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4-09-13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精选9篇)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1

牛肉干巴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品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因此,把畜牧业建成xx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力争到“十一五”末期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最终实现xx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xx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辖14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75%,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9亿元,财政总收入802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截至2007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3.78万人,广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境内一般海拔高200—1900米,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71天。总幅员面积2189.88平方公里。在海拔1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全县有大小河流上千条水面达50万亩,且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有利于畜禽业的发展,可建成人均出栏一头生猪的中半山畜牧业经济带。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存栏24.07万头,同比增长4.09%;肥猪出栏21.11万头,同比增长26.67%。大牲畜存栏8.14万头,同比增长0.57%;肉牛出栏1.35万头,同比增长10.09%;肉类总产量20059.7吨,同比增长29.9%;禽蛋产量922.1吨,同比基本持平。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同比增长50.59%,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畜牧业优势主产区

根据海拔、气候、畜牧业资源等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养殖区域,即在高山区重点布局以梯田养鸭、田棚养鸡、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半山和低谷地区建立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重点布局仔猪培育和商品猪养殖;在低热河谷地区红河流域建立本地小黄牛、杂交牛、山羊等大牲畜养殖基地,实行厩养与放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建立四角田猪场,南沙镇呼山村、黄草岭乡麻粟寨、俄扎乡地盘中寨、攀枝花乡保山寨、上新城乡复兴村、沙拉托乡牛倮村等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建立南沙镇排沙禽苗培育基地、牛角寨鸭苗孵化室、牛角寨乡梯田养鸭、马街乡乌湾山地鸡养殖、呼山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小区。依托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重点以南沙宏运牛肉干巴厂、信达牛肉干巴厂为主,对牛肉进行深加工,推动肉牛养殖的发展。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

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建立培植畜禽养殖大户44户,其中:养猪重点户5户,生猪存栏352头,出栏肥猪515头,户均103头,创经济收入44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养牛重点户15户,肉牛存栏543头,出栏肉牛124头,户均出栏8头,创经济收入28.52万元,户均收入19013元;养羊重点户10户,山羊存栏1561只,出栏799只,户均出栏80只,创经济收入28.764万元,户均经济收入28764元;养鸡重点户12户,家禽存笼11820只,家禽出笼16150只,户均出笼1346只,创经济收入40.375万元,户均收入33645元;养鸭重点户2户,蛋禽存笼2100只,产蛋18.2吨,创经济收入14.61万元,户均收入73050元。在抓好龙头企业的同时,全县各乡镇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渠道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全县把加强良种

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冻精改良、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强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提升了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2007年,全县生猪、黄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85%、100%,畜禽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按照动物防

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14个乡镇成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强领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了印发,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行了完善,使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有效地防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三是强化免疫预防工作。近几年来,全县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动物免疫预防工作,通过统一供应疫苗、免疫注射和多种消毒措施,使免疫密度逐年提高,畜禽死亡率逐年下降,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

(五)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全县畜牧业发展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突出猪禽业、奶业、肉牛业、肉羊业四个重点,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猪、肉牛羊、奶类、禽蛋原料基地,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施了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无(危)房乡镇兽医站建设、牛冻点建设完善、农田种草养畜、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生猪扶持发展、优质商品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地方小耳朵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肉鸭养殖小区,家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家畜品种改良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畜牧科技推广、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区年出栏山羊50只、出栏优质仔猪300头、出栏肉鸭1.8万只、出栏肉牛0.5万头,实现项目经济效益达302.8万元。

(六)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

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七)“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建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针对农村家庭经营分散、生产劳动和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影响力的发挥,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党群齐致富活动,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扶持本地小耳猪母猪养殖户94户,投放母猪120头,投资2.4万元;扶持11户肉牛养殖户的科技培训、疫病防治、肉牛冻精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培训,投入资金0.5万元;扶持山羊养殖户2户,饲养山羊230只,投入资金8.05万元;扶持禽苗培育基地1个,投入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经费0.35万元;投放3个村,80户饲养鹅、旱鸭、鸡,投入经费0.9万元;投入扶持资金4万元,建立鸭苗孵化室1个,年孵化禽苗1万只,可投入梯田养鸭500户。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活动,年可出栏仔猪1200头,出栏肉牛69头,出栏山羊104只,出笼家禽1.2万只,年创畜牧业经济收入66.71万元,687户户均经济收入971元。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

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手脚。“牛”在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心目中仍然只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商品牛生产、靠养牛致富的观念和意识在干部群众中仍很淡薄。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了。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有的地方的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由于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肉牛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目前,全县还有30%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无房或危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开拓市场的能力、产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弱,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如何分享加工、销售的平均利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四是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企业对此反映强烈。

(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方面,尽管这几年有较大进步,但总体上看,尚未形成品种改良和良种畜禽的繁育体系,特别是大牲畜、山羊的品种改良发展缓慢,这对于解决我县畜产品结构性矛盾,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问题极为不利,这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五)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依然严峻

县级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乡镇一级动物防疫机构尚未建立健全,有的地方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还没有完全落实,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于xx地处山区,对动物防疫工作难度较大,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仍然十分严重,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缺乏技术,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服务重点是生猪、家禽,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对牛羊养殖技术的研究比较粗浅,不能对牛羊养殖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牛羊品种落后,管理粗放,发展缓慢。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xx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在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上,全县要形成稳步发展牛羊禽,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共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引导干部群众彻底打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政府要把发展商品生猪养殖当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抓,农户要把发展生猪做为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来发展,畜牧技术部门要为生猪养殖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由农业、畜牧、财政、发展计划局、扶贫办、银行、工商、税务、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并固定领导对畜牧业重点项目实行包干。同时,对畜牧业的发展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将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到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小结,年终硬帐硬结,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要出台激励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每年每头补贴资金50元;对农户建盖标准猪厩、牛羊圈的给予补贴;对年出栏牛10头以上、羊20只以上、生猪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承包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优先扶持。三是要疏通流通渠道。严格税费征收标准,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以宽松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内外客商参与畜产品营销,搞活市场,激活流通,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采取“早、快、严、小”和“五强制、两强化”的措施。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一是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防疫站的建设,认真做好动物卫生防疫工作,要采取措施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帮助乡镇兽医站解决设备简陋、防疫和检疫手段落后以及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使乡镇畜牧兽医站真正成为动物防疫的主导力量。还没有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政策的乡镇,要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抓紧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县政府及乡镇政府专题研究村级兽医员补助偏低的问题,研究畜牧科技推广队伍的体制改革问题,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科技队伍。三是各乡镇要认真贯彻农业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加大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卫生监督工作,建立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兽医、兽药、饲料的监管工作,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和防治,充分发挥xx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和牛冻精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实施好“科技挂钩帮扶工程”,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五)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2

