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2024-08-03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通用10篇)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1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21世纪是知识以及人才的天下,就目前人才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而言,充分加强对于人才的重视力度,是我国每一个企业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而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企业员工开始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与思想,企业人才的思想状况皆发生着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目前必须加大力度充分实现对于人才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

一、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时期,随着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主导力量,我国各企业皆加强了对企业人才的重视力度,人才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各企业的人才在不断转变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发生着程度不同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以及道德观念等的变化,对企业人才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目前开始纷纷加强对于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通过规范人才的思想行为来达到对于人才的有效管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展。就我国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而言,目前我国各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并没有在企业员工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目前,企业采取措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成为企业领导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首先,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实效性,是因为企业工作人员还没能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向企业人才开展的,只有企业人才积极地配合接受,才能够真正推动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然而,当前时期,我国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正确认知的状况。企业人才或者根本就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是例行公事、消极参加,不能够积极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内地有效实施。

再者,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企业而言,企业当今时代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落后的状况,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社会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企业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再如以往,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理念及旧有的手段,已经落后于当前时期企业人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程度。

二、企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当前时期,我国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注意其工作的与时俱进,争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有效应对其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的前提下获得有效地实施。本文下面就谈论几点推动企业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措施:

1、企业要充分发挥对于员工的正确引导目前,我国企业要想应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需求,以达到对于企业人才的思想行为的有效管理,就必须从人才自身出发,力争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调动人才对于工作配合的积极性。首先,企业应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思想交流活动,来引导员工发现自己思想上的不足,对于其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帮助员工形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的积极认知。再者,企业还可以通过将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员工的自身工作利益进行有效连接,让员工看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自己的明显利益,以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在利益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然后,在企业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前提下,企业再充分地利用有效的手段实现对于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地扭转,使员工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及生活中,及时主动地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企业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手段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当今时代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认知,然后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实现对于员工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企业相关教育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去研究探寻当今时期企业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状况,通过调查去发现员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以及其对于教育方式的积极趋向,力争使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得到正确教育方向的指引。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还应该针对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以及企业人才工作的特征等,来学习相关的先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并将这些先进的理念以及手段与自身企业的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轻松自如地在企业内的运行。而且,企业教育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到当今时期人才的自尊与独立性,使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潜在舒适的教育,避免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于他们思想地侵犯。

三、结语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2

一、加强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 随着电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电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其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一过程中, 能否建立起高效的人才开发、培训和激励机制, 对于开发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至关重要。这是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首先, 电力企业员工素质现状难以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素质。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得自身效益相对较好。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长期以来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很难分配进去, 另一方面大批低素质人员又通过各种关系网涌进企业。结果造成企业人员文化结构偏低。据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我国某地区一些县 (区) 电力企业员工文化结构统计调查, 在调查的1572名员工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为164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10.43%, 其中70%以上为后续学历;中专、中技学历的为537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34.16%, 其中80%以上是各县电力企业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与一些学校联办的中专或中技班 (自费) 毕业的人员 (有的实际上是职高班) 。

其次,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随着“两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 电力企业的发展展示了灿烂的前景, 电力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市场营销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开拓市场、优质服务、发展自己是电力企业经营工作的主旋律。要开拓市场就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 要调查市场、分析市场。这就需要一支既会经营又懂营销的员工队伍。但是,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员工还缺乏这种素质, 必须加以培训。 (2) 大量高新科技设备的投入运行, 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经过“两网”改造后, 供电范围扩大了, 所采用的输配电设备及保护设备的技术含量比从前的高得多, 也复杂得多。调度、财务、营业及其他管理工作也进入了微机现代化管理阶段。企业的技术人员、运行检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不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难以适应这急剧变化了的生产形势的需要。由此可见, 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队伍的培训, 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已刻不容缓。

分析表明,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还不高, 还难以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相应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要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对于打造出一流的员工队伍,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二、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众多电力企业纷纷开始重视人才建设工作, 并采取诸多措施不断加强本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素质,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 从各地电力员工的培训实践以及笔者的亲身感受而言, 目前, 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培训规划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当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并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突出战略位置”, 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 培训工作就显示出短视性和急功近利的特点, 具体工作有些过于盲目, 使得培训工作实施处于“临时抱佛脚”的随机状态。

