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2024-05-21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共7篇)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1

1) 实验目的

(1) 复习加法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掌握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的方法。

(3) 掌握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全加器的方法。

(4) 掌握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

(5) 掌握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

(6) 学习运用波形仿真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7) 学习定时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验原理

加法器是能够实现二进制加法运算的电路,是构成计算机中算术运算电路的基本单元。目前,在数字计算机中,无论加、减、乘、除法运算,都是化为若干步加法运算来完成的。加法器可分为1位加法器和多位加法器两大类。1位加法器有可分为半加器和全加器两种,多位加法器可分为串行进位加法器和超前进位加法器两种。

(1)半加器

如果不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而将两个1位二进制数相加,称半加。实现半加运算的电路则称为半加器。若设A和B是两个1位的加数,S是两者相加的和,C是向高位的进位。则由二进制加法运算规则可以得到。

(2)全加器

在将两个1位二进制数相加时,除了最低位以外,每一位都应该考虑来自低位的进位,即将两个对应位的加数和来自低位的进位三个数相加,这种运算称全加。实现全加运算的电路则称为全加器。

若设A、B、CI分别是两个1位的加数、来自低位的进位,S是相加

的和,C是向高位的进位。则由二进制加法运算规则可以得到:

3)

(1)

(2)

(3) 实验内容及步骤 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仿真设计结果。 用原件例化的方法设计全加器,仿真设计结果 用原件例化的方法设计一个4为二进制加法器,仿真设计结果,

进行定时分析。

(4) 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一个4为二进制加法器,仿真设计结

果,进行定时分析。

(5) 分别下载用上述两种方法设计4为加法器,并进行在线测试。

4)设计

1)用图形法设计的半加器,如下图1所示,由其生成的符号如图2

所示。

2)用元件例化的方法设计的全加器如图3所示,由其生成的符号如图4所示。

图三:

图四:

5)全加器时序仿真波形如图下图所示

6)心得体会:

第一次做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老师给我们讲了用图形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这次过程中,我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是生成半加器符号,后来发现缺了File/Create Default这一步。通过这一次的失误,我明白了做事要认真!最后将实验做出来了,体味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次实验我复习了加法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并掌握了用图形法设计半加器的方法,掌握了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全加器的方法,掌握了用元件例化法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掌握了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多位加法器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波形仿真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学习定时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2

1 存在的问题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实验,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使用市面上一些公司开发的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方案套包,一次性购买4至8组(根据学生数),同时选配相关组件,从而形成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供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但该方案有以下不足之处:

1.1 不太适合本科教育

其实训室的定位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重在施工过程,包括所有的施工环节和施工技术,因而非常适合高职院校使用。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本科教育是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又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建设、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开发网络应用软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非过分突出施工过程及施工技术。

1.2 费用太高

一组墙面及组件约需5至7万元经费,1个网络工程专业班级学生数约30人,按照4人一组,则需7至8组,整体成本算出来,学校最少得投入30万。高校耗费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培养出的学生却是重施工技术的“熟练工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理论课的知识点,从系统综合性、高效实用性、经济灵活性等方面考虑,对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实验作以下设计。

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实验设计

2.1 设计目标

结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社会对应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从演示实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到综合性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达到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零距离上岗的需求。

2.2 设计思路

结合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理论课知识点,完成实验课程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现有条件进行设计,使实验在可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利用学校网络中心的优势,进行实践锻炼);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等因素的不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在适度紧张的实验任务中完成学习目标。

2.3 实验环境设计

2.3.1 实验室规划

实验室面积约150平方米,逻辑上分为A区,B区。具有8个实验台(即8组,A区包括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B区包括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2个网络机柜(即A柜、B柜,其中A柜属于A区,B柜属于B区,模拟综合布线中的CD、BD、FD),综合布线模拟墙面1块,综合布线展示区及教师示范操作台各1个。实验室布局见图1。

2.3.2 实验室组建

实验室中实验台组成见表1,网络机柜内设备组成见表2(A、B柜配置相同)。相关网络辅材1批。采用此配置,可满足每个实验台提供4位同学做实验,整个实验室可以容纳32位同学同时做实验。

2.4 实验设计功能

2.4.1 综合布线展示区及教师示范操作台

主要用于学生认知综合布线材料及相关工具,以及实验教师进行实验介绍及演示等。便于学生认识各种规格线缆及其端接设备,了解其区别、性能等,包括光纤综合布线器材,以及常用网络压线、整线工具的介绍与使用方法。

2.4.2 学生实验台

学生操作区域之一。用于网络跳线制作,熟悉和掌握跳线的压接方法、技巧;网络插座的安装与模块压接,熟悉和掌握线缆在模块中的端接方法、技术,以及模块与面板、底盒的安装方法;熟悉和掌握监控线缆BNC及电视F头等其他用途的常用接头制作方法及技巧,包括互联技术等。工作区子系统逻辑结构图,见图2。

2.4.3 网络机柜(A、B柜)

学生操作区域之二。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配线架及110配线架的安装、压接及管理区线缆整理,使学生掌握数据配线架的压接方法、技巧,了解模块补偿特点,规范整理线缆,以及标识制作;光缆两端端接方式,熟悉光缆的常用熔接技术,熟练运用光纤熔接的技巧与方法,掌握光纤尾纤整理及固定技术等。

