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

2024-06-30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精选6篇)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 篇1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一个矿工的儿子--蔡合城,从小就经商补贴家用,后成为王永庆专属球童,刻苦尽力半工半读.,经由过程本身的努力,他不但大年夜学卒业,还成立税务公司、建筑公司、告白公司、橡胶厂等事业;中年时因被同伙欺骗而掉往全部家产并负债二千多万,但他很快理顺心态,以中年之身成为保险新兵,仅一个月,就成为“亚洲发卖天王”.,他,卖汽车发明汽车销售事业,卖房子发现房产销售奇迹,卖保险卖成了“保险王”,取得了常人没法想象的成就.,我看到这儿,不由想到:其实不是才能和能力并不是金钱所安排的,穷汉一样有成就.,看蔡合城、王永庆他们,他们是穷汉,为甚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有信念,这股信念将他们从贫困逐步的推至富贵!贫困并弗成怕,害怕的是人们的心灵贫困.,假定心灵贫穷,人的平生就会贫穷.,反之,假如人们的心灵不贫穷,人的平生就有可能有起色,乃至会变得很富有.,在蔡合城当球童的时刻,王永庆告诫过他:“学历不高的人,随便马虎在金钱堆里,因为穷,没有钱,就会一向想钱,当赚钱变得很轻易的时刻,就开端沉迷于享乐中,脑筋里想的`,都是若何捞钱,最后就变成贪婪的奴隶.,”后来,王永庆请蔡合城吃一顿饭,蔡合城认为王永庆要带她往高等餐馆吃,不虞王永庆的秘书端出了两碗饭,说他持续吃了五十二年的盒饭,蔡合城没想到这么有钱的人竟然这么节俭.,我也从中领会到了人不管有若干金钱,也要节俭;外表美,不代表心灵美,从心灵美,外表却不必定美,

历史上的今天: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 篇2

识才爱才用才

企业的兴衰靠人才, 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争相到企业外去招揽人才。王永庆不完全同意这种做法, 他认为人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 因此求才应首先从企业内部去寻找。他说:“寻找人才是非常困难的, 最主要的是, 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先要做好;管理上了轨道, 大家懂得做事, 高层经理人才有了知人之明, 有了伯乐, 人才自然就被发掘出来了。自己企业内部先行健全起来, 是一条最好的选拔人才之道。”

如今大多数企业家, 虽然求才若渴, 可是, 由于企业内部基本的管理工作没做好, 有很多人才而不自知, 却在那里大叹求才之难, 由于管理未上轨道, 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而盲目到处寻找人才。对此, 王永庆进一步分析指出, 企业家对自己企业内有无人才浑然不知, 却又盲目向外找人才, 纵使找到了人才又有何用呢?不能给予适才适所的安置, 有了人才也是枉然。身为企业家, 应该知道哪一个部门为何需要此种人才。例如:这个单位欠缺一个分析成本的会计人员, 或是电脑的程序设计人员;究竟是哪一种成本分析?需要的是哪一部门的电脑专家?困难在哪里?从哪里去找?如果这些都弄不清楚, 如何去找人才呢?如果自己不了解, 怎么去判断何人适合哪一项工作呢?应该说, 遇到这种情况, 先确定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 再决定何种类型的人来担任最适宜, 然后寻求担任此职位的人才。

王永庆说:“要自己经过分析, 知道追求的目的, 才知道找怎样的人才, 否则空言找人才, 不是找不到, 就是找到了也不懂得用。还有, 人才找来了, 因为自己的无知, 三言两语便认为不行的也多得是;或者因为本身制度的不健全, 好好的人才来了, 不久就失望而去。”基于这个道理, 台塑每当人员缺少时, 并不是立即对外招聘, 而是先看看本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有没有合适的人员可以调任, 如果有的话, 先在内部解决, 填写“调任单”, 两个单位互相协调调任即可。负责人事的台塑高级专员陈清标说:“通过内部的甄选有两大优点, 一方面可以改善人员闲置与人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则因人员已熟悉环境, 训练时间可以节省下来。”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发挥了轮调的作用, 将那些不适合现职的人, 或对现职有倦怠的人另换一个工作, 使其更能发挥所长, 而且分工太细组织僵化等现象, 也可以从调任中消除掉。

王永庆用人的另一原则是“适才适所”, 就是说把恰当的人摆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王永庆认为, 一个负责企业管理的人就是要以超然而客观的立场, 冷静地观察每一个人, 找出他的优点和缺点, 协助他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王永庆曾告诫台塑主管们说“我们自我检讨一下, 我对部属有无时常要求他们, 就其所做去分析效率如制造方面, 应制定目标管理, 作成简明之表格, 记载每日发生之原始资料而加以分析、审核、反映, 以求解决, 改善推进事务方面, 应确定工作方法, 检验绩效, 藉以随时改善工作。我们再想想, 我的部属有无怠慢工作其工作是否完善对这件事究竟应如何去处理其最简单而确实的方法, 莫过于指导部属清理办公室内所经办的事件, 那么, 他们的工作动态与绩效, 已可概见。”他还说“当主管者, 要能如此深入、脚踏实地去协助属员了解工作方法, 解决工作困难。此不仅对部属之工作可作彻底了解, 而且对部属之才能亦可深切了解, 因而可以弄清部属目前工作是否适才适所。如有不适, 则予迅速调整, 使其尽可能发挥所长, 以免贻误公务与埋没人才。”