2.培训内容、形式与实际生产实践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员工教育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需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受训者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任务需求来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从而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践分而置之相互割裂。

3.培训课程设计针对性较差。

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推动企业人才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每个企业员工的工龄、职位、专业和岗位的不同, 因此, 他们对知识的认同能力和需要的知识面以及接受相同的教育培训之后其认识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教育培训中, 采取的培训方法和课程设置一体化, 而缺少因人施教的内容。

三、推动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举措

面对市场竞争给电力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 电力企业应当结合目前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员工培训机制, 依靠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制定完善详细的培训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员工培训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渗透至企业的每个层面和所有环节, 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与支持, 是各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重要职责。为了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进行, 员工培训主管部门和领导需要调动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在对企业内部进行整体的培训需求调查确认的基础上, 编制整体的培训大纲计划。同时注重培训计划的动态发展, 即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对培训计划不断进行完善补充, 使员工培训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

2.强化岗位培训课程设计, 提高针对性

在职员工培训时要注意以满足岗位要求为目标, 岗位培训需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受训者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任务需求来开展课程设计工作。例如:新员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行为规范、安全规则、电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备系统原理和操作流程;老员工培训内容——侧重于和所在岗位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运行岗位技术培训——运行岗位是发电企业基本的岗位设置之一, 运行岗位的技术培训分为:新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和在职运行人员复训 (即全能运行值班员培训) 。

3.采取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形式

不同的培训形式适合不同的对象。企业员工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 因此培训的主要方式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 而应加以创新。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的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包括:课堂授课、现场巡检、实验室电脑模拟操作、跟班组运行等。受训员工可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 在现场练习实际操作, 还可在仿真机上进行新技术模拟训练。这种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

4.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

建立培训效果评价机制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 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确保培训活动不断良性循环。进行员工教育培训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根据考核直接评价。即通过专业课笔试、实践课现场操作、事故处理问题口头答疑等方式考核员工培训后的综合技能水平, 可以最直接地评价出培训效果。 (2) 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做出评价.综合各方反馈信息, 如在岗人员、教师、学员、企业管理层、考核结果及工作组检查结果等, 对培训效果做出评价。 (3) 通过其他途径做出间接评价, 比如:培训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及工作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培训的投资回报, 包括岗位合理化建议是否增加, 是否以往常见的问题已明显减少, 等等。

5.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

培训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调动相关培训人员的热情, 确保培训工作主动有序的进行。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就是将员工的培训和员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使员工在培训中受益。为此, 需要建立和培训相关联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薪酬激励、事业激励和荣誉激励等多方面的复合激励机制, 使培训效果和培训经历与员工的收入、福利等待遇挂钩, 从而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之, 学习型企业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带给企业的必然选择。电力企业只要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培训与开发就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 并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为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基础。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应该说现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着培训规划不够完善、培训定位不准等问题。对此, 电力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设,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经营管理的先进性、市场竞争的适应性, 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劲强.对加强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大众科技, 2005, (11) .

[2]邹嘉华.以“人才大唐”推动“和谐大唐”建设.中国电力教育, 2007, (6) .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3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时效性;对策

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中国的历史现实问题, 提高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树立在心中;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质,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和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资产阶级意识自觉地抵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就是高校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和宣传手段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更好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1 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发展现状

1.1 带来的机遇

1.1.1 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始终以“文本”为主,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对课本提不起兴趣,老师讲的跟学生听得不在一个频率上,致使老师一提问,学生就翻书找答案,无法融入教学活动中去。但是在网络背景下,教师更方便的在网络中整合相关资料,对于及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相结合,避免了一套课件用好几年的问题,也使得学生不再受抽象化的课堂教学所折磨,充分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了积极性。

1.1.2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就是老师根据教材利用板书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做做笔记,做做卷子。但是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整合静态的理论,将其转变成为动态的,有声有色的三位立体形式;还可以将课程与各种社交软件、直播平台相结合,使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方式。

1.2 带来的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教学带来了冲击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并没有凸显,一旦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与方式在网络中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往往就会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必要性,对思政兴趣大大降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很不利,也不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1.2.2 淡化了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也使得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对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得思政的学习就会下降,这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意志产生巨大影响。

