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2024-05-08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共10篇)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1

一、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描绘城市蓝图、勾画未来的使者,担负着城市建设、美化家园、造福人类的重任。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庞大的固定资产给财务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行业持续过热、迅速发展的现状,如何利用有效、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防止资产流失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开展也如火如荼,其施工种类包罗万象,以大型项目为主,道路升级、桥梁、地铁建设、棚户改造、楼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均属于其工作范畴。如此庞大的施工建设,其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无疑是巨大的。而企业原有资产和新增资产在财务管理中的体现及保值增值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倘若仍旧一沉不变,则必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二、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担负着多种生产管理职能,与一般企业不同,其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较为明显,即建设规模的庞大、工作性质的复杂决定了在建筑施工中企业所用设备的众多,不仅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因此势必导致企业对设备引进、管理、存储、维修、报废、更换、组装、搬运等一些列环节的资金投入。可以这样说,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要远远超出其他投入。而这一现象又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固定资产使用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折旧、损坏的现象,而维修又会进一步带来固定资产的减值,使附加费用进一步扩大,这将造成企业为了弥补固定资产的减值而挪用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维护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二)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需要大型建筑项目的依托方可实现,没有施工项目的开展,施工企业将成为空壳。而施工项目的不同又导致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不断变化。用于这一项目的施工设备在下一个项目中可能根本用不到,因此随着项目的变迁,新增固定资产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

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外不符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真实明确地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才能做好后续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着项目承接与实际施工分属不同公司的情况。总包和分包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总体财务管理难以对账外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进行对比。长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真实性不但受到质疑,管理风险也会增加。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合理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如: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类资产的管理程序、方式变得粗糙、简单,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企业当作“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加剧。在施工企业这种现象尤其发生的频繁,通常有的辅助经营设备在一个工程项目(通常为18-24个月)结束后便被变卖、处理,严重导致了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较分散,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四、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在

今后的实务工作中应当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这方面主要针对总包公司固定资产采购入账和下账的财务管理。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以严谨的流程作为财务管理约束,在购置之前通过、季度、月度财务预算明确新增固定资产的用途,采购之后统一入账至总包公司,加强总包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全面控制权力。入账后的固定资产根据用途、价值、年限等做出现值评估,总包企业要时刻掌握现有固定资产所处的状态和价值。当总包公司将原有和新增的固定资产投入到施工项目时,务必在下账环节做出清晰的登记注册,确认各项固定资产变动涉及的周期和价值变化。待整个施工项目完成后,总包企业还要再次对固定资产的回收或分配进行财务登记,做到有始有终地管理每一项固定资产。

(二)加强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企业应及时组织相关会计人员、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人员及使用单位对现有资产进行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每项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规格、型号、购入时间、使用年限等都要一一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卡建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制度,做到人账及时、准确;加强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制度,做到人账及时、准确。另外,做好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账工作,督促人事变动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的移交和转账工作。

(三)创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使其尽可能的在有效期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尽量减少闲置资产、控制折旧速度,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环环相扣、严格紧密、真实有效。固定资产价值虽然逐年递减,但不影响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系统清算企业内部和各个分包工程企业的固定资产现状,分析可用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一方面将可用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重新计算,制定严格的标准,减少资产的流失;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将闲置的资产与有需要的单位合作使用,创造更多的资产增值机会。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无论价值高低、总额多少,都不应忽视实际价值的开发。机械施工设备等大型固定资产要根据使用频率、时间长度等可量化指标进行折旧;小型固定资产如电脑、复印机、空调等也不应完全以年限作为折旧标准,必须系统结合实用性确定应有的折旧和

现值。

(四)创新固定资产折旧模式。目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有些项目还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将大型、关键设备由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折旧由集团公司总部每月计提,集团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集团总部统一购置固定资产,统一调拨。避免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使本来可以重复利用的固定资产闲置,造成铺张浪费。

(五)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构建财务管理的统一平台。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针对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的流程进行严格的约束,即在购置前通过总预算、季度财务预算审核新增固定资产的必要性及购入用途,在批准采购后必须统一纳入集团公司总账,充分强化其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全面掌控力。同时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包括产品用途、价值、购置年限并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形成有力的管理依据。集团公司将原有或新增的固定资产投入项目部,并做到准确登记、严密把关、逐条核实、完整备案,从而评估出各项固定资产变动的周期与价值波动取向。当整个施工项目完成后,集团公司还应履行再次评估的任务,做到回收及时、再分配合理、登记准确、变动细则明确,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在集团公司的宏观管理基础上,因此,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使之与下属企业间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实时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集团公司行驶对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时监控,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项建筑施工任务,使施工作业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固定资产的所有数据变更、情况登记均将如实的反应在管理平台中,使数据被篡改、误操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六)借助社会相关部门,强化监管责任制。在实行集团公司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设立专人专项的固定资产监管责任制,对资产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做进一步的监督,加强固定资产变动的有效监督,使资产的价值评估、变动做到有理、有据。同时,为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出具报告判断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社会有关部门则可以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加强监督,对连续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则进行相关处罚、直至停业整顿等。

