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的极限

2024-05-22

数列的极限(精选8篇)

数列的极限 篇1

7、已知数列an满足a1(1)求a2,a3的值,且Snn(2n1)an,3

{an}的极限,记作

2、几个特殊数列的极限

①②③

1、下列极限正确的个数是

①lim③lim

(2)猜想an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求Sn8、求Sn(

9、求Sn133310、设f(n)=

+

+

+…+

(n∈N*),那么

n1

n

1n

=0(α>0)②limq=0 nn

2n3n2n3n

n

=-1④limC=C(C为常数)

n

AB

2、Aliman=A,则liman=A

nn

1521212)52535452n152n

Ban>0,liman=A,则A>0

n

Climan=A,则liman=A

nn

lim(an-b)=0,则liman=limbn

nnn

3、若limq存在,则实数q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n

n4、an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则



111。a1a2a2a3an1an5、求Sn

6、求Sn[n(1-

1232n

 n21n21n21n21

f(n+1)﹣f(n)等于______________

11、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n)

n*=2•1•2•3•…•(2n﹣1)(n∈N)时,从k到k+1,左端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____________

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2*(n-1)+3*(n-2)+ …+(n-1)*2+n*1=(1/6)n(n+1)(n+2)

数列的极限 篇2

数列作为古老的数学名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已经出现,在公元前2000—1700年埃及人的《算书》就出现了等比数列的例子,在公元前1202年意大利人波那契发表了《算盘全书》,也出现了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我国的《孙子算经》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叫“出门望九堤”.对于等差数列,在公元前650年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10人分10斗玉米,从第二人开始依次比前人少,问应如何分?”

定义1(数列)数列是由一列和自然数有关的数组成的集合,记为{an},其中an=f(n),即f:N→R.

二、数列的求和

对于数列来说,求和是很重要的内容,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

(一)错位相消

(二)构造等比或等差数列

例2数列x1=a1,{xn+1=axn+b,a≠1},求它的前n项和Sn.

三、数列极限

早在公元300年前我国数学家刘辉就提出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变形的面积来计算圆的面积,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的都是数列极限思想.

对一个数列来说如果存在极限,我们说数列收敛,否则称数列发散,对于一个给定的数列我们怎么去判断它的敛散性呢?一般我们有如下准则:

准则一(逼夹准则)设{xn},{yn},{zn}是三个数列,如果存在正整数N,使得对任何的n>N,有xn≤yn≤zn,且{xn},{zn}有相同的极限,则{yn}一定有极限且极限和{xn},{zn}的极限相同.

准则二(单调有界准则)设{xn}是一单调的、有界数列,则{xn}收敛.

准则三(迭代法)对于某些数列来说我们先假设它的极限存在,再去验证这个数就是数列的极限,特别对于迭代数列xn+1=f(xn),只要f(x)-f(y)≤αx-y,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其中0<α<1.

参考文献

[1]东洪平.论数列通项公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J].中学教研(数学),2014(4):37-38.

[2]贺育斌.高中数列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数列有扩充 极限难度低 篇3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嘉兴市数学会副会长.

推荐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菲利克斯·克莱因 (德国数学家,发现了“克莱因四元群”和“克莱因瓶”)

数列问题是历年自主招生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它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形式多变,有一定的难度.在考查数列内容时,一方面会以等差、等比数列为载体考查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会以递推数列、数列极限的形式,结合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考查同学们的归纳猜想能力、论证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在解决数列问题时,除了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还要善于观察题设特征,联想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迅速确定解题方向.在论证问题时,还有可能用到数学归纳法.

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问题

例1 (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2题) 已知由整数组成的无穷等差数列中依次有三项:13,25,41.求证:2009为其中一项.

解析: 设等差数列{an}中依次有三项am=13,an=25,ak=41,公差为d(d≠0). 要证明2009是{an}中的一项,就要证明存在正整数p使ap=2009.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25-13=12=(n-m)d,41-25=16=(k-n)d. 若ap=2009,则ap=2009=13+(p-m)d,即1996=(p-m)d. 又1996=16+12×165,将(p-m)d=1996,(n-m)d=12,(k-n)d=16代入,可得(p-m)d=(k-n)d+165(n-m)d,整理得p=k+164n-164m. ∵ n>m,由m,n,k都是正整数可知p也是正整数,∴ 2009为{an}中的一项.

