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2024-09-12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篇1

2010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去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1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10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10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0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10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0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10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10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三、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0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0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

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篇2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方面:大学前的文学教育情况, 大学文学活动的现状, 对大学文学活动的建议, 下面我们将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明与分析。

一、大学前的文学教育

涉及到大学前的相关调查主要是第1-6问, 每一问有3-4个选项。其统计数据如下:

1、文学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 你

A很喜欢, 且读得多;B偶尔读, 只读有影响的;C很少读

2、你从何时开始自觉地接触文学

A七岁之前;B上小学后;C上中学后

3、哪个阶段, 你读文学作品最多

A初中;B高中;C大学

4、高中阶段, 你读的文学作品主要来源是

5、文学曾对你的影响主要在什么方面

A生活态度、情感倾向;B知人论世、心理素质;C人生追求、奋斗理想

6、你读文学作品最在意的是作品中的

A形象;B情节;C语言;D情感

注:此项有选二项的。

上述统计数据, 无论是科别不同, 还是年级不同, 但大体趋向却比较明显, 据此, 我们对大学生大学前教育可以作一些概括与分析:

1、大多数同学阅读文学作品只是偶尔读有影响的作品。这说明在文学阅读方面, 许多学生是盲目的, 漫不经心的, 有时是从众心理与猎奇心理起了一定作用。因为, 文学阅读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不能立即见出成效, 而社会节奏发展飞速, 人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所以对人的教育培养模式也是重实避“虚”, 无论在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等, 都没有建立起学生文学阅读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是兴趣使然, 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选择。

2、大多数学生的文学阅读是在上学以后。一个人童年里的文学启蒙教育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校教育, 一是家庭教育。数据显示, 当代大学生中, 上学前接触文学作品的综合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绝大多数人的记忆里, 他们接触文学作品都是上学以后, 甚至是上中学以后。可以推测, 大多数上学后所接触的文学作品, 开始都来自于语文课本, 其后, 才有所拓展的。而家庭的学前教育很不得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许多学生生长于农村和情况较差的城镇家庭,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文化水平与教育意识、社区的文化环境等, 都制约了他们早期的文学启蒙;二是生长于较好环境的孩子, 早期的教育也不是在文学方面, 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其他技能的培养, 如学习演奏各种乐器, 学习武术、体操等, 因为这样的“硬”本领, 对于孩子今后就业、立足社会、甚至做一番事业会更有实用价值。

3、成长的需要使得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不断丰富与增长, 仅语文课本上与语文教师指定的作品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在高中这样紧张的阶段, 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发的找一些文学作品阅读, 而且高中阶段的阅读量还超过了大学。这种自发现象可以这样理解:教师提供给学生阅读的作品比较少, 因为阅读文学作品对在国家考试中取胜的贡献不大, 且要耗去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教师即使提供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一切为高考取得高分服务, 这样的文学作品未必符合学生的个体心理和审美需求,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 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变化, 学生自发的自觉的寻找文学作品阅读, 既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无目的的目的性, 又体现了学生的成长要求———情感与心智的发展。

4、学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收获是情感的陶冶。文学活动的功能是立体全方位的, 文学活动是审美教育活动, 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核心因素。这里统计的数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诸多的数据中, 涉及到情感项的比例总是最高的。文学阅读者是在不断的阅读欣赏中, 其情感一次次地被激发、被纯化, 从而变得更加丰富、细腻、纯净, 如冷漠的变得热情、生涩的变得有趣、混沌的变得爱憎分明、麻木的变得敏感, 等等, 从而使人更懂得喜怒哀乐, 有道德感, 有正义感, 有感动能力, 有悲悯情怀, 能够血脉贲张拍案而起, 求真向善。而这一切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熟, 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二、大学文学教育

涉及到大学期间的相关调查主要是第7-11问, 每一问有3-4个选项。其统计数据如下:

