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25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共9篇)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自组建以来建设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经历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更名大学的建设过程,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的底气。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中心全体同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参加到现代大学的建设中来、深化改革创新,在信息化建设和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培养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开辟发展新局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越来越多涉及学校工作各个方面的状况下应运而生的;而工程训练中心则是为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手段创建的校内实践基地。这两个中心的建立为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学手段,甚至对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无疑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随着教育教学质量日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现代教育技术还是工程训练,其发展都受到了强大的背推力和遇到了多方面的瓶颈,为此唯有认准方向看清道路,坚信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的原动力,保持“三个自信”的良好精神状态,大胆创新寻求突破。一段时间以来的改革实践,尽管尝到了酸甜苦辣,但最终改革带来的实惠却依然鼓舞着我们继续去尝试、去探索。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迎难而上,坚定改革的信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为建设现代大学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在办好国有企业的方向原则上增强“道路自信”, 切实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胡锦涛同志作的十八大上报告中贯穿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特别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 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因为, 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由此可见, 我们增强了“道路自信”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实现途径, 就要进一步认清“道路决定命运”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极端重要性, 进一步明确, “在当代中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因此, 对于在祖国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肩负重任的国有骨干企业来说, 我们坚持“道路自信”也应具有自身认知和实践的特殊针对性, 着重在理性认识与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总体要求。既要在感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走过艰难历程并取得来之不易的显著成效等方面,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也要在坚持企业改革发展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等方面,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又要在把握企业的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目标追求等方面, “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还要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职工群众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 “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搞好企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的政治优势等方面, “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虽然东汽作为传统典型的三线企业, 当年建于西南偏远地区和龙门大山脚下, 远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甚至交通干线, 可谓不占天时、没有地利使得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格外艰苦。正因东汽人始终珍藏一颗扎根三线、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赤胆忠心, 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道路无怨无悔, 从而使他们在40多年艰苦创业中能够历经磨难、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并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已经发展成为年产上3000万千瓦发电机组、年产值超200亿元规模效益的现代化企业, 成为全国“三足鼎立”的三大汽轮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二、在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的思想观念上增强“理论自信”, 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带领党和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与激励全国人民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已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从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所以, 我们增强这种“理论自信”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在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更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 对于在5.12特大震灾中惨遭浩劫、损失最重的三线重点企业来说, 我们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更要体现“发展才能自强”的客观真谛并把加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主要依靠增加产出、加快发展来克服困难、战胜灾害、求得生存和发展, 以此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们在搞好受灾员工及其家庭安置中更要坚持党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主人翁地位, 以此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我们在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企业灾后恢复重建和科学发展中, 更要坚持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同步建设和两个文明的共同提高。尤其在参与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 通过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努力增强企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以此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履行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不断提升“火电”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核电、风电、气电、光电”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 重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中更要坚持“统筹兼顾”, 以此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正因有了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支撑, 虽然遭逢千年不遇、历史罕见的汶川特大震灾给企业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毁灭性破坏, 尤其是几百个同胞不幸罹难、数十亿资产家业损毁殆尽、企业生产基地与职工生活家园被迫整体搬迁、重砌炉灶的灭顶之灾。东汽人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 能够擦干眼泪、挺起胸膛、穿越灾难、崛起废墟, 并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与“三年任务两年完”的出色业绩, 经受了抗击八级特大震灾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 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三、在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

探索实践中增强“制度自信”, 着力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包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这种制度体系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根本保障。因此, 对于我国开发能源产业、建设电力工业和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来说, 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就要牢牢把握国有企业经济组织的性质特点,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切实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在深化以市场为取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改革中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 切实搞好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努力适应发展市场经济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展客观需要。其中包括坚持将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用工分配”等企业发展工作的各个方面, 尤其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使得国企改革真正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切实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主导作用。而且, 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使命也决定和要求必须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涉及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这也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既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在节能环保、扩大就业、维护稳定、奉献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等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而且正是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东汽人才仅用一年六个月就在异地全面建成了东汽新基地。他们更加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灾后亲临东汽、温家宝总理震后六到东汽关心指导抗灾重建时寄予的亲切嘱托和殷切希望, 按照“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紧紧瞄准创办“技术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的“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奋斗目标, 很快使“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新东汽拔地而起, 在做大做强中又傲然屹立于祖国大地和世界的东方。

三个自信 底气何在学习心得 篇3

十八大报告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结过去取得的工作成就时,提到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要坚持理论自信、要坚持制度自信。

报告强调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三个自信,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那么我们为何如此自信,底气又来自哪里?