1.2.3 网络消极思想影响主流价值观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开放性,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遇到了大量难题。社会改革大潮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应运而生,对个体而言受到极大影响。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还没有走上社会,对人、对事的辨别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阶段,并不稳定,而网络中的消极思想非常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动摇,对社会、对道德观构成错误的认识,这不仅对高校思政课程是一种挑战,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十分不利。

2 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2.1 把握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紧密结合单一起,整合多重价值观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2.1.3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很僵硬,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做笔记,“填鸭式”被动的去接受,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信任、尊重和理解。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直接对话,老师依据课本描绘一幅生活的情境,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的去进入,使每一个情境、话题、活动都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揣摩教材,善于总结生活中的点滴片段,把二者之间联系起来,使学生提起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课堂互动。

2.2 具体措施

2.2.1 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二者之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使得思政课变成大家都参与一种学习方式。为了跟随时代的发展大潮,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探索,将多媒体技术、在线授课、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线上考核等相结合,把思政课变成一种有趣的课程,寓教于乐。

2.2.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元化价值观

新时期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好的价值观影响,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因此要特别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大学生喜欢接受新知识的特点出发,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首选要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健全价值观评价体系,将那些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传播渠道封死,避免学生受其洗脑。

2.2.3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对大学生的教育水平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对老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风范产生认同,使得老师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学生服于管教,乐于倾听;二是教育工作要创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将教材与生活情境相融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的气氛;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在其他课程中、学生组织的业余活动中、辅导员的日常学生工作中加入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使大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2]许永华.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2014(09).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作者简介

张帆(1989-),女,陕西省榆林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学方向)。

作者单位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0

强化“四感”提升党员教育实效 篇4

近年来,特别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州检验检疫局始终把党员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党员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能力素质、发挥模范作用,为推动检验检疫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育“获得感”。党员教育首先应明确目标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重点和方向,确保党员干部在教育过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每年把党员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局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督促党支部和党员分别制定教育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教育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抓牢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坚持以党组中心组学习带动全体党员学习,订立“每天抄写一段党章、每周阅读一篇理论文章、每月参加一次中心组学习、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题研讨”的“四个一”学习目标,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深入学。把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学习党章党规的重点,把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学习系列讲话的重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研讨、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组织集中学习,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通过明确目标学、突出重点教,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常州市机关党建工作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党章党规知识竞赛二等奖。

严格程序、规范内容,增强教育“仪式感”。党员教育要与业务学习、工作培训等区别开来,要突出党员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防止表面化、娱乐化、庸俗化。深化“党员学习日”制度,明确每月第四个星期四为“党员学习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规定,通过固定学习时间、场所、内容和程序,严格要求党员规范着装、佩戴党徽,增强教育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加强“主题党日”建设,通过开展交纳党费、重温入党誓词、志愿服务、过“政治生日”等“党味”浓厚的“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赴党的一大会址、瞿秋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志愿服务。学习教育坚持将工作纪实、现场指导和检查考核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党员教育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真正使党员教育成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强化纪律的“练兵场”、深化作风的“实践课”。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增强教育“时代感”。在严格规范程序和形式的同时,党员教育还应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推动教育活动常态长效,创造符合时代特点和党员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运用两微一端,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搭建“1+5”微教育平台(“1”即搭建微平台,打造‘指尖上的学习园地’;“5”即开展微党课、组织微测试、观看微视频、推送微阅读、参加微讨论),推动党员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创新学习形式,促进党员教育“有滋有味”,在全局范围内组织“两学一做”百问百答测试,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征文和感悟格言征集活动。丰富教育载体,用好用足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3期井冈山党性锻炼专题培训班,选送240余人次赴各高校及党校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公司教育培训会议精神,抓好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唐县供电分公司强化“精准”理念,进一步提高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实效,切实发挥教育培训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精准把握培训需求,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精准把握培训需求,切实做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员工个人需求的有机结合。一是严格落实组织需求。将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贯穿干部员工教育培训始终,做好党章党规、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员工学规矩、明底线,强化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二是紧扣干部员工岗位需求。着眼于落实“十三五”目标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智能表全覆盖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电网建设、营销经营、供电服务对干部员工履职能力的需要开展培训。三是对接干部员工个人需求。开展干部员工培训需求调研,将多数干部员工最需要的培训纳入今年的培训计划,力求做到干部员工缺什么、补什么。