一、豆类产业基地生产现状

㈠豆类生产优势

甘肃省康乐县豆类产业基地分布于西南部阴湿地区, 辖莲麓、景古、五户、草滩、胭脂、上湾、鸣鹿、八丹、苏集、八松10个乡镇, 农区海拔在1928~260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6.2℃, 年降雨量548.4毫米, 年蒸发量1261.6毫米, 年日照时数2402.1小时, 无霜期130天,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垆土、黑土等, 土壤肥沃, 气候凉爽湿润, 适宜发展豆类产业, 豆类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5万亩左右。康乐县蚕豆产业基地已通过甘肃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 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豌豆产品于2007年1月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

㈡产业基地生产现状

甘肃省康乐县种植的豆类主要是春蚕豆和豌豆, 春蚕豆和豌豆是喜好凉爽湿润气候的作物。近年来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应用, 加之适宜的自然条件, 康乐县豆类产业发展迅速, 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产值以及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逐年增长。2008年康乐县豆类种植面积4.5万亩, 建立豆类产业基地5个, 面积3.2万亩, 其中在八松乡龚庄村、上湾乡马巴村建立无公害蚕豆生产示范点2个, 面积500亩。经技术人员实地测产, 3.2万亩豆类产业基地平均亩产达248公斤, 较一般大田亩产238公斤, 亩增产10公斤, 增产4%, 总产达793.6万公斤, 总增产32万公斤, 总产值达1428.48万元, 总增值57.6万元。两个中心示范点平均亩产达259公斤, 较一般大田亩产238公斤, 亩增产21公斤, 增产8.8%, 总产达12.95万公斤, 总增产1.05万公斤, 总产值达23.31万元, 总增值1.89万元。2009年康乐县种植豆类面积4.8万亩, 建立豆类产业基地面积4万亩。2010~2014年康乐县种植豆类面积保持在每年5万亩左右, 其中豆类产业基地面积达4万亩以上, 平均亩产达250公斤, 亩产值在370~800元之间, 经济效益显著。

二、存在问题

㈠品种单一, 良种繁育相对滞后

适宜康乐县种植的春蚕豆品种主要有“临蚕2号”“临蚕3号”“临蚕4号”和“临蚕5号”;豌豆品种主要有直立性针叶豌豆“陇豌1号”和“陇豌2号”, “临蚕”系列品种主要由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繁育, “陇豌”系列品种主要由甘肃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繁育, 由于繁育数量有限, 每年引进的种子难以满足产业基地生产需求, 县上也没有建立豆类种子繁育基地, 种子来源主要靠群众自繁和互换所得, 品种混杂退化, 严重制约了康乐县豆类产业化发展步伐。

㈡产量较低,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康乐县在豆类栽培方面虽然大力推广了合理密植、蚕豆宽窄行种植、麦草覆盖、膜侧沟播、地膜穴播、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但大多数群众由于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够, 生产上依然沿用传统栽培方式, 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 田间管理粗放, 品种布局不够合理,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单产较低。

㈢价格不稳,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

康乐县生产的豆类产品除留种、做饲料、自食和极少部分用于小作坊加工外, 其余全部作为原料销往外地。豆类产品的销售主要靠外地客商, 这就给康乐县豆类产业的种植户带来被动局面, 外地客商来收购时, 则价格上涨, 若不来收购就只能积压在农户手中, 销售价格历来是由外地客商决定的, 造成了价格不稳定的局面, 极大影响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豆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㈣产业链短, 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

康乐县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 缺乏大型加工企业, 豆类加工主要以个体小型加工厂及小作坊为主, 加工规模小, 技术设备落后, 没有充分发挥豆类产品深加工的效益。据统计, 全县现有豆类淀粉、粉条加工小作坊12家, 年加工豆类总量120万公斤, 淀粉、粉条38万公斤, 其产品主要销往周边的临夏、广河及县内。

三、发展对策

㈠建立良种生产繁育基地, 提高豆类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品种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基础, 要发展豆类产业, 必须不断引进、筛选和推广一批适宜康乐县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豆类新品种。为了保障康乐县豆类产业发展对优良品种的需求, 县里要建立专项资金, 扶持、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 建立豆类良种繁育基地, 积极引进适于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型豆类新品种, 实现品种多样化, 丰富豆类品种资源, 提高豆类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更好的适宜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以促进康乐县豆类产业快速发展。

㈡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提高豆类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对豆类栽培技术的指导力度, 积极采取措施, 大力推广合理密植、蚕豆宽窄行种植、麦草覆盖、膜侧沟播、地膜穴播、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引导群众科学种田, 精细管理, 提高豆类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

㈢建立市场流通体系, 规范市场运作

一是建立以县城农贸市场为中心, 以景古、苏集、草滩等5个农贸集市为辐射的豆类交易市场体系;二是整合原有贩运户的资金和设备, 成立豆类收贮公司, 根据全县种植实际, 有计划地设立收购网点, 形成规范有序, 运作灵活的收储返销网络。

㈣建立豆类加工生产骨干企业, 推动产业和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3

[关键词] 体育产业现状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体育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显现,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中心,已经形成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增长带,同时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也在促进餐饮、旅游、会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发展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带动作用。

2.市场初具规模

体育产业蓬勃兴起,并已初具规模,体育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是门类齐全、层次有序、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初步建立了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技术培训、中介咨询等6大门类的体育市场体系。

3.体育产业投资日趋多元化

社会投资办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原来完全依靠国有资本兴建体育设施和提供体育服务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显著增加,境外资本逐渐介入,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势投资机制正在形成。

4.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成效显著

借鉴国际惯例,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以中国体育代表团赞助征集和中国奥运会市场开发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电视转播权转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还不规范。

5.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以体育彩票、体育用品制造为代表的体育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3年底,我国已累计销售体育彩票760多亿元,累计筹储公积金249亿元,有利得推动了和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迅猛发展,据海关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部分体育用品出口达70亿美元,目前欧美市场上销售的体育用品60%左右是中国制造的。

二、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发展虽然很快,也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前景广阔,但就全国总体而言,问题也是明显的。

1.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发展迅猛,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

