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4-09-13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通用17篇)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

武实小分校 :唐英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概念

1.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等。

教师通过课件将图形呈现出来。

2.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3.请学生来指一指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明确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为后续复习近平面图形做好坚实的铺垫。

(二)回顾计算公式

1.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

(1)请学生计算出各个平面图形的周长。(2)哪几个图形的周长可以用公式来进行计算?各图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用字母表示是C=2(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是C=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2×圆周率×半径,用字母表示是C=πd 或 C=2πr。

(3)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用长与宽的和乘以2来计算? 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是边长乘以4?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中的“π”是什么意思?

平面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三个图形没有计算周长的公式,我们可以怎么来求周长?

2.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

(1)a.计量面积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b.让学生用手势比一比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c.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下列各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3)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是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是S=a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长×高,用字母表示是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长×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长+下底长)×高÷2,用字母表示是S=(a+b)h÷2; 圆的面积=π×半径×半径,用字母表示是S=πr2。

(4)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3.(1)根据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过程,请将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刚才我们结合推导过程梳理了图形间的关系。这些平面图形中,除了由曲线围成的圆以外,其余的五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可不可以统一成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呢?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积公式可以统一成梯形的面积的公式,即S=(a+b)h÷2。

(三)巩固练习

1.仔细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原因。(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2)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形状不一定相等,但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3)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画一画,算一算。

在一个长12.4 cm,宽7.2 cm的长方形纸中,剪半径是1 cm的圆,最多能剪多少个?

(四)课堂小结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2

1.复习一、二册认识的形、体的特征,重点区分长方体和长方形、正方体和正方形、球和圆。

2.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个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并能通过这两个数学名词进一步掌握形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由物体和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

学具准备:

彩纸、白纸、剪刀、胶水、彩笔、橡皮泥、小棒、钉子板

课堂实录: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教师先出示用各种材料做成的形体,让学生初步体会几何形体的有趣和美丽。之后出示课题。

二、复习旧知,旧中有新

活动一:

师:你知道哪些形体?

生1:长方体。

生2:三角形。

……

(教师在下面的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针对农村学生)

师:老师这个袋子里装了许多形体,请你蒙上眼睛摸一摸,并说出摸到的形体的名称,然后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对不对。

(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方案二:(针对城市学生)

师:老师这个袋子里装了许多形体,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但不能从袋子里拿出来,也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只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形体是什么样的,大家来猜,好吗?

生1:我摸到的这个形体,有两个面是圆的,一个面是弯曲的,放在斜坡上能滚下来。

生2:圆柱体。

生3:我摸到的这个形体的边是弯的。

生4:球。

生3:不对,它只有一个面,并且是平的。

生5:是圆。

……

活动二:

师:你们能对这些形体进行分类吗?

生1:将长方体和长方形分一类,正方形和正方体分一类,圆、圆柱和球分一类,三角形是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1:长方体和长方形有点像,正方体和正方形有点像,圆、圆柱和球都能滚,三角形和谁都不像。

师:有道理。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2:将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分成一类,圆、圆柱、球分成一类。因为第一类都比较直,第二类都有点圆。

师:非常好。第一类是直线条的形体,第二类是曲线形体。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分一类,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分一类。因为一类是“体”,一类是“形”。

师:很好!数学上把你说的第一类统称为立体图形,第二类统称为平面图形。(板书)请根据我的描述抢答: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看起来很圆。

生:球!

师:对了!一个平面图形,有四条直边,都一样长。

生:正方形。

……

活动三:

师:这些形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告诉你的同桌,并用桌上的材料把你最喜欢的形体做出来。

学生活动,同桌验证、展示。

师:你做的是什么形体?用什么做的?

生1:我做了一个长方形,用纸剪的。

生2:我做了一个正方形,用小木棍摆的。

生3:我用橡皮泥做了一个球。

生4:我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三角形。

生5:我画了一个长方形,还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

……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和这些有趣的形体交了朋友,今后同学们还要在数学王国里交到更多的朋友。今天课堂上的游戏和活动,同学们可以在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和爸爸妈妈继续玩。

(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游戏的习惯。)

课后反思: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一)对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加强培训

要求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建立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会通过网上邻居复制文件,会进行简单的网上浏览,会利用BBS与别人交流,能在BBS上发新贴子和回复别人的贴子。

(二)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培训

几何画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软件。虽然与画图相类似,但为了提高课上的操作实效,让学生基本会用几何画板尤为必要。