首先,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基础之上的。近代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自打鸦片战争我国陷入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时候起,千千万万热爱祖国、不甘屈辱的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道路,可谓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其心不可谓不诚,其力不可谓不巨,然而留载于史册的却是一次次失败、一场场悲剧。每一次失败其共同症结在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我们的党在总结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国情的选择、实际的选择,一句话,是来之不易的适合中国的选择。既然有了正确的选择,我们就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开拓更为灿烂的前景。

其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两个时期纵向比较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和认识,加之“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走了很多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巨大的变化中,使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再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国际观察横向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从事的各项事业无论在何种变幻的国际形势下,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纵观30多年来世界风云,中国的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无疑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令人赞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全面真实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戮力同心、接力奋斗的伟大历程,是我们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是我们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课题。习近平同志把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同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为我们更好地发挥党史教育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基本遵循。

一、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坚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信念

2013 年3月17日,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 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坚守理想信念,要求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又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学习研究党史,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首先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理想的旗帜。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就从六个时间段系统回顾了社会主义5来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国到中国的伟大历程。通过这一回顾,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他强调,明白了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史,我们就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立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习近平同志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这恰恰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回顾过去,邓小平同志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展望未来,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二、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不断增强坚持走自己路的决心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无论是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都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探索。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学习研究党史,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在道路问题上,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不少教训。民主革命时期,有些人把共产国际的指示教条化,把别国经验神圣化,试图走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党在进行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又走过一段弯路。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 “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回顾这段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探索和流血牺牲,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站立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三、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汲取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坚定砥砺前行的决心

确立了发展目标、找到了通往梦想的正确道路,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是一片坦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直面前行道路上的风险与考验,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增长智慧、锤炼品质,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不断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学习研究党史,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就是要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现在,社会上对待前进中的问题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一些人遇到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就全盘否定自己的历史和奋斗。这显然不是我们面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对前进道路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应该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一刻不停地加强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深入理解党在复杂环境下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宝贵经验,培养深邃的历史思维、恢弘的战略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提高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谋划大势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本领。

对此,习近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很多事要回顾,看看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特别是遇到同样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温故而知新嘛。这一思想也生动地体现习近平同志的具体实践当中。

比如,在中央制定八项规定时,习近平同志就再次重温了1979年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和邓小平同志为起草这一文件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为了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他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

又比如,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开放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深化改革开放,必须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自觉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他总结了改革开放长期实践积累的5条宝贵经验,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些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成为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九十多年奋斗,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实践成果,而且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就是要汲取党史、国史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坚定砥砺前行的决心。

四、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念和主张

当今世界剧烈变动,充满着变数、蕴藏着风险,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的博弈十分激烈;当代中国深刻变革,不同思想观点、价值取向、政策主张相互交织,往哪走、怎么走的问题,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都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复杂形势,常补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研究党史,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就是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现在有些人低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否定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结合党史、国史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了严厉驳斥。他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回顾近代以来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习近平同志总结党史、国史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他们的目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决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我们民族的历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社会思潮,要在更加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就必须从近代以来我国发展跌宕起伏、人民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汲取营养,弄明白历史怎样走来、又怎样走下去,自觉廓清思想认识上的迷雾。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为适应新形式,迎接新挑战,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局党组提出了“三个创新、三个突破、三个加强”的管理要求,在这,我就自己的所在窗口办的一些工作情况,结合学习讨论的结果,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三个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方式。要加强内部管理,使各项工作做到规

范有序、优质高效,将编制的《窗口办工作手册》、《办文服务手册》等与窗口有关的规章制度编成《制度汇编》,发放到干部职工的手里,为创建管理工作提供制度管理保障。

二是创新服务措施。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简化办文程序,压缩办文时效。

三是创新监控手段。发扬窗口办监督职能,督促各股室按要求,按时效完成办事任务。

二、三个突破

一是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和市场建设上有突破。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要继续做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

二是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上有突破。尽快对乡镇国土所实行垂直管理,真正把乡镇国土所的人事、财务、业务、组织关系等统一由县局管理。并完成全县**个乡镇国土所合并成**个国土资源所的方案,按照“五个一”的要求逐步进行建设。

三是政务公开和办事窗口规范运行上有突破。要进一步完善以“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窗口办文,实现受理权、办理权、审批权三权分开,各种收费和证照办理必须由股室提出办理意见,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审批,做到了规范、透明、准确、高效。

三、三个加强

一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①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执法人员必须自觉加强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熟练掌握与本执法岗位相关的法律知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严禁运用法律法规错误、程序不合法不到位的现象出现;②加强思想教育。我们窗口的工作主要是对外服务,我们应本着“立足本职、敬业爱岗、积极创业、文明服务“为宗旨,以“创社会服务文明新风、展青年工作时代精神、塑规划国地公仆形象”为目标,发扬“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精神,高效服务。

