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群体

2024-05-22

留守儿童群体(精选8篇)

留守儿童群体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大批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源源不断地奔向城市,成为“打工族的一员”。他们的子女却因种种原因只能被留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在大中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全国有2200万“留守儿童”,其状况令人担忧。由于这些“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其安全、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部分学龄儿童还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教育不当、不及时、不严格等相关问题,“留守儿童”失学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儿童失学后游离在学校之外,无拘无束,引致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新问题、新课题。通过对“留颍上县耿棚镇灵台村留守儿童”失学原因及后果的分析,找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失学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失学率,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失学问题。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失学问题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简析

我在网上搜集并整理了一个这样的数据,100户人家,共531个儿童,455个留守儿童,占全部儿童的82%;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高的留守比例。同时失学儿童267个,占全部儿童的50%,这是个很高的比率。调查结果显示,十二岁以下的失学儿童占2%,十三岁的占5%,十四岁的占%55,十五岁的占38%。也就是说,一般的孩子都会上初中,但是在上一年后就失学,在初三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一些原因而选择辍学。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男生辍学的比例达到47%,女生53%。但是,女生一般比男生坚持的长久,初三的大部分都是女生在坚持。这主要是因为男生很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以及处于叛逆期的反应,女生由于天生的一些性格因素,能够且愿意坚持到底。这些孩子监管抚养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既型、在校寄宿型、、独立生活型。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63%属于隔代抚养,18%由亲朋寄养型,其他的占19%.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都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愿意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愿意为孩子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自己的辍学。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这是我们此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由于我们采用了深入走访“留守家庭”的调研方式,所以不难发现家庭结构长期不合理性对“留守孩子”心理上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方面。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大部分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至少可以一个出去一个在家,不少孩子对我们的调查队员说“我想我妈妈。”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无不会照 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等许多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

在与留守儿童的交谈过程中,队员们都很在意避免问到诸如“看到别的小孩 1

和父母在一起你的感受”等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在一些有关此类隐性问题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心中对父母的思念。

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代理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留守孩子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在与中心小学的校长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子女的性格易走极端,要么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要么缺少约束,自觉性很差,管教困难,有些喜欢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偷盗,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学校老师们很多时候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的时候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教育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而留守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却很少会与老师交流和联系,许多“代理监护人”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许多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满足了。

通过分析,发现该情况是由以下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根本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薄弱。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再者“代理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代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殛待完善。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无足够能力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无充足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一方面,乡村教育就注定了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性,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以及众多因素的影响,虽然许多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留守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危机”仍然是一个令校方头痛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代理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代理监护人”大多数年事已高,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各个学校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代理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化程度,因此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子女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力。但是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这一关系事实充分反映: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孩子”自控力的形成,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下降。

3、身体健康状况及人身安全问题隐患大

健康的身体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健康的身体要从儿童幼年开始抓起,而缺乏父母

照顾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应该值得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营养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需要来为儿童配备适合的饮食。绝大多数监护人给儿童除了一日三餐以外,不再会有其他的补充。而有些监护人却一味地满足儿童的零食欲望,孩子整天不离零食,这样孩子在进餐时的食欲不强,影响营养的吸收,防碍了身体的生长。还有些监护人生怕孩子吃不好,在给孩子事物时总喜欢多加点量,使孩子的营养过剩,造成肥胖。

3.2常见卫生问题农村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差,特别是留守儿童。平时衣着邋遢,双手肮脏,满脸满头满身的灰尘。在口腔卫生上的意识非常地差,喜欢将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嘴里咬,吮吸手指。平时不能坚持早晚刷牙,不能做到饭后漱口和临睡前不吃零食

3.3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主要是走失、被骗和溺水及交通安全事故频发。

4、留守儿童失学后的生活之路坎坷

由于他们自身的学历就不高,加上年龄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少能找到正式的工作,找到的都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的临时工作。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家养成的好吃懒做的习惯,不愿意出去找工作,他们就游荡在亲人朋友的周围,很容易受大城市的不良风气影响,走上不轨之路,如,会加入传销组织,拉帮结派,偷盗等。这样一方面给父母照成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以后的谋生之路。