追根究底精神

王永庆说:"成本分析, 要追根究底, 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被王永庆看到的问题, 不到水落石出, 绝不罢休;他认为, 马马虎虎, 只会让问题扩大, 这样如何与人竞争?除了要求巨细无遗, 王永庆还要求"比较", 不然根本不算分析。因此, 除了问基本的价钱, 还要问用什么技术?用多少原料?工资多少?消耗能否控制?生产效率能否提高。一般的企业家关心的总是“该赚多少”或“赚了多少”, 而永远听不到王永庆会这样问他的下属。他关心的只是“根”。对一般企业来说, 通常挂在嘴边的总是“业绩”、“利润”, 而在台塑的会议上, 永远听不到王永庆和他的幕僚在谈“业绩”、“利润”, 他们总是以“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性”为主题。即使是单据这样的小事, 王永庆也要求合理化。1981年, 王永庆为改善台塑的管理制度, 与幕僚一起审查各种表格。他发现一种表单的名称叫“制造通知单”, 是顾客向台塑订购产品的订单。王永庆认为这个名称不合理, 建议改为“订制通知单”。不但名称改, 格式也要检查。

在台塑工作二十多年的总经理室主任杨兆麟说:打我进入台塑以来, 在参加的所有内部工作检讨会中, 从未听到王董事长谈及检讨业绩的事情。王董事长关心的是“本”, 而非末。一味地追求利润, 好比舍本而逐末, 本若不固, 利从何生?因此, 台塑从不着眼于“该赚多少”或“赚了多少”, 而只是着重抓管理的“根本”。王永庆认为经营企业要明白树干与树根的关系, 必须从最容易忽略的根源处着手, 才能理出头绪, 使企业内各项事务的管理趋于合理化。一次, 午餐会讨论台塑南亚公司的橡胶椅子问题。汇报者从原材料到各种费用说得头头是道, 光图表就有好几页。王永庆还是不满意, 于是就开始了他惯用的连珠炮式的提问。“椅垫用的PV泡棉一公斤56元, 性能与其他材料相比如何?价格如何?这PVC泡棉是用什么做的?”当听说是“用废料”的回答时, 接着又回:“废料价格是多少?如大量使用, 来源能否保证?”“发泡机用什么技术?原料是多少?工资是多少?消耗能不能控制?能不能使工资进一步合理化?生产效率能不能再提高?”尽管汇报者几次被问得哑口无言, 王永庆还是穷追不舍。

许多管理者认为, 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不应过多关注细节问题, 而王永庆则恰恰相反, 他认为细节问题关系重大, 要做好管理工作, 一定要从细微末节处着手, 由每一项工作中找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这样, 就自然能够全盘了解, 进而可以掌握部属的所作所为, 也可以向部属做深入要求。王永庆认为, 在企业管理尚未达到相当水准、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 经营者只顾及大原则的确立, 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压力与激励并用

让企业有压迫感, 这是王永庆的压力管理的重要一招。企业有一种压迫感, 他们就不满足于现状, 在工作上适度的压力, 可激发潜能, 使工作获得更好的表现。王永庆说:“赋予一个人没有挑战性的工作, 是在害他。人的潜能是无尽的, 给予没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个人的潜能根本无法发挥, 他的一生就完了。”

在企业管理中, 王永庆创立了“压力管理”的方法。压力管理, 顾名思义, 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具体地说, 就是人为地造成压迫感, 让台塑的所有从业人员有压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 台塑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PVC塑胶粉粒的原料来源将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尽管台塑在美国有14家大工厂, 但美国的尖端科技与电脑是领先世界各国的, 台塑与这样的对手竞争, 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必须去开辟更多的原料基地, 企业才会出现第二个春天。这既是企业的压力, 也是王永庆的压力。

王永庆追根究底、“施加压力”的一大法宝就是“午餐会”。由王永庆亲自主持的“午餐会”, 讨论的都是各部门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方面的难题, 一项投资计划、一个改善经营的提案都可能是“午餐会”的主题。由于准备充分, 会上主管们的汇报都很仔细, 王永庆听得也仔细, 问得更仔细。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会”, 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 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 对出现的问题作过真正的分析研究, 才能够过得去。由于压力太大, 工作又十分紧张, 台塑的很多主管人员都患有胃病, 医生们戏称是午餐汇报后的“台塑后遗症”。

“压力”是必要的, 但是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 但对部属的奖励却极为慷慨。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 即金钱;一类是精神的。

我在王永庆身边当球童 篇3

在王永庆的办公室里有幅字,是“刻苦勤俭”。王永庆告诉我:“做人要能吃苦,把吃苦当成吃补,就不觉得苦了。”我不禁想起41年前,初次和王永庆相遇的时候。那是1969年,我背负沉重的家计,就读台北商专会统科。当时的科主任许留芬好意给我介绍了一个在高尔夫球场打工的机会——有个企业家一大清早就来打球,如果你愿意,可以当他的球童。就这样,我成了王永庆的球童。

同样出身清寒家庭的王永庆,看我是一个学生,还要兼差做两份工作,就问我:“你是不是家里很穷?”我告诉他:“我是矿工的儿子。”“没关系!我以前比你更穷。只要有心,就能改变困境。”

跟在王永庆身边当球童一段时间后,王永庆说:“没打过球怎么知道我打得好不好,什么都不懂怎么当我的球童!有机会你也要练习打球,跟教练学习,这样以后才有机会教我打球啊!难道你只想一辈子帮人捡球吗?”

