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双语”教学

2024-06-14

反思“双语”教学(共8篇)

反思“双语”教学 篇1

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从2012年我校开展双语教学实验,三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得到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实验表明双语教学模式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关键词:小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

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展专业英语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建立具有普遍规律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最佳实践,促进其课程教学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规范化管理和知识管理。

从我国目前的语言教学来看,大都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因为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英语正在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充当 “世界语” 的角色,掌握英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语言学习,它已肩负起了一定的政治使命和经济责任。

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区域性实施英语、双语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至今将近三个年头,通过实验感触颇多。以下,就是我对这次研究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英语成绩得到提高

2013年12月,课题组对双语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了几项测试,结果无论是口语测试、听力测试还是笔试,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双语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积累词汇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上英语课时,实验班的学生们总是跃跃欲试,积极思维,尽可能地用最贴切的词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而普通班的学生只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就远远多于普通班学生。甚至有的普通班的学生即使在知道如何交谈或作答时也不愿交流,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年级越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越低。

二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师生及家长的满意度高

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近,我们对实验班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在40份问卷中,有35名学生回答“喜欢英语”,有32名学生回答“喜欢用英语上课”。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和家长对双语教学表现出很高的满意度:原因是孩子上了双语课程后,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词汇量增加了,对学习更有兴趣了。他们认为,学生通过双语学习增加了对外国文化和世界的了解,学到了很多知识,能自觉翻阅其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电影及利用网络学习。许多家长认为,双语教学发展了孩子的智力,活跃了孩子的思维,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这也使得身为英语老师的我更加的自豪。

三 学生初步养成在生活中说英语的习惯

反思“双语”教学 篇2

一、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双语教学在我国各普通高校得到迅速推进和发展。自2001年至2005年期间,有关双语教学的论文只有300余篇[2],而从2005年至2011年,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的论文超过8000篇,说明双语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实效。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对提高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加速教材更新,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一些相关院校大量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3]。但是,由于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开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状态数据10项指标之一的严峻态势,引发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出现急于求成、不重实效、流于形式的双语教学现象,双语教学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因此,双语教学是否应当在普通高校大面积推广遭到了质疑[4]。由于中国本身不是双语国家, 语言环境并不是中英并重,因此双语教学在中国遭遇一定的尴尬和困惑是发展的必然现象。如何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院校里,存在双语专业教学和双语课程教学两种现象。就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初衷而言,双语专业教学无疑更具有实效性,但是对双语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和体系化、双语教师梯队的建设情况、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程度要求更高,开展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中国不是双语国家,双语师资梯队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仅为应付评估而开设的某一课程的双语教学,仅仅取决于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外文水平,无需搞大规模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在各高校里更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单门课程的双语教学,由于缺乏双语教学的继承性和延伸性,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也终成泡影。师资状况是双语课程能否开设的瓶颈。即使是单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实际授课中也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一些专业课教师外文水平有限,但却勉为其难地承担着双语教学的重担,他们要花几倍的时间去备课,但到了课堂上仍然无法应对课堂的情境,只能将想说的话都写在课件上,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有些教师中国特色口音浓重,学生听不懂,于是课堂上完全没有办法互动,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与此同时,现行的普通高校选课制度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冲击也是不可忽略的。由于选课体系的高自由度,导致对选择双语课程的学生英语水平没有底线要求,因此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难以因材施教。在一些地方院校,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无法应对双语授课的情境。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学形式很容易出现偏离,不知不觉双语专业课程很容易转化成专业英语课程,导致双语教学和普通教学方式相比,在知识的信息量和传授水平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能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攫取双语教学的噱头吗?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双语教学实至名归呢?

