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2024-08-10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共11篇)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篇1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陶老师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了谈话这一环节,以及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陶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陶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陶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陶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在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师安排几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等,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陶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

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陶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商讨:

1、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而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跟学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后慢慢去发现。我想,是不是能在当堂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篇2

关键词:周长本质,教学实施,思考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对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认为很简单,认为一个物体的四周边的长度和就是周长,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没有深入解读。这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周长公式”时,会有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当“面积”都学完之后,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把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混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深刻思考:“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进行教学?

一、周长概念的本质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周长的认识”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要求,即“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人教版教材给出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明确定义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首先,在这一概念中我们要认识几个关键词:封闭、一周、长度。所谓“封闭”,就是这个图形没有缺口,这是区别于没有封闭的图形而言。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我们要考虑准备一些封闭图形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而“一周”,明确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圈”相似,要让学生建立起“首尾相连”的概念。第三个关键词“长度”,表明周长可以度量,而且是一段距离,有长短。

二、教学实施

基于周长的以上这几个特征,我觉得在设计时要逐一击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1. 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出示蚂蚁爬树叶的短片。我们要打破常规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虽然好像与后面的学习联系了,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所以我 们选择从 爬树叶开始, 更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对周 长的认识有 准确的基点。

2. 分析探究

(1) 描周长。引导 学生思考: 小蚂蚁是怎 么爬的?是沿着叶 子的“边”爬了一圈。我们可以指出,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这些图形中,有一般的图形,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2)辨周长。第二步可以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让小蚂蚁也爬一爬,让学生比较与前面蚂蚁爬过路线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它们的边一个是首尾不相连,一个是首尾相连。引出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的一周叫做它的周长,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3)比周长。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张小树叶图形,让另一只蚂蚁爬,两只蚂蚁出现对话,都认为自己爬得远。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只蚂蚁爬得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4)测周长。让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测量出这不规则形状的周长的。最后发现,可以沿树叶摆一圈线,然后把线拉直了就可以量出两张树叶的周长长度。让学生明确:原来周长是有“长度”的,而且这个长度可长可短,这个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样一来,本节课也有了思维活动,有了思维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小结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几个关键词语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在回顾整理时进行有效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周长的概念”。事实上,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周长概念,也是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出数学书的周长。量好后说说过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长边 +宽边 + 长边 + 宽边;2长边 + 长边 +宽边 + 宽边;3长边×2+ 宽边×2;4(长边 + 宽边)×2。我们暂不考虑谁的方法简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一来可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二来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思考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3

(一)感知边线和周长

师:(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了一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还用了一个词语“一周”。

师:(播放视频)在这幅图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农夫绕着菜地跑了一周。

师:谁听到他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一周。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生:绕着物体跑一周。

师:是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周”。(播放视频)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了一周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小红没有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完一圈。

师:我们说“一周”时要注意什么?

生1:沿着物体的边线。

生2:从原点回到终点。

【评析】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重复感知和直观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如观看视频老鼠跑圆圈、农夫围着菜地跑一周、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

(二)引出课题

师:小红沿着操场边线跑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这位新朋友。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如何测量周长?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提—好问题,提好—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二、亲身体验,认识周长

(一)指一指

师:谁能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认真观察,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开始又回到了哪里?

学生用手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呈现学生的操作活动,同时进行小结: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我们只要沿着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绕一周,这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二)找一找

师:除了数学课本封面有周长,你还能找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们用手指出来。

生1:我可以指出铅笔盒表面的周长。

生2:我可以指出钥匙表面的周长。

(三)描一描

师: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么,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画长方形)谁能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看这个图形(见图1),如果你认为可以描出它的周长,请你上来描一描,如果认为不可以,说一说原因。

生1:这个图形有缺口,无法指出它的周长。

师:说得好!这个图形有缺口,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种图形就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我们才能找到它的周长。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真了不起!你们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周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怎么知道周长有多长呢?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感知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关系,从而认识到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周长,也明白了一般图形的周长。

三、实际操作,测量周长

(一)小组合作

师:我们要知道周长的长度,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测量。

师:你的想法真妙!下面,我们动手量一量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测量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评析】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周长到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体会到了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小组反馈

师:我们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选择测量什么图形的周长?是如何测量的呢?

