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2024-05-18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精选10篇)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1

一、从教师的专业性来看,可以概括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

1、教师的专业精神:首先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中确立教育理想和信念。一个缺乏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很难讲他有良好的专业精神。良好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支柱和创造性工作的动力之源。专业精神还包括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师德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灵魂,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向性作用。

2、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是指教师应有的综合性文化素养和生活工作经验。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新课程重视传统教学中显得并不重要的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更强调三类知识的更新、优化和整合。这就是新课程教学的高层次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新要求。

3、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语言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教育想象能力,教育机智运用能力、教育现代化技术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4、教师的专业智慧: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综合化的产物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积累、提炼和结晶。是教师个性化、综合化、高层次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差异主要还是专业智慧的差异。专业智慧只能从教学实践和学习中自主总结与长期不懈的感悟中得来。积累、感悟、升华是教师专业智慧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是发展教学专业知识,发展教学专业能力,这是成为好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理想,发展教育专业思想,这是成为名教师的重要内容。第三层次是在第一、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专业品格,发展教育专业智慧,这是成为教育家的必备条件。

三、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

成长期:参加工作后2——5年。这阶段需要拜师学习,逐渐认同教师的职业责任,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转变。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一画一机”;常规基本功: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查。简单地说就是要过教育教学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成熟期:需要5——10年时间,也就是初步成为一个经验型教师。教师开始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逐步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等教学方式,建构自身经验体系。部分教学成果显著的佼佼者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经验型或技能型教师。

成名期:需要10——20年时间,成为当地有名的教师。少数越过“高原期”的教师,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对学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成为学科领军人物。

成家期:一般是在参加经验工作20年以后的日子。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专家成长之路,并把触角延伸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方方面面,成为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专家。

让所有学生获得知识,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对学生一视同仁,承认个体差异,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了解学生是怎么成长和学习的;尊重学生因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家庭而在课堂内表现出的差异;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动力、学习效果以及同伴关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

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透彻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构架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具备教授学科知识的技能和经验,熟知这种技能,了解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在前技能、前概念上的差距;能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理解性教学。

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监护学生学习

进行高效能教学,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和方法,并能运用得当、游刃有余,能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专心、投入地学习;知晓怎样确保学生参与和营造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怎样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知道怎样去评估个体学生和整个班级的进步;能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理解力,能把学生的表现向家长作出清楚的阐述。

教师能系统地反思,从经验中学习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楷模——会读书、质疑、创新、勇于尝试和接受新事物;熟知有关学习的理论、教学策略,始终关注和了解美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及焦点;经常批判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化知识,拓展所有的专业技能,将新的发现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教师是学习型团队的成员

能与他人合作改善学生的学习;具有领导力,知晓如何积极寻找并建立与社区团体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制订教学策略、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方面,能与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能够评价学校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分配,以实现国家和地方的教学目标;深知如何与家长合作,使他们富有成效地参与学习的工作。

四、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做一个有高精神境界的教师

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我们在将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投向外在于生命的专业的同时,更应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去观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乃至自己的整个生命。他说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反思者。他说,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他是上课,但她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他说,有了生命的境界,我们就能诗意地栖息在教育大地上。

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大地。美国心理学家陆哥赫胥勒说:“如果让我来总结人类20世纪的历史,我将这样写到:‘人类在20世纪的最大悲哀,不是地震、不是水灾,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卡通片的感官欲望的刺激,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想和信念。我们在理想上已经衰老,但在心理上却没有满月,他们的躯体已经接近坟墓,但在人格上却没有健全。’”

2、做一个有学习力的教师

关于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活动各方面的组织规则。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生产、传播、吸收和创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成了最为主要的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表现形态;国家、事业、行业领域的发展都要以知识为核心进行,知识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知识的传播方面讲,知识社会是信息社会;从知识的获取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学习社会;从知识价值方面来讲,知识社会是精神社会、理性社会。

3、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 如果对他人的经验不假思索地完全照搬,一种情况是没有领悟他人思想的精髓,只是简单地模仿;另一种情况是经验往往具有时效性。对于他人的经验,只有批判性地接受,才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发展,同时教师也会随之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借鉴的目的是发展自己,理解他人经验中的核心为己所用。批判他人的经验要有追问的意识,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想得更深。

4、做一个有教学力的教师

教学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在学科教学上。每位老师都担任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好与不好,关系到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数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的内涵及多重表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要提高学科知识,教师必须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科知识,构建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寻找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