精准规划培训项目,提高教育培训实效性。精准规划设计,把培训需求落实到具体培训项目当中。一是着眼于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党规党纪观念规划培训项目。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中层干部轮训一遍,办好供电所长进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班次,安排专题模块,突出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不断提升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二是着眼于解决干部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等问题规划培训项目。围绕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大力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帮助干部克服经验主义、惯性思维,提高干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能力。三是着眼于推进当前重点工作规划培训项目。结合特高压征地拆迁对干部的新要求举办依法行政培训班,结合智能表全覆盖后的新期待开展精细化管理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使干部系统掌握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前沿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实效性研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的一般理论概念

(一) 思政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含义

思政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所要传递给教育对象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 是教育目标的现实载体, 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实效性而言, 主要表现为能否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养成和具体实践产生预期的影响。就其特点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由思想政治、哲学法制、心理道德等多种教育内容相互衔接, 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贯穿的, 具有包容、递进、深入等动态变化关系的有序科学体系, 其实效性的获得是一个精心筹划、系统培育、持续渐进的过程。

(二) 思政教育内容的设立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为思政教育活动提供动力与方向, 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实践指南。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构建思政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 思政教育内容作为思政教育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政教育主、客、介、环体一道,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因而设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目标与内容将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成败。

其次, 不同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 同一教育内容对不同教育对象所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 良好心理素质、道德人格、政治信仰的取得无一不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此外, 人的品德养成一般是通过理论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培养、信念养成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进程上的急功近利或者教育内容上的比例不当, 不仅会极大的降低思政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实现, 也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带去较大影响。最后, 由于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深广度上也要与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满足学生的个体诉求, 如若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其收效必然甚微, 甚至可能无效或者反效。

二、思政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内容泛化及政治性、理想性倾向严重

思想政治教育本该是一个外延较为广泛的人文学科, 除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对受教育者灌输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这一必要政治功用外, 其伦理教化、法制普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当代每一位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而言都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在思政教育内容建设上为确保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目标的片面倚重和对其他教育目标的理解缺位, 导致现实授课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其他横向课程, 诸如道德心理、哲学法律、民族历史等课程, 往往受到思政教育重点即政治倾向性的束缚而不得不调整其自身的授课重点, 导致其课程功能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往往流于形式, 更无所谓各具课程教学特点, 既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 还给人以思政教育是个框, 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恶劣印象, 而毕其功于一役的教学效果考察方式, 无疑使本就不受欢迎的“非重要”课程更加雪上加霜, 此外, 各门课程意图贯穿的价值观, 一方面由于定位过于理想而脱离了现实, 以其“假、大、空、远”的浪漫主义情怀, 使受教育者对过于崇高的道德理想信仰望而兴叹。

(二) 侧重理论灌输, 内容脱离实际

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而言, 对理论知识的畸形发展, 忽略了对受教育者品性陶融、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培育, 必将阻碍正常认同结构的整体性功能发挥, 此外, 新形势下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 对传统思政教育纯而又纯的理论灌输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思政教育如若不能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矛盾问题予以合理解释, 将很难将其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在教育环境的重压之下, 必导致受教育者知行不一、双面人格等严重后果, 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地位也将岌岌可危。

思政教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的压制性灌输教育通常不以使受教育者明道晓义为目的, 以解释沟通为渠道, 以确保教师学生双主体平等地位为底线, 让学生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便是道德训诫、法律条文和枯燥的规范, 令人生厌, 却对诸如学生心理素质、道德标准、法制观念这些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的养成上却不够重视,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两头落空”, 而形成了一种社会公德意识普遍淡漠的局面。

