木匠的梳子做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而是文化。正是谭木匠引入现代品牌营销策划,才促使谭木匠充满活力,靠销售小小的梳子和镜子,塑造了优良品牌,创造了巨额财富。

4.3充分利用“互联网+”让传统手工文化融入生活

传统手工艺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特征,决定了它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曾经被冷落一时的传统手工艺也在这个时代获得了“活化”的机遇。通过手机app或者是其他互联网平台,不但可以直接购买传统手工艺品,同时还能通过视频看到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直观感受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人,如何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制作出精美绝伦的传统生活用具。“互联网+传统工艺”的模式,不但为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化培育了文化生态环境,也通过网络创客的创新设计,赋予传统手工艺以全新的生命,同时传承与弘扬传统手工文化。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说:“文化是从社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脱离了生活环境的文化必然无法生长,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传播,就必须生活化,而互联网恰恰是将其生活化的重要载体。”

总结

传统手工艺是人类造物智慧的结晶,要“活化”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化的技艺和装饰工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中隐性的传统造物智慧与工匠精神。在当代,科技和数字技术成为人类延伸的“手”,如何让这“手”也变得灵巧,这“手”的控制者的智慧和工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品质才会得以提升。传统本是动态变化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形成新的传统的过程。当前,我们要用创新激活传统手工藝文化,用“互联网+”营造传统文化生态,用现代品牌营销策略推动中华民族特色的产品品牌茁壮成长,在不断升级的工业革命版本中,让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基因永远“活”下去。

电工登高安全用具 篇4

登高作业安全用具包括梯子、高凳、安全腰带、脚扣、登高板等用具。

(1)梯子和高凳

梯子和高凳可用木材制作,也可用竹料制作,但不应用金属材料制作。梯子和高凳应坚固可靠,应能承受工作人员及其所携带工具的总重量。梯子分人字梯不靠梯两种。为了避免靠梯翻倒,靠梯梯脚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梯长的1/4;为了避免滑落,其间距离不得大于梯长的1/2。为了限制人字梯和高凳的开脚度,其两侧之间应加拉链或拉绳。为了防滑,在光滑坚硬的地面上使用的梯子的梯脚应加橡胶套或橡胶垫。在泥土地面上使用的梯子的梯脚应加铁尖。在梯子上工作时,梯顶一般不应低于工作人员的腰部,或者说工作人员应站在距离梯顶不小于1米的踏板上工作。切忌站在梯子或高凳最高处或最上面一二级踏板上工作。

(2)脚扣和安全腰带

常用灭火材料和用具 篇5

水既可扑救一般建筑和可燃物火灾,也可用于冷却降温,防止火势蔓延。但它不适宜扑救易燃液体火灾和未切断电源的电气设备及化工材料火灾。

2、灭火砂箱

灭火用沙子,一般采用细河沙,防治于油品作业场所适当的地点,配备必要的铁锹、钩杆、斧头、水桶等消防工具。发生火灾时用铁锹或水桶将沙子散开,覆盖火焰,使其熄灭。适用于扑灭漏洒在地面的油品着火,也可用于掩埋地面管线的初期小火灾。

3、石棉被

石棉是不燃物,将石棉被覆盖在着火物上,火焰会因窒息而熄灭。适用于扑灭各种储油容器的罐口、桶口、油罐车口、管线裂缝的火焰以及地面小面积的初期火焰。

4、泡沫灭火机

泡沫灭火机的灭火液由硫酸铝、碳酸氢钠和甘草精组成。灭火时,将泡沫灭火机机身倒置,泡沫即可喷出,覆盖着火物而达到灭火目的。适用于扑灭桶装油品、管线、地面的火灾。不宜用于电气设备和精密金属制品的火灾。

5、二氧化碳灭火机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导电的气体,密度较空气大,在钢瓶内的高压下为液态。灭火时只需扳动开关,二氧化碳即以气流状态喷射到着火物上,隔绝空气,使火焰熄灭。适用于精密仪器、电气设备以及油品化验室等场所的小面积火灾。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大量吸热,温度极低(可达到-80℃),因此,在使用时要避免冻伤,同时,二氧化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

6、干粉灭火机

干粉主要是由碳酸氢钠、滑石粉、云母粉和硬脂酸组成,钢瓶内装有干粉和二氧化碳。使用时将灭火机的提环提起,干粉剂在二氧化碳气体作用下喷出粉雾,覆盖在着火物上,使火焰熄灭。适用于扑灭油罐区、库房、油泵房、发油间等场所的火灾,不宜用于精密电器设备的火灾。7、1211灭火机

1211灭火机是由二氟一氯一溴甲烷组成,它是在氮气压力下以液态灌装在钢瓶里,使用时拔掉安全销,用力紧握压把启开阀门,1211即可喷出,射向火焰,立即抑制燃烧的链锁反应,使火焰熄灭。广泛用于扑救各种场合下的油品、有机溶剂、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三、防火灭火设施管理

1、油罐上固定消防泡沫管,应定期检查。

2、消防水池应保持规定好储水容量,水质干净且不受油品污染,消防小泵京戏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3、各岗位配齐必须消防器材,定期检查,专人负责。

正确使用学习用具6 篇6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翁宁宁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使用文具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产生的危险。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安全、正确地使用并选择安全的文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避免危险的简单方法、技能,强调个人安全,逐步形成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安全、正确地使用并选择安全的文具。教学过程

一、认识文具家族。

1、师:小朋友们,瞧,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铅笔)

2、师:今天它想带着小伙伴和大家交朋友,你们猜,它会带谁来呢?