要重视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检验教师执教能力。教学基本功是教学之基,教学之本,抓好教学基本功,就是抓好教学的根本。“传统”教学基本功是基础,从传统狭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教师课堂上的讲、写、态、画、读等几个方面,侧重课堂教学技能的展现。教学基本功要与时惧进,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任教学科必须具备的熟练技能。教学基本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科教学基本功;另一个则是学科能力基本功,即搞好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技能,或叫学科专业能力技能。

5、做一个有研究力的教师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课程向教学转化,教材向教师转化。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解决矛盾的新办法。要做到学习与教学并驾齐驱,教学与研究双向互动,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形式。怎么样才能提高研究力?要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一个缺乏研究力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成不了大器的。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首先要用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对教育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要不断积累素材,勤于笔耕,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教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要苦炼内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反思,自主发展。

五、如何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倡导教师在深入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主要包括:(1)自我分析。对自身已有的专业素养、优势机问题进行分析。(2)自我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专业发展的重点,明确专业发展的理由,预测专业发展重点的结果。(3)行动计划。外了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机时间安排。(4)实施要求。实现发展目标所需的条件与需要提供的帮助。教师的发展规划在年龄和专业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希望能够在班主任的管理上有所发展,有的希望能够擅长学科课堂教学,有的希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有的希望在教科研能力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因人而异,有所侧重。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学习教育理论——选择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的路径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2

一、教师团队的最高境界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即每位教师的能力水平都能够得到发挥, 各尽所能, 同心协力为专业建设和学科教学服务。二是指团队教师的个人奋斗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自我发展。如果说, 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是推动专业发展的纵向动力, 教师团队精神则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横向动力。

团队精神是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团队成员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共同创造团队业绩。一个教学单位, 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都很强, 这个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就很高, 其社会声誉也随之增高, 团队成员的自身发展和教学成果频出。教师的创造性成果不仅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问题, 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团队凝聚力也体现在教学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一个教学单位除了教学和科研外, 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 教师之间相互协作, 服从调配, 教师主动承担或协助他人完成单位临时性和突击性任务, 体现教师团队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 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和谐共振等也是教师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二、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单个孤立发展, 而是建立在团队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是整体师资力量发展的结果, 单一的个体发展是不可能支撑起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有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必然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 教师团队的有效发展又为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德性品质以及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直接关系。德性品质低下, 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 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得不到很好发展的, 一个团队里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人, 这个团队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与德性精神外化, 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团队凝聚力的动力要素。精神外化是精神内化的外显形式, 也是德性精神的行为表现。教师通过知、情、意、行的实践与体认, 能够把自身发展与彰显德性精神联系起来, 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 彰显个性, 弘扬德性精神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团队凝聚力的根本保证。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教师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 学校也并非一块净土, 学术腐败和人情关系使部分教师的德性精神失落, 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教师发展及团队凝聚力, 从而也制约了专业和学科发展。因此, 弘扬团队精神, 加强师德建设依然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看法是教师发展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 先有专业发展才后有教师发展。笔者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在教师发展范畴内, 它不仅涵盖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创新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还与教师德性精神的彰显与弘扬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团队凝聚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 学科与专业发展是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能力的基本条件。各学科和专业发展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专业实力的加强所带来社会信誉度增加, 从而带来生源的保有量不断增加, 同时也给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学科和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受益者。团队凝聚力也是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人气指数及专业质量的基础。一个专业有不同的学科和方向, 它们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教师队伍的人气指数以及学科和专业的信誉度等。笔者曾经历过的一个专业原是一个人气指数极低, 教师之间充满矛盾和危机, 原有的两名教授同时跳槽, 致使专业陷入极度困境。近年来, 单位经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 优化了专业建设,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原先离去的两位教授又回到了原单位。这一事例说明, 专业的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教学单位的人气指数是密切联系着的合力系统。