(七)加强会计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防止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由于《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五、结论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2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的职工都知道, 盖房子, 先要打基础。没有深的基础, 房子是盖不高的。在沙漠上盖房子, 迟早是要垮下来的。笔者们搞企业, 也要抓好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之一。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 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方面。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会计行为, 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保障。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才能把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工作搞好, 也才能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 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处理效率, 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二、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有幸参加了去年总公司组织的财务检查和今年的离任审计, 就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未严格按照准则执行

建造合同准则是建筑等行业特有的准则。施工企业确认合同收入, 必须执行这个准则。但这个准则在现实中执行的并不太好。执行中有的企业还是选择性的执行。财务报表说明和报表附注上写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实际上并未完全执行。存在问题主要在合同收入、合同费用的确认以及债权确认上。《建造合同准则》对合同收入的确认分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可靠估计和为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两种情形。比如, 在资产负债表日, 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 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合同收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 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相比, 《建造合同准则》在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时, 科学、合理地解决了不同期间的配比问题, 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建造合同准则》在确认合同收入上含有职业判断的成分, 并遵循了谨慎原则。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是在承包方与发包方进行结算时, 按结算额确认为合同收入。

有的单位报表附注上写的是按《建造合同准则》在确认合同收入费用, 但看不到执行的痕迹, 看到的还是用《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的方法确认收入和费用。有的单位收入确认, 执行的“开发票”确认收入, 开多少确认多少, 不开票的不确认收入。对准则的理解和执行存在重大偏差。

《建造合同准则》将债权债务的确认与工程开单结算联系起来。确认应收账款应有与发包方的结算单, 应有对方的签章。在检查中, 有的单位在确认应收账款时, 并未见到来自发包方结算单据和签字, 完全是本单位内部的自制附件, 缺乏法律依据。在债权确认上非常不严肃。一旦发生债权债务纠纷, 就没有法律支撑,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无法保证。

《建造合同准则》的特点是“工程施工”有“实” (实际成本) 有“虚” (预计成本) 。“实” (实际成本) 的部分在进入工程施工时必须有实际发生的单据做支持, 如工资表、购料发票等, 不存在预计的成分。“虚” (预计成本) 的部分是合同毛利进入工程施工。可以说合同毛利是职业判断的结果。工程真实成本等于“工程施工”减去“合同毛利”。检查中发现有的单位, 在单据不能确认工程施工时, 采用月末暂估, 下月初冲回的处理方法。这样的结果是将实的也变成虚的了, 既不符合准则, 无形中又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 会计凭证附件不规范

记账凭证的附件应真实完整, 应反映真实的交易和事项。会计账务处理应根据合法、真实、完整的附件进行账务处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 其他记账凭证都必须附原始凭证。”检查中发现, 有的账务处理, 后边的附件就不支持其分录;有的用复印件做附件, 不用原件;有的自制附件缺乏统一的格式和必要的签字;有的附件不全;有的干脆没有附件也能做账等问题。没有完整、有效的附件做为支持的凭证, 其实就是数字游戏。以上问题在会计工作中应坚决杜绝。附件应该要附原始单据的原件, 不能用复印件。确认债权的附件一定要附债务人认可的原件, 不能随意挂账。不能自己想说别人欠自己多少钱, 就是多少钱。这样随意确认债权是无效的, 一旦发生法律上有可能丧失真正的债权。

(三) 书写摘要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摘要应与原始凭证内容一致, 能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 表述简短精炼。应能使阅读的人一般不必再去翻阅原始凭证或询问有关人员, 通过摘要就能了解该项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 判断出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在检查中发现, 有的摘要内容太简单, 不能提供有效信息, 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业务。有的文不对题, 而且存在误导使用者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摘要上应采用统一格式。如有的上市公司明确规定, 摘要必须是:部门名+人名+业务动作+供应商+费用名。抓会计工作就要从这些最基本的细节入手, 才能使会计基础工作上台阶。

(四) 会计内部控制方面

有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 有的单位制定的制度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让人看了不知如何下手, 如何操作, 给人的感觉是, 什么都说, 什么都没说。有的单位签字不规范, 表现在签字不全, 有的属非授权人签字。有的缺少验收。也能报账。有的单位出纳核对银行对账单, 编制余额调节表, 有的还将其写入机关出纳岗位职责。有的单位会计岗位, 特别是出纳岗位长期不轮岗, 比美国总统干的时间都长。有的企业内审员由主办会计兼任, 这不是左手审计右手吗?有的单位账务调整随意性大, 调账凭证后又无任何说明。问其为什么不附说明, 其解释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用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原话是:“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 其他记账凭证都必须附原始凭证。”说的是不用附原始单据, 而不是不用附调账说明。看来其偷换概念, 没有很好理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原话。

