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024-08-18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精选8篇)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1

贾汪区民政局 2011年8月12日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探索社区建设新形式,创新社区管理新办法。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组成了由王鑫主任带队的调研组,针对全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全区社区居委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向上咨询政策,向外地借鉴经验,结合贾汪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关于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贾汪区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的基本类别

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54个。其中,城区25个(老矿10个,夏桥9个,贾汪镇2个,工业园4个),矿区和村改居29个(分布在大吴、紫庄、青山泉)。城区社区占社区总量的46%。

(二)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情况

(1)办公和服务用房情况。全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平均为120平方米,其中:自有产权的16个,租用办公用房的10个,借用办公用房的28个;各社区均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2)服务设施设臵情况。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社区警务室8个,社区图书室阅览室11个。各种活动室26个,各类球场、露天活动场所22个。健身房6座,健身路径53条,健身小广场7个。社区平均绿化履盖率20%。

(3)社区治安状况。我区社区紧密结合“平安贾汪”创建工作,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治保会、调委会组织健全。对帮教对象逐一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活动。各社区均设立了外来人口协管员,协助公安等部门做好外来人口的规范管理。公安分局进驻社区民警27名,组建治安联防队24支,巡防队员81名。健全了治安防范体系。实施了“技防”、“监控”等社区安全防范工程。广场社区封堵了2个出入口,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老矿街道办事处在4个社区建立了“课外驿站”和“家长学校”。居民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较高。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情况

1、工作人员情况。总体情况:全区共有社区专职工作人员343名。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14人。党组织成员107人,居委会成员162人,临时聘用人员74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65人,30-50岁之间的240人,51岁及以上的38人。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96人,高中(中专)196人,初中51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 28%。

2、社区社会组织情况。全区共注册备案各类社区社会组织4个。各种志愿者队伍8支共91人。

二、近年来社区工作情况

01年以来,贾汪的社区建设经历了2个阶段的变化。01年-06年,我们发扬“没有条件创建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培育了广场社区、民乐苑社区和援工社区。这三个社区自02年起就一直是老典型,去年广场和援工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07年底,我们按照“社区建设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工作主题,坚持“硬件建设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立足现有条件,争取各方支持,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贾汪将纳入市财政体制的消息让我们更加振奋精神,社区建设工作有望在近期实现大的突破。

(一)推进基层民主,充实社区自治的灵魂

我区在居民自治上狠下工夫,长期开展诸如:印制《居委会选举实用手册》、召开“全区民主管理流动现场会”、举行“社区居民自治问答”、“我心目中的社区主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干群交流机会,激发社区干部、居民的民主自觉度、自治参与度。我局指导第二、三、四届居委会的换届选举任务均按时、保质、平稳完成,54个社区没有出现任何上访现象。这与良好的社区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抓住机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房地产开发如雨后春笋,我局在小区命名上严格把关,新建小区预留的社区办公用房和配套设施不达标不予命名。同时协调区发改委、规划、城建、房管等部门齐抓共管,在社区建设不欠新帐的前提下逐步解决遗留问题。今年协调房地产开发商新建或退出被占用社区办公面积、配套设施面积共计3500余平方米,帮助条件较差的社区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指导条件较好的社区成立了综合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以及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志愿者服务队。

(三)争取各方支持,区镇村三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08年7月,我局投资420万元在贾汪城区建设了占地6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区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填补我区社区建设的一项空白,并为后续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树立了标杆。老矿和夏桥两城区办事处分别筹建了2200平方、1900平方米的镇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自09年农村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后,我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34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但目前我区村级服务中心只是在居委会办公场所基础上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一居、一委、一站、一办”尚有差距。

三、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相当普遍且非常严重。据我区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要承担100多项行政性事务,需要参加多项示范创建活动,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社区居委会所承担的任务异常繁重,社区干部不堪重负、疲于奔命。社区居委会的主要精力基本上消耗在完成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上,没有时间、精力、人手和财力去从事社区居民自治事务和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建设困难重重。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在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办发[2000]23号文件赋予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牵头”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无独立的人员编制。我区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其具体办事机构设在民政部门,但因为这一办事机构没有专门编制,其办事人员从民政部门统筹解决,所以人力紧张现象相当突出,这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繁重任务极不相称。二是无独立的工作经费。社区建设虽然工作内容很多,但却没有相应的专项工作经费,这极大地挫伤了乡镇(办事处)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了社区建设的进程。三是无有力的牵头协调手段。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面相当广、难度相当大,要想牵好这个头本身并非易事,而让民政部门来牵头更是难上加难。尽快采取有力措施保障 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牵头协调作用,是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政府推动和资金支持必不可少,但我区社区办公用房相当紧张,部分社区居委会只是在一两间破旧的民房内办公,虽然近两年内,区政府投入了部分资金,我们也积极协调房产开发商建设办公用房和配套设施,也只是解决了少数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大部分社区的办公、活动用房仍然相当紧张。由于我区经济情况的影响,目前,区级社区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区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社区领导体制和考核机制

目前,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是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由于日常工作由民政局在牵头,在一些地方存在着“社区建设是民政部门的事”的模糊认识。由于民政局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而社区属于街道和乡镇管理,因此在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指导社区建设上感到力不从心。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全省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全省各地、市的领导就社区建设工作机构的设臵进行了专题的讨论,我们了解到,许多地方在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工作办公室,比如:苏州、无锡、淮阴和徐州新沂市都单独设立 了社区工作办公室。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参照外地做法,在区政府设立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为常设办公机构,统一指导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关系,督促检查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实行目标考核。

(二)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臵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 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三)努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土地管理,增减挂钩,调查报告

0 引言

开展土地增减挂钩工作, 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 莒县为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既解决了群众的居住问题, 又缓解了用地矛盾, 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全县发展实际的增减挂钩新路子,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综合效应。其中, 2008年以来省政府已批复莒县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村庄168个, 拆旧面积12999亩, 安置用地1983亩, 可实现周转指标10378亩。

1 基本情况

一是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莒县县委、县政府在项目的组织、规划、资金、建设、管护上做好充分整合,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思路, 打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模式, 以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县里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把该项工作融入到“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旅游新县”的战略目标中, 纳入县政府议事日程, 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用地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落实。