综上可以看出, 有了教师的发展, 然后才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有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才能够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 教师发展是根本,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目的, 学科和专业发展是方向。因此, 优化专业建设, 提升教师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是促进教师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西方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有两种基本理解: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被理解为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后者被理解为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有不同的等级。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过程,即教师职业向着业经证实的职业标准所要求的专业水平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结果,即教师职业已达到业经证实的专业标准所要求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从狭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更多地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教师专业化则更多地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界定的,主要强调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质量,并不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教师这一职业出发,从整体上对教师职业加以审视,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质量、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重新树立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实现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传入我国,最早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施恩(Edgar·Shein)教授。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nglas T·Hall)的观点,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他把人的职业分为外职业与内职业。表示职业生涯的客观特征的是“外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工作时期进行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的连续体(一般是具体的,包括职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收入、工作地点等,侧重于职业过程的外在标记)。表示职业生涯的主观特征的是“内职业生涯”,涉及个人的价值观、态度、需要、动机、气质、能力、发展趋势等(包括观念、掌握新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职业成果和荣誉感、自我实现等,侧重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职业生涯虽然是个体概念,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但与其所在的组织密切相关,一个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为其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这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其主体是个人与组织,具体到教育部门就是教师与学校。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匀速的,而是一个成长、低潮与更新相互交替的过程。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核心,教师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把教师个人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师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是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学校发展双赢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职业生涯规划学说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创新之一,就是对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该学说为我国的教师管理开拓了新的视野,教师职业生涯是教师全部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教师“育己”的过程。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最终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决定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因此,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适合教师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加教师在工作中的动力,使这一特殊群体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把职业生涯管理理念运用于教师这一职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即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

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所经历的时期会因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表现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在探讨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时离不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虑,需要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框架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描述。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探讨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确定教师需要和能力的基础以及专业训练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道路指明方向,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的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基本上植根于美国学者富勒(Fuller)1969年提出的“教师的关注”阶段论,它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以教师的共同心理特征、态度和实际需求划分发展阶段。

富勒认为:“个人成为教师的这一历程是经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而逐渐递进的。”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即任教前关注、早期求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他的理论注重教师的职前培育时期以及准教师们的关注内容,在师资培养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忽略了教师个体的聘任、在职进修,把教师个体的成熟阶段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终结,割裂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1984年,结合对成人发展与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费斯勒(Fessler)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教师职业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中加以考察,教师所经历的职业周期是与这两个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他认识到教师会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遭遇挫折甚至陷于停滞,同时,他没有把年龄作为严格的划分阶段的依据,突出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循环性,把教师作为发展的个体放到各种对其产生影响的背景情境中,指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此消彼长与循环互动的过程。但是,费斯勒关注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和突发因素,相对忽视了较稳定、具有持久作用的事件和因素,这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斯德菲(Steffy)在费斯勒(Fessler)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五个阶段,即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从中可以发现,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其发展不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有低潮期。在低潮期,如果适时地给予教师适当的帮助,教师就可能会重新追求专业成长。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给予教师适当的协助,能够挖掘出教师最大的潜力。因此,斯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比其他模式更完整、真实地描述了教师发展的历程。

叶澜教授从“自我更新”取向的角度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非关注”阶段(接受教师教育之前: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固的教育信念及与教育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包括实习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阶段: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任务关注”阶段(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质量)、“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五个阶段。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着时间的延续,教师逐渐从新手型教师发展到专家型教师。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程看待教师从新手型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有助于帮助教师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促进学校与教师分别在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上进行教师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有利于新手型教师以及不同水平的教师的成长。

(二)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教师研究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伯林纳(Berliner)的五阶段发展观与斯腾伯格(Sternberg)的原型发展观。

伯林纳认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从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手型教师成为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他从教师教学及学习技能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专家型教师的一般发展阶段:新手——是获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进步的新手——教学经验丰富了,但对重要的教学环节仍不明确;胜任——能自由地处理事件,但教学行为不能达到迅速、流畅和灵活;能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但决策时仍带有随意性;专家——教学行为可达到迅速、流畅和灵活。

斯腾伯格通过对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发现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异: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整合更完整,有更多的教学法知识、教学背景知识;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高,比新手型教师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专家型教师具有独创的洞察力与问题解决方法,能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深入透视。斯腾伯格的研究为新手型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学徒期或熟悉教学阶段、成长期或个体经验积累阶段、反思期或理论认识阶段(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学者期(具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主要任务是开展科研)。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教师之间会出现发展上的差异,并导致最终成就上的差异。一些教师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可能不会再有专业发展,直至退出教师生涯,另外一些教师则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完整地经历四个阶段。

综上所述,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学科知识修养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只是其专业化水平的部分表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行为的表现才是其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表现的重要领域。由于教育教学能力不同,教师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演进过程。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2003,(1).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95.

