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

2024-06-17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精选8篇)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 篇1

摘要:校园环境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环境,它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规划更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园林景观设计

一、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1.大学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历经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面临着与许多老校相似的问题,如学科设置发生变化,规模扩大,要建新图书馆、体育中心和校舍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做出了建设新校区的决定。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总占地面积1428.6hm²,总建筑面积38万m²。

2.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解析:

气候、工业、村落、农耕文化、大学校园的叠加,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的设计初衷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北方城市,沈阳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是0ºC以下的气温,寒冷的气候使人不愿在室外停留过多时间。于是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想法出现了:用一座平面尺寸超大的房子涵盖以往校园里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子,使老师和同学可以在一个连续的空间里工作学习,从而减少冬天在室外的行动时间。同时,这样的一个大房子如同一个家,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处在同一片屋檐下。这个想法不断发展,贯穿整个设计。

新校址南侧是沈阳至抚顺的铁路,不时有火车呼啸而过;新小区周边散布着传统的村落,这些村落功能叠合,形态统一。季节的变化、铁路与村庄、动与静、黑与白,构成了独特的风景;深厚的农业文明与强大的现代工业文化交织也引导了设计的前行。

大学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校园应该向学生传达一种明确的思想,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和立场,则会带来思想匮乏的悲哀。校园特色与办学理念互相促及,共同成为校园个性化的构成要素。

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这一做法既延续了当地文脉,同时稻田区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景观效果也很好。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自然。

结合以上因素,最初的方案诞生:结合中国自古院落围和设计的特点,主体建筑是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方院极为普通,功能容易安排。同时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独具特色的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每个庭院中都有一个用于标识所在教室专业特色的雕塑和小品。这些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各个专业的实验室器材、机械及其他相关特征,也是本土文化的深刻发掘。在建立起80m×80m的方形网格建立起基本的庭院结构之后,45º的旋转使方形院落四边房间的日照机会增加了一倍,同时也为场地带来了变化的生动和张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方院和堪称巨构的长廊建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

一座756.31m 长的亚洲第一长廊“建艺长廊”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长廊设置的初衷是功能性的,为了使在校园东侧的学生能够快速到达教学区,在生活区的最西侧和教学区之间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步行长廊,宽8m,两层高,底层架空,屋面上人,形成三个层次的交通流线。长廊宽畅明亮,南向通透,一览校院四季风景,沐浴阳光。北向封闭,抵御严冬的寒风。在设计时将长廊内定位成为学生服务的开敞空间,从学生的展览到休息茶座可随意调整改变和增加功能,使其成为一个超越单一交通功能的容器。

此外,通过老校区的局部再利用,建立起新老校园之间的联系,将老校门、红砖、石磙、磨盘结合到新校园的设计中,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3.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不足:

选址偏僻,使学生们很难有机会使用城市中心的文化资源;稻田位置过远,同时功能性较弱,很难吸引同学,尤其是大家对其失去新鲜感以后;封闭的庭院占教学区近一半的面积,虽然是基于冬季保温考虑,却使其成为无法进入的景观,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大面积的开窗导致能源的浪费等等。

二、北京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1.大学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原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建筑类高等学校。北京建筑大学肇始于1936年的北平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的土木工程科,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学校主校区占地1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0.2万平方米,为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学校主动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方式,先后建设了西城校区和大兴校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位于大兴区芦城,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东距大兴新城中心仅2公里。总用地面积1000亩,相当于5个原校区。大兴校区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按照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大兴校区建设突出节约型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成后的新校区会成为具有开放化、社会化、国际化特点的大学校园。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6.4万平米已竣工启用,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当中。2.校园规划与设计理念解析

同作为北方建筑类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的平面设计秉承北京道路横平竖直的特点——两条南北主干道将校园分划为四个区域。在已经建设完成的一期建筑中,基础教学楼东西长达120余米,是北京公共教学建筑跨度最长的单体之一,学术报告厅采取仿鸟巢的设计,将奥运元素引入学校,体现首都特色,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样本。经管环能学院组团、金工电子实训中心、学生宿舍区等单体或组团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建筑单体齐聚校园,不仅秉承了“融今古建筑之精华,集中外名师之大成”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校兼容并举、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良好校风。

作为学校的一大风景人工湖位于其东南角,湖上有着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浓厚的水榭,依据湖上走廊南北侧高度差不同形成小型流水,以及南湖中央极具现代化的人工喷泉。在其东侧坐落着北京特色浓厚的四合院办公区,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意蕴。南侧有着现代化的新建图书馆,正对校园南门,成为学校的标志建筑。在四合院的东面坐落着学校的机电学院楼、后勤综合办公楼以及金工电子实训中心。

校园的园林位于学校的西南区,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该区域在征地建设之初,即为一片苗圃,为了更好的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在原来苗圃的基础上,本着节约的理念以少量的经费设计建成这片林苑,取名建苑,寓意为建院人林苑,苑育建院人。整个林苑绿茵成行,曲径通幽,闹中取静,是广大师生学习交流,课余休憩的良好场所,同时也为学校风景园林建筑学等专业提供了便利的实践场所。临近其的是学校的经管和环能学院楼以及学校环能报告厅。