(三) 内容倒置重复, 缺乏针对性, 层级衔接不当

目前学校思政教育仍旧面临着内容倒置、重复, 欠缺衔接的问题, 突出的表现为小学不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孩子空洞乏味的去理解与背诵诸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初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而逐步上升到高等教育的学生也认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实属老生常谈, 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往往敬而远之, 难以产生兴趣, 甚至滋生出厌烦排斥心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 然而由于各学段衔接失当、学段内各门课程间渗透不强、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缺位, 导致了思政教育体系在整体上的错位、部分的越位和不到位现象, 体系内部内容的组合和联系不够, 相互重叠、缺乏逻辑层次性, 可以说是思政教育实效性差的又一重要原因。

结语

笔者在对思政教育实效性弱进行成因分析时发现相较于思政其他要素, 思政教育内容与目标上的不合理设置才是根本原因, 就当前情况而言, 思政教育内容是可以在其教育目标改良前得以合理优化的, 本文的意义在于为笔者的后续研究, 增强思政教育内容实效性的具体措施提供合理可行的现实建议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 2009.5.

[2]刘基.《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构建》[J].西北师范大学, 2011.12.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7

关键词:思政课;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战略与策略关系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一对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战略是指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宏观的长远的影响全局的大因素与根本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与政治大环境的演变;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等,它们给思政课的实效性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长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策略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技巧与方法。相比而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策略是微观的、局部的、具体的。面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疲软”状态,本文力图新视角地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问题。该探讨能在实践上给思政课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1、“抓大与放小”相统一的策略。这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大与小”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大”即大趋势、大原则、大方向。政治教师要坚持从思政课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职能来理直气壮地阐明“大”的方面,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与观点。大趋势包括: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等。大原则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共享发展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原则等。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小”即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一带一路”政策、“亚投行”设立、腐败问题、环保问题、流守儿童问题等。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敢于直面现实,不回避,不遮丑、不带过,要深入浅出的讲出原因,讲出危害,讲出利弊;以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2、“不變与可变”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创新与基本原理”教学之间的关系。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变”是指在“可变”之中的“不变”情况,即蕴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是相对不变的。这部分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重点讲授,要让学生牢记,并要学会运用其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思政课教学中的“可变”是指思政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总在变动、名称在不断修改,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政治课不可靠的错觉,给人造成政治课风见使舵的感觉。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思政课总在改变,是指哪些东西在不断变化。

3、“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上政治课与上专业课其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从专业视角切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理,充分揭示公共课与专业课学习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明确公共课的方法与观点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指导性。与此同时,在专业课地,从专业理论学习中同样可以引申出思政课的基本思想。

4、“放的开与收的拢”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首先,是“放的开”策略,即思政课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内容跨度很大,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古今中外,历史都要在一堂课中承受时往来穿越,交叉进行,信息量一定要大,密集度也很高,让学生在短时间吸收到大量的有用的相关知识点、增加课程的可学性与丰富性;其次是“收的拢”的策略,即思政课的教学在“放的开”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好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最后要把全部的知识点和话题返回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上来,不要“无疾而终”,否则破坏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

5、“思维定式与非思维定式”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分析问题中的定型思维与非定型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定式”也称答题模式,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提炼出来的一套回答和分析问题的“公式化”思维定势和方法,能让学生以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起来。常见的答题模式有:“关系模式”、“条件模式”、“作用模式”等。“非思维模式”也称非固定答题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而是一时半会还没有总结出其规律,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探索。

6、“政治教化与公民意识”相统一的策略。这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与培养国家公民之间的关系。首先,政治课担负着为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这是政治教化的基本职能和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是需要灌输的;此外,还要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一个人就算无法要求其爱党爱社会主义,但其不可以不爱国家,不爱民族,不可以没有公民意识。这种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其说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课教学的策略还包括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学习,比方说“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统一的策略;“统一标答与多元答案”相统一的策略等。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讨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沉淀的结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并把它变成可行的讲课模式和办法,让思政课变成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卢林华.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环境因素。学园,2013(25)

[2]钟海燕.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世纪桥,2014(2)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8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通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用性, 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活动能否对学生思想素质内化和思想活动外化产生效用。即不仅体现在这种教学能顺利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而且还体现在能够自觉地外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二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率性。教师教学活动在投入一定的精力包括体力、脑力和物力后所获得的学生认同度或者说学生普遍接受程度, 认同度越高, 受教师教学影响的面越广, 从而获得教学效率越大。西方的教学效率性核心思想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普遍标准, 最高境界就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学会学习, 而且强调尊重主体能动作用, 遵循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学实际需求, 实现特定时代的教学价值目标。