7、你现在读文学作品, 是因为

A有兴趣;B打发时间;C完成某种任务

8、你现在读文学作品的来源是

A杂志;C文学书籍;C网络文学

9、你的课余时间, 主要用于

A发展业余爱好;B休闲锻炼;C围绕专业拓展

10、在你业余所读书籍中, 比重较大的是

A文学类;B自然科学类;C社科综合类

11、在审美活动中, 你最喜欢哪种形式

A听音乐;B读文学作品;C看电视电影;D参观艺术类展览

上大学后, 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学习节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文学教育活动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大学文学活动基本上是个人自为活动。数剧显示, 校方缺乏这方面的引导, 也缺乏这方面的课程学习, 学生读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因为兴趣, 或者是要打发时间。这里有几个数字特别耐人寻味:大三学生读文学作品主要为了打发时间的比例在调查人员中占了六成, 因兴趣的只占了二成多, 而大一、大二的却相反, 因兴趣的占了六到七成。据此, 我们可以粗略描述大学生短短四年生活的基本状态:大一时, 对什么都觉新鲜, 各种活动也是以积极

主动的姿态来进行;大二时, 各种学习任务明显加重, 尤其是专业课让人忙碌充实, 很少有闲时间;大三时, 熟悉了大学生活的学生们有些沉寂了, 一部分人变得更加忙碌准备考研, 另一部分人则失去了动力, 除了上堂课以外 (有的人课都不上了) , 其他时间就有些空虚无聊了, 做别的事又缺乏激情与动力, 于是读文学作品成了消磨时间的方式之一;大四学生由于实习, 绝大多数学生离校, 加上找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他们极其忙碌, 文学阅读是一种奢侈了。

2、文学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时代, 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阅读方式也是如此, 传统的读报、读书、读杂志等越来越被人们冷落, 功能强大的网络上应有尽有。网络阅读经济、适时、便捷、灵活、开放, 所以有八成学生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文学阅读。可以推测, 这种阅读是偶尔的, 随意的, 低俗的, 是一种文化快餐, 这种缺乏选择比较的、缺失经典文学的文学阅读, 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令人堪忧!

3、文学活动只占学生业余活动的很少部分。数据显示, 学生们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或用于发展业余爱好, 或围绕专业拓展, 即使少量的无目的阅读也大多是社科综合性类的, 就拿休闲来说, 更多学生选择听音乐、看电影等。可从客观与主观双方面来看。客观原因:一是学生们的学业较重, 学生无暇阅读;二是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选择业余生活的机会较多, 有些方式比文学阅读新颖、更具吸引力;三是文学阅读对学生的考研、就业等没有直接帮助;四是学校没有文学阅读的相关引导措施, 如开设文学欣赏课, 开展读书讲书活动等。主观原因:学生缺乏对文学阅读的认识, 加上心性比较浮燥, 难以静下心来呆在文学之地。

三、大学生对大学文学活动的建议

涉及大学生对校园文学活动的建议只有四问, 主要就文学活动的内容与实现途径作了一些了解:

12、大学生文学活动有多种形态, 你喜欢哪一种

A阅读文学作品;B话剧表演;C朗诵;D故事会;E自己创作

13、你认为大学生的文学教育途径最好是

A安排相关课程;B有布置的课外活动;C课余自由安排

14、谈谈哪部文学作品对你影响最大?有何影响?

出现频率最多的有七部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西游记》、《飘》、《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其他的还有林林总总的中外作品, 其中名作居多。至于影响, 有使人的某个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改变的, 如更加勇敢、更加宽容等;有使人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的, 如以追求某种事业为人生乐事等;有直接使自己改变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 如怎样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等。

15、你对当前大学生的文学活动有何建议。

建议汇集:增设文学类选修课, 开展话剧形式的表演, 开展文学作品讨论会, 增设大学语文课, 开展朗诵比赛, 鼓励学生文学创作, 成立读书会, 交流读心得, 开展与文学相关的知识问答竞赛活动, 浓厚校园文学氛围, 成立文学协会, 创办校园文学刊物……

本部分主要通过大学生当前的状态与意愿了解其对大学校园文学活动的要求与建议:

1、中外文学名著仍然是对大学生们影响最深的, 也可以说是最值得引导大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虽然学生们所举的书目非常繁杂, 有传统的经典名著, 有现代派名篇, 有名人传记, 有现当代作品, 有与时代生活联系密切的, 有侦探的, 有武侠的, 等等。文学作品不分类别, 只要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都会对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影响乃至震憾作用。所以, 图书馆应多藏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文学著作。