西北区主要是学校的基础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基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是学校一期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基础教学楼建筑功能将满足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3500学生)、研究生公共课程基础课教学需求及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等工作需求。基础教学楼建筑综合体由:公共教室资源;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简称计信部)及公共开放空间五部分功能组成。其中,公共教室资源为面向全校开放管理;文法学院、理学院、计信部三个单位既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实验实习课程,又有各自的教学科研、办公要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布置,设独立出入口,便于管理;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教学楼公共教室资源人流集散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交通联系,学术交流,休息活动等功能。基础教学楼各部分用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宜采用分区间多方向设置出入口,便于使用、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疏散。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其西侧是学校的食堂,可以满足教职工及学生约4500人的日常就餐的需要。紧邻其的是学生宿舍区,经过二期建设,拥有7栋宿舍楼,能完全满足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住宿。大学生活动中心也位于此区域,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均在此处举办,没有活动时,活动中心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良好的室内羽毛球场,其地下是学校的学生会办公区以及各个训练室。

学校的体育运动区域主要是在东北区,东西操场隔着中央道路相相呼应,夜间西运动场仍旧开放所以成了广大师生散步运动的好去处。东运动场东侧是学校的主篮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热爱运动的学生在这里运动健身。在其东侧是环能雨水楼,也是学校环能专业最为相关的实验楼。在他们的北测是学校为教师以及研究生单独设计的教职公寓,因其靠近学校北门,交通十分便利。

因学校还有三期工程未完成,其第二食堂、体育馆和游泳馆仍在建设之中,期待竣工时学校的整体规划是更加的完美。

3.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不足:

选址较为偏僻,附近交通不便利,但正因如此,学校十分安静也相对安全许多,保障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机电学院楼、后勤综合办公楼和金工电子实训中心距宿舍远,造成学生看病较为困难以及学习不太方便。

总结: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和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我校总体设计遵循了这一基本理念,但是由于校园过大,势必有些建筑会相距较远,学校也只能将这种不方便减到最小,将不常使用的教学区域放置在距宿舍楼较远的区域。与沈阳建筑大学相比较,两所大学各具特色,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沈建大采取的封闭式建筑风格来应对北方寒冷的冬季,而北建大采用互相连通但又相互独立的建筑风格,相对开放的风格,极具中西结合特点。总体来说我校的校园规划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客观原因产生了一些小问题,我相信在今后的建设当中以及同学们的适应能力,这些将不在是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文脉传承的实践[J]。建筑学报。2005.5。

[2] 汤桦。十一个半院落和建筑里的城市[J]。时代建筑。2007.6。

[3] 任乃鑫,张磊。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反思[J]。山西建筑。2007.2。

[4] 王笑寒。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J]。城市环境设计。2004.2。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校园空间,应用研究

校园是整个学校教学的中心, 是师生工作、学习的小社会载体, 好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除了美化校园环境, 更能对学生的个性、品行、心理成长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起到教育意义, 美化心灵, 是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第二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把具有学校办学历史遗留的人文环境、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融入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给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美丽、寓教于乐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教学空间。在这大自然无声的课堂里, 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公共空间的形成有赖于有效的规划控制和合理的开发及设计引导, 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于通过软件数字媒体的运用, 来加大对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 以有助于美丽、宜人、乐学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形成。个性化的校园空间具有复杂和多元的诸多特点, 随着时代以及城市的日益发展向着多意义、多功能、多核心的方向深化, 因此, 建设个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具有追切的现实意义。校园中的各教学空间只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 在此之前都会聘请国内外的优秀设计团队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按使用功能分教学区域、活动区域、生活区域、实践区域等不同的区域, 使师生在校园空间中合理、有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同时对于单个空间而言, 现代化的教学对教学空间的要求更高, 比如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大剧场等公共空间, 就需要对空间进行一些隔音等的处理, 并配置音响、灯光甚至特殊的立面效果的处理, 达到满足该空间使用所需的必备条件。

1 AUTOCAD软件设计表现

AUTOCAD软件作为室内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方式, 在这个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为方案的如期完成以及创意的展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整个方案设计的过程中, AUTOCAD软件是运用最多的, 从前期平面规划的布置到每个立面的装饰, 从节点大样图的分析到各物体尺寸的敲定, 都离不开AUTOCAD软件的运用, 主要是AUTOCAD软件具有操作简单、灵活, 绘制的图纸按实物一比一绘制, 同时方便进行修改等优点。相比居住空间而言, 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方案的绘制除了对常规的空间平面布置图、立面图、吊顶图、水电布置图等进行绘制外, 还需要对各个材料的交界处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大样节点图的绘制、说明。

AUTOCAD软件在不同的设计过程中的要求以及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我们一般会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分阶段的设计, 一般我们把设计阶段分为文字内容、形象表达、技术表达、设计认定四个步骤。在形象表达过程中需要设计完成的是平面布局图、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设计模型等四方面的内容。技术表达主要是进行施工图的绘制, 主要完成造型平面、顶面、剖面三视图, 标注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要求, 写明装饰材料的规格, 明确工程要求达到的质量以及空间、材料之间组合的色彩关系。

这是管道墙的立面图, 主要表示的是各种规格的管道的排列走向示意, 对于图中的一些施工部分进行了尺寸的标注, 并通过图层颜色的设置, 使整个画面非常安静、整洁、规范, 对于委托方以及施工工人都能方便的查看。

