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2024-08-09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精选12篇)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篇1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多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学,这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学校数学教育的必需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在学校的数学教育,历经演绎、归纳、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样你的学生就会有较强的数感和数学模型,就能根据数学模型解决稍为复杂的问题,停留在技巧、经验层面的知识只有经过了学校数学结构化、系统化的.处理,才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和迁移性。因此,要学会数学,特别是学校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的学好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课改教育的今天,由于教师的各时代因素和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无不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转变自身观念,要以学生为本,做到我们围绕学生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课改热点难点心得体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更好的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通过参加此次国培学习,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次培训中,我聆听了课改热点、难点问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知识内容非常实用,能够很好的指导我的教学,特别是提供了很好的课例分析,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借鉴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真的十分感谢国培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感谢为我们不辞辛苦上课的国培项目组的各位老师。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课改热点、难点问题的五个讲座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出发,把教学和教师的发展放在同一个平台,深刻地指出了教师一定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从教育理念到微观课堂的把握无处不体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微观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课堂目标管理的落实。

其次,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

再次,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篇2

在南京师范大学7天的学习中,我们一共听取了12位教授、专家的培训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陈光立老师的《关注学生主动建构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座。本次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养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方法、教师的健康心态等方面。

通过零距离地聆听教授、博导、特级教师精辟的学术理论报告,感受到每位专家对教育的独特诠释和真知灼见,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为之倾倒,秩序井然的会场常常爆发出一阵阵热烈、持久的掌声。我们聆听着专家们幽默风趣的语言、高瞻远瞩的理论、绚丽多彩的讲课情景和精湛的学术理论,将这六朝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先进的科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次充满震撼的心灵之旅。

培训学习有教授点拨中释疑解惑的兴奋,有与专家交流中顿悟的喜悦,也有与学长探讨中观点对接的激动,大有那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陈光立老师以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讲座给我们诠释了他的教育思想,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一个人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一个人有两种思想”为开场白,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大师的风范。一个70多岁瘦弱干枯的不起眼的“小老头”,一个教数学的“小老头”,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像跟我们说相声似的把他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用心且不厌其烦,这是多么高贵的教学品质,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他的教学思想不断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二、自我反思促提升,铭记责任勇前行

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通过培训,让我们走进教学“大师”们的心灵世界,感叹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等。所有这些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情弦,触及我们思想的深处,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与优秀老师、教学“大师”相比,我的差距在哪里?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忘的“充电”学习机会,不仅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更使我进一步明白“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另外,培训让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听了钱焕琦教授做的《教师职业伦理与道德》报告后,我深受启发。她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尤其是听了她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做‘目中无人’的教育”这句话,更是让我对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深入理解,深感我们职业的重要性。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课改后的课堂,不追求课堂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不追求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追求的是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不追求活而无效的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在课堂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因此,我认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陶行知先生教学管理中的六个解放,对我们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就是最好的解读:1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展开想象的翅膀;2解放孩子们的双手——使他们动手操作;3解放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万物;4解放孩子们的嘴巴——促进他们探讨交流;5解放孩子们的空间——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6解放孩子们的时间——用空闲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知识,能够学一些自己想学的知识,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

三、收获颇多似盛宴,精品课堂来构建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心得 篇4

李晓峰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内容、方法也被愈来愈多的师生所接受。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契机。作为旧课程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难免会受旧体制影响,而用曾经受到的教育方式去对待现在的学生;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又充满着生机和创新,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去开创新的辉煌。

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凭一己之想,一日可得的,而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首先需要的是一套有指导性的方法和观念去引导和学习。因此,我怀着一颗学习、再学习的心,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一书,希望能从此书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来指导引导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意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由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以往单纯的听教师讲变为与老师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

下面我就从新课改下教师的变化来简单的谈谈我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1、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2、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偶尔也会点到有数的几个信徒问几个无关痛痒的“大梦话”。而现在,我和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我的的主动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说唱脸谱的活动中,我和学生共唱《说唱脸谱》;在《看云识天气》中我和学生一起分组进行天气预报,看谁测的最准。

3、由独裁者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当学生对《风筝》的主题争议不定时,我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我的任务减轻了,我的担子也更重了。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5

