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024-07-02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共7篇)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1

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中冶集团暨股份公司2011 年内部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及《关于制定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职能,促进公司各有关方面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机装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订2011~2015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如下:

一、2011~2015 内部审计工作总体目标

通过各项审计工作的开展,希望达到三方面目标:一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防范治理机制。二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公司经济活动做到事前了解情况、事中审计监督、事后总结报告,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存在于公司运营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提出并上报公司领导,同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确保规范运营。三是通过审计总结最佳实践经验,在公司内部推广利用,加速审计成果的转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

二、2011~2015 内部审计制度和队伍建设情况。

继续加强审计制度的建设,通过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预防机制、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审计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合规性、适时性,对内部控制环境、经营风险、控制活动等进行评估和测试。

一是通过审计制度指导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二

是以审计制度管理审计行为和结果,明确责任,惩前毖后,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和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加强审计队伍综合素质能力建设,满足内审工作要求的适应程度、提高内审业务质量。依据机装公司“以纪审室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强与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和积极配合,实现监督信息资源的共享,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敬业、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审计能力。通过订阅审计及相关专业报刊、杂志及组织各种形式的审计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总结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法规、政策去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科学实施审计提供技术支持与方法保证。

三、开展各项常规性审计工作,促进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内容:工程竣工审计及项目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已签订的工程合同,重点审计财务报表是否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是否合理,是否发生变更;是否存在重大异常事项;是否满足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各项财务信息准确完整。

四、重要领域、重点工程的专项审计。

将在常规审计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开展专项审计工作。选取重点工程,实行跟踪审计,实施过程监督。根据公司实际需要,按照公司领导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工程审计工作或临时性审计工作。

针以往发现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事前、事中审计开展得不够深入,缺乏主动控制风险的能力,2011~2015 年,我们将在做好事后审计的同时

逐步向工程项目的“施工前审计”和“施工过程审计”转移,将审计核心由“事后审计”适时向“事前和事中审计”前移,提前发现问题,提前预防。特别是对在建工程施工过程的跟踪审计,要积极发挥审计工作日常监督的作用,避免损失已经发生的时候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要将问题消灭在开始或者过程中,使问题及时地得到解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加企业经营收入。为此,我们将选取典型工程,进行重点事前、事中审计,适时地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并通过填写一些审计控制表等形式进行全程监督。也便于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的自觉性,在公司内形成一种全员重视、全过程审计的局面。通过对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审计,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及时制定措施改正、控制或者转移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五、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分包和物资采购的审计力度。

1、加强对工程分包的审计监管力度。

加强对外包工程的过程监督和结算监督,包括对分包单位领料用料的监管,通过加强分包工程监管力度,使分包管理日趋正规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控制分包风险的发生。

2、加强对物资采购的审计监管力度。

物资采购管理既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还是企业利益攸关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成本效益。而采购管理的缺失,则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经营风险。因此,重视和加强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对物资采购管理进行审计,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完善物资采购和使用的管理制度,规范采购人员的行为准则,健全采购供应活动的文档记录,使采购供

应管理更加有效率和效益性。

六、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加快审计成果的转化。

以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执行力度不够大,审计成果的转化效果不佳。我们将在2011~2015 的审计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果转化力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跟踪整改,总结反馈,转化应用,以典型问题的发现来纠正普遍问题,由事后控制向事前监督预防转移,变补救为防范,提高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控制措施的实效性。

一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纪审室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工程存在问题的曝光,有利于加强群众的监督作用,有利于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改。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通报制度。纪审室将审计结果归纳、总结,重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和根源挖掘,并提出审计建议,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上报公司领导,并通报各项目部。三是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反馈制度。审计部充分发挥审计结论落实整改的现实作用,审计报告报出后,向审计结论落实项目部发送审计建议书,把审计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作为项目经理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指标。通过审计回访、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定期监督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整改的情况。