[5]肖晓敏.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作者简介: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4

2011年8月,我开始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矿业学院任教,自此,终于把自己融入了梦寐以求的教育行业。在教学方面,面对教学任务我毫不怠慢,对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全力以赴,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一年来,我先后担任矿物加工技术专业、尾矿设施与管理工程专业《安全系统工程》、《矿山环境保护》、《选矿自动化》、《尾矿库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教学。由于经验尚浅,我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刻苦钻研,通过长期随堂听课虚心向前辈请教,并认真反思比较,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作为高校教师,我十分注重用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注重教书育人,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然而,教书育人必须以自身地发展作为前提。我相信有眼界才会有境界,有思路才会有出路,在认真学习了《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术职业规划》培训课程后,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宏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哪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另外,高校教师要对自身成长的规律有所把握,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学习《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术职业规划》后的感想:

一、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对于个人相对有限的职业生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设计出自己最佳的职业路线,发展自己最佳的职业前景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意识和能力,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使自己拥有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生

(一)终身学习的需要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需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时代。高校教师作为先进知识的风向标和传播者,更是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发展和知识更新,如果教师仅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则很难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的,必须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顺应教学的发展。因此,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通过学习吸取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领域,提升专业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的统称,即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可见教师队伍的素质,不但影响着当前的教育,而且决定着学校明天的教育质量。所以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后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四)有效地解决教师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引发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的心理与行为状态。这种心理与行为状态直接导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出现认同危机,并弥散于教师的心理和行为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一种职业性伤害,既不利于教师本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又可能央及学生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来看,解决此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计划,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加清晰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性格兴趣优势不足,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避免职教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

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从教师进入高校这一天开始,伴随其一生的从教生涯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他的职业生涯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发展。那么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从而指导行动。

三、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步骤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学识、智商、情商、思维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二)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

每一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更无法发展与成长。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结合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所以高校教师在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分析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发展和变化情况,认清自己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分析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什么是有利的条件,什么是不利的条件,明确学校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保证自己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只有充分认识了解学校和社会的外在环境问题,才能在复杂和变化的状况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更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意义。

(三)确定目标

目标的确定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明确的目标会调动自身更多的积极性参与性,极大地调动出了自身的各方面的潜能,为成功做好铺垫。

(四)评估与反馈

评估与反馈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是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的过程。评估与反馈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还需时时审视外界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变化,恰当地对自己的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涯路线的选择;目标的确定;实施措施与计划变更等等 只有恰如其分地修订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一)个人的影响因素

在来自个人的影响因素中,以其家庭及个人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最大也是最深刻。

1.家庭因素

家庭对个人在职业选择上的作用非常大。个体在进入职业之前,父母亲戚对各种职业的看法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职业的看法,产生对某种特定职业的期待,当个人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走上教师岗位后,作为内部支援系统的家庭影响中心就转移到教师自己的家庭中。

2.个人自身发展因素

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发展因素有很多,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所处的生命阶段等都会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外界的环境因素

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内部,它是对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教师个人职业专业发展规划 篇5

1、个人优势分析:

(1)注重自身修养,乐于做好本职工作,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较强的进取心。

(2)语文基本功方面能严格要求自己。

(3)在浦江,有一个优秀的语文团队,有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促进我的成长。

(4)能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参与实践。

2、个人不足剖析:

(1)还不能真正了解各学段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2)对教材的处理,缺乏自我创新、自我风格,更多地停留于别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3)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还很欠缺。

(4)不善于总结归纳,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和实践活动整理成论文和课题。

二、三年发展自我规划

把握现有的资源,努力提升自己。在平时要静下心来多看多听多想多做,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使自己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让孩子喜欢上我的课堂。

三、具体目标

1、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个具备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思想的个性化教师。在教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做一个擅于思辨、不断创新的教师。

2、虚心学习,虚心请教,不懂就问,做一个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善于总结,进行自我觉悟和提升的教师。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6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陈其