其次是各运动项目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由于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有差别,各项目的观赏性也不同,因此其产业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效益有很大差异,球类项目相对于其它项目市场开发要好一些。

最后是单位间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房屋、土地、设施等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产业收益上的差距。

2.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质量需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这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规模还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十分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还表现在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

产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是体育企业规模普通偏小,发展缺少可持续性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建立的规模较大,但数量很少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扩充资本,包装上市后,如果不抓好生产和经营,将会遭到很大的风险。

3.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

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主要因素,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体育消费属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并无政策可循。另外,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市场相关政策,如鼓励社会和个体兴办体育产业的投资政策,相应的低息贷款或贷款贴息政策,减免税或税款返还政策,允许体育部门或单项运动协会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

4.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还不完善

目前关于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一项也没有,虽然一半左右的省、市区等大多数省会城市均发布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仍需要通过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如管理权限的明确划分,执法程序的完善和统一,法律责任的界定。在体育市场管理的实际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甚至在同一地区由不同的部门同时管理。

另外一个问题是尚未建立可行的行业管理标准,可以说,制定标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除个别地区在尝试外,全国范围内的行业标准尚未启动,进一步实现体育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尽快建立行业股份标准是当务之急。

三、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本对策

1.政府要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去

从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体育产业经过过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显示出经济方面的优势,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方面显露出巨大的潜力,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各类体育消费正在逐步膨胀,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体育产业可以带动许多关联产业,包括第二产业中一系列相关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关联性较强,联系较为密切的行业就有6个,旅游业、服装业、交通业、建材业、通信业和机械业。而且,与体育产业有联系的不仅限于以上6个行业,还有广告业、娱乐业、博彩业、新闻出版业等。正是这种较强的关联性使得体育产业具有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潜质,因此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格局中去。

2.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政府的产业政策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体育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大力培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体育市场是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作为本体市场,带动相关体育市场。应该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来抓,在广大群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消费结构的调整。

4.促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

按照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破行政垄断为突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策管理体育产业的方法:

首先,体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办体育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以体育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为社会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使体育部门成为服务型政府,并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培育体育中介机构,盘活中国体育市场。

其次,引导、支持建立全国性体育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如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准许入的资格认定,体育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等。同时培育体育产业不同行业的认证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我国体育产品的质量,对体育产品和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5.要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从美国举办洛杉矶奥运以后,历届各类运会都会为举办国带来巨大的高机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巨大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于门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电视转播权的转让等直接收入。其次是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直接投资对DGP的推动作用,预计由奥运会所产业的经济效益至少持续十年。我国应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千载难蓬的机遇,把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结合起来,促进体育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4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国13.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在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XX作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有所养”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XX镇XX乡XX个村(居),现有人口34.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7万人,农业人口30.02万人,劳动力18.25万人。根据2010年年末统计数据,全县60岁及以上人口4.66万人,占总人口的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65万元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共建有农村敬老院14所、集中供养点2个,共有床位数150张。有农村五保户1642人,现集中供养76人、分散供养1566人。全县敬老院均不能创收,只能依靠入住的五保老人每月发放的五保供养金和农村低保金来维持生活。2010年,每月每人补助五保供养金200元,每季度发放低保金352元,月均仅有317元。

二、存在问题

1.老龄化突出。我县2009年年末共有60岁及以上人口4.45万人,2010年上升到4.66万,预计到2020年全县老龄化率将上升到20%左右。同时,我县2009年独生子女户数5885户,2010年为6216户,独生子女群体逐年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家庭所承担的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越来越重。

2.空巢老人多。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0万人左右,有的务工人员多年不返乡,使“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县农村空巢老人有1.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42.5%。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是家庭生产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而且还要照顾好孙辈、曾孙辈。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代际分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照料功能日益弱化。

3.养老设施缺。我县现有城镇人口6.8万人,预计“十二五”期末达10万人以上,目前尚无社会养老福利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滞后。敬老院建设时间长,基础设施不完善,14所敬老院仅有床位数150张,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如我县永城社区共有老人1380人,活动场所仅20余平方米。

4.集中供养难。我县现集中供养老人76人,供养比例不大、质量不高,敬老院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集中供养老人入院后仍需要靠自己劳动、自己照顾,养老优越性不强。个别老人思想

偏执,难以沟通、相处,致使个别老人入院后又返回农村,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5.保障水平低。2010年,我县6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4205人,养老保险覆盖1046人,占24.88%;60岁及以上农业人口

4.24万人,养老保险覆盖2579人,占6.08%,社会保障程度低。我县五保老人可享受城乡医疗救助,每人每年按400元发放了门诊补助费,但老人生病后仍需自己垫付一部分医药费,一旦生病极易造成生活艰难。

三、对策建议

1.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发展养老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老年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出台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县份加强养老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体设施,积极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人有住、有吃、有穿和病有所医。

3.将老年公寓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级政府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行政策性资助,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建立完善农村敬老院管理长效机制,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无缝覆盖”。

4.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将XX列入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有效缓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加大对贫困县份社会保障资金的倾斜力度,鼓励贫困县份拿出一定公益性岗位用于敬老院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5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支付在电子商务交 易中越来越重要.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种网上支付的安全 支付服务.能够在买家确认收货前.替买卖双方保管好货 款。并且确保交易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对策。关键词:第三方支付;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安全支付问题却成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网上交易买卖双方互不见面。在支付和收货之前就出现一个时间差,这就给网络欺诈提供了可能。收钱不给货。拿货不给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双方都不愿意先冒险.网上交易无法进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时间差问题.保证买卖双方能够放心进行交易。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

第三方网上支付就是指由已经和周内外各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网上支付模式。在第三方网上支付模式中,客户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进行支付,第三方通知商家货款已到、进行发货.在买方验货后,可以通知第三方再将货款付给商家。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支付行业网上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6197亿元,同比增长130.7%,环比增幅达到34.8%。从单个第三方支付企业来看,2011

年第三季度支付宝以48.35%的市场份额占据市场的首位;财付通以20.0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银联在线支付、快钱和汇付天下.分别以8.57%、7.84%和7.84%的市场占比分居第三、第四和第五位。目前.市场份额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支付和快钱。

三、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问题第三方支付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能实现公平交易。近几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当

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问题如下:(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虽然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但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还较少。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用第三方支付时出现的安全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由于买卖双方都存在信用的缺失,不讲诚信时有发生,如交易中出现纠纷买卖双方说法不一,相关部门取证也比较困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双方互不见面进行交易。难免出现不讲诚信.交易抵赖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二)安全风险问题