(五) 其他方面

有的单位未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对现金日记账未做到日清月结, 现金库存长时间超限额, 不利于现金资产的安全。有的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 还出现“现金”、“应交税金”等过去老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上是库存现金、应缴税费) ,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其他应付款核算不规范, 存在长期未清的情况, 有人为操纵痕迹, 有的单位用来隐藏和调节利润。有的单位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有的单位劳务付款、分包付款、联营挂靠付款不扣税, 给企业埋下税务风险。有的单位成本核算不规范, 随意归集和分配费用, 随意结转成本, 人为调节利润。有的单位随意简化核算程序, 将购进的材料不经过原材料科目核算, 直接进入工程施工, 使工程施工不能反映真实的工程成本。有的单位工完料清, 一点废料都没有, 让人不可思议。

以上所列举的问题, 也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不具有普遍性。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 也反映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要抓好会计基础工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 首先要提高领导认识, 让领导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并要亲自抓

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从法律角度讲领导再也不能置身事外, 抓好会计基础工作是领导的本身工作和义务。只要领导重视, 从自身做起, 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文件, 严格要求自己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 依法理财。对财务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笔者认为做好财务基础工作不是什么难事, 好多事情表面看问题出在下面, 其实根子在上面。在中国没有领导的重视, 任何事情都难干好, 这就是中国特色。

(二) 细化各种规章制度, 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 是管理经验的结晶。企业要抓好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要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建立适应企业情况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各种经济业务事项和交易都要建立规章制度并尽可能做到全覆盖, 尽量不留死角。如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总体, 而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会计凭证的产生环节, 每个环节如何控制, 岗位之间如何牵制, 是我们订立会计管理制度的起点, 要从源头上控制好, 从而为会计基础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实行会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这样既有利于会计人员熟悉不同的岗位业务, 也有利于防止会计人员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实施, 有效规范企业财务行为, 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其次要细化各种制度,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把任务落实到人。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 每一个步骤的填制、登记、审核, 建立标准和流程。具体到应填写那些表格, 什么人填, 什么时间填, 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用一定的流程将所有财务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统一起来, 协调起来, 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数, 不需要领导每天安排应该干什么。领导只需检查和指导, 处理流程之外的和突发事件。把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 腾出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的事, 进行谋划大局。第三, 抓好关键控制点:一是资金, 对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 防止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 对支出严格监督, 防止舞弊;三是权利使用, 防止滥用职权, 造成经济损失。

好多企业的财务制度从形式看, 制定的很完美, 像法律条文, 但却乏可操作性, 不利于推行。科学管理从某种角度讲, 就是计量管理, 凡不能量化的东西, 就缺乏科学性, 就难以推广和应用。

(三)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

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再好的制度, 也会束之高阁, 成为摆设。

企业应通过组织集中培训、业务交流、鼓励支持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会计职称考试等方式, 促进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前人们常说, 会计越老越吃香。随着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假如老会计不能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现在这话可能就不再正确了。要想用好会计准则, 就必须先学好、理解到位。只有这样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有人说, 选择了会计, 就是选择了学习和考试, 此话有一定的道理。要成为建筑企业的一名优秀会计人员光有会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施工、造价、合同、计划、统计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 不按照法规制度办事的会计, 可以说不是合格的会计。但只按法规制度办事的会计, 不是称职的会计。维护企业的利益, 要实质重于形式。执行法规制度, 要形式重于实质。会计人员要做到既要维护企业利益又不能违法, 既要讲原则又要将灵活, 没有别的办法, 只有坚持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一个会计人员, 会计专业知识再高, 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不能自笔者约束、严以律已、洁身自好、坚持原则, 最终会走向歧途, 成为企业的蛀虫, 危害企业, 贻害社会。道德差的人, 可能还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钻法律和企业制度的漏洞, 谋取自己利益最大化, 而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有的会计错误和失误可以说不是专业水平的问题, 而是道德的问题。所以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 才是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

(四) 加强内部财务检查

财务部门内部也应定期进行财务检查, 实践证明, 检查与不检查效果是不一样的。财务部门可通过自查、互查等多种形式多样的财务检查, 一方面可以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增进相互了解, 互相取长补短, 更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上级部门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及时纠正错误, 对做得好的单位, 给予奖励;对屡教不改的会计人员和单位, 加大处罚力度。奖罚分明, 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五)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加大内部审计的投入, 让内审真正成为企业资产的看门神。内审与外审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内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在查错误和舞弊上比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更具优势。注册会计师审计偏重与财务报表审计。一些注册会计师审计受商业利益驱动, 加之时间紧, 一般也不会主动查一些隐藏较深的舞弊和错误。即便是浮在表面上的舞弊, 也只是作为增加收费的筹码而已, 所以内审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如美国有名的轰动世界的安然公司财务舞弊案, 就是内审发现和曝光的。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全面审计和专题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找出存在的问题, 进行客观的分析, 提出审计报告和建议。要改事后审计的习惯做法, 推行定期审计, 并突出和强化事前、事中审计, 达到提前发现和预防一些单位领导人在任职期间指示弄虚造假会计信息的情况, 将一切舞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内审发现制度上的缺陷, 及时修复完善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成,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实现了会计语言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的颁布为规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是为规范我国企业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而拟制定的新准则。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了对农业活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各个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将农业会计准则视为准则体系中一块难啃的“骨头”。目前我国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类公司就有40多家,这些公司不同程度地从事了农业活动,适时地推出《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有利于改变现时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缺乏统一会计处理标准的状况。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中对生物资产的界定(指活的动物或植物)是一致的。我国会计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分别就三大类生物资产的定义、包含的内容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分别进行了规范。其中有特色的是我国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也纳入了生物资产的范畴,并将公益性生物资产定义为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之所以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也界定为生物资产是因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满足生物资产确认的条件。