2.4.4 模拟墙面

学生操作区域之三。用于模拟综合布线CD、BD、FD互联,包括水平、垂直子系统的线槽(管)、桥架安装,使学生掌握线槽(管)的铺设技巧及计算用量,熟悉线槽(管)拐弯、跨接的常用铺设方法;水平子系统(包括干线)的铜缆计量方法,常用的铺设方法以及规范的线路整理;垂直、建筑群子系统光缆测算、选型及铺设方法等。

2.4.5 整体功能

综合布线系统实验结构图,见图3(左图为数据实验结构图,右图为语音实验结构图)学生完成实验环境物理线路的互联,数据网络要求互相能够Ping通对方机器的IP地址,语音网络要求互相能够连通电话。

学生在完成各操作区实验后,再进行线缆认证测试,包括熟悉Fluke设备(包括Fluke DTX-1200、Fluke Cable IQ、Fluke Nettool、Fluke链路通、Fluk寻线仪等)的使用,了解相关参数的含义,掌握测试模型及测试方法,并能够对网络工程中综合布线故障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定位故障点;同时根据学生实验内容,逐项进行模拟验收,包括熟悉并掌握我国及国际上最新的综合布线验收的相关标准,并能利用标准对综合布线工程进行验收,同时编制相应的验收文档;通过验收,采用“逆向思维”教学方式,再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工程进行比较准确的预算,了解投标报价的策略,并能够编制综合布线工程投标书。

2.5 实验总结

通过分组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综合布线实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实验老师采用PPT文档演示并配合现场操作,使学生明白“做什么”(目标、内容)、“为何做”(实验内容与真实岗位的技能对应)、“怎么做”(具体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中,结合既定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时间,辅以实验教材,重点强调实验过程,通过组内、组间竞争考核,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工作效率以及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实验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效果。

实验完成后,再配合综合布线工程真实环境的参观与实践,并进行现场讲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中,从各方面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综合布线课程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同时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总结在实验中学到的内容,并整理归档,帮助学生明晰实验内容及最佳思考方法,找出不足,并对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跨越。

3 结束语

本实验设计已在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得到验证,在应用与实践中,能够建立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良好衔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华杰.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研究[J].软件导刊,2007(11):74-75.

[2]王磊,罗高美,秦川.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田丰.综合布线工程实训情境设计与实践[A].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56-58.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1、综合管理实验室对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传统的综合管理实验室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执行力来保证校准检测和证书报告的质量,这不仅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的需求,更是难以达到实验室评审的要求。对证书报告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将实验室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实验室各部门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与职责划分,每个岗位都严格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并对证书报告实施层层把关、多级审核,除此之外,还设立专门的人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查,对各个部门进行质量评审等等。总之,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实施信息化管理,最终目的还是要最大化的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使其既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又符合实验室的评审标准。

2、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

在综合管理实验室内,最常见的无非就是器具样品、器具设备、证书报告、标准规程等。在这个问题上,对实验室的业务规程进行一番分析,很有必要。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流”:

2.1物品。所有的器具样品作为综合管理实验室测量的对象,都有一个收发测量返回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收→存→交→测→接→存→发。具体来说,在从客户手里接收到器具样品之后,将其赋码入库,接着将随样品送检单出库的器具样品转交给专业部门,然后由专业部门根据指定的标准规程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在这一系列的任务完成之后,再由专业部门将器具样品及证书报告交回到收发存库,最后通知客户取件。

2.2单据。一般来说,在业务流程中单据很多,比如下厂单、完工单、收费单、交接单、对账单、抽样单、报价单、任务单、委托单等等。典型的单据流程应该是:填单→录单→审单→任务下达→测量过程→费用产值单→打印→收费。

2.3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的过程如下:测量→采集→分析→处理→发布→记录存档。对数据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下出结论,这是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的核心。一般来说,如果具有数字化接口的测量设备,这一过程可以得到简化。

2.4证书报告。证书报告的流程应该如下:任务下达→任务分配→测量审批→打印→盖章(印)→发放领取。证书报告从收样任务下达开始一直到客户领取结束,一般测量过程比较严格。在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有效的设备,然后依据特定的标准规程进行测量,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审核之后才能产生具有特定类型格式的证书报告。

2.5收款。收款的流程应该是:报价→(预付款/转账)→产值分配→费用单→(定期)结算→开票。作为产值的一种真实体现,账款还只是体现了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绩水平,而单位的实际收益最终还要靠收费产值才能得以体现。

2.6监控。监控是确保证书报告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在测量过程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审单开始一直到完成证书报告之后甚至是以后的更长时间。监控的流程为:审单→任务下达→任务分配→进度限制→质量记录→审核→审批→(投诉)→抽查→质量评审。

3、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业务主要是来源于政府与市场,一般表现为监督(强检)业务或者是委托业务,这两种业务对校准检测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它只是会使其在类别形式,证书报告类型以及某些栏目方面存在细微差异。在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为两种模型,即业务模型与系统模型。