2 3DSMAX软件设计表现

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进行效果图的绘制, 在电脑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 效果图的绘制都是通过手绘效果来实现的, 用马克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工具进行绘制, 效果很好, 这类效果图更多的还是一件艺术品, 因为是绘画艺术的综合使用。但这种手绘绘制的效果图由于耗时多, 成本也就大幅上升, 另外由于是手绘表现, 所以对于空间尺寸的把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 在透视问题上肯定存在误差, 所以在信息技术普及的现代, 手绘效果图慢慢的已经淡出了装饰市场, 只是在一些方案的前期设计中运用比较多。3DSMAX软件作为一款三维建模的软件, 在今年被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设计的效果图表现中, 由于制作成本低廉、周期短、完全按AUTOCAD图纸中的尺寸绘制等有点被得到广泛认可。本案例是采用的V-Ray渲染器插件, 3DSMAX软件也自带渲染功能, 但V-Ray渲染器插件目前做的比较成熟, 在表现室内场景上面有它的优势, 效果好同时渲染时间短, 所以得到了设计师的认可。

3 PHOTOSHOP软件设计表现

PHOTOSHOP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 我们一般用它来进行图片的美化处理, 同样效果图也需要进行一些处理。简单的是对效果图的明暗、色彩关系、比对度等进行调节, 由于在3DSMAX软件中为了节约渲染时间, 我们会省去场景中的一些配景, 比如墙上的装饰画、桌上的摆设、书架上的书本、角落的植物盆景等等, 这些物体由于面数过多在3DSMAX软件中会消耗掉大部分的电脑内存, 所以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后期的添加。白天太阳光透过窗户进行照射到室内时, 我们往往能看到光雾的效果, 这在3DSMAX软件中非常难表现, 但利用Photoshop软件就非常简单。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Photoshop软件处理的原则是在3DSMAX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修饰, 前提还是要靠3DSMAX软件进行场景的渲染。当然, 有Photoshop软件高手可以不通过3DSMAX软件, 直接在平面的基础上利用Photoshop软件来表现室内效果图, 这需要良好的美术基本功以及软件的操作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室内设计也积极地被一种数字媒体所主导, 设计语言也发生“数字转向”, 规范性的数字图片形成为室内设计视觉的焦点所在, 数字媒体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室内空间表达方式, 几乎所有的客户都会要求在施工前看空间设计效果图, 以便检阅设计师方案设计的预期效果, 也有利于更规范的指导工人在施工过程中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静.引领科技深化展示艺术新概念[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 .

[2]杨梅芳.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

[3]张新.刍议高校图书馆对素质教育的作用[J].三明学院学报, 2001 (4) .

[4]夏雪.论高校公共空间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功能[J].南开大学, 2009.

[5]郭清锁.软件工程的发展及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9) .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 篇3

【摘要】本案例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退伍复学大学生戴同学为原型,分析了退伍复学大学生的典型个性特点,针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存在的校园再融入困难,详细解析了退伍复学大学生再融入困难的动因,并从四个维度探讨了对复学大学生的再融入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退伍复学 校园再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4-02

在校大学生参军制度始于2001年,它是响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校大学生参军,能够较好的提升兵源层次,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整体素质。在校大学生参军制度实施以来,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扎根部队,在部队当中不断的磨砺自己的意志,实现自身的价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随着在校大学生参军人数的不断增多,在这个群体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经历退伍复学、重归校园的阶段,于是退伍复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也慢慢地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由“校门”进入“营门”,再由“营门”回归到“校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校大学生的环境和角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群体如何能够较好的适应这个转化成了高校教育和学生工作的一大现实问题。本案例选取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退伍复学大学生戴同学为原型,详细分析退伍复学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典型特点,观察总结退伍复学大学生面临的再融入问题及其成因,并从不同角度解析复学大学生的再融入引导策略。

1.退伍复学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退伍复学大学生大学在读时离开校园奔向部队,参军两年后又从部队回归校园,他们多次变换成长环境、转换社会角色,环境和角色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这个特殊群体有许多其他大学生较难具备的品质,通过对以戴同学为典型的退伍复学大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可以鲜明地看出来,在退伍复学大学生这个群体里面存在一些鲜明的个性特点:

1.1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

“部队的锻炼,使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想到自己是一个军人,感觉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情感”。大学生参军服役期间会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题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教育和社会主义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部队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完备,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常规的政治教育课堂,又有现代的电视网络学习模式,收看新闻联播、阅读军报都是部队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新入伍的大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可以更好的履行当代社会主义军人核心的价值观。这些学生退伍返校后,普遍表现出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机。

1.2坚忍不拔,勇于担责

“艰苦的训练,给了我钢铁般的意志,严明的纪律,使我对生活拥有了许多执著。一份锤炼,一份收获。我学会了用青春去体验直线加方块的生活,学会了刚毅、勇敢和坚强”。学生士兵入伍服役期间,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另一个方面,部队里面有严格的军事训练,艰苦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部队环境使他们的吃苦能力得到拓展,意志力获得了历练,责任感不断增强。

1.3学习态度端正,工作严谨

“对比学生,军人需要端正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无论何时,都会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大学的校园环境和生活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而部队的环境表现为严要求、高标准、重效率,大学新兵置身于高度整齐划一的部队环境中,很好的改掉了以前在校园生活当中一些散漫的行为习惯,自由、多元的角色形象逐渐转变为严谨、统一的角色形象。统一的内务、统一的队列、统一的着装塑造着大学新兵端正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对比于部队严格的军营环境,很多大学生士兵很怀念大学里面轻松自由的状态,他们退役返校后很多人都倍加珍惜这种轻松的环境,主动学习的意愿更加的强烈,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退伍复学大学生面临的再融入问题