二是把握重点, 科学规划。做好增减挂钩工作, 规划的龙头作用举足轻重, 做到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莒县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引导, 做好各项专项规划, 协调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 在项目区, 该县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结合, 使之更加体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 将拆迁安置房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考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 听取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意愿, 宜楼则楼、宜平房则平房, 做到既有利于生产, 又便于群众生活, 对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多的社区重点推进, 同时与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撤村设社区工作相结合,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配套供排水、供暖等设施。在项目实施特别是在拆迁工作中, 该县充分尊重民意,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对拆旧地块涉及的农民优先进行安置, 足额进行补偿, 进行和谐拆迁。对项目的旧房拆迁、新居选址、布局、设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 让群众参与规划, 把群众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标准, 得到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拓宽资金渠道, 多方面筹措挂钩资金。县财政拨付专款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启动资金, 并设立财政专户, 对资金的使用、收益收缴进行统一管理。按照“政府主导, 国土牵头, 部门联动, 聚合资金, 捆绑使用, 整体推进”的原则, 统筹使用各项扶持“三农”的资金和优惠政策, 整合集中县发改、国土、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有关资金, 最大化减轻村集体资金压力。旧村复垦出的耕地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 发展园区化、标准化基地, 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对土地增减挂钩实施好的乡镇 (街道) , 县政府优先安排招商项目用地指标, 更好的推动镇村经济发展, 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五是安置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互相促进。安置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坚持把土地增减挂钩与当前推进的农村新型社区、合村并居相结合, 互相促进, 共同推进。土地增减挂钩中拆迁安置房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把群众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标准, 切实提高了安置群众的生活质量, 得到了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为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关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个别挂钩项目资金不足。各乡镇受目前财力制约, 一些项目村庄旧房已拆除, 补偿不能及时到位, 安置房建设慢, 部分拆迁户租房住, 给周边村庄今后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部分拟申报挂钩项目缺乏规划。省政府规定土地增减挂钩的申报条件之一是必须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及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申报土地增减挂钩的省市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规模组织申报, 目前国家下达的规模本来就少, 想拆除的村庄又不符合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符合三个规划的村庄由于村集体班子问题又拆不了。

三是挂钩项目筛选难。土地增减挂钩前期需由各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村) 、村 (社区) 委员会对相关村庄的土地权属、利用现状、人口和居住情况, 群众意愿等进行摸底调查, 才能筛选确定纳入备选库。当前部分村庄缺乏长久规划, 旧村内翻盖了部分新房, 或旧村周围全是新房, 村内空心给推进增减挂钩带来难度, 给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带来难度。

3 关于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建议尽快拨付挂钩资金。为确保今后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推进, 建议县政府近期尽快拨付部分拟实施拆旧、安置村庄的项目资金。

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挂钩考核力度。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各乡镇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的考核力度, 督促各乡镇抓紧推进省政府已立项批复未验收项目村庄的工程进度, 保障土地增减挂钩资金投入。

三是建议尽快筛选确定需完善两个规划的村庄。抓住2016年国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和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的好时机, 建议县政府尽早安排各乡镇 (街道) 政府根据镇情、村情, 对自然条件好, 复垦潜力大, 村集体班子能力强, 农民积极性高, 2-3年内比较容易推进土地增减挂钩, 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整治规划的村庄, 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先易后难顺序, 尽快筛选确定需完善两个规划的村庄, 为今后土地增减挂钩申报打好基础。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喀什地区民政局;城乡低保;困难群众

当前,切实做好低保工作,是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城镇涉及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在农村涉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了,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低保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喀什地区城乡低保及发展概况:

喀什地区辖11县1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11.6万,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7.6万户21.1万城市困难人群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城市总人口的2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群众有16.2万户,50.45万人,占全地区农业人口的16%。

喀什地区低保于1998年在喀什市和泽普县开展试点,1999年在全区全面铺开,城市低保人数范围由1999年的7721人扩大到如今的21.1万人,年需保障金由最初的460.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95亿元,人均每月补助从最初的49.7元提高到目前的225元。农村低保2007年7月1日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年需保证金由最初的1.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83亿元,人均每月补助标准由最初的22.3元,上涨到目前的107.3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就:

(一)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基础建设。

(1)完善了低保组织体系。地区、县、街办(乡镇)三级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地区低保工作。地区民政局设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各县(市)民政局普遍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5名,通过与地区劳动局沟通,为各乡、街办解决了172名低保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低保工作的城乡低保工作体系,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培训基层低保队伍建设。喀什地区坚持推行低保属地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困难居民家庭状况普查,进行低保初审、动态管理等工作。

(二)不断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水平

(1)加强了低保法规建设。喀什地区结合低保工作实践,不断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制度,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低保量化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体系,推进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规范了低保工作程序。喀什制订了地区、县(市)、街办(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低保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使低保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喀什地区围绕《低保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狠抓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保证困难群众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动态管理。喀什地区在低保工作上注重把握动态管理的两个环节:一是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低保对象定期复查。二是在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和每季度一次的全面集中核查中2012年,各县(市)通过认真开展全面集中核查,共核查清理城乡低保对象70069人,占城乡低保人数的9%,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501人,农村低保对象61568人,对在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惩,初步形成了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有效维护了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三)积极开展实施了社会救助资金现金发放。

城乡低保资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高压线,为确保城乡低保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弱势群体手中,切实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喀什地区在民政、财政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实施封闭运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摊派、拖欠、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了低保对象的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喀什地区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保障员编制、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地、县(市)民政部门管理着全区71.5万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城乡低保对象,民政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与各县(市)、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少(乡镇民政干事专职不能专用)、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严重“缺位”,尤其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的民政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建议:为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改善工作条件,解决人员编制和交通工具,保障工作经费。

(二)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津贴。低保工作人员既要面对面接触大量有传染病的特殊困难群体(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并且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文件要求,还肩负着处理信访接待职责。喀什地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仅2012年截至目前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人(次)。与此对应的是只有处理信访接待责任、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和岗位津贴,导致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有传染性的特殊困难群众存在推诿,对信访事件不积极,不重视。

建议:文件规定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岗位津贴。

参考文献:

[1]李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曹海兵、刘建中、陆骏骅.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江海纵横.2006

城乡建设工作报告 篇4

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总结2009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安排2010年的主要任务。

2009年工作回顾

一、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二、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进展顺利,抗震安居工程成效显著

三、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

六、行业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取得新进展,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2010年工作安排

一、抓好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实施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

(三)继续抓好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创造条件。

(一)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四、全面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抓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是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考核,加强宣传教育,全面落实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建筑节能监督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整体水平。

(二)加强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增强城镇治污减排能力。

(三)扎实搞好两项活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五、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2010年,我区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依然面临良好的机遇。各地要根据自治区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投资方向,加快建筑企业改革与发展,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圆满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全区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亿元,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一)深化建筑企业改革,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加大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力度,严格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

(三)创新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六、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保障机制 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组织专门力量,突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找出症结,完善措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为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

(一)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健全完善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行业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同志们,明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突破重点难题,推动科学发展;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反对铺张浪费;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使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2015年城乡建设工作报告 篇5

2014年以来,城乡建设工作紧扣五大功能区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担当重任、砥砺奋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新型城镇化统筹建设、建设行业提质增量、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民生实事顺利完成,重点工程强力支撑,改革创新全面启动,中宣部在渝召开建筑节能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广我市相关工作成果、经验。一年来,主要取得7个方面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4年工作回顾

(一)新型城镇化统筹建设,促进区域协调

结合全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和区县定位,坚持区域协调、分类指导、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市各区域城镇化水平、质量、效率同步提升。

一是城镇体系不断健全。按照国务院最新发布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重庆超大城市加快建设。多级联动的城镇体系优化完善,城镇化建设宏观布局基本搭建。二是区域联动更加顺畅。围绕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节点的新定位,推动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航运、电力、通信、物流加快建设。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2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00公里。三是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远郊区县城基础设施要件日臻完善。110个市级中心镇完成建设项目116个,建设农民新村示范点100个,公用服务设施加快向村镇覆盖。四是人口转移稳妥有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 1个百分点,达 1 59.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40.6%。

