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中文字幕

2024-05-18

哈佛幸福课中文字幕(共6篇)

哈佛幸福课中文字幕 篇1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休整,时不时地放下工作,放松一下自己。我想邀请你们参加一项传统并且有历史渊源的休整节目,犹太安息日。这周五晚上,哈佛的Howard Hill和Hervat将邀请大家来Mac中心享用犹太安息日大餐,欢迎来到Mac中心的露天平台,和你的朋友们一起享用免费大餐,我们的Tal Ben-shahar教授将发表讲话,中心将于六点半开门,晚上七点开始,如果想参加请迅速在Shiva1000.org上回复。所以人都欢迎前来。

大家好,我还被要求替女子垒球队通知大家。她们原来是要到这里通知大家的,但是她们现在正在进行一场比赛,一场被拖延的比赛。这周六和这周日都有比赛。还有男子棒球队,所以请你们去为她们欢呼,还有一个通知,他们听不见,抱歉,好的。好的,就是5月21号,九点十五分开始决赛。希望你们可以过去看看。是周一,好的。

每年只要我一讲到完美主义的课,就有点坏事发生,第一年,我是记得我把电脑放在家里,第二年投影仪有坏了。而这一年我忘了带电源线了,把电源线放在家里,所以希望这点电源支持一个学期。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只能面对不完美了。但是其实也没关系的。这肯定是潜意识的问题。因为这也太巧合了,每次都有这些事情发生。的确是这样,那么上次我们讲到哪了,上次我们讲到你们是如何学会走路的,我们讲到你们是怎么学会画圆圈的,都是通过不断的失败。如爱迪生所说,‚我通过不断失败以致成功。‛我们从那些顶尖的运动员身上看到,不管是Babe Ruch还是迈克乔丹,我们从最顶尖的生意人身上看到,不管是IBM创始人Thomas Watson还是Anita Roddick美体小铺的创始人,我们从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上看到,最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最多的人。而他们就是那些,深刻明白失败的价值和重要性的人,我向你们保证他们没人喜欢失败,失败让人受伤,让人极度失望,让人沮丧,也经常使人尴尬,但是那些最为成功的人,都会认识到失败和从失败中学习的价值,有一本非常好的书,是由我的一位导师最近完成的,他在商学院教了几年书,他是一名在南加州任职的教师Warren Bennis。Warren Bennis写了一本书叫做《极客与怪杰》,在这本书里,他将非常年轻的顶多30岁出头的年轻的成功人士和老一代的真正有所成就的跨时代领袖人物,他们躲在七十岁八十岁甚至九十岁以上。他将两组人进行了对比,极客指那些年轻的,怪杰指那些年长的,而他发现,有一些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意义的差异,存在于年轻的二十多到三十出头的成功人士和年长的成功领袖之间,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对于年轻的成功人士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他们也经常谈论这个。但对于年老一代的成功人士那里,这几乎就是外来观念,这是什么意识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总是处在工作中,在那个样本中所有人都是男性而女性则呆在家里负责生活的那部分,所有说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丈夫负责工作,妻子负责照顾生活。在年轻成功人士的样本里,男女都有。那他们自然会谈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两代人之间还有其他的不同,但也有一个相同点,这一点对于两代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至少有一次,一般来说是多于一次,显著的失败。Warren Bennis称之为考验,一次灾难。无论是一次重要的竞争失败,或者失去工作还是受到了侮辱失去了亲人。一些严重的失败,一次失败的经历,这是两代人共同拥有的特点,他们都将失败作为一个关键点,一个生活的转折点,一些帮助造就今天的他们的因素。再说一遍,我不是说已经发生的是好事,而是他们能好好利用已经发生的事,每个人都会经历考验,都会面临困难和阻碍,但是那些极度成功的人,如Warren Bennis书里所写到的那些人,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好好的利用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将这些事情看成机遇,一种学习的经历,一块垫脚石,这就是失败对于适应力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我们继续来定义一下完美主义吧。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定义。我们经常提及这个词,但我所要说的完美主义是什么?我的定义是一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尤其是在我们最在意的方面,主义‚失能性这个词‛,不只是对失败的恐惧。好吧,我也不认识哪怕一个不害怕失败也不会因为失败而感到尴尬或沮丧的人。这是很自然的,这是人性,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但对失败的失能性恐惧是一种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裹足不前的恐惧。而我要在这个定义中强调的另一点是‚尤其是我们最在意的方面‛。你们也明白,我在玩大富翁的时候可不是完美主义者,这也不是因为我的确很有竞争力,但对我来说胜败不重要。但是完美主义确实是我生活的重心,比如说,就如同我提到的壁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学术对我而言也非常重要,和别人的关系对我来说也非常才重要。在这些方面,我就体会到了完美主义。也是在这些方面,我必须并且一直在努力。在这些方面,让我详细说明一下,这是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旅途的时候,也是我们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方式,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基模。重点在旅途上面,一个最求卓越的人仍可能和完美主义者一样。或者比完美主义者更有野心,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他们面对旅途的方式。我来举个例子,首先是完美主义者,他正站在A点,他想到B去,什么是最完美最有效的方式呢? 就是直的路线。这就是完美主义者在面对旅途时所抱有的认知和情感的基模,怎么从起点到终点?一个最求卓越的人,和完美主义者一样雄心勃勃,也想从A点到B点去,没什么不一样。不同之处哪里?对于这段旅途,认知基模上的不同。最求卓越的人明白,当他进步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失败,一个最求卓越的人明白,有时候他不一定能拿他想要的分数,但他会吸取教训,一个也明白在恋爱关系之中,根本就没有完美的恋爱关系,所以他会犯错,她也会犯错,但他们都会不断地吸取教训,然后他们的感情不断地变得更加牢固。最求卓越的人明白,他需要不断的失败,五次十次有时候一万次,就如同我们了解的爱迪生的故事一样。一样的野心勃勃,但是基模有所不同。我必须画出许多不好的圆圈,在你们画出Vicent之前画出的那个圆之前。

现在的问题是哪个才更现实?拥有这样的基模是否现实(直线基模)?或者说这个(非直线型)才比较现实?我想这是很明显的。要达到成功可没有直线的捷径。要达成一段快乐的恋情也没有捷径。要发明电灯泡也没有捷径。学好心理学也没有。想成为好的父母和朋友也没有,我们会犯错。而且自然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守。追求卓越就是要克服困难,是啊,我也希望我能直线的从A到B。我希望我能做到,我希望我不必经历失败,我不喜欢不断地失败和打壁球输掉,我当然也不会喜欢和我的妻子意见不合,我甚至希望宁愿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然后我就可以到处飞或者到处飘。这是现实,而这就是幻想了。当我们的心中存在这个基模的时候,我们就让自己反抗自然规律,就如同我们不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不可和沮丧,我们活着,那么多人也活着,哈佛有不少人,不只哈佛,所以地方都有,时常沮丧,因为在他们心里一直有这样的基模,再说一遍,这不是说我们该享受失败,但但我们有这样的基模的时候,同时又不享受失败,我们就会因为难以接受事实而沮丧,拥有这样的基模也会有后果的,我就想讨论一下这样的后果,怀有拥有这种基模的人的一些特征。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完美主义者,就如我说的我们都存在一个闭区间内,确实有些人,确实有很多人更接近这个区间的这端,我想和你们分享这些特征,都是那些,都是那些记载在文学作品之内的,有很多人都拥有这样的特征,你们大多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这样的特征,而不是别的特征,这也没关系。所以这些特征,除了都已被心理学著作,详述之外,我都有过体会,或现在仍有所体会,所以这些特征对我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他们本身也非常常见。