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并将3条边的长度相加。

师:你们同意这个小组的做法吗?测量三角形的周长,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用软尺沿着三角形的边线绕一圈,直接读取软尺上的数字,这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做得好!这也是一种办法。现在请另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是怎样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小组成员展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先用毛线把五角星的边线围一圈,然后拉直毛线,毛线的长度就是五角星的周长。

师:做得好!你们还想到了其他方法吗?

生1: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10,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用软尺围着五角星的边线一周,然后看软尺上的刻度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评析】学生通过度量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办法,也为探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了经验。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展示活动中总结经验,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一)算一算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了周长,还知道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周长。(电子白板出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nlc202309082208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10×4=40厘米。

师:正确。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0+10+10+10=40厘米。

师:你说的也对。看好了,老师要变魔术了,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复制功能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变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见图2)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生1:10×6=60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算法?

生2:10+10+10+10+10+10=60厘米。

生3:(10+10+10)×2=60厘米。

(二)比一比

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列图形(见图3),请思考: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生:最后一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最短,周长是8厘米。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计算周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同意,要注意以每个图形的边线为准计算周长。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师:有一块玻璃裂开了(见图4),现在老师要用胶布把玻璃的边线包一周。猜一猜,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选择的?

生1:(1)甲用的胶布长。

生2:(2)乙用的胶布长。

生3:(3)一样长。

师:哪位同学分别指一指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甲的长边和乙的长边一样长,它们的短边也一样长,而中间的裂痕是甲、乙的共同边,所以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相等。

【评析】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到了图形的转化思想。在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领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想学习关于周长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反思。

【评析】执教老师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总评】

《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趣。执教老师制作了“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一周”“农夫绕着菜地跑一圈”“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此外,执教老师很好地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如让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二,实。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这是学生初步接受周长的概念的建构过程。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有缺口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该图形没有周长?学生思考之后,知道了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完善了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该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亮点,凸显了数学教学最本真的追求,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活。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四,美。执教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干净利索,问题指向明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用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如“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你们真了不起”。此外,教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注:该课荣获2015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认识周长评课稿 篇4

前几天,听了吴春红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

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1、 语言的优美。

没有多余的话,很精练;过渡语自然流畅、引人向往有明显激励作用;表扬学生的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善于变化,催人上进,比如:真动脑筋哦,真喜欢你们举手积极,我喜欢善于思考的孩子等等。整个课堂非常流畅。

2、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从引入来看,李老师联系生活突出对周长的感性认识,然后采用多媒体课件七星瓢虫进行演示,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周长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不能单单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李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让学生去剪一剪、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充分地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周长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学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认识周长的含义。

3、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李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4、 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

《认识周长》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 冯晶老师《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冯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课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课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冯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有四条边;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认识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冯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评:

课文《周长》评课稿 篇5

1、体验中引出周长。: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篇6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一、本课成功之处:

1、目标明确。

本节课老师通过回顾旧知 ,导入课题。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 学习做好铺垫,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情境激趣。

在本节课中,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环节清晰。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观感知”图形的周长,有设计了小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第四个环节算一算周长活动,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二、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说的不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篇7

一、借用表象, 感受概念

师:刘老师对门也住了一个三年级学生, 他叫小明。他因为不喜欢参加室外活动, 体质很差。小明的爸爸给他订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请大家看看小明是怎样跑的 (见下图) , 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明跑得不对, 要沿着边线跑。

师:小明第二天是这样跑的 (见下图) 。

生:还没跑完呢, 得沿着边线跑回到起点才算一圈。

师:小明第三天跑对了没有?

生:跑对了。

师:他是怎么跑的?

生: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回到起点。

师:你们抓住了一圈的两个关键:“边线”“起点”, 生活上说的一圈, 在数学上叫“一周”。

师:同学们能再互相说一说操场的一圈是怎么样的?

【赏析】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时,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 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第一学段学生更是如此, 表象成为认识活动中由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介环节, 在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新课引入中, 借用小明在操场跑步的情境, 激发和调用学生“跑一圈”的生活经验, 初步感知“边线”“封闭” (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接着抽象到平面图形, 再次组织学生辨析, 所谓层层递进, 及时巩固学生“一周”的表象,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辨析比较, 形成概念

师:从生活中的操场到我们学过的三角形, 谁能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

生1指, 生2指 (指边线, 回到起点) 。

师:他们指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起点变了)

师:谁来指一指圆的一周?