例2 (2011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设含有4个数的数列各项为a1,a2,a3,a4.前3个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其和为k;后3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和为9,且公差不为0.对于任意固定的k,若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个数大于1,则k应满足

A. 12k>27B. 12k<27C. 12k=27D. 其他条件

解析: 我们可以先根据“后3个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和为9”设出后3个数,再由“前3个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推出第1个数,最后根据“前3个数之和为k”建立等量关系.

设后3个数为a2=3-d,a3=3,a4=3+d. 由前3个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可得a1=. 由题意可得+3-d+3=k,整理得d2-9d+27-3k=0. ∵ 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个数大于1, ∴ Δ>0,解得12k>27. 选A.

点评: 例2的突破口在于如何设这4个数,难点在于如何将这4个数转化为关于d的二次方程,从而由 Δ>0求出k的取值范围.

例3 (2009年中国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14题) 已知A={xx=n!+n,n∈N*},B是A在N*上的补集. (1) 求证:无法从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等差数列;(2) 能否从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等比数列?试说明理由.

解析: (1) 用反证法证明.设能够从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m},则am=a1+(m-1)d.当n>d时, ∵ n!+n=n•[(n-1)!+1], ∴ [n!+n],[(n+1)!+(n+1)],[(n+2)!+(n+2)],…除以d所得的余数分别与n,n+1,n+2,…除以d所得的余数相同,且这些余数是逐一递增的,当余数取到d-1后,又周期性重复出现. ∴ 存在n0,使得n0!+n0被d除与am被d除的余数相同,这就说明n0!+n0是等差数列{am}中的项. 而n0!+n0∈A说明n0!+n0?埸B,∴ 假设不成立,即无法从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等差数列.

(2) 能从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等比数列.例如取bm=5m (m∈N*),∵ n!+n=n[(n-1)!+1],当n>5时[(n-1)!+1]不能被5整除,∴ 5m?埸A,∴ 5m∈B,数列{bm}是B中取出无限个数组成的等比数列.

点评: 解决问题(1)的关键,是理解如果某个数是等差数列{am}中的一项,那么这个数被d除所得的余数与数列中任意一项am被d除所得的余数相同. 解决问题(2)则要靠构造法找出不属于集合A但属于集合B的等比数列.

二、递推数列问题

递推数列问题主要考查三种递推数列:线性递推数列、分式型递推数列、混合型递推数列.解决递推数列问题时,如果能求出通项,一般要先求出通项;如果无法求出通项,则要研究递推数列所满足的性质.

例4(2010年“华约”自主招生考试第15题) 函数f(x)=,设x1=3,xn+1=f(xn),n∈N*. 证明: xn-2≤.

补充知识:方程f(x)=x的根叫做函数f(x)的不动点,利用不动点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对于an+1=形式的递推数列{an},不动点为方程=x的解. 当方程=x有两个不同的解α,β时,将α,β分别代入an+1=,由=整理可得=k•的形式,令bn=,原问题就转化为等比数列问题. 当方程=x只有一个不动点α时,对an+1=两边同时减去α再取倒数,得=,该式可转化为=k+的形式,令bn=,原问题就转化为等差数列问题.

解析: 由题意得xn+1=,设不动点为λ,则λ=,解得λ=±2. 由xn+1-λ=-λ可得 xn+1+2=(①),xn+1-2=(②),①式除以②式可得=-3•. ∵ x1=3, ∴ 数列是首项为5、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 =5×(-3)n-1,整理可得xn-2=.

要证xn-2≤,只需证明4×3n-1≤5×(-3)n-1-1. 至此,需讨论n的奇偶性.若n=2k(k∈N*),则5×(-3)n-1-1=5×32k-1+1≥4×32k-1;若n=2k-1(k∈N*),则只需证明4×32k-2≤5×32k-2-1,即32k-2≥1,该式显然成立. xn-2≤得证.

例5 (2009年中国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11题) 正数数列{xn},{yn}满足:xn+2=2xn+1+xn,yn+2=yn+1+2yn (n∈N*). 证明:存在正整数n0,对任意n>n0,xn>yn恒成立.

补充知识:我们把二次方程x2=c1x+c2称为数列递推式an=c1an-1+c2an-2 (n≥3,n∈N*)的特征方程. 设x1,x2是此特征方程的两根(即特征根),则当x1≠x2时,an=α1+α2;当x1=x2时,an=(β1+β2n). 其中待定常数α1,α2,β1,β2均由初始值a1,a2确定.