三、改进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开设进程适当放缓

各高校不应过度夸大教育部政策的导向,尤其是地方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状况,做好充分的调研,对什么样的专业和课程可以设置双语教学进行慎重的思考和实际评估[5]。双语教学应该是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提升自身文化理念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举措,但是对于那些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或某些专业, 对双语教学应持谨慎态度,双语教学应该缓行,更不可一味求大求全。

(二)提高双语教学师资状况

要想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抓起。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专业精深,还要英语好,能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和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为双语教学教师多创造出国(境)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法充分优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具备充足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模式。

(三)实施一课两制,因材施教

对于生源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学校,可以考虑一门课程兼具国语授课和双语授课两种模式。完善选课体系,对于选修双语课程的学生要进行外文素质的遴选, 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与国语授课相比,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授课时数,让学生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对于能够入选双语课程的学生,应有计划地逐年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强化其对目的语言的应用。只有注重双语教学的连贯性和延伸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国际型人才。

(四)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很多。各学校或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良,不能搞“拿来主义”。不能用生硬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目的和受教育对象相割裂,这样只能导致教育的错位。2008年康淑敏提出,应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形成由低到高的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即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和全英语浸泡式[6]。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适用于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现状,可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领到英文授课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领悟和应用能力。

(五)开展对双语教学的科学性研究

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虽然遍地开花,但是在诸多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中,真正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多数文章都是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发表自己在某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展望。近几年,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群体和教师的科学性调查研究虽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依然很少。甚至我们目前对于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还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指标[7,8,9]。这主要是由于被调研的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从而导致双语教学研究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调研的随机群体数量、调研指标的细化、合理引入统计学方法来排除主观性的东西,提高调查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双语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反映双语教学现状的利与弊,从而为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基础,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初衷。

反思“双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彝汉 双语教学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8-01

一、引言

作为彝族自治州的凉山地区,彝族聚集区主要从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由于大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才接触汉语,于是出现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课就听不懂教师的汉语讲解,导致彝区教学质量不高。而该地区从未从语言心理学的层面,对该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本文基于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情感因素[1]、年龄因素[2]、母语因素[3]和学习策略[4]这几个影响该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创新教学手段,摒弃目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该地区实施彝汉双语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影响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的心理学因素

(一)情感因素

由于凉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彝族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前,彝语作为该人群的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按情感过滤假说[5],该地区彝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其次彝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其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二)年龄因素

根据昆拉多·洛伦兹的“关键期”理论[6],3-6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其习得语言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凉山地区的彝汉双语教学均在小学阶段才开展,根据关键期理论,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该时机再学习第二语言(汉语),其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特别是在完全没有汉语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情况会更为不利。

(三)母语因素

彝语与汉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根据奥苏贝尔学习迁移理论[7],学习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于彝族学生来讲,由于彝语的字数少、组成较为单一,与汉语相比,语法结构不一样,因此彝语对彝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主要起干扰作用,为负迁移。在目前的教学中,双语教师往往对彝族学生培养汉语能力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对汉字、含义死记硬背,没有科学处理汉语、彝语之间的迁移关系,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会影响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正是由于汉语和彝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彝族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汉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时,彝式学习经验会影响彝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过程。其次,彝语字形充分体现着象形文字的特点,彝族学生根据经验,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往往喜欢机械地进行联想假设,但无法有效地形成假设闭环,因而效果不显著。

三、针对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不足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教育时机

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应结合关键期理论对教育时机进行调整,应在学前教育阶段,对汉语基础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一是将幼儿彝汉双语教育纳入凉山地区的教育体系,成立专业机构、人员研究幼儿彝汉双语教育的资源;二是对汉语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调整。在学前阶段开设专门的彝汉双语课程后,为小学的基础学习打下汉语基础。

(二)传播运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的理念

目前凉山地区的使用彝汉双语进行教学的方式较少,这样的现状与要求彝族学生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应该加以传播该教学方式。一是增设学龄前彝汉双语教学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就为彝族学生开设汉语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二是要结合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拓展双语教育资源。应在周边区县,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开设彝汉双语教育试点。

(三)壮大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应增设彝汉双语师范教育机构或专业。一是让更多的汉语教师投入到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事业中,要从思想动员、福利待遇、成长进步等与教师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进行考虑,增加教师投身彝汉双语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吸收更多精通彝语的教师,特别是族籍本身为彝族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培养自己民族的双语教师。三是培养双语幼师,即本身具备彝汉双语能力,能够运用双语教学方法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教师。

(四)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采取课堂式、灌输式、翻译式等传统双语教学模式。一是针对语言特点实施双语教学。针对彝汉双语在字数、句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充分借助彝族学生在教育前学习彝语的经验,多采用图形、声音等表述法。二是增强彝汉两族学生的交流互动,作为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多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三是结合家庭一起进行彝汉双语教学。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语言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凉山地区实施彝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从情感因素、年龄因素、母语因素、学习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彝汉双语教育如何改进,都不能偏离教育以学生需求为宗旨这条轨道,教育应为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双语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程启荣. 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6, 16(4):60-62.