我首先从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作为教师不只是给学生讲明白,学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学生会自己思考、会自己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教法要改变,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改变。张老师的讲话对我是触动特别大,我除了要当好老师,也要当好家长。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张老师的《24字教学模式》,使自己要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下面几点: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尤其要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好的学生、孤独的学生、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同时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不体罚学生、辱骂、训斥等等,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给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是肯定,从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促使积极上进。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在明白学习什么、获得什么、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更专业化。

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篇6

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发自内心的热衷服务于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自己的思想品德建设,时时督促自己关于政治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通过课改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与学生的正确相处之道。

关键词:教师;学生; 课改;教学

教师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担任的社会的角色;又是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p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而从事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化人员,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又或者说是一名工匠。总是按照别人设计好的蓝图进行施工的,这一过程是一个既死板又无趣的过程,缺乏许多创造性的思维。试想:通过亘古不变的方式向一批又一批学生传授千百年不变的知识怎么会有创新?学生又怎么会不死板呢?

而新课改的学习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深受启发,由“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学校也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而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改变学生课桌的摆置方式。由原来的单个摆放变为以组为单位摆放,使学生从思想上是学生团队的培养协作精神。其次,学校定期开展示范课展示活动,通过模范示范评选促进教师及时改善授课模式。最后,举办教模大赛,发挥教师们的潜能来设计教学模型,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v一?w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以我自己为例,以前的我似乎总是自主权威意识膨胀,时常自觉不自觉的以“教师权威性”来主导学生,时常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致使学生不敢随意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给学生更深一层词的理解课本内容带来阻碍。

通过课改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权威性”的危害性,我正在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驱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眼神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经过课改的学习之后,我在学生教学方面学习到自己更多的不足之处,对我之后的教学生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课堂上的宽容和理解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路,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一改往常的被动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学习,课堂真正的成为了孩子们的天地。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权威指导者转化为忠实的聆听者,学生们应当自由地、踊跃地发言。学生由原来的“要我说”变为了“我要说”,学生的主导作用充分地凸显出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乃至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转变以往的“以成绩论优劣”的“唯成绩论”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他们的所有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付出的不仅仅是关心和爱心,更多的是要付出耐心和细心,保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的机会和保证。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竞争机制,营造一份催人奋进的情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适时地加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并以图景展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创造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实践的问题当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适当的把教材内容编成小故事,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课本知识,相信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的寓教于乐,在学习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

(3)实施三大开放。首先,开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们勇于发言,敢于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开放学生的双手。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此时,就需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引导学生制作教学模型,让知识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再次,开放学生的脑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更好的开放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最终达到缩短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时间的目的。通过长期的课改实践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了实现。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新颖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中使用的精美教具?p讲故事?p集体抢答?p小组竞赛让孩子们都在学习上积极向上,同时勇于展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才能。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打断老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情景出现。可见,学生思路不断开拓,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课堂成为学生的答辩现场。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都让我感到惊讶,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知识。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教材优势,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话,不仅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与此同时还会通过生动的事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时时遵循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只要是学生能自己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解;凡是能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由于被动的接受变为了主动的探索,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教学设计时时着眼于人的发展,使学生在与同班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生,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这些观点只是我个人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只是针对自己的学校甚至是班级总结出来的,相信向全国铺展开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课改这条路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希望我能沿着这条路在教学路上更上一个台阶。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篇7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二历史,新课改

纵观当今教坛, 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和以前的课堂相比, 新课堂“热闹”了。“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 “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教学的本质, 似乎在如今的课改中, 形式化的东西多了。我校从去年课改以来, 一直在学习一些课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我认为, 课改不可以施行“拿来主义”, 不可照搬某种模式, 应因地制宜, 探索适合我们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改的实施者, 我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 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针对学情, 合理制作学案

今年的高二历史教学比较特殊, 既有文科班又有理科班, 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文科班的学生, 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以夯实基础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 为高考做准备。理科班学生, 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所以, 在制作学案时, 我们采取的是“基础知识+拓展训练”的模式。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而言, 只需要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就可以了, 而文科班的学生则需要全部完成。但是拓展训练对于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又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有时候只需要完成拓展训练中的某一道题或者某一问题就可以了。这样安排, 既体现了学案的层次性, 又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自主学习,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在自主课的教学中, 把这一节课的学案发下去以后, 学生一边看课本, 一边完成学案的内容。我会在教室来回走动, 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 当发现有的学生只是单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 一股脑的往学案上抄, 仅仅为了加快速度完成学案的时候, 我就会提醒学生, 注意方法。