一辈子帮人捡球?我虽然没有这样的打算,但是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想过,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机会教企业家打高尔夫球。但王永庆的一席话,开启了我生命中的另一种可能性。我心想,论事业,也许我不太可能比王永庆更成功,但是说到打球,我的时间比他多,我有空当时间可以练球,也有机会跟教练学习。专科第一年暑假,除了当球童、打工的时间之外,我几乎都在球场练习打高尔夫球。暑假结束前,第三洞,168码的距离,我有一天做到了一杆进洞。

看到我的进步,王永庆惊喜地说:“不错不错,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你可以当我的教练了。从今以后,只要我有打球的一天,永远都指定你担任我的球童。”

四年暑假下来,我每天修正自己的球路,球技也愈来愈好。我甚至认为,读书是多余的,以后可能要靠高尔夫球维生。我发现,只要有企业家,就会有人打球,高尔夫球绝对不会消失。

毕业前夕,我告诉王永庆,我想当教练,教人打球可以赚很多钱。王永庆不仅没有鼓励我,反而泼了我一头冷水:“小蔡,你小小年纪一天到晚想赚钱,你不读书,将来就不会有前途。老是在这里混,前途在哪里?”

我想一想,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学历不高的人,容易迷失在金钱堆里,因为窮,没有钱,就会一直想赚钱,当赚钱变得很容易的时候,就会开始沉迷于享乐中,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捞更多的钱,最后就变成贪婪的奴隶。被他这样一骂,我恍然大悟,我就是因为没读书才会来做这个工作。我现在年纪轻轻的,如果只为了赚钱不读书,将来即使想要再念书,也不一定有机会。当下我就答应他,我一定会离开球场。

于是,在台北商专上课期间,我凌晨三点半到球场,当王永庆的球童,同时开始积极准备会计师高等检定考试,而且顺利考取了会计师执照。身为一个会计师,除了专业过硬,还要具备业务能力。我知道自己欠缺与银行交涉的经验,淡江大学商学系毕业后,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决定进入金融业,考进“中国信托”担任业务员,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放款给企业。

我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熟悉银行的业务状况,每天一直跑客户,帮忙征信、贷款、存款,让自己变成一个第一线的业务员。两年后,我才真正投入会计师的工作。当客户听到我曾经有过放款经验,都很愿意找我当会计师,因为我知道该如何写评估报告,让贷款额度高一点儿、担保品少一点儿、利息低一点儿,银行也会更满意。

1978年,我离开“中国信托”,正式成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大,只有三名员工。同一时间,我还在台北商专等多所学校和补习班兼课,并利用上课赚来的钱投资贸易公司和工厂,工作非常忙碌。

虽然我终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但是,王永庆要我多念点儿书的鼓励话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经常在我脑海浮现。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还想放下眼前的一切,到美国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我疯了。

后来我从美国留学回来,王永庆请我吃饭,我以为是什么大餐,到了才知道是盒饭。我感谢他以前的鼓励与教诲,听了他的话到美国读硕士。

王永庆开口:“小蔡呀!王伯伯很高兴,因为今天是我中午吃盒饭的52周年纪念日。”一个这么成功的企业家,每天中午都吃盒饭,全天下大概找不到第二个人了。因为时间很宝贵,他都利用中午时间开午餐会,和所有主管、员工一起吃盒饭,完全没有老板的架子,这种老板真是不可多得。

王永庆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典范,在他身上,我学到了比打球技巧更难能可贵的态度与观念。为什么一个没有读太多书的人,可以白手起家,创下这样的事业,他一定有比别人更优秀的地方。只要听进他的话,可能一辈子受用无穷。

某次打球结束后,他照例递给我100元小费,然后问我:“你拿了钱都怎么用?”我告诉他,我将钱拿来缴自己和弟妹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王伯伯,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做到了,我很节俭。从一年级进来到今天,每天吃一包生力面(方便面),一包折成两块,当成一天的早晚餐,午餐就喝水充饥。每学期一千多块的学费都是分期付款缴的,每天50元、100元慢慢缴。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是校长先帮我垫款,主任再将我缴去的钱,一点一点还给校长。校长、主任和王伯伯都是我的贵人,如果没有你们,我今天就没办法继续念书了。”

“这样就对了!做人要懂得感恩。”

虽然不再做王永庆的球童,但他的话依然在未来影响着我。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篇4

王永庆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王永庆卖米的启示

刚刚去世的被誉为“经营之神”的台湾首富、塑胶集团创始人王永庆,16岁时用200元钱在嘉义一条偏僻的巷子里开了一家很小铺面的米店,面对30多家同行的激烈竞争,为了打开销路,他一改当时人们把掺杂了小石子之类杂物的米一块卖的传统习惯为先把米里的小石子之类杂物捡出来再卖,他的米店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之后,他又打破当时顾客上门买米的惯例为主动送米上门,进而还要将米倒进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在送货米之时,他还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正是这一系列“与众不同”、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的精细、增值服务,使他赢得了很多顾客,从此开始了他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给我们以诸多有益的启迪与思索。

其一是要勇于创新经营理念。如果王永庆延续当时人们卖米时的传统习惯,不创新经营理念,不把掺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卖,依其当时的资金规模与名声,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由此,想到我们的卷烟经营工作,是否还存在一些诸如掺杂在米里的砂石之类的“瑕疵”需要我们改进呢?这是值得每一个烟草人深深思考的。

其二是要真诚为顾客着想。正是基于为顾客着想、方便顾客的目的,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米上下功夫,为顾客提供了潜在需求、真实需要的系列“增值”服务,从而在方便顾客、满足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实现了“双赢”。如果烟草的客户经理、送货人员、电话访销员等卷烟营销服务人员都能像王永庆那样,在卖烟的同时,能够围绕“烟”字做文章、想办法、动脑筋,多为卷烟零售客户提供一些客户需要、有用有效的“增值”服务举措,我想,我们的服务会赢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我们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增加,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美誉度和满意度会进一步提高。