[2]郭文英. 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因素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143-144.

[3]赵泳源.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影响因素[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09(10):118-118.

[4]钱玉莲.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 (3): 36-43.

[5]薛荣. “情感过滤假说”及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平原大学学报, 2005, 22(2): 106-109.

[6]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J]. 当代语言学, 2003, 5(2): 158-172.

反思“双语”教学 篇4

双语教学培训心得总结篇一

这段时间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也使我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理论与这六天的教学实践,我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学有了以下三点新的认识:

一、数学双语教学应以数学学科目标为首要目标

由于数学双语教学的本质仍是数学教学,所以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学科目标应与使用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数学教学的学科目标完全一致,即相同的教学内容,不论采用双语还是单语进行教学,都应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学学科目标应是数学双语教学必须首先达成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要同时教授数学知识与专业英语知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在规定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一定不可因此降低教学要求或减少教学内容,造成人为的“学科损伤”。严格遵循“数学学科目标优先”原则,尽量在双语课堂上毫无保留的达成数学学科目标,是对数学双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应侧重英语的工具性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交流,“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显然违背了我国开展英语教学的初衷。与新加坡“全民皆英”,家庭成员之间同时使用英语与母语两种语言进行日常交流的情况不同,我国的小学生很难在下课后找到一个适合听说能力培养的非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很好的弥补了英语课时有限的缺陷,延长了学生在校内学习英语的时间。我认为双语教师应该教学中应侧重英语的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方面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三、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地增加英语在课堂语言中的使用比例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考虑,全英文的语言环境最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单语,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语言环境也为单语,完全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淹没式双语教学模式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初期,教学语言应以母语为主,教师多在组织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秩序时使用英语。所使用的英文语句应当语法简洁、词汇简单,清晰、洪亮地用比较慢的语速发音,必要时,可以使用夸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在学生逐渐熟悉双语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英语的使用比例。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回答,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随着学生英语知识水平与课堂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策划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用英语交流数学知识,讨论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的能力。当学生的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英语短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国外数学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这一阶段达成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属于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在具体的一节双语课中,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调节英语的使用比例。若教学内容难度颇大,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吃力时,教师应将汉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减少学生的语言理解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相反,若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就应该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多安排合作与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

双语教学培训心得总结篇二

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苗(东部方言)汉双语师资培训,为期虽然不长,但我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我深深地悟到了这渊源已久的苗族语言在社会里的社会性,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苗汉双语教学、构建和谐的苗汉语言环境,维护社会语言多样性,因地(因族)制宜,苗汉结合,促进当地苗汉民族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传承苗 族语言的书面表达至关重要,就本次培训,我的收获如下: 一、苗族东部方言区语言与文字的历史了解。

通过学习,在龙智先、龙秀海二位教授的精心讲授下,我知晓了我们苗族(东部方言)在清代、民国期间、抗日战争时期等都有过不同的创造,如清代的板塘苗文,民国期间美国传教士郑哲克和他的信徒石清泉在松桃传教期间用拉丁文创造的《苗文读本》,解放后花垣县麻梨乡石成鉴所创造的老寨苗文等,它们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推广,直至当前,东部方言才得以真正的统一,(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腊乙坪口音为标准音)。可见,苗语(东部方言)在创造上也是几经总结和锤炼,才得以真正的规范。

二、苗语文字书面表达的完善和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都要不同的语言,语言不统一,是很难推动该族、该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的,语言的统一至关重要,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例外,因为在那苗族里他们就共同创下了自己的语言,并得到了真正的统一,并能用于交流、沟通、人人会道、大小能语,而完善后的苗(东部方言)语培训中,在龙智先、滕继承二位教授的精心教诲下,从教20余年来的我方才恍然,它的书面表达是由deb shob(声母)48个,ned shob(韵母)33个,shob xinb(声调)6个制成,它们在写法上与英语26个字母一样,但在拼读时却完全不同,如:

“青蛙,”苗文为deb gud;“白马,”苗文为 mel ghueub(读法不能用英语、汉语拼音的读法来读)。

“你”苗文为myl(在读法上“y”要读成汉语拼音里的后鼻韵母“eng”)等。

虽然我们东部方言的书面表达载不上史册,但也可谓为绝伦,独具一格,掌握了这些拼读方法后,为我今后的“双语”教学垫下了基础,在教学上可采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三、意义深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该次“双语”教学培训能得以顺利开展,充分体现了省民委、省教育厅、省民院、松桃县教育局对“双语”教学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在我们少数民族边远山区进行“双语”教学极为重要,为此,作为该次培训中的一员,一定要把所学得的苗(东部方言)语知识传播给我们那山区里的苗族子弟,让他们能把汉语方面的诗歌译成苗语,使苗汉双语相互渗透,把日常生活中苗族的苗歌、谚语、日常生活用语等进行书面记载,以让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升华,让苗汉语言更进一步的和谐!

双语教学培训心得总结篇三

为了不断提高我县从事双语的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推动苗族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办好让苗乡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松桃自治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从事双语教学的小学共100名双语教师,赴贵州民族学院“充电”。

本期培训班面向松桃边远少数民族乡镇从事双语教学的100名一线民族教师。此次培训主要以苗话(东部方言)听、说能力强化训练为主,苗话发音理论知识为辅,用苗话语音理论指导教师口语发音练习。旨在通过培训,使学员苗话水平、通用苗文字和苗族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及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有一定提高。所有教师在认真听取了龙智先老师等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后,全体学员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我在这次深有感触: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教师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教师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苗文知识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授课教师全面系统。

老师的课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三位授课教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龙老师的课从苗文的neb shob deb shob shob xinb三个方面详细地搜课,学员们个个认真地听和做好笔记,在课堂里激烈地交流讨论。接下来的培训,我想会更有趣、更专业,所以我会更认真听,滕老师的课更精彩,他从苗族人的生活方式来讲课,例如:每节课都用苗歌来开头,让老师们学得开心。

三、突出重点。

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避免按顺序一字一字教。笔画多、难写的字要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笔笔教好,重视范写,容易出错的地方,用彩笔标出,特别强调。笔画简单好写的可让学生观察后自己写。如果每个字都平均使用力气,都讲两分钟,写两分钟,并且统一规定写的遍数,则一堂课完不成一课的生字,而且还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股脑地只图快快抄完了事。因此,写字课堂上,要“因‘字’施教”,只对重点、难点作指导,其余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写。

这次暑期培训,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紧贴实际,很实在,真正指导了我们在今后双语教学中,让我们更好地把苗文走进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短短的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作为一位苗族教师的责任

看了双语教学培训心得总结的读者还看了:

1.参加双语培训的心得体会3篇

2.学习心得交流

3.幼儿园培训课心得体会3篇

4.教师讲座心得体会精选3篇范文

5.服务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3篇

反思“双语”教学 篇5

积极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中国文化>双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双语教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技能,进而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 者:韦秋杰 雷炎炎 作者单位:韦秋杰(河池学院政法系,广西,宜州,546300)

雷炎炎(河池学院外语系,广西,宜州,546300)

双语教学汇报材料 篇6

乌什县阿合雅乡中心小学

近年来,乌什县阿合雅乡中心小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关于大力发展“双语”教育的工作安排部署,在乌什县委、政府的关怀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积极探索“双语”教育的新方法,切实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进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阿合雅乡中心小学基本情况