(二)建设行业提质增量,增强发展后劲

在宏观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建设行业科学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既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积极贡献,又优化行业结构,促进建设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一是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630.2亿元,同比增长20.5%,占目标的125.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7.5%。实现增加值817.0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5.7%。在4个直辖市中,投资额和投资增速均位居前列。通过合理引导,都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作为承接人口转移的主阵地,投资额及开工量均占据了较大比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丰都澜天湖、武隆仙女山等旅游、休闲度假类房地产项目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552.2亿元,同比增长17.4%,占目标的115.7%。实现增加值1356.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市GDP的9.5%。通过有扶有控的差异化引导政策,培育城市发展新区成为新的建筑业增长极,完成总产值1554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28%,增量在五大功能区中排名第一。我市施工企业新获住建部审批一级资质70项,同比上升40%。专业技术注册人员数量同比增长17%,增速位居西部第一。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顺利推进,工程建设五方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冶建工成功获得房建特级资质,打破重庆直辖以来只有1家房建特级资质企业的局面。

三是勘察设计业。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7%,占目标的101%。新增甲级勘察设计企业16家,甲级企业比 例达30%,跃居西部省市第一。从业人员中国家注册师比例达14%,居直辖市第一。本地企业已走出西部,业务范围遍及京、沪、鲁等发达省市以及拉美、非洲等国际市场,签订合同金额48亿元,同比增长11%。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庆勘察设计业已在优化调整建设行业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保障开发开放

立足服务全市开放先导区建设,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枢纽作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布局、同步配套,为全市开发开放大局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城市道路建设。完成投资327.1亿元,占目标的100.6%。其中,主城区完成投资192亿元,占目标的101.1%,106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建成“两桥两隧”,主城区跨江大桥达到28座、穿山隧道增至14座,整治交通堵点13个。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顺利竣工,新增了主城南北通道,改善了都市核心区过江交通拥堵状况。南山隧道、铁山坪隧道建成通车,寸滩大桥、歇马隧道、华岩隧道等加快建设,进一步畅通了各区域之间交通连接。双碑大桥、双碑隧道全面收尾,中梁山隧道启动扩容,主城向西拓展步伐全面加快。

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4.8亿元,占目标的103%。新建成通车六号线五里店至茶园、二号线新山村至鱼洞、一号线大学城至尖顶坡共计32公里线路,日最高客运量由198万乘次提升至250万乘次。总通车里程达到202公里,位列全国第四,相当于2.77万班次公交车运力,全年减少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23.3万吨。至此,我市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已基本建成,运营线 路通达主城所有核心组团及重大城市功能节点,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优化了城市投资环境。

三是地下管线及公共停车场建设。在全国首批完成《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设施及管网规划》。初步搭建了地下管网数据平台,建立内环以内16个流域排水管线三维模型。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地下管线试点,其中永川区达到城区智慧管线全覆盖目标,实现危害气体实时监测并自动处置。编制《2015年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初步确定开工建设21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1.17万个。

(四)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增进群众福祉

秉持发扬“用心建设、服务民生”思想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包括22项民生实事在内的重大民生事项,为人民群众居住、出行等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改造293万平方米、2.7万户,占279万平方米目标的105%。其中,主城区完成改造123.5万平方米、1.5万户,占118万平方米目标的105%。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408.2万平方米、3.6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10万人。改造安置后,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大为增加,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享受的公共服务质量极大提高。

二是主城区人行天桥与地通道建设。开工建设68座,占目标任务的100%。其中完工38座,占34座目标的111.8%。2013年以来,累计开工100座,完工68座。建设选址紧密贴合群众实际需求,优先安排在城市最中心区域、交通最繁忙路段、人群最集中场所,全部建成后可新增解决16所学校、2家医院、43个轨道或公交站点、39个大型居住区过街安全问题。三是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6万户,占8万户目标的107.5%。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危房30.1万户,直接惠及群众约100万人。农房改造坚持“两最一控”,重点优先改造最贫困户、最危险房屋,严格控制改建农房面积和造价。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实现了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四是公租房建设。基本建成534.8万平方米、7.7万套,占目标的100%。启动以来,累计开工4475万平方米、69.2万套,基本建成2768万平方米、37.6万套,可解决约100万城市困难群体住房问题。特别是通过公租房超前规划、提前布局,有效解决了两江新区、茶园新区、西永微电园等片区在人口、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群众居住生活问题。

(五)重点工程强力支撑,稳定投资增长

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督促协调职能,推动建立“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的合作协调体系,保障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成为稳定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是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557亿元,同比增长17.4%,占目标的101.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6.9%。其中,政府主导类项目完成投资1579亿元,占目标的102%。韩国SK海力士一期、长安福特三工厂等44个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仙桃国际数据谷、江口罗州坝电站等95个项目新开工。火车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龙溪新光天地商务区等一大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

二是十大商务集聚区。完成投资368亿元,同比增长16.8%,占目标的126.8%。开工8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占目标的138%。完工4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占目标的119%。累计完成投资146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21.4%。江北嘴、悦来新城、中央公园、化龙桥等片区成为城市新地标。此外,十大城市功能开发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占目标的101.1%。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4%。

(六)改革创新全面启动,加快经济转型

着力改变传统建设行业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受能源、资源、环境、资金条件约束的不足,转而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求活力,助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根据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城市棚户区改造PPP投融资改革。与港铁公司成功签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新加坡绿科集团、绿地集团开展轨道交通PPP合作洽谈。以红岩村大桥为案例,深入研究政府通过支付“影子通行费”购买服务的PPP模式,探索无收益城市路桥隧项目引进民间资本途径,大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约束。

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与智慧城市。配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全市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意见。发布建筑产业现代化地方标准5项。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加快建设,装配式施工试点顺利开展。住宅部品认定工作全面启动。商品住宅成品房比例不断提高。两江新区、南岸区、江北区和永川区4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有序推进,两江新区智慧总部基地、南岸区智慧小区、江北区智慧城管、永川区智慧教育等初显成效。完成建筑工人技能培训与鉴定12万余人。

三是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产业支撑体系,新组织实施绿色建筑1650余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倍。创 新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300万平方米。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发布地方标准3项,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260余万平方米。

(七)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提升服务质量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深化,各项整改措施全面落实,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四风”突出问题有效治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项,调整与其他部门交叉行政职能5项,梳理完成城乡建设权力清单。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高,推进立法项目9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干部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三公”经费开支大幅压缩。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顺利推进。政务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强,新电子政务系统加快完善。按国家安监局和住建部统计口径,全市房屋市政工程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同比下降47.3%,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3.8%,信访维稳工作大局稳定。

2014年,城乡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城乡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困难不容忽视,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城乡建设改革进程中打破旧体制与建立新体制之间难以无缝衔接;建设行业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格局尚待破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融资方式急需加快探索;建设领域促进生态文明工作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等等。

