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2024-09-08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精选7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篇1

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2、《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

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

4、“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7、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9、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0、假如你是英国人,想当选英国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成为英国某一政党的领袖

②要得到议会2/3议员的投票认可

③所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④得到国王的任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下表为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

党派赞成的议案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10项) 公立学校(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改革、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势均力敌

B、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C、共和党在选举中占全面优势

D、两党分歧日趋缩小

12、德国1871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这包括( )

①联邦制原则

②君主立宪政体

③君主权力受法律约束

④权力制衡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下图所示是1860年在战争中被掠走、流失海外的圆明园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铜像,近期被法国拍卖。侵略者掠走该物品是在哪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5、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17、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8、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的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9、“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先生的这一段话应该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发( )

A、北伐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20、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21题19分,22题11分,23题20分,共50分)

21、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请回答: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所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两图显示的明代政府架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明代政府架构有这样的改变?(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3分)

22、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百度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5分)

23、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4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此次“远征”中,中国共产党在哪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如何?(5分)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篇2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 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既要关注史料的多样性, 还要关注对史料解读的完整性、深刻性、启发性。文字史料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有其优势, 但图像史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提高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增强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图像史料从形式上分为图片史料和影视史料两大类。图片史料是指“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 用图片的形式反映的史料”。所以, 图片史料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

二、实施依据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这些文件为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情境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图片史料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实践证明, 在课堂上运用图片史料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师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参与、探究历史,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教学效果较好, 而且在此过程中,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得到增强, 有助于其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实施策略

教师在使用图片史料时, 首先应该掌握其主要特点, 然后根据一定原则对其进行筛选, 为其有效使用做好铺垫, 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益。

1. 特点

图片史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直观性, 它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某一历史场景的片段。例如, 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时, 展示教材上P78 页毛泽东和蒋介石1945 年在重庆谈判时拍的照片来导入新课, 从照片上两个人的穿着、表情、站位等细节, 可以推断出当时谈判的氛围还是比较和谐的, 而后来国民党却撕毁协议, 挑起了内战, 这里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设置了一个悬念,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图片史料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 这一点一直被大家所忽视, 其实只要深入挖掘, 每张历史图片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就会被发掘。如教师在讲授三大战役时, 展示教材上P80 页《三大战役示意图》, 从图中学生既可以了解到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顺序、地点、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和歼灭、改造国民党军队的数量等这些显性信息, 而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取得胜利的原因等更深层次的隐性信息。

2. 筛选

了解其特点后, 教师还要对浩如烟海的图片史料进行筛选,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筛选史料的原则, 即典型性、多样性和针对性。

A.典型性。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使用图片史料的重要性, 但有时使用的数量过多, 缺乏对图片史料的必要的解读和点拨, 一闪而过, 不但使学生感到视觉疲劳, 而且还冲淡了主题, 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对图片史料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深刻性、启发性的素材, 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益。

B.多样性。首先是图片史料类型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使用历史照片、历史漫画、历史地图、图表等素材,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和特征。例如, 教师在讲解三大战役时, 既可以展示课本上的示意图, 同时还可以展示课堂上经过师生合作完成的图表, 图表包含了战役名称、时间、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特点、战果等信息, 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巩固。其次是图片史料视角、立场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选择对同一历史事件、人物或主题持不同见解的史料, 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又增强了学生的史学思维和素养。例如, 在讲解三大战役时, 教师除了讲解战役的重大意义外, 还可以出示一些由于战争而被破坏的历史遗迹和城市图片, 让学生学会从多视角辩证地看待问题。

C.针对性。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以及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了解学生的需求, 尊重其学习的感受,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对图片史料的筛选还要从学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选择那些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够得着, 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素材。同时, 还要兼顾不同年级、班级、学生间的差异, 做到差异教学。

3. 应用

教师如何有效地使用图片史料, 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利用图片进行精心设问,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其核心素养。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 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图片史料中的人和物的大小、比例、表情、神态、关系、环境、特殊符号、数据、提示语等重要信息, 感受、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并结合所学知识, 巧设问题, 让其进行合理分析与判断, 挖掘图片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在此过程中,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以及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互动、合作、探究的能力, 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 教师在使用《三大战役示意图》时, 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体验图片所反映的显性信息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隐性信息, 特别是中共取得胜利的原因。为此, 教师还提供了三大战役决战前《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从图中学生了解到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从1946 年6 月内战爆发时的430 万比130 万, 到1948 年秋决战之前的365 万比280 万……从数字上看国民党军队在决战前仍然占有优势,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却为何认为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决战时机已经到来并最终取利了呢?这似乎有点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通过设问, 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而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9 页的“学思之窗”, 了解到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以来, 在1946~1948 年间, 华北和东北解放区、山东、冀中就大概有一千多万农民踊跃参军或者随军出征, 由此不难分析出, 中国共产党取胜的重要原因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 图片史料既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历史知识的必要补充, 更是历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因此, 只要教师对其进行精心筛选、巧妙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梅.创设生活化情境, 体验生活化数学[J].数学月刊, 2010 (12) .