其三是要勤于用脑思考。正是王永庆的善于思考、有心服务、认真细致,他才能够在每次送米的过程中,留心每一户买米人家的用米情况。并从中发现更多的“商机”。常言说“事事留心皆学问”,如果卷烟送货人员能够在每次送货时,注意一下客户的卷烟库存,哪些烟剩的多,哪些烟卖的好,那么我们不是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的放矢的高效服务吗?如果客户经理在走访客户时,能够盘一下客户的库存,注意客户周边的消费环境,不是也可以从中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个性有特色的服务吗?!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 篇5

李嘉诚、刘永好、王永庆三人的名字在全球华人圈中都是如雷贯耳。我们关注这些财富巨子们史诗般的创业传奇,我们更关注三地首富质朴无华的心路历程,希望从中能够找到财富裂变的内在轨迹,从而打探他们未来发展的走势。

白手起家业,万川归大海。财富是个过程,是种生活态度,任何个人财富最终都必然回归于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追寻三地首富心路历程 共同特征之一:

白手起家,小本经营,滚雪发展

毛主席曾说,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李嘉诚、王永庆、刘永好的财富发迹都始于一张白纸。像李嘉诚,他经历了天灾、战乱、动荡、逃亡等多重灾难,10来岁就担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首富们的那张白纸背后,都有着超越他人、永不服输的财富欲望、财富智慧和财富毅力。早在20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说: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从摇篮里就开始了....。大量的财富还是一代转移到一代的结果....。祖辈们特殊的天赋、敢冒风险的气质、天才的闪烁和幸运都变成后代们的运气。

【刘永好起家背景】

1951年,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县。1982年,年过而立的刘永好辞去政府公职,同兄弟四人卖废铁、手表、自行车、黑白电视,凑足了1000元钱,下海自谋职业。他们筹办起一家小良种场,专门孵化小鸡和鹌鹑。1988年,刘氏兄弟经过认真研究,放弃养鹌鹑而转产饲料,聘请30余名动物营养学专家重点攻关。1989年4月,公司自行研发的希望牌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问世,先后在上海、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与国有、集体、外资企业的广泛合作,迅速开拓了全国市场。

【李嘉诚起家背景】

1928年7月,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教师家庭。李嘉诚11岁那年,由于日本入侵,父亲带着全家背井离乡,流落到香港。两年后,由于父亲病逝,作为长子的李嘉诚毅然挑起当家的重担,辍学就业,他当时年仅13岁。李嘉诚先在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不到20岁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随后,他用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和从亲戚处筹来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旧厂房,创办起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50年代中后期,经历大起大落后的李嘉诚再度创业,成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发塑胶花。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利润。长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王永庆起家背景】

王永庆于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小有积蓄后,王永庆又办起了碾米厂。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王永庆大胆接手了这一当时无人看好的项目。

共同特征之二:

节俭生财,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首富们懂得投资赚钱,却并不精通花钱消费。

在财富的四大存在状态消费、投资、捐赠、破产中,他们总是摒弃破产、冷淡消费、热衷投资和捐赠。

【刘永好生活习惯】

童年养成的习惯很难改变,喜欢吃老三样:麻婆豆腐、辣椒和回锅肉。喜欢看书看报,喜欢运动,登小山,不登大山,喜欢摄影、游泳,经常带着相机到处走,把旅游和休闲、学习结合在一起,但不会高尔夫,不敢冲浪。

【李嘉诚生活习惯】 清晨六点起床,大多数时间都是打高尔夫球,或者游泳,然后便投身忙碌的工作之中。坚持身着蓝色传统西服,佩带的一块手表仅值26美元。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主要是哲学、政治、经济、中国文化以及新技术方面的书。李嘉诚大约20%的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已经捐出5亿美元,用于在香港、大陆以及美国和英国修建各类学校、医院,以及开展医疗研究活动,将来还准备为慈善事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金。

【王永庆生活习惯】

现年80有余的王永庆,素以勤俭见称。他的一条毛巾可用27年,坐飞机坚持坐经济舱。他管教儿子要以勤俭为本,儿子王文洋13岁就被送到英国求学,在长达14年的异乡生活中,王永庆只两度恩准爱子回台省亲。儿子在国外的物质生活也不富裕。王永庆一般在公司吃午饭,吃的是和主管一样的盒饭,边吃边听汇报,检查工作。他招待客人,并不去豪华饭店大摆宴席,而是在各公司自设的招待所里设便餐招待。

共同特征之三:

倚仗家族、突破家族、重塑家族

家族企业的简洁效率、心无旁骛,是华人家族企业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族企业受到普遍质疑的情况下,刘氏四兄弟、李氏父子、王氏家族的成功实践,让人们重新审视家族企业的内在成长规律。其实最重要的,是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家族企业运行模式,善于将家族企业最优秀的基因与现代企业最成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现代家族企业,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应对市场变化极其灵活的一种企业形式,不仅保持了本企业的长盛不衰,而且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东方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刘永好家族观】

