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2024-07-14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通用12篇)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1

作者:一名参加过两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者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户。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目前,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把自己铸造成才。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内容形成和创造活动开展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形成可给自己思维、行为、精神产生潜在的良好刺激,激发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怀疑和探索。在学习中我们的创造意识一旦形成,我们就会体现主动的想去创新的欲望和自觉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和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培养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性;让自己对创造意义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兴趣,产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注重实践,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相结合,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关心身边的科技事业。

二.好奇心和兴趣

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

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科学上最重大的原始创新大都是由好奇心推动的。众所周知,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放射性的发现,就是因为年轻的居里夫人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房中坚忍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三.“不人云亦云”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九,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边是当代创新恬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动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量变思维与质变思维的训练予以获得和发展。

许多科学家指出,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代,青少年时代疑问最多,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提出问题。因此,中学时代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创新能力潜能。

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思维形态,它是思维个体在能接纳和容忍不同意见的意识环境下,结合敏捷、变通、独创和流畅等思维特性去展现思考的一种过程。它是对事物产生分歧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考,并同时赋予它独特性的意义。

创造活动是创造思维表现和运做的场所,是提供给创作者观察、研究、表达、操作的“舞台”。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总体上来讲是创造思维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成功体现。只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结合才能检验创造思维的纬度和信度,才能体现创造思维的价值。换过来说,学生创造能力形成的前提必须是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从创造活动中优化创新思维,质跃自我创造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重心在于创新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其显著特点就是敢于对那些被认为完美无缺的权威定论提出质疑。可以说,创新思维发端于疑问。疑问的产生,表明思维者关注了事物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提出疑问,然后再对问题进行追根究底式的探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体现在知识应用或操作技术方面就是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创新技能的训练。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实,但创新精神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说明我们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实践能力是一种把知识、思想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的一种能力,其实质是对知识、思想的运用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环节中,实践能力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杨宁老师在《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一文中提到:“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字,他们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意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景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实验,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实纳人实验教学的目标系统之中,同时,还必须探索适合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法。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牢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2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并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精神,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现代教育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探究式、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具体到中学生物课程, 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主动进行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那么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教学活动也就变得简单很多。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就充分说明了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生物教师, 要想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就必须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的机会, 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 我在教学“生物链”知识的时候, 就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 而是在黑板上贴上了几种图片, 青草→野兔→狐狸→狼并且把它们排列成四边形的位置, 学生看到我不讲课, 而在黑板上贴出这样的图画, 感到非常的好奇, 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的这一举动, 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我接下来, 就对学生说:“同学们, 老师在黑板上贴图片, 是想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 大家有没有兴趣和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呢?”由于已经有了前边的好奇心, 所以学生都积极地回答:“我们一定完成任务!快说吧, 是什么任务!”“任务就是大家按照原来我们分好的组, 靠你们小组的力量, 找一找这几种东西之间的关系, 然后自己再举出有相似关系的两组植物和动物。好了之后, 大家推选组代表, 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有没有信心?”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 都开始认真、积极地探讨起来, 还有的找资料, 非常热烈。以上教学过程, 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主体地位, 而且还借助于教学形式的设计, 使学生自己就产生了疑问, 并激起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他们就带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与到寻找答案的活动中来。我认为, 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在教学设计时, 就应充分地考虑到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并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他们在产生疑问, 解决疑问的过程中, 学会知识, 理解知识, 学会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际上就是教师独自表演的“独角戏”, 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观众,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 由于教师的自主性较大, 所以就派生了“满堂灌”“一言堂”“体罚教育”等错误的、违背学生学习知识基本规律的落后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泯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天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机会, 造就了很多有知识, 却没有创造力的高分低能所谓“人才”。事实证明, 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 提倡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 所以教学就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要和谐、民主、平等地进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有可能、有勇气进行创新思维。具体来说, 就是生物教学时,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 要使学生体会到自己被尊重。生物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始终使课堂氛围处于一种和谐的、有趣的气氛中, 让学生感到, 学习生物是一件十分轻松有趣的事情。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 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在生物教学中, 许多的知识点都有很多相似点, 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点, 这就导致学生有时会把知识弄混。这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 使学生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进而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同时, 也在比较的同时, 又学会了一种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 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 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精神, 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开发一些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另外, 生物教学当中, 还会遇到很多的, 根本就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过程, 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 这也可以运用类比方式来解决,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3