2、要求文学活动形态的丰富多彩化。大学生的个性有别, 对文学活动的形态的兴趣也有差异。比较多的人喜欢阅读, 也有不少人喜欢表演、朗诵、创作等, 学校应采取措施, 提供更多的机会, 搭建一个平台, 让学生在文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在这方面, 学生们提出了众多措施与建议, 如上所录, 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与适用价值。

3、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文学教育应区别对待。第13问中有个几个数据令人思考, 在“有布置的课外活动”和“课余自由安排”的选项中, 大一与大三的学生的选择很不一致, 大一选择课外自由安排的占70%, 而大三的只25.8%, 对有布置的课外活动, 大三的选择高达61.3%, 而大一的却只有20%。这种情况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要求充分释放压力、挣脱束缚到沉静反思、有所觉悟。可以这样解释, 大一学生, 由于刚从高考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 其要求得到充分的自由, 再不愿受种种限制束缚, 强烈要求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安排课余时间, 经过了几年的大学生的大三学生则不样了, 当他反思几年自由的、也可说是盲目的课余活动, 发现收获不多, 尤其是一些自我约束较差的学生会这样反思, 如果当初学校和老师对课余活动作一些安排和布置, 效果也许会好一些。事实也应该是这样的。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问卷调查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及时了解和反映2011年西安市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近期开展了专项问卷调查。

样本简介

本次调查涉及应届大学生调查以及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金融机构调查两个方面。在应届大学生调查中,涉及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西安财经学院6所院校,随机选取了200名应届大学生。其中,男性占45.5%,女性占54.5%;本省生源占55.5%,外省生源占44.5%;城镇学生占58%,农村学生占42%;被调查学生的学历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分别占48%和47.5%,大专生和博士生分别占1.5%和3.0%;所学专业以文史类(50%)和理工类(32%)为主,农医类和其他类分别占1.5%和16.5%。

基本情况

1. 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好转

调查显示,毕业后打算参加工作的学生占比最高为64.5%,打算继续深造学习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分别占25.5%和10.0%,在选择参加工作的学生中,有65.9%的学生已经找到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约,超过八成已签约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表示基本满意,就业形势较去年有所好转。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表示随着金融危机阴霾的消散,经济日趋回升,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毕业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2.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

主要体现在:一是就业地点逐步向二线城市转移。以往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但受一线城市消费水平过高、工作压力过大以及房价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到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工作。问卷调查中,有50%的学生就业地点选择了西安,选择其他三线城市或地区的学生也占到23.1%,相反,选择珠三角地区、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学生分别仅占14.4%、6.8%和6.1%。二是薪酬期望值落入合理区间。调查显示,尽管仍有19.5%的学生表示4000元以上才是最低薪酬标准,但这类学生主要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另外,有40.3%的学生表示可接受的最低薪酬为2000元~3000元,还有20.8%的学生可接受1000元~2000元的薪酬标准。与以往相较,目前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预期趋于合理。

3.学校对自主创业指导明显加强

为解决就业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各大院校均加强对自主创业方面的指导,有63.7%的学生表示所在院校提供过自主创业指导,只是对指导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被调查的学生表示最希望能通过亲身实践和老师授课、相关讲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最希望得到创业贷款、创业培训指导、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关于资金筹集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合伙创业,这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和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的门槛较高,审批时间较长,往往容易错过项目发展的最好时机。

4.大学生自主创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西安市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西安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余额为2124.7万元,而至2011年一季度,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942.5万元。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贷款主要投向现代服务业、电子、文化创业产业。对于大学生创业贷款,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银行都给予了极大的利率优惠,其中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大部分贷款都执行零利率,西安银行大部分贷款都按基准利率执行。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

1.转变观念,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努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一方面,大学生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偏爱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视偏远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就应该予以考虑。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并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使自身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疏通就业信息渠道,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

目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投简历和学校举办就业招聘会,但这两个途径都会造成信息不对称,并存在一定的就业风险。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等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培养专业对口、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关部门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机制,净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更加透明、更加丰富。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自主创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展现才干、体现人生价值的又一平台。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指导、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就人际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借鉴大学生创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机遇和风险,理性对待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如: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政策,包括创业孵化基地、公司注册、贷款担保、税费减免、贷款贴息、政策培训以及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措施等,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

4.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2010年底,西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财政局、人民银行营管部联合下发《西安市大学生创业贷款实施办法》,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要为我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和资金上的支持。西安银行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的主要力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缩短贷款审批周期,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并视情况破除公司需运营一至两年才能发放贷款的硬性要求,根据企业成立初期项目可行性情况考虑发放贷款。西安银行开办大学生创业贷款不仅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外,未来更多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树立正确的诚信和合法合规意识,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和提升经营状况。同时强化风险控制,有效过滤具有不良倾向和目的贷款,建立健康可持续性的创业融资支持和引导机制,推动大学生创业贷款长久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松河.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和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0(7).