2.1角色冲突的重新调整

“从部队出来,环境和生活回归到了一个相对自由和轻松的状态,但静下来时,发现没有了军营里面标准、规律的生活,感觉自己很不自然,心里面说不出的味道。刚回归到校园时,一切都熟悉而又陌生,觉得自己有时候像断线的风筝,找不到方向”。退伍复学大学生离开校园两年,两年的军营生活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两年过后他们离开部队又回归校园,由学生转变为士兵,再由士兵转变为学生,这个群体普遍的面临角色转换的冲突和矛盾。士兵是军队的基本组成单元和核心力量,是保家卫国的坚强后盾,他们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学生则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体,两者之间的角色相差甚远,角色的转换需要进行很好的调整,否则很容易造成较大的角色冲突。

2.2校园人际交往的重新适应

“刚入伍时,交际圈子从单纯的同学变成了入伍前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大家有着千奇百怪的生活工作经历和参差不齐的受教育程度,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想法和人生追求。这个改变让我有些失落和格格不入。退伍回来后,人际交往的习惯改变了,更多的愿意与当过兵的同学交流,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其他同学很难产生共鸣”。社会、学校、家庭和部队是不同的系统单元,各大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新兵在部队时,其沟通的对象和方式受到部队环境的约束,交流的渠道主要是首长、班长和战友的交流,上下级的关系明确,“是与不是”的回答体现着绝对服从的一种命令关系,退伍复学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交流主要是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交流的氛围相对轻松和自由,学校系统和部队系统的人际交往环境差异巨大,另一方面由于退伍复学大学生普遍年龄高于同级的同学,所以年龄差距和发展差距也使得他们在校园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退伍复学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校园的人际交往。

2.3职业发展的重新定位

退伍复学大学生由“校门”进入“营门”,再由“营门”回归到“校门”,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校大学生的环境和角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的年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退伍复学大学生返校校园后会发现,以往和自己一起就读的同学,现在即将大学毕业,步入职场,或者早已顺利毕业,职场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稳扎稳打,快步前进,而自己还在当初的年级原地踏步,或自己还要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不断寻找就业机会。这种比较会使得退伍复学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怀疑入伍参军的价值,弱化自我认同,诱发多种情绪和心理问题。

3.多重视角下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再融入的引导

3.1开展角色再塑造引导

退伍复学大学生经历了由学生转变为士兵,再由士兵转变为学生的过程,实现了多次角色转换,他们退伍复学后,需要对其角色认知和角色塑造进行引导。环境和角色的改变,尤其是部队环境和军人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这个特殊群体在部队生活当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个性品质,在这一点上,应该鼓励他们继承在部队里形成的优良作风,坚定他们在部队形成的良好政治信念,强化他们的校园角色认知,积极引导他们融入大学校园生活。从部队回归到校园后,他们就不再是一个士兵的角色,军事训练也不再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吸收者和学习者,课堂学习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主战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以专业性的学习为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适应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模式,保证良好的学习成效。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开展角色再塑造引导,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排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重新回归到学生角色的轨道上来。

3.2实施高校主题教育

促进退伍复学大学生快速实现角色转变、融入校园环境的一个有效举措是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主题教育。退伍复学大学生返回校园后,高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精神鼓励和思想引导,实施相关的主题教育,是对退伍复学大学生高度人文关怀的表现。

3.3进行退伍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退伍复学大学生离开校园两年,回归校园后首先应该进行角色的自我调适,明确自己是一个学生,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长,及时做好校园复学计划,在专业学科方面多与老师、同学交流,积极融入课堂,克服适应性困难,把部队环境的严要求、高标准、重效率吸收到专业学习当中去,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力争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积极开展校园人际交流,充分认识学校和部队人际交往环境存在的差异,多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克服校园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存在的重新适应和再融合问题。在职业发展上调节好职业发展压力和年龄压力,科学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职业定位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实际进行精准定位,避免产生不良情绪。总而言之,退伍大学生的自我调适是他们更好融入和适应校园环境的重要方式,退伍大学生需要明晰高校和部队环境、文化氛围的不同,知晓大学生和士兵的角色、身份的差异,积极调节和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变被动退伍为主动复学。

3.4建立规范化的引导制度

校园景观规划案例 篇4

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校区校园景观,新的科学实验大楼(LSB)的整体规划灵感来源于“展示科学”这个概念。其涵义为:“看见”了才能“理解”。因此,大楼的设计中包含了一个中庭和多个玻璃墙面教室,还有供学习和思考的室外场地。建筑的外围为钢铁,岩板和砖块。它将成为校园入口处三个地标性建筑之一。从南面校门进入校园,科学实验大楼是必经之路。它将扮演连接校园主要干道的桥梁的角色,将新的公共空间和已有的科学大楼融为一体。内外部房间的设计上适当添加了一些透明设计,让来往的人们可以了解建筑的功能,至少挑起他们的一些好奇心。