安全问题是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不够.第三方支付服务器端安全措施不到位,用户的交易安全和个人信心很难得到保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技术防护力薄弱;应用程序中存在安全漏洞;个人信息不能

得到保护。

(三)非法资金转移问题

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只要有交易发生,他们不管交易的性质。只看交易结果,所以很多交易存在洗钱.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视而不见。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分辨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很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套现、洗钱、贿赂、诈骗等非法活动平台,形成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四)竞争压力

我国现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几十家。同质化严重。为了获得用户和流量,使得这个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战、互相攻击等竞争压力。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大平台都使出了绝招,例如直接低价、免费、服务折扣费等等,为了拉拢客户。出现了商户与第三方支付商相互谈判.尽量压低价格。出现这种情况的责任不在商户.而是支付服务商在低层次的竞争。这样,不仅挤压了电子支付市场有限性的盈利空间.更带来了相当的资金风险隐患。

四、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为了改善电子支付行业内由于恶性竞争造成的混乱局面,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政策上多方面加以支持。明确第三方平台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支付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管理情况向监管机构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内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

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清算管理办法》提出了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结合以上所述的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情况。应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监管者,并对其业务准入、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等方面实施监督管理,以规避第三方支付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二)第三方交易平台落实好网络安全措施

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通过实名认证、全额赔付应对资金被盗、网络诈骗.提高网上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加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和物理环境的安全,出台相应的安全防范安全体系以及规章制度.出台用户安全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安全守则,教用户如何正确使用以及防范安全风险的知识。(三)加强监管保证资金运营安全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6

及对策

茶叶是大河镇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之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我镇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广阔的前景。2008年大河镇编制的《大河镇2008年至2012年茶叶产业建设规划》,明确了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加强了对茶叶产业的领导,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09年编制的《大河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把茶叶列为重点产业开发建设。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含量,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路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大河镇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省、州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项目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发展,我镇的茶叶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无性系良种茶的推广速度很快。仅在2010--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过程就完成无公害茶6740亩,使全镇无公害茶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2012年还在山勤村建立了80亩无公害茶苗圃基地,预计出圃茶苗200万株左右。茶叶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在修建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通过县境,将成为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

通道。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两高”建设机遇,瞄准“珠三角”市场,按照州委提出的“五业双千八基地”的要求,农业产业重点抓好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优质茶叶品牌,引导我镇茶叶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

到2012年,全镇共有茶园8092亩,主要分布在民主村、山勤村、苗草村。其中民主村3035亩(占48.1%);山勤村2685亩(占30.5%);苗草村1253亩(占14.2%);其它村零星茶园119亩。2011年全镇茶叶产量160余吨,平均单产32.1公斤.现有9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200吨。民主村5个,年加工能力共120吨,分布于1组、3组、5组、10组、13组等地,其中3处属于都匀茗茶公司的分厂,其余两处是个体户。

二、大河镇茶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我镇茶叶产业化发展有利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臵。大河镇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三合镇接壤,南与水龙乡、中和镇、合江镇交界,西、北分别与独山县翁台乡和丰乐镇毗邻,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6公里。正在修建的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通过县境,将成为西南省区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县茶叶抢占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河镇地处都柳江上游,海拔420-1000米,主要为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是三都水族自治县重要农业区。

2、雄厚的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第六条《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中重点明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巩固发展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茶叶、干鲜果、中药材、酿酒高粱、油茶等基地建设。”大河镇是黔南州无公害茶重点种植基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无疑给刚刚起步发展的大河镇茶叶产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3、复苏的市场需求。近年来,由于茶叶出口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北方地区、尤其是城市对无公害茶需求的不断扩大,加上自然灾害导致茶叶减产等因素,无公害茶需求量增长较快,是我镇茶叶发展的契机。

4、良好的周边环境。茶叶是黔南州的一大特色产业,兄弟市都匀市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将促使我镇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少走弯路,加快我镇茶叶产业化进程。

(二)我镇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茶园基础较差,经营分散。我镇投产茶园大部分是分散种植的,没有形成规模化,茶园分布面广。全镇近6000亩茶园遍及5个村,大多数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茶叶销售渠道不畅,加上市场行情疲软,导致农户放弃管理,造成树体参差不齐,未老先衰,病虫滋长,单产低。

2、茶树良种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我镇现有投产园是采用种籽直播方式建的园,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加上种籽直播容易发性状变异,导致鲜叶原料质量较差。

3、没有真正的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我镇目前的茶叶加工厂对于茶叶产品的开发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许多茶叶加工厂成立不久,加上民主高山无公害茶叶季节将近迟了一个月,在名优茶开发上没有季节优势。没有企业龙头带动力,农民种茶、管茶的积极性不高。

4、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简单落后。我镇农户自己加工的茶叶一般都是用家用饭锅简单杀青,再随便揉揉晒干而已,这种制作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工艺。我镇加工厂多数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厂房面积小,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茶叶品质不高,卫生指标超标。

三、大河镇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的思考

茶业产业化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发展茶叶产业。

把茶叶产业发展纳入我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及时成立茶叶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政府引导、多个部门配合的方式加强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要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工作,监控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从农业院校招聘或通过竞争上岗选用一些德才兼备、吃苦耐劳、懂生产会经营 的人才充实到农业服务队伍中,争取基地上一村一名科技人员专抓;四是把茶叶产业工作纳入镇目标考核管理,提高认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使茶叶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

2、科学规划,区域化发展茶叶产业。

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海拔过高,一方面由于有效积温少、采摘期短,且易受白星病危害,制出的茶叶,味苦涩口;另一方面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新梢萌发迟,赶不上好价钱。依据茶叶自身特性以及我县产业布局实际,在今后五年内,在民主、山勤等村,海拔500—900米区域内黄壤地带,实施“培管、改造、新建”三大举措,使全镇茶叶基地规模达到2万亩,无公害茶达到80%,产量达1000吨。即对立地条件较好,茶树树体健壮,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茶园,改进培育管理措施、强化管理、改革采摘方式;对立地条件较好,茶树主体尚健壮,但上部“鸡爪枝”、紫芽种多、绿叶层薄导致产量低、效益差的茶园采取重修剪或台刈措施进行更新复壮;以山勤村和民主村现有茶园为基础,选择立地条件好、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大力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