我们的企业一开始就有非常浓厚的家族特性。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家族式企业的优势是明显的,打仗还靠父子兵,在创业初期需要的是团结,但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以后,需要按照一种规范的模式去做,就需要克服纯家族式的管理,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原来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要做小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加是增加现代企业意识,增强诚信的观念,增加企业国际化的竞争力。减是减去自身不良的一些习惯和做法,比如说减去我头上过多的职务,一步步减到只做董事长。乘就是讲,我们刚开始是做产品经营的,要学会在夯实基础上适当地引进资本经营。除,就是除掉家族企业容易形成的老板一手遮天的格局,发挥团队的作用,避免决策的失误。

【李嘉诚家族观】 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都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是首领亦十分清楚每种武器及每支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出色地统筹和指挥下属,使他们发挥长处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王永庆家庭观】

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变家族企业为企业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大了,人多事杂,单靠人力来管理控制是不够的,必须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靠规章制度的力量来管理。企业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分层负责的管理制度作为规范一切人、事、物的准绳,据以彻底执行,其前途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我霸道,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交椅交给儿子,我就是罪人。

共同特征之四:

尊重知识、重用人才、专才增值

首富们在握有运筹帷幄大权、推行多元化扩张的同时,注重聘请出色的专业管理人员,放手让其全权管理业务,形成了多元发展、专才增值的新格局。像李嘉诚,香港的十大打工皇帝,有六个在其麾下,建立起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他善于发现和聘用全球最好的职业经理人。

【刘永好人才观】

新希望(12.03,0.04,0.33%)集团奉行的是开放的人才观,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岗位上。现在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选拔人才。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管那么多人,处理那么多事。新希望集团已有9800个员工,我怎么去管?靠什么?靠人,靠一种模式,靠一种体制,靠一种开放的观念。

【李嘉诚人才观】

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好像大象的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的作用。

【王永庆人才观】

一个公司经营的成败,人的因素最大,人的经验、管理、智慧、品行、观念、勤劳等无形资源比有形的更重要。企业经营首需人才。在台塑企业中,没有所谓的空降部队,要能使全体部下服气就必须从基地做起。赋予一个人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在害他。人的潜能是无尽的,给予没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个人的潜能根本无法发挥,他的一生就完了。

共同特征之五: 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超越财富

赚钱对首富而言,已不再是满足口腹之欲,也不再完全是证明自己的价值,更多地是将创富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命乐趣。他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又追求超越财富。

【刘永好财富观】

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有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当一个人的财富增加到10亿,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其它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再多的钱,在他眼中也只是符号而已。财富是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拥有财富的快乐远不及自己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获得的欢乐多……

【李嘉诚财富观】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掉了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

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便会掉到坑渠里,于是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2元,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王永庆财富观】

你赚的一块钱不是你的一块钱,你存的一块钱才是你的一块钱。共同特征之六:

视财富为一种生命能量,一种推动社会永远向上的精神动力

财富毕竟是身外之物,任何财富最终都将回归社会。首富继续赚钱是因为对他们而言,财富的聚散过程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的聚散,而是社会信誉和社会责任的聚散过程,财富的本质已升华为一种生命的能量,一种推动企业、民族、国家和社会永远向上的精神动力。

【刘永好财富动力】

财富对于我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许多人在发财后就不思进取,忘记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不是那样的人。对我而言,钱已经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当一个人把挣钱当作他追求的唯一目标时,正是他最悲哀的时候,支撑一个人前进的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奋斗的精神。

【李嘉诚财富动力】 我常问自己,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创造财富的意义又是什么?我觉得成功与自由是人类基本的渴求,成功就是达到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而自由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向社会负责,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我创造事业,除了希望自己的事业能不断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财富作对民族、人类有利的事情。所以我20岁时,已向自己承诺要用我商业上的成就去促进教育与医疗方面的发展,帮助无助的人。我一生充满挑战和竞争。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尽自己力量,不断为社会服务,希望尽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美好的种子,多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我的一生便不会白过。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如果能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王永庆财富动力】

勤劳朴实,追根究底。是王永庆的家训,也是他为人和从商的第一原则。主动迎接挑战和一定的压力,更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力,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路路通罗马,技法各不同。没有固定的创富模型,没有相同的创富路径,但撞开财富之门需要智慧、执著、胆识、胸襟....。

--解析三地首富创富哲学

纵观三地首富们的创业,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第二次选择,才真正撞开财富大门,并把这第二次选择作为主业经营,延续至今。李嘉诚放弃了职业经理之位,另立门户发展塑胶花;王永庆离开了米厂,投身石化工业;刘永好不再养鹌鹑,转向饲料生产。在产品、品牌与资本运营的方式,他们均有着自己的战略法则。

【刘永好创富路径】

从投资对象看,从土地上创造出巨额财富后,他的资本主要投资于人。

如让人吃的乳奶业、让人住的房产业、让人玩的旅游业、让人工作的IT业、让人储蓄的金融业等。从资本运作看,主要是后发式,低价位强势收购,实行产业化整合,谋求赚取行业利润。从资本增值看,仍在以产品赚钱,并逐步走向产业赚钱。以钱赚钱尚未成为其资本增值的主流,利润源仍然在大陆市场。

【李嘉诚创富路径】

迄今为止,李嘉诚的成功均为借力,让别人为他赚钱,他缺乏原生创造,但他就是成功了。李嘉诚的投资,大多属于战略性投资,志在赚取明天的超额利润,如香港的楼市、全球的港口、全球的3G、香港的数码港、大陆的房产以及全球能源等。李嘉诚完全摆脱了以产品赚钱的原始运作方式,做企业(譬如买卖Orange)、做产业(港口、楼市)、做规则(3G手机)等已成为李嘉诚赚钱的主要手段,也是其资本增值的主流。利润源已从香港转移到美国、欧盟、中国大陆等地。