3.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的整个业务链可以划分为客户、收发部室、专业检测部室、财务部室、管理部室以及其它(如网站、Call Center)等几个部分。首先,收发部室、证书报告与客户的关系较为密切,工作也比较繁杂,比如签订委托协议、收取器具样品、退还器具样品、发布证书报告等等。委托单的来源也比较多元,有报价单、网上委托单、抽样单等,在收取器具样品时,还需要对器具样品进行赋码管理;其次,检测部室会把任务和完成期限一并交给具有检测资质的技术人员,由其对器具样品进行测量之后制作出证书报告,审核员会对该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然后由审批员对证书报告进行审批;其三,财务部室专门负责处理检测部室送交的委托单,并收款销单。收款的形式很多,有转账、现场缴费、定期结算等等;最后,管理部室主要进行证书报告质量的定期抽查、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存档以及对客户的投诉进行跟踪处理,以保证证书报告的质量符合各种要求。

3.2系統模型。系统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反向操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语音查询、短信查询、网上查询等,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业务流程与进展,全天候的与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实时互动。该系统模型还支持分步退单操作,能够更加方便的解决客户在正常运转过程中的修改或者是撤单需要。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采用的是三层的结构模式,即数据层、逻辑应用中间层、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将这一系统模型划分为两种平台,即以证书报告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以办公、CRM、ERP等为代表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这两个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主要是通过接口套件或中间层来进行协同工作。

4、结语

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证书报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工作中特别是检校准检测过程中的很多步骤和难题,实现自动化,对其中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解脱。对证书报告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迫切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对综合管理实验室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及意义出发,探讨了综合管理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其系统模型设计。合理的模型设计可以降低项目风险,使证书报告的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更好的协调发展。本文的阐述还不够全面,可能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希望会有更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炳旺,李翔,朱崇全,华敏刚.综合管理实验室证书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4(2):32-33.

[2]蒙硕.用Word宏和VS.Net制作计量证书报告[J].中国计量,2010,9(4):102-103.

[3]马宁,赵华一.C#操作Word实现计量证书报告的网络传输[J].工业计量,2010,7(1):40-41.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4

实验报告

姓名:马睿聪 班级:机械Z1317 学号:2013000384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一:采煤机的主功能及辅助功能

采煤机是一个集机械、电气和液压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工作环境恶劣,如果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采煤工作的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煤机是实现煤矿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设备之一.机械化采煤可以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安全性,达到高产量、高效率、低消耗的目的.采煤机分锯削式、刨削式、钻削式和铣削式四种:采煤机是一个集机械、电气和液压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工作环境恶劣,如果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采煤工作的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采煤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其自身的结构、组成愈加复杂,因而发生故障的原因也随之复杂.双滚筒采煤机综合了国内外薄煤层采煤机的成功经验,是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而设计的新型大功率薄煤层采煤机.采煤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采煤机的类型很多,但基本上以双滚筒采煤机为主,其基本组成部分也大体相同。各种类型的采煤机一般都由下列部分组成。

(1)截割部

截割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采煤工作面的截煤和装煤,由左、右截割电机,左、右摇臂减速箱,左、右滚筒,冷却系统,内喷雾系统和弧形挡板等组成。截割部耗能占采煤机装机总功率的80%-90%,第1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因此,研制生产效率高和比能耗低的采煤机主要体现在截割部。

传动装置:

截割部传动装置的作用是将采煤机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滚筒上,以满足滚筒转速及转矩的要求;同时,还应具有调高功能,以适应不同煤层厚度的变化。

截割部的传动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

a)、电动机-摇臂减速箱-行星齿轮减速箱-滚筒 b)、电动机-固定减速箱-摇臂减速箱-滚筒

c)、电动机-固定减速箱-摇臂减速箱-行星齿轮减速箱-滚筒 d)、电动机-摇臂减速箱-滚筒

螺旋滚筒:

螺旋滚筒是采煤机落煤和装煤的工作机构,对采煤机工作起决定性作用,消耗总装功机率的80%-90%。早期的螺旋滚筒为鼓型滚筒,现代采煤机都采用螺旋滚筒。螺旋滚筒能适应煤层的地质条件和先进的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的要求,具有落煤、装煤、自开切口的功能。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截割滚筒,诸如滚刀式滚筒、直

第2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线截割式三角形滚筒、截楔盘式滚筒等。

滚筒由螺旋叶片由螺旋叶片、端盘、齿座、喷嘴、筒毂及截齿组成。

(2)牵引部

采煤机的牵引部是采煤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负担采煤机工作时的移动和非工作时的调动,而且牵引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工作机构的效率和质量,并对整机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牵引部由牵引传动装置和牵引机构两大部分组成。传动装置的重要功能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电动机的电能转换为传动主链轮或者驱动轮的机械能。牵引机构是协助采煤机沿采煤工作面行走的装置。传动装置装于采煤机本身为内牵引,装在采煤机工作面两端的为外牵引。绝大部分的采煤机采用内牵引,仅在薄煤层中为了缩短机身长度才采用外牵引。随着高产高效工作面的出现以及采煤机功率和牵引力的增大,为了工作面更加安全可靠,无链牵引机构逐渐取代了有链牵引。(3)电气系统