七、实现审计规划目标的基本保障措施。

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工程分析,对各方

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其次,工程开工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施工准备计划》中制定的项目计划目标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今后的五年中,审计部将进一步梳理审计业务流程,以控制和风险为导向,在监督环节下力气,在预防环节下功夫,坚持从治理、机制和制度层面揭示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经济安全、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为企业加速发展做好监督控制。

公司审计部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2

会议传达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充分分析了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公交行业发展趋势和公交公司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扎实开展好2015年的工作进行了积极部署。

总公司总经理赵俊良就如何在全公司范围内做好2015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发表了题为“正视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为推动唐山公交可持续发展再创辉煌而携手奋进”的动员讲话。他强调,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一是要充分认识全市经济形势;二是要认清行业发展趋势;三是要充分认识公司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面对国家政策性调整燃油补贴锐减、燃气价格上涨造成公交运营成本增加,以及预计免费乘坐公交车群体范围的扩大(残疾人、市内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因素。公司全体员工要正确对待,发挥优势,以务实创新的姿态做好经营管理。着重发挥好“六个优势”: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优势;二是管理能力提升的优势;三是运营层次多元化的优势;四是世园会即将召开的优势;五是区域发展的优势;六是公交票制改革的优势。

他要求,全体公交干部员工要在充分认清当前面临形势和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公司2015年“优化发展效能年”这个主题为核心,按照总体工作思路,落实好“两个深化、两个完善、两个布局”工程,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为此,要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坚克难。一是统一思想,收心归位,唱响谋事干事兴企的主旋律;二是履职尽责,找准抓手,增强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三是转变作风,提高境界,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氛围。在落实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以市委书记焦彦龙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干”为指导,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创新,以此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十一五”种植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各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稳定发展。这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取得的成就

1.粮食连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经受了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等严峻考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粮食连续5年增产,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0年粮食总产量54647万吨、平均亩产331.5千克,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分别比2005年增加6245万吨、提高22.1千克。

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生产总体呈稳定发展态势。2010年棉花总产量596万吨、平均亩产81.9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25万吨、提高6.6千克;油料总产量3230万吨、平均亩产155.0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153万吨、提高11.7千克;糖料总产量12008万吨、平均亩产4202.4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2556万吨、提高174.7千克;桑蚕茧总产量386万吨,比2005年增加62万吨。

园艺作物生产快速发展,产品数量充足。2010年蔬菜总产量65099万吨、平均亩产2284.2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8648万吨、提高160.4千克;茶叶总产量147万吨、平均亩产49.7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53.5万吨、提高4千克。2010年园林水果总产量12865万吨、平均亩产743千克,分别比2005年增加4030万吨、提高156千克。

2.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基本形成。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带。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形成14个产业带,生产集中度分别达到98%、88%、99%和81%。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5.4%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2.2个百分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优势棉区生产集中度达到99%,长江流域油菜优势产区生产集中度超过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甘蔗优势产区生产集中度超过93%,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生产集中度超过87%。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闽-粤、鄂西—湘西四个柑橘产业带和一批特色柑橘基地发展强劲,长江上中游与华南冬春蔬菜基地、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沿海与沿边地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基地迅速发展。2010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71.9%,比“十五”期末提高19.9个百分点;优质棉面积达到84.4%,提高4.4个百分点;“双低”油菜面积达到87%,提高9.7个百分点,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

3.科技支撑得到强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标准园创建,构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强化种植业科技支撑,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比“十五”期末提高4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6%,提高1个百分点。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63%,提高13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过10亿亩,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场),累计减少不合理氮肥施用量430万吨(折纯),减少氮、磷流失6%-30%,粮食作物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工业原料和园艺作物亩节本增效80元以上。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年均4亿多亩,灌溉水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5.1亿亩,占12%;绿色防控面积4.2亿亩,占10%。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比2005年增加34.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提高16个百分点,小麦耕种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栽插、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取得积极进展。