二、课堂简录

(一)进入《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先初步演示网站的操作方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站开展自学。学生单击“主页”就可以了解本课的学习流程。

(二)学生自学

1. 填表

由于这堂课的重点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没有必要把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到,只要把学生还不懂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就可以了。故设计制表如下:

学生两人一台电脑,要求学生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相互协调,一个查资料,另一人填表,做到每个人都有任务,有问题互相商量。教师要建议学生查找资料时,应先看书,如果书上没有再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里去找。学生在填表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 交流

学生填完表后,老师与学生逐个进行交流,特别是要学生说出你对这个图形还想知道什么。

(三)进行数学实验

1. 讲清做操作题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单击“几何画板”进行浏览。)

·请你做好一题把它保存为一个文件,文件名为“1”或“第1题”,保存在“我的文档”里。

·全部做完后(不会做的,可以先放一放),复制到教师机上的“作业”文件夹下的相应“几号机”的子文件夹中。

·可以用“画图”软件和“几何画板”进行对比,哪个软件更适合你,哪个软件更适合平面几何的学习?把你的思考发到论坛上。

2. 教师示范学生做题

学生做题前,教师就几何画板的使用对学生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巡回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的功能,为学生做好示范。

以下是学生用几何画板完成的操作题: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呢?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度数,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能画出三角形吗?请作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移动四边形任意一个顶点,观察四边形的变化。

(四)交流反馈,评价作品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教师不过早地下结论,不单纯看学生作品的结果如何,更注重学生做的过程。

(五)鼓励学生到网上讨论

可能在课上来不及讨论,但学生掌握了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后,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网上平台,让复习的课堂跨越时空。

教后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站”这一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按相关栏目及相关要求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工具

1.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教学过程 复习立体图形

(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师:同学们还认识这些朋友吗?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家族”里的新朋友——认识平面图形。

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一)学生动手,拓出平面图形 课件呈现主题图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4.讲述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可多了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长方形。

(书、电视机、方桌子、相框、纸巾盒等等)5.让学生自己说出生活中长方形的例子。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2.举例讲述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正方形或圆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正方形和圆也不少呢!下面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中的正方形和圆吧。

正方形的有(魔方、正方形纸巾盒,桌子的面、收纳盒、小坐凳等等)圆的有(纽扣、圆形石英挂钟、菜板、铜钱、盘子等等)3.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呢?

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最后请同学自由发言,举出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再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具体感知平面图形。】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4.举例讲述生活中的三角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品图片。

师: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也很多!下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中的三角形吧。

三角形的有(警示牌、自行车架、三角形蛋糕等等)5.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再通过找一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课后小结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体验“面在体上”

师:桌子上有好多的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发言

师:这些都是立体图形。仔细观察这些积木,看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口答,利用课件演示: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三棱柱

其它体

活动二:认识平面图形

师:今天,一个小朋友利用图形拼了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主题图,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师:漂亮吧?仔细观察,画面上有什么景物? 看着这幅美丽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口述,点出本节内容:“牧童与牛”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师:你认识“牧童与牛”这幅图里的哪种图形?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图形?请向大家介绍一下。根据学生口答,利用课件演示: 并告诉学生这几种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师:小朋友们把图形分辨得这么清楚,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辨这几种图形的?

活动三:进一步感知“面在体上”

1、找一找。

师:小朋友们,你能在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身上找到这些平面图形吗?

2、议一议。

师:刚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面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师:仔细观察,我们这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不同? 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教师对学生找到的方法给予肯定。

3、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方法。想不想动手做出这几种平面图形?

提出要求:分小组在彩纸上印一印或描一描,再用剪刀把图形剪下来,每种图形最少剪两个。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做出了什么图形?

4、分一分

师:仔细观察,说说你的发现。你对平面图形有哪些发现?

学生:平平的 三角形有尖尖的角

圆的边圆圆的......5、说一说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从哪些物体上找到今天认识的图形?

活动四:布置任务

画一画平面图形,然后把它们拼成你喜欢的图形。

活动五:课堂总结

“图形的认识”复习专题 篇7

(第 2 题 )

(第 3 题 )

2. 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BD,点B、C、D、G四个点在同一个圆⊙O上,连接BG并延长交AD于点F,连接DG并延长交AB于点E,BD与CG交于点H,连接FH,下列结论:1 AE=DF;2 FH∥AB;3 △DGH∽△BGE;4 当CG为⊙O的直径时,DF=AF.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

3. 如图,在矩形AOBC中,点A的坐标是(-2,1),点C的纵坐标是4,则B、C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4. 矩形纸片ABCD中,已知AD=8,AB=6,E是边BC上的点,以AE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点F处,连接FC,当△EFC为直角三角形时,BE的长为______.