[2]陈国政.国外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1(3):65-69.

[3]金耀武.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11).

[4]汪青,何小玲.“90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2).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大学生理财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日益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要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

那么大学生理财情况如何呢?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观和理财能力,我们展开了此次调查。

背景知识:什么是理财?

从大学生来讲,个人理财包括:赚钱,用钱,存钱,借钱,省钱等。我们以问卷调查为主,现场采访为辅的形式针对武汉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理财情况作了调查并加以剖析,结果如下:

一.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回收率为85%,其中男女分别有94,76份,比例约为1.2:1,调查对象是包括武汉科技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长江职业学院等学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问卷基本做到了随机发放。

本次问卷共设计了16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被调查学生的自然状况,即可支配钱财多少及来源,生活费支出情况及消费观,理财能力调查。二.调查结果分析

1.总消费额及生活费来源

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800元的区间内(占48%),300-500元,800-1000元分别占29%,20%,这也是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体。有特殊情况,1000元以上占2%左右,而300元以下(据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数据)的占1%。总体情况表明大学生之间消费差距不小。80%以上的人生活费几乎全部来源于父母,仅有7%的同学能承担自己的部分生活费。可见现在供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已是每个家庭的承重负担,父母的压力很重。

2.关于消费

在消费方面,87%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基本生活支出上(如吃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等),但是有少数同学生活费主要用于娱乐、服饰等,这部分约占3%。在购物上女生比男生花费多。另外通讯费和学习费用也占一定的比例,而大四学生在准备就业上的花费占了他们生活费的相当大部分。据统计,90%以上的同学都不会经常请朋友吃饭,可见这部分所需花销很大。

3.高档消费品

现在手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也能从一定的侧面反映我们的消费状况。在本次调查中,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37%的人有电脑,约40%的人有mp3和mp4,数码相机虽然是更高档的消费品,但其拥有率也达到了15%。一半以上的同学为了买这些东西,会自己从生活费中节约一部分钱,25%的同学买已经拥有的这些东西所用的钱全都是自己节约出来的。还有部分人全都是向父母要的。这说明在对待高档消费品方面,大多数同学还是抱着理性的态度。

4.消费观

在买东西的动机上,52%的同学选择会买很便宜的东西,求廉,而选择只会买

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价钱其次考虑,求实的同学也不少,这部分比例约有40%。只有极少数同学是追随时尚潮流,求新的,这部分不到5%。80%以上的同学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前,会考虑自己目前的经济承受能力。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5.关于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光族”现象不算太严重。31%的同学月底生活费没有结

余,高达58%的同学月底有结余,据实际情况,结余基本不多。还有29%的同学结余情况不固定。对于结余的钱,86%的同学选择留着下个月用,4%的同学选择存入银行,还有10%的同学选择逛街购物。可见,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财心理。

6.大多数人理财观念不强,财商欠缺

当问及同学们当前的消费状态时,选择“有钱就花,没有计划过”,“有简单

计划,没有坚持或实施过”的人高达65%。“有详细计划,并认真记帐”的同学仅有10%。半数以上的同学没有或偶尔有存钱或攒钱的习惯。在校大学生,由于

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股票,外汇,基金,债券,保险等市场上投资,并且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大多数人只有想而没这样做过过,甚至还有37%的人想都没有想过,觉得太遥远了,仅有9%的同学已经试过投资。这说明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财商有待提高。

7.新理财人异军突起

据简答题回答情况,约有60%的被调查大学生做过兼职工作,35%的人正在做

兼职工作。从经济投资学来说,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纯增值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性,可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财物本金,为日后的消费等方面埋下伏笔。无疑,这种新兴的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财过程的一个高级阶段。而且,大学生做兼职可以适当减轻家庭负担。