二、2015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四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精心谋划 “十三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特别是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城市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专题部署于今年召开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为城乡建设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实现大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准确把握并主动适应重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法治保障、改革统领、创新驱动、开放支撑”为工作理念,重点实施城乡建设“构建一大体系,释放两大动力,推进三大改革”——“一二三”工作任务,确保城乡建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构建依法行政的管理体系。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求,提高立法质量,加快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市管线条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立法。完善行政权力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权力公开,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落实市政府网上审批试点。积极推进多部门集中审批和实体大厅建设。继续推进委系统相对集中执法,完善执法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二是释放“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两大发展动力。进一步调动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发挥重点工程、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引领带动功能,重点加强一环至二环之间路网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一横线、二横线,服务开放先导区建设。加快扶持一批建设行业优质龙头企业,加快进军市外、国外市场步伐。三是推进“投融资机制,诚信管理机制,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三大领域改革。在轨道交通、棚户区改造领域启动实施PPP投融资改革试点,探索城市道路建设投融资改革路径,做好市政债发行准备工作。进一步健全建设行业诚信体系,落实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调动发挥工程监理、市场检测机构等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重点完成6项任务。

(一)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顺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突出城市特色,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围绕超大城市层级、“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枢纽节点、省区构架的直辖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的要求,科学谋划和完善城镇体系。二是以110个中心镇为载体打造一批“点状开发”示范区域,实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118个。加快发展全国重点镇,增强城镇群产业集聚力和人口承载力。建设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100个,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三是出台《进一步推进五大功能区城乡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认真开展城乡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立足市情、把握关键,科学制定未来五年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二)保持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00亿元。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把握预售资金监管、项目资本金管理等调控手段,严控行业风险,降低企业负担。二是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50亿元。科学统筹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加强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加快建立市场监管和现场监管一体化平台。三是 实现勘察设计营业收入320亿元。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行业诚信管理,繁荣设计创作,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保量提质”。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租房建设

一是城市道路完成投资160 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03个。新增城市道路110公里。双碑大桥、双碑隧道建成通车。水土嘉陵江大桥、白居寺长江大桥等35个项目新开工。积极谋划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之间增加10条骨干连接道。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90亿元。全力推进环线、四号线一期、五号线一期和十号线一期、三号线北延伸段等共计150公里线路建设。三是基本建成公租房340.9万平方米,5.2万套。累计基本建成3108.9万平方米、42.9万套。占总开工量4475万平方米、69.2万套的69.5%和61.9%。

(四)加快推进民生实事

一是完成主城区城市棚户区改造14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292万平方米,占580.6万平方总目标任务的50.3%。二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万户,累计完成35.6万户,占40万户总目标任务的89%。其中,完成D级危房改造2.5万户,累计完成9.2万户,占12万户总目标任务的77%。三是完成主城区人行天桥和地通道建设32座,累计完成100座,提前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2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五)努力促进生态文明

一是建筑产业化。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标准和图集的编制工作,重点在棚户区、公租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试点。积极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及基地建设。二是建设科教。加强信息技术优选,积极引导推广物联网、BIM等新技术应用。扎实推进国家智慧城市专项试点,组织开展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建筑等标准编制和工程示范。完成建筑工人技能培训鉴定10万人次以上。三是建筑节能。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全年新增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1500万平方米,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建设任务。推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建设10个成规模、有影响的绿色建材产业基地。

(六)大力推进重点项目

一是认真开展2015年城建类重点项目申报。进一步充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库,滚动形成“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二是推进十大商务聚集区建设。完成投资320亿元,竣工项目380万平方米,新开工545万平方米。推进十大城市功能开发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竣工项目120万平方米。

城乡建设局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篇6

20*年以来,*县规划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发展、造福百姓、提升形象、改善民生”为宗旨,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推动了我县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园区开发及项目建设稳步前进。我局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近日,我们被县委政府、县总工会分别授予20*年度实绩突出领导班子和先进职工之家荣誉称号。同时,还荣获了市委宣传部授予的20*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集体三等奖。现将我局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设想汇报如下:

20*年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发展环境优化年”、“园区形象突破年”和“项目质量提高年”,全力服务民心工程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向前发展。

一、围绕“发展环境优化年”,服务道路、管线、旧城改造三项工程,合理规划我县配套基础设施,推动旧城改造步伐,打造优美宜居环境

一是服务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县域路网系统,规划营造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

1、编制完成了县城区道路近期规划方案,按照县城内部道路与对外交通道路有效衔接的原则,明确县城主次干道十横十二纵的发展方向,预计到,我县城区规划道路总长度可达95183米。按照规划,新华大街向西延伸与唐通线相连;迎宾路向北延伸,横穿新华大街、南堤路、过潮白河和京沈高速直至国华大道。今年以来,我们重点编制完成了通唐线西延改线工程县城段的方案设计。通唐线作为省级干线公路,此次改线将与县城内绣水街相接,一并建设。同时,我局还完成了新华大街西延、迎宾路北延南延、西外环路等道路的规划设计方案。以上道路的延伸和建设将加快我县城西、城北经济发展步伐,未来几年,县城西部凭借着“依托‘两城’、承接‘两区’、紧偎‘两河’”的优势,将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亮点。

2、配合我县夏安路、双安路、国安路三条景观大道的建设,我局及时完成了三条景观大道的`规划设计及改造方案,并于5月9日以多媒体的方式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做了汇报,其中道路两侧的规划改造方案通过领导小组审批。

3、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设计完成了双安路与夏安路交口中心岛、京沈高速*出口三角地各三套规划改造方案。近日,将向县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汇报,通过后即可实施。

二是服务管线改造工程,先期规划各类管线,实现道路建设与管线铺设同步进行。

1、配合县城迎宾路改造,对迎宾路两侧各类地下工程管线进行统一规划,实现道路与管线同步施工。

2、配合康宁路南段拓宽工程,完成了康宁路两侧地下工程管线拆移路由的规划布置工作。

3、完成了县城绣水街西延道路两侧和五一路西侧预埋管线的规划设计工作。

4、对热力公司今年计划铺设的三条管线进行现场踏勘,并制定路由方案。经初步勘查:行政审批中心铺设热力管线路由确定为沿五一路绿化带内,由绣水街至行政审批中心。自来水公司家属楼铺设热力管线路由为自五一新园至新开大街再至自来水公司家属楼。旺都宾馆铺设热力管线路由为自金玉源小区西侧,经康宁路东侧至旺都宾馆。

三是服务旧城改造工程,规划旧城改造方案,推动秀美、宜居的现代化新村建设步伐。

1、以建设现代化小区为标准,编制“城中村”规划改造方案。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县城规划区内共有北岗子、万福辛村、东北街、北刘庄等23个城中村,总占地面积5499.45亩,涉及住户7*1户,总建筑面积83.79万平方米。本次“城中村”改造将西店村和北四村(北岗子、北刘庄、万福辛村、东北街)确定为试点,分别制定了改造方案。

西店村位于*县南部,南临新开街,东临规划汇文路,属于县城二类居住区,我们将其规划定位为县城黄金地段的高质量、高水准现代化居住小区。目前,小区规划用地12.39公顷(185.85亩),村内共有村民平房136户,2层楼房17户,共计153户,拆迁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