3、师小结:哦,原来这些小伙伴都是它的文具朋友(板书:文具),那么你知道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吗?

[设计意图:铅笔是贯穿本课——安全用文具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学生熟悉的文具导入新课,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安全使用文具

师过渡:哇,这些文具朋友的本事真大!不如,我们今天跟着文具朋友到文具王国去参观参观怎么样? 任务一:我会用文具

1、师出示“铅笔博士”。[设计意图:以最贴近孩子年龄特点的方式,以“文具王国”、“铅笔博士”、“安全用文具勋章”的形式,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将孩子带进了文具童话的王国。]

师:赶快来看看“铅笔博士”的第一个任务:你会用文具吗?(板书:用)

2、师:(出示咬铅笔的图片)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想对这些咬铅笔的小朋友说什么?

师小结:铅笔不能咬,会造成铅中毒,会把细菌等有害的东西吃到肚子里。小朋友都在换牙齿,如果经常咬铅笔还会使你的牙齿歪斜,那得多难看呀!

3、师:出示视频《削笔时伤了同学的眼睛》

4、师小结:瞧,一根小小的铅笔如果使用不当,严重的话还会导致眼睛失明,让人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世界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

5、师:你的身边有没有小朋友做过这样的不安全用笔的事情?你会对他说什么? 你觉得怎么做才安全呢?

6、一根小小的铅笔使用起来都有这么大的学问,那使用其它文具宝宝又该注 意什么呢?(分小组讨论)

7、师小结:小朋友说到的一些小细节,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看来,不管使用哪一种文具,都得注意安全。(板书:安全)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在活动中选取学生生活中普遍关注和乐于交流的安全问题,以出示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使用文具不当会造成的伤害,以此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素材,帮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方法技能,并引导孩子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5、游戏:文具接力赛

(1)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名字叫作“文具接力赛”。(出示规则)(2)小组轮流上台展示。

(3)师小结:现在知道怎么正解使用文具了吗?那你们就做到了:安全用文具。

[设计意图:通过文具接力游戏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安全用文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为平时安全用文具做好铺垫。] 任务二:我会选文具

1、师:小朋友们已经完成了“铅笔博士”的第一个任务,快来看看“铅笔博士“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任务吧!(出示课件任务二,你会选文具吗?)

2、师:如果让你自己到文具商店挑选文具,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文具宝宝呢?(指名说)

3、师:小朋友们还挺会挑文具的,“铅笔博士”也和大家分享挑选文具的绝招。(出示挑文具方法)

4、那我们也来检查自己的文具盒,看看里面有没有藏着一些不全格的文具!

5、学生活动:学生分文具。老师巡视了解孩子分类情况。

6、师生交流。

7、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太了不起了。不仅学会如何使用文具,还懂得了怎么挑选文具。(板书:选)真正做到了《安全选文具》。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思考、讨论、总结安全选文具方法,并与小组伙伴给文具按安全与不安全文具分类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向学生渗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的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任务三:我会收文具

1、师:孩子们,快来看看“铅笔博士”给出的最后一个任务是什么?(课件出示:任务三:你会送文具回家吗?)

2、活动:学生收文具。

3、师:请学生分享收文具经验。

4、师小结。(板书:收)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收文具活动,旨在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自己动手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安全技能,掌握安全知识,丰富情感体验。]

三、总结课堂收获。

1、师:那今天参加了“文具王国”,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总结: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怎么使用文具,还学会了怎么挑选文具,又学会了保护文具,和文具宝宝交了朋友,真正做到了《安全用文具》。

[设计意图: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在课堂最后,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活动中的知识,以让学生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板书:

选 安全 用 文具

收 小结与反思 我们的课堂是为儿童架起一座将知识通向生活的桥梁,因此,在课堂上把孩子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安全的认识,并不深刻,在本节安全教育课堂上不光使学生了解如何安全用、选、收文具,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一、生活即是课堂,课堂即是生活。

“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本课中,采用“铅笔使用不当伤害人视频”就是来源于生活中,让孩子将生活中的文具使用不当伤害人的事例说一说,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在课堂最后,孩子们进行文具分类后,散乱的文具,老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环节“送文具回家”,既引导孩子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应该用完文具及时收好,同时,又教会了孩子如何正确有效地整理文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唤醒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范,我们还通过“文具王国”“安全好市民勋章”等多种贴近孩子年龄特征的形式,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积极性,并能在孩子做好后,给予鼓励。

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本课中设置的“文具接力赛”“让文具回家”“文具分类”等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边玩,边学到安全用文具、安全选文具、安全收文具的方法,并能做到学习致用。

安全无小事。我们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将一如既往地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让学生从点点滴滴中树立安全意识。

备注:

1、教材类型指的是使用的是中国教育学会提供的标准课程,还是地方教材。若是地方教材,请填写教材名称。

上一篇:空管局科级干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高中军训走列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