阿合雅乡中心小学始建于1937年9月,总占地面积18305平方米,隶属于阿合雅乡10村小学,“双语”教育雏形初始于1993年9月,是一所“双语”教学起步较早的民族小学。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努力与创新发展,2003年9月起实行民汉合校,混合编办,目前学校有在校生715名、教学班18个。其中,汉语教学班11个,学生数436名;双语教学班4个,学生数155名,民语言教学班3个,学生数124名。教职工36名,其中汉族教师21名;少数民族教师15名。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积极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阿合雅乡中心小学克服过去学校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一些对口单位的援助,阿合雅乡中心小学首先保证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为“双语”教学班配备了电视机、VCD、录音机、磁带、语音室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保证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由于阿合雅乡地处自然环境较差,造成“双语”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强,为了留住这些“沙漠中飞来的金凤凰”,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7年,为阿合雅乡中心小学新建教师宿舍9套,总面积为306平方米,使教师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师教学水平为适应“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近年来,阿合雅乡中心小学牢牢抓住提高“双语”教师教学水平这个关键,不断强化培训力度。一是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不断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家通过互相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后,及时解决问题;二是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有潜力、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为期三个月至两年的汉语培训,学校先后组织8名少数民族教师参加了自治区级“双语”培训,7名教师参加了地区级“双语”培训。通过培训,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努力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双语”学习兴趣 为了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寻求“双语”创新模式,使学校每位学生与汉语“亲密接触”的学习环境,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学校在校园和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布臵许多维汉对照的图片和文字,通过学校宣传栏、每周一句话、校园广播播放汉语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汉语,二是利用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汉语交流,提高汉语交际能力,达到汉语听、说、用的目的。三是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演唱汉语歌曲,讲汉语幽默、笑话等,鼓励学生用汉语交流,通过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四是加强全校师生日常汉语交流,不论是在课间还是课余,随处都可以听见学生说汉语,为学生学习汉语创设了实践空间。

(四)注重教研,推进“双语”教育进程

我校以教研活动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一是成立“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定期对学生进行汉语学科知识综合测试,定期检查“双语”教师备课、上课、布臵与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深入学生和班级,及时掌握“双语”教学动态,确保双语教学正常有序进行。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例如:在起初教少数民族学生识字时,由于孩子们对汉字的接受能力较弱,导致许多教师无从下手。后来通过集体探讨,我们就要求教师在教汉字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用手写,采用让学生口、手、脑并用的记忆方法,结果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积极推荐“双语”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能手、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使“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五)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通过进一步分析乌什县教育发展形势和本校汉语教学发展形势,以及学生的汉语水平,大胆创新办学模式。

1994年9月,学校首次对新招收的一年级民族学生全部实施模式三教学。模式三教学的开展,使过去的教学中表现出不思进取、依纲纳本的教学现象得到了转变。学校积极提倡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探索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具、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等直观教学方法,采用挂图、播放录音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在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提倡少数民族教师尽量用汉语组织和进行教学,丰富教学表情、动作,给学生创造浓厚的汉语学习氛围。

三、取得的成效

自阿合雅乡中心小学双语班开办以来,先后输送出汉语毕业班13届,共培养双语兼通人才400余名,其中有8名学生先后考入了内初班,大部分学生经过更高层次的双语教育考入了各大中专院校。这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都能够熟练的用双语进行交流。目前,已有许多我校毕业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2003年4月阿合雅乡中心小学被自治区评为“双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阿合雅乡中心小学双语教学取得的成功经验,已辐射到周边城镇乡村学校,农牧民送子女学习双语的意识不断增强,双语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由于我校地处自然环境较差,造成双语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强,导致一个年级要换好几个教师,给学生的适应能力

造成极大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提高的进程缓慢。

(二)、双语学前教育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

过去由于家长让孩子进行学前教育的意识薄弱,导致孩子语言接受能力较差,这给双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例如:过去我校新招收的双语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汉语,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以及听、说、用的能力都较差,往往要到三年级才能与汉族教师交流,而此时的学习成绩就难以提高。因此说双语学前教育是双语教育的重要保障。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双语”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双语”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双语”教学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双语教研活动,合作探究、互助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兄弟学校 “双语”教学先进经验,为推进“双语”教育健康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三)改革办学体制,增加办学容量。一是科学安排班额设臵,最大限度地吸收生源,扩大教育规模;二是通过交流经验、培训师资、示范观摩等活动,形成资源共享,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