北四村位于新华大街以北,涉及东北街、北岗子、刘庄、万福辛村四村及部分居民,总占地面积94.39万平方米(1415.78亩)。总拆迁户为2241户,总拆迁面积24.63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居民526户(拆迁面积6.21万平方米),楼房居民148户(拆迁面积2.98万平方米),村民1567户(拆迁面积15.44万平方米)。新区规划方案有二:一是以高层为主,多层为辅,总建筑面积786426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63363平方米,公建面积7953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15111平方米,可容纳居民住户8262户(新增住户6021户)。二是迎宾路以西以多层住宅为主,以东全部为高层住宅,新区总建筑面积1028*9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987309平方米,公建面积9492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31278平方米,可容纳居民住户32352户(新增住户30111户)。

2、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前瞻性“平房居民区”规划改造方案。此次改造的重点区域是“华联南侧居民区”和“闫段庄居民区”。

“华联南侧居民区”位于新开大街与规划花园街之间,永明路与迎宾路之间,规划总用地面积96478平方米,其中规划路用地面积172*平方米,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79272平方米。华联南侧四层居民楼,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也划归华联南侧居民区一并考虑。该区域共涉及拆迁811户(其中居民楼房368户,居民平房413户,村民平房30户),拆迁总建筑面积68204平方米(居民楼房32459平方米,居民平房31992平方米,村民平房3753平方米)。该地块属于二类居住用地和商业金融用地,规划用地面积79272平方米,规划新区总建筑面积16.5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4.78万平方米,公建面积600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11599平方米,住宅共计1649户(新增住宅838户),居住人口5277人。

“闫段庄居民区”位于康宁路与规划康平路之间,规划花园街北侧,总占地面积48641.05平方米(72.96亩),扣除规划道路用地5513.81平方米(8.27亩),剩余可建设用地为43127.24平方米(64.69亩)。该地块共涉及拆迁居民348户(包括沿街二层楼房一幢),总拆迁面积26*2.45平方米。该地块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和沿康宁路东侧为商业金融用地。经反复论证我们规划设计三套方案,方案一:沿康宁路布置为底商多层商住楼,其余布置八栋高层住宅楼,规划总建筑面积为81123.64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6772.18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32*.46平方米,可容纳居民881户(新增住宅533户);方案二:沿康宁路布置为底商多层商住楼,北侧布置四栋高层住宅楼,南侧布置多层住宅,规划总建筑面积为75508.9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71157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32*.46平方米,可容纳居民770户(新增住宅422户);方案三:沿康宁路东侧布置一栋二层商业楼,二栋高层住宅楼和12栋多层住宅楼,规划总建筑面积70373.3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2674.14平方米,高层住宅建筑面积24912.58平方米,多层住宅建筑面积42386.65平方米,可容纳居民701户(新增住宅353户)。

3、结合景观大道建设编制完成城区主要街道两侧平房改造的规划方案。确定将新华大街、淑阳大街、绣水街、永明路、迎宾路、永泰路、新开大街7条主要街道两侧为改造重点,总长度12734.38米,拆迁面积178969.42平方米,可开发占地面积168881.4平方米。改造方案与景观大道建设相结合,规划力求突出现代、经济、实用、美观,全面提升县城品位。

目前,该项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并已制成多媒体汇报材料,近日即可提交县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讨论。

二、围绕“项目质量提高年”,严格规划审批,加强批后管理,热情服务项目建设

首先,成立县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为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今年4月份专门成立了*县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主管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具体工作职责是对重大建设项目、主要地段城市设计等进行审查,协调解决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维护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二是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力量上项目”决策,积极为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手续。今年以来,我局已为香港中油威龙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金路旺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省重点项目办理项目选址手续。截止到5月底,城区共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4份,用地规划许可证4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份,竣工验收合格证1份,建筑外装修规划许可证1份;共为各乡镇办理选址意见书15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份。

三是严格批后管理,加大对各类在建工程项目的规划稽查力度。批后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规划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年,我们充实了规划稽查队伍,划分了责任区域,细化了责任分工,把规划稽查延伸到乡镇,甚至村街,确保了规划稽查工作县城无盲点,镇村无盲区,有力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今年1至5月份,我们共查违章建设行为35起,目前已有33个建设单位补办了相关手续。

三、围绕“园区形象突破年”,完善镇村规划体系,全力推动各乡镇和园区开发建设

1、成功组织专家对蒋辛屯、五百户、安头屯、钳屯四乡镇总规修编和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进行了论证。年初,我局组织省级村镇评审委员会对蒋辛屯、五百户、安头屯、钳屯四乡镇总体规划纲要进行技术审查,各位领导和专家从交通区位、产业定位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诸多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最后,四乡镇总体规划纲要经专家组审议后顺利通过。此版规划纲要明确了重点镇规划与市、县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原则,确定了四乡镇的建设发展方向,解决了在交通条件、市场经济等状况下如何准确定位的问题。目前,规划说明书已送至各乡镇,并指导各乡镇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尽早报县政府审批。

同时,由河北信达城乡规划设计院负责编制的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目前,该规划已批准执行。

2、全面启动刘宋镇、钱旺乡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市政府工作的报告和《廊坊市建设局20*年村镇建设工作要点》要求,20*年底完成刘宋镇、钱旺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年4月该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资料收集调研,为保证修编资料收集工作及时全面,我局还协同规划编制单位到两乡镇收集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地形图等材料,对照地形图进行实地测量,掌握土地的实际使用现状和面积,科学编制规划。

3、继续协助各乡镇开展文明生态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县委农工部的统一部署,20*年重点沿一城周边、通唐公路、镇区所在地及周边创建31个文明生态村,其中20个村街将规划建设成为精品文明生态村。我局通过借鉴永清、霸州等地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先进经验,着重从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入手,因地制宜为各村街编制规划。自5月16日以来,已对安平、渠口、五百户三乡镇所辖18个文明生态村进行基础资料调研。目前,已完成安平、渠口两镇13个精品文明生态村“两图一书”规划编制工作。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全县30个行政村的“两室”设计方案,并通过领导审批。

4、为了迎接全市项目联查,我局及时完成我县西部产业规划平面示意图的规划设计。该示意图主要包括现代产业园、华尔街集团总部基地、*开发区、*家具城、潮白河、运河的相对位置关系,是展示我县西部现代产业良性发展,互相促进,实现全县经济腾飞的一张蓝图。目前,该蓝图电子版经多次修改已制作完毕,待县主要领导审查。

另外,我们还完成了供电局综合楼效果图的设计方案,以及钳屯乡双安路北侧经济示范区(占地3700亩)、钳屯华联超市仓储、安头屯国安路、双安路功能分区(占地亩)平面方案及鸟瞰图的设计工作。为了及时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工作,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如技术人才少、时间紧、任务重、无资金支持等),加班加点,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不断出新,连续放弃了四个双休日,并每天下午工作到八九点钟,充分体现了我们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