解析:例5中的两个递推数列都是线性递推数列,可以用特征根法求出通项公式,再根据数列的特点比较xn和yn的大小.

xn+2=2xn+1+xn对应的特征方程为x2-2x-1=0,其特征根为1-,1+. yn+2=yn+1+2yn对应的特征方程为y2-y-2=0,其特征根为-1,2. 设xn=λ1(1-)n+λ2(1+)n,yn=u1•(-1)n+u2•2n,则有xn-yn=[λ1(1-)n-u1(-1)n]+[λ2(1+)n-u2•2n]. ∵x1=λ1(1-)+λ2(1+),x2=λ1(3-2)+λ2(3+2),{xn},为正数数列,可得λ2=•x1+x2>0.同理,u2=(y1+y2)>0. ∵ 1+>2>1,λ2>0,u2>0, ∴ 当n充分大时,λ2(1+)n-u2•2n也充分大.又 λ1(1-)n-u1(-1)n∈(-λ1-u1,λ1+u1),∴存在正整数n0满足xn-yn=[λ1(1-)n-u1(-1)n]+[λ2(1+)n-u2•2n]>0,对任意n>n0,xn>yn恒成立.

三、数列极限问题

作为高等数学的基础,数列极限问题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难度一般都不大. 求解数列极限问题一般需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极限:(1) C=C(即常数列的极限是其本身);(2) =0 (k为常数);(3) 当q<1时,qn=0.

例6 (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5题) (-)= .

解析:-)===1.

点评:求数列极限的基本思路是“先变形,再根据极限的运算法则求解”. 先把问题转化成为“”或者“”的类型,再借助三个基本的极限求出极限.例6通过分子有理化,把“∞-∞”类型的极限题转化成了“”的类型.

例7 (2007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第2题) 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Tn+1 是Tn的中点三角形,An为Tn减去Tn+1后剩下的三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面积之和,求Ak.

数列的极限 篇4

1.函数的概念与特性,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

2.数列的有关知识.极限概念是由于求某些实际问题的精确解答而产生的.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公元3世纪)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来推算圆面积的方法——割圆术,就是极限思想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设有一圆,首先作内接正六边形,把它的面积记为A1;再作内接正十二边形,其面积记为A2;再作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其面积记为A3正62n1边形的面积记为An(nN)

A1,A2,A3,,An它们构成一列有次序的数.当nAn作为圆面积的近似值也越精确.但是无论nnAn终究只是多边形的面积,而还不是圆的面积.因此,设想nn,读作n趋于无穷大),即内An也无限接近于某一确定的数值,这个确定的数值在数学上称为,A2,A3,当n时的极限.在圆面积,An,,1.定义1 如果函数f的定义域DfN{1,2,3,…},则函数f的值域f(N){f(n)|n∈N }f(1),f(2),…,f(n),….通常数列也写成x1,x2,…,xn,…,并简记为{xn },其中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一项,而xnf(n

对于一个数列,我们感兴趣的是当n无限增大时,xn的变化趋势.

以下几个均为数列:

1,12n1,…,…(1)23n

2,4,6,…,2n,…(2)

1+(1)n

11,0,1,…,…(3)

n11(1)n1

1,,…,…(4)

23n

2,2,2,…,2,…(5)

2.数列的极限

当n无限增大时,若数列的项xn能与某个常数a无限地接近,则称此数列收敛,常数a

“xn…,xn,x时,即),若数列{xn}

注 定义中的正整数N与ε有关,一般说来,N将随ε减小而增大,这样的N也不是惟一的.显然,如果已经证明了符合要求的N存在,则比这个N大的任何正整数均符合要求,在以后有关数列极限的叙述中,如无特殊声明,N均表示正整数.此外,由邻域的定义可知,xnU(a,)等价于|xna|<ε.

“数列{xn}的极限a ”的几何解释:

将常数a及数列x1,x2,x3,…,xn,…在数轴上用它们的对应点表示出来,再在数轴上作点a的ε邻域,即开区间(aε, aε),如图133所示.