生物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都是企业对其进行经营管理,谋求资金增值的手段,从而使收回投资时的资金大于原始投入。但由于生物资产形式不同,价值转化机理也存在很大差别,并且由于具有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点,生物资产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生物转化功能;质量或数量的生长、生产、繁殖过程发生的变化会引起价值的变动;具有多样性;其生物学年、生命周期与会计年度不相一致,对其进行会计期间假设时必须考虑生命周期的特点;某些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形成了一种无法分割的资产组合;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其价值不仅取决于生物资产自身,还取决于其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在存续期间具有一定的风险;后续支出费用大而且具有不间断性。

二、生物资产准则解析

(一)新准则的主要特色

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是一致的,但考虑到我国经济和会计的发展水平,在生物资产的分类、公允价值的选择使用、跌价准备的转回、信息披露等方面又有所区别。该准则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划分了生物资产的类别

根据生物资产本身的特性和用途,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分别进行了定义,规定了确认、计量等相应的会计处理,没有再按其成熟程度分为成熟性生物资产和非成熟性生物资产。

2.界定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确认标准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其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

3.明确了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

关于生物资产的计量,我国是有选择地使用公允价值。这实际上是成本模式优于公允价值模式的原则。准则中第六条明确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在第七条至第十五条分别说明了各种生物资产的初始成本如何计算。在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中,对生物资产后续计量的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规定。仅在第二十二条中说明: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4.规范了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没有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有关减值迹象的判断等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生物资产本身具有自我修复性,有时短暂的减值可能会通过以后的自我生长而得以恢复其价值,特别是生长周期较长的林木资产。因此,对生物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采取了较为简化的方式,即只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导致其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时,才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

5.规定了生物资产的列报内容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与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相关的信息,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用于担保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信息。

(二)新准则与原制度相比存在差异的几个重要方面

1.生物资产的界定有所不同

原制度强调生物资产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新准则修订为:生物资产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2.会计科目设置有所改变

新准则对于生物资产的会计科目设置尽量按一般性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为基础,在二级科目中考虑其行业的特性,只有在一般企业会计科目不足以说明其特点时,才新设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3.在核算方法方面发生变化

(1)折旧核算方法的改变。新准则中对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规定可以采取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原制度中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2)农产品成本结转方法的改变。新准则根据不同的资产分别确定了成本结转方法。消耗性生物资产,应当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结转方法应当采取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和轮伐期年限法。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成本,按照产出或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计算确定,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成本。收获之后的农产品,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进行处理。生物资产转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转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生物资产出售、盘亏或死亡、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4.计量方法有所变更

浅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4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跨度、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企业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考虑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而员工素质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我国建筑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工程建设的需要严重脱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隐患。

现阶段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低学历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过大。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工人的年纪偏高,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建筑业现有的工人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没有通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造成的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较多。由于高学历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过少,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工程建设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在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成效低。2.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培训。建筑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由于害怕人才流失,企业不愿意或者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有的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技术素质本来就偏低的一线工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岗培训或在职培训,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高,机械使用率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偏低。3.企业文化不突出。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软环境,是人体的神经,是电脑的软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灵魂。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何加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是建筑行业培训的重心,应当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人员组织上向技术培训倾斜。一些建筑企业不重视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工作,把它视为员工的个人行为,顺其自然,从而导致技术实力和企业实力的下降,企业资质因技术人员资质数量少而降级,同时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也大大降低。

作为建筑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岗位技能证书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在什么年代和情况下,都要积极认真面对这类培训,把证书类培训作为提升员工操作技能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企业不但要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时间和机会,还要承担培训费用,并把具有职称、执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员工薪酬职级晋升的一个条件,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成为一种传统和理念。

第二,尊重成才规律,搞好传、帮、带。针对建筑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坚持“传、帮、带”,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依据新进毕业生所学专业,按

照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一对一地负责学生的指导帮助,对师傅带徒弟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进行考核,督促新进人员的快速进步、及时顶岗。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筑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应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要学会用人,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特别是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企业要真正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注重员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根本上产生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以企业为家的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建立员工对话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方位地考虑员工的需求,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物质、精神的需求。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5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质,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确认并加以系统的控制,在监控各种要素当中不能不考虑成本的问题,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论施工企业推进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可通过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成本严加管控,与此同时,质量管理成效也能够通过质量成本评估结果体现出来。基于此,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科目策划、指标计划、成本分析评价等方面质量成本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质量成本,同时依据财务审计综合评定并逐步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以故障、事故为主线综合分析质量成本,使所有参建人员对质量成本控制有客观的认知,从而支持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成本管理成效。