3、坚持科技兴茶,提高科学种茶水平。

一是加快良种推广。今后我镇茶叶发展要以无性良种茶福鼎大白为主,逐步提高我镇茶叶良种化水平,扩大良种茶园面积。二是重视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节本增效,大力推进茶园管理机械化进程。茶园管理作业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方面,都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耗用劳力多、劳动强度大,因此要加快机械化进程,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培训投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要注重提高技术干部和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

4、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创建高山茶叶品牌。茶叶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创建精品名牌,增强名牌竞争意识,是我镇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一是打造品牌投入。重点投入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注册商标、包装、宣传等方面,打造具有竞争实力的拳头产品,要让产品成为商品,让商品成为名品,实现品牌效应。二是积极参加全省或全国大型茶叶博览会,一方面可以跟踪同行的动态,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自己的省优、部优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三是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姻,联合开发,借其技术与人力等因素加快品牌创建进程。四是充分利用我镇优良自然环境,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肥培管理、病虫草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强化有关认证申报工作。五是借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茶艺馆等大型活动以及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

5、开展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大力推广茶叶无害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茶叶生产国家标准,规范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杀虫

灯”、“防虫网”等物理防治技术,杜绝使用、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生产投入品。二是抓好无公害茶叶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抓好茶叶的规格化、包装化、标识化管理,促进优质产品、知名品牌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和发展股份制流通企业,推进现代营销方式。三是加快农产品检测监管体系建设。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部门检测室,严格实施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要配备检测设备,建立农残检测室,搞好单位自检。

6、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建立促进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现茶叶产业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一是要形成茶叶产业化“有领导牵头督办、有蓝图规划发展目标、有专班服务于产业发展、有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发展氛围,切实将其作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来培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发展。二是要重视产业化链的各个环节,茶园基地建设、加工环节建设、品牌建设、市场建设这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忽视任何一个环节,茶叶产业化进程都将受到影响。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设立基金用于重奖为茶叶发展作出显著成效的企业、经济合作组、大户和科技工作者,是提高产业化建设成效的强大动力。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其它企事业有识之士带薪离岗创办农业企业,放宽政策限制,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创建有实力生产基地和牵头组建县级农产品销售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果蔬特色农产品,推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鼓励这些人“销售致富”。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仅靠本地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推动我

镇茶叶产业化是不够的,必须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借助外力求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各部门要加大协作力度,充分挖掘、论证我镇具有潜力的项目,为引进资金和技术、拔营外部市场创造条件,为我镇茶叶产业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都县大河镇党政办公室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7

1 秀山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秀山县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万hm2左右, 由于油菜栽培基础好, 面积大;生产周期长, 单产高;特别是小麦因为“两病”使面积锐减, 致油菜种植面积得以大幅上升。1999年得到中国油料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开始推广双低油菜‘中双4号’, 油菜双低率大幅提升。2002年后得以迅速发展, 2005年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

2007年开始油菜高产创建项目活动, 经过几年连续创建活动的开展, 2013年秀山县油菜生产面积达1.47万hm2以上, 单产138 kg, 总产3万t以上, 主导品种占有率80%以上, 双低率90%以上, 形成了清溪场、梅江两大油菜生产片区。

2 秀山县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秀山县油菜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农村的劳动力减少,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油菜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 秀山县乡级农技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 油菜种植新技术难以推广。种植户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种植密度小 (一般在2500株/667 m2左右) , 种植粗放, 机械化程度不高, 机耕、免耕较难推广。

(3) 规模种植区域土壤缺硼, 花而不实现象严重, 油菜结荚期霉雨期长, 湿度大, 菌核病严重, 种植户难以解决油菜生产存在的客观难题。

(4) 油菜加工产业滞后, 产出效益低, 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 农户增收困难。2013年以前, 秀山县还没有大型的油菜籽加工企业, 只有油菜加工作坊57家, 年加工5万kg的7家, 最大的年加工菜籽9万kg, 最小的只有0.3万kg左右。油菜加工作坊主要是为秀山县本地农户加工菜籽, 另收购部份菜籽加工菜油零售, 没有形成自己的菜籽油品牌;投入和扩大加工比较困难, 加之加工技术较落后, 很难与现有市场需求相匹配。

3 秀山县油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创新油菜产业发展模式

3.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产业扶持

利用油菜高产创建项目资金, 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 (沟渠、机耕道) 的建设与改造、油菜种子补贴、肥料补助、病虫防治、高产攻关、宣传培训、检查验收及产业扶持等。

3.1.2 解决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难题

秀山县油菜生产中主要存种植密度偏小, 花而不实现象严重, 以及菌核病发生严重等难题。为此, 要结合实际, 规范种植要求, 做到提绳移栽, 增加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保证达到在4500~5500株/667 m2;同时底肥加施硼肥, 花期结合菌核病防治, 追施硼钾肥;推广免少耕栽培和机播等轻简化栽培技术。

3.2 搞好油菜高产创建工作

3.2.1 实施范围及规模

2014年继续在秀山县27个乡镇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 实施面积1.6万hm2, 在清溪场、梅江两大油菜生产片区实施万亩高产创建工作, 除2个万亩高产创建乡镇外, 其他25乡镇实施百亩以上示范片。

3.2.2 高产攻关实行绩效考核

在万亩核心示范片内设立40~45个高产攻关片, 实行绩效考核, 平均每667 m2实产达到150 kg, 种植面积在 (500~1000) ×667 m2内的, 每667 m2以奖代补工作经费5元;种植面积在1000×667 m2以上的, 每667 m2以奖代补工作经费10元。高产攻关片内种植面积667 m2以上, 平均每667 m2实产达到200 kg以上的农户, 每667 m2奖励400元。

3.2.3 重点突出

秀山县级农技人员、万亩高产创建乡镇的有关农技人员的工作向油菜生产上转移, 主要农技人员向百亩片、千亩片、万亩片转移聚集, 各乡镇中心示范片逐步扩大, 保证产油大县油菜高产创建的基础工作的开展和油菜生产面积的稳定。

3.2.4 力推主导品种

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 做到科技资源共享, 彻底改变油菜品种“多乱杂”现象, 力推主导品种, 实施推广油菜保优栽培技术、底肥加施硼肥、花期追施硼与钾肥、病虫统防统治, 减少花而不实和菌核病的发生, 确保秀山县油菜产量逐步提高。

