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

2024-07-06

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精选8篇)

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 篇1

1、统计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基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较少,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且统计手段较为落后,疲于在日常性报表中应付,无法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形成高质量的统计报告。同时,统计队伍不稳定,换岗频繁,容易造成工作脱节、失误增多。一些金融机构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健全或根本没有设置,上报的统计数据缺乏可靠依据。

2、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缺陷导致金融统计数据失真。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而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或者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来迎合领导意志,造成会计信息虚假,进而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3、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较大,不能严格执行金融统计制度。基层金融机构数据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支点。由于统计人员的工作失误,或对于现有统计人员来说工作量过大,一些金融机构的统计人员不能完全按照金融统计制度要求进行统计数据采集。如在编制现金收支统计报表时,统计人员不按现金传票来源、用途分项统计,而是主要登记储蓄存款收入(支出)、其他金融机构收入(支出)、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提取贷款支出)等几个主要的项目,然后将其他项目的现金收入统统归入到其他收入(其他支出)中。这明显违背了现金收支统计操作规程的要求,难以全面准确反映现金收支构成的真实情况。

4、数据录入、汇总质量不高,上报不及时,不能保证金融统计报表的准确、完整。金融统计目前基本上实现上机操作。手工采集的统计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时,由于统计报表项目多、数据大,常常因统计人员工作不细心而出现“串行”现象,虽能使统计报表校验平衡,但项目数值已发生变化。数据汇总虽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也存在错选、漏选报表代码等现象,从而造成数据汇总不完整。同样,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也常出现类似的错误,再加上人为的延误报送时间,常常影响到金融统计报表的编制和统计信息的发布。

5、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统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金融统计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统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对统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和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等管理环节的弱化,使统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报表质量差强人意。同时,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执法不严、以罚代法,使一些金融机构领导和统计人员因此对统计法规熟视无睹、有章不循,助长统计数据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二、防范统计数据失真、提高金融统计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消除统计数据失真,从外部来说要强化外部监督、完善法规制度执行,对严重的、人为的统计数据失真严肃查处甚至司法处置。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要从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抓好员工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

1、充分重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统计工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金融统计信息不仅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提供服务,还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数据信息。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抓好金融统计工作的人员配置、内部协调以及统计真实性的内部审计,把好数据关,切实提高金融统计质量。同时,要为统计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学习和素质成长环境,保证统计工作的相对稳定。

3、依法进行金融统计。金融统计法规对指导、规范金融统计活动,查处和打击各种金融统计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保证金融统计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真正做到学法、懂法,依法开展金融统计活动。为做到这一点,工作中应坚持执行四项制度:一是统计质量检查制度。对统计项目调整、数据采集、录入、汇总、上报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二是统计报表审核制度。既要审核统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又要审核统计数据与其它报表的衔接情况。三是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利用统计资料,完善分析形式、增强分析深度、提高分析质量,发挥统计分析在业务经营中的决策服务的作用。四是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统计资料做好“双备份”,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规范化。

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企业统计,问题,改革

一、当前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 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 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 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统计观念薄弱。 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 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 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 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 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 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 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 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认为统计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 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 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盈利为目的, 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 统计无能为力。

(二) 企业统计制度不完善。 (1) 从宏观上看, 我国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这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延续至今, 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应。而且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封闭的, 工商 (民政) 部门的企业 (单位) 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的单位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的纳税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都各自按其范围按其渠道进行, 互不沟通, 各自封闭。这种局面形成的结果对基层企业来说是环节多、时间长、负担重。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四者之间的统计范围、职能和权限, 没有合理分工造成统计信息封锁, 信息不能共享, 重复项目调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2) 从微观上看, 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存在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 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 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折扣。

(三) 企业统计内容不科学。 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 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 缺乏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企业外部信息的分析、考核、研究和判断。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相当一部分企业逐步摆脱了按政府制定单一行业计划确定经营目标的计划经济模式, 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 组建起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运作的企业集团, 从事着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目前我国统计制度规定的分专业实施以主营业务为主的统计“一套表”制度是不能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需要的。