[2]高艳红.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妙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04) .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 2011 (31) .

[5]叶小兵, 等.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9) .

[7]郭排行.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6) .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必修部分) 篇3

1.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 )

A.宗法制度文化 B.“家国同构”理想

C.森严的等级制D.“三纲五常”原则

2.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

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

5.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

6.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7.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得乎?”这一理念( )

A.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B.导致了崇商风气的兴盛

C.重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8.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9.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0.“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依据史实,“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1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2.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4.面粉加工业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据统计1913年至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1914年以前,中国面粉每年入超。从1915年起,中国面粉贸易开始变为出超。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超量增加了近59倍。关于这一时期中国面粉大量出超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为中国面粉出口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 )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16.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7.周恩来说:“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这两个迫切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D.雅尔塔会议

18.“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 )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他们的庄稼长得真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我国今年钢的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A.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

2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23.据统计,16至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伤寒等外来病毒争先恐后地坐上了杀手的头把交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印第安人体质羸弱 ②新航路开辟后源自欧洲大陆的病菌传播 ③印第安人对这些外来病菌免疫力低 ④欧洲殖民者为消灭印第安人大量传播病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4.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材料中的“某人”指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马丁·路德D.达尔文

25.“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这个“政治奇迹”是( )

A.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C.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建立起共和政体

D.德国通过1871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君主立宪制

2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7.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我们同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上述思想的经济领域内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9.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时代》在解释他的重要地位时如此说道:“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或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些进展。”其中“这些进展”应指 ( )

A.系统合理地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B.发现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分布的规律

C.提出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

D.提出物质波理论,发现了量子论

30.“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描述的作品是( )

A.《向日葵》B.《樱桃和桃子》

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奴隶和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相悖之处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法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

32.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选自北师大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上册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材料四 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底,日本对华投资企业达22.370家,协议投资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327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

——陈景彦《喜忧并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1)材料一中相关条款出自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中华民族能报仇雪耻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三中的中日联合声明达成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声明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哪些理念?

(4)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3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说出这次会议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对此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结合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谈谈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D 7.A 8.A 9.D 10.B 11.B 12.C

13.A 14.B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C 22.D 23.C

24.C 25.B 26.B 27.A 28.B 29.C 30.C

二、材料解析题

31.(1)材料一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材料二却认为人是天生不平等的。

(2)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私有制的建立和法律对不平等的确定。

(3)不赞同。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应该包含平等这一目标。

32.(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全民族抗战。

(3)中美关系缓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4)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

(5)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

3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将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贡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篇4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09届山东菏泽联考试卷)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

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2009届广东省六校联考试卷)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 93.(2009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黎明立桥头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A.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B.机户的情况C.小商贩的情况D.机房的情况 ①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10.(惠州市2008届高三模拟考试)右图是明朝小说《醒世恒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③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小户人家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2009届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展① 施复夫妇是机户② 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示出一件古代瓷器,如右图:你判断此类瓷器最早可能出现于什么时期?③ 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 11.(2008届惠民一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5.(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广东专用)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的是()观点不一致的是()A.商品经济B.资本主义经济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C.自然经济D.手工业经济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2.(2009届定远三中高三月考试卷)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6.(2008年江苏兴化中学高三历史周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是()

研究宋代的()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冶金技术 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13.(2009届兴平市高三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在2007年央视的开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7.(2009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的事情是()个时期()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用心 爱心 专心

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 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 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 14.(2009年北京高三历史模拟卷F卷)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① 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③ 广大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④ 地主商人剥削来的钱多买田置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15.(2008届雷州一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

A.保护自然环境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D.禁止进山伐木 16.(2009届深圳市高级中学高考历史冲刺训练卷)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

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 17.(2008普通高考广东卷模拟卷)《国语·晋语四》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对材料中“工商食官”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从事工商业发家为官的人