三.原因分析

从生活费支出情况和简单理财的能力的调查中可总结出,理财能力较弱,理

财观念较淡薄在当代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分析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原因: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

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迁就,娇惯孩子,结果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代价的满足孩子的诸多要求。上大学了,基本上孩子们都离家较远,自己理财,没有经验只能跟着感觉走,于是便出现了一些不尽科学的理财现象。

2.学校原因: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情,孩子还不适宜涉足,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3.社会原因: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有泛滥趋势,校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同学们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缺少

经验,花钱又大多没有计划性,很容易因为金钱而迷失方向,所以,懂得科学理财是必要的。

4.自身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大学生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而且部分人还有一定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所以自己作主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该往哪里花有些盲目。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出他们理财能力的缺乏。

四.大学生理财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1.计划好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个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对意外支出,如外出,购书,参加必要聚会等。

2.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地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以更好的管好自己的钱财。

(二)理性消费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然是当前大学生主要消费观念,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品位和档次开始重要起来,所以,大学生们还是要注意理性消费。

(三)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的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规律的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帐户”,这样,家长寄到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四)树立节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乱花钱。除了大学期间的学费,基本生活费,建议额外支出费用部分或全部由学生做兼职或取得奖学金获得。

(五)学会精打细算

根据统计结果,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小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

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买存钱罐存零钱,买东西货比三家。

(六)学习理财知识

适当关注社会投资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理财意识和财商。注重培养自己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有关的消费观。

五.根据分析,本次调查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差:

1.调查范围有限,只调查了部分高校的学生,统计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2.问卷回收率偏低,只有85%。

3.问卷设计缺少科学性,有的问题不严密。

4.多选题与单选题混杂,统计有误差。

调查活动工作分配:

问卷设计:匡康丽 彭琼 徐超鹏 南涛 刘艳

摄影:刘艳网上调查:徐超鹏

现场采访:南涛 匡康丽彭琼 刘艳

演示文稿制作:南涛刘艳

调查报告撰写:匡康丽彭琼徐超鹏调查报告分析及修改完善:全体成员

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报告 篇5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许多人对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纸质书籍会不会被电子书籍取代而忧心忡忡。网络阅读在方便快捷、知识覆盖面广泛、免费获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下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很大的冲击。但纸质阅读作为一种传统和古老的阅读方式在一些方面还是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了解大学生对阅读方式的各种不同偏好是很必要的。

一、调查目的: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大学生中纸质阅读的情况。二、三、四、五、调查时间:2011年4月23日.调查对象:高校大学生若干人 调查方法:采用网上调查的形式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通过什么方式阅读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超过70%的学生仍以纸质书籍作为第一选择,并有70.5%的学生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书籍。但随着电脑、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电子书、网络在线这些较为新颖的读书方式越来越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有23%的同学选择了这两种媒介作为自己的阅读途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2.大学生纸质阅读对象

在对被调查大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分析所显示,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可分为十大类别,分别是文学、数理化、计算机、史地、哲学、经济、语言文字、文学、政治和艺术。其中,文学类图书高居各类图书的榜首,中国文学类图书的阅读率达53.2%,从学生专业的分类来看比例最高的是经济管理专业,阅读的学生多达95%,是学生阅读的主要群体。

3. 大学生纸质阅读的时间分布

平均每天阅读书籍的时间1个小时以内的占23%,1个小时到2个小时的占42%,2个小时到3个小时的占17%,3个小时以上的占18%。阅读时间的分布主要是早晨7点到8点之间和晚上7点到11点之间。

4. 大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的目的在对被调查大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分析中显示,大学生阅读书籍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知识、扩展知识面,提高个人修养水平和陶冶情操。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中,男生偏爱体育书籍和专业性研究性强的科普书籍等等,而女生则偏爱时尚潮流的书籍和言情类小说等娱乐与休闲放松的书籍。数据分析显示,男生一般希望通过阅读扩充知识面与非专业知识,女生则更偏向提高个人修养和陶冶情操。