第一个是自卫性。在争论和讨论中,完美主义中都有自卫性。为什么?因为批评在定义上就是一种对于我们的直线方式的偏离,这就是不完美,这就是一种挑刺。就是我没做到完美的事情,我们都不喜欢偏离我们所持基模的东西,记住了,我们的心是不喜欢内在和外在之间的脱节的,我们需要的是平衡是一致,我们不喜欢横生枝节,而如果我们心中抱有的是完美主义的基模,而批评又是对其的偏离,我们就会变得有自卫性,这是我多次有所感受的。并且也是我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附带一提,或者说正好相反,一个最求卓越的人是心胸开阔的。他会欢迎是不是的建议和批评,这不是说他或她喜欢这样,而是他或她明白这是必要的。这是成长和发展的必要部分,完美主义者只注意到空着的那半个杯子。为什么?因为完美主义者为失败所困扰,被对直线的完美方式的偏离所困扰。而不管是什么,困扰我们的就是我们说关注的,他或她一直关注未能完成的东西,关注潜在的可能失败或者真正的失败。追求卓越的人,则会关注已经满的那半个杯子。为什么?因为他或她既享受达成目标,又学会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步,那就是旅途。即便是失败也能是机遇。

--------------木

理-----------

完美主义者会过度一般化夸大化问题,非黑即白,要么是完美的,要么是一无是处。我们等一下就能看到,这样的‚全部或没有‛的对立于现实的方法造成的后果。我们又谈到了明白现实是怎么样的,明白事物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说没有自我接受的;对于最求卓越的人来说,能够接受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弯路,而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能够接受个人的失败,能够接受自己视作一个整体予以接受。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只有一种方式是合适的,并且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任何提升的空间,没有任何偏差,更没有问题和错误,只有一种方式,而不是动态的。更有弹性和自发性的过程和旅途,在行为中自我证实。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恐惧来自于内心的自己将自己视为失败者的失败,也恐惧他人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就是为了维持那完美的幻觉。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恐惧来自于内心的。自己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地失败,也恐惧他人将自己视为失败者。就是为了维持那种完美的幻觉!而不是将失败视为反馈,不是说要享受失败!我还没遇到过享受失败的人!而是要将失败视为一种反馈和成长的机会。完美主义者只想着怎么到达这里,他们只关注这个,只针对目的!直来直去的,别的事情根本不重要!如果它不能让我达到目的的话,但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旅途和终点都是成功的一部分。这样的基模上的差异,会导致很多的后果!

我在这里列举一些。第一个就是完美主义者只能感受到,最多也只是,暂时性的轻松!是的!他们会感受到持续的压力,但当他们达到目的以后,他们感到了轻松!这就是典型的逐利者!

我来给你们讲一个这样逐利者的例子!一个人,我们姑且称他为X先生,去上学了,上学。在那之前,他一直很享受学前的生活!而他上学以后,就开始有压力了。因为他明白,他必须很努力地读书。并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来上一个好初中。因为他父母想让他进的那所初中,竞争很激烈 非常不好进。他确实进了一间不错的小学。但是现在他要为初中而努力了,所以他有了压力,他并不享受小学生活。但他确实感受到轻松,在假期到来的时候,在全家去度假或者考试结束的时候,在他可以不用担心考试和朋友玩的时候,他经过了小学阶段,却不怎么喜欢。他感受到轻松,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在他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感受过的那种:对于学习的热情与喜爱。他后来进入了梦想中的初中。那所他一直想要进入的初中,他做到了,他只在前两周里感觉非常高兴。因为他要开始考虑,他梦想中的高中了。为什么?因为那所高中,是进入全国最好的那些大学的垫脚石。他也很想进入间全国最好的大学。所以他在初中又很努力地学习!他并不怎么享受这样努力的过程.但是他成功了,他进入了梦想中的高中,他很兴奋,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他已经是全国最出色的孩子中的一员。进这所高中不容易,但是他做到了。然后他又开始学习,他又只开心一周,压力又来了。因为这所高中里面竞争非常激烈。他必须加入两个运动队,还有三个学生组织,因为他必须充实他的简历好让自己进入梦想中的大学。他过的很挣扎,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是他对自己说:‚这只是暂时的,痛苦是短暂的,等我进入了全国最优秀的大学就会有回报的‛然后他付诸行动。在4月2号,一封信来了!信的信封很大,他打开信知道自己成功了。他又感到非常的兴奋,甚至比进入高中时还高兴,然后他说:‘现在,我终于能放手,好好的放松一下了。因为我已经进了这间大学,我的人生从此稳定下来了!’接下来他十分享受高中的最后一年,还有假期以及进入大学的第一周,他很兴奋,这位X先生。但是在第一周过去后,压力又出现了,因为很快就会到其中考试。而很快又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并且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努力,因此他也必须非常的努力。因为他想得到他的梦想中的工作,他在大一暑假的时候得到了理想的实习机会,但是压力又继续出现了,他感受过轻松,也感受过愉快的时光。但是这些都是在考试结束以后。或者假期即将到来之前,或者是在假期期间。但是每次都一样,压力又出现了,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不开心。因为这一切都是他想要的,他非常想要这些,多于别的一切。他说:‚好的,只要我得到这份工作就好了!为什么?因为那份工作能让我进入最好的商学院。这能让我在一千六百个一同毕业的人中脱颖而出!‛所以他继续努力,继续充实他的简历!他是三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担任两个的部长!是两个大学运动预备队员,一个正式队员。还要加上每学期五门甚至六门课。为什么?因为这很困难,竞争很激烈。这就是适者生存,不付出就没有收获!大学最后一年到来了,他又有压力了。但是他得到了那份工作,他很高兴!这就是他想要的.这就是他所预想的。现在他很高兴,然后8月3号到了。是他正式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他上班去了。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最高等学府的。毕业生都是最优秀学校的学生。他觉得已经功成名就,却只高兴了两周,因为在两周以后,他又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比大学里的压力还要大。他没有时间再像大学里面一样在饭堂里悠闲地吃饭。他每周工作八十到九十小时,一点也不享受!但是他会做到的,他会做得很好的!他会得到一封很好的进商学院的推荐信。在从商学院毕业以后,找到一个真正的理想工作并享受生活!然后他真的进了最高的商学院,也找到了他最好的工作。工作上,作为一个员工,他很高兴!事实上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他赚钱赚的很多,那三年前看起来难以忍受的助学贷款,现在一下子就还清了。他感觉很棒,他有了一间很不错的公寓.他成了员工,他很兴奋。他很高兴,‚我终于做到了!‛但是过了几个月,压力又回来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员工。他非常非常想成为合伙人。但当他成为合伙人以后,当他获得了‚终身任期‛以后,他的生活就可以安顿下来了。他继续努力工作,奋力拼搏。他不怎么喜欢他的工作,只要再努力多一点,在忍耐多一点痛苦,然后就会有真正的回报了。在艰苦努力了五年以后,他有做到了,他成为了合伙人,事实上,也是那个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他很兴奋。他休了一个长假,然后回来工作。斗志满满,因为他现在是所有者。是这个著名的公司的所有者之一。现在他也已经成家了。他买下了市郊的一所大房子,非常贵。但他轻易买下了,他也买了一辆豪华车。他还有了一个司机,他感觉真的功成名就了。他感觉良好地过了3个月,压力又来了!因为他只是一个初级的合伙人,他能成为高级合伙人吗?这可能吗?好吧!只有努力工作才可能。因为没多少人能爬到金字塔那么高的位臵!越来越难了,但是他会成功的。他挣扎着,忍受着,一点意思也没有。但是他成功了,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一次,他在Hamptons区买了一栋房子,用来度假和休息。还有一辆新车,更大也更快!然后他说:‚我终于,终于能够放松了!‛然后他开始放松自己,过了两个半月,压力又来了,因为他只是个高级合伙人,但是常务董事只有一个,想得到那个位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决心要当上常务董事。他一直是明星级人物,没理由止步不前,这对他来说没什么乐趣可言。他没有花多少时间和他爱的人在一起,而因为他心中的焦虑他必须证明自己。足足花了七年时间,在这七年里,他在物质上已经很富足了,只是愈发缺乏时间,他不断的奋斗,最后终于成功了!董事会发表了人名声明,他登上了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新闻。X先生成为了这件传奇公司的常务董事,他的朋友祝贺他,他感到万分自豪,他很快乐。但是随后焦虑回来了,有一天他走进办公室里,坐在椅子上,脚搭在桌子上。他已经成了老板,成了掌门人,他回头就可以看见中央公园,那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他真的是而不是修辞的说,他真的站在了世界之巅。然后有人敲门了,他被敲门声吓了一跳,因为一般来了人他的秘书会向他通报,访客不会就这么过来敲门。毕竟他是站在世界之巅的人。于是他走过去开了门。来人是董事会主席,他们俩互相打了个招呼。然后董事会主席说‘今年的盈利记录,非常棒,不可思议,您做的太好了!我们都为您而骄傲,感谢您的存在!但是,您应该退休了,您已经72岁了。’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