(一)国家前途命运的需要

21世纪的主导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纵观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谁创新,谁就进步、谁就发展;谁不创新,谁就倒退、就落后,最终不打自垮。创新如此重要,那么创新的基础在哪里?在教育。国际21世纪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教育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只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提高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我们的国家才能领先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学科,要从国家的兴衰前途,从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现代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全面地、多角度地来认识教育教学,从而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个人前途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把这种意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的新型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也就是说,要培养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倾向性的形成,使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创新才能得以展现,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若不适应这种对人才要求,将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可见,思想政治课在整个中学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个人前途的发展尤为重要。只有注重学生个人前途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素质看,存在着部分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

教育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当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的根本大计。影响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的人才成长打下好基础。教师会教学生才能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他们对真和善的渴求,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素质。这就说明,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增强德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素质低下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热爱科学和尊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教师应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精神。但有一部分教师对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缺乏坚定的信仰,職业道德观念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治学态度不严谨,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例如随着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眼光也变得势力起来,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表现为对富家子弟偏爱,对贫寒子弟态度冷淡,这样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坚定的信仰,忘记了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课堂上散布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言论,作出有损政治教师形象的行为,在学生当中产生不良影响。

2、知识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当前,一些政治教师缺乏继续学习研究的意识,知识更新跟不上。主要表现在:对开新课信心不足,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力不从心;二是教师的专业基础不牢,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不够。三是轻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相关学科知识面狭窄。因此,无法进行创造性教学。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但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并不多;有些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深入。

3、科研素质不高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具有科研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科研的特殊能力和科学品质。现今的有些教师科研素质不高。首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不善于用理论指导教学。有的教师尽管教学上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很难上升到理论,对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改革的方向把握不准;其二,中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方法,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科学素质不高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政治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几乎变成了单纯从事教学的“教书匠”。

(二)从教学观念上看,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的问题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片面地认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片面地重视教育的阶级属性、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等等,并且对教育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片面的解释,这都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使思想政治课成了一种单纯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扭曲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导致了重知识、轻行为、喊口号、搞形式的局面,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入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怪圈”。同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怎样写,我就怎样教,复习资料上有什么题目就叫学生做什么题目,会考联考中考高考的分数才是硬东西。所以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基本上都用分数制和等级制,采用评语制的太少。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存在教学方法枯燥单一,不能独立的开展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由于过去教学中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达不到相应的学科水平,并且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学了、背了、考了、忘了”,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讲解、讲读法的教学方法,在采用讲授、讲解、讲读法的同时采用谈话、讨论法的教师也很少,采用演示、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方法的更是寥寥无几了。只是用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僵死的概念。这不仅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虚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求知欲和健康独立人格的发展。以往的教学主要是课堂,而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理解教材和接受教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习惯了教师教什么,他们就背什么,教师不教的他们就不会。但是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就会使学生厌烦,使他们对政治课失去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开展各种与课堂相关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他们参与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和教学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们的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4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进行教育改革。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思想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轻度智力障碍或中度智力障碍的中学生。因此,他们在接受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就不可能象同龄那样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在安排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基础文化课的同时,又先进行烹饪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与传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

现在有这样一些看法:创新精神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那只是少数人具有的能力;进行创新,那只是搞研究的人或科学家才能办到的。其实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只有少数人具有,后者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指导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期的体现,也反映了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人们不仅善于学习和吸收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其中后三项就与实践能力有关。教师明确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内容,才能扩展思路,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环境

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做,极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极其严厉的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平易近人的人,大家都愿和他相处。71

因此,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包括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口气、气氛等。在学校,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见到老师,远远地避开了:或者见到老师理都不理,象陌路人一样。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能“信师道”,而且教师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宽松的环境需要教师做到与学生平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西方的很多国家,有一个基本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与学生平等。这体现了把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宽松的环境,除了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还表现在课堂管理上,那些把学生的所有时间都给予统一安排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是“一刀切”,它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自由与心灵自由。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独立自主地参与教育过程。我们应当这样评价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愿意努力学好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学好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头,学生是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应把时间与自由更多的还给学生,给学生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给予学生以适度的自由,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犹如飞上高空的风筝,看得更高、更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如其面,各有不同”,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为有的学生大胆泼辣、敢想敢做、实践操作能力强,但比较浮躁;有的学生不爱言语、性格比较内向,做事认真仔细,但接受能力较差等等。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外界事物的表现也不一样,甚至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认识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不能简单把学生分成好学生与差学生,而应该看到,他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教师在施教时,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优势,避其所短。如对那些活泼好动,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授权他们组织一些活动,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往往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力。而对于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来带领,带动发挥他们的一般创造性。在别人的帮助和带领下,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尽力得以自我实现,这也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蕴涵着创造与成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有了目标,有了动力,那么,他就会想方设法来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