关注质量成本项目的策划及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质量成本涵盖了施工方为提高工程质量实际支出的费用、所承担的损失以及实际支出的“隐含成本”,这是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管理者而言,要逐一识别每一项“隐含成本”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实际工作中也不必全面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只需具体分析亟待改进的项目和改进效果明显的项目,抓住管理的重点。对于隐含质量成本的统计方式和统计范围,需兼顾当前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综合分析质量管理信息,通过系统的管理模式,综合评定产品形成的全过程,科学规划质量成本统计范围,确定合宜的统计办法,针对质量成本、施工计划、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全面提高质量成本管理成效。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6

摘要: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单位、非企业性单位、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工作做支撑。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全面落实具体的会计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分为两大类——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本文将主要针对二者的差异展开分析和讨论,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希望通过对这两大类会计差异的研究来推动预算会计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预算会计 特点 企业会计 经济 区别

据本人总结归纳分析,现如今我国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六点(差异众多,不胜枚举,只列出本人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差异,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1、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概念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管理范围不同。

预算会计的内容集中在预算会计第三产业,而且主要以第三产业中的为提高大众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为主。

与之不同的是,企业会计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各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但是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无论它们的涵盖范围存在怎样的区别,它们始终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性质——都是将企业的运作状况以数据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根据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盈利等进行量化。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企业会计,它们的工作都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自始至终都是企业运行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性因素。

2、会计等式的比较

会计等式所体现的平衡关系是对各会计要素的经济关系用公式概括表达的,反映的是各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它提示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预算会计的会计等式为:A.资产= 负债+ 净资产,或

B.资产+ 支出=负债+ 净资产+ 收入

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C.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或

D.资产+ 费用=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

等式A反映的是单位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净资产的静态状况;等式B反映的是单位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和净资产增值情况的动态状况。等式C是企业最基本的会计等式(相信大家在校园里学习、接触最多的便是这个等式了),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的静态状况;等式D反映的是企业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的动态状况(这个等式想必大家也是比较熟悉的)——等式左边是资金的使用;等式右边是资金的来源。

3、核算的基本前提的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核算前提之间有交集也有并集,即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会计对象、会计运作模式、货币计量等方面。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合法性前提的区别:由于预算会计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事业单位工作中的,所以其合法性主要体现在获得政府专项拨款的审批工作具有合法性,专用经济拨款的实际落实工作具有合法性。而对于来自于社会群体的资金,必须保证资金的实际收入、收益等具有合法性,并按照国家的相应法规及时完成法律规定的税务义务。企业会计的合法性原则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济运作符合国家的基本法律(例如不逃税、漏税),企业经营的业务和运作流程符合国家的基本经济法规。

虽然它们二者的核算前提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实际的核算原则却也存在着共同点,主要表现在有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大体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点:

A.企业会计存在的原则,在预算会计中不存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境界结构,为了保证企业的盈利,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谨慎性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这两个原则,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这两个基本的原则无关轻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B.预算会计存在的原则,企业会计中不存在事业单位受其自身性质的制约,具有专门的管理职责和范围,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应该遵循特定的规范,所以事业单位的跨级工作中有专门使用原则。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整体,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联系,密不可分,相互贯穿,因此,不含有专门使用原则。

4、预算会计组织关系明确,系统性强。

由于预算会计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家预算又是全国统一的预算。所以,我国的预算会计形成了一个以核算资金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统一的核算网络和管理体系。这种组织关系不但系统性很强,而且相当明确。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纵向可分为从五级(从中央到乡镇),每一级政府财政从预算会计都有所属的一、二、三级行政单位会计和同级事业单位会计。这种纵向的上下级之间是“领导被领导”的关系,而同级财政部门之间是横向的指导与接受指导的关系。换言之,在预算会计中,上级单位不仅核算、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的资金活动,还反映和监督包括下属单位在内的全系统的资金活动。这样一来就与企业会计上下级之间基本不存在从属关系、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恰恰相反。

5、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不同

随着近年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分类也更加精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迎合经济环境的复杂和多变,避免因汇率的浮动等货币政策变化的原因而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反映经济状况的情况,避免会计信息与经济现实滞后的情况,避免因物价的剧烈变动而不能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的情况等等,国家对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在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方面作了一些强制性的要求,二者之间有差异。

一、预算会计采用专款专用的要求,企业会计则没有这一要求。专款专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拨款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绝对不允许擅做主张改变其用途,也不能擅自做主挪作他用。预算会计拨款专款专用的这一规定是为了使国家预算资金能及时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其资金都是由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地由企业决策者决策后随意使用来满足企业达到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费用,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一目的(即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会计没有也不需要专款专用这一要求。

二、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企业的核算内容要谨慎,预算会计则没有这一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会计的谨慎性要求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尽一切努力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对一些资产、收益(或负债、费用等)进行合理的估计,一方面不允许多估资产或收益,另一方面也不允许低估负债或费用。这一要求属于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起到修正作用的质量要求,它对于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很有益处;企业会计核算中对应收款项提取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一些会计处理都是谨慎性质量要求对会计信息的修正。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有可靠的保障,来源于财政的不间断的拨付,所以预算会计的核算不需要估计,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也没必要设置谨慎性这一质量要求。