三、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

1、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2、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2.1农村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农村学校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及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学校可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学校要多开展各项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使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生活乐趣。

2.2加强对外出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子女这一特殊性,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学生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如临泉鲖城镇,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为主题的留守儿童专项教育活动,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3、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3.1农民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应允许农民工子女根据住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人问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但不少地方对这个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公办学校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即使接收也要向农民工收昂贵的“借读费、赞助费”。建议教育主管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3.2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以缓解城市公办学校及政府的财政压力。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学校,可实行民办公助、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形式,动员和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难的问题。民办学校,虽然学费有点贵,但是看管严格,老师负责。这和家长教育的缺失互补,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

3.3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确保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最后,我想说,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着未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综合工程”。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这一“综合工程”抓紧抓好.体育与运动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姓名:汤宗贵

留守儿童群体 篇2

一、基本情况

南京市高淳区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 建筑、水运、水产三大支柱产业为辅。全区总面积802平方公里, 总人口43万。近年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许多农村青壮年在市场经济的导引下, 纷纷离开高淳外出务工经商。可是, 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家里成为了“留守儿童”。据统计, 目前该区共有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17728名, 其中双亲皆外出的4450名, 占总数的25.1%;该4450名儿童中, 小学生1328名, 初中生2314名。这一群体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直接监护, 缺少父母的关爱, 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笔者认为,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将这一群体纳入更重要的工作视野, 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的成长托起一片蓝天。

二、现状及问题

(一) 生活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年迈体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 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看管, 缺少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要么饮食缺乏规律。笔者通过走访高淳区农村几所中小学了解到, 许多留守学生放学后十分贪玩, 不愿立刻回家, 经常以方便面、饼干等零食充当主食, 导致身体瘦弱, 免疫力差, 时常生病, 直接影响学习。

(二) 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 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年龄差距和亲情差异, 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的“代沟”, 无法经常沟通, 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据不完全统计, 该类学生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占到23.5%左右。

(三) 教育问题

在家庭教育方面, 承担监护工作的祖辈文化水平低, 缺乏有效的辅导和教育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纵容偏袒, 导致留守儿童骄横、娇气, “耐挫”能力差。少数监护人身上的赌博、酗酒、迷信等陋习, 也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如该区砖墙镇某村青少年王某 (男, 1998年生) 常年得不到父母监护, 长期和年逾六旬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事已高的老人除了管饭, 根本无力教育, 导致王某有学不肯上、有家不肯归, 游荡社会并多次实施盗窃, 数额达几万元之巨。在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与学生家长无法直接配合, 施教效果大打折扣。同时, “双休日”也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盲点, 老师鞭长莫及, 爱莫能助。

(四) 品行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及时的道德约束和有效的行为矫正, 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出现行为偏差, 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且又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 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 对理财和自控能力还很低的孩子“出手阔绰”, 导致孩子生活上贪图享受, 学习上怕苦怕累, 不思进取, 自由散漫, 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厌学、逃学、沉溺网吧等不良行为, 成为“问题学生”, 有的甚至染上了毒瘾。

(五) 安全问题

据调查显示, 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 个性相对比较懦弱, 受委屈后不敢理论、不敢倾诉、不敢据理力争, 导致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同时, 外地还曾经发生过犯罪分子强奸、猥亵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给幼小的心灵造成终身伤害和阴影。同时, 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 也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留守小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 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无力接送, 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2012年, 就先后发生该类交通事故4起, 有2名学生受轻伤。

三、问题根源

(一) 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中的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 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形, 情绪易波动, 感情成分多, 理智相对薄弱。他们有独立的要求, 但缺乏独立能力, 往往会过度兴奋, 过度抑制和盲目冲动, 耐受挫折的能力低。

(二) 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受监护托付的祖辈存在“隔代亲”, 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 娇宠惯纵, 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常年在外的父母对子女的学习、生活过问少, 有的甚至不管, 使幼小的心灵缺乏正确的引导塑造。