5. 阅读环境

调查中大学生普遍喜欢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理由是这些环境更偏于安静,适合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部分学生喜欢在空旷的草地上或者床上进行阅读,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更容易使读者融入到书籍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6.阅读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对待一般的书籍,如文体娱乐类,半数以上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对待自己比较喜爱的书籍或是专业研究性强的书籍,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选择阅读两遍以内,只有40%左右的同学会在精读的同时进行批注和做笔记。

六、调查结论与建议

在大学校园中,纸质书籍的阅读还是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对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的认同普遍高于外界对其的评价。尽管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迅速,电子读物逐渐成为信息资源记载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但仍无法替代传统纸质书籍的重要地位。

建议:

1.在调查中多数同学反映自己的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阅读时间。由于

中国的应试教育深深的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因而很多同学在读书之前总是先考虑这本书对自己是否有用,显得十分功利。希望学校和社会方面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阅读这一习惯的理解。

2.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希望学校和社会丰富馆藏图书的品种和数量,缩

短借阅检索的时间,同学们还提出,应该根据读者阅读情况的变化,定期将借阅率高的图书调入开架书库或阅览室,以方便大家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找到心仪的图书。

3.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

是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将读者拉回到读书中来。

七、调查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篇6

摘 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如下:

1*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5*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6*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发布

b 就业心理咨询

e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

c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f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3.结果: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3)社会应该宽容对待大学生,不能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就拒绝接纳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 篇7

一、调查概况及目的

(一)调查概况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电子稿形式发放),所收回的有效问卷62份(全以电子稿形式发放),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53%,女学生占47%,其中专科生5%,本科生92%,其他3%,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和年龄的分布,大体上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二)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其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目标,使其不再荒废或迷茫的度过余下的大学生活。同时使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下,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与悲观的数量相当,还有一部分比较焦虑和不清楚。而且大部分还是担心自己的就业的。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29%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反之,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比较悲观的也占29%,对于就业前景比较焦虑的则有19%,还有23%则认为并不是很清楚。又问他们是否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时,40%是非常担心的,34%是很少担心,23%则从不担心,还有3%已就业。

2. 大学生规划自己职业与没有方向的各有一半。问到是否已经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时,只有16%已经计划好了,还有31%是大概有方向了,但又32%的表示还没系统规划过和21%的没有计划过。

3. 大学生就业时优先考虑薪酬待遇,其次是发展机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自己就业时的条件及优先考虑因素也未离开薪酬问题,但认为发展机会也是相当的重要的。同时当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大部分也表示愿意做,但与自己期望薪酬不对等时则表示要重新寻找下一份工作。

发展机会在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占28%,同时薪酬待遇也占28%,还有社会地位和工作地点都占了13%,专业对口占了10%,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占了7%,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则只占到1%。

当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时,36%的愿意从事这种工作,32%的认为先干着,以后伺机向专业工作发展,19%的则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还有13%的表示无所谓。

而当问到在求职初期,单位给的薪酬和待遇与其期望有一定差距时,则有31%要去应聘自己期望薪酬的职业,26%则认为找到工作就先做着,19%的要看那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再决定,16%则坚决不接受,还有8%的没考虑过。

(二)就业倾向分析

1. 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部分为就业、升学或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想自主创业。39%的大学生还是认为自己毕业后直接就业的,27%的则需要升学或考公务员,21%的大学生想闯闯,希望自主创业,想出国的占5%,而想暂不就业的有8%。

2. 今后毕业了,希望自己在家乡或大学所在地就业的仍占绝对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在家乡就业的有35%,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的有23%,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或乡村的占21%,而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业的占16%,3%的则希望在边远地区小城市就业,还有2%的选择了其他。

(三)就业工作指导

1. 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程专业实习。

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他们的就业帮助最大,其中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占了35%,担任学生干部占了21%,社会活动及实践则占了16%,就业指导占12%,还有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分别占了9%和7%。

2. 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是实习经历。

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中,实习经历的占了27%,考试证书/技能认证同样占了27%,专业技能则占24%,学习成绩只占有17%,其他的占5%。

3.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学历、知识技能和实践经历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在问及影响就业的因素时,学历占有27%,专业知识技能也占了22%,实践经历占了19%,学校名气则占了15%,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占了12%,其他因素占5%。

4. 大学生求职的途径最有效渠道则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

有42%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渠道是通过家人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24%的则认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28%的大学生选择了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3%选择了网络就业信息,同样有3%的选择了其他。

