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

2024-05-09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共3篇)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 篇1

1.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虽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回答:

① 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② 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③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

④ 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

⑤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4分)

解析:

1.① 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② “民以殷盛”。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 ③ 认为商鞅为人“刻薄”(2分),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④ 重视农业生产。⑤事实: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上言曰:“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困依,竟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改族谱),通官荣爵,随意高下,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钱。昨日卑微,今日仕伍……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缺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人郎、左人尚书,专供校勘……若谱注通,籍有卑杂,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

--《通典》卷三

材料二 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厩庶,贩鬻组曾,以为贾道,明日腆颜,曾无愧悔……风闻东海王源(士族)嫁女与富阳满氏……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王源收聘礼)。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富阳满氏)之姓族,士庶莫辨。--《文选》卷四十

材料三 至宋齐梁陈诸君……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 材料一谈的是当时一种什么现象?沈约对此态度如何?对策是什么?

② 材料二中,士族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 材料三所述,庶族地位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2.① 庶族地主通过贿赂手段更改族谱进入士族行列。沈约反对。主张重新校订族谱,对更改族谱者依法治罪。

②士族地位下降,开始从事经商。有的士族为求钱财,与庶族通婚。

③士族自身腐朽,不思进取;士族无能,失去皇帝信任,庶族地主“力勤”,深得皇帝“宠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宗元鼎《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试概括四首诗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各有何作用?

5.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成功之处。

解析:

3.观点:材料一认为是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材料二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腐化造成了帝业的败亡;材料三认为大运河开通虽便利了交通,但主要是为剥削东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材料四肯定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方面的积极作用。

看法: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其开通的重要条件,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开凿的根本原因。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但过度的征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运河开通后享乐腐化,加速了统治的灭亡。

4.① 隋文帝综合汉魏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历朝沿用。②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度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③ 隋文帝沿袭府兵制,但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给田地,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军队,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④ 隋朝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

2的赋税制度,税费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5.① 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

② 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

③ 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 实行“和亲”等多种政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三月丙五)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炯。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遂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魏继宗上言)宜假钱别置,……不置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关的意思)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文中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②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文中的出发点?

③ 指出上述措施的实质。并就此谈谈你对以上措施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元典》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集贤殿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

材料二 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

材料三 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

材料四 元虽以蒙古人入主中原,而教授之权,仍操之吾族儒者之手。而送入讲学之风,虽易代不衰,亦可见矣。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文化史》

回答:① 据材料一说明书院之起源。并指出其职能与宋元时期书院之不同。② 据材料二、三说明宋元时期官办学校与书院之异同。

③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宋元时期书院兴盛之原因。

3.“西夏其设官之制,多于宋同,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上述材料反映出宋元时期少数民族什么共同特征?其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析:

1.① 北宋中期大商人操纵市场,囤积居奇,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政府设置机构平抑物价。

② 一是抑制富商,平抑物价,以稳定社会秩序。

二是通过政府控制市场以增加财政收入。

③ 实质:上述措施是在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采取的,其实质是封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并分取大商人利润。认识:上述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政府

3收入,有利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① “书院”名来源于唐玄宗时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

唐朝书院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古籍中治国的大政方针,以备皇帝;而宋元时期的书院则是私人兴办和讲学之处,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② 同:都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都以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异:官学为科举服务,而书院淡于荣利;官学田产“可为强权所夺”,而书院是为私产经济为主;官学生员不能自由讲学,书院弟子可自讲心得,学风比较活跃。

③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宋代重用文臣做知州,不少地方官员延师兴办私人书院,这些都推动了教育,尤其是书院的发展。宋朝统治腐朽,一些人淡于荣利,或私人讲学,或进学学习,私人讲学书院兴起。元朝时蒙古贵族以汉族统治制度、儒学统治天下,蒙古族子弟为学中原文化也到书院学习。

3.(1)共同特征: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都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2)背景:①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中原地区有较发达的封建经济和较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②社会动荡,各族人民迁徙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③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潮流,主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3)积极意义:①加强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成祖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与海外诸藩国,导义礼仪,变其蛮习。”……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要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摘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贾。”……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六百万两银子。

材料三(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整合。……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回答:

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

② 如何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解析: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 篇2

河北华图 刘杨

【考点导读】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考纲解读】 郑和下西洋

⑴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⑵过程: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舰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规模大、人数多、设备先进,船上配有航海图、罗盘针(即指南针)。

⑶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及经济交流。永乐时,西洋和南洋的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到中国。同时,南洋华侨也逐步增加。我国人民去南洋的更多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

清政府在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重难点精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分析:⑴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⑵消极影响(危害):①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②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或(闭关政策的严重后果: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B、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C、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⑶结果: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典型例题】