(三) 学校因素

少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素质教育, 盲目加班加点, 热衷“题海战术”, 使学生负担过重, 心理压力大, 造成精神紧张。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 失去信心, 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不健康心理。教师有时工作繁忙, 只关注班级集体、抓考分, 忽视与留守家庭学生的谈心、交流, 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障碍。

(四)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 网络、影视等文化来源增多, 一些意志薄弱, 天生好奇的少年, 加之心理尚未成熟, 极易沉浸在不健康的网络娱乐中, 耳濡目染, 受到消极东西的负面影响和感染, 身心不健康。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 我们的工作重点和落脚点仍然要体现在“关爱”二字上。如何把“关爱”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质量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接触的最主要社会主体。学校、老师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孩子, 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战胜挫折、困难, 鼓励他们在逆境中成长, 给他们适当的批评、赞美, 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给留守儿童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才环境。

(二)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

充分发挥“校园110”等教育方式的作用, 加强对在校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来自社会方面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工作, 要从关爱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 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交友、处事等方面的指导, 培养他们的“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及时了解思想动态, 对他们始终坚持重视、关爱的态度, 鼓起他们学习生活自信和勇气。

(三) 落实不良品行留守儿童的帮教工作

政法机关应根据辖区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 主动联系街镇援助站和教育部门, 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一方面, 通过家庭、周围邻居、学校调查了解, 做到对辖区的留守儿童“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 经常性地组织街镇援助站工作, 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重点, 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解决办法, 对其中有违法犯罪经历的留守儿童, 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监管、帮教工作, 防止他们再次违法犯罪。

(四) 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城市留守儿童:被忽视的群体 篇3

“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

如今,除父母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外,繁华的城市生活中也有一群孤独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或因公出国,或去外地进修学习,或被派往异地开拓市场,还有的因父母离异而留守……

“城市留守儿童”尽管从概念上看颇为新鲜,却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没有经济压力或许是事实,但对于孩子而言,成长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心小学学生小瀚(化名)在上三年级后,让老师和父母操了不少心。“我记得他上一年级时还不怎么会吃饭,功课也不太跟得上。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搞小动作、课后不愿做作业。要么就无精打采,要么就突然发脾气,和同学玩不来。”说起小瀚,南海中心小学老师张红英一度很头疼。

在观察了小瀚一段时间后,张红英发现,小瀚种种表现的症结或许是家庭原因。原来,小瀚父母是某公司老板,平常工作繁忙,小瀚从小就由年迈的爷爷负责接送和照顾。每天早上,小瀚的父母还在熟睡,小瀚就和爷爷吃了早餐来到学校,下午放学时爷爷再将他接回家。因为父母常在公司吃饭,晚饭就是爷孙俩和保姆一起吃。到每天晚上9点多,父母可能刚到家,与他聊上几句后,小瀚就到了睡觉的时间。

这样算下来,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小瀚每天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小瀚说,到了周末,父母也经常要加班。“父母那么近,却又离那么远。我希望爸妈能送我上学,晚上和我一起吃饭。”有一天,张红英把小瀚叫到办公室谈话时,小男孩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张红英随即将小瀚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母,这让他们恍然大悟,此前总是早出晚归的夫妻二人,现在每天晚上最迟7点就到家,和儿子一起吃晚饭。

同样是城市留守儿童,许源却只能在周末见到父母。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为了让许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在省会贵阳购房后,将孩子交给学校周边的一家托管机构,学习生活全由生活老师代管。

许源就读的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位于金阳世纪城社区内。当初,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外地购房者,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又抛不下外地的事业,“因此实验一小出现了贵阳市较早的一批‘新型城市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周末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贵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办公室负责人粟林介绍道。

谁“制造”了城市里的孤独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个角,它是最稳固也是最脆弱的结构。一旦家庭结构出现破裂,家庭功能就会缺失。而在眼下的城市里,像小瀚和许源一样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些留守儿童?