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教师。教师要顺利完成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这两方面,因为它们对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和完善教育质量,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既有不同于对方的差异,也有相同于对方的联系。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应该而非必须具备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教师与社会、同事、学生、自我等之间种种关系中产生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教师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职业能力体现了教师工作能力,他们共同组成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们的出发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侧重过程,而职业能力侧重结果。例如,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像此类赞美教师品质的名言举不胜举,有的赞美老师的品质,有的称赞老师的能力。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甘于奉献,兢兢业业,以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规定自己。正如《教师铭》中说的:“呕心沥血育桃李,全心全意做园丁。”教师会一视同仁,不偏爱特别学生,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但是,从教师职业能力的角度看,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成果,希望教出来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会导致他们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是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而不去关心差生或是困难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认为老师在校园里辛勤地耕耘,老师早已把心种了下去,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他们自己看着老师的诗句从校园里长出,在他们的嘴中被吟诵成果实。所以,教师应既注重师德的培养,也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二,它们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师职业道德采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职业能力采用惩罚式,打骂式原则。前者偏重启发式,举一反三式教学,老师会注重自身教学道德,认真备课,以爱为根基,教育学生;后者偏重说教式,述说式教学,老师遇到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会用偏激的语言批评,用暴力的行为责罚。有道德的老师绝不会逼迫学生学习,不会把“打”字挂在嘴边,而是用温和的言语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它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欢迎的,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感到很亲切,乐于与老师谈心开玩笑。相反,一个只有职业能力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尊敬的,绝不是受欢迎的。因为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会感到害怕,甚至听到声音就颤抖,他们错了就要受到惩罚或责骂。长此以往,他们会厌烦上学,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除了差异性外还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鞭笞自己努力刻苦终身学习,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会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教师会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这样下去,教师的职业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他们会让我们教育的天更蓝,教育之泉更清澈!

第二,职业道德决定教师职业能力。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一定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而一个有非常高的职业能力的老师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苏联的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教师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共同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及职责的复杂性、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教师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的行为表现,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结合这两个方面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此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高超的职业能力是教师成果的体现,它们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教师职业与专业化发展 篇7

1995年2月,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 组织社会各界上千名专家,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 于1998年12月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并于1999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四个层次:大类 (8个) 、中类 (66个) 、小类 (413个) 、细类 (1838个) 。细类为最小类别, 亦即职业。以教育岗位为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 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分在第二大类 (专业技术人员) 目录下的2-09 (GBM2-4) , 分为高等教育教师2-09-01 (GBM2-41)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2-09-02 (GBM2-42) 、中学教师2-09-03 (GBM2-43) 、小学教师2-09-04 (GBM2-44) 、幼儿教师2-09-05 (GBM2-45、特殊教育教师2-09-06 (GBM2-46) 和其他教学人员2-09-99 (GBM2-49) 共七个岗位。在此明确了教师就是“专业人员”, 从事的就是1838个职业岗位中的一个。

二、教师专业

现在在基础教育中流行的概念叫做“教师专业”, 据说提出这一概念的依据是: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发布近半个世纪之后, 这部建议成为“教师专业”提出的直接依据。究竟《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说了些什么?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与“profession”相关的单词有professional groups/Preparation for the profession/professional knowledge/professional status/professional standing/profession depends/professional course/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professionally qualified/professional standards/professional competence/professional criteria/professional tasks/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professional work/prestige of the profession/professional tasks等, 这些单词出现数十处之多, 既可以翻译成“职业……”也可翻译成“专业……”。

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第85条:Since the teacher is a valuable specialist, his work should be so organized and assisted as to avoid waste of his time and energy. (翻译:由于教师是卓越的专业人员, 因此他的工作应该被协助、安排得井井有条, 以避免浪费他的时间和精力。) 这里明确教师是“专业人员”, 那么专业人员从事的就是“专业”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表述一样“专业人员”从事的依然是“职业”。认为教师从事的是“专业”而非“职业”的人还有一种分析认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将教师标准性要求加以明确, 认为教师和其他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是针对人的活动, 所以天下只有教师的工作才是“专业”其他人从事的都是“职业”。那么看《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的一句:Amongst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tatus of teachers, particular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salary, seeing that in present world conditions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standing or regard accorded them and the level of appreci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function, are largely dependent, as in other comparable professions, on the economic position in which they are placed. (翻译:在影响教师地位的各种因素中, 应特别重视工资因素, 因为在当今世界上, 其他因素, 例如给予教师的身份或尊重以及对教师作用的重视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处的经济地位, 正如其他类似的职业一样。) 在此又一次明确地将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是“职业”, 而且还有类似的“职业”。