(四) 企业统计方法单一。 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 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 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账并加以汇总, 其工作过程也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五) 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人员。 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和专业知识是对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统计专业知识, 才能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和统计预测, 并为决策提供服务。世界在不断发展, 新事物层出不穷, 只有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 才能将所学的统计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解决实际问题。

二、企业统计的改革设想

(一) 设立综合统计部门,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由综合统计部门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 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 (如班组、柜台) 向各职能部门运行, 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 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 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 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由综合统计部门收集审核本企业各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 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 并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二) 减轻企业统计负担, 避免过剩统计, 提高企业统计效率。

改善统计行业管理, 减少多头向下布置统计任务的现象。合理确定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职责, 理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既合作又分工的关系。科学制发各种统计报表, 进一步精简统计报表内容。指标设置全部采用基本指标 (绝对数指标) ,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数据, 避免设置派生指标 (相对数指标) , 以便于直观地反映企业的本来经营面貌, 也便于数据的处理和审核。统计人员可通过基本指标根据分析问题的目的生成各种派生指标。统一企业的指标编码和数据处理程序, 通过标准化的企业报表, 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总资产、总产出、总投资和总收益, 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还能满足按行业、按地区、按经济注册类型、按规模等各类分组的需要。

(三) 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 使企业竞争日益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 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 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 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 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 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 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 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增加外部环境统计, 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同时, 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 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四) 改革企业统计方法和手段。

一是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 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 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 均宜采用抽样调查, 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 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 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 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 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二是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 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 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 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 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 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 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 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在此基础上,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 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 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 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等等,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 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五)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统计发展到今天, 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 统计正向深层次发展。世界上一切未发生的事情都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决策者均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决策的过程中, 必须具有风险意识, 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尽量减少风险损失。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任何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时刻注意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新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是前人所未想到的, 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利用, 我们只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以便发展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 为企业决策服务。并且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国家之间统计经验交流的需要, 统计工作人员还应通晓国际统计惯例。除此之外, 企业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良好的写作基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孔来.新世纪统计与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2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 2003, 3

[3].王艳明, 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

[4].苏永明, 崔瑛.我国企业统计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J].统计研究, 2002, 3

浅谈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领导;统计员;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90-02

企业统计,就是用多种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去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再整理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供企业领导进行决策。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企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作用,统计工作遍布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小到班组核算,凡是能用数据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地方都离不开统计,然而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企业领导不重视;(2)统计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发挥。

一、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国家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方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就是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对于企业而言,无非就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而以,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当前企业经营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赢利为目的,这些是依赖财务会计的工作,而统计工作无能为力。这样领导在安排统计工作岗位时就很随意,认为只要会加减乘除就行,造成了统计队伍的素质低下,当然在统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另外,统计员自身也认为统计工作太繁琐,统计工作清贫而又不被重视,所以还没等熟悉了统计工作就想换岗,老的统计员在离岗之前已无心工作,对数据应付了事,新的统计由于不熟悉工作,无从下手。统计队伍的不稳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与失误,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进而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由于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使统计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很小或者是没有作用,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少致使企业领导就会愈加不重视统计。而之所以陷入这样一种怪圈之中,是由于企业领导和统计员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从统计员自身做起

1.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认识清楚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不是仅仅统计了事,而是要透过数据,得到信息,让这些信息为企业服务。统计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是其他任何专业所不能代替的。

2.提高统计员自身的素质。统计工作综合性及强,要求的是复合性人才,统计员在知识方面:不仅要有过硬的统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你所从事的行业内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知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财务、企管等方面的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你才能把统计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3.改变以前那种以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为主的统计模式,统计员必须全方位以服务企业经营为主,同时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服务。这样仅仅围绕政府统计的一套指标体系而进行工作就不行了,统计员必须下功夫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和你所从事行业的特点,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效益型和管理型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将企业内部管理和和外部提供资料的关系融为一体,既不重复又全面客观把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指标将其具体化。这套指标体系也涵盖了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应该说这套指标体系要比政府部门、行业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内容要多,范围要广,它包括本企业生产、供销、技术、财务、设备等各个方面。在时间跨度上既有当前预测、又有事中统计和事后统计。在统计范围上既有价值指标,又有实物指标。报告指标和实物指标同在,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并存。从而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运行状况,提升企业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满足政府、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要求。