夫妻双双外出工作。父母在事业稳定之前,一般不会把孩子带出去,这类留守儿童见父母的机会很少,是最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一些夫妻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外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将其留在原来的城市生活读书。这样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休假时全家团聚。

有些孩子的家长在国家机关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去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孩子则留在了原来所在的城市。另有一部分家长大多数时间出差在外,孩子成为事实上的城市留守儿童,与前两种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还有一部分是处于留守边缘的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和孩子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的生活长期交给同城的祖辈照顾。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乐道力行家庭教育机构创始人、首席导师范津补充说,父母在外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市购房,把孩子户口迁入城市,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独自生活。在日常的咨询案例中,他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案例。

亲情缺失易造成心理问题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黄小雷说,她的班里有两位留守男生,从小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行为心理表现与其他同学有较大差异,一位性格固执,甚至有自虐倾向,常用头撞物;另一位性格内向,少与老师同学交流。

河南心理网心理咨询师周建勋说,城市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情况更加残酷。主要表现是:因为城市里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游戏厅等,孩子很容易进入;农村人多淳朴,而城市存在很大利益之争,孩子一旦被引诱将十分危险;孩子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可能会造成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觉得自己不安全,要么孩子就变得胆小怕事,要么会使孩子有激烈的抵抗攻击行为。

周建勋认为,为了工作,有个别家长干脆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殊不知孩子在进学校前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进校后又长期缺少关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本来,孩子踏入社会的过程是家—学校—社会,现在却变成了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这肯定会出问题。”

周建勋强调,孩子缺少沟通对象后,缺少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孩子不知自己做得是否正确,缺少鼓励也缺少批评,这会诱发孩子的自负或自卑心理。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变数,特别是在城市,孩子视野比较广阔,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认识错误的地方需要家长予以及时纠正。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等孩子犯错时才补救,无疑给孩子心理留下一块伤疤,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专家们对周建勋的分析表示认同: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其他儿童更隐蔽也更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境遇、成长环境的磨炼,往往比同年龄段的孩子更独立也更要强。他们的自卑情绪和自负指数都很高,一般都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但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教育,在思维模式上很容易走极端。

让爱常驻孩子心田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陪伴的时间越少,得到的关爱就越少。一个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温暖的“城市留守儿童”,如何去赢得他的人生?消减“城市留守儿童”的艰辛和悲情,固然需要健全公共服务、发展社区托幼,更需要家长们实现价值排序的更新,努力实现拼搏奋斗和照顾孩子的有机衔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环境要素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同伴影响等。如在幼儿园、小学低龄段时,父母的影响大一点;到小学高龄段、初中,老师的影响可能大一点;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对他影响大的可能是同伴,因此家长要把握机会。“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不能错过孩子的成长时光。”

禹飚说,从情感上看,母亲是温暖的来源,父亲是安全感的来源。“如果夫妻分工的话,父亲可以和孩子说说理想,谈谈人生,陪伴孩子阅读,陪伴孩子参与户外锻炼;母亲则给孩子细心、耐心和爱心等品质的引导。”

对于陪伴,范津认为,有时留守的现状无法避免,但作为家长应尽量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尽量减少应酬多陪陪孩子。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高质量的陪伴,要让孩子觉得被爱、被欣赏。

留守儿童群体 篇4

2015年06月19日08:1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

图1

图2

图3 编者按 2012年毕节5名留守儿童因在垃圾箱生火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阴影还未散去,2015年6月9日晚,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悲剧又一次上演,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的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们编发此报告,目的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学习、生活和心理面临的诸多问题,让上述悲剧不再上演。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图1)。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图2)。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留守男童更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等说法,比留守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6.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7.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级儿童为1.5%,比例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9.9%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在6个年级中位于前两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也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留守儿童群体 篇5

顺河镇三塘小学 关世敏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三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 “不好教”。

问题的源头,这些孩子是“留守儿童”。

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60%左右,高的竟达到8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奶奶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不能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已经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网络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专设教辅老师。

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

是祖父辈)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总之对留守教育 “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