(四)注重办学效益,提高办学质量。“双语”教育的发展即要有量的扩张,又要有质的提高,在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办学结构的同时,不断提高办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使其规模与结构、质量达到统一,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

反思“双语”教学 篇7

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政策,语言取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美国双语教育近年来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如周瓦、吴剑丽等,介绍了美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1][2]另一些学者,如陈纳、郑新蓉等,强调双语教育的政治性,对双语政策的社会政治背景进行了描述。[3][4][5][6]他们的工作补充了我国在双语教育研究方面的长期空白,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但是应该说,我国少有学者对美国双语教育的进展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我国双语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介绍和政策法规方面的文献,因而对双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观点,并且对双语政策制定与操作层面的分析不足。本文根据笔者对美国双语教育项目的亲身参与,系统阐述了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变,并对双语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反思。笔者的基本立场是:双语教育的争辩不仅反映了学校以外的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研究者所持有的不同的语言取向和语言意识形态。

一、美国双语政策的历史演变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BE),顾名思义,指的是以两种语言(双语)开展的教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也是双语教育开展历史比较长的国家。一般来说,世界上双语教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都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而双语教育就是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开展的,指的是由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主流语言共同进行的教育,表达了对于母语是非主流语言的少数族裔学生以及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的重视。在美国,双语教育常常针对外来新移民、印第安土著人以及短期居住的外国人(因学习、工作等目的)而开展。

美国的双语教育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之前、20世纪初到60年代、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现在。

(一)20世纪之前

在西方移民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中就存在很多种土著语,西方早期移民(即殖民者)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大部分都是欧洲语言,如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在18世纪、19世纪的美国,也就是一战之前,语言没有被看成是一个“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语言政策,语言的多样性是一个大家接受的既定事实,各种语言的使用在各种场合都受到鼓励,比如宗教、报纸和学校。德国后裔在自己的聚居地建立了德语-英语学校,这就是早期双语教育的雏形。这一时期美国的语言政策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式的(lassez-faire policy),[7]双语教育处于自发的萌芽阶段。

(二)20世纪初到60年代

到了20世纪初期,对待双语教育与双语主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一时期,大批新移民涌进美国,这些新移民不再是来自西欧,而是来自东欧和南欧,主要是没受过多少教育的贫穷农民和半熟练工人,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不同于早期的居住者,在新大陆也按照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这让政策制定者感觉有必要让这些新移民美国化,学习英语和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美国人身份,而惟英语政策正是美国化运动的重要工具。1919年,美国教育局美国化办公室(Americanization Department of U.S.Bureau of Education)通过决议,建议所有州都要求公立和私立学校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到1923年,34个州颁布法令,要求英语是所有中小学的惟一授课语言。与此同时,一战爆发,美国国内反德情绪高涨,早先的德语-英语双语学校被认为是不利于美国国家统一的,英语单语主义开始盛行。自此以后双语教育在美国就一直是政策制定者、教育者、民众和舆论争论的领域。[7]

(三)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如果说18世纪、19世纪德语-英语学校只是双语教育的自发形式,那么系统的双语教育真正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两件大事给予了双语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一是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Sputnik),引起了美国民众对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担忧以及对美国在日益国际化的世界中竞争能力的怀疑。1958年,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通过,它尤其强调美国在一些薄弱学科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如数学、科学和外语。对于双语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该法案加强了美国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第二件大事是美国60年代的民权运动,该运动的浪潮席卷了全国,从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开始,进而号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应用到教育领域,就是呼吁实现所有人教育机会的平等,不论民族、种族、宗教,还是语言。1968年双语教育法案(Bilingual Education Act)通过,作为中小学教育法案的第七条(TitleⅦ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该法案认为应该给予持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明确表示双语教育项目是联邦教育政策的一部分。这是双语教育第一次被写进了联邦法律,从而强有力地削弱了很多州通过的惟英语法案。