例如, 高二历史必修三作为文化专题的教学, 几乎所有的教学都要求学生分析思想文化产生的背景, 刚开始, 学生往往把课本中的知识大段地抄在学案上, 遇到这种情况, 我告诉学生, 应该首先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来分析其原因, 因为政治和经济是培育文化的土壤, 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 在以后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 学生不再是盲目地抄课本, 而是从政治、经济的背景去分析。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方法, 同时也学会了联系以前的知识, 因为必修一和必修二就已经学完了政治史和经济史。在自主课中, 学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习习惯不好。今年山西省高考阅卷改革以后,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题时长篇大论, 没有序号, 没有要点。但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 在答题时, 学生能否答到关键点是很重要的。针对这一问题, 我收集各种资料, 给学生提出了答题的“四化”, 即: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整齐化。平时在完成学案时, 严格按照“四化”要求来做, 这样检查学案时既轻松又省时, 学生还养成了良好的答题习惯。自主课堂上, 教师不是旁观者, 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 教师在自主课上可以通过及时地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案。

三、小组合作, 达成知识共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 我发现,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最精彩的部分。刚开始, 师生之间不熟悉, 学生比较拘谨, 小组讨论时都不愿意发言。我通过各种办法鼓励学生大胆讨论, 大胆发言, 提出质疑。特别是最近在56班的课堂上, 时常让我为之感动。在自主课完成后, 我安排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内容就是在第一节课中完成的学案, 学生的热情非常高, 有时候同组的学生因为不同意见会争执得耳红面赤, 碰到这种情形, 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谁对谁错, 而是先听听他们各自思考的角度, 了解真正的分歧在哪里, 然后再进行引导。这样既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又了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整个的小组讨论课上, 学生会派生出许多问题, 经常是这个小组的问题还未解决, 那个小组的学生就过来请教我了。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 学生学案中的问题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基本就解决了。

四、课堂展示, 解决疑难, 突破重难点

课堂展示, 这一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去准备, 也没有指定分配任务。因为在小组讨论课上, 我通过观察, 参与学生的讨论, 了解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大部分疑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于个别的疑难问题, 让已解决的小组给大家展示、讲解。这样既鼓励了小组学生的自信心, 也督促了其他学生的学习。而对于大家的共性问题, 则由教师帮助解决, 有时候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材料、图片等, 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和突破。所以, 在展示课上, 我并没有让学生全部展示, 而是有目的, 有选择的去展示, 同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展示时, 时间不够用, 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的尴尬, 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篇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科技发展等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把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自然这些期望就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信息量激增,要求现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以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教师进行持续的学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一、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为知识的化身。高中新课程则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是自我导向的知识追求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他们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等,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使师生、生生通过积极交流、讨论、总结,有效地进行学习。

2教师成为新课程反思的实践者。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认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提倡反思,是高中新课程所强调的重点,也是这次高中新课改与以往课改的根本区别点之一。教师能否通过反思,从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在整体上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课程文化氛围,是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才能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3教师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再只是按照大纲要求讲授知识,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共同参与教材的研发。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把课程开发作为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1975年,斯腾豪斯(Stenhouse)在《课程研究和发展导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他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应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熟练掌握教材教法,应参与课程研究与发展。这样,教师作为研究者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究,还可以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学校环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要“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该方案明确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是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

1学校要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广大教师人生价值。学校要明确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要以鲜明的理念凝聚人心,以共同的目标团结广大教师,使大家身怀爱校之心,通过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体验生命意义。这样才能促使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2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全体教师主动学习。学校应把“学习化”作为教师管理的强化手段,让教师认识到: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通行证,只有不断的学习与提高才能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学校要使每个教师都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意识和习惯,能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并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从而激发起教师主动要求进步和提高的内在动机与愿望。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学习,让每一个教师主动地学,自觉地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3探索合理的评价制度,保证有效执行。由于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所以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其工作效能和履行职责情况,还应考虑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程度。只有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才能真正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篇9

在湛江很多家长都是冲着某位老师某个班级而选择A学校,虽然看过全市的中考成绩,对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当我真正进入这间学校的时候,我才找到其学生优秀的原因在哪里。

首先当然是学生资源的优先选择上。A校有6个双语班,其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绝对不允许有通过关系进入的学生,于是在生源上保证了质优。

其次,也是我认为是最关键的因素,即是教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A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比较严格,每个学期的期末都会组织全体教师考试,其题型是高考题。而且学校给教师灌输的是不要害怕创新的理念。

我现在所在的班级是初一级,初一级的一个大目标就是新课改,而且是强制性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实行新课改,进行高效课堂。

这些年国家一直提倡新课改,可是很多时候这个课改改到一半便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包括我,在这三年内的教学当中也没有完全按照新课改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我发觉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譬如语文课对语言表达要求严格,教师的语言表达其实会对学生表达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初一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不能够达到要求,会不会一堂课下来他们带给学生的会是更糟糕的东西?