景观设计师发挥利用透明性这个概念,处理好室内外的关系,将室外的实验室安排在合理的、相关的区域内。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室外庭园,成为人行环道和学生、教师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聚集区中间的过渡区域。设计中上方的庭园位于建筑的西北转角,是一个公共空间。上方的这个庭园边缘将种上一排落叶林木,安放一个坐墙,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穿孔金属制成的立方雕塑。这些立方雕塑一年四季都立于此,成为广场在视觉上的对应物。

景观设计师将一个异常复杂的结构化成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洁的效果,让人叹服。两个庭园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环绕着德卢斯北部的林木景观。森林北边新栽种的树木对两个庭园的设计起到了补充作用,将大楼和其室外空间融入了校园景观和具有北明尼苏达特色的乡土植物,含蓄地强调了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校区是一个具有北明尼苏达独特风格的大学。大楼的设计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景观设计师们完美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设计从美学角度上看,简洁美观,从科学角度来看,十分实用。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校园入口景观就在设计师们的手中诞生,透明的理念也成功地诠释了“展示科学”的理念。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 篇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规划设计,掌握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和相关要求,合理进行大学校园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和道路组织和校园建筑群、各种室外空间的设计;引导学生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规划和校园环境之中,达到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和要求

⑴收集相关基础资料、背景材料和大学校园的有关标准,提出相应规划的项目内容、规模等指标。

⑵规划设计要求体现合理的校园功能系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突出鲜明的空间特色,统一有序的整体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⑶规划范围的建筑单体可自行设计,也可选用;

⑷合理规划校园内部道路并与城市道路恰当衔接。道路线型、宽度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并应考虑适量的停车场地或车库。

⑸在掌握大学校园规划基本方法和达到基本技能训练要求的基础上,鼓励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探索,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⑹规划成果的表现应明确、清晰并富有特色。

二、项目概况及参照标准

本设计任务是某大学的分校区的校园规划设计。该分校区用地约30公顷。学院下设工学部(设软件工程系、电子通讯工程系、计算机与控制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电学实验中心、工程培训中心)、经管学部(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工程管理系)、文学部(设英语系、日语系、韩国语系、对外汉语教育系、艺术系)三个学部,共13个系,23个专业。学院在校学生5666人,教职工398人。

主要建设项目有:教学主楼、图书馆、实验室、行政楼、各院系楼、标准体育场(带看台)、艺体馆、游泳馆、会堂、宿舍(学生及教工)、食堂(学生及教工)、生活福利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等,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教工住宅(也可以不设)。

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主要建筑参考指标:

教学楼:2.77㎡/生图书馆:2.82㎡/生

实验楼:7.17㎡/生行政办公:1.97㎡/生

院系楼:1.43㎡/生学生宿舍:10.5㎡/生

会堂:0.36㎡/生学生食堂:1.30㎡/生

教工食堂:0.39㎡/生教工住宅:34.14㎡/人

教工宿舍:2.33㎡/人

生活福利及其它后勤服务设施:3.75㎡/生

停车率不小于15%,绿地率不小于40%。

三、设计成果要求

1、图纸内容包括:

⑴校园规划总平面图,比例1/1000

图中应标明:指北针、图名和比例,所有建筑和构筑物的屋顶平面图,建筑层数,建筑名称,主要道路的中心线、道路转弯半径、停车位(地下车库和建筑底层架空部分应用虚线

1表现出其范围)、出入口、室外广场、铺地的基本形式等。绿化部分应区别乔木、灌木、草地和花卉等。

⑵教学中心区广场平面规划设计,比例1/500。

⑶学校主大门设计包括平、立面,比例1/100~1/200。⑷整体鸟瞰图及教学中心区广场的局部透视。⑸规划分析图(比例不限)。

●规划结构分析:应全面明确地表达规划的基本构思,用地功能关系。

●道路交通分析:应明确表现出各道路的等级,车行和步行活动的主要线路,以及各类停车场地的位置和规模等。

●绿化系统分析:应明确表现出各类绿地的范围、绿地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等。●空间形态分析:应明确表现规划的空间系统、建筑高度分区、景观结构,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系等。

注:以上分析图若不能完全表达规划意图时,可在图中附加文字说明。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基本指标:总用地面积(公顷)、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

⑴所有图纸均以手绘彩图为主。

⑵所有图纸均为标准A1尺寸(594×841mm)图纸数量不超过2张。

四、进度要求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篇6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张超魁

阜阳

236037 摘要

大学校园的景观是对高校文化,历史及发展的体现,是一个大学发展、演变的精髓之所在。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不仅凸显校园外在形象,而且还能凸显其学校的精彩风貌、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并感染人并为之奋斗。关键字

景观设计 大学校园 阜阳师范学院

The Apprecia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Zhang Chaokui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201040610248 Abstract The landscape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reflects the university cultur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where the essence of evolution.Campus landscape design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external image of the campus, but also to highlight the wonderful character of their schools, cultural connotation, aesthetic taste, and to provid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infected people and fought for.Key words

The landscape design

University campus

Fuyang Normal College

0 引言

校园绿化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人为本的新时期,对教育重视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绿化建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校园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文明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综合高等教育也在中国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批国立大学,它们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雏形。在20世纪初期,中国国立大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经历了1952年学习苏联体制到经济困难再到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历起伏,有重大成果也有沉重教训,这一阶段的结果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重大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全新的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这一阶段的成果影响了中国历史性校园未来的走势。