三、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预算会计则没有这一要求。企业单位的收益性支出在会计账务处理上直接通过成本、费用账户入账,并通过商品或劳务的收入得到补偿;资本性支出在会计账务处理上是通过非流动资产的形式入账,并在当期会计期间或未来会计期间内通过计提折旧、摊销的方法将其价值分次转移到相应的成本、费用中,然后再通过销售商品或对外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中分次得到补偿。而预算会计则只需要正确执行政府财政拨付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时上报预算支出、更好地配合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预算会计没有必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四、企业会计核算要求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预算会计则没有这一要求。企业本身拥有其自身的资本金,它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企业在运用其资本金的同时也可能还要运用债权人投入的那部分资金,进行持续的循环和周转,不断地为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企业会计必须采用收入与费用相互配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每个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费用在同一期间内相互匹配,有利于正确计算和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行政事业单位本身没有资本金(事实上一般也没用借款),其资金的使用不能为其自身带来收益,只能通过运用资金来完成国家要其完成的职能。所以,国家需要不断地投入财政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并且国家对其投入的资金是不要求利润回报的,预算会计核算的收入不能与费用挂钩,所以预算会计不需要也无法执行收入与费用配比这一要求。

6、会计的作用不同

随着商品经济活动的发展,会计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发重要,会计不再仅有记账、出报表等等这样一些基本的功能,而是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总结,形成对经济管理、经济决策行之有效的一个信息系统,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政府也要根据会计人员汇总的会计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以决定未来的资源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达到使我国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目的。但是众所周知,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所针对的会计业务不同,其作用也有区别。预算会计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兼顾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的准则,在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同时,满足政府各部门、社会大众对预算会计信息的需求,体现预算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能为将来正确配置公共资源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预算会计在宏观经济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会计则是通过连续、全面、系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和披露,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起到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便于管理者为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作用,并同时服务市场经济。

讨论、研究了这么多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想必大家对预算会计的认识已经更上一层楼了。事实上在生活中大家可能接触的更多的是企业会计,可是,如同我上面所论述的,预算会计也是会计很重要的一大类,在会计领域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企业会计有很大不同,却又相互贯穿、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刘学华[M].新编预算会计立信会计出版 [2]耿建新[M].行业会计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卢永华,肖虹[M].行业会计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选题原因:我认为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对预算会计不是很了解,然而预算会计其实是很重要的。为了增强大家(包括我自己)对预算会计的了解,避免大家把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混为一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论题。

写作过程:我阅读了我们的课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知网上查阅了相关文献,百度百科了一些专用词汇,经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写下了这篇论文。

胡静

浅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7

(一) 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期。2O世纪初期的管理会计.以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特点, 被称作局部性执行性管理会计;2O世纪5O年代起, 产生了决策管理会计, 它通过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济业绩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战略管理会计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应运而生, 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

(二) 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数据、资料等重要信息、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需要依靠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能运用先进的方法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从而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施措施。

(二) 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有着重要作用

1、预测经济前景。

管理会计可采用多种技术方法, 对从各种不同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改制, 依据获取的有效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 规划和控制。

(1) 进行成本预测。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着眼未来, 要求事前进行成本预测, 规划好计划期间应当耗费多少, 并据此制定目标成本, 然后在日常经济活动中, 对各个责任层次的成本指标严格加以控制, 引导全体职工去实现这个目标。

(2) 进行企业利润的预测分析。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润, 要在生产之初首先预测出目标利润。在这个基础上, 再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企业本身的具体条件及预期的利润目标, 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采取各种个体措施, 即可获得预定利润。

(3) 进行销售预测。对企业新产品销售的历史资料和未来市场上的供需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要考虑到本企业以及整个行业有关的经济形势和各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变动, 进行销售预测

(4) 合理使用企业的经济资源。管理会计人员利用弹性预算、保本分析、存货控制、投资决策、变动成本法等现代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 分析、评价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2、管理会计直接参与决策, 是企业准确决策的有力保证。

管理会计能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管理会计从多种渠道取得多种多样的与企业战略目标、管理方法及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并根据这些信息, 运用特定方法, 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 在充分考虑企业的总目标、经营方针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结合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方针, 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 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实行业绩考核。

管理会计既可以建立完备的控制系统, 又可以确定严格的考核措施, 从而随时掌握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目标的进程, 正确考评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工作业绩, 并为修订决策、调整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4、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管理会计能够经常进行财务分析, 全面

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防范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并进行及时、正确的财务风险决策, 根据风险的成因、特性, 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防范风险, 将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关键或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不强和管理会计人员队伍不足, 素质不高这两大因素。

(一) 管理阶层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不强$

目前的企业许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并没有树立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观念, 管理意识较薄弱, 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 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

(二) 管理会计人员队伍不足, 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的运用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 管理会计存在专业的特殊性, 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 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缺少。