最佳情况下,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描述。我只是着重描述了几个特殊的阶段,这也不是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但是,总的来说,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只关注从A点到达B点。然后轻松半个到一个月,然后...B点又变成了新的A点。然后就像一直不断向上爬的老鼠,你们必须现在就问自己,不!现在问那还要等多久?你们必须现在就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给的是一个生意场上的例子,其实对于其它领域也一样!不管你是想成为一个医生,是因为能否上到最好的学校而有压力?是想要最好的公寓?最好的实习机会?最想要的好的,最高的职位等等!或者你是打算为非盈利机构工作。无论你是留在学术界,还是成为律师,都一样,都是在不同领域重复X先生的故事。这样的情况适用于任何方面!问题就是‚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要记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不会放弃自己的雄心!但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也不会放弃整个旅途!我们很快也会讲到,追求卓越的人,不仅仅不会放弃整个旅途,或者结果,他们常常会获得更高的成就!我们很快就会讲到,追求卓越的人,并不只关注短时间的放松,还关注长久的满足,是的,生活中会有起起伏伏!但是,也能够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天!在大学里的经历,和朋友们美美的吃了一餐的经历,阅读名家的作品的经历,上有趣的课,参加有趣的课外活动的经历,并且重视这样的经历,而不是忽略它们。不是把这些看做普通的,为了成功的最终目的。

我们必须经历的事情,你或许会非常渴望成功,但是你所在的却是此时,此地,不是别处。你们也知道,我从来没有,或许你们有,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完美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那么对每个人来说,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为失败所困惑的完美主义者,只是专注于失败而追求卓越的人,则会发现路途上每一步都有成功的机会!甚至在失败中也有这样的机会。完美主义者常常讲时间浪费在必须读清楚每个字,‚我要做到最好,拿满分!‛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要么我交上去一份完美的论文,要么我就干脆不交论文,要么我就拿到A,要么我就一无是处。要么全部,要么没有,有时候这是合适的,有时候追求卓越的人也会持有这种态度!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医生,你想做一场完美的手术,你课不会说‚好吧!没关系啊!我切对了八块应该切的东西‛没错,在有些场合,你会需要完美主义,但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其它方面,都不必要!甚至会伤害我们。

完美主义者往往倾向混乱!我是指多方面的混乱。比如进食问题,我来给你们提供一个,个人的例子吧!在我还在打职业壁球的时候,我必须控制我的食谱,要吃的健康吃的好!但还是产生了问题。我的生活中有一项重大的挑战!这挑战就是我母亲是完美的大厨。她做的蛋糕尤其诱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我在长大的时候,常常遇到的状况,痛苦的童年!我在壁球训练过后回家,饿的要命的打开冰箱,然后那里面有一大块蛋糕。不是一整个,但差不多四分之一个。非常大的一块,实在是非常诱人!我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这很好吃。我看着这块蛋糕,然后关上了冰箱门。因为我不能吃,当时我正在为一个重要的巡回赛训练。但是在三分钟以后,我回到冰箱那看蛋糕还在不在,为什么?你们中认识我兄弟的都明白,我兄弟的块头比我大多了,他对我母亲的厨艺的喜爱,一点不在我的之下。所以我去确定蛋糕还在那,确实还在。过了十分钟,我必须再去检查一遍,因为我兄弟在我视线内消失了几分钟。我以为他到冰箱那去了。所以我又打开了冰箱一次,蛋糕还在,然后我感到一阵轻松,大约五分钟以后,我又回到冰箱那里。我打开冰箱们,两分钟以后蛋糕就不见了。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要么我不碰,要么我吃完。这就是完美主义者持有的基模。不会说‚好吧!我就吃一块‛要么不吃,要么吃完!所以这就是完美主义者的基模。我要么成为超级模特,要么超重。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这是很有破坏力的,这会对我们产生各个层次的严重伤害!相对于健康的方式而言,好的,我就吃一小块。好的,我重了几磅,这算大事吗?我是人!我不是机器人,也不是芭比娃娃,更不是KEN,我说错话了!这很伤自尊,为什么?因为Nathaniel Branden写过很多关于自尊的文字,我们在未来三周内将会更多的讲到他。

自尊的第一个基础就是自我接受!要记得完美主义者是不接受自我的!第二个伤害自尊的原因是,完美主义者总会遇到长期且不可避免的失败!因为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而如果我一直失败或者视自己为失败者,那我还会有较高的自尊心吗?当然不会!另一个完美主义者容易自尊心受伤的原因,是他们更不愿意去尝试。而如果我不愿意尝试的话,其后果就是,更加低的自尊心。还记得自我知觉理论吗?相对的事持续的自我提升!不是一条直线直上去的,而是旋转向上的!完美主义伤害人际关系!