5.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四条弧分别以相应顶点为圆心,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半径,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_________.

(第 6 题 )

6. 如图,在△ABC中,∠ACB=90°,AC=BC,E为AC边的中点,过点A作AD⊥AB交BE的延长线 于点D ,CG平分∠ACB交BD于点G ,F为AB边上一点 , 连接CF,且∠ACF=∠CBG. 求证:(1)AF=CG;(2)CF=2DE.

(第 7 题 )

7.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AC与BD交于点E,∠ADB=∠ACB.

(1)求证:

(2)若AB⊥AC,AE∶EC=1∶2,F是BC中点,求证:四边形ABFD是菱形.

8. 如图,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x+b(b为常数)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A、B;半径为5的⊙O与x轴正半轴相交于点C,与y轴相交于点D、E,点D在点E上方.

(1)若Q为上异于C、D的点,线段AB经过点Q.

1求∠CQE的度数;

2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QA·QB;

(第 8 题 )

(2)设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P,使∠CPE=45°?若存在,请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D 2. D 3. B 4. 3 或 6 5.

6. (1)证明△ACF≌△CBG (ASA);(2)延长CG交AB于点H. ∵AC=BC,CG平分∠ACB,∴CH⊥AB,H为AB中点,又∵AD⊥AB,∴CH∥AD,∴G为BD中点,∠D=∠EGC.∵E为AC中点,∴AE=EC. 又∵∠AED = ∠CEG,∴△AED≌△CEG,∴DE =EG,∴DG =2DE,∴BG=DG=2DE,由(1)得CF=BG,∴CF=2DE.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8

直线有两个性质:(1)过两点能作一条直线,并且只能作一条直线.如图,经过A、B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AB.(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射线:直线上的一个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放在前面,所以射线AB(端点为A)与射线BA(端点为B)是表示不同的两条射线,射线不能度量其长度.

3.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线段AB与线段BA表示同一条线段,线段可以度量其长度.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而不能说两点间的线段叫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图1,从A地到B地有3条路线①、②、③,我们知道走路线③最近,这是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可表示为:AC=BC=■AB或AB=2AC=2BC.

4.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5.角的定义有两种: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位置形成的图形叫角.图2中的三个角可以表示为:∠AOB、∠AOC、∠BOC(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O必须放在中间),也可以用数字、希腊字母加弧表示不重叠的角,如∠BOC可表示为∠1、∠AOB可表示为∠α等.当以点O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时,就可直接用∠O表示.

6.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条射线叫角的平分线.如图3,OC是∠AOB的角平分线,则∠AOC=∠BOC=■∠AOB或∠AOB=2∠AOC=2∠BOC.

7.相关的角

①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若α+β=90°,则α与β互余,α的余角为β,同时β的余角为α.如:20°的余角为70°,45°的余角为45°等.

②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若α+β=180°,则α与β互补,α的补角为β,同时β的补角为α.如:40°的补角为140°.再如:锐角α的余角可表示为90°-α,同时它的补角又可表示为180°-α,而(180°-α)-(90°-α)=90°,所以,任何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③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对顶角相等.如图4,∠AOD与∠BOC是一对对顶角,∠BOD与∠AOC是一对对顶角,∠AOD=∠BOC,∠BOD=∠AOC.

8.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及性质

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垂足,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如图5,PD⊥l,垂足为O,线段PO的长度叫点P到直线l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在线段PA、PB、PC、PO中,PO最短.

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里应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两个条件.如图6,AB与CD所在的直线虽然不相交,但直线AB与直线CD也不平行,因为直线AB与直线CD不在同一平面内.