四、在我国推广运用管理会计的措施

(一) 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企业经营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决定着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作用发挥的程度。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 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因此, 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得到的普遍应用的必要条件,

(二)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

管理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懂得数学、运筹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还要了解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要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是在企业中能得到的普遍应用的充分条件。

(三) 促进管理会计电算化, 开发与推广应用管理会计软件

管理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需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 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开发和利用管理会计软件, 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得到的普遍应用的重要保障。

(四) 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开设CMA考试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职业性的管理会计管理机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 成立专职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我们应模仿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开设CMA管理会计师考试。会计证考试, CMA考试, 会极大地推动管理会计师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航, 王玉翠主编, 管理会计, 科学出版社, 2007[1]周航, 王玉翠主编, 管理会计, 科学出版社, 2007

[2]邱玉莲, 窦炜主编, 管理会计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2]邱玉莲, 窦炜主编, 管理会计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施莹, 戴红.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研究, 2010, 12[3]施莹, 戴红.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研究, 2010, 12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8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工程建设要有科学的方法。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开始也走过弯路,采取职能为主,各自为控,平行推进的方法,效果不理想。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经过不断探索,按照系统工程的内在规律,采取了整体推进,全程控制,统筹兼顾,并按照轻重缓急,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点、线、面控制,即抓住点的突破,抓好线的推进,形成面的平衡,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一、抓住点的突破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控制的基点。抓准、突破基本点,内部会计控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控制目标就有了可靠保证。

(一)内部会计控制重点始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自始至终不能动摇。内部控制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突破只把广大员工当作控制对象的传统思想和做法,真正做到既把员工作为控制客体,又作为控制主体,并切实落实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指导思想和运作过程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的控制,只有实现了员工的自我控制,员工之间的互相控制和群众性的群控,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失控。因此,在内部会计控制中要真心实意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实现内控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是突破只重视提高员工工作技能的习惯思维和做法,把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放到重要位置上。内部控制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进行自我控制,还要参与控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因此,要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

(二)加强预控突破难点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有难点。难点解决不了,控制就无法进展下去,控制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突破难点是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着力点。难点之所以谓之难是因为没办法,有办法就不难。突破难点的办法不能靠灵感,而是靠预控。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内部会计控制中可能出现的难点有预测、预判,解除难点的办法就有了。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长期存在并可能出现反复的难点是员工思想观念的更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适应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管理模式,员工的思想观念、方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然而,许多企业尤其是从原国企脱胎出来的企业常常习惯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障碍。对此要思想先行,把员工思想教育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供思想准备。观念转变之所以难,还因为经常反复。现在,一讲观念更新,就强调单位或别人,很少和自己联系起来。因此,要实现观念更新一定从自身做起,破除计划经济的思想,增强市场意识。

突发的`难点,并非无迹可寻,预控工作细,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007年三季度,公司产品主要销售地区,因治理污染,大批印染厂家停产、限产,一时销售受阴、库存增加,经营出现困难。公司领导及时启动应对预案,调整销售策略,在较短时间内扭转被动局面,变难点为机遇。

(三)突破关键点解决瓶颈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点往往是经营中的瓶颈。关键点不突破,瓶颈不解决,就可能失控,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要重视关键点的突破。

2007年9月,公司资金一度很紧张。此时正逢新的棉花年度,现金需求量大,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筹措足够的现金成为能否实现全年内控目标的关键。对此,公司领导抓住这个关键点,集中精力,争取时间,采取双管齐下,解决了现金供应,集中购进大量质好价低的原棉,为完成全年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和关键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有时两者还可能互为转化,有时在同一时期有几个难点和关键点。突破难点、关键点不是一劳永逸,还会有新的难点、关键点,因此内控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在内部控制中,对难点和关键点,发现要及时,位置要找准,措施要有针对性,集中力量,抓紧时间一

一解除。突破了难点、关键点,就打通了控制环节,清除了内部控制中的主要障碍。

二、抓好线的控制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流程呈线型特征,基本线控制好了,内部控制才能沿着预定轨迹运行。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全过程中必须抓好对现金和成本这两条基本线的控制,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

(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现金线的控制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现金线的控制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通过对现金线的有效控制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企业投入产出的循环路线是:原料→产品→顾客→收益。其实企业投入产出的实质是:

企业生产经营由现金开始到现金结束。每个循环周期能否正常运行决定于现金,每个循环周期的结果由现金体现出来,现金是生产经营的基础保证和衡量标准。理想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用尽量少的现金投入得到尽量多的现金产出。产出与投入差,一般表现为增值收益,增值越多,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态势良好,显示企业发展潜力大。因此,现金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线。由于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贷币性资产,因此内控对现金线的控制重点是现金流量和流速。

首先,流量要合理、适当,即控制现金投入时间、对象和金额,使之同生产经营的实际要求适应。企业当然希望现金投入越少越好,但不可绝对化。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追求平衡,不是平均。如需集中购入数量较大的原料,虽当期现金投入量很大,但企业长期增值空间大,就应加大现金投入,并加强监控。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9

1.按经济用途分类

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如职工宿舍、食堂、浴室、理发室等使用的房屋、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等。