回想过去,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难捉摸,我基于完美主义,在人际关系中所犯的错误的类型,为什么?第一,自卫性!如果我一直是处于自卫性的位臵,如果我不能接受或者处理批评,那我就很难和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这样的情况喜爱怎么可能建立亲密关系呢?

-------

另一个完美主义伤害人际关系的原因是,我们经常,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看法一样,如果我是完美主义者那我期望的就是完美。对我来说是一条直线,对他人亦是如此。不论是对于我的伴侣还是对我的孩子和朋友。现在我们……我以前也说过了,没有完美的人。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可能感觉是完美的,在度蜜月的时候也是完美的。他或她是完美的。但是突然,我们开始发现对方的缺点了,那不是我一开始以为可以在一起的那人。当然,如果我期待的是芭比娃娃或KEN的话,完美的。但是对方可是人。如果我从对方身上期待的是完

理美的,我肯定会失望的。这也会引起沮丧,对自己的伴侣不认可,也常常会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持续成长的关系来说。这是我们会在谈论人际关系的时候谈论到的理想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个没有失败,没有不和的关系。理想的人际关系在包含众多积极因素同时也会包含不和,失望和争吵。那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这让人际关系随时间变得更加稳固。

关键是其中的度,你在人际关系中包含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各是多少?这里的关键不是只有积极而没有消极的因素,这样的关系是不健康的,这样的关系有过多的抑制与压抑。完美主义会导致焦虑和压力。总会有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不是兴奋。这就是PerterSenge所说的‚创造性张力‛。但是表现如何?那句已经镌刻在我们心中的‚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言呢?我是说我们很清楚地都知道我们必须要努力才能成功,那难道我不应成为完美主义者吗?而人们不愿意放弃这种方式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最快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通往成功的方法,但是最后事情往往都不是那样的。长久来看,追求卓越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进行了阐释。我来举出一些成果,一些原因。现在说说少一点付出多一点收获。首先,以终极货币的形式,用幸福来进行衡量。追求卓越的人远比完美主义者要更快乐,这很好,也很棒。但也不仅仅是在终极货币价值方面,在硬通货等物质方面也是同样的。不管是工作上的成功,还是体育上的成功,还是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成功。为什么,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追求卓越的人享受更加持续的成长。记住了,这个我从环保方面引用的词——可持续增长。不是关于创造富饶的环境的,不是关于回到以狩猎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时代去的。是关于以现代生活方式生活,是关于享受进步与现代性。与此同时,不从环境中索取过多,让发展得以持续下去。放到个人层面上也是一样的,完美主义者不会享受持续性的成长。因为他们不允许休整和偏离。所有东西都是不变的,如同一台机器。至于追求卓越的人,有所偏离,有所中断,也有休整,想必起来更加可持续。如果我受伤了。我的壁球生涯就结束了。因为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要么我就完全不训练,要么我就像世界冠军Jansher khan那样训练。同时追求卓越的人所拥有的固有动力也比完美主义者高很多,当我们有固有动力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再一段时间内持续地付出努力。如果所有的动力都是固有不会减退的,那就能上升到另一个层次获得嘉奖或者能得到升迁。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当我们被失败所困扰的时候,我们就更不会付诸行动。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失败的失能性畏惧。因为只要我们不行动,我们就不会失败,就如同我之前说的,追求卓越的人的自尊相比起来更高,而且如Nathaniel Branden所说,自我觉知是终点,而信念变成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相信我自己,如果我认为我能成功,如果我的过去有跌倒之后又爬起来的经历,那我就更可能成功。我以前讲过这个吗?好的。因为这很重要。要成功没有别的方式。你们读到了‚运气的因素‛英国的Wiseman教授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说的是,比别人有更多运气的原因似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实也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解释的。其中一个有更好运气的方法,便是尝试新事情,小事情,即使是你课后去食堂的路上,找一条和你每天所走的那条路有些许不同的路线。而她说,这些小事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小小的对于直线方式的偏离实际上能带来更多的幸运,因为我们开始看见以前没见过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只有一条路。没有偏离,没有进步,没有自发性。这些时常都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幸运‛。说到创造力。Simonton说,那些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那些失败得最多的。他们都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都追求卓越,非常有雄心,都明白要成功没有别的方法。John Updike一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作家,说过‚完美主义是创造力的敌人‛。