(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保守主义上台以后,双语教育又进入了一个低谷。保守主义党派对于双语教育的态度也是伴随着新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大陆而改变的。自从1965年移民和本土化修正案颁布以后,来自亚洲的家庭移民、东南亚和中美洲的战争难民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移民(如非法移民)成倍增长。[9]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些新移民普遍有以下几方面的担忧:移民数量过多、抢走了美国公民的工作机会、移民普遍贫穷且受教育程度低、成为美国社会的负担等。早在1981年,里根总统就曾经发表对于双语教育的立场:“开展双语教育公开地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的保存,而不让他们尽快掌握英语以帮助他们进入到工作市场是极其错误且违背美国式作风。”[10]近年来,加州通过的昂茨提案(1997)和227决议(1998)以及亚利桑纳州通过的203决议(2000),[11]这就迫使各个学校加强少数族裔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学习。在双语教育开展了近40年以后,双语主义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却基本上从美国联邦教育政策的词典里消失了。

二、美国双语教育的政策反思

纵观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和政治因素在双语教育的政策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牵扯到其中的因素主要有:

(1)双语教育与移民潮的涌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双语教育的初衷是针对大量来自非英语国家、新踏上美国领土的移民群体的语言需要,但是这一政策引起了美国全社会的关注,这反映了美国社会主流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张力。惟英语政策的倡导者琳达·查维兹(Linda Chavez)认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它包容各种不同团体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大多数的少数族裔和移民应该力图尽快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即熔炉理论,而双语主义是造成美国国家文化分裂的政治策略。因而在移民大量涌入时期,也就是美国化运动比较强盛的时期,少数民族的语言受到排挤,惟英语的呼声高涨,如19世纪末和20世纪末的移民潮使主流社会出现了反移民的倾向,对双语运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2)双语教育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极大。一战中对德国的反对直接削弱了德语-英语双语学校在美国的发展,而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使美国通过国防教育法,加强外语教育,也推动了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通过,这说明了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政策制定者已经认识到双语教育对国家统一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育的一个分支就是遗产语言教育(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它呼吁美国应该重视那些移民带来的语言遗产,把它们看作是外语教育的有力补充。但是,“911事件”的发生又在美国国内激起了“爱国主义”的情绪,这使外语教育和双语教育同时受到冷落。

(3)双语教育受美国国内政局影响也很大,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的交替执政都不同程度地削弱或加强了双语政策。在关注教育公平、平等受教育机会等少数族裔权益的民权运动时期,双语教育得到了加强,可以说双语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下的直接产物,双语教育法也在这一时期通过。克林顿的民主党派政府因为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在90年代也加大了对双语教育的联邦资助,但是随着保守主义的抬头,80年代的里根政府、本世纪初的布什政府都明显反对双语教育,这使双语教育面临尴尬的局面。

很多学者认为双语教育政策上下起伏的趋势正是受到上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因而政治性是双语教育争辩的中心。[4]但是笔者认为:双语教育争辩是带有政治性的,但其争辩的真正根源在于不同的语言取向和语言意识形态,即主流语言者对于少数族裔语言是排斥还是接受。Ruiz,1984)总结了三种不同的语言取向,语言即问题(language as problem)、语言即权利(language as right)和语言即资源(language as resources)。[13]语言即问题取向认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是社会应该克服的问题,以帮助少数族裔尽快地学会英语和美国化,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语言即权利取向认为少数民族有权利保持和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学校应该为少数族裔学生提供双语项目,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即资源取向则认为少数民族的语言不仅是少数民族成员应该保持的,而且是对于主流语言学生和整个社会都有益的资源,因而持这种取向的人鼓励主流语言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一起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在双语政策的演变历史上,从对少数族裔语言学生的称谓表述中就很明确地体现了这些不同的语言取向。如1978年中小学教育法案第7条虽然给予了双语教育以合法地位,但是它的政策表述把少数族裔语言学生称为带有贬义的英语水平有限者(LEP,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体现了语言即问题取向,[14]