建设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8200个,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推广超级稻面积8500万亩,比“十五”增加近一倍;推广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面积超过1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1/4;推广12个优质高产小麦主推品种面积达1.1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1/3。同时,水稻旱育稀植、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高产实用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建设819个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2010年园艺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4.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不断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实施各类涉及农田等基础建设的重大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2010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98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9.4%,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种植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种子、植保(农药)和土壤肥料等监管体系逐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底,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机构约5.1万个、在编人员约40万人,其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约5万个、人员约37万人。

(二)经验启示

1.坚持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种植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民生。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鲜明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鲜明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鲜明提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明确要求。依据这些重要判断和要求,中央连续下发7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种植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必须切实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集成创新,科学配置资源,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走内涵提升式发展之路。

3.坚持把完善政策体系作为种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央不断完善强化农业扶持政策。做尽“减法”,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做足“加法”,逐步建立对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实行“四补贴”和产粮、产油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土壤有机质提升、水稻大棚育秧等技术推广补助。做好“乘法”,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政策实现了从“取”到“予”质的转变,实现了范围从少到多、支持力度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零散支持到系统支持的跨越,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必须努力做到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健全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4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我镇在2006-2010年顺利实施了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推进依法治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镇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镇舟”,保障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顺利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精神,为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依法治镇暨“六五”普法工作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

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遵循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着眼于群众的实际法律需求,在法制宣传中服务群众,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变成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突出宣传法治实践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2

育的实际效果。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各项事业依法治理。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体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四、工作任务

(一)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权威和法律效力。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大力宣传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力宣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等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 3

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一体遵行,促进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及其基本构成、基本特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四)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学习宣传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宣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学习宣传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教4

育事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学习宣传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五)深入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学习宣传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学习宣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学习宣传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抗灾救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学习宣传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

(六)深入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学习宣传信访、投诉、调解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学习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文艺、网络电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公正司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七)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加强公务员法、廉政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的宣传教育,坚持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的作用,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廉政法制文化建设。坚持廉政法制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情操。

(八)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使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探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

(九)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突出服务科学发展主题,立足提高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立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律进乡村”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养和道德情操,深化“法律6

进学校”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立足促进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活动,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突出不同行业和对象特点,针对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指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深入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集中开展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法律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十)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推进依法治镇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健全制度,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部门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依法治理,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五、对象和要求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一)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各村、居委会、单位和部门要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二)大力推进公务员学法守法用法。加强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公务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的地位和目标,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发挥中小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积极开展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8

理人员的重要内容。深化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引导职工遵纪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五)扎实开展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制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发挥他们在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化解矛盾中的作用。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突出遵纪守法、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等内容的宣传,提高农民工的法治观念。

六、工作步骤和安排

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 2011年7月底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六五”年普法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5年。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镇和各村实际,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验收,对在“六五”普法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七、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六五”普法领导小组,由镇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和决策工作。在司法所设立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法日常工作。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和完善领导机构定期会议、工作汇报和工作普查等制度,把普法工作纳入本单位的议事日程,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保障规划的落实。

2、培养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活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保障普法工作全面实施。

3、强化经费保障。要把普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5

国食药监办[2012]64号

2012年02月27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电子监管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用药安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监管,现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和《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药品电子监管现状

国家局从2006年开始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至2012年2月底,已分三期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基本药物全品种纳入电子监管。第一期,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制剂和小包装原料药自2007年11月1日起全部纳入电子监管,涉及药品生产企业19家,药品批准文号72个,全国性批发企业3家,区域性批发企业599家。第二期,将第二类精神药品、中药注射剂、血液制品、疫苗自2008年11月1日起全部纳入电子监管,涉及药品生产企业568家,药品批准文号2471个;药品批发企业(含非法人)1.3万家。第三期,将国家基本药物全品种于2012年2月底前全部纳入电子监管,涉及药品生产企业近2800多家,药品批准文号约5.4万个。同时已于2011年12月31日前将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三类药品纳入电子监管,涉及药品生产企业近600家,药品批准文号近2000个。截至2012年2月底,已纳入电子监管药品涉及批准文号5.6万个。按照国家局《关于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8〕165号)中“逐步将已批准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纳入电子监管”的工作要求,剩余尚未纳入电子监管的药品制剂批准文号共计11.9万个,已入网药品制剂占全部药品制剂的32%;药品制剂生产企业约4600家,其中已入网生产企业2900多家,占生产企业总数的63%;药品批发企业已全部入网。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强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创新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2015年年底前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保障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最有力地打击假劣药品行为、最快捷地实现问题药品的追溯和召回、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具体目标包括:

(一)在当前已实施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药品制剂,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的全品种覆盖;适时启动高风险医疗器械电子监管试点工作,并探索原料药实施电子监管。

(二)在当前已实现的药品生产、批发环节电子监管基础上,推广到药品零售和使用环节,从而实现覆盖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可追溯。

按照卫生部的总体部署,开展医疗机构药品电子监管工作。

(三)拓展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的深度应用,充分利用药品电子监管数据,为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药品信息检索、监管码查询、真伪鉴别等服务,探索电子监管系统与

医保卡系统互联互通的可行性。

四、主要任务

(一)制定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法规文件

落实《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在《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中进一步明确药品电子监管的必要性。总结药品电子监管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配合整体工作部署,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文件,明确政策要求和管理规范,及时组织宣贯和培训,确保每项具体工作内容和任务推进落实。

(二)制定标准规范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是使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各参与方在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框架下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统一的药品电子监管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业务规范、数据标准规范、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以保障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合理开发和利用药品监管信息资源,确保药品电子监管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共享。

1.业务规范。包括基于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服务的业务系统访问、数据采集和上报操作、数据利用规范等。

2.数据标准规范。包括数据编码规范、数据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元数据标准等。

3.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规范、安全管理规范、网络安全规范、应用安全规范、数据安全规范和物理安全规范等。

(三)完善药品电子监管的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药品电子监管的基础设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和管理性,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国家药品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中有关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1.对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平台进行完善和优化,构建高性能、分布式、集约化的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平台,提供安全、受控、基于身份认证的访问和服务。

2.充分利用国家电子政务内外网资源,进一步完善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环境,实现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依照安全等级和权限划分,按需从互联网和专网接入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共享药品电子监管信息资源。

3.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依据国家关于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要求,根据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实际需要,建设涵盖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物理环境、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安全体系,为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提供统一、稳定、高效的安全保障体系。

(四)建设药品电子监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以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建设由网络、存储、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构成的药品电子监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覆盖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和消费者的药品流通数据中心,药品召回和应急调配数据中心,支撑药品电子监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数据分析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心。

(五)建设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备份中心

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和数据是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正常运作的核心,为保证药品电子监管业务的可靠性、可用性和连续性,逐步建立中央级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同时依托地方局实现药品电子监管数据的二级备份,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药品电子监管数据备份,对突发事件和灾难及时应急响应和恢复。

(六)建设电子监管服务体系

纳入电子监管的企业和机构数量日益庞大,为保证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服务质量,建设以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和即时通讯平台等为核心的配套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各级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在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系统过程中的日常咨询和问题投诉,收集和处理相关建议和反馈。

(七)完善电子监管应用系统功能

随着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药品电子监管应用系统的监督、服务和辅助决策

功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药品监管形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进一步完善药品流通监管系统,以支持对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完整保存药品流通痕迹,保证非法药品无法进入合法流通渠道。

2.建设数据共享和交换系统,实现药品电子监管数据的有效共享,方便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延伸监管。

3.扩建移动执法系统,为执法人员现场稽查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提高执法的便捷性,增加执法力度。

4.以药品流通监管系统为基础,建设社会应急系统。进一步完善药品召回功能,一旦发生药品安全事件,能尽快召回问题药品,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安全事件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失。进一步实现药品调配功能,一旦发生突发性灾难,可快速进行药品库存定位和统一调配。

5.建设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对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状态和运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完善药品监管政策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6.建设药品电子监管公众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药品信息检索、监管码查询、真伪鉴别等服务,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五、工作安排