我们会谈到另一个作家。他对于我们如何克服这种完美主义有非常好的建议,他叫Samuel Coleridge。80/20规则。这条规则。了解这条规则并将其应用在时间管理上改变了我在哈佛的学习经历。那帕累托法则是什么呢?帕累托是100年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得出了这样的法则,并将其命名为帕累托法则。这法则表示,在大多数社会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他们也将这条法则应用于商业组织,那就是你百分之二十的客户给你带来了百分之八十的收入。这也被用于经济学的许多领域。而到最近被用于时间管理方面。比如说,在我们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而当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它改变了我对学术的态度。为什么?因为我意识到我不必将那些材料完全读完。再说一遍,这点别学我。我交论文前不必确认每一个t都写好了也不必确认每一个i上面都点了点。我开始遵循更多的愉悦原则,或者说快乐原则,于是我说‚好的,这才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我不知道这门课还有没有文学与艺术学院课程C14‚英雄‛。还能报名吗?这是我本科时候最喜欢的课程。而且这课程还不算太难。我完全可以不怎么努力也得到好成绩。但是我在这科的期末论文上花了50个小时。因为我写的主题是我非常关心的。但是我没有得A,对我来说毫无道理。但我仍然在上面下了大工夫。因为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至于其它课程,我只投入了能让我得到足够成绩的时间。不是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会说要么我就得A,要么我就不学习。另一门课,我不知道这门课还有没有,还是文学与艺术,Maria Tatar教的‚神话故事‛她现在上别的课了。我本科时看见她第一眼就爱上了她。我真不敢相信我就这么说出来了。那么,她拒绝了。其实我没有问她。也是在那门课上,不算太难的课。在许多层次上来说非常享受的课。又一次,我花了许多时间在这篇最终成为一篇以自尊为主题的专题论文之上。所以再一次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要么没有要么全部外,我还在乎什么。我的成绩确实下降了一点点。但是只是很少一点点。因为我在应用这条20/80法则。将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东西上然后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做好。而我在学术的其它领域却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打壁球来享受壁球练习。我有了更多时间来和别人交流,有时间去坐在法学院里吃一次五点开始的,持续两个半小时的晚餐。就是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的。另一个对于80/20的应用:我们每人在一天中都有不同的最有工作效率的时间。实际上,在一天中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这取决于我们是早起的鸟还是夜猫子。有的人早上6点或7点就起来了,然后他们立刻就可以工作了。我也闪这样的,我很早起床。对我很简单。我可以直接开电脑工作或去给孩子换尿布。很早的早上直接去工作没问题。但是到了晚上9点到10点就完全不行了。有人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可以熬夜到凌晨2点3点4点,那才是他们最有干劲的时候。这和我们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和我们的生理节奏有关。因为有人基本上没有人的周期是正好24小时的,大多数人都是23到25小时之间。对于周期是23小时的人来说,他们到了晚上就会非常疲劳。但是他们早上却会精神抖擞地起来。那些周期是25小时的人早上需要多睡一会。就是因为那些人我才将这课调到11点半。我知道是很早但是感谢你们的到来。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学到很晚。我的室友就学到很晚,从晚上10点开始然后学到12点甚至凌晨2点。这才是他们最有效率的时候。可我不是。我宁愿早上早点起来,我在晚上会很累,根本无法集中精神。我听说了这样的效率时段后,我改变了作息。我早早睡觉。在我的室友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上床睡觉,然后在我的室友还在睡觉的时候起床,然后在早上早早地把工作完成,做完以后去上11点的课。在早上的那3个小时内,我完成了更多东西更有效率更有创造性,比我在晚上熬夜有效率得多了。我刚才说到的那两样东西真的改变了我在这里的经历——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不是完美主义的方式,是追求卓越的方式。

大家都了解过‚流动‛了,MihalyCsikszentmihalyi谈论过流动是我们最良好的感受,最出色的表现,也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流动?我们焦虑的时候感受不到,就如完美主义者那样,我们无聊时感受不到,只有我们乐观愉快,兴奋的时候感受得到。追求卓越的人更容易感觉到流动,而那些一直畏惧失败的人,一直为失败所困扰的人,一直在设想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的人。我来谈谈完美主义的根源吧。因为一旦我们明白,就如我上次说的,一旦我们明白它是怎么来的,我们就更能克服它——完美主义的根源。

第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影响。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你们在录影带中看到的孩子,他们天生比我们更能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畏惧失败,他们却不断跌掉了又爬起。所以是社会的影响导致了我们对于失败的畏惧,确切地说,是这样一种在我们心中烙下的并且几乎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被加深的基模,那就是,成果才是真正重要的。当我们得到了某个成果的时候比如学会走路,做得好。在我第一年期末的时候得了A。真不错。只有我们的成果受到了奖励。过了没多久,我们就开始内化这种基模并且我们也开始相信我们接受它。当我们达成了某种成就的时候,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一直延续着。我们什么时候会得到奖金?在4月3号吗?当然不是。是在12月31号。或者说是圣诞节之前,年末。今年大家都干得不错。很好。我们什么时候会得到分数,还被别人轻拍后背表示做得不错?是在学期末,或是在考试后,我们完成了某些事的时候。不会再旅途中得到。换句话说,整个旅途都没有受到奖励。于是我们也就开始认为它是无关,是不重要得,只是到达终点的一种方式。只有非常少的教师,家长,组织,还有学校会奖励旅途,奖励旅途中的愉快。当然,也有很少的人会奖励失败,可这是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不好,这一点也不好,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追求直线。一种直接的基模。我们内化它的时候也付出了代价。这就是我们出生所在的社会环境,我们成长所在的社会环境,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很难以改变。我也知道我家里也有孩子。这太难以改变了,因为我自己也时常对孩子说并且专注于‚Shirell学会走路了,做得好。你学会走路了‛,而不是奖励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我们等会会讲到。

奖励付出的努力,甚至奖励失败应对与整个过程非常难。这当然也和准许为人有联系,准许看到人类本性的限制,而不是理想化,孤立地,分离地看待生活。因为这不可能。如果不是准许为人,而是要求完美的话压力是持久存在的。存在于媒体中。存在于工作中。存在于教育机构中。这无处不在。我们也为之付出了代价。

--------------以

现在我来给你们看几个例子。在那前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你们都知道,学术研究赚不了多少钱。进入学术圈的人,大多都不是为了钱。有很多学者,我也不例外,必须额外赚取收入。我也有额外的收入,而我希望和你们分享一下我额外做的事。我的眼镜掩饰了我有腹肌的事实。那么,他是真实的?这间房间里有谁是长这样的?我也没指望你们来回答。但我的意思是,他是真实的?部分真实的。这照片修过不少地方。但是没错,确实有人长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再杂志会看到什么?我是说,如果你们进一家杂志店里去。你们也知道这种杂志的,这些就是封面上的人物。十分完美,完美的存在,甚至更加。我们的KEN还有芭比娃娃都更加完美,我在谷歌图片上找了很久,来看看吧。‚科学的进步‛‚近代艺术的范例‛,就像今天的Cosmo杂志一样,不是么,看这个:‚性爱女神的秘密‛我是说,这甚至不是‚性爱人类的秘密‛那还不够好,看看我们为自己定下的这些标准吧。我怎么才能变成那样,这里,我没看到,‚百分之三十的。‛我应该好好读读,但这不是我想指的,其实我想指这个‚如何快速进步‛,要多快有多快,对吧,时间不多,永远不长痘痘,‚我都37岁了,还有痘痘‛他们怎么做到的,又是不现实的模型,1997年我还在新加坡住的时候,我还想带Nathaniel Branden去新加坡,他被认为是自尊研究的领头人,他的妻子Devers Branden也在自尊与自我成长方面花了很多功夫,所以我新闻能让他们来新加坡,所以我请他们来为我工作的公司做咨询,我在寻找其他途径,因为其他途径所要筹集的经费比较多。而我的一个好朋友,PAT LEE那时在位美体小铺工作,她说‚这是在是太好了‛,因为美体小铺还有Anita,Roddick,我之前提过她,对于女性自尊也很感兴趣,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让Ddvers和Nathaniel还有美体小铺联合起来在新加坡搞一次关于女性自尊的活动呢?我认为这主意非常不错,我和Anita Roddick见了面,然后我们共同赞助了Nathaniel Branden,这次活动非常成功,本来有700个座位,可来了1000多人,我们得在场外放臵等离子大屏幕,这次活动对很多人产生了激励,并激发了一场运动,在新加坡女性自尊的活动,作为结果,Nathaniel Branden写了本书叫:女性的自尊,因为她被我们在研讨会上所讲述的那些故事给深深吸引了。不管怎么说,Anita Rdddick在女性和自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中一个项目,她在1997年策划的,叫做Ruby的洋娃娃,用来取代芭比娃娃,那次活动是这样的:‚有三十亿女人长得不像超级模特只有8个才想‛或者媒体们,在我们家乡,文化与生理的多样才是标准,那里就是地球。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今天文化中的模型就是这样的,要么全部要么没有,这些照片是一同被找到的,我没有把他们特意放在一起,要么你大吃大喝,要么就是不吃不喝,我们从电影中得到了什么,谁能达到《壮志凌云》里面的标准,汤姆克鲁斯和凯利麦吉利斯,他们拥有的那种完美的爱情,但这是我们所有的模型,等我们谈到恋爱关系的时候会讲到,谁又能度过《爱你九周半》那样的九周半呢?更不要说过一辈子了,那电影里的激情,都是不可能的标准,还有那些自助的书,比如《思考致富》和这个没什么关系,只要思考,就能致富,这本书卖了几百万本,这里还有一本书,这本书不错,但我没有读过,但先看看《小步迈向幸福》,我们又迫不及待了,说的是专注于目标,而不是专注于努力、旅途、人格,还有所需的改变。