留守儿童群体 篇6

与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功经验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服务人群多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光靠种地收入,难以养家活口,于是青壮年农民大多离开农村走入城市去打工,有的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把子女呆在身边,就有的交给爷爷奶奶,有的交给外公外婆,有的托付给亲戚朋友,有的独自在家无人监护,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就受到.不良影响,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结果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的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我们学校虽受一些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尽最大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积极沟通。我校的留守儿童没有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学校的具体做法:

1、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在全校启动了以“牵手,让温暖传递”为主题的关注“留守儿童”行动。

2、和家长积极沟通,及时纠正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采取教师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家长与留守儿童电话或书信交流 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4、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1)健全“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组织各学校详细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情况,并登记备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开通“二线”,即“亲情热线”、“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随时与班主任联系。充分利用“留守儿童”家长节假日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形成教育合力。

(2)针对、“留守儿童”容易违纪,“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老师和“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5、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为留守学生建立了专项档案,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义务家长”,同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与其“结对子”,按照“就近帮教、就亲帮教、分类帮教”的原则,结成“一帮

一、多帮一”帮扶对子。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组织教师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家访,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并为孩子辅导功课,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流动课堂”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教育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留守学生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融合。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城里孩子与“留守儿童”建立伙

伴关系,共同学习、游戏,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我校先后和淄博师范附小、山东旅游学院建立了手拉手帮扶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业绩考评体系。组织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业绩考评。同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辅导、关心,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求教师以心换心,成为留守儿童良师益友,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成长。

7、学校结合实际,相应创办了几个“留守儿童”之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

8、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每年的父亲节和母亲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唱歌、绘画、征文竞赛,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知亲情。学校每年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生活技能培训,举办生活技能比赛。例如洗衣、钉钮扣、整理书包、穿衣服、系鞋带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学校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同派出所联系,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平安校园;同时加强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制定了校园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加强学生安全技能的传授和培训,例如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农村留守弱势群体保护研究 篇7

自农村改革、城市政策放宽以来, 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大量劳动力背井离乡, 进城务工群体。农民进城务工, 一方面增加了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状况, 同时也弥补了城市因经济高速增长造成城镇劳动力的短缺, 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庞大力量。

目前虽然户籍制度有所放松, 农村劳动力被城市所隔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同时由于自身离开生长的农村, 脱离了农村的依靠, 使他们成为社会边缘的群体, 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据调查, 进城务工的农民主要是年轻体壮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留守在农村的则多是文化水平低、技能较差的妇女、小孩以及年龄大并体弱多病的老人,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逐渐增多, 如: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医疗保障、失业保障、拖欠工资、子女教育、农民工的再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而其中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尤为突出。多数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缺少依赖和关爱, 安享的晚年变得孤独和寂寞。加之因为年老体衰, 对自己的饮食起居的照顾困难。更为操劳的是, 多数老人还得替子女照看家中的孙儿孙女。因此, 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在留守儿童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管教, 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性格特征、思想品德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小孩甚至辍学在家, 无所事事。

二、农村留守弱势群体呈现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方, 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农村儿童。据保守估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不会少于千万, 而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之一, 西部农村的很多孩子已经或正在融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副产品”,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 导致其身为父母的监护责任缺失, 兼之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 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他们的生长环境和发展历程。

(1) 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体现出的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 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 家长也不能及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 心理不健全, 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由于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管教, 致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 养成了性格孤僻、任性、放纵的性格。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内向, 精神压抑, 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也出现了不合群内心封闭等特点。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

(2) 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体现出的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 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 甚至完全减除了, 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以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问题, 同时伴随着旷课、打架、自私自利、不讲卫生、说谎、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完成作业等现象。更有甚者,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 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 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思想品质, 道德行为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的底限。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 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 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 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 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 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关于留守妇女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现象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所谓留守妇女, 是指丈夫在外务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半年以上、与家庭其他成员共同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农村妇女。2000年我国留守妇女总数为1302.4万人;到2004年, 这一数字增加到4310万人。另外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截至2010年底, 全国有留守妇女高达4800万。庞大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护问题不仅是妇女问题, 也是农村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安定团结的一大问题。因此, 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构建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尤为重要。