4.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一计算机和网络。现在有许多非常知名的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如Minitab、SPSS、SAS等,其计算能力超强,提供的统计结果也非常详尽。如果单位没有条件提供这些软件,我们也可以用非常普及的Excel,虽然不能与专业软件相提并论,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已足够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

总之,企业是统计员生存的空间,要拓展空间就必须有所作为,要把统计判断的准确、统计分析的深刻、统计预见的灵敏、统计警告的及时和统计建议的超前作为努力的方向,当好企业管理者的参谋。使企业领导改变对企业统计的认识,为自己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创出新的天地。试想,如果企业统计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统计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且能结合市场行情进行动态分析,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领导能不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吗?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吗?

(二)政府部门的真正重视

1.政府统计部门应该牵头。为企业统计员常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统计员更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另外还有一大部分统计员不是统计专业出身,对于那些枯燥难懂的统计专业知识靠自学是很难学通的。同时也应为那些想在统计行业中有所作为的统计员提供便利,让他们有机会和同行进行交流探讨。进而提高统计员的整体素质。

2.政府统计部门应该也有服务企业的意识,使企业感觉企业的服务并不是单向的。例如:企业景气调查是要求企业负责人填报的,其后边有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栏,如果企业领导填写之后,就算不能解决,不能一一回访,给一个答复,也会让企业领导觉到统计的另一个作用。从而使领导进一步改变对统计的看法。同时政府统计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布一些共享信息,这样政府部门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统计的功能就会增强,地位也会得以提高。

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 篇4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5〕104号 【发布日期】2005-12-21 【生效日期】2005-12-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乡镇机构改革中确保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的通知

(豫政办 〔2005〕10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

目前乡镇撤并、临时人员清退、人员分流和定编定岗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进展顺利。但部分县(市、区)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也存在统计职能未予界定,统计责任未予落实等问题,不少被撤并的乡镇、统计人员调整的乡镇统计资料没有进行交接,存在着基础数据和资料毁弃散失的隐患。当前正处于统计年报工作的关键时刻,作为“十一五”发展依据的基期年报数据如果不能按时上报,或者出现严重失误,必将对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造成重大影响。为了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全面成果,进一步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重视基层统计建设,支持乡镇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努力从基层搞准统计数据。各级领导干部要维护和支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行使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权,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明确统计职能,落实统计责任。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在乡镇机构中明确乡镇的统计职能,落实乡镇的统计责任。要落实好2005年统计年报和2006年统计工作任务,保证年报工作正常进行,不能因乡镇机构改革影响年报质量,更不能影响年报任务的完成。

三、乡镇政府必须履行综合统计职能。各乡镇要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综合统计职能,落实统计责任,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并确定统计负责人,管理辖区内的统计事务,完成上级统计主管部门部署的统计工作。要把素质较高、具有统计专业知识、能够胜任统计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并认真搞好业务培训,确保2005年统计年报和今后统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要做好相关善后工作。要做好被撤并的乡镇及统计人员调整的乡镇统计资料、统计设施的交接工作,防止统计资料散失或统计设施损坏。要根据机构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时理顺统计工作关系,保证统计网络健全,统计队伍稳定,统计渠道畅通,统计信息不断。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浅谈农业统计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5

目前,我国农业继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正经历着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国农业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伴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着力推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的第二次飞跃。作为各级政府进行制订农业政策时决策主要依据的农业数据,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作为负责农业统计的我们,新形势、新问题已摆在面前,能否确保农业数据真实、可靠,能否当好政府决策的参谋,能否服务于是社会大众,将给我们的农业统计提出新的挑战,也为农业统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创造了新的机遇。鉴于目前农业统计方法、制度仍延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计指标,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基层数据的取得日益困难、闭门造数,导致数据失真,造成农业统计数据的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不断下降,政府信誉度减弱等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直接从事农业统计工作的我,针对如何作好农业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预警预测、信息咨询、统计监督三大职能,谈点自己的浅薄看法,以供参考。