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立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树立目标,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实现目标,培养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创新与实践能力。我所教的班级是初中职业先修班,学生在校除了学习基础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烹饪专业课,掌握一定的烹饪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将来的谋职立业打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实践。如在教冷盘围边的课程时,根据原料的特点,让他们搞一些小制作。由于正确的引导,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了几个以至十几个小制作。2002届的乐飞同学能够独立制作并完成十多种花色各异的围边小制作。2003届的钟超同学,在校学习不到二年,暑假期间,就能在家里做几道家常菜。同学们每每谈起这些,都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教学时针对不同的菜肴特点,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比赛,对于那些敢于创新与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地进行总结表扬,有的被评为“实践能力标兵”,有的被评为“创造精神标兵”,极大地带动了全班同学创新与实践的积极性。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经市劳动局的考核取得了中式烹调师初级技能或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5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段,论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是创新与实践带来的成果。从社会背景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

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21世纪的今天,如何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多角度学校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

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一、不断关注学生需求,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新认识

第一,一定要关注和把握好大学生的需求,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把握住了同学的需求,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二,一定要照顾到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广大同学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第三,不断灌输新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要深入把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真正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实践好,关键在人,希望在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身上。因为只有大学生全面成才,只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才能深入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因此,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条件就是大学生必须接受了我们党所坚持的理念与认识。

二、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个别化、差别化和针对性水平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对各种知识信息和社会思潮反应敏锐,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判断能力。相比较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因为这是目前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另外,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腐败、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技术创新平台

6.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

三.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中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引导树立创新发展观,我们现阶段学习的都只是课本中较陈旧的知识技术,还未接触当下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因此我们要有自我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只是,而是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只有树立创新学习观,改变传统机械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加强自身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争取在实践中将社会工作与校园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进行自觉学习,创新学习,使自己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从学校环境方面考虑,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拓展课本,将丰富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包括知识价值判断能力,知识选择加工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进行积极的创新活动,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再次需要改进教学,实验技术设备。我们都知道,信息化开辟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高等技术教育要抓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的机遇。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使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主要渠道的课堂优势。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便变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创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实践课、创新发展课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呢?现结合笔者在课改实验中的体味谈点浅见。

一、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为了尽快适应课改,使教学改革走在课改前沿,我校成立了课改小组,将改革方案课题化,并逐一分解到每个组员身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验。作为组员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益。深切体会到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功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兰州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我注意找出文章中的扩充之点,针对以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重点部分详讲,对次要部分略讲,而对没有的内容则干脆不讲的状况,我觉得文章的次要内容和没有的内容就是创新的空间,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在学习完整篇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知识延伸的课件:你还知道了草原的哪些知识,能告诉大家吗?很多学生将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讲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小资料中知道了我国四大草原的状况。草原的占地面积、草原人民的民风习俗,还知道了目前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扩充了知识,而且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对知识面广、喜欢读书读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同学及时给予了鼓励,这又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质疑的关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问,在质疑中重过程,不只重结果,而应重意识、重过程、重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了抓异点,尤其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如对“春天”一词的解释,词典中的解释是“春季”,而学生说,春天就是草绿了,种子发芽了,冰河解冻了,春暖花开,小朋友们脱棉衣了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再比如在欣赏优美的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哪些句段,为什么喜欢,将喜欢读的课文读给大家听,再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注重了个体感受,学会了自主探索。

三、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7

一、大胆求异, 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处理事情, 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大胆求异, 突破思维定势, 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 (逆向) 去想, 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做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 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 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 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 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 使水离人, 砸缸放水, 救了落水的小孩。在现实生活中, 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 可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 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发散, 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 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 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 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 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 情况十分危急时, 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孩子。当然, 教师在引导学生想出种种不同的方法之后, 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 经过讨论, 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三、启发想象, 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 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增扩续补想象。