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财务建设。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钱、票分开制度,和票据管理制度。针对乡镇乱收费现象,要加强教育,并联合减负办、纪检、监察等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业务建设。

1、加强法制宣传。继续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提高全民守法、珍惜国土资源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领导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土地忧患意识、土地国策意识和土地法制意识。营造一种珍惜土地、尊重法律、追求法制的社会风尚,为土地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做好信访、督办工作。依照职责范围、权限切实解决群众反映问题,按照法律规定落实好各级各部门的督办的事件,积极主动排除因国土资源工作中影响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一、坚定道路自信的依据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道路自信。而这种自信并不是盲目的, 是有其依据与来源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

回顾历史,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既没有自尊, 更谈不上自信;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我们站起来了, 但远没有富起来、强起来, 而且由于文革浩劫, 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也没有自信的资本。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们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以来,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另外, 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 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中国道路”创造的“中国奇迹”令世界惊叹。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成功的选择,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道路, 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正确道路的选择为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 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对此, 我们必须深化认识, 坚定道路自信,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满怀豪情地推进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坚定理论自信的依据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这一理论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下所带来的一系列成就, 无疑成为要坚定理论自信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足以体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特点,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二是特色鲜明。这个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是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一脉相承体现在三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 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与时俱进则体现在三者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 在不同时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证明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从根本上来源于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每前进一步, 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同时也是对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力检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下, 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起来,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起来,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三、坚定制度自信的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多年来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三大成就之一, 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十八大对这个制度作出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 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上, 进而解释了坚定制度自信的依据与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切合实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既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 又符合我国国情、适合现实需要,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保障民主, 又体现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政权性质, 而且坚持国家和基层两个层面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这样既确保人民民主权利,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又体现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意志,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激发活力、规范秩序,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共同富裕,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永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制度体系, 我们应该引以为豪, 充满自信。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合乎人民群众利益,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已经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党建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与清醒, 切实做到成绩面前不自负, 困难面前不气馁, 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开拓进取、自信坚定, 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精神鼓舞自己、激励自己、超越自己, 实现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科学发展。将心理上的自信、思想上的坚定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这样, 才能自觉坚定“三个自信”, 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懈进取和自我革新中日臻完善, 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学习三个敬畏心得体会 篇7

安全是民航行业永恒的主题,也是空管工作的生命线!近期,我们认真学习了冯局长在2020年4月份民航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了解了“三个敬畏”的精神内涵,深刻体会到了开展“三个敬畏”主题教育对于民航系统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尤其在现阶段疫情的特殊时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容不得半点松懈!其中提到“知敬畏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我觉得深有感触,心存敬畏非一朝一夕的一时冲动,而是应该内化于心,成为我们民航从业者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民航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须把敬畏生命作为使命担当,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敬畏规章就是要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将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有章必循,才能规范管理;敬畏职责强调的是责任意识,可以让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们加深理解工作中的相关认知,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贯彻“三个敬畏”。总结过往在新机场建设中如何以敬畏生命为信仰,敬畏规章为准则,敬畏职责为动力,以此标准作为解决一切困难的准则。

三个一切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我党走过的九十年,正是在不断的总结、批评、创新、发展中,最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今天国富民强的美好局面,使我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49年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29年间增长了11.29倍,年均增长9%。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党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坚持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他认为,搞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调动、发挥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是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我认为,只要明白了“三个一切”的主题思想,不难发现,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为主线,思想理论为辅助,做到严以律已,不走错误路线,真正做到服务于民,诚信于民,才能使人民群众信服于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我们的党才会更加容易同时也更加顺利的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个自信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一面旗帜”,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条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一套制度”,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理论指导实践、以什么样的制度保证方向等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保证。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同时, 十八大报告号召全党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实现国富民强, 印证“道路自信”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一提到《春天里》这首歌, 人们就想起那两个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高歌的打工仔, 想起2.5亿农民工对未来的彷徨和渴望。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面对过如此多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几亿名背着“蛇皮袋子”进城的农民工, 让“凝固的中国”变成了“流动的中国”。他们创造的光荣和梦想成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身的标志性成就。他们内心的纠结和迷茫, 也折射出转型中的大国成长的烦恼。