一、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报表的方法、制度不能与时俱进,滞后农业

发展的需要。其表现为:

(1)延续计划经济时的统计指标,且过于细化;如:

蔬菜及特种作物生产报表,指标制度要求细化

到“萝卜”、“白菜”、“大葱”等,再有,茶叶、水果生产情况报表中的指标细化到“红富士”、“国光”、“柿子”、“大枣”等;

存在问题,一是对基层统计而言,很多指标内容无法统计真实、准确,只有大概加估计上报;二是反映不出农业经济真实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公众治富提供不了急需的农业统计数据和有价值的信息。

(2)不同表种中同一农业统计对象,在使用指标时的口径不一致。如:畜牧业生产情况报表中,“肉类”是由出栏头数析算而来,农业核算中的畜产品产量,则又要由上述“肉类”析算成活体重来用等;再如:农业生产条件中“乡村

人口”,有农村人口,又有在家居住,经济与

家庭密不可分的非农人员;公安户籍人口,有

全社会人口统计指标与部门指标不一致,存在问题:一是给农业统计数据收集、计算工作造成困难;二是不能直接反映农业统计对象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现状及经济走势。

(3)定期报表和年报表种的内容不一致。表现在:

年报中增加了许多定报中没有的指标,这为基

层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带来很大困难,只能是

大概加估计上报。造成年报数据的真实性失真的严重问题。

(4)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棚架。由于牵涉部门

利益,年终考评,统计监督不利等因素,出现

一个地块两种“产量”、一个乡(镇)、村两个

“人口数”。造成同一个指标因出口不同,出

现数据打架现象,从而影响了政府统计的形

象,降低了政府的信誉。

(二)农业录入程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影响农业数据

质的提高。表现为:农业录入还停留在SARP程序,几十年不变。存在问题:表与表、表种与表种数据不能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没有智能化的分析,造成农业数据不能真实贴近和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政府统计疏于对部门统计的监督和管理。表现为:

部门与政府只管依自己的渠道收集、汇总、上报数据,没协调、没管理,政府统计管不了部门统计,从而造成报表满天飞,数出多条线,严重影响了数据应有的权威和法定地位。

(四)由于机构设置原因,乡镇无统计实体,乡村统计

素质低,造成农业数据收集困难,同时严重影响到源头数据的真实可靠,数据填报的随意性比较大。

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当前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工作薄弱,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核心,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在现行劳动统计工作中,统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基层单位劳动统计没有专职人员,基本是政工或会计人员兼任,很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劳动统计工作中,有的单位劳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加之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出于利益考虑,有意少报甚至瞒报劳动统计数据,从而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2、劳动统计改革相对滞后。综观现行报表的指标数量和内容,其提供的指标呈现“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明显不足。如:失业和就业问题近年来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目前的劳动统计还不能提供全社会劳动就业和失业情况。目前国家对于劳动统计在方法、制度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还是不能满足各级政府决策的有关需要,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经济单位体制改革造成从业人员难以统计。单位体制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从业人员难以统计。比如保险系统和通信系统,业务员可以兼多家保险、通信业务,单位之间没法区分,从而造成这部分人员不是遗漏就是重复统计。

4、单位与统计员依法统计意识不强。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用途很广泛,职工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的交纳以及社会上一些经济赔偿案件的处理等,都要以劳动统计中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作为参考标准,这样就使得部分单位管理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按统计制度规定如实填报,瞒报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同时也存在部分统计员自身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统计工作理解不够,对统计报表往往是应付了事。

5、劳动统计年报反映的社会平均工资偏高。2007年国家对劳动统计进行了改革,城镇私营单位不再统计在劳动统计范围中,而实行抽样调查。据今年我县城镇私营单位劳动统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反映,我县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比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7198.63元,只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57.61%,加之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后,大部分企业是私营单位,这样劳动统计年报反映的社会平均工资主要是行政事业、城镇集体及国有企业单位的工资水平,比全社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高。