2.按使用情况分类

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可分为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1)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是指正在使用中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由于季节性经营或大修理等原因,暂时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仍属于小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小企业出租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内部替换使用的固定资产,也属于使用中的固定资产。

(2)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已完工或已购建的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以及因进行改建、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如小企业购建的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经营任务变更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等。

(3)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多余或不适用,需要调配处理的各种固定资产。

3.综合分类

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等综合分类,可把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划分为五大类:

(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3)租出固定资产(指在经营租赁方式下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

(4)不需用固定资产;

会计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篇10

文献综述

题目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大学

2013年

文献综述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多环节操作的复杂管理模式,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项目管理的全部建设过程,从初期的项目决策到后期的竣工决算和项目分析,财务管理都渗透其中,对项目建设价值管理起监控作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财务管理是近一个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为在商品经济初期,理财活动虽然是企业一项基本的管理活动,但由于财权的重要性,理财活动往往由企业业主亲自进行,财务管理并没有形成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大量出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资金急剧增加,财务关系逐渐复杂,财务管理部门才开始建立,并逐步形成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学科。但在20世纪初期,财务管理的功能以筹集资金为主以后,财务管理由筹集资金转向财务监督,由财务监督转向事前控制。财务管理理论由筹资管理理论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财务管理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财务管理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财务管理方法体系的基础。进入70年代之后,又有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了80年代之后,一贯极力倡导财务管理研究必须大量引进数学分析方法,使之朝着紧密化方向发展著称的创新学派代表人物卡普兰却认为财务管理研究方法必须改弦易辙,主张会计学者必须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寻求新的理论与方法[1]。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起步晚并逐步转变思维方式的财务管理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企业虽都成立了财务管理部门,但由于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的资金,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利润基本都上交国家财政,企业财务中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盈利分配等许多职能,都被国家财政所代替。企业财务完全从属于国家财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直到1978年开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自负盈亏以后,才有了独立财权,并有丰富的财务活动和广泛的财务关系,也使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学科有了较快发展。到

了1993年,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建立,但国内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2]。

宗绪平认为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综合性管理活动,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渗透到现代施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对整个企业的管理运作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和市场活动的独立法人,它的根本目标就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并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能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管理[3]。

李永蕊认为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针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方法,没有涉及到如何运用成本数据去改善进度和资金流安排的闯题。财务管理不仅涉及到成本管理,还涉及到运用成本数据去指导决策,改善采购和库存,妥善安排资金调度的闯题,并能从长远战略角度为施工企业确定一个合理的企业规模经济[4]。

李荣菊指出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现状主要是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管控手段落后,其主要原因是行业特点使施工企业在专业施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的参与程度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等[5]。

方鹏认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是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预算控制体系,基础管控薄弱,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财务信息延迟、失真,权、责、利不对等,考核制度不完善。施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已经到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时代,必须重视财务管理、不断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6]。

Zongsheng Liu通过对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研究,解决当前财务管理的问题可以采用预算控制,保证财务策略的有效实施,也可以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7]。

刘勇认为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思想重视,其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全面推行预算标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最后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8]。

王玉焕认为施工企业有必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并加大执行力度。在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创新我国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预算目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包括施工组织预控、成本预测和财务预算,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全面预算的编制、预警控制、预算追踪、预算分析等,才能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9]。

徐美丽指出资金是保障企业项目高效运行的根本,良好的资金运行环境与管理状态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基本运行效用,在当今的企业发展环境中,其资金管理运行的好坏除了是衡量企业财务活动运行优劣的指标,还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运行好坏的重要方面。在施工企业中,在进行会计委派后必须对其工作实施考核监督,并适当实行轮岗制度。另外,还需同时考核被委派单位是否具备派驻财务的条件以及其是否接收被委派[10]。

张美英认为施工企业应加强资金的集中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认为明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岗位责任能极大地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人工、材料、机械都应实行相应的责任制,各项目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中对成本管理应尽的责任

[11]。

叶黎香认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对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的管理,尤其是材料费的管理。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完善材料采购机制,实现经营方式创新,加强竣工后材料的核算,严格实行施工材抖管理奖罚及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他检查制度[12]。

综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财务管理风险多样化、复杂化,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据着不败之地,首先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但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受客观因素制约多,实践中,许多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也不够,财务信息不准确,内部责任与权力不对等等,因此在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的现状,主要存在财务管理中预算体系不全、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施工成本开支三方面的问题。施工企业可以建立并完善预算体系,加强资金的监测,并集中化管理,对于施工成本的开支,主要通过人工、材料、机械等三方面控制。

参考文献

[1]张蕾.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城现代化.2010,(第26期)

[2]俞文青.施工企业财务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5

[3]宗绪平.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2,(第8期).[4]李永蕊.财务管理理论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李荣菊.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究[J].中国经贸,2013,(第4期).[6]方鹏.浅谈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第7期).[7]Zongsheng Liu.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J].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2

[8]刘勇.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以及解决措施[J].新财经(理论

上一篇:你是我的花园下一篇:户口薄丢失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