3.2.5 推广免耕、机耕, 节约人工成本

鼓励专业合作社租赁、承包农户土地种植油菜, 减少撂荒地, 稳定播种面积, 探索油蔬两用、机播机收及轻减化栽培技术, 节约人工成本。

3.3 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

3.3.1 以生产促加工, 打造油菜特色加工品牌

2014年秀山县油菜种植面积1.47万hm2, 产量3万t以上, 目前已有大型粮油加工厂2个, 日加工油菜籽20 t, 产菜籽油6 t, 已打造油菜加工特色品牌3个, 油菜加工产业初步形成, 油菜产后效益突显。

3.3.2 借助举办“油菜花节”, 提升旅游档次, 增加旅游收入

2012年4月, 通过举办“中国边城·美丽秀山”油菜花摄影大赛创作活动、“金色花海魅力清溪”大型采风活动、拍摄电影《指尖太阳》, 促进了秀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 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2013年“油菜花节”旅游人数迅增, 达到15万人次以上, 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以上。通过连续2年举办“油菜花节”, 增进了油菜产业的发展后劲, 提高了秀山县油菜产业的知名度。

4 秀山县油菜产业发展建议

秀山县油菜生产历史悠久, 种植面积大, 产量高, 但加工及后续产业才刚刚起步, 要做好油菜产业稳定发展, 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做好油菜品种展示。根据重庆市主导品种筛选出适宜秀山县种植的油菜品种。

(2) 搞好油菜产业的综合开发。“油菜花节”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油菜产业知名度和开发了广阔的旅游资源, 旅游局要搞好“策划”, 技术部门在示范区做出符合秀山特色的油菜花图案, 组织更多特色活动, 并纳入秀山县委、县政府的每年的重要活动, 做到按时举办。

某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美国

【中图分类号】F1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67-01

前言

我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电子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信息服务范围逐步拓宽,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初见成效,已建成经济、科技、统计、银行、邮电、电子、铁路、民航、海关、气象、人口等国家信息系统,建成了国家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开发感测系统、智能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应用技术系统,同时建设了一批较大型的数据库,并且已开始高质量地建设移动网、光纤传输网、信息网、智能网和图像网,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相当落后,信息产业整体实力仍较为薄弱,信息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为40~60%,而我国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要落后15~20年。我国信息产业市场被外国产品挤占现象十分严重。如在移动通信行业,几乎所有的国际著名的电信公司都已蜂拥而至,国内1500亿元的通信产品市场约八成已被外商占领。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在信息产业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和信息开发与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 信息内容短缺,信息资源开发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大量无序和分散的信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而无法上网公布传播,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各行业和地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地方信息封锁和行业信息垄断导致国内信息资源重复配置、信息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全社会共享。信息服务管理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用行政性职能分工代替产业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不仅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是我国信息服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的主要障碍。电信业的垄断经营严重制约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讯资费过高,我国因特网个人用户价格平均是美国的5~6倍,而我国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20,昂贵的通信价格加大了信息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不利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我国信息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较高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当薄弱。

二、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应对策

(一) 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统一指导,统一规划

政府对信息产业市场的宏观管理应转变到贯彻信息产业政策上来,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革按行政职能划分信息资源的管理体制。在国家权威部门的领导协调下,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有效运转。具体来说,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的方案,组织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协调、指导重点城市与重点地区信息市场建设,组织研究国家信息化市场建设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关共性技术及应用标准,以适应信息产业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三) 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和科研开发的投入

要加强信息知识宣传,普及信息的基本知识,更新人们传统的信息观念,充分认识

到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将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信息资源已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类资源之一,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在集成电路、计算机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开发平台、通信等关键技术上仍落后2~3代,关键技术及产品依然受制于人,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为此要制定信息技术政策,加大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信息的组织加工,依照分类规范,建立数据库,将各种信息所涉及的人类智力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组织,以便用户能够按照一定途径检索到这些信息,还要注重培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信息人才,适应细分化市场的需求。

(四) 加快信息市场立法,抓紧制订与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成立了互联网络信息工作委员会,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电信服务标准》,这些法规的施行,使我国信息市场具有了域名管理、目录服务的能力,明确了电信服务准则,将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尚需在信息资源领域制定《信息资源法》、《信息公开法》,明确以保证信息安全和促进信息公开为目标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公开化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在信息传输领域制定《电信法》,明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开放基础电信市场,引入有效竞争,提高电信企业服务质量;在信息应用领域,制定《信息市场法》、规范市场信息交易和服务行为,保障信息企业及用户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过去不适应当前信息发展需要的法规进行清理,一些不利于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的法规应尽快修订或废止。要加快制定关于电信业开放的法律法规,按照公正公开和非歧视的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电信业的竞争提供法律依据。

(五) 保护知识产权,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知识产权对信息技术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确定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主导地位,激发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是高素质人才、核心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调整用人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海外人员,鼓励留学生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综上所述,全球信息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同时信息化发展,不仅导致一系列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出现,而且还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传统产业部门日益信息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各传统部门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我国要发展信息产业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了解IT发展趋势,将帮助我国找出差距,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信不久,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正龙.信息产业定义与范畴的新界定[J].科学研究,2003、1

[2] 华瑶,王美玉,陈万福,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J].情报科学,2007,9

[3] 万晓玲,田新民.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5

某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9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2014年4月1日)

尊敬的**组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阳春三月,**组长一行不辞辛劳莅临我县检查指导文化发展工作,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鞭策。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我县文化建设有关工作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总人口110.4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2%。

321、326国道纵横交错,贵毕公路、**至四川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助性大通道;已经建成通航的**机场距县城20公里,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建成通车。

**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臵顺元宣抚司,明领**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府,民国三年废府设**县,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转战**,建立了**革命委员会。1958年更名为**县,1987年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千百年来,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奢香在摄**宣慰使期间,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奖励耕织,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发展水西经济、文化,深受人民爱戴,被朱元璋誉为“得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并加封为“顺德夫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书法、灯谜、诗

词、楹联、木雕、农民画、漆器工艺独树一臶,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漆器之乡”,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县委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主要做法

(一)党政重视,建强机构“引”人才。在省文化厅的亲切关怀下,我县自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县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县文化旅游工作成果及理论研究作品奖励办法(试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等文件,立足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把建设文化强县作为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来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措施,对相关项目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涉及税费减免等工作落实到位。自获批“全国文化先进县”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先后成立了副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和油杉河风景区管委会;将**县文物管理所升格为副科级文化遗产管理局;将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升格为副科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将**县广播电视台由副科级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新成立了副科级单位文改文产办、**县农民画研究院、**县漆器研究院、**县奢香文化研究中心。先后引进各类文化产业特殊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近200余名。