四、锐意进取,不断推进机关行业作风建设

我局始终把加强行业作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今年以来,主要组织开展了四项教育活动。一是加强宗旨意识教育。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警示在前,逐渐完善了《*县规划局机关规章制度》、《机关效能提速的工作制度》、《信访接待日工作制度》,注意时刻教育干部职工牢记宗旨,摆正位置,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目标。二是加强行风建设重要性教育。我局通过召开会议、组织观看电教片、座谈讨论、自学等方法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三是加强依法行政教育。一直以来,我局认真履行标准化管理程序和服务承诺,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和规范行使行政审批权力,在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同时,还积极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等项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开通了规划局实名网,在网上公布了办事流程图和举报监督电话,下一步我们还将把“两证一书”办理情况在网上公开,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行风建设人人有责教育。政风行风建设不光是整个部门的任务,更是每个干部职工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开展了“三个一”服务,明确规定各业务科室,由其是有审批权限的科室工作人员,对申报资料要一次性告知,对资料齐全的要一次性受理,对符合规定的要一次性审批。日常工作中还要求必须使用文明用语、杜绝工作忌语,规范了机关工作人员言行。今后我们还将按照县纪委有关规定,及时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与行业作风建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努力建设一流班子,带出一流规划队伍。

20*年上半年,我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下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继续协助刘宋、钱旺两乡镇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其它乡镇17个文明生态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继续对县城主要街道两侧、城中村和旧城平房区的改造进行调查摸底,逐渐完善规划方案。

四是继续协助交通部门完成唐通线西延改线等工程的放、验线工作。

五是完成新汽车站、劳动力服务大厅等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工作。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7

一、宁阳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实际情况

1. 对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内涵的认识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即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这意味着, 需要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的经营项目, 可以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 通过有形土地市场, 取得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符合规划的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 与城市固有土地一样, 价格将由市场决定。这项制度提高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地位, 还原了集体土地所有权, 使集体所有权真正成为和国家所有权并立的公有制所有形式之一。

2. 宁阳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现状

⑴国有建设用地一、二级市场情况。我县2009-2013年共办理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出让手续38宗, 面积71.8511公顷, 收取土地出让总价款30180.29万元;办理新增建设用地出让手续169宗, 面积657.3612公顷, 收取土地出让总价款251005.8万元;办理国有建设用地转让手续295宗, 面积361.59公顷, 土地转让金为77593.8万元;办理国有建设用地抵押手续1238宗, 面积1693.41公顷, 贷款额为367991.83万元。

⑵征地制度制约一体化进程。根据现行的土地流程及政策规定, 当用地单位确实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时, 必须通过国家征收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的土地, 之后通过出让等方式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此, 征收制度决定了国有建设用地具有凌驾于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 集体建设用地基本被排斥在成熟的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之外,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现状。 (1) 配套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尚未建立, 农民将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保障。在没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 允许农村土地进入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容易使广大农民存在后顾之忧, 不能积极正确的响应政策。

(2) 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不明确将影响建设用地市场的进程。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 在现实操作中, 大部分农民对于土地归谁所有都存在疑惑, 村内生产小组与村委会对于农村土地都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因此,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极其不明晰, 这对于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供给主体的培育极为不利, 容易造成利益纠纷。

⑷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我县进行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但大部分村庄只注重规划占新区建房而不考虑旧村庄改造。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到县城、乡镇驻地或新规划社区购房后, 村里宅基地仍然闲置占用;部分村民不愿在老地方建房, 年复一年, 造成村内宅基地空闲闲置。另外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只能在同村内部转让,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用地确权遇到难题。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议

1.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首要障碍是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 要使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健康, 有序, 规范的发展, 必须修改相关的法律条款, 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相关表述, 农村建设用地只能在符合规划情况下内部使用, 如果外部使用, 就必须经过征地。而按现行土地管理法,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参与联营, 但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按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规定, 家庭承包土地、宅基地不能用来抵押。债权改变后,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所有权。必须推动相关法律的统一, 解决土地法规碎片化、矛盾化问题, 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先决条件, 使农村建设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的条件下进入建设用地市场。

2. 制定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土地收益应当主要归集体所有, 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作为管理者无权直接分享产权人的处置价款, 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收益应当纳入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主要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生产。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村土地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因此必然减低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必然会给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带来阻力。为了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发展, 必须相应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以此来保证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3. 做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确权工作, 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明确产权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 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 依据已确认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 核发土地权利证书, 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属纠纷, 维护合法权益。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包括占有, 使用, 收益, 转让, 入股, 租凭等。

4. 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试点范围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宜先在乡、村庄规划区范围内试点。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中, 城镇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土地使用者可在土地市场中任意选取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城镇土地或农村建设用地, 实现城镇土地市场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协调统一。

5. 严格控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用途

应严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必须征为国有。如果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商品住宅开发, 难以实现控制房地产开发总量的要求, 同时由于产权形式复杂, 也难以保证商品住宅交易的安全, 让小产权房入市有机可乘。

6.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严格宅基地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 首先要复垦为耕地, 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 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在宅基地的分配上, 对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 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 鼓励集中建设公寓式住宅或有特色的农民新居。对扩展边界外的村庄, 严格执行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经济条件较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地方, 允许村集体组织对新申请宅基地的住户开展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在基础管理工作上, 要依法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 妥善处理宅基地争议。积极建立农村宅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宅基地动态信息查询和管理。

针对“空心村”、宅基地闲置、房屋空置和宅基地优化配置使用机制及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 一是要在保障农民住房建设用地基础上, 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 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鼓励通过改造原有住宅, 解决新增住房用地。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节约挖潜、盘活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二是逐步引导农民居住适度集中。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居民点撤并整合和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对因撤并需新建或改扩建的小城镇和中心村, 要加大用地计划、资金的支持。三是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对治理改造中涉及宅基地重划的, 要按照新的规划, 统一宅基地面积标准。对村庄内现有各类建设用地进行调整置换的, 应对土地、房屋价格进行评估, 在现状建设用地边界范围内进行;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 (宅基地) 前提下, 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发展二、三产业, 但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贾汪区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8

中国·海南 时间:2011-01-24 15:03:02 来源: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部署,推动海南“十二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再创辉煌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建飞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同志们:

刚才姜斯宪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过去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 “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扎实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了我省建设事业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已全部实现。可以说,这五年,是建省以来建设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力度最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惠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多的五年。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15(含农场职工)万人,城镇化率达50%,比 “十五”期末增长5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3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301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31平方公里,转移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

——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全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3个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181个建制镇、20个乡、45个农场场部、100个村的规划编制和修编,以及大量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了《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等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城乡建设和重点旅游景区的科学有序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全省城镇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80.35亿元,比“十五”增长109%。新增道路513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4.5平米,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3个百分点。2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全省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以上,超过全国“十一五”指标16个百分点。县城以上城镇绿地率达33.29%,绿化覆盖率达39%,人均公共绿地达11.5平方米/人。全省新增城镇公园24座,海口、三亚获建设行业最高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海口、三亚、保亭等多个市县被评为 “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等。同时大规模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每年投资约6亿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风情小镇初露端倪。开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城镇卫生保洁开始向农村延伸。改造农村危房9200户,建成东方市报白村等一批新型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和5000多个文明生态村。

——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民生工程。到去年底,全省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2.06万套,建成9.1万套,完成投资129亿元,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万户,实施住房保障10.24万户,按同口径比较,我省建设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超过小康标准3平方米。