电气系统包括电动机及其箱体和装有各种电气元件的中间箱(连接筒)。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为采煤机提供动力,并对采煤机进行过载保护及控制其动作。(4)辅助(附属)装置

辅助装置包括挡煤板、底托架、电缆拖曳装置、供水喷雾冷却装

第3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置,以及调高、调斜等装置。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同各主要部件一起构成完整的采煤机功能体系,以满足高效、安全采煤的要求,改善采煤机的工作性能。

MG500/1130-WD 型电牵引采煤机,属多部电机横向布置形式。整机由左、右牵引部,左、右截割部,左、右行走部及电控箱组成,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传动系统及喷雾冷却系统组成机器的控制保护系统。

左、右牵引部、电控箱通过一组连接丝杠,形成刚性联接,左、右牵引部分别与电控部的左、右端面干式对接。两行走部分别固定在左、右牵引部的箱体上。牵引部与电控部对接面用圆柱销定位,高强度T形螺栓和螺母联接。

截割部为整体弯摇臂结构,即截割电机、减速器均设在截割机构减速箱上,与牵引部铰接和调高油缸铰接,油缸的另一端铰接在牵引部上,当油缸伸缩时,实现摇臂升降。支承组件固定在左、右牵引部上,与行走箱上的导向滑靴一起承担整机重量。采煤机的工作原理

单滚筒采煤机的滚筒一般位于采煤机下端,以使滚筒割落下的煤不经机身下部运走,从而可降低采煤机机面(由底板到电动机上表面)高度。单滚筒采煤机上行工作时,如图2-2(a)所示,滚筒割顶部煤并把落下的煤装入刮板输送机,同时跟机悬挂铰接顶梁,割完工作面全长后,将弧形挡煤板翻转180°;接着,机器下行工作,如图2-2(b)所示,滚筒割底部煤及装煤,并随之推移工作面输送

第4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机。这种采煤机沿工作面往返一次进一刀的采煤法叫单向采煤法。双滚筒采煤机工作时,如图2-2(c)所示,前滚筒割顶部煤,后滚筒割底部煤。因此双滚筒采煤机沿工作面牵引一次,可以进一刀;返回时又可以进一刀,即采煤机往返一次进二刀,这种采煤法称为双向采煤法。

滚筒的旋转方向:

采煤机滚筒的旋转方向的确定原则是有利于装煤和机器的稳定性。为了输送机推运煤,滚筒的旋转方向必须与滚筒的螺旋线方向一致。对逆时针(站在采空区侧看滚筒)旋转的滚筒,叶片应为左旋;顺时针旋转的滚筒,叶片应为右旋。即符合“左转左旋,右转右旋”的规律。

对于单滚筒采煤机,使用在左工作面的滚筒,应顺时针旋转,使用右旋滚筒,如图2-3(a)所示(图中B表示煤流方向)。使用在右工

第5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作面的滚筒,应逆时针旋转,使用左旋滚筒,如图2-3(b)所示。

对于双滚筒采煤机,为了保证采煤机的工作稳定性,双滚筒采煤机两个滚筒的旋转方向应相反,以使两个滚筒受的截割阻力相互抵消,因此,两个滚筒必须具有不同的螺旋方向。两个转向相反的滚筒有两种布置方式:一是前顺后逆,如图2-4(a)所示。采用这种方式,采煤机的工作稳定性较好,但滚筒易将煤甩出打伤司机,且煤尘较大,影响司机正常操作。二是前逆后顺,如图2-4(b)所示。采用这种方式,采煤机的工作稳定性较差,易振动,但装煤效果好,煤尘少。对机身较重的采煤机,机器振动影响不大。因此,大部分采煤机都采用“前逆后顺”的方式,即左滚筒为左旋叶片,逆时针旋转;右滚筒为右旋叶片,顺时针旋转。

第6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一:采煤机的主功能及辅助功能

掘进机主要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1截割部结构

截割部主要由截割头组件

1、悬臂段

2、截割减速器

3、截割电机7组成,如图1所示。截割减速器3两端的法兰盘分别与电动机7和悬臂段2连接成一体,悬臂段2中的传动轴通过花键及螺钉与截割头组件1相连接。电动机7经截割减速器

3、悬臂段2中的传动轴驱动截割头组件1旋转截割煤、岩。截割部靠销轴4与截割头升降油缸相连接,靠销轴8与截割头回转台相连接。在截割头升降油缸推动下,可绕销轴8上下摆动;在截割头回转油缸推动下,可随截割头回转台左、右摆动

2.装运部结构

装运部的作用是将截割头破碎下来的煤和岩石装运到配套的转运设备上去。它由装载部(铲板部)和运输部(第一运输机)两部分组

第7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成。装载部(铲板部)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主铲板

2、侧铲板

1、星轮驱动装置

4、弧形三齿星轮5等组成,两台低速大转矩马达直接驱动两个弧形三齿星轮5旋转,将截割头破碎下来的煤和岩石装运到运输部(第一运输机)的机尾溜槽8中。铲板通过耳座6与铲板升降油缸连接,通过支点耳座7与本体部连接;铲板升降油缸推动铲板绕支点耳座7可上下摆动。