B.工商业的税收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C.依靠政权力量管理和经营工商业

D.工商业满足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18、(2008届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1921年创作)中,描写了他见到童年的小伙伴闰土。闰土在谈到他的生活时说:“非常难。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后的我国农村()①军阀割据,战乱不息② 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③ 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④ 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9.(2009年海南省高中新课程综合检测历史)读《清明上河图》,与前代相比,从中能得到有关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新”信息()

①打破市坊界限②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边境贸易繁荣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B.④⑤C.①⑤D.①③⑤ 20.(2009届儋州市一中第一次统测题)《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⑤对外交往频繁

A.①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令莫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引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日: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事立;耕者必有一末、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引自《管子·海王》

【材料三】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目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引自《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洒上我的私田。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2分)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何联系?(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4分)

(4)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团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 【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

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3分)

(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

23.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分)

(1)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2分)(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 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井田制遭到破坏,私有制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是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

3、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②③④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不符合现实,自耕农的生活并不富裕。

4、答案:C 解析:五彩瓷到明代才开始烧出来。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重农抑商”。C是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他的主张是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6、答案:D 解析:A是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经形成了的格局。明清主要用金属货币,故B错。明中后期之后,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棉布,故C错。玉米、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来的,而且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选D。

8、答案:B解析: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故这一时期能表现其文明成就最突出的是青铜器。

9、答案:A解析:此题考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的情况,早期雇佣工人计日受值,无主者,在桥头等待。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材料中提到了雇佣关系,③④不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这是宋代范成大所写的反映太湖流域农民生活的诗句。把握题干的信息词:耘田、绩麻、耕织、种瓜等即可得出它是反映“男耕女织”特征的自然经济。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工商业、广告业的发展。这一印记本身就是一张广告,其商标是“白兔捣药”,体现其商标意识。从“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可以看出这间铺是治金铺,体现冶金技术。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唐朝时,对市的设置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出现夜市和私家店铺,商业被控制在东西两市,由于唐都是国际性城市,所以D是正确的。

14、答案:C 解析:体现“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①②体现上的层建筑,政府采取的措施。

15、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材料中有几个“毋敢”,即“不敢”,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锄掉烧成灰等,该材料反映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6、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自守”,对移民和海外贸易进行严格控制。

17、答案:C 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政府为商人们提供衣食。

18、答案:D解析:④自然经济完全破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不符合实际。

19、答案:C解析:宋朝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但在图中体现不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与边境贸易无关;东京贸易的繁荣,及随处可为市的景象恰好反映了①⑤两项。20、答案:A 解析: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对。“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对。②要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④⑤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21、(1)解析:注意搜索有效信息“耕、牲畜、铁官、一锯、一锥”等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分)

(2)解析:材料一、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三、四 中的“私田”“ 初税亩”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2分)

(3)解析:结合当时的史实从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的角度分析。

答案:春秋以前,实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认为向私田征收田租是非法的。(2分)初税亩实行前。从诗中可看出,由于“私田”不交税,因此奴隶主贵族重视私田超过井田。(2分)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税亩在历史上的地位,土地国有开始向土地私有过度。

答案: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的井田制瓦解。(2分)

22、(1)解析: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重点捕捉“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不得仕宦为吏”等关键词。

答案: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4分)

(2)解析:主要从材料三得出。

答案:为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长治久安。(3分)

(3)解析: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分)

23、(1)解析:应该从与中国文化热相关的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考虑,从中国来说,当时的中华文明依然领先世界;从世界来看,西方新航路早已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的脚步开始。

答案:中华文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2分)

(2)解析:可从政治、经济、疆域、人口等角度来看待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国家统一,政权稳固(康乾盛世);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是当时疆域范围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各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前列。(4分)

(3)解析:中国失去世界领先地位应该是在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时算起,即18世纪中后期,其时正是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造成中国落后的国内因素可从政治、文化和对外政策等政策来说明,国际因素则可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工业革命,及对外侵略扩张等角度来思考。

答案:乾隆后期(1分);原因:国内方面: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分。任意两点);国际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扩张掠夺。(2分,任意两点)

24、(1)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收取重税”、“以低价强迫民间生产”、“强制压价收买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答案: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

(2)解析:由材料中“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看出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1分)资本主义萌芽。(1分)

(3)解析:由材料中的提取信息:“不法之徒”,“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1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1分)(4)解析:由(1)(3)总结可得。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 篇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B A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A A D B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A B D A A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A C B D B B B D

二、非选择题(20分)