还有别的导致完美主义的因素,这是一个你们已经读到过的研究结果,这是由Carol Dweck晚餐的出色研究,她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工作,她所描述的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是好的,对于一个孩子说,你很棒,你狠出色,不乏赞美之词。你太聪明了,我的小爱因斯坦,这也不总是好的,长期来看着可能也是有害的,这也会导致完美主义的基模。

那么我和你们分享一下她的研究成果吧,我想你们已经读过了,她所做的就是找到一些十岁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孩子都做了道题,到最后,对每一个完成的孩子说:‚你真聪明伶俐‛当然,孩子们都感觉不错,第二组做的是同一道题目,做完了,做的不错,到最后,她说:‚你真努力,你很认真‛这随机分成的两组孩子,一组是‚聪明伶俐‛,一组是‚努力认真‛。

然后她开始第二部分的研究,第二部分,两组孩子要选两道题,他们被告知其中一道很简单,另一道非常之困难,但是他们能够从其中学到很多,第一组被称赞为聪明伶俐的孩子中有5成孩子选了简单的题目,5成孩子选择了可以学到很多的难题,另一组孩子九成孩子选择了能学到很多的难题,这就是研究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这次她让孩子们做一道非常难题目,这题基本上是无法解答的,她想看看这两组孩子的反应,被告知聪明伶俐的那组他们没有坚持多久,并且非常沮丧,并且很快就开始放弃了。与此相反,被告知努力认真的孩子他们更能坚持并且享受解题的过程,虽然到最后他们都没能解开这道题,但是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并且更加努力。看看这微小的操作带来的结果。简简单单的一个句子:‚你真聪明‛‚你真努力‛一句话带来了这么明显的不同,用她的话来说,‚重视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他自己能掌控的变量‛这能让他们认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强迫自然的天赋,让孩子们无法掌控成功,这不会给孩子们提供面对失败的方法,事实上当你仅仅注重于天赋的时候,你就是在制造完美主义的基模,而不是专注于旅途当中,努力的基模,她继续说道,‚如果你称赞孩子的智力,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然后失去对于眼前工作的兴趣,相反,那些被称赞为努力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甚至更有动力。这两种方式造成了多么明显的不同。被称赞智力的人会产生这样的基模,要么我很聪明,要么我就不聪明,我很畏惧不聪明,所以我就选择容易一点的任务吧,当我无法做到的时候,这就是攻击,是对于我的基模的侮辱,没错吧?这是对于直线的偏离。

相对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吧,让我试试吧‛,‚我学到很多,这真有意思‛;因为一个是‚既定思维模式‛如Dweck所说,而另一个是种可拓展的,时刻改变和发展的思维模式;一个是畏惧失败,因为我想聪明,被人称赞聪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胁到这个基模,相对的是:努力的、重视过程的,当追求卓越的基模,成为惯常的做法。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完美主义呢?如果我们确实有这个问题怎么办?要记住,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完美的主义者,也没有完美的追求卓越者,你们必须选择你能快乐的生活方式,不会有现成的答案摆在你面前,对你而言可能只是有趣的学术理论,或者是非常个人化的原因。

那么我们该怎么更多地采用卓越的基模呢?首先,是自我认知,在于自我了解。对我来说,明白‚我太过于有自卫性了‛,我不想再这样了,‚是一个大突破‛。因为我知道这会伤害球迷的人际关系,并且从那时候我开始在这上面努力,并且在将来仍将继续提升我的人际关系,或者‚看看我有多么畏惧失败‛我有多么害怕听到那个不字,看看我有多么害怕被拒绝,看看我有多害怕应对与尝试,就应该意识到它。如果你想让你的网球技术进步,你必须首先明白你想要进步的是什么,这就是第一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个简短的例子,是关于一个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弱点的人的。

视频:威尔和格蕾丝,第三季第十集片段。

不管是要应对上瘾问题,还是对于生活中别的问题,完美主义还是要改善什么,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识,第二步是专注于努力的嘉奖,Carol Dweck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当我们专注于努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基模,即便这种基模已经存在了多年,所以对于我们自己,或者对别人,我们应专注于旅途。专注,并不一定是嘉奖自己成功,甚至是嘉奖自己的失败自己的尝试,在几个小时内,如Carol Dweck所见,告诉人们他们的心是可以扩展的,告诉他们神经可塑性,并非已经定型,我们仍可以做出改变,积极的接受。我认为Karen Horney她是幸福学创始人之一,她在恐惧症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她研究所得的其中一点是恐惧症,它从来不会消失,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会变得更加可控制,但是总是存在,而极度的完美主义也是一种恐惧症,所以关键就是接受它。我总会有完美主义倾向,但是这没关系,但是在以前,我有着极度的完美主义,现在我更加接近追求卓越的极致,这是持续一生的,是不断进行的一个过程,所以现在的关键就是接受,它一直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个事实,然后问:‚好的,那我该怎么办?‛,换句话说就是采取行动,所以举例来说,就是怎么应对,把自己臵于线上,我最初所做的,在我留意到我的完美主义与自卫性的时候,我会撇开我的做法并且请求批评,我会问别人‚给我点反馈吧‛,当我收到反馈的时候,和我的直线有所偏离的时候,我就阻止自己回击。你们也知道,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慢慢地我就习惯了,我没那么有自卫性了,我得以创造更高层次的亲密关系了,或者我开始尝试别的领域,那里我可能会遭到否定,让我以一个故事结尾吧。