从当今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目标, 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力提升, 而且是双向能力提升, 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终身受益, 收获自己的知识, 并内化为素质和外化为能力, 同时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仅指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物力的效率性, 而且是指师生双向投入的效率性, 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教师投入的精力以及物力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思想辐射和影响程度高, 使更多学生产生认同度, 其理想境界就是所有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一切都已经接受 (事实上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一理想值) , 又能使学生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迅速理解、消化甚至内化教师的知识, 特别是能够外化为自己行动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内化, 而且是体现师生双向的包括思维和人文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 要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 主动思考, 寻求答案,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 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沟通协作等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教学育人目标, 同时又提升教师包括师德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指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喜爱程度, 即达到学生真心喜爱目标, 而且指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双方面的喜爱程度。因此,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价值目标是一个侧重于师生双向的受益度、接受度、升华度、喜爱度等多样化的教学价值目标, 只有这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部和中宣部所要求的终身有益、真心喜爱的总体目标。总之, 采用有效性互动教学, 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因素

(一) 教学规模要适当控制

中宣部、教育部规定要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控制课堂规模, 人数在100人左右, 最好是小班上课。一个成功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课堂人数不宜过多, 因为如果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太多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效果, 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还是交叉互动, 课堂互动起来会比较困难, 参与面也会受到影响, 很多学生就会浑水摸鱼, 不愿参与, 将自己置身事外, 另外教学时间安排也会受到限制, 教师与学生交流和及时点拨环节也会受到影响, 难以达到预期互动教学设计目标。只有适当控制学生的规模,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都能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才能真正达到体现有效性互动教学的价值所在。另外人数控制得大少, 也不现实, 因为每个高校都会考虑到教室等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因此, 从互动教学设计要求来说, 鼓励学生人数适当, 最好是小班上课。互动环节将会更为精彩, 互动效果将会更好。

(二) 教学资源要优化配置

进行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 必须考虑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包括互动教学视频、互动教学音乐配置、互动教学故事设置、互动教学问题设计、互动教学信息资源、历史重大事件和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教学案例资源, 所有这些能够引起互动的教学资源可以加工处理和综合配置、优化以及提炼成各门课程有效性互动教学资源,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视野、吸引力与感染力。

中宣部和教育部一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问题解决实际思想困扰, 学会从教师丰富的课堂信息资源中吸取有益营养, 解决自己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 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够真正与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心与心交流和沟通, 做到师生之间精神上共鸣和思维上相互启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建设, 设立教学资源库, 成立专业资料室, 为广大教师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互动教学要求决定资源取舍, 把这些资源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自身平常也要注重挖掘、收集和利用好能够引起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 开发互动教学资源要掌握其基本原则即典型性、通俗性、健康性、趣味性、科学性、逻辑性, 因为只有坚持这样一些原则来取舍互动教学资源, 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互动起来。一个成功的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 必须是建立在这种教学资源极其丰富的基础上;否则, 资源贫乏的课堂, 很难互动起来, 因为互动首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这需要厚实的资源基础, 缺乏厚实的资源正如缺乏丰富的生活基础一样。

(三) 教学内容要科学、健康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互动教学不是形体和嘴巴的“形动”, 而是思维、情感、心灵上的“神动”。“神动”核心要素就是课堂所要组织的内容必须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大纲要求, 具有健康性和科学性, 特别是要具有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讲马列、真信马列, 而且必须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健康性和科学性, 要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要求, 旗帜鲜明地正面引导和指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 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所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让学生在价值观和思想上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行, 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明道路。教学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 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和方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学生, 保持内容的政治性、健康性和科学性特点,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和富有创造性, 坚持引领未来的方向。