我国大学的校园格局形态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开敞式——全盘的苏化——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各功能分区之间,各功能建筑物之间要达到完善组合,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其建筑形态、空间组合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有关原理。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把握城市、校园内外环境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所处地段的城市区位和校园场地的特点,对校园的内外空间形态做出科学的分析,根据特定的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计。

本文以阜阳师院为对象,对校园景观规划整体格局进行简要鉴赏。(由于时间仓促,阅读文献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少错误之处和语言表述口语非专业化,请老师谅解)1 阜阳师范学院新校区概况

1.1自然条件

新校区坐落在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见图1),是近几年来刚建成的校区,在设计规划,构成形态等方面还处于发展中。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无霜期220天,年均降水910毫米左右。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京九铁路交通枢纽、皖北地区4C级机场,环境怡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建校50多年来,学校先后向社会输送8万多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现有清河、西湖两个校区,占地98.7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1.2 文化背景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文化精英管子、老子、庄子,曹操、曹丕、曹植,欧阳修、苏轼、曾巩等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在阜阳颍上,有国家4A级的景区——八里河,还有生态文化集中、物种多样丰富的生态园,人文内涵以及迪沟等优美风景区,为阜阳这座城市增添了别具风味的人文自然风情。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校园景观整体布局

2.1 设计理念

我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工建筑造景和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采用以现代文明风格的线条为主格局,结合传统的的造园艺术手法和水流植被等仿“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典韵味,尽可能的反映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尽量做到人与自然、景观与情感、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统一,争取早日建成具有现代大学风格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

2.2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新校区的景观的整体布局重点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2.1传承文化,推陈出新

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笔宝贵的精彩财富,是见证学校发展的一个根基。虽然西湖新校区整体景观设计上要优于清河校区,但论文化底蕴、历史沉淀、绿化面积等方面还与清河校区相差一段距离,因此我们在发展新校区的同时,必须充分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新校园的结合。(1)充分利用小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营造富有自然美的生态环境、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与“厚德 博学 自胜 勤行”的校训紧紧相结合。(2)校园的建筑、喷泉与小桥、荫亭等要蕴含校园历史与人文精神,同时也要体现观赏休闲的韵味。比如可以在逸夫图书馆门前放一尊苏轼或其他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古代名人的雕像,这样不仅提升了校园文化氛围,也给校园增添了光彩。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2.2.2结合平原地域特色

在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到皖西北的一座平原城市——阜阳的地方风俗习惯、气候环境等特点,结合在校人数与校园活动面积,避免为了设计景观优美的同时而忽略了人行为活动的心理特点与气候。比如在实验楼前的仿安徽大学而建的“情人坡”(或许目前还只是处于未完工状态),虽然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学区与生活区加一“屏障”,但是考虑到阜阳本地气候原因,土坡与教学楼又很近(许多同学会穿过此处去上课),每逢连绵雨天,难免会把许多泥土带到校园其他各处,影响了校园环境美观。

3.校园目前景观构思现状

学校整体以教学主楼、综合楼、逸夫图书馆为主轴,以学生生活区、风雨操场、实验楼为两翼展开而来,延伸校园景观。根据校园经济基础建设,按照先后的规划理念逐步完成对校园的景观建设。再以教学区建成的基础上逐步对外扩大,稳步建成教学区、生活区、科研实践区、行政区、运动休闲区等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现在校园全貌鸟瞰图:见图1)。

3.1 喷泉广场景观体现校园风格及行业特色

广场结合喷泉、地面铺装、花园植物造景等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此来丰富校园景观,传递校园文化(见图2)。

3.1.1阜阳腾飞的校门

位于师院西区的北大门(正门),左侧以“f”形的弧形设计灵感(见图3),传递出“阜阳”地名,其舞动向上的造型象征的翱翔天空,不断追求的精神,寓意着阜阳师范学院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走向腾飞。在设计中充分结合了阜阳本地特色,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在行进的过程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忘却城市喧闹,走进知识殿堂。

3.1.2喷泉广场

位于学院入口处,是大门与教学主楼的过渡区,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广场中央圆形喷泉的下面布置一旱喷泉,可以多种变化的喷涌方式,喷涌的水柱体现生命的活力,标志着阜阳师院人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办学精神。

3.1.3教学主楼

结合现代建筑的风格特色,本校区的教学主楼也是以实用性为主,结合美观与多功能性(见图4)。进入校门,对门而立的就是教学主楼,以宽广的阶梯作为中心主轴,保持了中国古建筑的对称美,攀登而上宽广的平台象征着在知识的世界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达到一定的视野。其中央透视性的空间设计,在看到主楼的同时也不失透露出其后面的景观,在有效的视角内接受尽量多的景观,避免了校园对外展示的单一空洞。教学楼宇喷泉交相辉映,成为对外的一道校园风景线。

3.2校园内部景观陶冶校园生活文化

经过喷泉广场,教学主楼的背后就是校园内部风景区,是师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空间,图书馆与教学主楼的组建,相得益彰。以图书馆的宽广明亮托起综合楼的挺拔气派,远观之构成一个“上”形,暗示广大师生勤奋努力勇于攀登向上的精神。

3.2.1图书馆与综合楼交相辉映 图书馆是一个学校智慧与文化内涵集中的体现,也是校园发展的体现。图书馆与综合楼交相辉映构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成校园内部景观建设中的一个主体,意在说明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围绕着传播知识与文化为中心(见图5)。