性质:①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此点P可以在直线l上,也可以在直线l外(如图7).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此点P必须在直线l外(如图8).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9

以远教资源为辅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

杨华

——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4页——35页认识物体和图形(平面图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两者相互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下面就以《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平面图形》教学案例做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人教版安排在第一学段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有两部分内容: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力争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这四种基本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确定为:“体验面和体的不同”。同时,为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和遵循“直观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我准备了以下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球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若干个。

三、教法设计: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儿童对生动的情景,有趣的游戏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重难点,我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远教资源进行下载,充分利用远教资源中丰富的形、声、光、色等巨大优势,激发孩子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教学中,我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孩子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2、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孩子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四、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法:

1、初步掌握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四种平面图形的时候,充分利用学具中的立体图形,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我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孩子猜测,我不作出肯定和否定,孩子们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创设问题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导入我将利用远教资源的特殊优势来吸引孩子的眼球,以动画的形式引出:出示小画家画的四幅画,让学生猜猜分别是谁画的。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把孩子们带到图形中去,猜一猜更使孩子们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然后水到渠成的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2、师生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新课程提倡“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一边看屏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摸一摸、看一看,并在纸上描画出这些物体的面。抓住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我让他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孩子画的最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并分别画出这几种基本图形。然后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三角形和三棱柱、圆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孩子探究过程中,我将对孩子的探究活动进行视导,时机成熟,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凭借多媒体进行展示,给孩子们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面在体上”。这样,实物和远教资源的有机结合,就能轻松完成教学的重难点目标。有对比才有鉴别,为了让孩子们对四种基本图形不产生混淆,我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在组内讨论,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让孩子们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更能正确区分图形。

3、反馈练习

为了加强孩子们对知识的巩固,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或者用四种基本图形画出你最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最好。

活动结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体现评价多元化,我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选出优胜组。并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孩子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这样的练习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孩子,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方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4、生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又组织了生活实践活动。活动中请孩子们起来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展示交通标志牌,让他们说一说里面有哪些形状?让他们画3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既丰富孩子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交通安全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色彩斑斓的图画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为了让一年级的儿童能在40分钟内保持旺盛的精力,我就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演示用四种基本图形搭成的各种奇妙的图案。通过这些图片的演示,孩子们身心既得到了放松,又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了几何美、数学美,渗透了审美教育。

5、总结反馈:

《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线与角。课本86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理与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回顾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意义及其测量等知识。能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知道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列表、画图、测量、比较、交流等方法整理与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并通过一些典型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讨论动手操作等各种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教学重点】

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及特点,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明确角的定义、分类、关系及测量方法。【教学难点】

过某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量角与画角。【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圆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图形,还了解了一些图形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对这些图形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教师板书课题:图形的整理与复习)

二、图形分类。(回顾梳理 构建联系)

师:1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呢?(指名回答)

师:2 你能把学过的图形分分类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师: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指名回答,课件板书:)

师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线和角。

三、直线、射线和线段。

1、回顾: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师: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再互相说说它们有什 么区别和联系。(课件出示表格)学生画(课件出示图例)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 ②、它们的区别谁来说?(指名回答)我说这条直线长3cm对吗?为什么? ③、课件出示数一数:下图一共有()条直线,()条射线,()条线段。谁来回答?(指名说)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2、回顾: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指名回答)

①、师演示两根直线:在黑板这个平面内,这两条直线?(相交)上下两条边?(平行)②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组)这两条直线?(相交)

这两条?要知道平行还是相交,只要把它?(延长)怎样?延长后会相交。第3组直线?(平行)怎样才是平行? 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强调同一平面:(师用两直尺)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不相交)那它俩平行。对吗?(不对)为什么?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吗?这条直线在前面墙的平面内,这条在右面墙的平面。是两个平面。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

③垂直:再看这两条直线?(相交)这组直线相交成?角,(直角)这种相交叫?(垂直)。(垂直)前两组是垂直吗?(不是)为什么?(不成直角)。(点击分类)怎样才是垂直?相交成直角。意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2、小结:通过整理得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平行,而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

3、操作:画垂线、平行线。

师:现在我们利用作图工具、按要求、画图表示两条直线的位置。先把图画在作业纸上。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怎样画。师演示。注意每一步的关键字。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我们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边。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直角边放在直线上,与它重合。关键字,放。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摆一摆。画的方法就是检查的方法。

第二步:平移三角板、到点的位置。移。

第三步: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标上直角符号。画。你画对了吗?(点击课件)过b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师演示。一起来。

第一步:与画垂线一样,把三角板的直角边放在直线上,与它重合。放。第二步:用直尺紧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关键字?靠。第三步:平移三角板、到点的位置。移。第四步,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画。(点击课件)师:平行相间的距离?(快点点击)处处相等。

师:如果从A、B两点各修一条小路与公路连通,怎样修能使这两条小路最短?指名上台演示。这样画,你是怎样想的?是画一条?(垂线),(点击出现垂线段)它是条线段,叫垂线段。你认为垂线段的长度?(最短)。你们认为呢。

我们来验证一下。连接点到直线上的任意一点,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垂线段)点击,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师:所以,使小路最短,要画垂线段。

四、角

1、角的意义:

师:师在黑板画。注意观察老师画的过程,从一点引出了一条?(射线),再引出一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用一句话来说怎样组成一个角。(课件出示)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这个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教具演示:这个大三角形的3个角和小三角形的3个角一样大吗?