(一)2012年完成国家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建设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药品监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的批复,进行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解决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1.2012年上半年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建设相关软硬件系统的招标工作;

2.2012年年底前完成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异地及同城备份中心的建设;

3.2012年年底前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建设,完善药品电子监管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药品电子监管应用系统的功能。

(二)2012-2015年实现药品制剂(含进口药品)全品种电子监管

1.2012年2月29日前完成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实施工作;

2.2013年2月28日前完成地方增补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实施工作,并启动药品制剂全品种电子监管;

3.2015年年底前完成药品制剂全品种电子监管。

(三)2015年年底前实现全过程电子监管

在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已实现电子监管的基础上,向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等末端流通使用环节延伸。

1.批发企业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安排

2012年年底前,所有批发企业按规定开展药品电子监管实施工作,对所有赋码药品进行核注核销,做到“见码必扫”。

2.零售药店电子监管工作安排

(1)2012年上半年完成西部12省部分零售药店(共47595家)药品电子监管软硬件设备的统一招标和配备工作;

(2)2012年年底前完成西部12省部分零售药店的电子监管实施工作;

(3)2013年年底前在总结零售药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扩大零售药店试点范围;

(4)2015年年底前完成全国所有零售药店电子监管的实施工作。

3.医疗机构电子监管工作安排

按照卫生部的总体部署,开展医疗机构电子监管工作。

(四)适时启动高风险医疗器械电子监管试点工作,并探索原料药实施电子监管。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在国家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信息办负责电子监管部署、规划、检查等工作;系统运营单位具体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建设、运行维护和日常工作;相关司局按照职能负责药品电子监管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药品电子监管与药品日常监管工作融合,提出电子监管网的应用需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国家局的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做好行政区域内药品电子监管的实施、管理、应用和扩展。为保障

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成立专家咨询组,由国内知名业务专家、技术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论证评议有关重要政策和重要事项。

(二)资金保障

药品电子监管工作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建设、运营、推广培训以及日常工作的开展。建设资金用于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相关的建设工程、软硬件设备购置、系统集成等项目。运营资金用于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技术运维、呼叫中心客服支持以及为入网机构配备数字证书(密钥)。推广培训资金用于药品电子监管推广工作中所需开展的相关培训。日常工作经费用于国家局和各省局开展电子监管相关工作。

以上各项资金由国家局结合各地区的不同情况,与各地相关部门协调,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在药品电子监管工作推进过程中,将根据“专款专用,审计督查”的原则,接受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技术保障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6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公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活动。为构建和谐德阳,促进医院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落实“医术仁心,关爱生命”,推进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根据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结合创建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及重点人群卫生保健等开展工作;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以社区为基础,以病区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具体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

我院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考核。

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配置专(兼)职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 1

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012年,初步形成院、科两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

常规工作经费落实。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卫生经费投入结构中,要保证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并随物价的上涨、科室的增加而增加。合理安排健康教育经费,保证工作开展。

(二)做好重大疾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计划,积极开展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重点做好防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及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普及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和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深入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推进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建立院部领导下多部门合作的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落实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规划。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农民送医药、送知识。

(四)深入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建立健全由院部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委会密切合作,建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

积极推进“健康促进社区”建议,促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等卫生进社区活动。针对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社区综合干预。

(五)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整体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其亲属提供面对面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至2015年,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自我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85%。

健康教育与保健促进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内容。

(六)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幼保健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促进生殖健康的全面发展。至2015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普及率达100%,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健康需求,加强城乡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开展老年健康、老年保健、老年病防治与康复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七)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

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加强控烟能力建设。普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开展吸烟行为干预,降低吸烟率。医院内的公共

场所禁止吸烟,并有明显控烟标志,有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无烟家庭活动。

三、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院部和健康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加强规范管理,组织落实《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和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规律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以点带面,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

各科室要按《规划纲要》的任务和目标认真抓好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和总结经验,推动全院工作全面开展。