3.2.2植物造景展示文化生态 织物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校园的植物设计主要考虑到校园文脉的延续性,突出育人环境,将学科、专业特色荣誉校园绿化中。首先遵守适行适树的原则,在主干道两侧栽种适宜行道树(见图6),在行进过程中给人以阴凉的同时也显出厚重的文化气息。学生宿舍楼前的松树与花(见图7),示意莘莘学子要注重修身气节,在盛开时节,清新花香与朗朗书香四溢满校园。结束语

校园环境十多种文化只是渗透交融的环境,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校园的环境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往沟通,间接影响其人生观与自然观的形成。因此,我校在以后的建设中,既要考虑其对学校整体形象的反应,又要具有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熏陶学子。

参考文献

1.简波,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1):31-32.2.谢雨萍,李丰生.基于景观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探析——桂林旅游学院(筹)规划设计的初步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3):5-9.3.肖爱民.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新校区规划设计[J].常州工程学院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赏析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案例 篇7

早在1979年8月29日,教育就部提出“高等学校建立设计机构是及时完成学校的基建任务,提高土建系教学与科研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每一次启航都从校园建筑开始。在2001年以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获奖项目中,教育建筑的比例占有近一半的比例,达49%,在近期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中,我院就有8项校园建筑作品入选,教育建筑的设计实践实现了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形成所谓“华工模式”的设计品牌。

一、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设计院发展初期,以夏昌世、陈伯齐、谭天宋、龙庆忠等为代表的建筑系教授,秉承教育传统,承担了早期的校园建筑创作。1953~1958年期间,设计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物理学院楼等建筑,并大部分于1958年完工,一号楼也于1963年开始建设。截止1966年,校园新增教学、科研、实验楼、工厂、师生生活福利用房达8hm2,校舍面积达20多万m2。二号楼、图书馆、物理学院楼、华工学院楼等都堪称设计精品。对于校外的校园建筑,1958年的华南农学院的红满堂是全国第一个砖拱薄壳建筑,值得称道。文革期间校园建设基本停顿,1973年后逐步开始设计,如华南工学院的“电话所”办公楼、东一集住宅楼等。

上世纪80年代,高教设计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开启了教育建筑创作的辉煌发展历程。80年代初期,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了五邑大学校园规划和教学主楼,该校是侨乡海内外同胞集资兴建的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设计中立意新颖、功能布局合理,198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二等奖。1995年,何镜堂院士的另一作品,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建设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该建筑荣获国家教委本年度优秀建筑设计奖一等奖,其建筑创作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在环境、文化、技术、细部的处理具有独特性,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校园建筑。1999年,随着教育建设高潮的逐渐到来,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设计了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新校区,校园突出“岭南书院”的氛围,充分运用“规划、建筑、地景”的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理念和“交融共享”的现代教育理论,创造了一个融于山水之中的绿色生态校园。2003年,浙江大学率先进行并校改革,以浙江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为代表,迎来我国新校园建设的高潮。浙江大学位干杭州西湖旁,将江南地域文化与浙大校风文脉相结合,成为规划主题构思的源泉。规划对校园现有水系进行整合,以“曲水流筋”生态带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水的浪漫气息自由穿行于理性校园之间,形成高效、生态并能传达杭州地域文化的未来大学校园。

在这以后,学术研究团队紧抓历史机遇,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以建筑的“两观三性”理论为指导,强调现代教育理念和环境育人等一系列新的规划思想,参与了近200项校园规划与设计的投标,其中建成项目达70余项,其中包括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审计学院、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上海理工学院、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等一大批学校,许多校园已建成并获部级优秀设计奖,博得社会及同行的认同,创立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品牌。由于何院士在校园规划设计的成就和影响,他被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校园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

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的团队不但拥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生和在职建筑师,而且还由于不断地吸引了曾经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的优秀人才到本学术团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后,这样使得团队由于不断更新的新鲜血液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基于高校设计院的背景,团队一方面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当代大学校园中包括当代最新教育理念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具有注重学科理论研究的特征;再者团队在以往的设计实践与研究中已经积累了深厚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激烈的设计市场竞争中,整个团队发挥敢想能拼的工作精神,不断研究、创新和总结,进行了大量的校园规划的设计实践工作。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团队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当代大学校园集约发展的适应性策略研究(50778073)》。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并进,团队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良性循环的特征,是具有深化实践深度和研究可达性能力的高素质团队。

1江南大学

2上海大学新校区

3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4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

5太原大学

6湖南工业大学

二、设计趋势

总结大量的工程实践,结合教育理念的转变,何镜堂院士提出:当代大学校园发展呈现以下若干趋势:

首先是多样化趋势。由于发展储要和办学背景不同,高校办学类型趋向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办学模式校园规划也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二:整体化趋势。所谓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

第三:生态化趋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注重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强调地域化。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划应要充分考虑场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

第五:突出人文化。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交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

第六:集约化倾向。当代大学校园发展模式需要从求量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换到求质为主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维持合理的能源消耗,走勤俭、精益、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七:考虑弹性化设计。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其规划不仅要考虑现实要求而且要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校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考虑高效的交通组织。当代大学校园建设呈现出“巨型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将校园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在满足车行交通的基础上保持传统校园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形成主次分明、导向明确的校园整体交通骨架,以保证校园内各个组团的车行可达性。