星轮驱动装置结构如图3所示,弧形三齿星轮1通过定位销2和螺钉4与旋转盘3连接,液压马达6的输出轴插入旋转盘3的花键孔,带动旋转盘3及弧形三齿星轮1旋转。

第一运输机位于机体中部,是中双链刮板式运输机,其结构如图4。运输机分前溜槽1和后溜槽3,前、后溜槽用高强度螺栓2联接,运输机前端通过插口插入铲板部和本体部连接的销轴上,后端通过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本体上。运输机采用二个液压马达5直接驱动链轮,带动刮板链实现物料运输。紧链装置4采用丝杠螺母机构对刮板链的松紧程度进行调整,弹簧座起缓冲的作用。

第8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3本体部(机架)

本体部由回转台、回转轴承、本体架等组成,本体架采用整体箱形焊接结构,主要结构件为加厚钢板,其结构如图5所示。

本体的右侧上部(即图纸后方)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液压系统的泵站,左侧上部(即图纸前方)装有液压系统的操纵台。前面上部

2、第9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3处通过回转台4和截割部升降油缸与截割部连接,回转台4在安装于6、10之间的截割回转油缸推动下,可绕回转轴承7摆动。前面下部1、5处通过铲板升降油缸和销轴1连接铲板部及第一运输机机尾,第一运输机从本体部中间穿过。本体部左、右侧下部8处通过高强度螺栓分别与左、右行走部履带架连接,后部11处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后支承部。4行走机构

行走机构结构如图6所示。主要由定量液压马达

12、行星减速器

16、驱动轮

9、履带

6、张紧轮

1、张紧油缸

4、履带架5等组成。定量液压马达12通过行星减速器16及驱动轮9带动履带6实现行走。履带6的松紧程度是靠张紧油缸4推动张紧轮托架11前后 移动来进行调节的。张紧油缸为单作用形式,张紧轮伸出后靠卡板10锁定,卡板的厚度分别为50mm、20mm、10mm、6mm,可随意组合使用。张紧油缸、卡板均安装在履带外侧,方便实用,并均配有盖板以保证外形的美观。液压马达、行星减速器均用高强度螺栓13、15与履带架联接。左右履带架各采用12颗M30的高强度螺栓3、8紧固在本体架的两侧。

第10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5后支承

后支承的作用是减少截割时机体的振动,提高工作稳定性并防止机体横向滑动,其结构如图7。在后支承架2两边分别装有升降支承器3,利用油缸实现支承。后支承架用键和M24的高强度螺栓1与本体部相联,后支承的后支架4与第二运输机回转台5联接。电控箱、泵站都固定在后支承支架上。

第11页

机械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6.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由油缸(包括:截割头升降油缸、截割头回转油缸、铲板升降油缸、后支撑器升降油缸、履带张紧油缸)、马达(包括:行走马达、第一运输机马达、星轮马达、喷雾泵驱动马达)、泵站、操纵阀及相互连接的管道等组成。可以驱动机器的截割头上下左右摆动、铲板升降、后支撑器升降、履带张紧、行走轮转动、第一运输机运转、星轮转动、喷雾水泵运转等。另外还为锚杆钻机提供了两个备用接口。

7.喷雾冷却系统

该掘进机的喷雾冷却系统如图11所示。外部供水(流量Q =100L/min)经球阀、过滤器后分为两路,一路经球形阀到外喷雾喷嘴喷出,另一路经减压阀进入液压系统的冷却器对液压油进行冷却,然后又分两路,一路经截割电机冷却水管从撒水嘴喷出;另一路经Y型过滤球阀、喷雾水泵、水密封进入截割头,从截割头内喷雾喷嘴喷出。喷雾水泵由液压马达驱动,液压马达则由四联阀中的第四联换向阀控制。内喷雾的水压由压力控制阀调定为3MPa,外喷雾的水压由减压阀限定为1.5 MPa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5

一、实验目的

 要求学生掌握总体结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企业信息门户、安全环境、电子支付与交易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重点及相互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整体概念。

 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系统中应用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基本概念,明确电子商务系统中应用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掌握电子商务系统中商务应用系统功能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典型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设计及实现方法,其中重点包括:搜索与导航、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个性化服务或定制服务、虚拟社区、电子交易市场的基本概念、主要实现方式及设计要点。 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主要开发工具和系统集成方法。

 理解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电子支付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电子支付与认证的相关关系,认证的种类方式及其实现过程,掌握SET 和SSL 两类电子商务系支付协议的主要流程。掌握电子支付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要点,基本功能。了解电子支付过程中的主要数据流程。

 了解电子商务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掌握ISO的安全体系结构与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掌握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策略、主要的安全措施及审计及管理的概念。针对防火墙与网络安全设计,重点要求掌握防火墙技术及其种类、系统不同受信区域的划分与防火墙设置方法。针对信息安全设计,要求掌握其主要内容和目的,重点理解主要信息加密技术及其特征,理解PKI技术与认证的结构与流程,理解IPSec 安全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任选其一:

1.对附录2 给出的某网上银行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设计方案。2.对附录3 给出的某综合旅游信息网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设计方案。3.对附录4 给出的某网上餐饮公司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设计方案。