二、做好今后劳动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劳动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把好审核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完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制度,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对上报的主要数据要有评估报告,不仅要分析劳动统计数据自身发展变化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也要分析劳动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可比性,真正使劳动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确保主要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劳动经济运行趋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对社会平均工资的评估一是要通过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数据与历史资料、部门资料、相关资料绝对值及增幅相比较,如果没有新的调资政策出台,不应出现较大的变动,相反,如果有新的调资政策出台,应有明显的变动,当然,还要考虑调资政策是否到位等因素。横向比较,对基层单位来讲,应与行业相近的单位相比。对地区来说,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县的平均工资水平接近。二是要搞好重点调查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评估。重点调查数据主要是现口径劳动统计的数据,抽样调查数据主要是私营单位抽样调查数据,在确定社会平均工资时,应该将两方面的调查数据综合起来进行推算,这样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的整体工资水平。总之,在对待统计数据质量这个问题上,要形成上下齐抓,人人共管,齐心协力的局面,真正使各级统计部门和广大的劳资统计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三个统一,即鼓励加快发展与客观真实地反映其速度和水平之间的统一;对当地党政领导负责与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之间的统一;对上级负责与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之间的统一。

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7

一、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统计队伍中掌握专业统计知识的统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统计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 统计功能发挥得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 而接受过统计专业教育和取得统计职称的却寥寥无几。因此, 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内容难以很好地把握, 利用统计资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与分析, 以及运用现代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很少, 不是不想做, 而是没有能力做。

2、企业统计队伍不稳定, 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企业经常调整统计人员的岗位, 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 哪个岗位需要人, 就可以随意地把统计岗位的统计人员调出, 严重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统计人员工作的不稳定、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和统计队伍素质下降。

3、企业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岗位知识和继续教育培训, 难以满足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特别是基层统计人员, 由于繁忙的统计工作再加上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统计工作交流活动, 使他们的统计知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不能了解到统计科技新成果和新方法, 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4、统计法制建设不适应。

一些单位、个人对统计法律法规认识不足, 对统计工作存在思想不重视, 工作不到位, 不能按时按量报送报表的行为时有发生, 有时还发生瞒报、漏报, 迟报、拒报等现象, 开展统计执法力度不够, 依法统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做好当前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统计工作是业务性和连贯性较强的工作, 统计人员的稳

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 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 应加强和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性, 基层单位要设立专职的统计人员。在选调时要确保人员的素质, 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更新和丰富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为统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首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 从思想上提高统计人员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 让更多的人知晓依法统计的道理, 扩大统计的社会影响力, 增强公众的统计法律意识, 营造诚信守法, 求真务实的统计工作氛围, 促使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 真正做到以法治统, 其次是加大统计违法的惩处力度, 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 坚持把执法检查情况作为考评各单位统计工作的依据, 对虚报、瞒报、拒报数据要依法严厉查处。

3、完善企业统计人员继续再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

严格执行管理局规定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对不具备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法基本知识的统计人员进行培训考试, 考试合格才准予领取《统计证》;每隔2-3年, 对已取得《统计证》的统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这既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而且对稳定企业统计队伍, 扩大统计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完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统计人员培训管理的职能, 随着经济发展, 统计指标的内涵也不断变化, 统计的方法制度也不断更新, 统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因此统计人员要定期认真学习统计业务知识, 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4、做好基层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工作。

统计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统计数据的质量保证也在基层, 提高数据质量务必从基层做起, 从基础工作抓起, 牢固的基层、基础工作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必要保障条件。

数据的采集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做好数据采集处理工作一是要讲时效性, 及时采集要上报的数据, 给审核评估数据预留一定的时间, 才能保证数据质量, 二要讲准确性, 认真审核基层的报表,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评估基层上报的数据, 这就要懂得识别数据的真假, 维护数据的真实性, 再就是平时没有报表任务的时候统计人员应多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对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基层的工作实际, 找准热点, 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5、加强统计科研, 以高新技术装备统计系统。