5.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

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 降择业标准、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调查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时,其中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占了25%,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占了24%,大学生认为调整个人心态,降择业标准占了21%,还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占有14%,改革教学内容占有10%,其他占6%。

三、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1. 注重专业学习。

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都渴望得到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是任何工作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基奠,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和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要尽可能的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2. 加强实践锻炼。

当今社会,企业追求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所以,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当然,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同时也要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提前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能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适应社会的重要舞台。

3. 调整就业心态。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企业的用人之道也有自己的准则,所以在不能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就只能、必须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要摒弃“眼高手低”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不要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要知道这些其实相对就业更难),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应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 做好规划,并付诸行动。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社会、企业环境是我们迟早要接触到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全面关注社会动态,并要早早的做好职业规划,再努力的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和经验的积累。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广且在某方面精,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并有自己的特长。

(二)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1. 加强校企互动交流。

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并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职场观念。还可以在不影响企业的基础上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这样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发掘相应人才。

2. 转变思想,树立科学人才观。

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可持续发展, 既要使用好人才, 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所以企业不能只观当前求职者的情况, 而过分看重学历或工作经验, 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 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 并且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 切实做到是才必用的不拘一格的招揽人2012年第8期中旬刊才, 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三)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应转变观念, 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教育出知识与技能兼备, 品德与修养并举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进行教育改革, 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而适当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 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相应的竞争技巧,从而为毕业生在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创造有利条件。

4.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应该落实积极的大学生辅导、指导工作,不仅要在其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也要在心理金融调节上面, 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害怕的心理, 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 并进行积极暗示, 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 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马志刚《.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J], 《经济日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引言

文科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高于理工科学生,这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如何进行文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就成了综合类高等院校就业部门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本文以内蒙古几所高职院校2011年文科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为样本,试图分析高职院校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希望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招生就业工作提出一点新思路。

2 调查问卷结果

2.1 欠缺的素质

临近毕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参加人才招聘会或者收集网络招聘信息进行就业的准备。他们在推荐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查,总结自身的不足。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认为自己最欠缺的就业素质有哪些?”,结果表明:22.56%的学生选择了“沟通协调能力不足”;57.1% 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或实习经验”,4.51%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4.5% 的学生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取得不足”,一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和“承受压力、客服困难的能力不足”。

这种现象说明企业在用工时考虑更多的是员工培训成本的降低。企业更希望员工一参加工作就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先熟悉、再适应、后创造的新手。而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往往欠缺的就是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组织社会实践的锻炼。

2.2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调查显示,45.86%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17.3%的学生选择了去北京抑或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就业,30.83% 的学生选择了留在大学就读地,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工作生活。这说明我国的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依旧存在,教育媒体的引导作用不凸显,没有将需要的人才引入到人才需要的地区,一些大学生只是想着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意识到蜗居的现实和竞争的残酷。相反,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会有更多地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使自我价值可以更好地体现。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应起到积极地宣传作用,做好人才分流和大学生择业心理疏导工作,为学校和社会的就业平衡做好推手。

2.3关于薪资的选择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资问题上,调查显示:25.56%的学生选择了初次就业的薪资区间在1000-2000元,42.86%的学生选择了薪资区间在2000-3000元,21.05%的学生选择了薪资区间在3000-4000元。较少的学生选择了薪资区间在1000元以下和4000元以上这两档。这说明大学生可接受的意向薪酬更趋于合理化,学生意识到现实条件下能力和薪资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片面地要求高薪是不切合实际的,唯有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充实自己才是个人薪资能力天平上的有力砝码。

2.4关于择业前最关心的因素

调查表明,毕业生在择业前最关心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改变。44.36%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28.57%的学生选择了“工作是否稳定,有三险”。做出这样选择的绝大多数是女生,这和文科类学生中女生数量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关;14.29%的学生选择了“薪酬待遇”, 6.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只有6.02%的学生选择了“工作条件和环境”。这反映出大学生的择业观日趋成熟,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并不将经济收入作为首要因素。而让人尴尬的是,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没有优先考虑所学专业,只是以先工作挣钱为首要条件。这要求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进行引导,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多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5 关于就业前景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对就业前景态度持“有压力但可以客服”观点的占大多数,为接受调查人数的57.14%;认为前景“非常乐观,充满信心”的有23.31%;“非常悲观,不知何去何从”的毕业生比例为16.54%。这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重的现状有很大关系,如果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不理想就会更加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关于如何解决就业困难