(四) 教学情感要具有共鸣性

互动教学的情感需求至关重要, 包括情感困惑、性格和意志、情感抒发节奏、兴趣与动机、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 其中最重要的情感需求是指教师所教的知识和表达思维习惯和方式要能够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困扰和大学生的思维实际接受程度, 这种共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佳互动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一厢情愿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且激动不已, 而学生无动于衷, 这样的课堂是与中宣部、教育部所强调的真心喜爱背道而驰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教师很努力教学而效果不佳现象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勾起学生的兴趣, 赢得学生的喜爱, 所选用的案例和所使用的信息不能吸引学生眼球和打动学生的心理需求, 缺乏针对性, 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存在的思维接受能力把握不准, 也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学生的思想需求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就不能真正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提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一个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 利用自己的特色, 启动学生的思维, 使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才有可能引起师生强烈共鸣。

(五) 教学方法要具有表现力

目前, 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重视灌输教育, 忽视启发式思维型教学, 实行封闭式教学, 容易脱离现实生活, 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 也无法解答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而导致了学生厌学、逃课、上课睡觉等等现象。事实上, 教学方法和技能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中介元素, 包括启发式思维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内容取舍方法、课堂教学语言使用方法、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情景设置方法、问题设置方法, 所有这些方法一定要具有互动性, 能够令现场互动起来, 这就需要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比如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主题发言, 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设置专题讲座, 对知识点设置案例分析, 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 做到图文并茂、音像结合、静动结合。再如, 授课教师具有自己风格而学生喜欢的课堂语言, 这种语言最为重要的是通俗易懂和情感打动以及抑扬顿挫, 否则因语言缺乏感染力就会出现学生睡觉、做课外作业、发短信、看小说等自由散漫现象。

(六)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互动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互动教学, 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具有较高的互动教学能力, 包括教师深厚的理论素养、独特的教学人格魅力、较高的学术造诣、一定的责任感, 形成自己风格的教学技巧特别是高超的互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互动教学能力成为提高有效性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 保证讲授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学方法能够打动学生, 充分保证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学生的思维实际, 以此来提升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从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求来看,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互动教学能力不仅仅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教育,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己的人格魅力甚至人生经验传授和影响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与自己平等对话和交流, 极力避免那种“有教无学”的低效教学现象。

三、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

高校要普遍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在满足和实现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信息和学生心理需求信息能够有效吻合, 形成师生有效性互动教学关系,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 提高思政课教师互动教学的设计能力

教师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根本和关键。要想实施有效性互动教学, 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必须坚持讲马克思主义、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 必须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以自己的信仰和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向着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道上前行。其次教师要做到更新教学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理念条框的束缚, 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思维型教学观念取代记忆型教学观念, 以创新教育理念取代机械模式教育理念, 着重引导学生与时俱进, 面向未来, 开拓创新, 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再次, 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消化能力, 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体会、自己独有的理解方式、论证方式、语言特色和思维风格来消化和表达课本上的内容, 这些教学要求和素养最主要的是来源于教师对本学科专业的透彻研究。因为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前瞻性研究, 即使对教材非常熟悉, 知识讲授也会缺乏深度, 甚至不能做到所教的内容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如果没有教学改革新探索和不断研究, 教师就不能做到用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时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体会, 从而有效提升互动教学的效果。

(二) 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教学的素养

高校开展有效性互动教学, 教师主导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学生深度参与互动的教学素养更加重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互动教学实效性, 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单一讲授模式, 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辩论、试讲、演讲等向学生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讨论、争辩和自我研究中达到对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把培养大学生互动教学素养, 特别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先进理念,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甚至延伸到课堂外的自觉思考、自觉表达思想的习惯和能力, 推行真正人性化的教育, 而人性中最终的本质体现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而教学活动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人的自主性、自律性、目的性、社会性和创造性[1]。提升学生的自由自觉学习能力正是开展真正人性化教育的关键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教会学生这种主动性精神, 诱导出学生的这种创造力。

(三) 根据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求编写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和课件

教学大纲重点要体现专题教学内容、时间合理安排、互动教学目标制定、把握重点和难点, 教案和讲义要能体现教师自己特点的话语体系和思维风格,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设置互动话题、情感化言语表述、启发式思维逻辑, 设置案例、视频、音乐和故事等教学资源穿插, 安排体现多元素运用互动教学环节, 最后制作表现力极强的课件, 课件制作要把思政课有效性教学主要元素, 内容组合、问题的设置、专题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的思维实际与思想实际, 图片、文字、视频、数据、故事情节适当取舍, 史实和现实, 静态和动态, 声音和图画, 新的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手段, 都要综合设计进来, 有利于拓展视野, 丰富信息, 增进师生间真情实感的交流, 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

摘要:从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目标入手, 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学规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 而要提高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效果, 其关键在于提高思政课教师互动教学的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教学的素养, 根据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求编写并制作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和课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若松.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的现实原则[J].求索, 2012, (2) .