哈佛“幸福课”,寻找失落的幸福 篇2

为什么会这样?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寻找失落已久的幸福?近年来,一门以“幸福”为主题、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该课讲师本·沙哈尔用平实易懂的方式,教学生们如何实现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

哈佛“幸福课”对当代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处在人生和事业的转折期,如何过得幸福快乐至关重要。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幸福课”,找出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找到实现幸福快乐的方法,让每一个人可以活得更幸福更快乐。

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其商学院案例教学也盛名远播。在世界各报刊以及研究机构的排行榜中,哈佛大学经常排世界第一。然而,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如今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不是曾经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幸福课”。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 Shahar)的博士。在“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他的学生,如何挖掘生命中看似平常的东西,实现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

富有者的不幸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这是令当代许多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如今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美国“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2009年间,访问了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的数千名民众,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并对“是否有足够的休息、能否受到尊重、健康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有益的休闲”等问题进行回答。研究者据此进行“幸福排名”,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位列125位,香港排名81。

国内与幸福感相关的调查近些年也层出不穷。2010年8月10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种种数据还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

各项调查和更多人的直观感受是:焦虑、无奈、惶恐、压力、缺乏安全感正成为不同阶层人们普遍的处境和情绪,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境和情绪中,很难被认为是幸福的。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沈模卫表示,经济发展与幸福感提升形成的“幸福悖论”,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穆思想研究专家陈勇,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何晓明也认为,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据报道,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老爱比较 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不知道奉献 研究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累。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相互不信任 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零。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些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人们的幸福感。

哈佛幸福课: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相结合

生活像一个怪圈,人生都被圈起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者问山坡上一个放羊的男孩子为什么不上学,男孩回答说:要放羊。

学者又问:放羊做什么呢?

男孩说:卖钱。

问题继续:卖钱干什么呢?

回答是:娶媳妇。那娶媳妇干什么呢? 生孩子。那生孩子干什么呢?放羊……

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日子也就这样循环往复。

如果将这个圈子放大,类似的循环还有很多,各种情形的人生都可以这样圈起来。上大学版的故事:上学、考高分、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娶好媳妇、生个聪明孩子。孩子上学,考高分……

幸福课讲师沙哈尔博士也经历过类似的例子:努力打球、获得冠军,再努力打球、获得更高的荣誉;从事学术研究,争取更高的学位;继续钻研,争取更高的学术荣誉。当他停下来时,觉得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带给自己幸福和快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做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又在哪里呢?

做每一件事,我们顾不上思考就做了,做完后也没有回过头来好好思考。生活像一个怪圈,老师父母都说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一辈子就幸福了。或者学好一门手艺赚足够多的钱就幸福了。但事实并不像老师父母说得这么简单,这么令人激动,许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快乐和幸福。

其实有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23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也有这样的结论:幸福是最重要的,也是值得所有人付出一生去追求的终极目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到死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金钱地位不代表幸福

《快乐养生》:幸福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确实难于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有人将其等同于金钱,也有人将其与权力地位划等号,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赵玉勇:对于幸福,普遍认知的观点是:财富、地位和权力。有朝一日我中了百万大奖,就幸福了;有朝一日我权倾一时,成为了某个部门最有权威的人物,就幸福了。幸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许多研究证明,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以我自己为例,我刚开始工作时每月拿400元钱的薪水,当时觉得能拿4000元就幸福了。等真正拿到4000元的时候,我却并没有幸福的感觉。同样,当住新房子和买汽车的时候,幸福感也不强。

《快乐养生》:职位、金钱和快乐到底是什么关系?

赵玉勇: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的研究小组曾对取得终身教授资格的学者做过调研。美国大学教授终身职位,这是最令人感到幸福、有地位有声望的职位。在美国,总统是有任期的,但大学教授终身职位是没任期的,是一个优越的“铁饭碗”,并且学术上高度自由。获得此资格需要与很多人竞争,最终获胜者只是极少数。

研究小组的调查分3个时间段,教授终身职位申请前、结果公布后,公布很长时间以后。分别从两方面来调查,得到职位和得不到职位的情况。被调查者要回答4个问题,得到职位会有多快乐?会持续多长时间?得不到会有多痛苦?又会持续多长时间?

对于得到职位会有多快乐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因为多年的梦想已经实现;当问到快乐持续多久时,他们认为会快乐终生,因为得到职位意味着可以停止“不成功便成仁”的竞争,可以更加享受工作,会由此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于得不到职位的感受时,他们都说会很难过;对于会痛苦多久,回答是可能直到他们在别处获得终身职位,如果在一所学校无法获得终身职位,可能会郁闷一生。

然而,当3个月后和6个月后,调查小组再去访问他们,结果却同他们前面的回答有所差别。调查小组发现,不管是得到职位还是没有得到职位的,都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如果他们之前是快乐的,6个月后还是快乐的;如果他们之前是不快乐的,不管他们得到没有,他们都是不快乐的。

快乐与意义相合叫做幸福

哈佛“幸福课”认为,幸福有双重含义。

第一是它的重要性和终极目标特质。它是所有追求中最重要的,也是人们的终极目标。

幸福不具有排他性,不需要规定一个时间段才能拥有。因为一个人获得幸福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快乐为前提的,幸福也不需要我们获得一定头衔后才能开始,幸福不需要等到将所有个人问题解决以后才能下手,也不是在所有的社会问题解决后才有开始的资格。

第二是幸福的定义和内涵具有多样性。哈佛“幸福课”认为,幸福主要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件里找寻与体验着幸福。快乐可以使人幸福地活在当下,拥有美好的现在;而意义则可以使人充实且快乐地面对未来,这两个维度的结合形成了长久的幸福。

本·沙哈尔博士的定义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赛林格曼的论调基本相似。需要强调的是,赛林格曼在关于幸福的定义中又加入第三个要素:投入程度。

幸福需要全心全意地体会,需要对所从事的有意义的事有百分百的热诚和投入。我们有时会问:我幸福吗?但问题本身暗示了一种两极看法:要么我幸福,要么不幸,幸福就好像一个终点站一样,一旦实现,就走到了尽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妨变换一下:我怎么才能变得更幸福一点?这个问题与幸福的本意相合,并能将幸福表述为一个需长期追求、不断向前的过程。

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恃权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界事物的操控,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这里我们看到的幸福是一种心态,可以通过学习改进的心境,同时是一个需不断努力的过程。

哈佛“幸福课”也一再告诫人们,没有快捷的幸福药方,没有可以快速实现幸福的捷径,任何人替代不了我们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

让幸福更彻底:我们需要掌握3种技巧

⊙ 赵玉勇

相信自己能获得幸福

哈佛幸福课简介 篇3

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的幸福十条,录此共勉。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哈佛幸福课观后感 篇4