本次调查问卷在设计的过程中,关于在“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上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的内容。学生可以分析社会现状,进行角色转换(如招就主任、校长、市长等)考虑就业难的问题。问卷显示:44.36%的学生选择了“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少”,10.53%的学生选择了“企业的不重视”;8.27%的学生选择了“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剩下的少数学生分别选择了“综合素质低”和“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在“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上,8.12%的学生选择了“职业资格的认证”,23.99% 的学生选择了“了解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14.02%的学生选择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26.57%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与工作经验”,14.39%的学生选择了“政府宣传、舆论导向,增加企业对文科大学生软实力的重视”,12.92%的学生选择了“明确自身定位,争取做到人有优我有特”。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科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能光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去解决,社会和政府的引导、舆论的宣传也因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文科大学生在择业前也要先做好定位,了解社会与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及对职业技能的要求。除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外,大学生还要具备勇于面对挫折、提高压力下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来解决困难。要增加就业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勇于承担风险,凭能力就业。学校也可加大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普及课程,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实操性,提高學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2007.

[2] 熊永忠.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J].教育科研,2008.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篇9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前分析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向我校随机抽取 150 名学生做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分析如下:

一、高职大学生目前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职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二、在校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1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7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形势严峻;1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正常,竟争是必然的,准备充分,对就业形式保持乐观态度;也有4%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不了解,没有准备和计划。

根据调查,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前景,对自主创业的这一方面有20%的被调查者有这方面的想法并有计划的去准备;52%的在校生有想法,但不知如何去操作和计划;25%的学生没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他们认为坚持就业比较稳妥。

三、在校学生现在的就业心态

面临现在就业的大学生,有39%的同学自信能够找到工作,并积极的做准备工作;19%的在校学生对就业这方面没有太多的考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最后总会有工作的这种心理;也有15%的被调查者对即将毕业就业非常焦虑没有打算,十分茫然。

四、大学生面临招聘所注重的特点

1、根据调查,在校大学生80%的人认为招聘者在招聘时注重社交能、社力会经验和工作能力。也有一小部分在校大学生觉得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是重要的

2、在择业时,大家比较注重自己在单位的未来发展、并且要求职业符合自己的规划,大多数同学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3、大家对薪水的要求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数同学对薪水过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校高职教育现在正以“职业人”为目标,来培养大学生能力。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第三组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篇10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

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

首先,大学生需求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小企业数量人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不发达,自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日本1.25亿人口有6 6 0万个中小企业,中国近13亿人口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观察中小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关系,中小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人左右:而从就业的结构看,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每千人企业数量也不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平均每千人50个左右;而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创业者等,中小企业就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人中小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大学生“吃皇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时间长、手续多、成本大,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目多,中小企业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再次,我觉得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作为企业,他所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肯定是建立在员工能为他提供经济效益。显然,能为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报酬就会越多。那么一个专科生究竟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呢?据调查:1.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另外,现在大学生的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过去是培养“吃皇粮、捧铁饭碗”人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一般分配到党政社团、国家事业、国有企业单位计划分配,工资有一定标准并稳定提高,除了国有企业外,工资来源为财政经费,在过去大学生毕业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大量的分配到这些单财政还负担得了。现在,党政社团、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有企业每年也要减出几百万人来。现在还有很多人能从这种思想中走出来。

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收益低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从吃皇粮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调整专业,改革课程,加大技术技能专业的设置;另外,大专和本科所有专业,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管理生意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政府要网开一面,各部门要降低注册登记企业的门槛,缩短开办企业的时间,减少开办企业的审批手续,减免开办企业的各种收费,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在企业开办后。银行应当积极地为中小企业贷款,发展较多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政府和银行可推出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收费和罚款。这样才能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有调查资料显示,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

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三)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有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

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总之现代大学而生的就业形式相当严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成熟起来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顺利就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

分析报告

系别:工程管理系

专业:经济信息管理 学号:Z09086045

上一篇:加强电力企业预算现金流集约化管理研究下一篇:精彩鸡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