4.对一个开展B2C 电子零售的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设计方案。

三、实验步骤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是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的目标,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和接口,刻画系统的内部成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目标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如下内容: 1.确定系统的外部接口

通过分析,将电子商务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区分开来,从而使总体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接口包括以下方面:(1)与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接口;(2)与企业内部既有信息系统的接口;

(3)与交易相关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之间的接口;(4)其他接口,如企业与政府或其他机构之间的接口。2.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

系统组成结构主要说明目标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系统信息基础设施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选用合适的产品实现系统信息基础设施设计。包括: 1.网络环境设计。2.服务器主机设计与选择。

(三)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与设计

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要选择系统软件平台。包括: 1.操作系统的选择。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3.应用服务器的选择。4.中间件软件的选择。5.开发工具的选择。

(四)系统应用软件设计

要求学生说明系统应用软件的构成,即应用软件有哪些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描述每个子系统具体由哪些模块组成。包括: 子系统的划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代码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过程设计;数据存储设计;网页设计与编辑。

(五)电子支付系统设计(选做)

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要设计选择系统支付方式。

(六)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设计(选做)

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要设计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改进系统的安全性能。

四、实验结果

正确撰写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报告。内容包括: 1.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原则。

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确定系统的外部接口;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3.系统信息基础设施设计。包括:网络环境设计;服务器主机设计与选择。4.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与设计。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应用服务器的选择;中间件软件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

5.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包括:子系统的划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代码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过程设计;数据存储设计;网页设计与编辑。6.电子支付系统设计(选做)。7.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设计(选做)。

五、相关知识

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目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电子商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信息基础设施设计、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的内容,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软件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 电子商务的应用软件的层次,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软件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对于数据层应用设计,了解电子商务系统中关系数据库的设计、联机事务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应用表示层电子商务设计,了解应用表示层的特点、客户端的特点、应用表示层应用软件设计;对于商务逻辑层应用的设计,了解典型的电子商务应用的功能及设计方法,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B2C 的电子零售系统和B2B 的电子交易市场。 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常用电子支付手段的形式。电子支付中的SSL和SET 两种协议的特性、规范以及各自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流程。认证中心在电子支付的作用及认证中心的基本组成。电子支付系统的基本结构。

 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性涵盖的范围,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电子商务系统可能的安全威胁和相关的安全技术。ISO 的安全体系结构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体系。电子商务安全子系统设计的框架结构、电子商务安全策略的基本内容和制定方式、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技术。

实验4:电子商务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理解电子商务系统实施与运行维护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系统的生命周期中的最后物理实现阶段,对于电子商务系统的质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的重要影响,了解电子商务系统实施的主要活动构成。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集成与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的区别,了解电子商务应用的编程模式、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开发工具、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集成基础。了解系统测试的作用和意义,理解系统测试的内容,掌握系统测试的方法。了解系统运行维护的内容。了解电子商务系统评价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以同学们熟悉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一部分业务为背景,进行系统应用软件的编码调试。

2.以同学们熟悉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一部分业务为背景,进行系统测试。3.系统投产运行管理。4.系统维护管理。

三、实验结果

正确撰写电子商务系统实施与运行维护报告。

(一)、系统开发与集成报告。包括: 1.编程模式的选择与说明。

2.针对应用程序编码的开发语言与针对页面制作的页面制作工具的选择与说明,原程序代码。

3.系统集成方案。包括网络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等。

(二)、系统测试结果。包括: 1.用户界面测试

主要测试站点地图、导航条、内容、颜色/背景、图像、表格、回绕等。2.功能测试。包括:

⑴链接测试:检查各个URL 所链接的页面是否正确。

⑵表单测试:检查每个表单与CGI 程序是否正确联结,能够正确 的发送用户请求。

⑶数据校验:检查非法数据或者错误数据输入后,系统能否正常工作。⑷Cookies 测试:检查Cookies 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安全。3.接口测试:检查本系统能否正确调用外部服务接口。4.兼容性测试:

主要检验系统能否在不同的客户端使用。5.测试

⑴目录权限设置。检测各个目录的存取是否得到授权。⑵用户登录测试。

⑶测试服务器的日志能否正常工作,是否可以正确地记录每次登录及用户请求过程。

(三)、系统投产运行管理报告。包括:

1.实施计划。含实施工作的各项任务及其内容、责任人员列表、进 度表等。

2.实施准备工作总结。含: ⑴电子商务系统的域名申请与注册。

⑵系统运行环境准备情况。包括系统运行的机房、电力、空调等设备的安装调试情况,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情况。

⑶对系统使用人员及维护人员的培训。⑷资料和原始数据的分类整理。

3.系统试运行情况说明。含:与实际环境一致的控制参数的配置情况、系统在准真实环境中运行的运行参数说明。

4.系统正式上线的切换计划及应急措施的说明。5.系统发布措施的说明。

(四)、系统维护管理报告。包括:

1.应用软件维护情况说明。含: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2.数据维护情况说明。含:系统文件的组织、系统数据备份、系统数据恢复、系统垃圾文件处理等情况的记录。

3.系统运行平台管理情况说明。含:性能配置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情况的记录。

4.系统安全管理措施的说明。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6

1 系统总结设计及硬件实现

技术方案设计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器件应用的普遍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软硬件开发的通用性, 使系统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和开发周期。