其次,进度问题。高效课堂要求将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必须是训练有素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堂的节奏。然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连已经教了一两年的教师都不一定具备,何况是学生,那便意味着课堂上将有大部分的时间会被浪费掉。那不是和高效相违背了吗?譬如我的第一堂课《春》,原本只需要两节半的课时,我却用了五节,而其他老师也是五到六节的课时。

再次,我们发现高效课堂,我们教师自身都不清楚是要整堂课都采用还是个别环节上采用,我们该如何去将这个高效实施到实际操作上,这也我们教师需要长时间学习实践才能摸索得出来。即我们教师本身也很迷茫。

于是我们将所有的问题都抛给级长,幸好级长给出了让我们满意的答案。他提醒了我们,所有的改革创新都是一个不能着急的过程,初一的学生你不能只是着急地只想把他培养成考试的机器,初一就是给时间你培养的,不要害怕将时间浪费在培训上。其次,我们很庆幸,提倡课改的校长和级长都是课改的先锋人物,他们对高效课堂的理念流程操作已经十分熟悉,他们可以提供我们新教师课堂观摩的机会。于是,我便边摸索边听课学习,希望自己能够先了解清楚高效课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更让我放心的是,级长和我们说,一条路总有人走得快,走得慢,在新课改的路上只要我们起步了,走得慢一些是无所谓的。

于是我便安心地在我的两个班级开始了新课改的操作。

我第一个实施的班级是一个典型的平行班。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大好,但是很听老师的话,愿意配合老师的课改,而且对课改抱有很大的兴趣。

我的第一次高效课堂选择了一节语文课,将4篇中等的作文打印出来,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篇,组员之间拿到作文课下进行讨论,然后第二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展示并评价修改作文。当然那一堂课总体上来说很糟糕,表现好的小组并没有多少,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能力都很糟糕,唯一值得高兴的是在引导的过程中他们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表现不好,并知道下次该如何改进。

两堂课下来我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分工清楚的,组员之间进行过讨论合作的,进步的速度会很快,而一些分工合作不明显的,组员之间不愿意交流的,整组的表现会差很多。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混乱呢?其实就是领导人的原因,一个组的领导人很重要,能不能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看这个组里面有没有核心的人物,核心人物的交际以及协调能力很重要。高效课堂分组原本就要求学生按照高、中、低每两名的标准进行小组搭配,所以在一个小组里是具备成绩优秀的学生的。

然而我又发现了,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领导能力上并不行,他根本无法将组员组织起来,反而是成绩中等或者稍差一点的学生进取心更强,所以在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在小组内培养核心人物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成绩以及能力不一定匹配的事实。如果持续使用高效课堂你会很明显的看到学生的能力,也能很清楚看到这个组的成长。如果一个小组能将高效课堂组织好,那么团结、进取、协作这些能力也会培养起来了。

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很重要,一开始我是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发现如果教师能很好地使用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是可以引导学生做得更好的。教师不用出现在课堂上,不用在课堂上长篇大论,但是学生的表现能力就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和综合能力。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10

新课改学习心得

新课改学习心得

我们的课改又坚持了近一个月,我感到自己和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适应。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的课上的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经过反思,我发现,我的问题主要参在于:第一,有时候还会忘记时间,讲得过多,而忽视了孩子们的自主。第二,现在的课堂我感到太没有艺术性。有的时候忽视了导入的环节。使课堂精练的只剩下讨论,讲解,讨论,再展示;课本——导学案——课本——导学案。我感觉课堂的丰富性下降了,趣味性变低了。我一时间感到很苦恼。

待到听了袁学超老师的课后,我有些明了了。我找到了自己很大的差距,每一次袁老师做示范课,都会让我震惊,这次他大胆的将课堂教给学生,自己完全退居了讲台之后,让我又一次感叹他的魅力,自愧不如。