由此“Teaching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rofession”一句中的“profession”一词应译成“教学应被视为一种职业工作”或“教师应被视为一种职业”。总而言之, 教师从事的就是一种“职业”, 和其他所有职业一样, 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只不过教师职业更具“专业化”要求。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其实所谓的“教师专业”是一个由“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的演化过程。《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想要说明的是:教师根据专业方案录用, 接受专业课程培训, 进行专业交流, 成为专业人员, 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 具备专业地位、专业水准, 获得专业资格, 并从事专业化职业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基础教育的高要求不是体现在教学的深度、难度和复杂度上, 而是体现在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方面、体现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方面、体现在教会学生探索知识和判断知识的价值方面。现在的问题是相当部分认同“教师专业”的人 (主要在基础教育) 关于“职业”和“专业”的概念模糊, 认为:教师的工作不是一种职业, 而是专业, 所有人从事的都是职业, 唯有教师才从事的是专业。由此形成鄙视“职业”, 崇尚“专业”的怪圈。在基础教育中“教师专业”的提出, 势必将教师从整个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 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从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剥离出来。一旦教师工作不再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 那么教师自身就难以融入社会, 受教育者势必也不可能融入社会。就这点讲, 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而依照这些人的观点开展教育也就只能“自娱自乐”。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 目前相当多的教育研究人员, 特别是教育管理与决策人员抱有这个观点。这会将教育带向何方?基础教育要发展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 必须体现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为此必须从教师职业化着手, 从教育社会化着眼, 全面实施教育的改革。

四、教育独立性背后的“隐痛”

1. 基础教育中教师的“隐痛”。

为什么基础教育中强调“教师专业”而非“教师职业”, 关键不是翻译问题, 而是在于基础教育的教师对自身工作缺乏自信, 在于根深蒂固的对“职业”的偏见。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看, 基础教育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处于学科领域的低端, 在教育技能方面处于教育层次的下游。当基础教育的教师被认定为“专业人员”之后, 其兴奋不言而喻, 但是毕竟在学科层面、在教育层面处于低端、下游位置, 所以处于对自身工作缺乏自信,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地位,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主观臆造出一个“教师专业”的概念。此外, 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其他行业的从业经历, 连到其他行业看看的机会也没有, 所以他们对整个社会可以说是不熟悉的、不了解的, 对“职业”的认识是不清晰的。基础教育中有相当一批人人认为“职业”与低层次的“劳力者”是统一概念。其实, 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能简单地从学科、教育的“深度”体现, 而是从教育领域涉及的“广度”表现的。

2. 对职业劳动的偏见是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的关键。

造成“素质教育”步履维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宏观上劳动力价值定位的缺失, 二是教育中存在的对“职业劳动”的偏见。基础教育对“职业”的偏见尤甚, 是造成了人才不对称的现状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什么“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什么“劳动者光荣”, 什么“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知识和价值”只见诸于报端,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不好“扫马路”, 考试不行“上职校”, 高考落榜“卖苦力”。在基础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才是“正统”的教育。基础教育对“劳动”的偏见, 源于教师本身既不知道什么是劳动, 又不认为自己是劳动者 (除非谈到工作辛苦时又会是另一种说法) 。实施素质教育真正的关键不是考试制度, 而是基础教育对职业劳动的偏见。

五、教育改革首先是教师制度的改革

1.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把握教师职业的特征, 协调职业性和专业化的关系。教师的职业性是指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参与性成员, 从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的工作状态, 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用合适的方式, 说合适的话, 做合适的事。教师职业是对教师从事的工作的一种静态的描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 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对教师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动态描述。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并不排斥教师工作的职业性, 而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必须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通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育, 可使教师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教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讲包含教师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三个部分内容。

2. 教育社会化。

教育社会化有两个含义, 即教师的社会化和教育的社会化。教师社会化, 一是指教师来源的社会化, 不能单一依靠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二是指教师职后培训的社会参与, 不能依靠从学校到学校的培养模式。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关键性“瓶颈”。教育社会化, 一是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二是教育过程的社会化。长期以来一直讲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载体, 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但是基础教育还是以知识为中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点缀, 德育为花絮的教育。教育过程的社会化要求教育必须打破学校的围墙, 坚持“无边界教育”。 (注:“无边界教育”不是“多媒体教育”, 而是要从根本上打破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重点, 建立学校、社会共同参与下的新的教育过程。) 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实施的一个问题就是连教师都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一位师范生在大学接受某位教师的教育, 工作后接受这位教师的学生 (或这位教师的师兄弟) 的带教, 成为骨干教师之后又是这位教师的老师、师兄弟或学生在引领, 或许某一天被带教的老师又成为导师团队的成员, 如此往复近亲繁殖, 何谈教育社会化。