图13

3因不等式 |xna|<ε 与不等式 aε

为了以后叙述的方便,这里介绍几个符号,符号“”表示“任取”、“对于所有的”或“对于每一个”;符号“”表示“存在”;符号“max{X }”表示数集X中的最大数;符号“min{X }”表示数集X中的最小数.

例1证明lim

0.

.1n< 1.唯一性

定理1 若数列收敛,则其极限唯一.

证假设数列{xn}收敛,但极限不唯一:limxna,limxnb,且a≠b,不妨设a<b,n

n

由极限定义,取ε

baba,则N1>0,当n>N1时,|xna|<,即 2

23abab

<xn<,(6)22

N2>0,当n>N2时,|xnb|<

ba,即 2ab3ba

<xn<,(7)22

取Nmax{N1,N2},则当n>N时,(6)、(7)两式应同时成立,显然矛盾.该矛盾证明了收敛数列

{xn}的极限必唯一.

2.有界性

定义3设有数列{xn},若M∈R,M>0,使对一切n 1,2,…,有|xn|≤M,则称数列{xn}

∈R,{(ε

<…,.

推论设有数列{xn},N>0,当n>N时,xn0(或xn0),若limxna,则必有

n

a ≥0(或a≤0).

推论中,若xn>0(或xn<0),我们只能推出a≥0(或a≤0),而不能推出a>0(或a<0). 例如xn

1>0,但limxnlim0.

nnnn

4.收敛数列与其子列的关系

定义4在数列{xn}中保持原有的次序自左向右任意选取无穷多个项构成一个新的数

列,称它为{xn}

在选出的子列中,记第一项为xn1,第二项为xn2,…,第k项为xnk,…,则数列{xn}的子列可记为{xnk}.k表示xnk在子列{xnk}中是第k项,nk表示xnk在原数列{xn}中是第nk项.显然,对每一个k,有nk≥k;对任意正整数h,k,如果h≥k,则nh≥nk;若nh≥nk,则h≥k

由于在子列{xnk}中的下标是k而不是nk,因此{xnk}收敛于a的定义是:ε>0,K>0,当k>K时,有|xnka|<ε.这时,记为limxnka .

k

k

数列极限教案 篇5

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思想。极限概念是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过渡所必须牢固掌握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及数列极限N语言的刻画。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及数列极限N语言的刻画,简单数列的极限进行证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列以及数列极限的概念,明白极限的思想。

2、通过学习概念,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哲学的量变到质变的思想的角度来看待数列极限概念。

四、授课过程

1、概念引入

例子一:(割圆术)刘徽的割圆术来计算圆的面积。

.........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A1,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为A2......内接正62n1形的面积为An.A1,A2,A3......An......圆的面积S.用圆的内接正六n边形来趋近,随着n的不断增加,内接正六n边形的面积不断

1接近圆的面积。

例子二:庄子曰“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第一天的长度1第二天的剩余长度 第二天的剩余长度

第四天的剩余长度 8

.....第n天的剩余长度n1.......2

随着天数的增加,木杆剩余的长度越来越短,越来越接近0。

这里蕴含的就是极限的概念。

总结:极限是变量变化趋势结果的预测。例一中,内接正六n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多边形的面积无限接近圆面积;例二中,随着天数的不断增加,木杆的剩余长度无限接近0.在介绍概念之前看几个具体的数列:

1111(1): 1,,......; 23nn

1n1111:1,,,......;(2)n2345

(3)n2:1,4,9,16,......;

(4)1:1,1,1,1,......,1,......; nn

我们接下来讨论一种数列xn,在它的变化过程中,当n趋近于时,xn不断接近于某一个常数a。如随着n的增大,(1),(2)中的数列越来越接近0;(3)

(4)中的数列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此处“n趋近于时”,“xn无限接近于数a”主要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和一种“接近”程度。

可是只凭定性的描述和观察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需要精确的,定量的数学语言来刻画数列的概念。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将数列的这样一个特征用数学语言刻画出来,并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