他的学生有数个小组逐一上台充当老师,孩子们的表达之清楚思路之清晰让我惊讶,他们不像初三的孩子,感觉成熟干练。就如老师一样是那么的有范儿,这让我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若想让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们的孩子彻底得到锻炼,必须长期的进行这样的培养。袁老师一直很注重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他的学生才会这么棒。我感觉我的掌控能力还不够。所以,我还不敢完全的让学生去代替老师。但今后我也会勇敢的尝试一些这样的新方法,就如袁老师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课改的基础。而且,袁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他教学的一些“秘籍”——他几乎从不改作业,但是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他告诉我们:一定要从以下方面对孩子的习惯常抓不懈。

1做题要求:单选完形一定要填入答案,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有个整体的概念;2阅读要在原文中画出来,找到依据,标上题号;3看资料上的讲解:做题不能忽视旁边知识点的讲解,要圈圈点点,总结出重点,将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4订错要订具体原因,不能少于20个词;5对组长的培训,组长要有责任心,认真检查订错作业等,对不负责的组长也要进行“株连”;6鼓励大家多问问题,配以奖惩措施,但要注意杜绝为了恶意加分而提问;7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薄弱生;8鼓励尖子生自己找合适的作业做(即放作业);9培养好课代表,并且学期末要进行评价。

所以我感到我的课改问题还是非常多的。这学期,我想,要想让我自己的课有质的飞跃,就一定得多听课,学习; 其次,我也打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这样,既是对自己的提高,也能使孩子们得到锻炼。还有,我一直都很郁闷的是在听课我总不能一针见血的发现问题,所以我也想再听课时的评课方面有大的提高。我会多看书,多向老师们学习,所以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通过进行课改,我找到了自己很多的薄弱环节。虽然现在我欠缺的还有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努力下去,我会早日完善我的缺陷与差距,将课改进行的有起色。

总之,现在,我懂得了:课改和课堂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不矛盾的。很多课改的科学我还没有参透。但是我会进一步努力加油,将课改进行到底的!

教师课改学习心得 篇11

两位专家的课,集学术与艺术于一体。课堂上,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规范干净的教学语言令人钦佩;对学生看似“蜻蜓点水”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诱导让人折服。尽管我还有些雾里看花,但总算明白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对照专家的示范课,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令人汗颜,尽管我们也调整了学生的座位形式,课堂上也尽量避免“满堂灌”,但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并未从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上进行彻底的“手术”。究其原因,還是不能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总觉得漏讲了某一处,就会留给学生一处空白。无法由“牵着学生走”过渡到“引着学生走”。那天,两位专家所进行的都是第一课时字、词训练和朗读训练教学,她们所采用的以朗读促进对词语的理解,再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感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总是笼而统之认、读、记,学生死记硬背后仍然一知半解,更别说会应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我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课堂只能是呆板的、低效的。

俗话说:“看花容易做花难”。两位专家的示范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阵阵春风,对我们有较大的触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寻找最佳教学突破点,并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交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力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高中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 篇12

一、新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僵化、呆板,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本宣科,新课程则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4.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内容一致、进度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一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往往只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关注、重视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分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应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追求。

二、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体育教师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平时过于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忽视“为了人、培养人”的职业责任;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2. 对新课程持观望怀疑态度。

这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就是改一下上课内容、丰富一下教学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忽视了与他人的协作沟通,忽视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甚至对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专家的讲座、辅导抱一种漠视轻忽的态度,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地学习钻研和深入思考。

3. 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些高中教师认为理论是专家们的事情,自己只要上上课就行了,以自身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为满足,缺乏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不能很好地体会“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指向,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回归生活,不能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盲目地认为“一个漂亮的示范就能搞定学生”。

4. 自卑心理仍占优势。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是“小三门”,反正学校不重视,自己也没必要“瞎折腾”。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体育教师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他们把自己的工作责任仅定位于高三结束时“给所有学生一个合格”就行了。

三、解决策略与建议

1. 明确职责与角色。

实施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还教师本色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激励。教师的职责、角色转换将越来越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2.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大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使他们将来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上,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加强科研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是“自我更新”的基本。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疏于理论;强调业务,忽略反思。这使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化教学。为了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勤于反思、质疑、批判、创新,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 注重学习与提高。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就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最准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吸引学生。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设计方案下一篇:百变小超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