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寻求发展后, 留守妇女承担起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压力不仅有来自身体上的, 同时还有精神上的。

(1) 生产负担重, 家庭压力大且社会保障权益不完善。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生产对人的依赖性依然很大。据调查, 留守妇女人均耕种田地7-8亩, 尤其在农忙时劳动强度特别大。与此同时, 留守妇女还要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收拾家务、人情世故等家庭琐事, 里里外外全靠留守妇女柔弱的肩膀来承担, 她们身上的负担、压力之大显而易见。同时受到当地农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妇女还面临着子女教育问题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2) 精神生活匮乏, 幸福指数低且婚姻家庭权益得不到保障。繁重的田间劳作、家务负担使得留守妇女闲暇时间很少, 打牌、看电视成为其劳作之余的主要消遣。由于丈夫长年外出打工, 空间距离阻碍了夫妻感情的交流与沟通, 夫妻间容易出现情感危机, 婚姻关系也面临着隐性危机。虽然物质上虽然得到了相应的满足, 但精神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幸福指数明显下降。

(3) 安全隐患大, 维权意识弱。大量劳动力进入了城市, 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 使农村治安问题日渐突出, 安全隐患严重存在。据调查, 由于留守妇女势单力薄, 维权意识弱, 身边没有丈夫的保护, 人身与财产安全极易遭受侵害, 常常成为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的不法分子的侵害目标。一些留守妇女常常较容易受到性骚扰和强奸等危害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的侵袭。当这类事件发生时, 由于顾及到名声, 她们大多是独自默默忍受。

3、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需要加以应对的挑战。

(1) 生活问题。日常生活中, 留守老人主要靠自己及配偶给予生活照料和支持, 未外出子女、其他亲属等亲缘关系群体只是提供辅助型照料。空巢、丧偶和高龄的留守老人极易陷入生活缺乏照料的困境。他们在生病期间得不到良好看护甚至无人看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政府及村委会在留守老人的照料方面供给缺位, 农村集体经济大多在改革后名存实亡, 或者力量非常薄弱, 无力为留守老年人建立提供照料和护理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2) 经济问题。据调查,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都没有积蓄, 所以为了基本的生存, 仍需下地干农活。虽然子女外出务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经济生活, 但大多数子女自身经济状况不佳, 还要抚育子女, 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也十分有限。此外, 很多子女挣钱的能力有限, 没有能力给父母提供赡养费, 以致许多留守老人不得不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活。而且依照传统惯例, 人情往来更是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经济负担。

(3) 心理状况与心理需求问题。传统文化中的“儿孙绕膝, 其乐融融”的情结在农村老人观念中根深蒂固, 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现实生活中, 由于儿女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 又要照顾小孩, 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子女的经济支持并不能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加上社区中缺少给予满足老人心理需求的各种服务和娱乐设施, 老人们内心普遍存在感到孤独、压抑和不幸福。此外, 长期的代际分离、代际亲情交流的阻断使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缺失, 情感生活匮乏, 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解决留守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及完善意见

1、实行寄宿制管理及配套教学理念, 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笔者认为在农村实施“寄宿制”的学校管理模式是目前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有有效措施。国家应当合理地投资农村教育建设,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 实行“寄宿制”教学管理方式, 转变教学观念, 不能一再继续实行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 不能单调地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而忽略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在这一点上, 首先, 作为教师, 就应该改变自己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 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国家先进的教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应该给予学生一种探索式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自主探究, 不断地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立专门留守儿童个人心理档案

同时也重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两手抓的教学理念,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各个班级应该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心理档案, 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构建家校教育机制。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由学校和老师共同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让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照顾的日常生活中体验自身的价值;爱也是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帮助留守儿童, 和他们做朋友在安全上时刻提醒。

3、针对留守妇女政府应投资设立专门技能培训机构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所呈现出各种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 留守妇女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不具有专业技能, 因此, 要想解决由留守妇女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 政府构建专门综合性培训机构至关重要。