2、内容讲授

(定义板书)设xn是一个数列,a是实数。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数0,总存在一个正整数N,当nN时,都有xna,我们称a是数列x

n的极限,或者说数列xn收敛且收敛于数a。

写作:limxna或xnan。

n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就说数列是发散的。

注意:(1)理解定义中的“任意给定”:是代表某一个正数,但是这个数在选取时是任意的,选定以后就是固定的。不等式xna是表示xn与a的接近程度,所以可以任意的小。

(2)N的选取是与任意给定的有关的。11以数列为例,欲若取,则存在N100,当nNxna; 100n

若取1,则存在N1000,当nN时,xna。1000

数列极限的N语言:

limx

nna0,N,nNxna.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

3、例题讲解

n211。例题1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limnnn

n21证明:设xn,因为 nn

n21212xn1nnnnn

0,欲使xn,只要22即n,n

2我们取N1,当nN时,

n2122.nnNn

n21所以lim1.nnn

2注:N的取法不是唯一的,在此题中,也可取N10等。

例题2 设xnC(C为常数),证明limxnC。n

证明:任给的0,对于一切正整数n,xnCCC0,所以limxnC。n

数列极限教学设计 篇6

复习目的: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会用“”定义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

2.掌握三个最基本的极限和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的运用。

3.理解无穷数列各项和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1:根据你的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是如何描述的?

数列极限的定义:对于数列{an},如果存在一个常数A,无论事先指定多么小的正数,都能在数列中找到一项aN,使得这一项后的所有项与A的差的绝对值小于,(即当n>N时,记<恒成立),则常数A叫数列{an}的极限。——“”定义。问题2:“作用? 正数”定义中,的任意性起什么作用?,N的存在性又起什么的任意性和N的存在性是定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时,an趋近于A的无限性,即趋近程度的无(1)的任意性刻划了当

限性(要有多近有多近)。

(2)N的存在性证明了这一无限趋近的可能性。

问题3:“

问题4:“”定义中的N的值是不是唯一? ”定义中,<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因为< 即A-n,所以无论区间(A-,A+)多么小,当n>N时,an对应的点都在区间(A-

问题5:利用“,A+)内。”定义来证明数列极限的关键是什么? <恒成关键是对任意的要找到满足条件的N。(条件是当n>N时,立)。

问题6

:无穷常数数列有无极限?数列呢?数列

(<1)呢?

三个最基本的极限:(1)C=C,(2)=0,(3)=0(<1)。

问题7

:若=A,=B,则()=?,()=

?,=

?,=?。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A+B,()=A-B,=AB,=(B0)。

即如果两个数列都有极限,那么这两个数列对应项的和,差,积,商组成新数列的极限分别等于它们极限的和,差,积,商。(各项作为除数的数列的极限不能为零)

问题8:(,)

=

++

+=0对吗? 运算法则中的只能推广到有限个的情形。

问题9:无穷数列各项和s是任何定义的? s=,其中为无穷数列的前n项和,特别地,对无穷等比数列(<1),s=。注意它的含义和成立条件。例1

.用极限定义证明: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2)[()=,]

(2)()

例3

.已知例4

.计算:

(++)=0,求实数a,b的值。+,例5.已知数列是首项为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

<1)的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为,是首项为1,公比为q(记=+++,若(-)=1,求d , q。

数列的极限 篇7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回顾新课标区近三年的高考数学自主命题的历史,我们从中可发现高考数列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方法和题型,从而可预测高考数列的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破,提高备考效益.该首轮次的复习重点是数列概念、性质及等差(比)数列的基本运算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以便形成知识体系.

1 考点分析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2)理解等差(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2 命题走向

1)数列在历年高考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客观性题目和一个解答题.

2)基本运算的题目主要考察数列、等差(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及等比中项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基本的计算技能要求比较高.常考的题型有:求等差中项、等比中项、通项公式、前n项的和、项数、求公差(比)、某一项或知若干项的和求某一项的取值范围;求参数值(或范围);论证某个数列是等差(比)数列.考察的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化归转化、换元法及构造法等.

3 首轮复习建议

1)正确理解等差(比)数列的定义,掌握其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及其内在规律.

2)要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具体常用方法,如观察法、类比法、错位相减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数形结合等.

3)要善于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及换元法等解决问题.

4)自觉地运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来化简计算,提高算理能力.

5)初步熟悉用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法求非等差(比)数列的通项与初步熟悉用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拆项分组法、并项求和法、奇偶数项分别求和法求非等差(比)数列的和.

4 例题选讲

4.1 利用数列的有关公式或等差(比)数列的性质求5个量Sn,a1,an,d,n中的某些基本量

例1 (2002年江苏卷)设{an}为等差数列,{bn}为等比数列,且a1=b1=1,a2+a4=b3,a3=b2b4,分别求{an}及{bn}的前10项的和S10及T10.