【王永庆创富路径】

王永庆走的,是介于刘永好与李嘉诚之间的路径。一方面,立足石化工业,以台湾为基地,以大陆为桥头堡,建立面向全球的产业链,形成原料、产品、企业、产业的多重利润链条;另一方面,进军基础产业(医疗、制造业、石油等)。以资本增值方式看,基础产业利润是主流,利润源已从台湾转移到大陆及其他地区,利润流正在向高科技产业延伸。

首富们不同的创富路径,是由其自身的创富理念和地域背景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实力、投资偏爱和战略远见所决定的。像李嘉诚、王永庆,所在香港、台湾都是弹丸之地,产业一旦做大,本土就难以容纳其发展。这些地区的国际化背景又很容易推进其向其他地区进军。王永庆就曾讲,台湾的劳动力比大陆贵10倍,其它如土地等要素也比大陆昂贵许多,因此在台湾投资已经很难赚到利润,资本转移到大陆是台湾资本的一个基本出路。而刘永好依然固守国内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另外,李嘉诚是完全的投资家,而刘永好还是一个实业家,王永庆介于这两者之间。

【刘永好创富法则】

一个企业再大,它的财力还是有限的,国家那么大,我们不太可能到处投。一定要注意,银行的钱不好用;银行就是那个在你顺的时候不断给你钱,而在你没钱、最缺钱的时候却把你往崖下推的人;银行是嫌贫爱富的,减少对银行的依赖、力求稳健地发展是一个立志长远发展的企业的基本点。

【李嘉诚创富法则】

买进没有人要的资产,从长远角度看该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决不要对某一项业务情有独钟,这样才能在时机成熟时随时售出;要让合作伙伴分享足够的利润,这样他们会给你更多的回报;思考未来,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

【王永庆创富法则】

办企业有三层境界:其

一、是创业阶段,在这个时期,创业者的勇气与经验是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其

二、是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经营技巧与管理方法成为了企业家赖以致胜的手段。其

三、是规模阶段,在这个时期,要想让企业继续发展稳定前进,企业家原有的那些什么经验、技巧、方法等等,都已远远不能担此重任了,此时,企业家唯有能依靠其持续获胜的法宝,便是正确的哲学理念。其实,翻一翻工业革命以来这两百年的近代史,无论哪个国家,那些创业成功者都是杀出来的黑马,都是在别人料不到的地方以别人料不到的方式,取得了别人料不到的成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可以寻找到财富的原点,但永远也无法找到财富的终点。投资者的格言永远是,最精彩的回报在明天。

--前瞻三地首富投资走势

首富们的投资动向,影响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关注他们的投资走势,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在此,对三地首富们的资本走势作一前瞻性预测。

【大陆首富资本走势】

让土地生长财富的刘永好,其资本走势将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向依然是人,主项是吃、住、玩,重点是玩。在吃上,除乳业外,将进入肉制食品业,做大生态农业的蛋糕,火腿企业将是首选的兼并对象;在住上,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会加大,重点是选择城市与地段;在玩上,将会将巨额资本投向旅游业,这是刘永好在人字文章中重中之重的部分;第二个方向是高科技产业,从传统产业起家的刘永好对进军IT等高科技产业是非常谨慎的,目前仍然处于试探阶段。但作为未来的财富方向,刘永好绝对不会做旁观者,更何况他自身的学历、女儿美国读书的背景,定然会推动他进军这一产业;第三个方向,就是金融保险业。

【香港首富资本走势】

李嘉诚对投资产业的选择,依然是高壁垒、高增长、高回报,追求的行业目标是业内第一或第二。如此来看,李嘉诚除继续推进其在3G、港口、互联网、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外,最有可能在大陆开辟的新的投资领域将是传媒、金融保险、能源和教育。李嘉诚控股的Tom.com有限公司UL全面并购台湾商业周刊媒体集团,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杂志图书出版商。对亚洲电视也曾有意收购,虽最后退出,但并不代表会放弃传媒。媒体将是我国最后一块垄断阵地,投资传媒的利润是丰厚的,中国政府也乐于将这块市场让给像李嘉诚这样的港资精英以免国外资本的快速入侵;金融保险和教育业虽对李嘉诚来说,并非是一个强势领域,但随着李二世的崛起,绝对不会袖手旁观,更何况这两个产业符合李嘉诚造福社会的宗旨和战略投资的方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能源业也是国家控制范围,市场前景广阔,一旦政府政策放松,李氏家族定然会长驱直入。

【台湾首富资本走势】

王永庆对大陆一直采取谨慎投资的战略,未来的基本走势将是,继续加大对石化工业的投入,抢占大陆市场的制高点;继续推进对医疗业的投入,谋求建立庞大的医疗网络。最着力突破的有三大领域:一是汽车业,二是能源业,三是IT业。汽车业主要是建立台塑在大陆的电动汽车市场;能源业主要是开发电力市场,投资国家有关电厂、电网的建设;IT业将是台塑第二代领导者重点投资的领域,王雪红已崭露头角。

谁将最终执未来经济之牛耳,无需看他人是否走到了自己的前面,全在于自己对今天机会的把握,对未来新的经济要素及规律的洞察。长江和和黄,新希望与台塑,都是华人中高瞻远瞩、精明练达的企业,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适合自己投资的机遇。未来若干年内,资源整合将是首富们共同的举措,新希望将建立生态农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旅游业和IT业占主导地位的五大经营领域;长江和和黄将形成地产业、港口业、电讯业、零售业、能源业、传媒业、IT业等强势经营领域;台塑的经营领域将以石化业、医疗业、能源业、汽车业和IT业等为主导。