第一, 政府可以针对农村学校实行的“寄宿制”管理教学模式, 对留守妇女进行专业学校宿舍管理及后勤劳务培训, 使一部分留守妇女具备较为专业的学校宿舍管理技能, 然后合理利用其技能, 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留守儿童日常生活, 同时还包括留守儿童的洗衣做饭, 多方位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 政府可以针对农村的生产方式, 对留守妇女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引进先进的专业技能, 提高其个人技能, 使其掌握先进的机械化作业方式, 改变以往手工农业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还能更好的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

第三, 对留守妇女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构建多层次的有关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立法保障体系, 拓宽司法救济途径, 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完善司法救助。使其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知识, 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涵养和维权意识, 当她们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 自己可以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农村的违法犯罪案件, 而且还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 从而加速构建和谐农村。

4、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

国家应该大力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设立农村养老保障专项基金, 开设一些资助项目, 比如对一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同时,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构建的同时节约投资成本, 着重提高服务质量, 整合养老资源, 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逐步探索农村留守老人集中供养机制, 可以放开农村养老院的限制, 采取政府、村委会以及村民各按比例出资的方式, 让留守老人也住进具有农村特色化的养老福利院。

笔者认为构建专门的农村养老福利院不仅可以合理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 而且还可以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从而还会很好地解决留守老人空虚孤独的精神和心理问题。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我国人口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 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也从1997年的3890万增加到2010年的2.6亿, 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 占农村老年人的37%。城市居民尚且可以缴纳养老保险金, 在退休之后可以享受国家养老保障体制的照顾, 但如果不紧抓致力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今后这部分老人将如何保障, 因此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方旭.多角度思考我省农民工进城后引发的社会问题[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段成荣.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 2005 (6) .

[3]李洁.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N].新华网, 2009.

[4]董媛媛, 赵子旗.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2 (1) .

[5]周福林.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 2007 (1) .

[6]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四川农村的报告[J].南方人口, 2009 (2) .

[7]董蔓蔓, 赵子旗.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2 (1) :64-65.

让“留守儿童”幸福留守 篇8

一、案例再现

“老师,王小强又跟同桌打架了”!听到生活委员的汇报,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进入初中没几天,他已经与四个同桌打架,每次到办公室总是缄口不言,用仇恨的目光看着同桌,打架的事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如同桌不借橡皮等。来到教室,和以前一个样,王小强坐在那里,恶狠狠地盯着同桌。其他同学告诉我,这次又是他先出手,理由就是同桌不让他走。“到办公室来!”我生气地大声叫道。但王小强仍然旁若无人,一个人坐着。我很是生气,放学后,我来到了王小强家,进行了一次家访。

王小强的家里比较富裕。接待我的是两位老人。从两位老人的口中得知:王小强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对他只注重用金钱弥补,很少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以及教育问题。于是外婆、外公只好代为照顾。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勉强照顾孙子的日常起居。在这样一个缺乏爱的环境里,王小强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他总是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在家没人开导他。入学后,由于缺乏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他的学习也越来越成为问题,作业不会做,也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二、案例反思

美国目标教育倡导者布鲁姆教授说过:“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块奇异的土地,当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当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经过几番琢磨,屡次实践,我得出了一些教育经验:

1家长给予关心

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我分阶段联系他的父母,把王小强在校的学习情况、性格发展的交往状况分析给家长听,希望他们综合考虑王小强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要与孩子沟通思想,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家长把心中对儿子的爱用语言表达出来,让王小强和父母之间多交流,锻炼他的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唤回他的自尊。

2学校给予帮助

对留守学生而言,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忽略了他们也期待着“归属与爱”,期待着被人尊重、期待着认识自我以及世界。特别是当他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作为超越了生存的精神需要,是持久而强烈的。

(1)与教师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作为教师不能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教师只有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的力量,如定期举行一些主题班会、校外团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寄托身心的地方。

(3)教孩子学会发泄,懂得责任与爱。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我定期组织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上一篇:办准生证证明下一篇:关于网站建设中原创文章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