摘要:“教师专业”的提出将基础教育从整个教育体系中分裂出来, 将教师从整个社会体系中分割出来, 顺应了某些人根深蒂固的对“职业”的鄙视。“教师专业”的提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基础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师社会化的改革, 要把握教师职业的特征, 协调职业性和专业化的关系。其次是教育社会化的改革, 要从根本上打破教育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内容为重点, 建立学校、社会共同参与下的教育过程。避免基础教育改革氛围轰轰烈烈, 但改革实效与整个社会没有多大的关联, 最终使改革走向静默的局面。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11-0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技能。但许多教师还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学习惯,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很难适应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应用能力,并持续性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化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的迫切的任务。

一、反思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新课标实施后,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认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坚持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从而不断得到提高。可见,教师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就离不开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不要老师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研究。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和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化学教师要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研究结合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条件下的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高中化学教师一直是重知识教学,也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很少用心去研究教学,很少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都给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带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的重要专业素质,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去总结教学经验,也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教师缺乏反思,不提升反思能力,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就只会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跟不上教学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深入发展的要求。例如,新课标实施后,高考的命题要求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它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教师不很好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那么就很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没有这种教学反思的习惯,使得教学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改正和提高。

(二)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化学学科是逻辑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理科学科,因此,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时要明确好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充分总结和凝练,提出明确的教学环节小目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地明确教学核心,制订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相应的教学方案存在针对性不足的情况。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记住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现象上,忽视化学实验和相应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应用知识,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过程。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简单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摆脱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的桎梏,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进行《硫酸、硝酸和氨》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的高中化学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灌输教学,很少指导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性实验。如果高中化学教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没有详细的规划,做好实验准备、布置实验作业,那么就很容易将整个教学过程沦为灌输知识的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专业知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资本,是服务引导学生的必备材料。如果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指导,就会导致教学过程华而不实,就好比盖一座大楼缺乏根基和材料。通过对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缺失是制约高中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问题之一。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教育存在的“局限性”特点,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少,教师与教师之间没有得到互补。因此也就无法从他人的教学中获取有益的帮助,并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久而久之,使得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在进行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好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环境,相互学习和交流。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在学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学术探究活动;或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放到平台上共大家分享;或者就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促进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教师的相互交流,教师的教学研究,不仅需要制度化和常态化,而且需要制度作为保证。

(二)加强教师自我专业学习。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是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就是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学习,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例如乡村化学教师一般都任务重,进修条件差,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但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在各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都较理想。这就充分说明事在人为,教师个人的自我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内在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个体学习和集体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要从学校和个人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基本要求出发来进行发展。

首先,要加强自我专业学习。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适应教育和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因此,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并在学习中培养专业情感。

其次,是要主动参与学科组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学会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活动安排。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历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自我发展和培训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要掌握围绕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体系进行设计的基本技能,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对化学教学方式筛选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知识支持。

第三,要利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重新认识。反思是教学主体对自身已经发生的行为等进行自我分析,从而得到新的领悟。对教师不断的总结和发现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所创新,创新性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反思多是源于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而产生的积极思考,而积极的反思更有利于创新的展现。

(三)建立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要依据教学实际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促进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就是从体制上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性的外部条件。例如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学校的鼓励政策和提供的业务进修条件等。新课标实施后,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指导和提供各种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保障。

一是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例如,有的学校规定青年教师第一年要实行导师制度,给每个年轻选配导师。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不能少于3个小时。有的学校还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奖励制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保证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并且建立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方法。

二是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升到学校发展的层面去规划和安排,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制度、奖励等常态化。例如,化学教师有自己学科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研究制度,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考评制度等,为化学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途径,也还要有一定的有效方法,教师的反思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从实际出发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指导和帮助教师利用这些途径,采用有效的方法,去更好地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柏德荣.高中化学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鲁东大学,2012

[2]尹筱莉,王祖浩.化学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6(11)

教师专业精神与职业发展规划 篇9

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5]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能够积极应对变化,成功地处理压力,保持一种向上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程度低的幼儿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压力,心态容易消极,从而会限制个体专业化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积极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

[3]孟香云.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淡化与重塑[J].教育导刊:下半月,(4).