(二)强化投入,全力以赴“建”文化。将各级文化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为2159万元,2012年为2560万元,2013年为2770万元。同时,我县还不断增加零机预算经费和项目配套经费的拨付,2011年,县财政拨款1200万元作为承办毕节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奢香文化节资金;2012年,划拨了协办**省第七节旅

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县第四届奢香文化节经费260万元,投资2亿元进行**宣慰府、奢香公园、斗姆阁、大雄宝殿、彝族风情街、杜鹃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了古城改造和大海坝森林公园建设。招商引资70亿元建设的慕俄格古城即将完成西城门建设。招商引资8000万元建设的****中国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投资8亿元的“一场五馆”(体育场、游泳馆、篮球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已完成规划,即将建设。投资5000万元对奢香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投入2400万元拍摄以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把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在县级财政大力倾资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我县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实现了“企业买单、群众看戏”的目的。近三年来,**火电厂、五凤煤矿、华屹房地产开发公司、久桓房地产开发公司、大西南煤业公司等20余家企业以冠名支持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累计出资600余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强”体系。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定位”,围绕文化事业政府作为和文化产业市场主导“两个体系”,深入挖掘、培育、保护、丰富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目前,县城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二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篮球场1个、老年大学1个(且36个乡镇均有分校,目前县老年大学因达不到发展要求,拟重新修建,即将开工建设)、奢香公园、杜鹃广场、和谐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30多处,全县36个乡镇、389个行政村(居委会),乡乡有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村有文化室、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各乡镇达到了“四个一”目标,即:有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图书室。

整合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学校教学资源,乡镇(行政村)文化广场、农

家书屋工程等实现了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形成了县、乡、村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

(四)创新机制,贴近群众“送”文化。积极组织以文化部门、文化企业为主体的“三下乡”和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五进”活动,把文艺节目、科技和法律知识等送到基层、学校、企业和群众中去。积极扶持农村、学校和企业业余文艺队伍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和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乡村文艺队、花灯队、舞龙队、腰鼓队、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原生态歌舞表演队等65支民间文艺队伍深入村寨进行文艺演出,广泛送文化下乡。县财政按照每场补贴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仅2012年,我县文化部门就组织了文艺下乡进村活动850场次,文化企业组织的下乡文艺演出120场次,**“**宣慰府”管理办公室组织的篝火文艺晚会60场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1214场次。2013年完成三下乡、四进社区、同步小康驻村文化巡演80余场;每年都精心组织“春之声”大型文艺晚会、奢香文化节、新春团拜会、“两代会”文艺专场、独生子女才艺展、灯谜竞猜、“多彩**”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选拔系列活动、乡镇文艺调演、全民健身展示、秋之韵音乐会以及连续二十六届的国庆歌咏比赛。邀请**索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精心打造《奢香梦〃**情》和大型音舞史诗《九驿长歌》,在全市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奢香文化节期间公演,反响强烈。2012年,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彝族文化节暨第四届奢香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大地之美,方圆之秀油杉河景区首游仪式”、“慕俄格古城二期工程开工典礼暨开游仪式”、“**省彝学年会”、“中国〃**(国际)彝族文化论坛”、“羊场坝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区开游仪式”、“全省现代民间绘画理论研修班”、“**杜鹃花节第十八届围棋邀请赛”、“彝文书法展”、“支嘎啊鲁湖祭水仪式”等10个系列活动。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又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和相关的活动补充,每项活动都丰富多彩。

(五)高位谋划,立足实际“种”文化。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

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县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以奢香古彝文化为主线,以旅游、民俗、休闲、饮食、工艺品五大文化产业为主的“一线五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聘请了深圳建筑设计总院、复旦大学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单位,对水西文化产业园、**彝族漆器产业园、**农民画产业园、羊场坝航空历史文化产业园、油杉河生态旅游区等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进行高端规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慕俄格古城从开放至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仅2013年,就接待旅游人次70万左右,实现旅游收入1430万元。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荣膺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4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优秀电视剧、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殊荣。

二是强化对古彝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创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基地,对**彝族漆器进行传承开发。大力发展**漆器、农民画、根雕以及影视附加产品的生产、销售。由专业团队开发设计漆器工艺品、根雕工艺品、刺绣品、农民画,丰富了旅游文化产品,基本实现了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将顺德路规划为文化一条街,对文化产品集中展示销售。

三是设立县级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高起点启动文化产品开发。到目前为止,县财政已累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编排了大型民族音乐史诗《九驿长歌》、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古彝魂〃现代风》等相继投放市场,收到不菲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我县拍摄的以反映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题材的电影《莫道君行早》已拍摄完毕,即将在全国上映,以反映我国航空事业艰苦历程为主题的电影《志在冲天》即将进入拍摄,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正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四是建立文化旅游工作奖励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县级文化发展资金中,专项设臵“**县文化旅游工作成果及理论作品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县境内从事文化艺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出版(版权)、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工作的有功单位、团体(组织)或个人,其中各类文化创作作品奖励最高可达10万元;极大激励从业人员和各界开展此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自2009年获批“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以来,全县共创作出版影视作品类、文学作品类等160余部,特别是电视剧《奢香夫人》荣膺(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4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等奖项;长篇歌剧《九驿长歌》在贵阳公演;电影《莫道君行早》在**杀青;《水西谣》获全国“最佳县(市、区)旅游歌曲”称号;《美丽**》被文化部当代音乐艺术院授予“全国最佳县区形象歌曲”称号。

(六)挖掘特色,不遗余力“护”文化。近年来,我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共有文物点18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奢香墓、**革命委员会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慕俄格城堡遗址、阁丫驿道、九层衙遗址、千岁衢及摩崖石刻、水西大渡河桥及建石桥碑),待批2处(羊场坝航发厂旧址、**三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1个(**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3个(**豆制品制作工艺、**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80个。公布了**县漆器传统工艺项目代表传承人7名,**县农民画(民间绘画)项目代表传承人10名。**彝族漆器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和**县石老祖公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作为漆器和豆制品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市场开发基地。

(七)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聚”活力。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机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成文