不同的语言取向和语言意识形态解释了双语教育研究中所发现的彼此矛盾的研究结果。虽然有些双语教育研究者已经积累了大量支持双语教育的实证数据,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霍恩伯格(Nancy Hornberger)和佛里曼(Rebecca Freema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威利(Terrence Wiley)等,他们对一些双语教育项目进行了实地人类学研究及大量的田野调查,其结论无一例外地证实了双语教育的有效性,认为这种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少数族裔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学业成就,并且对于主流语言儿童和整个社会也有促进作用。但是惟英语运动的推动者,如美国英语集团(US English)和英语第一集团(English First)等却认为:双语项目没能促使少数族裔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双语项目转到一般课堂上的学生在学科成绩表现上并不如一直在普通课堂上的学生好。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两类研究者的语言出发点不同,因而他们对于双语项目目标和有效性衡量的标准也不同:前者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也包括他们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等;而后者只关注英语水平和学业成绩。不同的语言出发点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使政策制定者在双语教育开展了近40年的今天,仍忽视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更多地依赖于符合自身立场的价值判断,采取或支持或反对双语教育的态度。

三、总结

双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还涉及社会主流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对待持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外来者的问题。从美国双语教育政策演变的历史来看,双语问题之争确实受到了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因而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在风云变幻的政治局面中随着移民潮、国际环境变化、国内政局交替等因素的变化摆来摆去。但是,笔者认为:虽然上述因素直接推动了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但是这些外在条件应该说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双语教育争辩的真正根源在于不同的语言取向和语言意识形态,只要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一直存在,双语教育政策的更替就不可避免,环境变化和政局的交替只是为这种交锋推波助澜。也许在语言即资源取向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之后,双语教育就会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仍然朝着一个方面发展了。

参考文献

[1]周瓦.美国双语教育发展历程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53~57.

[2]吴剑丽,袁锐锷.试析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3,(6):49~53.

[3]陈纳.美国双语问题的两派之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9~34.

[4][12]陈纳.美国双语教育的社会政治背景[J].教育发展研究,2005,(6):54~57.

[5]周瓦.从不同的语言观看美国的双语教育之争[J].比较教育研究,2005,(8):81~85.

[6]郑新蓉.美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学校内外的争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31.

[7][8]Freeman,Rebecca.(1998).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o- cial Change.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p.25~35.

[9]张东辉.第二代华裔美国儿童的母语保持与文化融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论文(英文).p.28.

[10]New York Times.March,3rd,1981.p.188.

[11]Wiley,T.G.,& Wright,W.(2004).Against the Undertow: Language-minority 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in the“Age of Accountability”.Educational Policy,18(1),p. 142~168.

[13]Ruiz,R.(1984).Orientations in Language Planning.NABE Joumal,8(2),p.15~34.

反思“双语”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双语教学与信息技术 新型方式构建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知识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力度更大,市场经济改革的面更广,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外语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于我们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学生尽快的进入外语学习的氛为当中,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重要手段,一种时尚。但我们的语言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双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了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理当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双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试图侧重于双语教学的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观点一:双语教学要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每位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人本主义,首要定位就是人的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多年来,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总是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知识放在教学的首位,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个性是各有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要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在他的《心智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他将人的智力分为8种类型: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种智力结构分类,对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很有帮助。实际上,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善长书面表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观点二:双语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当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双语教学作为我们当今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以为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 :

①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基本语言的能力。

②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语言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比如,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我们反对肢解语文,并不反对在课堂上教授最起码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双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双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相关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英语与汉语),不仅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语言学好,才能对双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语言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语言学习的策略,以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观点三:双语教学要与现代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这里所谓的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指的即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近年来,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这一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什么?仅仅是追求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变化吗?答案远非如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这里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

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双语课堂情景教學(教学情景的创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效果一定会更好。如果我们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英语学习的情景设计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其制作的光盘,图、文、声、像并茂,学生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我们可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意进行练习。在这种练习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同等发展,创新意识也孕育在他们对美感布局的实践操作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个体的学习进程,可以自由地选择各自的学习策略。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

②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的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绝对适应不了未来的时代。有人提出:现代文盲的含义是什么?是不懂计算机和英文的人。这话看似过于绝对,但也当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这就是:让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特别是掌握迅速有效地从网络探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分清良莠的能力,以便能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能迅速有效地从网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③先进的各种语言学习的软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它们使得我们的学生通过电脑甚至可以自学而获取成功。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做好指导和推荐工作,以免良莠不齐,害误学生。

结语:

上一篇: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说明文下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