学号:51100902027姓名:王增收

所谓的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 Shahar)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Seligman 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正是对战后和平时期心理学依然只强调矫正心理疾病的反叛。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一、幸福的关键在于转变。

心理学所经历的发展和转变轨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心理学从仅仅关注人类心理的消极和缺陷方面转变为更加关注人类心理的健康和良好方面——为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

笔者认为,对积极和幸福的真正困扰不在于人们生活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而在于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固执、对负性情绪的固着。当我们仅仅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会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也发现,神经症,这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无效的负性情绪的原地打转和徒劳循环,就是对转变和流动的抗拒和拒绝。“(神经症)病人的负性情绪是僵化的„„病人真实的以为,这种负性情绪及其痛苦是不可能改变的,自己无能为力。”①所以,克服负性情绪的盲目和冲动就必须将整个注意力和认知范围做一个彻底的转变。

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幸福概念是主观幸福感,其首要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因此说,一个人幸福与否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个体内定的标准,那么幸福就在于个体能否适时地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恰当的幸福标准。

二、实现转变的前提是内心的安静。

泰勒·本·沙哈尔也指出,内心的平静是十分重要的,平静一直是东方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无论佛学的“空”还是中国土长宗教——道教追寻的 “无”、“无我无相”。有学者指出②,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就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东方哲学,主要是佛教的哲学文化。

笔者不禁想起一部电影——《Kungfu Panda Ⅱ》,似乎正是演绎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带有浓重东方色彩和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电影的主角是一只热爱功夫的熊猫——阿宝,它为了捍卫中国功夫,勇敢承担起与邪恶作斗争的重任。但是就在此时,阿宝心中深埋的痛苦回忆却复苏了——小时候父母惨遭杀害、自己被遗弃在冰天荒野中,他深①

②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73—74页。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时一个人指点他:“不要挣扎了,让它自然的流动”,“你人生的开始或许不算好,但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你的其他部分的人生才能决定”。记忆慢慢展开,如水般流淌,阿宝面对灾难的记忆,学会了勇敢而平静的接受,他领悟到了心如止水(inner peace)——功夫最高境界。此时,涌现在脑海中的是养父的关爱、师傅的教导、自己对功夫的追求,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身上的使命,最终捍卫了中国功夫。“你得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因为那已经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你选择现在成为什么。”阿宝如是说。

阿宝的遭遇是现实中人生的隐喻:只有接受现实,获得安静,才能实现转变,才能从悲观和负性事件中走出来,才能关注到生活中积极的因素。这些都是实现思维、视角转变的前提。

三、安静源于对事实的主动接受和个体内隐信念的正确。

安静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安静的获得是那么的艰难和不易。

一方面,安静的获得需要主动接受事实。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言,有些事我们不完美,我们能够改变;有些事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必须理解并主动接受它的存在——我们必须接受人性,接受自我,接受我们自然产生的情绪。

当我们试图压抑自然痛苦时,只会强化它;拒绝人性时,只会导致次优的表现。只有发自内心的接受,思维才不会僵化而会流动,就如同流淌的浑水会在流淌中随着泥沙的沉积而变得清澈,内心会随着思维的流动才能获得安静。

记得,那个“Homeless to Harvard”的哈佛女孩Liz Murray,“我心里所有的安全感都被从身体中抛弃了,所以我被迫向前看,必须向前,没有能后退的路,我到了一种状态——好吧,我要尽我所能的工作,看到底会发生什么。”③极其悲苦的生活的逼迫没有给她任何选择的余地,被迫的接受现实也给了她一片安静的空间,使她能够“向深处观察”,观察事物的整体,观察“所有能够成功的微小元素和什么是成功”。所以她改变了自己命运。

另一方面,安静的获得需要正确而健康的内隐信念。无论逻辑学④还是心理学都发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或者认知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可怀疑或更改的坚定信念,这些信念是人们进行日常推理的内隐性的大前提。正如三段论中大前提之于推理的作用,内隐信念对于个人心里健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较而言,这些内隐信念主要是与个体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常见的健康的内隐信念有:“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我是独特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有信心和力量,能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⑤„„

电影中阿宝的内隐信念是它对中国武术的挚爱、是捍卫功夫的强烈使命感、是父亲的关爱、朋友的支持和师傅的教导等,Liz Murray的内隐信念是小时候父母的关爱和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健康的信念,其实都是一些积极的生活沉淀和感情记忆,是经验智慧的结晶。

这些内隐信念属于人类高级的精神现象,但是它们的重要性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③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中的台词。

陈宗明:《智慧人生 : 日常推理之谜》[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序言。

哈佛幸福公开课观后感 篇5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有点符合差异原则的观点。重点发展东部,重点发展农村,重点发展工业。因为在那个经济亟待发展的时代,一切应以优先发展为首要目标。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就应该享受你所应获得的成果,这样才会有动力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很明显的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宗旨。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还有各次代表大会都将三农问题放在首要议题。有其是十七大关于分配问题很明确的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种种迹象都表明,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稳定中求发展是首要目标。

哈佛幸福课中文字幕 篇6

主讲人丁兆林教授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特约评论员,他在清华大学总裁班授课的时候,发现企业家学员们内心其实并不幸福,如何为他们寻找内心支撑?幸福究竟在哪里?丁兆林教授想到了自己在哈佛大学就读公共管理硕士时就有所耳闻的《哈佛幸福课》。将“哈佛幸福思维”与国内现状、禅宗等东方哲学思想有机结合,就有了丁兆林教授的幸福工作坊,致力于帮助大家寻找幸福。

丁兆林教授用微博”私奔体“切入,先回顾了王功权私奔的前前后后,引导大家思考,作为一个看似拥有一切的成功企业家、普通人眼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大富豪,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生活失望,以致于不顾一切抛弃现有的一切?随后,丁兆林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王鱼的故事,以及乔布斯寻求内心平静的案例。

丁兆林教授说:“快乐是一种选择,幸福是一种能力,它不是简简单单一堂课可以教会你,老师也无法告诉你幸福的窍门,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参与感知、体验和分享,正能量就会在这种沙龙式的分享中得以传递。”

微博评述

@百花潭畔毓秀苑:“哈佛幸福思维”分享会上,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副校长、经济学博士吴兆华分享了对幸福的理解,现场听众也纷纷与丁教授交流,追寻幸福的源泉!

@Iong龙ago:在芳邻路10号,成都毓秀苑(我的客厅)参加王兆林教授的《哈佛幸福课程》讲座,想不到今天的分享是从王功权私奔说起的,震撼,精彩!

@Andrew_Fighti ng:唱《幸福在哪里》,私奔,思奔!

@verngIe:丁老师用那段著名的私奔案例,教大家直面内心深处的缺失和渴望,其实还是那个道理:需求即匮乏,你所想要的,必然是你缺少的。

上一篇: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演讲稿下一篇:区社区管理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