王永庆和他的“瘦鹅理论” 篇6

5月19号这是什么日子?可能有一些喜欢中国足球的人会说, 1985年的5月19号这一天, 中国队在工人体育场1:2输给了中国香港队, 历史上管这段叫做“5.19惨案”, 也就是说5月19号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个耻辱的日子。可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 有不少企业家知道5月19号这天叫王永庆日。

为什么德州人管5月19号叫王永庆日?因为这个曾经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名第16位的台湾大富豪1983年的时候, 在德州的休士顿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PVC加工厂, 还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他的一生中有着70多年的经商经历, 历经无数坎坷, 于2008年10月15号去世, 享年92岁。一般人到了这把年纪, 肯定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可王永庆不是, 他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

当前, 我们正面临着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 很多生意人说这危机什么时候是个头, 怎么渡过去?我们回过头看看王永庆的一生, 人家是怎么渡过这些危机的。

“瘦鹅理论”度危机

经商70多年, 经历过无数次危机的王永庆有着自己的一套危机理论, 叫“瘦鹅理论”。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台湾省, 正是日军控制的局面, 粮食实行配给制, 一家一户该吃多少粮食只能靠分配, 家家户户没有多余的粮食, 更别说来饲养家禽, 所以基本上就把家禽散养, 让它们自己出去找食去。

各家养的家禽都精瘦精瘦的, 王永庆就把这些家禽以比较低的价格买回来自己养, 专门收购菜农剩下的破菜叶子和米店里碾碎的米和一块来喂鹅。原先这鹅没什么吃的, 这下就跟添鸭似的使劲往里吃, 结果这鹅没两三个月就被迅速催肥了。

王永庆最早说“瘦鹅理论”的时候就是着眼于企业怎么渡过各种各样的危机。而且认为“危机”这俩字说得好, 有危险就有机会, 前面当危险, 后面当机会。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 可能对有的企业恰恰是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时候不管是投资扩建还是理顺管理都需要一定时间, 把这个时期当作企业的一个过渡期, 待金融危机过去了, 可能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好象那瘦鹅逮住这些米、白菜叶子吃一样, 很快就会变成一个胖鹅。

另外, 王永庆发现, 这些农户饲养家禽的时候, 不是这些鹅真就没吃的, 而是农户的饲养方法有问题。由此, 推广到企业, 在渡过危机这个过程当中, 其实不是你的员工不努力、太挑剔或要求高工资, 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管理者没发现渡过危机的一种恰当方式。“瘦鹅理论”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 王永庆提出这个“瘦鹅理论”是在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 那个时候王永庆已经经商二三十年了, 才能有这么多来自第一线的体会。那么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商的?又是怎样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呢?

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一个叫直潭的小地方, 15岁那年被家里人送到米店当学徒。凭着天赋的经商头脑, 跟父亲借了200块旧台币开了一家新的米店。当然, 200块钱本钱太少, 米店规模也不大, 刚一开张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客源, 长时间打不开局面, 可以说这是他在经商第一步碰到的危机, 怎么渡过呢?

王永庆非常善于观察, 在走访各家米店后发现“萝卜快了不洗泥”, 米店卖给各客户的米里沙子粒、小石头粒都有, 这个时候王永庆就开始起早贪黑的挑米, 客人买他的米回去, 搁水冲一下就可以进锅里煮饭, 这等于给客户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当时就靠这个, 王永庆的米店就打开了局面, 培养了不少客户。

时间长了, 好不容易揽回来的客户如何保持住, 于是米店就建立了客户档案。比如, 这家人一个月得买多少米, 上次米吃到什么时候没了, 有的时候来买米的要赊帐, 这家人谁挣工资, 哪一天开支他都写上, 你刚开支, 第二天到你家收米帐, 你兜里还有钱, 还不伤和气。这种服务意识说起来现在并不少见, 但当时十六、七岁的王永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 能有这种建档意识,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可持续发展, 客户要成为回头客, 在你身上挣的钱不是一回两回, 要细水长流。

当年的王永庆不可能知道这个, 可是他凭着自己对生意的感悟, 就知道提供最好的服务, 建立客户档案, 就能让顾客长久地到我这儿来买米。可是米店能挣多少钱呢?王永庆后来买卖干得这么大, 世界各地都有他的买卖, 靠的又是什么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接近尾声时, 日军控制了整个台湾省。由于形势紧张, 粮食供应也越来越成问题, 王永庆只好把米店关了。二战结束了, 当时台湾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光复期, 百废俱兴, 大兴土木不可避免, 王永庆发现了新商机。他开始干建材生意, 将近5000万的新台币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王永庆看见了, 别人也看见了, 进入这行的人越来越多, 买卖越来越不好干。后来他看到台湾经济急需的应该是一些基础原材料PVC, 就是乙烯。这个词对于王永庆来讲绝对是新词, 只是当时宣传要是发展工业的话, 这个材料肯定挣钱。所以当时王永庆问了很多专家, 在他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 就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商机。他找了一些朋友融资, 然后又得到美国的援助, 搁在一起100多万美金, 建立了一个PVC厂。厂子是建起来了, 厂子整个的产量一个月不过就100吨, 由于产量低、成本高, 进口PVC也比这个便宜。一个月生产100吨, 可最后连20吨都没卖出, 这是王永庆碰到的又一危机。分析原因, 这套设备生产100吨是它, 生产1000吨也是它, 产量越大, 每个单位产品的价格就越低, 行话叫摊低成本, 所以王永庆决定继续扩大生产, 这可把跟他合作的伙伴吓坏了, 一个月100吨才卖20吨, 扩大产量岂不是自寻死路?没想到, 在以后的日子里, 王永庆一步步地打开了PVC的销路, 生意越做越大。