例1.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解析:应对人物型的试题,解题的前提是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题干中的四个历史人物都有“中外交往”的特征,从活动范围看,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而闻名;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日本。题干中“东南亚一些国家”提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四人的活动范围来分析问题,答案就水落石出。答案为A。例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如果对这一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闭关锁国”政策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顾名思义,就是人为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所设四个选项中,AD两项均可以入选,因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A项是边防管辖、边疆管理方面,D项是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正确答案:D 例3.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政法干警文综(政治)3 篇3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A.经济建设

B.党的建设

C.新农村建设

D.党的廉洁 2.2010年5月 17日到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将 打造为经济特区。A.乌鲁木齐 B.喀什 C.塔城 D.克拉玛依

3.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4.《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石油产业等领域,不得单独对民间资本投资设置附加条件。这是为了

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②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障碍 ③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投资准入门槛 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0年初,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荒”加剧,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下列有利于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措施有

①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②政府统一安排劳动者就业 ③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④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目标。这表明宏观调控

①比市场调节更有优越性 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能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 ④是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09年11月起,由于“踏板门”和“刹车门”事件,丰田汽车在全球大规模召回有问题的汽车。此次召回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映,丰田公司陷入了信任危机。这给我国企业的启示是 A.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免受国际因素影响 B.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C.搞好创新能力建设,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D.加强企业形象宣传,弥补产品质量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回答8-9题。8.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好公平问题

B.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9.让对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就要使

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 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④政府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随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国10%的县展开,一些年满60岁的老人已经陆续领到基础养老金。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这些德政工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在不断地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11.由于选举法的不断完善,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9月25日,胡锦涛主席在第64届联大的讲话中提到,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累计免除49个穷国债务,对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这些措施

①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反映了全球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③表明了国际旧秩序已经瓦解 ④体现了我国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两国不断加深政治互信,在经贸、能源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进了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①中俄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②中俄两国始终是友好国家 ③我国一贯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

④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玉树地震,地动山摇;抗震救灾,感天动地。回答14~15题。

14.藏传佛教在玉树百姓生活中占重要地位。2010年4月28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结古镇禅古寺的喇嘛们进行了灾后首场法事活动,为逝者超度,向救援者表达感恩,给全国人民及世博会祈福。这表明在我国

A.只有少数民族才有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B.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正常的宗教活动可以为社会和谐做贡献 D.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15.有一种风范叫关爱,有一种姿态叫坚守。地震时,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香港货柜车司机黄福荣为营救孤儿和老师不幸遇难。他在义工的路上默默地走了十年,曾徒步为中国为“中华骨髓库”募捐,曾在汶川灾区志愿服务了三个月„„“好人阿福”以生命的闪光实现了“终生做义工”的愿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他的事迹说明 A.人生价值是自我满足

B.人生价值是自我牺牲 C.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D.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客观机遇 16.右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

杯。这表明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17.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 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8.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19.“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这句歌词启示我们在生活中

A.要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 B.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善于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20.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这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2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分子 B.学生小明到商店买衣服 C.居民王大妈观看京剧演出 D.李大伯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

22.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23.“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永远创作不出优秀的文化作品。”这句话强调了

A.文化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的灵感 B.文化作品的创作需要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C.社会实践是创作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

24.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25.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分析、说明问题(共6小题,50分)

26.2009年10月1日,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了什么?(4分)

27.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核心技术,不愿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了宏观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低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应怎样实现自身发展。(6分)

28.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起何作用?(6分)

29.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08年,我国启动了《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在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8日,《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再次征求意见和建议。

(1)结合材料分析《纲要》出台过程体现了公民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决策?(4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述国家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6分)

30.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1)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6分)

(2)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6分)

31.2010年4月30日晚,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开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共同表达了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设如何体现矛盾观点的?(6分)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总投资286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一轴四馆”的场馆建设、会展设施、服务设施等,还有一部分用于越江隧道、道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海世博会吸引200多个国家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据估算,2010年到上海的境外旅游者将达到1.4亿人次。世博会的召开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难得机遇,由此将推动上海创意经济、会展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2)结合材料,谈谈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BBDCC 6-10.BBDCC 11-15.BBDCC 16-20.AAAAA 21-25.CCCCC

二、非选择题

26.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程,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准确回答上述内容的不得分。)

27.①企业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②企业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在生产经营中注重节能减排。③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竞争优势。④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每个要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28.中华民族精神。(1分)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这种精神能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每一次战胜灾难和困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不竭力量源泉。(2分,这两句回答一句即可得分。)

29.(1)①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教育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了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体现了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再次征求意见和建议,体现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每个要点2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2)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额特定功能,在人类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个要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30.(1)答案一 人大代表: 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形式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意见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

答案二 政协委员 ①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只需选择一种角色回答,每个要点2分。)

(2)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3分)

②《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过就没有创新。(3分)31.(1)①各国展馆创意独特,分别展示各自的文化魅力和最新的文明成果,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3分)②各国展馆既各具特色,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低碳经济理念,共同表达了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3分)(2)①世博会投资会改善了上海的基础设施,刺激上海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②世博会召开会刺激旅游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上一篇:和谐之韵的作文600字下一篇:镇便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