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 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 十分含蓄, 可让学生想象, 续写想象作文。如教完《粜米》、《凡卡》、《穷人》等文后, 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 让学生想象补充。

2. 画图想象。

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 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 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 并受到美的感染, 让学生按课文描绘, 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 没有作任何描述,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可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 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 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 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 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主动探索, 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 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 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如教学《月光曲》时, 出示课题后, 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教给学法, 促进创新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8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障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先生充分论述了教学气氛的创设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是一对一的形式,把学生带到一个预设的模式中,得到的都是统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教师主导了一切,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互评,自由发表其见解,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学会质疑、学会辩解,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自信、成功的乐趣,并与老师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把情感压抑在一定范围内而难以表达。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新颖

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枯燥,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的服务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科学地处理教材,调控教材,规划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断激发学生创新。

让学生学会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要创造,就必须要解决大家“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体现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发现,这种“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称为思维的灵活性,它是创造性思维最生动的核心。让学生学会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模式,根据题中隐含的条件,利用整体思维,使解题过程简洁、易懂,可以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三、鼓励大胆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大家都知道,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种,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第一时间看出,突然顿悟却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去向成功的阶梯,在培养思维直觉性的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教学往往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增强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加强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

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考虑以下两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还应考虑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2)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设计练习题。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创新技能。

五、参与活动,主动探究激发创新

课堂中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参与活动与教学过程相互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脑探索发现。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媒介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探究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发展。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要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六、指导学法,讲究策略,培养创新

学习策略是指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变化,采用合理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手段。指导学法、讲究策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基础。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技巧,把科学的学习方法纳入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多角度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

培养学生创新,教师必须让学生具有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后的自我成就感,是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成功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面向全体学习参与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感受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守护着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教育工作者必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幼明,刘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9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为以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本次调查。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

1.你认为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A很重要B 比较重要C 一般D不太重要

2.你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A 很强B 一般C 不强D不确定

3.你曾经有过小发明或小创作的经历吗?()

A.有B.没有,但想去试试C.没有,也不想试

4.你是否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团队()

A 很愿意 B 不愿意 C视情况而定D不喜欢科技创新

5.你认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该由谁主动?()

A.学生自己B.老师或学校C.学生干部D.社会

6.你对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评价()

A 作用很大B 作用比较大C 一般D 基本没作用

7.你认为自己所在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

A 很好B 比较好C 一般D 不太好 F 不清楚

8.你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几次科技创新活动或相关类似的实践活动()

A 0次B 1次C 2次D 3次及以上

9.你目前所了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多选)

A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B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C1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D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F学生科研立项G校内外科技创新比赛H 学术报告I 其他

10.你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是()(多选)

A 知识讲座B科研立项C 技能培训D 创新比赛

11.你倾向于怎样的途径来增强你的实践能力()

A 学生社团活动B 参加社会实践C 勤工俭学D 做社会实践调查E 义务志愿者F 科技创新竞赛G 科研立项H其他

12.你认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方面是()(多选)

A 理论知识水平B创新思维能力C 获奖后对读研、找工作的帮助D 没什么帮助

13.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多选)

A.学生的成绩B.学生的性格C.学生的兴趣D.老师和学校的引导

14.你认为影响自己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A 自身不重视B 自身素质不够C 缺乏教师指导D 经济、物

质条件不具备E 没有合适的平台F 没有合适的队友G 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H 被谈恋爱、就业等现实问题干扰I 其他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10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实验课成了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步骤、要求进行模仿的过程。实验准备得非常仔细,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和具体问题,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到过程设计等都做到步骤详实,面面俱到,深怕学生“越雷池半步”。鉴于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提问,勇敢质疑。

一、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应因势利导通过新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提几个为什么。如盛满水的烧杯中多放了一些回形针,水为什么不溢出?烧瓶中的水已烧开,但瓶底的小金鱼为何却安然无恙?又如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猜想并进行实验。一些同学生活经验丰富,给小烧杯加了一个密封盖,结果水沸腾时温度明显超出100℃,这时可适时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整个课堂也会如实验一样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均被调动起来,他们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在研究,最后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加盖后杯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及时表扬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让学生愉快思考,大胆设想,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器材不多,操作限制因素多,加之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中说明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对现有实验进行大胆创新。

1.我们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目的、要求,提出新的实验课题,从而改进原有的实验,进行新的实验。