化馆、图书馆、奢香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单位的免费开放工作。按照“政府扶持求生存、市场运作谋发展”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群众看戏”等运作模式,在奢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电网络公司、县电视台等单位进行了改革,在保持财政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对这些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企业送文化下乡村入工矿进社区。每场演出财政出资1万元,仅2013年财政就投入91万元,由奢香文化有限公司组织下乡演出91场,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引导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参与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继**县奢香文化公司成立之后,文化公司如雨后春笋,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先后成立了**县水西文化传媒公司、慕俄格古城文化传媒公司、**县漆器旅游产品开发公司、顺德文化投资公司、美丽**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索玛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公司,在云南十四冶建设集团的引导下,外地客商已在**新创办了**奢香臵业投资有限公司、**蒙源经贸有限公司,加入古彝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石中玉集团承包**“**宣慰府”15年经营权,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相关工作,2013年该集团就与深圳市贰零壹壹文化传播公司合作,举办了马年**慕俄格古城迎春年会,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连续开展了15天系列活动。

组建**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分公司,按照“四位一体”(农村调频应急广播、村村通长效维护、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的综合服务体系目标,目前,全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用户达24658户,实现年总收入900多万元。积极推行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将原由文化行政部门(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交由文化企业(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执行,文化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负责组织验收、督促、指导,确保完成工作任务。

(八)深化交流,开放合作“创”品牌。积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将对外及港澳台文化工作

纳入文化工作规划,配备专门人员,并足额拨付每年对外交流专项资金30万元。充分利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参加重庆綦江全国农民画版画展览、南京六合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览、河南郑州全国农民画画展、浙江秀洲第五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北京第五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文艺与书画活动、中国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第二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以及各届多彩**舞蹈大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播出后,多家省级电视台卫视频道相继播出,有效宣传、推介了**,大量港澳台、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纷纷涌入**,美丽的**及资源优势、投资环境进入了广大商家视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拉动了文化产品的销售。

三、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目前,我县的文化事业工作,由于得到省、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正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体会和成效。

几点体会和经验:

一是党政重视,注重培育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体系”,是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9年获批“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以来,我县始终高起点、高品位谋划,讲机构组建、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纳入县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推进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和运行,是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根据“企业主导、政府服务、市场运作”的方式,在每年按地方性财政收入的0.1%比例投入文化事业发展,并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投入,初步实现了“企业买单、政府补贴、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为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市场运作,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市场环境,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规划,是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高起点、高品位编制了水西文化产业园、**彝族漆器产业园等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注重项目的储备,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市场环境,为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了重要载体。

四是探索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慕俄格古城、油杉河等重点景区为依托,立足**漆器、农民画等民间工艺产品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精心打造了一批文化味浓、吸引力足、影响力深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

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是2012年,在协办全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县文体广播电视旅游局被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协办全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先进单位”。

二是2012年,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上,**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被**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2011年,重庆綦江全国农民画版画展览中,选送作品《桃李满天下》荣获二等奖;2012年,在南京六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农民画画展中,选送作品《杜鹃花魂》获得二等奖,《吉祥家园》和《有缘来相会》分获优秀奖;农民画论文《农民的孩子画农民画》荣获优秀论文奖。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全国农民画画展中,《新农村》和《好收成》获特别奖。在浙江秀洲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挖洋芋》获优秀奖,其余6幅获得入选。

四是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文艺与书画活动中,舞蹈《不老的歌谣》获得金奖。在多彩**舞蹈大赛中,我县选送的《**号子》分获市级三等奖、省级优秀奖。在参加《**故事》系列活动中,我县选送的小品《都市即景——背

篼》获得一等奖和最具本土特色节目奖。在参加全市廉政文化小品大赛中,我县选送的《莫伸手》荣获二等奖。

五是在中国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第二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选送的论文《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与服务理念的创新》获优秀奖。**县图书馆举办的“开拓前进、勇于创新——热烈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图片展、猜灯谜等活动,被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编印在其《工作简报》上全国交流。

六是《**“三化三结合”——助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得到省委宣传部喻红秋部长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学习。

七是在参加**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奖中,我县的《天坑下的生死大营救》被评为2011**广播电视奖三等奖。

八是2012年,**县体育事业服务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一名同志被表彰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九是2013年,**县图书馆在全国第五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中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 “先进集体”和在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荣获“国家一级馆”;**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被**省体育局表彰为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先进集体。

十是创新文化旅游体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2014年迎春系列活动,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70.45万人次,完成旅游综合收入5.75亿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县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文化建设涉及面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专业技术人员老化,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

指出,要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使自然风光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复查考核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查找差距,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抓落实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奖励机制,繁荣文艺创作。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县,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县文化旅游工作成果奖励办法》,《**县文学作品奖励办法》激励文艺工作者,加大文艺创作力度。

二是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督促和协调力度,使投资70个亿的慕俄格古城尽快完成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打造,将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古城堡展现在世人面前;加快羊场坝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进度,为拍摄电视剧《志在冲天》提供拍摄基地。

三是深化文物、“非物”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争取将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川滇黔省革命委员旧址建成“**红色文化纪念馆”,对七家田伏击战指挥所旧址、红九军团政治部指挥所旧址、六寨苗族游击队(苗族独立团)成立会议旧址、梯子岩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增加文化内涵,形成红色文化的闪光点。

四是推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一是以慕俄格古城为载体,立足**漆器、农民画等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优势,整合内外企业、资本和人才资源,推进漆器和农民画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传承、研发、展示、销售、收藏、教育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工艺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漆器文化创意中心,农民画艺术创作基地、漆器——农民画培训教育基地、漆器——农民画艺术展览中心等四个功能区;开发漆器高档仿古家具、装饰画、商务礼品、儿童礼品和精

美饰品等不同层次、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商品和文化工艺品;同时抓好服务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二是围绕**优势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三大领域,以古城、古镇、古寨为主要载体,以古彝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文化味浓、吸引力足、影响力大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加快古塔、古井等古迹的重建与美化,提炼古彝文化核心要素融入县城环境建设,提升县城魅力,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游;依托彝族、苗族、白族、蒙古族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特色乡镇、民族村寨为主要载体,整合少数民族民歌、戏曲、舞蹈、服饰、手工艺、婚俗、节庆、饮食等传统文化资源,深入开发参与性强、娱乐性足又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体验性项目;举办祭水节、火把节、跳花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以九洞天、支嘎阿鲁湖、油杉河等旅游景区的深入开发为重点,大力开发观光、休闲、运动、体验、科考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做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力以赴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升级版”。

上一篇:认识垂线教学反思下一篇:云南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