生3指, 师帮助其画起点。

师:谁能换一个起点再指一指圆的一周?

师:那这两个图形, 谁的一周更长呢?怎么比?

生:可以用尺子量。

生:尺子只能量直的边, 三角形可以用尺量出它三条边各是多少, 再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但圆是曲线围成的, 不能用尺子量。

生:可以用软尺。

生:可以用2根线分别绕三角形、圆形各一周, 再把线拉直, 比较2根线的长短就可以了。

师:用一根线可以把曲的边线长度变成直的线段长度, 真是个好办法。 (板书:化曲为直)

操作演示, 用线绕图形边线一周, 拉直成一条线段, 并量出长度。

师:同学们, 这个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

生:47厘米。

师:那62厘米是什么?

生:圆一周的长度。

师:我们可以说47厘米是三角形的周长, 圆的周长是62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指一指自己手上这个图形的周长, 再用尺或线量一下它的周长。 (生动手操作)

抽生汇报:先指图形的一周, 再说量出来的周长。

师:第二个图形比第三个图形要大, 但周长怎么还是五角星长?

生:图形的大小不能决定周长的长短, 五角星的边比较多, 所以比五边形的周长长。

师:经过对三角形、圆形还有这些图形周长的研究, 你们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图形边上的线。

生:图形最外边一圈线的长度。

生:一个封闭图形边线的长度。

师:在“周长”这个名字中找一找, “周”说的是 (封闭图形的一周) , “长”指的是长度。

生:角没有周长, 因为不封闭, 从一个起点出发不能回到这个起点。

师: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封闭图形)

板书完整概念, 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通过练习, 内化、应用概念

练习1:

师: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测量下面三个图形并计算周长。 (测量数据取整厘米数)

师:你们觉得测量哪个较困难?

生:爱心的边线是弯的, 得用线量了。

生:反正是取整厘米, 我觉得也可以用大拇指去估计弯的部分大概多长。

师:你真的好聪明, 如果不需要非常准确, 我们可以借用身体上的尺子估出图形周长大概是多少。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答案。 (11厘米、8厘米、9厘米)

师:那在量边和计算周长时, 这些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生:图1要量四条边, 但图2长方形我只测量了两条边。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梯形四条边都不相等, 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那计算时按几条边算? (都按四条边算)

师:图3呢?

生:测量图3时也量一半就可以了, 计算时再乘2, 因为心形左右对称。

师:你们很有智慧, 能根据图形特征灵活解决问题。

练习2:

课件出示下图, 把正方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师:1号、2号图形的周长谁长?还是一样长?

生:1号长。

生: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 再加上公共的不规则的边。

师:在比较图形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看仔细了, 不是图形大周长就长。

课件出示下图:将等边三角形沿曲线分成两部分。

【赏析】内化巩固环节分两个层次推进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第一层次, 通过较简单的测量计算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各类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也体会了分析图形的特征对计算周长的帮助。第二层次, 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增加了面积的干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反思, 加深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同时渗透了图形转化的方法。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71-0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起,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随后的几年里原有的实验版教材陆续淡出历史舞台,至今各个年级的新教材皆已出齐。下面,我们将选取人教版“周长的认识”这一节教学内容,从新旧教材对比中窥探异同,以体察课程改革的脉搏。

一、明晰新教材未变动之处

新教材在情境引入部分同样列举四个具体图形和四个几何图形,这种直观呈现方式的保留,旨在清晰、明朗地向学生引出本节即将学习的内容,颇有“先行组织者”的意味。在这种呈现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越发精细且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获得新知识。新教材继承了“直接给出定义”的编排策略。通过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呈现方式,学生在了解定义的内容后,把概念推及个别,使之前所学内容与定义达到极好的衔接与互通。新教材依然保留了旧版教材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图片,这种真实情景的浓缩恰好为学生找到了模仿的范本,生动而又形象,趣味十足。

练习部分的“做一做”与实验版教材中练习十第1题异曲同工,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消化之前的新授内容;练习题中依然保留了三名学生测量“三围”的课外活动作业,旨在让学生深入领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活学活用,与日常生活更好地对接。