2.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器材,提出在新情况下测量原有物理量的方法。如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提出如果测量工具中只有弹簧测力计没有刻度尺能否正确测出机械效率,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或计算;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如果只提供一只电流表而无电压表怎样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等。

3.另外还可以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如电学部分可以提供电源、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要求学生设计出多个实验。

4.在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时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如完成冰的熔化实验及测定密度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测量几组数据然后用描点画图的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有效措施,实验设计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从学生及实验具体情况出发,注意控制实验难度,逐步提高设计水平,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开拓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其自主地获取知识,主要程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评估、交流合作等。在具体操作中可包括上述程序的全部内容也可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内容。如在学习机械效率后,教师提问斜面的机械效率大小和斜面粗糙程度有关吗?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1)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后提出:可能跟粗糙程度等有关;(2)进行实验设计。a.选择器材(自主选择);b.设计方案;(3)得出结论;(4)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实验方法进行论证,哪种方法更好等等。

探究性实验教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以能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对已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拓宽实验功能,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光学知识时可让学生磨制冰透镜,自制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利用光学知识测定校园内旗杆高度,测定凸透镜焦距等;学习力学知识时可让学生制作潜水艇模型、小天平、杆秤等;学习电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指南针、小电铃等等。

五、几点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积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搞好实验教学研究。正确处理好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的关系,尽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操作的时间和动手机会,有发挥个人创造力的空间,而不是被动按照老师要求机械地完成实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确保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心得 篇12

高中阶段以鉴赏教材为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建立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具体说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性质和特征主要表现为:

1. 学科往往涉及到综合知识

众所周知, 现行教材是以美术发展史的编辑顺序主要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 同时, 政治历史背景在各个艺术时期、艺术风格, 甚至每一幅艺术作品上有着重要表现。比如, 在介绍如意大利的万神庙、悉尼歌剧院等建筑艺术时会联系到建筑的力学原理, 在讲到青铜的铸造工艺时会联系到化学方面的金属元素知识。可见, 高中的美术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要讲好这门课, 教师需要掌握大量的综合性门类知识。

2. 教学内容中应注意突出主体性

如前所述, 有些老师有可能会过犹不及,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涉猎其他学科的趣味性, 美术课有时候不伦不类的变成了一堂语文课或者历史课。这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很大的反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纯粹的吸收知识而不容易变通。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应当严格把握将美术知识的教与学作为主体, 而把相关的, 可以联系到的其他各科知识作为激发兴趣的导火索和点火石。

3. 教学内容应具有合理性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 因此在选材的时候就存在点与面、难与易抉择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 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精选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不同的艺术素养能力和层次水平,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要知道,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可以让教师在教学时事半功倍, 也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

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1. 重要性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精神领域, 这个特点就决定了艺术教育不仅是艺术技法的教育, 更应该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技巧, 就能在艺术殿堂里游刃有余, 就能够随心所欲创造出最能表达个性的作品。在高中阶段,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课程, 更应着重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力, 是面对社会的困境时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同样的, 作为学生, 学习美术的任务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某一绘画的技能技巧的掌握, 更要重的是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思考和逐渐把握。

2. 作用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 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可见,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因为身处历史的、民族等差别, 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种种区别, 这直接导致了对美的个性化特征的表达。

在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 美术教育教学的学科特点表现为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 这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延续, 美术教学背负的使命应当是培养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加成熟的认识和能力。要明确的是,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智力特征, 但更多的应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体现。长期以来, 传统教育培养出的是教条化的, 没有自主意识和表达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在参与社会竞争时, 往往处于劣势。要看到,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必须是那些具有勇于开拓, 锐意创新, 勇于尝试的精神和本领。这种创新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要求表现在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和自主动手能力的提高。这种卓越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展现的是, 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和善用机会的敏锐性和素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今天, 在“振兴美术的希望靠美术教育”的共识下, 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 落脚点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们美术教育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 美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 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培养路径

1. 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智慧和成就的开端和起点,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 才能主动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面对高中美术鉴赏的课程, 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兴趣, 对作品的背景做好充分的说明, 并对当时的故事加以描述。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来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兴趣盎然。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产生的基础,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 我们需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讲述课本内容的同时, 可以适当穿插与之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发挥其想象力, 有利于创造性的产生。

3.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 课本的知识似乎枯燥乏味, 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 使学生主动学习, 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另外, 教师也可以借力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 在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中国石化财务下一篇:文学巨著昆虫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