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率逐年提高。截止去年12月,全省累计缴存137.28亿元,缴存职工人数50.81万人;累计提取51.2亿元,个人贷款总额35.8亿元;缴存覆盖率达到65.41 %。住房公积金对住房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个贷率达32.26%,使用率57.84%,贷款逾期率0.35‰,远低于全国1.5‰的要求,资金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推动儋州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房地产业连续多年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年来全省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1128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两倍多。商品房开工面积累计3011.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累计12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累计2125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占地税总额的40%以上,2010年房地产业税收是2005年的7.8倍。上述指标都创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筑业产值连年大幅增长。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9.69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200亿元。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累计达到600.88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50%;建筑业累计增加值达到153.61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40%。在保持产值大幅增长的同时,全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都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涌现出省优质样板工程158项,6项工程荣获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建设科技和建筑节能加速推进。新建建筑全部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海口既有建筑25%完成节能改造,三亚既有建筑15%完成节能改造,琼海等5个城市既有建筑10%完成节能改造。全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全省1000多项建筑工程应用新产品、新材料,建筑面积达到1120多万平方米。

——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明显加强。五年来共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6项,规范性文件38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项,下放审批项目16项。我厅审批办大胆创新审批制度,实行集中人员、集中项目、集中审批,做到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相互制约,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被省政府作为先进经验向全省推广。

——建设系统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90%以上的在职领导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140期、十大员培训班47期。截止去年底,全省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000人,各类注册师达到6000人。指导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120家。全省建设行业的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中,2010年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成绩最为辉煌的一年,也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一年。

一是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全面超额完成任务。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62.98亿元,实际开工12.63万套、1057.09万平方米,占全年计划的125 %,竣工7.4万套、561.72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同时制定出台了“一个意见”和“三个办法”,形成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度体系,得到了卫书记、罗省长的高度肯定;危房改造(含农村危房、水库移民、茅草房)已完成改造12889户,开工建设19466户,也超额完成改造1万户年度计划的任务。二是引导调控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年初房价上涨过快的局面,我们及时调研和分析形势,为省委省政府调控决策提供参考,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两个暂停”决定,使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201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完成467.87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2.23%,同比增长62.5%;商品住房销售面积571万平方米,商品住房销售金额746.61亿元,同比增长112.4%;房地产业实现税收104.05亿元,占全省地税总额的43.9%,同比增长108%。三是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厕建设成效明显。在2009年大规模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去年又掀起整治高潮,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省公共厕所项目竣工702座,提前超额完成648座的任务。四是超额完成太阳能建筑应用任务。全省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6个,完成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约610万平方米。五是建筑业产值创历史新高。全省建筑业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产值达200亿,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125%。建筑业税收累计32.66亿元,占地税总额的13.77%,同比增长37.3%。建筑业连续多年成为我省第二产业的税收大户。六是住房公积金各项运营指标实现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65.41%,同比增加18.94个百分点。缴存职工人数达到50.81万人,同比增长46.97%。当年缴存额32.38亿元,同比增长32.58%。贷款发放额14.24亿元,同比增长57.94%。

2010年,在各项重点工作指标超额完成的同时,我们还高质量完成了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系列突击性攻坚任务,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一是扎实开展抗洪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面对去年10月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前部署,主动作为,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组成近15个专家组,分赴各市县对校舍安全、水浸区域房屋安全隐患、市政防洪排涝设施等开展一系列排查和督导工作。制定汛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指导市县开展汛期质量安全自查,大灾期间全省未发生一起在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全省建设系统共捐款8000多万元,占全省捐款总额的1/4,是海南历次捐款最多的一次。这充分体现了我省建设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海南人民的爱心。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在抗洪救灾行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我们还及时放开危房改造户提取公积金的范围和条件,简化手续,开辟“绿色通道”。紧急完成村庄重建规划编制,设计农村灾后重建房屋范本。主动向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汇报灾情,争取到对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城市市政管网、城市排涝和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编制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高质量建成省规划展览馆。在接受省规划展览馆展陈任务后,我们攻艰克难、加班加点,仅用2个月就高标准完成了省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数据收集和布展工作,圆满完成了接待习近平、贺国强等多位中央领导的视察任务,为海南省争得了荣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省规划展览馆已成为全面展示海南风貌、建设成就及远景展望的重要窗口。

回眸“十一五”,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属来之不易。我们的体会是: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卫书记、罗省长、姜副省长都十分重视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多次专门听取我厅工作汇报,多次作出明确具体的指示,给全省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保证。二是厅党组加强学习和实践,主动谋划住房城乡建设改革与发展大计。几年来,厅党组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能力;广泛吸取经验,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推动住房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得益于各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几年,全省各市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坚持常抓常议,想招数、促发展,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实惠。四是得益于各市县建设部门良好的执行力,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几年来,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认真贯彻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扎实工作,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各市县委、政府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全体住房建设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一是城乡一体化进展缓慢,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各市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市县工作进展慢,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偏低;三是全省房地产品种单

一、住宅投资比重偏大;四是建设科技工作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工程建设领域是当前腐败的高发区之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而道远等等。对此,我们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迎来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条主线,积极作为、努力拼搏,通过5年的不懈努力,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面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提高。海口市、三亚市两大核心城市,成为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空间枢纽;儋州、琼海等区域中心城市,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空间节点;东方、文昌、万宁等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其它县城,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次区域中心;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支撑强劲的小城镇,成为推进农村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服务基地;一批环境优美的特色村庄,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层服务点。

——初步建成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城乡风貌和充满魅力的一流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对主要街区进行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加强城市雕塑建设,构建城乡绿化廊道和生态网络,大量种植热带植物和花卉,营造多层次的热带生态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园林城镇。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建立健全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77.44亿元,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28.8万套,建筑面积2306.74万平方米,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完成15万户农村危房和水库移民危房改造,改造面积900万平方米,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水平。

——房地产业继续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继续巩固房地产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海岛型国际旅游房地产品牌初步形成,旅游房地产的主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构筑以专业化旅游房地产为主导,居住、商业、办公地产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十二五”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3370亿元,年均递增15%,商品房竣工面积1846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重要产业。优化建筑业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规模宏大、装备精良、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建筑企业。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460亿元,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15.4万人,劳务企业达到150家,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达到10家。

——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快速发展。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强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相关行业的开发研究,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规模化应用,引导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70%的城镇新建建筑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30%的农村新建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新建建筑全部达到建筑节能目标,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筑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30%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民用建筑能耗占全省的总能耗控制在19.5%左右。

——形成廉洁高效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廉洁高效的城乡规划建设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住房保障标准体系、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严格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标准体系、完备的建筑市场行为规则和监管机制,以及完善的绿色文化和绿色建筑科技创新体制、高效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