同时,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统计业务量和信息量也随之增长, 领导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对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需要统计部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完成统计任务。在数据的层层上报过程中, 不仅重复劳动, 费时费力, 而且容易出现误差, 统计人员整天埋头于繁杂的数字加减、报表填制工作中, 工作效率和质量都难以有效提高, 传统的统计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 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把数据采集、计算、汇总等工作由“人脑”交给“电脑”去完成, 才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从而适应统计业务增长的需要。因此, 统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6、加强统计分析, 增强企业统计活力。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统计分析做得好, 可以成为统计的重量级项目。在分析过程中, 既要重视定性分析也要重视定量分析。现在, 大多数企业的统计分析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 没有运用科学的统计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统计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针对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握企业生产运行的规律性,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 加大分析力度, 进行较高质量的分析论述, 提出管理中的新经验和新做法, 使统计数字发生质的变化, 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

统计机构改革存在问题 篇8

在日益多样化的就业形式中,非正规就业在整个就业总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需要从经济政策到社会保障多方面的努力,来建立更完善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及统计制度,从而准确测量失业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客观有效的政策。

一、劳动就业统计系统的几个重要数据存在质疑

就业统计业务繁杂,所涉及报表数据繁多,涵盖的范围较广。现在就业统计的三个重要数据存在来源不准确、界定模糊等方面的问题。

1.城镇从业人口

城镇从业人口指满16岁、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城镇人口,包括机关、事业、企业在职职工,城镇人口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和民营私营企业的城镇人口在职人员。这是基层劳动部门每季一报的,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机关、事业、企业在职职工由统计局统计,数据较准确。而其他两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总就业人数都很难确定,何况还要区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因此报表上的数不可能准确。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失业的人员。具体指: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如失业职工、失业学生、城镇社会闲散人员等)。当前就业大军中非正规部分已是主流,他们多是失业了自己找工作,仅少量到劳动及中介机构登记。由此看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数据远小于实际失业人员。

3.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受以上两个数据的局限,其可靠性不得而知。

二、影响就业失业管理统计的主要因素

就业、失业管理要做好,就不能抛开劳动保障。只有就业失业管理和劳动保障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促成就业统计的真实性。

1.经济的增长

若经济增长仅是少数人获得成果,多数人从就业收入到劳动保障改善极少,就业人口与经济增长就不可比,统计上也难以把“灵活就业”估算准确。

2.二元城乡结构及户籍制度

困扰中国的二元城乡结构、户籍制度成为就业的障碍,不同的城市“障碍”的大小不一样。小地方的城镇户口,到大城市工作多年仍未能落户的“边缘人”大有人在,“农民企业家”等也是中国特色,由此“城镇人口”这个在管理和统计中常用的名词界定模糊。

3.中国的大体制与就业

中国的官员多是上级委任制,届期都不长,这就决定唯上为主,就业问题属持久性解决的,一届领导不可能做到,于是多数官员不下力气管,各种工作只能疲于应付。好在中国的“城镇人口”不是很多。由此就业统计上的就失业人口就随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变化。

4.就业管理统计体制难落实

乡镇级财政吃饭都困难,不给经费不可能陪着工作,况且企业用人自主,个人择业自主,不可能在就业统计上出现有条不紊的工作机制,于是工作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就业失业管理统计的对策

就业失业管理统计工作的几个大问题几乎都事关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但真正下力气解决好一定有相关的配套措施。

1.社会保障覆盖

建立覆盖所有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网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有一两种社会保险,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特别是企业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定要大,企业养老保险一定要有城镇低收入人群所能缴得起的比例和标准。目前是通货紧缩,过后必是通货膨胀,老百姓靠积累存款作养老钱一不小心全膨胀没了,以后社会很难稳定。

2.劳动保障执法

企业所有制改革后,老板说了算,职工权益得不到保护,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很弱,地方经济的增长以很多人的权益缺失为代价。企业老板只是把工人作为为他创造价值的衣食父母,而不能让劳动者退休时真的老有所养。

综上所述,就业失业管理统计工作,应制定确切的统计对象,以“正在缴社保费就业人口”代替“城镇从业人口”、“正在领失业金人口”代替“城镇失业人员”,想方设法在体制改革上建立全覆盖的劳动保障机制,就业失业管理及统计工作都建立在确切的有各种保障基础的人群之上,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孙运刚,山东临沂莒南县劳动就业办公室;

上一篇:傅雷家书第一节读书笔记下一篇:古典舞组合教案_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