1.1 系统方案

PLC综合实验系统由PC机软件和I/O接口电路两部分组成, 系统的总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中各部分都完成了特定的功能。

系统工作过程如下:通过在Labview平台构建PLC对象仿真模型;通过I/O接口电路实现PC机与PLC的硬件连接, 然后对开关量/模拟量信号进行处理, 实现输入信号的设置以及输出信号的定时读取;再通过USB总线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PC机软件被控对象仿真模型, 驱动被控对象模型进行相应的动作, 运行于PLC上的控制程序根据输入的变化又会给出新的控制量, 通过界面程序实时观察控制系统运行状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PLC程序的调试。

1.2 硬件及其模块设计

硬件部分由单片机模块和信号采集调理模块组成, 其中信号调理模块包括开关/模拟量调理电路、D/A转换器、稳压电源三个部分, 主要负责将PLC信号的电气特性与单片机的电气特性匹配起来。通过对USB总线体系结构的研究, 根据实验系统需求, 建立了系统硬件的整体框架。系统硬件以USB型C8051F340单片机为核心设计, 实现软件模拟被控对象与PLC的连接和USB通讯, 并对开关量/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进行调理。为了实现系统各部分S7-200CPU224型PLC开关量/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通道相匹配, 硬件电路具备1路A/D采样、4路D/A转换、24路开关量输入/输出。图示硬件电路的各部分及作用为:1) 单片机C8051F340及其外围电路部分主要完成PLC输入/输出信号的读写和USB通信等功能。2) D/A转换器接收单片机发送的串行数据/控制信号, 实现四路模拟量输出, 经过转换提供给PLC模拟量模块, 输入电压范围0~+5V和-5V~+5V。3) 选用运算放大器对系统相应的模拟量进行调整, 适应彼此间的交互。PLC的24路输入/输出开关量信号则通过光耦实现电平转换和电气隔离。4) 稳压电源输出包括+5V和+3.3V。

1.3 信号调理

本系统中, PLC模拟量输入信号的范围设置为两路可选0~+5V、-5V~+5V, 需要由D/A转换器及相应的调理电路提供。PLC的模拟量扩展模块EM235支持四路可选的电压型输入信号范围包括:0~+5V、-5V~+5V、0~+10V和-10V~+10V, 输出信号的电压范围在-10V~+10V之间。TLV5614的模拟量输出电压 (0~+5V) 经线性转换后可满足PLC模拟量扩展模块的两种输入范围要求。系统选用OP07放大器, 利用“虚短”和“虚断”的基本原理进行线性转换电路设计。采用多路开关实现对PLC模拟量输入信号的电压范围选择, 其中多路开关的Vin接D/A输出电压, Vo为放大器输出电压。PLC模拟量模块电压输入范围设定为0~+5V时, 将多路开关的Vin端和PLC模拟量输入端相接, TLV5614的输出电压0~+5V就可直接作为PLC的模拟量输入信号。

PLC模拟量输入电压范围设定为-5V~+5V时, 只要将放大器输出Vo端与PLC模拟量输入相接即可。当输入电压Vin在0~+5V之间变化时, 相应的输出电压Vo在-5~+5V之间变化。PLC模拟量输出模块与编程口共地, 编程口通过PPI电缆与PC机相连, 电路板与PC机共地。为了保证放大器信号输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端加了0.1u F陶瓷电容对电路进行滤波。PPI电缆的内部电路导致PLC模拟量输出地M与电路板地GND之间存在电势差, 且不能带电直接插拔。

首先利用反相器得到M与GND之间的电势差, 然后利用加法电路弥补该电压偏移。电路在放大器输出端与单片机I/O管脚之间加稳压管1N5986限幅, 防止因放大器的错误输出超过单片机管脚所允许的电压输入范围, 以此来保护单片机。

2 固件程序设计

单片机固件程序是PLC综合实验系统软件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主要任务是管理USB接口, 完成I/O接口电路与主机即PC机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

2.1 单片机程序设计

整个单片机固件程序由主循环程序、标准的设备请求、USB中断服务程序和描述符配置程序四部分组成, 标准设备请求和描述符配置主要用于USB设备的识别和状态检测, 而USB中断服务程序接受相应的中断, 判断并进行处理。本实验系统中, 主循环和中断服务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数据数组实现, 在主循环程序中定义了两个数据数组:IN_PACKET、OUT_PACKET, 分别用作输入、输出数据包存储区。本文的固件程序可分为四个部分:主循环程序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模拟量数据输入与输出模块 (A/D、D/A) 和USB通信模块。各程序模块完成的功能为:

主循环模块:该模块主要完成系统初始化, 并调用相应的子函数实现A/D转换、USB总线事件处理和数据读写操作等。

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输出程序通过读取单片机输入引脚电平状态, 并对输出引脚电平进行刷新, 从而实现对PLC开关量输入/输出信号的读写操作。

模拟量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A/D、D/A) :A/D工作在定时器2中断方式, 主要完成模拟量数据的定时读取, 模拟量输入程序将A/D转换结果存入已开辟的IN_PACKET数据存储区, 并在定时器2溢出后启动下一次A/D转换。