论强化企业思政教育实效性 篇9

大学是我国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不少学生在大学通过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后, 将直接进入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当中, 他们是我国社会未来的高素质群体, 也是我国发展和前进的主要动力, 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由于大学生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文化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 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自明。但是目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随之而来的享乐主义等等不良思想开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 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地位和权威发起了不断的强烈冲击。快节奏、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形成了强大的挑战, 进而推动高校的思政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向实效性教学模式转变,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必然措施, 而且这种转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同时也满足了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制约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发展的主要问题

1.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过硬。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起, 有不少思政教育的工作者专业素质不够高, 主要体现在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 对国际国内的许多重大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不够关注, 没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用落后的过时的理论来讨论现代复杂的社会问题, 进而导致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效果低下。

2.没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

虽然现在社会上不断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的各种呼声和口号, 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十分稀少, 做不到以学生为本, 就会忽视大学生的各种基本需求。高校老师没有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高校的思政教育, 进而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长期恶性循环下来, 导致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展难以前进。

3.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密切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一味宣扬正面的积极的理论和案例, 没有结合实际来解释学生面临的主要思想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的观点更加模糊, 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思想, 引发了大学校园内思政教育无用论的出现。

三.新时期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分析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激发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并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当老师的授课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时, 学生才会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将老师讲授的内容消化吸收, 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用心去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 聆听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进而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 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 才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全面发展。

2.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要把高校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就必须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一个完善的思政教育工作体制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有效的领导机制, 准确的问责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可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完整的监督机制, 当整个体制得以建立并全面实施的时候, 就可以进一步保障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障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进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发挥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媒体时代和信息时代, 把媒体运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工作中来, 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比如选择。大学生作为媒体时代的主要受众人群, 是各种信息的积极关注者与播散者,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比如“神州”载人七号的升空等等, 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 进一步促进学生未未来加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水平, 运用媒体的正面作用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高校的思政教育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具有长期性以及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由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深远, 所以要求高校的思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切忌好高骛远。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高校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 运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形势的问题, 发挥探索精神, 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贵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解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2:50-51.

[2]陈娜.人文关怀理念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J].现代交际, 2015, 11:166.

[3]张蕾.通过优化人文环境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 2015, 11:235.

强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篇10

据笔者研究, 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教育课不被重视, 实效性意识淡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教者、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有许多学校、教师把职业道德这门学科当成副科排除在教学研究之外, 各级评优课很难有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二是教学内容缺乏与行业联系。现行教材80%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 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少, 失去了针对性和适用性。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 多种经济体制共存, 不同的体制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而现行教材却满足不了这个要求。三是生本教育理念淡薄。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不参与, 不实践, 职业道德知识不能外化为学生的行动, 知行不统一, 失去了实效性。因此, 强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的实效性, 势在必行。

实效性简单来说就是实践活动结果对目标的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 亦即实际效果问题, 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唯一标准。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源泉来自生活———教学内容, 主体在于学生——主体地位, 重心在于课堂———主要渠道, 关键在于老师——主导作用。因此, 要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做到“三贴近”, 即内容贴近生活, 增添活力, 增强针对性;主体贴近学生,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课堂贴近实际, 形式丰富, 方法灵活。

一是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现在我国多种经济体制并存, 不同的经济体制, 不同的工作岗位, 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满足这个要求, 凡是教材上没有的都要补充进去。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更有针对性, 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 做各行各业的合格的员工奠定基础。

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最突出表现, 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使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张扬, 教师没有批评只有鼓励, 没有责难只有引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他们自己探究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有充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能最终解决“什么样的员工才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员工”这一根本性问题。

上一篇:盘龙小学2012学年度环境教育总结下一篇:思修考试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