很多人还记得, 2009年年末,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榜, 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先锋。在全球金融危机中, “正是这数以亿计的个体自救, 完成了对这个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2.5亿农民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擦亮“中国制造”的品牌, 打造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助推经济形势的“V型反转”, 为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社会阶层”, 农民工带给我们的, 不单是炫目的物质成就, 还有无数心灵的感动。在北京“7·21”暴雨中, 150名农民工用血肉之躯救出182名被困群众, 成为“平凡的真英雄”。破解世界建筑难题的赵正义, 获得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为“农民工发明家”。从“傻根”变成明星的王宝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北大保安、从农民工成长为十八大代表的巨晓林……他们用行动积聚起社会的正能量, 成为“中国的脊梁”。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为中国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流动的中国”释放出罕见的能量, 也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 考验着治国理政者的政治智慧。从总书记关心留守儿童, 到总理帮助农民工讨薪;从给农民工子女一张安稳书桌, 到健全工伤、养老等社会保障;从国务院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从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到创造条件打开上升通道;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的发展进步和权益保护推动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促进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代农民工留不住, 第二代农民工不回去, 第三代农民工回不去。”今天, “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登上历史舞台。与眷恋故土的父辈相比, 他们面临着扎根城市还是归根农村的两难抉择, 面临着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惊险跳跃”。这样的抉择和跨越, 不仅关系亿万农民工的福祉, 关系“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更关系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人们期待着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加铿锵有力。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所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指导实践, 强化“理论自信”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意味深长的变化, 拓展了国人的言说空间。今天的互联网上, 动辄数以万计的跟贴、留言、转发, 引发着“我来看评论”的感慨;“给力”“伤不起”“你懂的”等各种潮词表达着真实而复杂的信息……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 恩格斯认为, 劳动和语言 (及其表达) 是人类思想形成与进化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近年, 从“孙志刚事件”影响废除收容法案, 到网络讨论提高个税起征点;从“免费午餐”引来政府接棒, 到网络反腐推动纪委介入;从河南洛阳网友当选人大代表, 到知名博主受邀走进中南海, 在各种公共平台上, “中国好声音”此起彼伏;在国家成长和社会进步中, “表达权”成为重要推力。

不仅要有麦克风, 而且要练就好嗓子。如今, 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 我们的表达渠道空前丰富, 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大喇叭还是小喇叭, 都不过是扩音器, 要说得好听、唱得动人, 还要有理性的心态。无论是微博上“辟谣联盟”的成立, 还是反日游行中“反对暴力”的举牌;无论是倡导捍卫他人的表达权利, 还是提出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 学会如何表达, 懂得遵守规则, 我们才能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 筑起文明理性的河床, 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保障发展, 增强“制度自信”

2007年年底, 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 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 “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 而“晒”字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晒”字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 “以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 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制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 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 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 “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之时, 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速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 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 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切期望。

的确, 近年,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 晒账本、晒工作, 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 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 “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 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 “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 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 “晒”字的闯入, 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委“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 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 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 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 从本质上讲, 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是“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的权力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不论“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 还是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不论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3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 还是“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 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了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了现代公民精神。这些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写入每个人心中。当大地震肆虐汶川, 各地志愿者齐聚震区, 与灾区人民一起守望相助;温州动车事故之后, 温州市民在寂静的深夜排起献血的长队;当大雨侵袭北京, 150名农民工救出182名被困群众, “这一刻, 所有被大雨冲刷的人都是北京人”。公民参与从涓滴之间凝聚起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成为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兔年春节期间风行全国的“微博打拐”, 不仅有大量社会名人参与街拍, 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三元免费午餐”从微博上的爱心共振, 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为儿童端上热腾腾午饭的同时, 也铸就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经典案例, 催生出信任与合作的正能量。

发源于公民个体的参与热情, 悄然之间使政治生态更加民主开放。“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 政府信息公开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逐渐成为常态;政府决策的听证制度日益完善, 为公众参与决策过程提供了制度载体;重大决策事项更加注重征求和汲取民意, 各地网络问政日益制度化、常态化。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始终是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焕发出促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正能量。

社会学家指出, 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从网络上积极“围观”、坚定互动, 到现实中参与监督、促进公开;从草根慈善、社会组织, 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 “积极公民”的形象在近年逐渐清晰。对公众而言, 只有理性参与公共事务, 才能涵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 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 以制度渠道海纳公众的“参与百川”, 能够促进自身的制度创新, 尊重民意也是公权力最好的民主素养。

“你所站立的地方, 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 中国就怎么样。”如果你曾以140个字理性表达诉求, 或者参加过政府决策的听证会, 那么你已经参与到时代的前行之中, 成为我们这个“参与时代”的建设者、推动者、主人翁;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 但是所有人的力量相加, 就足以升腾起改变时代、推动进步的正能量。

上一篇:泛华代理保险产品说明会主持串词4页下一篇:消防设施器材使用管理保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