三、结语

作为高校设计院,紧抓教育建筑设计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教育发展实践阶段,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团队积极探索这一方向,发掘教育建筑自身固有的规律,深入了解不同类型教育建筑的设计原理,并不断进行拓展与深化。这些年来,以何镜堂院士所领导的设计团队,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探索教育建筑发展规律,激发集体智慧,紧抓时代脉搏,不断进行研究总结,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回顾我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走过的这许多年,在建设部,教育部,省、市建委,学校领导下,在各同行和我校有关院系和海内外有关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教育建筑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有许多事物要求我们去探索、去适应,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7山东临沂大学

8重庆大学西校区

9郑州大学新校区

10烟台大学

11南京审计学院

12南京工程学院

1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4南京工业大学

15福州大学图书馆

16广东医学院东莞分院(松山湖区)

17河海大学

18南京审计学院学生活动中心

19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行政办公楼

20合肥学院图书馆

大学校园步道公园设计研究 篇8

大学校园是一个功能复合的综合体,在校园的大环境下,不仅为学术科研提供了物质条件与保障,也为塑造学生提供了精神的依托。大学校园的步道公园景观环境的研究对象明确,以大学的校园为主,主要人群对象为学校的师生、周边生活的居民以及学校访客人群等。

其实大学校园就是所有人的公园,其中里面的景观、建筑、步道以及绿色植被甚至是学校的师生,都是学校和地区的缩影,不应该被忽视、遮蔽或者是过度的保护,是值得扩大使用,彰显其重要使用意义和影响力的。

研究背景

大连理工大学位于中国辽宁省,现在已形成了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市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的景观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完善。大连理工大学的“花果山”山地景观位于学校凌水主校区校园东部的中心地带,北部建筑主要有“大黑楼”、校史馆以及研究生教育大楼;南侧和西侧建筑多为教学楼和实验楼;东部为新建设的大学生活动实践中心建筑楼以及博留公寓与博留食堂等。“花果山”担当着大连理工大学的山上绿化景观以及文艺休闲活动的重要角色,山上礼堂坐落于此,“花果山”也是校内师生游走校园的必经之处,周边的建筑和景观复杂而又多样,满足了校园师生的多种生活和学习功能的需求。

重点考虑大连理工大学的整体办学思想和学校各方面发展状况和目标,建立一个资源合理配置,景观与环境相互适应与协调的校园中的公园,为校园师生提供一个轻松而又自然的活动空间与场所。

现状分析

通过景观调研分析和研究状况发现,该区域主要的功能需求为:健身、漫步、休息以及阅读和学习为主,进行各自功能需求的使用行为。整体的地形地势分析发现,在断崖面和平坦地势区分明确,绿地植被区域大多数都在平坦地形上,正常使用区域的高度递减较为缓和,有利于下一步的校园公园的规划设计与改造。

“花果山”景观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存在着老旧、破损的情况,在此环境中很少有可休息的使用空间,也不便于穿越其中的行人进行使用;在现在的“东山一条街”的行车道区域,由于两侧的人行道狭窄以及破损严重、车辆占用等现象,导致行人和机动车都是人车混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周边杂草重生的现象,十分影响行人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在国际交流处与七七足球场附近区域由于维修不足和时间久远等原因,使得整个区域的景观和植被参差不齐,十分的凌乱,包括一定的砖瓦和建筑外立面墙体,破损严重。在环境与生命学院附近区域,人流量较为集中,周围以教学楼和停车场为主,包括健身活动空间,但是目前的景观维护率低,健身器材破损,绿植也有一定的破损。

设计改善建议

以“整体和谐、局部优美”的理念对区域中人群的需求和空间功能行进行协调处理,深化校园中心山体公园,突出“花果山”在校区中的地位。丰富和优化环境资源,建立慢行步道空间环境,打造功能性与审美性并存的山体公园,强调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空间上寻求变化,以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动感需求。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或有意识在高程上使路面错落有致,以及有意识地运用古典艺术力的障景、漏景等手法获得移步换景的效果。

主要设计特点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将慢步与休闲、运动、休憩等功能形式区分开,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生态水景等景观。在规划区域上,步行道路应设置在绿化景观、小品景观、水景等优美环境处,以满足学生的舒适性心理需求。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布局的形式来设置景观的节点,步道广场和山体公园的景观节点之间的分布富有特点和节奏感,兼顾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确定广场之间的距离和道路形式,动静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景观特点。铺装的色彩和图案的设计很重要,颜色应总体上选择邻近色,尽量不选用大范围的对比色,而图案的选择应从美观和游客的因素上考虑,一般的道路应选择色彩构成简单,线条明快的图案。

校园道路休憩设施包括座椅、石凳、长排石凳、凉亭等,其主要用于学生休息、交流需求。改变原有道路的无序性,将道路的功能性重新规划,彰显主次分明的特点;除车行道外,人行道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特点,并且根据人流密度和行为进行变化和适应。步行的人的行动轨迹通常是随意性、多变性。所以校园道路系统应该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开,确保步行学生的安全性。

结论

大学校园步道公园是供学生步行,联系教学组团、生活组团之间的主要交通和交流方式,步行活动伴随着不一样的行为和功能,例如交流、休息、行走、观望或学习等多种活动行为,是一种动与停相结合的活动空间,在校园步行道公园和慢行系统中,根据道路周围的环境样式和变化,创造出不同层次的交往、学生和教工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上一篇:2022虎年春节拜年祝福语文案下一篇:入党誓词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