USB通信模块:实现单片机C8051F340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2.2 USB通信

本文的USB通信程序主要功能是查找USB设备并获取设备路径, 然后利用Readfiile () 和Writefile () 函数对设备进行读写操作, 完成数据传输功能。其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2.3 PLC检测仿真

在Labview平台设计图形化界面, 模拟PLC真实被控对象, 并根据PLC的实际运行情况让图形界面作出相应的动作, 实时监控程序的运行结果, 具有直观的动态效果。在进行PLC控制系统检测时, 首先完成I/O接口电路板与PLC输入/输出端子的实际连接, 根据供电局具体的检测要求, 设置仿真条件, 设计PLC被控对象仿真模型, 使之能方便修改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更新。

3 系统验证总结

经过实践和验证, 按照本文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PLC综合实验系统能够满足整个设计要求。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及USB总线技术开发PLC综合实验系统, 建立开放、友好的PLC综合实验/检测环境, 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性和快捷性;同时所要检测的设备不受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器材的限制, 方便增加和更新。通过计算机仿真平台Labview建立被控对象的模型, 较好地解决了PLC检测应用中被控对象缺乏的问题,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晓平等.PLC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开发与实例导航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谢金明.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与噪声控制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陈伟, 王桂琼.TLV5614数模转换器的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应用[J].世界电子元件.2003 (10)

综合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系统设计 综合实验 改革实践路径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和设置步骤,并在此锻炼学生的数控编程能力,但是受到新的发展形式的影响,该课程的很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如,设备只有一台,学生多次拆装后,设备中的很多元器件已经被损坏,或者丝杠和导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不能验证编制程序,这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到阻碍作用,故此该教学环节需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设备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配备高素养的师资队伍

由于机电一体化需要涉及机械、电工、电子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化基础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要设置相关的教师开展专业化的指导,这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求机电一体化教研时和实验室需经多方切磋做好专业教学评定,并追踪确立专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专业任课教师、专业实验教师,兼顾设备设计中的各个专项领域,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活动保驾护航。

(二)专业化教材编写

机械一体化教材的编写需要从头开始,这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由于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阵地”,好的教材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学生根据教材的章节设置要求,能够制订教学计划,并结合教材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涉及基本信息评定、实验目的、实验任务等相关的流程。

二、综合实验开展的特色化表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

MPS即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是德国的FESTO公司在结合现代化工业特色的前提下研发出的模拟自动化生产流程,主要工作过程过程包括供料工作站、检测工作站、加工工作站等几部分,控制时主要通过I/O数据通讯方式控制整个工作站的具体状况。由于该教学培训系统主要蕴含的内容包括:机械设计、传感器设计、气动技术等。故此,该技术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内建立的完整的教学系统。

(二)面向实际的培训设备

从工厂的角度出发,可以获悉面向实际的培训是趋向于理想的培训,工厂在进行实地的培训会让生产系统产生故障,并由此引发生产的风险,甚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出现破坏的状况,这一理想通常是不可行的。但是若使用FESTO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该系统能够模拟整个实际生产的全部过程,因此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编程等环境的支持,并在此期间维护和确定排除系统故障的工作。

三、综合实践成果总结

(一)独立完成机械图纸设计

由于该设备使用时没有提供相关的机械图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根据装备初期的状况做好装配结构的分析与组成要素,并进行测绘,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绘制出每一站的机械系统CAD装配图纸,并将各个零部件标注清晰。

(二)独立完成PLC程序设计

该设备最初配置的PLC是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设备供应商在设备供给时只能提供PLC的程序。但是在课程讲解中需要运用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程序设计,所以学生在使用时更偏重于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编程模式。设备采购过程中应明确说明安装欧姆龙公司生产的PLC,取代西门子公司的PLC程序,但是很多设备提供商还不能提供欧姆龙的PLC程序。学生在学习时就要根据光盘提供的每站动作录像做动作分解,并画出动作的流程图或者梯形图等,编制正确的PLC程序,学生在完成时需要结合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做新知识的延伸,且由于每个学生对程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独立完成电气原理图和气动回路原理图

在拆装电气或者气路部分的管线装置,学生能够了解I/O口线的地址,并连接所有的控制元器件,弄明白气动电磁阀、气缸或者电机等元器件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控制要素,学生通过实际手动操作,对位置有初步了解,绘制电气原理图的时候对各个元器件的位置有深刻印象,也能独立完成电气原理图和气动回路图,学生在原课本中的知识就能充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将进一步升华,并对知识的具体使用有新的认识。

(四)答辩夯实毕业设计基础

答辩时要求小组代表先花费十分钟的时间整合整个设计过程,并在综合实践组织的过程中做好任务的分配和实验的全过程跟进,然后指导教师结合实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好记录和评分,这样才能客观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成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综合实验主要是运用闭环式的教学模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四年时间内学习到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接卸设计等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亲自动手拆装和测绘,并在编制和调试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并且提高动手能力,用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勇.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PLC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01).

[2]林志坚,沈萌红.基于仿真技术的PLC模拟实验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2).

[3]鲁晓阳.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型PLC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07.

[4]秦法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1,(02).

上一篇:谈写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下一篇:呼吁青少年中小学生的环保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