法1设公差为d,公比为q,依题意有

解得.

因此

当时,

当时,

法2利用性质,由a2+a4=2a3得

由a3=b2b4得

由(1)(2)得,

又因为b1=1,所以.

以下同法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概念及基本运算,考查的思想方法是分类讨论,考查的基本技能是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要求出等差(比)数列的前10项和,关键求出首项与公差d或公比q.

4.2 论证某个数列是等差(比)数列

例2 (2008年广东惠州二模)设数列{an}中,Sn=4an-1+1(n≥2),且a1=1.

(Ⅰ)若bn—an+1—2an,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Ⅱ)若,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Ⅲ)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Ⅰ)当n≥3时,因为

因此,数列{bn}是一个以b1=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Ⅱ)因为

又因为,所以数列{cn}是一个以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Ⅲ)因为

点评本题考查字母的推算变换能力,依据an=Sn-Sn-1 (n≥3)得到关于an-2,an-1,an的递推公式,利用等差(比)数列的定义,将问题解决.

4.3 求非等差、非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

对于非等差、非等比数列的求和,常用方法有: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裂项相消法、拆项分组法、并项求和法、奇偶数项分别求和法等;对于非等差、非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有: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法.

例3 (2007年广东佛山)已知数列{an}满足:a1,a2—a1,a3—a2,…,an一an-1…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Ⅰ)求an的表达式;

(Ⅱ)若设bn=(2n—1)an,求{bn}的前n项和Sn.

解(Ⅰ)因为a1=1时,

所以

累加得

(Ⅱ)因为

所以

由(1)—(2)得

所以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等比数列的概念先求得an与an-1的递推关系,再依累加法求得通项公式an;求和是高考重点,注意抓住通项这个关键,并能依据通项的特点选择合适简便的方法.本题求和过程采用了分组求和法与错位相减法,把它化为一个是等差的数列,另一个局部是等比的数列,从而达到求和目的.该题算理能力要求较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强.因而规范求解格式的表达及注重细节突破难点是解此类题成功的不二法宝.

高三复习,内容应循序渐进,能力应螺旋上升.在数列的首轮复习中要强调知识的全面,重点的突显.选题应以容易题与中档题为主,去夯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二轮复习与最后冲刺打下坚实的能力保障.

数列的极限 篇8

1.复习回顾(意在进一步掌握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等比数列做铺垫)

教师: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请填在下表第二列,

2.新课引入(意在引导学生类比联想,通过探讨发现特殊数列除了等差数列外,还应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等比数列)

教师:等差数列是指后项与前一项的差的运算,能否将差的运算替换为其它运算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数列是否存在,若存在,请举出具体的例子,5分钟后,

学生l: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和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否可称为等和数列,这个常数称为公和,这种数列很简单,比如首项为l,公和为3的等和数列为:1,4,1,4,1,4,......它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比较简单,

学生2: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积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否可称为等积数列,这个常数称为公积,这种数列也很简单,比如首项为l,公积为3的等积数列为:1,3,1,3,1,3,…,它的通项公式及前n和公式也都比较简单,

学生3: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商(或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否可称为等商(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公商(比),这种数列有点类似等差数列,但又不同,比如由定义,在等比数列中任意一项都不为0且公比也不为0,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指出:由于等和数列和等积数列比较简单,我们很容易利用定义根据它的首项、公和(或公积)给出它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但在一些考卷中出现过,主要考查考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能力,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两类数列的基本问题,而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很类似,但又有区别,下面我们类比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来学习研究等比数列,

3.新课探究(意在放手学生,让他们大胆猜想、探索)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类比第2列填写上表的第3列,要求先填写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思考、补充,

临近下课时,经过学生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除前”项和公式外的所有内容(见表格),教师表扬了同学们,并要求学生课后试着推导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要求如果直接讨论有难度的话,可以先讨论:

这3个练习的目的是:(1)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2)如果是等比数列,公比是否为l;(3)满足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一定要注意求多少项的和;(4)独立思考:一个数列有等比数列的背景时,求和是否可考虑错位相减法;(5)理解错位相减法:步骤:列式、错位、相减,“错位”的目的是对其同类项,是为了后面计算不错,

4.课后反思

上一篇:一季度收费业务测试卷(b卷)下一篇:团支部干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