二、新教材新变化探微

(一)教材编排巧布局,挖掘学习深度

“周长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出现在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版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验版中“周长的认识”被安排在“四边形”这一章节,新教材将该单元的名称改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新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实验版该章节的“平行四边形”部分取消,并前移至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二)”。实验版中该部分在学习“测量”及“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之后就被引入,新教材在介绍了关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方面多个章节的知识之后,才被引入。

教材将“周长的认识”的编排顺序延后,将“平行四边形”前移,章节题目“四边形”精简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测量”这部分的新知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建立测量同周长间的联系。教学中有一种思想亘古不变,就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向学生越早渗透知识越好,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为日后更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稍加点睛,锦上添花

新教材在原有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不仔细辨别甚至难以明察秋毫。

实验版的例1第二个图形国旗在新版教材中的例3已经换作三角板,这里的改动非常有必要,可以体现图形的多样性,既有不规则的树叶,又有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而旧教材中的国旗和教科书虽然是不一样的事物,颜色也不尽相同,但在所学知识体系中它表示同一含义,即长方形,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教材版面的浪费。而且,笔者观察到一个细节,树叶中有一个细小的改动——多了一条柄,针对这条叶柄可以做一些文章:计算周长的时候是按照它的边缘来算还是直接把柄的长度加入到原有周长之中,这也是改编者有意无意的点睛之笔。

再者,下面四个简单几何图形虽然只变化了第三个图形,即去掉了长方形左侧部分的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改动十分巧妙,为学生明确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埋下了伏笔,从反例入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习题精妙改动,思想深入渗透

人教版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课后习题量的多寡,新教材在该节课习得之后即有习题的设置,实验版的习题则要在习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统一编排在其后。新教材习题部分布局的改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消化知识,另一方面增加的习题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

下面具体到各题进行分析:

1.新教材的“做一做”看似把旧教材练习十移植过来,但却有更大的突破,实验版中练习十第一题中的“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例1中有很大的重复性,新教材的“做一做”中第二个三角形看似和例3中的三角形重复,实则绝非例题中所出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有一个角为30度的特殊直角三角形,而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等腰三角形,这就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的变化,而第一个图形是类似三角形的“凹四边形”,这就从一般走向了特殊,拓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在他们的头脑里建构出了不同于凸多边形的凹多边形的表象。

2.新教材的练习十八的第1题一如例3中继续作以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的区分,以确定图形是否有周长。图形形状更加多样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而实验版的练习十仅仅是量一量,计算出几个在之前例题中有重复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3.新教材练习十八第2题出示一张公园的示意图,并且标明方向和每段路程的距离。虽然不用具体测量,但这一个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会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科书有限的纸张可以表示出几百米的距离,这对渗透比例尺和空间方位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升空间知觉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验版练习十的第2题,要求学生去量地图的周长,这时候就会使人产生歧义,是要量地图边线长方形的周长还是地图弧形加直边的周长,如果是前者显然已是重复的巩固练习,后者则可以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尽管在此题中出现了地图,有比例尺,但测量该图形周长时也仅仅需要利用尺子和绳子而已。

4.新教材新增的练习十八第3题,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注重帮助学生体会平移转化的思想,化繁为简,可以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受,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刷新了我们对以往“双基”的旧认知,给我们带来一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清新空气,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新教材的细微变动中感悟到。体察课程改革脉搏的同时,我们更能体会到教材编写者对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数学与生活交融的能力要求的深入理解。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把这些数学实验田中的“养分”渗透到教学中,深入到学生思维更深更广的领域,是今后的教学工作需要探求的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评课稿 篇9

一、以故事为线索,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冯老师首先出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从而引入了两个图形,让学生们观察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后面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以这个故事为主线来衔接,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冯老师在组织大家进行小组活动中,每一次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更利于大家在操作时能节省时间,而且在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后能及时总结。

三、练习设计操作性强。

在练习中,冯老师把侧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的训练上,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能力,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的读法要规范,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

认识周长说课稿 篇10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

二、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认识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从学生描绘树叶的形状引入,从学生非常熟悉赛跑开始,通过两项不同周长的比赛做对比,初步感知周长;再通过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互相量一量腰围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设计理念: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选取例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三年级《周长认识》说课稿 篇11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周长认识》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平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课后思考】

上一篇:撤销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报告下一篇: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