三、2011年工作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委五届九次会议提出“要坚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统筹考虑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统筹考虑”。这为我们今年乃至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的重要一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五届九次会议精神,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工作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发展为主动力,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2011年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规模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本省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保障性住房建设仍然是省委省政府的“一号民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全年计划新建9.1576万套,竣工1.83万套。各市县要按部署的任务,尽快落实土地、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全面完成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工作要求,今年还要注重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开展调查,摸清底数。现在不少市县底数不清,各市县要尽快开展城乡居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摸清各类人员的住房状况和住房需求,明确今后每年的建设任务。二是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今后公共租赁住房将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和重点保障形式,重点建设30-4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共租赁住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大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三是要加强租售管理,提高入住率。这两年,全省将陆续建成大量保障性住房并投入使用,各市县、农垦等单位一定要抓好发租发售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保障性住房真正分配到住房困难群众手中,提高入住率,不能让建成的廉租住房空置。四是要加大建设质量监管力度,确保群众住上放心房。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和查处工程质量问题,确保保障房都是高质量工程。五是建立完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初步形成机构完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运行体系。

(二)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我省公积金提取程序越来越简化,可使用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各市县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住房公积金。今年全省住房公积金目标是:缴存人数达到56.2万人,覆盖率达到72.34%,全年归集额34.85亿元,贷款发放额33.9亿元。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管理机构移交。要继续推动各市县公积金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农垦系统要配合做好这方面的调研。二是加强归集力度,扩大缴存覆盖面。今年将加强强制缴存力度,落实公积金管理条例要求。三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公积金使用率。对公积金试点项目,儋州要认真落实公积金提取、贷款各项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检查验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顺利回收,力争把儋州试点项目做成全国示范项目。四是加强建章立制,确保公积金安全运行。各市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对各委托银行加强业务考核管理,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营。

(三)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有效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要大力发展为旅游业服务的相关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将继续成为海南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开发计划完成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15%。

要完成上述目标,我省今年房地产业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一方面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服务于旅游业的房地产,因此我们要精心呵护和把控好海南房地产业,坚持科学规划管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一是要加强政策研究和规划引导。积极研究探讨和规范产权式酒店、酒店式(租赁式)公寓、分时度假等旅游房地产,推动经营性房地产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我省西部地区房地产刚起步,发展空间大,要尽快编制完成《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西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大推介力度,拓宽促销渠道。要加大商品房岛外促销力度,建立完善省级商品房网络销售,继续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销售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要加大多区域、多层次、多方式的房地产宣传促销工作,并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国际赛事、电影宣传等,紧密结合海南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加强海南房地产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宣传和推介。三是要加强监管和调控,维护好房地产市场秩序。要通过土地供应、税收、信贷等多种手段,多部门联合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要建立和培育市场评价信用体系,优化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环境。四是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房地产展销系统建设。海口市和三亚市今年内必须完成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其他市县也要创造条件尽快建设。五是要规范房屋登记和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各市县要加快解决房屋无产权证问题。要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依法开展打击各类违章违建建筑行动。同时,要加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要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使全省城镇人口达到458.87万,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达7万人,建成区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要继续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各市县要根据《海南省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推进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区规划修编,科学推动城镇化进程。二是要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要依据有关规划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要扎实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各市县要认真落实《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的要求,促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四是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全面提高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其运行保证能力和服务水平。对已建成的设施,各市县要加强维护和运行监管,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水平。今年厅里将重点指导海口、三亚和儋州开展城市数字化管理试点。五是要大力开展城乡风貌特色改造,提升城市形象。各市县要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充分挖掘本地旅游特色资源,对主要街区进行旅游要素改造。同时要积极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和城市雕塑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建设,营造多层次的热带生态园林绿化景观。

(五)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公厕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提供优美城乡环境。继续抓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省将2011年定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年”。各市县要树立长期奋战的思想,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同时要制定规章制度,实现卫生保洁的常态化、制度化。全面规范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目前,各市县垃圾处理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毕,今年的关键任务是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垃圾处理运营和监管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要大力推进全省公厕建设。各市县要认真落实完成今年旅游公厕建设任务,还要结合实际,重点加强对旅游公厕的管理,确保公厕管理规范、干净卫生。

(六)结合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力度。目前,我省各市县要上马一大批的旅游建设项目,各市县要抓住机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每个市县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重点抓好1-2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实施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和文化娱乐设施项目的建设,力争全省每年建成5-10个有特色、有内涵的风情小城镇。全力推进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各市县要继续加大农村及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力度,明确时限及要求,组织开展现场办公。5703户大广坝水库移民的危房改造,要力争在5月底前全部竣工。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年底前也要全部完成。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危房改造质量。

(七)加快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建筑业。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规模的加大,我省建筑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2011年力争使建筑业产值达到240亿元,增加值达到50亿元。要加大建筑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的力度。着重引导和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力度培育高等级资质的施工、监理、设计企业。要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广泛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外省进琼企业的管理。要鼓励优秀外省建筑业企业进驻海南发展,同时要坚决纠正一些低资质、无人员,到处挂靠等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加强监督检查,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的联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工程造价监管力度,规范工程计价行为。海口、三亚作为工程竣工结算备案试点城市,要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推进强制性标准的有效实施。

(八)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建设。夯实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要改进监管模式,强化对建筑业企业的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水平。要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及其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完善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程序。要加强监管检查,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各质量监督站要重点抓好建筑起重机械、高处坠落、坍塌、临时用电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治理,依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要强化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努力提高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

(九)推进建设科技和建筑节能,全面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国家的战略部署。我省建筑节能减排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各市县要继续努力,大力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规模化应用。确保全省今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66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十二层以下住宅全面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厅里即将组织开展全省检查,并发放去年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示范工程补助资金。各市县也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财政补贴、面积补贴等作用,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规模化应用。开展建设科技创新。各市县要重点做好新型建材的引进、应用、推广、替代等工作。大力做好建筑节能。要大力推进城市公共照明节能。各市县职能部门要及时对主城区公共照明设施进行节能改造,确保全省公共照明设施达到节能要求。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省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人才是建设事业发展的保障,也是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厅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以上,培养建设管理岗位人员3000人,培训并鉴定农民工5000人次,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8000人次。要加强人才交流,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均衡发展。2011-2013年按照省委组织部要求,我厅每年将抽调20名业务骨干,下派到中西部市县建设部门挂职或定点指导工作,同时接收相关市县20人对口跟班学习。这是我省智力扶持中西部市县计划的一部分,希望有关市县和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达到全省建设事业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本领。同时要着力培养壮大本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建设事业持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十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建章立制工作。要加紧制定出台配套实施意见,同时要对阻碍发展、明显不合时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要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各市县建设系统审批窗口单位要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出符合实际的惠民利企措施,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同时要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建设系统审批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稽查体系。执法稽查工作已开展多年,但厅的组织机构刚刚组建,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各市县也要高度重视稽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规范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秩序。

(十二)抓好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专项治理,促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和谐稳定发展。上午仁杰同志代表厅党组对这项工作已经做专门部署,我再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各市县要坚持教育先行,注重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厅机关要重点抓好岗位廉政教育试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强化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同时各市县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惩治腐败。二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推动诚信主体教育。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评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三是扎实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各市县建设部门要扎实组织开展违规违纪收送款物、治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各项治理工作。今年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果的巩固深化提高年,要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对不达标的单位,要责令补课。同时要全面分析梳理专项治理成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专项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扩大专项治理成效。

上一篇:心理剧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python常规方法实现数组的全排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