再回头看看王永庆的“瘦鹅理论”, 当有危机出现的时候, 正是你扩建的好机会。王永庆干着干着就不满足于在台湾岛内做生意, 而是瞄准了美国市场。到了1979年, 全球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接下来是两伊战争, 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量大幅降低, 结果石油一桶价格从13美金狂涨到50美金。在美国国内, 依靠能源生存的企业步履维艰。这时王永庆看准机会到美国抄底, 现在金融危机就有人讨论, 美国经济不行了, 是不是应该去美国抄底, 王永庆在1979年的时候就想到了。随后确定在德克萨斯州建厂, 1983年建了一个当时世界PVC产量最大的企业, 也解决了当地不少人的就业问题。1995年, 德克萨斯州政府为了感谢王永庆, 把5月19号定为王永庆日, 可以说王永庆到美国抄底是大获全胜。

王者归来

当然, 王永庆并不满足于此, 还希望在台湾岛内更好地运用这些资源, 把PVC产业进一步扩大, 可是别看在美国顺风顺水, 在台湾继续扩大PVC生意的时候, 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王永庆回到台湾, 首先考虑的是在哪建厂, 本来想在台湾宜兰县靠海的地方建厂。这个地方生产总值不高, 人工成本低, 到这儿建厂, 还能给当地提供了一万多个就业机会, 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叫双赢, 这种好事谁会不干呢?没想到, 宜兰当地人大多数坚决反对在这儿建厂, 而且媒体一报道, 很多台湾的民众都纷纷反对, 觉得工厂是重污染。

王永庆发现了这个问题, 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 降低污染, 而且还主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随着事件地不断发展, 台湾不少民众开始反思, 这个社会时代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要想使经济腾飞, 整个台湾岛只靠水果、蔬菜是不行的, 非得走工业化道路。后来他把这个厂子换到了台湾的另一个地方, 发展的很好, 也没有出现污染问题。

王永庆尽到既发展地方经济, 又保青山绿水的社会责任, 不像有的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挣了一把钱, 随便排污。建厂后大家一直担心的污染状况没有出现, 而且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还比过去好得多。从那以后, 王永庆在台湾的声誉更响了, 生意也越做越大, 他的台塑集团总产值占整个台湾特区总产值的11.8%, 从侧面也反映了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对台湾整个经济的影响。

午餐汇报制度

王永庆在商场上的大获全胜有哪些管理特色呢?有一次王永庆发现有几个工人正给企业的一片绿地铺草皮, 工人懒懒散散的, 就问你们这一天能铺多少块草皮?工人说我们就是业余时间出来挣点钱, 一天也就铺个两三块, 能挣60块钱。王永庆说如果一天120元的工资能干多少活?他说那就使劲, 我们一天铺七八块, 是原先的三倍半, 这就是效率。也许不是王永庆的独创, 但是把它执行下来是他的独门之秘。

王永庆在管理当中有一个狠招, 叫午餐汇报制度, 就是每天吃午饭的时候, 他和员工都聚集到一起吃盒饭, 吃饭这个过程可不是嘻嘻哈哈的一次聚会, 他会突然指着某一个中层管理人员, 向他提问, 就是他管这一块的问题, 逼的这些中层管理干部一个个兢兢业业地研究业务,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不敢大意。所以有人戏称, 台塑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常年都有胃病, 午餐汇报制度很多人觉得挺残酷, 但这也是王永庆搞压力管理的一个方式。

很多管理人员总埋怨, 我这儿没人才, 招不来人才, 人才为什么不来?第一是因为整个公司的管理体制不能容下人才, 第二是企业没有伯乐。王永庆提倡公司内部的人才调动, 因为员工熟悉环境, 上手比较快, 也节省了培训成本。当前, 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 不少企业说, 我引进不了人才, 成本也不够, 有的还想裁员, 其实挖掘下内部员工的潜力, 也许会有更大收获。

清贫的亿万富翁

王永庆这个世界级的大富豪, 在一般人想像中, 这么有钱, 过点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日子是很正常的, 可是恰恰相反, 在台湾, 他的抠门、节俭和他的经营之道同样被人津津乐道。

王永庆有一个习惯——长跑, 有一阵锻炼的比较狠, 体重下降, 腰围小了, 西装穿到身上显得松松垮垮, 于是找了一个裁缝量完腰身, 裁缝本来以为他要做两身新西装, 没想到, 王永庆把柜门打开从里面拿出三四身旧西装, 让裁缝把旧衣服改改再穿。就是这样, 生活当中处处节俭, 一个毛巾陪了20年。不仅仅是对自己, 同时也要求员工、亲人都是如此, 连女儿结婚那天手里抱的一束鲜花, 都是货比三家, 在最便宜的花店里买来的。有人说这么抠门, 是不是对谁都抠?不是, 王永庆致力于公益事业已不是一年两年了, 汶川地震王永庆捐了一亿人民币来救灾。

【《王永庆的球童》读后感】推荐阅读:

王永庆成功的的秘诀08-19

高尔夫球童培训知识04-15

高尔夫球童小知识07-18

高尔夫球童实习报告07-23

上一篇:浙江财经大学学生手册下一篇:端午节的手抄报五年级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