(三)加强部门协调,动员社会参与

各科室要加强协调,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和培育病区群众广泛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网络,营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展规范的健康教育活动。

(四)加强能力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加强各科健康教育的建设,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作需要的设备,发挥其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各科和兄弟医院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年会制度。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信息网络,规范健康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交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

(五)督导考核

公司2011~2015 年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篇7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 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 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大幅增加农业投入, 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 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 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 全球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 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 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 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外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 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 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 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产业化水平低, 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较低,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十二五”时期, 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着力突破瓶颈制约, 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 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 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 切实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凝聚各方力量, 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 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结构更加合理, 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望2020年,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 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表格转24页)

三、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 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

(一)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和品质, 加强生产能力建设,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 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 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稳定小麦面积, 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 积极恢复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 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继续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稳定发展油糖生产, 多油并举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 基本满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 实现糖料基本自给。

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 扩大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 建设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等国家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推动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生产, 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 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 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 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 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 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 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 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强化技术集成配套, 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 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 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 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超级稻、专用小麦、高油大豆、耐密玉米、双低油菜、杂交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新品种推广, 加强小麦“一喷三防” (喷施叶面肥, 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干热风) 、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种苗、机械化深松整地、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联合育种, 加快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进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 (场) 推进, 力争实现优势产区和主要品种全覆盖。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 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三)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 拓宽资金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 新建一批灌区,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 开展农田整治, 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 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 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 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 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 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 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 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 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 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 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 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 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 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 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 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 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 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 (场) 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 (地) 、县 (场) 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 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 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 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 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 加强规范化管理, 开展标准化生产, 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 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 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 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 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 (牧) 场。严格规范管理,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改善工作条件, 保障工作经费, 创新运行机制, 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 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 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 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 规范服务行为, 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 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 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 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 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 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 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 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 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 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 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 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 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 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 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强化物质装备, 培养新型农民, 推广良种良法,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 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扩大示范带动范围, 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 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 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 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 水土资源匹配, 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 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 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 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确定的24个省 (区、市) 800个粮食生产大县 (市、区、场) 。“十二五”期间, 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 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 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 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 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 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 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 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 促进就地加工转化, 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 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 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 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 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 突破瓶颈制约, 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 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 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 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 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 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 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 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 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 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 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农垦规模化农业区。主要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等19个大型集团化垦区。“十二五”期间, 继续发挥规模优势, 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 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 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 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 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 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 (区) 。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 对于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十二五”期间, 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工程, 加强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 建立草原增加碳汇和生态补偿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 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 加强农牧互补、牧养结合, 促进草畜平衡, 发展生态畜牧业。

五、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 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 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 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 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 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 (市、区、场) 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 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 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新疆、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 支持南方甘蔗和北方甜菜生产基地建设, 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四) 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 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 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 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 现代种业工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 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 研发生物育种技术, 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 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 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 建设一批大型渔政船, 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七) 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 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八)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 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 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 全方位建设市 (地) 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 (场) 级综合质检站, 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九)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 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 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 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 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 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十一)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十二) 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十三) 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 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 继续加强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 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 人工种草1.5亿亩。

(十四) 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 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 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六、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加大投入, 强化措施, 综合施策,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 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 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充分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 推动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域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 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业中长期贷款, 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 支持其开展信用合作, 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 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 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 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 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 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后评估机制, 完善补贴办法, 增强补贴实效。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 扩大马铃薯原种和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牦牛、绵羊、山羊等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 研究将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和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免疫补助范围。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 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坚持和完善渔用柴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农业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免税进口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提高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转移支付水平, 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 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 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级人均财力水平。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草原生态保护、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奖补范围和规模, 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 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 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将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 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规模。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 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 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 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生猪、棉花、食糖、边销茶等调控预案, 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三)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借助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 加大引资引智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 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

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强化多双边和区域农业磋商谈判和贸易促进, 做好涉农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工作。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 灵活有效调控农产品进出口。

(四)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 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 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 (市) 财政体制改革, 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五) 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花名册下一篇:愉悦的周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