1.内忧外患(2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分)

2.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分)

3.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

创立近代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8分)

4.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测试题 篇6

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

3.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

6.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在香港举行,有一只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拍出。你认为这只碗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的

A.宋B.元C.明D.清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垄断

B.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C.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D.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8.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

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

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B.商业繁荣C.商人众多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0.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1.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A.重视商业的作用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D.提倡农商并重

1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实质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13.《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

14.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的农业税自20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1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16.《世界知识画报》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17.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1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D.封建主阶级衰落

19.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英国人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右图是欧洲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丝绸之路畅通后

B.《马可?波罗行记》出版后

C.新航路开辟后

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2.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扩张的必然产物②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③英国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④客观上为中国工业化带来了机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23.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24.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

25.工业革命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侵略,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其含义是

A.东方国家日益贫困,无力对抗西方B.东方国家完全沦为殖民地

C.东方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东方国家未取得民族独立

26.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27.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8.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2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珍妮纺纱机②蒸汽机③电灯④汽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0.下列对世界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②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③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④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⑤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6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6分)

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围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的36%。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几乎是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1)提取上述三段材料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10分)

(2)借鉴英国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关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历史,学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 我在工作之始就接触到新课程改革, 接触到人教版新教材, 并在2008年8月参加了新课程改革培训, 之后经过四个学期的教学, 对这本教材深有体悟。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本教材坚持一个重要原则, 即“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由若干个专题构成, 按照“前天、昨天、今天”的不同顺序展开, 因为本书主要讲述政治制度, 所以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起源、发展、确立。

本书按照惯例先讲述中国古代史, 主要涉及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先秦到明清, 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这样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政治制度的变迁。在历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 中外比较一直是个热点, 也是个难点, 所以在讲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 我紧接着又讲了古希腊和古罗马, 以此类推, 在讲述近代现代史时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由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与当时的世界背景密切相关, 所以在近代史中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再涉及到中国时, 学生就易于掌握, 教师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这样一来, 改变了以往教材大杂烩 (讲经济的同时又讲政治) 的弊端, 让学生能有较清晰的思路。

二、单元之间的关联 (以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为例)

对于难以理解的《古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以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两个单元的结合, 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当时古希腊与古罗马均位于地中海沿岸, 发达的水上交通,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后来繁荣的商业交流都有利于当地文明的传播, 特别是欧洲, 加上后来欧洲版图的分化组合, 各民族的相互交流, 使得各地的文明得到广泛传播。而且具有较早、较强生命力的文明会被更多的民族所接受、消化吸收并不断发展传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到公元前5世纪达到顶峰时已经十分成熟, 尤其在当时奴隶制社会时代这种文明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的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等原则都已经确立。

古罗马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成文法就诞生了。后来在长期的对外扩张中, 罗马法不断得到修改充实和完善, 在东罗马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共和国时代还是在帝国时代, 罗马法都对于维护其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强大支柱。尤其重要的是它稳固了统治秩序, 缓和了集团内部的矛盾, 体现了集团内部的民主。

这些文明曾在地中海地区各领风骚, 交相辉映,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传播, 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 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并缓和矛盾, 在政治上需更多地扩大民主范围, 兼顾更多阶层的政治权利, 代议制是体现和兼顾的最好形式, 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英国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限制了王权, 法国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德国、美国同样确立了各自的政体, 民主政治得到保障, 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样就把两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于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掌握。

三、历史课程目标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 长期以来, 在高考制度的模式之下, 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的培养及民族情感的培养流于形式, 成为空话。

扪心自问, 我们除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应付考试的历史知识之外, 又让他们学会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产生了多少爱国的情感?具备了多少创新的精神?

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直截了当地说, “为了学会做人。”为升学而学历史, 高考之后历史知识就成了历史, 为做人而学历史,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终身受益。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能使人由衷地懂得一种大义——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深明了这种大义, 就能转化为一种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 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认真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两点疑惑

相对于以前的版本来说, 本教材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 还有些小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或者是在解决了一些旧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故举例如下。

1.教材第90页:“这次大会后, 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 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这些代表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权利。二是在他们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实施。对于国家机关来说, 拥有的应当是权力而不是权利。因为其拥有的是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 是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管理对象理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代表们监督的应当是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 故表达应为“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力的实施”, 而不能权利权力不分, 否则会误导学生。

2.元朝行省图不是很完整, 是否应该画出北冰洋?

上一篇:爱是那双温暖的手作文400字下一篇:全市纠风工作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