《农村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成长》 篇10

南康市龙回祖炎小学黎羚

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是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学最具有发言权的知情者,同时我们也是英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英语教师的角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情者与消费者的层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从而促进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的“领头雁”不足。

农村学校已有的骨干教师大量进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领,加之个人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很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而且动摇了一些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负担。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部分教师在外边上课,甚至在家中办补习班,本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自身专业发展更是渺茫。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

很多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都是继续教育,靠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种形式的培训管理难度大。因为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很大,课外时间很少,且继续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参加或被动应付。

3.相关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匮乏。

部分教师有意愿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但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安

排、资料的查阅和搜集、研究方法的采用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撰写等,不甚了解。

4.教师管理片面行政化。

教师的调配有时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导致人员安排和学科需求脱节,县城学校人浮于事,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5.学历和能力不一致。

尽管大多数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资格要求,但由于学历培训质量等原因,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学历达标和能力达标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6.社会环境对教师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对地说,大部分农村的学生接触外界或现代化的东西较少,视野没有那么广阔。因此,在学习英语这门课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毕竟在他们面前的生活环境中几乎不可能使用到英语。再加上初学英语,词汇量大,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觉得难学,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就使得在农村进行外语教学难度大于城市,且不平衡的小学师资使得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在升小学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感到教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信心不足,破罐子破摔。

7.“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据观察,“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市场,对农村孩子的危害最为明显。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家教水平一般比不上城市,因此可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关怀,需要更多的感性内容进入他们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全部的热情去鼓励教育学生全面进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考不上大学就等于无用的思想仍然在部分农村教师的头脑中作怪。他们重分数轻教育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教师获取成功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没有多大用途的。

二、新课标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教学之中加以运用;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这一建议在教师的培训中一直加以强调,而且受训者也能理解其含义并意识到教师教育的迫切性。但能否在农村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对教师教育培训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更是目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怎样适应现代农村教育的实际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因为在我国,至少70%的孩子在农村,而农村教师的数量与农村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向县城、城市,相对较少的农村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孩子的教育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个差距在某些地区还处于加大趋势。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移植到农村,是不现实的。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依据乡村生活实际,造就乡村学校教师”。因此,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我们农村小学英语的专业发展的措施。

1、做好校本培训与研修,加强集体备课,全面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校本教研

由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动,校本教研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里得到应用。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选题范围,以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互动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结果,并

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改变学校的实际情况的活动中。对一线的英语教师而言,要积极的参加到由本校教研组负责建立的课题中,教师形成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经过教师的反思与研究,探究所遇到的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

(2)集体备课

可以在本学科组内进行,也可以在本年级组内进行。时间安排上以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为宜,固定或灵活的备课地点,有教研组的成员轮流主持或有选出备课组长由其负责,并且要有学校教研室具体负责的教研员参加,做好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与整理。一般而言,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课题一一个人自备—集中议题—专人整理—反复修改一一共同使用。具体而言,个人自备要突出重点,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与意图,列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以供大家讨论;集中议题要充分体现出“议”,可以采用 “问-说—议,相结合的动态形式,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集体议课后还要落实专门的人员进行整理,提出不同的方案,并在整理的方案处留出空白,做个性化的修改。整理后的教案还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

2、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的引领与合作

由于教师同事间交流的同质性特征较强,仅仅是同一层次的互助与横向的交流,而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纵向引领,就有可能导致横向交流囿于相同水平的反复,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在农村地区,由于学习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对匾乏,专家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1)合作研究

即专业研究人员进人学校,观察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与教师一起“交谈”有关的教育问题,比如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并细心观察学校尤其是教室里发生的“教育问题”。交谈是合作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合作研究中的交谈重视专业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提问、相互交流,双方实现互动

互补。而不是由研究人员单向的灌输式的讲解,权威式的发布,独自的“引领”。

(2)交流反思

主要是针对教师平时最关注或最困惑的话题,如任务型教学如何开展,怎样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测试,整体阅读、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等,做相应交流反思和报告,这样才会促进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学现场指导

这也是最有效的、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形式。专家或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对教学进行“临床指导”,这对教师的帮助是最大的。

(4)课例教研

即以一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研讨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和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课例。“课例”教研模式的重点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及其情境的变化来引导教师通过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3、远程教育模式。

“正如计算机与网络在全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一样,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已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变化。” 2000年开始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远程英语教育节目和各种教学和学习网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网络,农村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省时、省力,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从而达到自愿、自主地学习,或接受专家的个别辅导,或与他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然而,目前乡镇中小学外语教师利用网络比例却非常小。新课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给教师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的建议。但目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还很落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有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尽快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上一篇:浅谈儿歌配画下一篇:课文观潮的强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