(重合在一起)两个角怎样了?(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的什么不一样?这个角的边很长,这个很短,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 短 有关系吗?没有。与长短无关,与什么有关?

②演示:圆规叉开一点,这个角怎样才变大?。(张开)张 开 的越大,角就?越大。(点击)③一起说说。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大小会变化吗?

3、角的分类。

①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哪几类?(指名回答)②演示:从小到大旋转圆规两脚。

师:这是什么角?(锐角)不是锐角就喊停。(直角)多少度?90度,锐角都比90度?小。

注意,(钝角),度数?大于90度,(钝角)还是钝角吗?(平角)多少度?180度,钝角还得比180度?小。平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成一条直线。把角一边旋转一周,多少度?什么角?周角,角的两边?完全重合。③ 来填一填。一起说。

4、画角。

师:现在我们来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开始(学生独立完成)①、我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这个角。第一步:画一条射线。

第二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第三步:找到40度的刻度线。有两个40度,怎么办? 看射线所指的方向,从0度读起,0度在哪一圈,(内圈),在40度刻度线旁点个点。最后,通过这个点与射线端点连接。要标上度数。(课件)

②、完成第二题。画好后量一量同桌画的角是否正确。早点指名上台画。

③、我们来量一量,与画角方法相似,把中心点与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刻度,是不是125度。90度角,对吗?对。不用量角器你们会画这个吗?

5、算一算。①、可以笔算。(指名回答)你怎样算的,90度怎样得到的?

②、角2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相对的角相等,直接得到40度)③角2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

五、练习:做手势判断。(指名回答)你是怎样想的?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点击)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线与角,线和角的知识只是平面图形复习的开始,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对更多的平面图形进行回顾整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有),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下课。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想方设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并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

这是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难点是:①平行线、垂线的画法;②量角与画角。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这些知识学生已学过,只不过有些知识或方法,部分学生可能掌握得不太扎实或暂时遗忘了。因此,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画法,使学生再次去反思、去感悟,就能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另外,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1

一、 用“端点+方向”理解线段、射线、直线

(一) 准确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在“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概念中,线段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用“端点+方向”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是有头有尾的,例如人行横道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任何一方延伸,能比较长短.

射线是有头无尾的,例如手电筒的光,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不能比较长短.

直线是无头无尾的,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直线没有端点,也不能比较长短.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都采用“姓”加“名”的形式,即在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应在字母的前面注明“线段”、“射线”或“直线”. 找线段时可找线段的两个端点,找射线时应找一个端点及延伸方向.

(一) 平行

1. 认识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不相交即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利用直尺、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根据操作要点: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2.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是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基本事实),它说明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即有且只有),要注意的是,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二) 垂直

1. 认识垂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利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其实是利用了已知的直角,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 垂线的性质

垂线的一条基本性质(基本事实)是“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它同样说明垂线的存在性、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与“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不同的是,不论是过直线上一点,还是过直线外一点,都可作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另一条性质是“垂线段最短”,在这条性质的基础上,才能引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是用线段的长度来定义的,它是一个数量,不是图形,在学习中,应分清垂线、垂线段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知道这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2

一、 应把唤醒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先呈现一组判断题,通过判断题的争论与探讨,让学生回忆出因式分解概念中的关键点:乘积形式和分成的整式的积的形式。然后让学生完善补充得出提公因式、套公式、查分解是否彻底的“提、套、查”的三个基本步骤。这样唤醒了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观察、分析、抽象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由“树木”认识“森林”,教师的讲解应少而精

若想获得更多些的东西,我们必须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对这些特殊性进行具体的分析,使其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当学生对大量的整式进行因式分解时,会陷入多而杂的包围。我呈现了各具代表性的四个整式:(1)6ab3-8a2b2c(2)25x2-16y2(3)4x2-4x+1(4)x2-4x+3,让学生分组梳理各步骤的具体方法,作适当提炼:1提公因式法的关键;2运用公式法的前提;3形如的二次三项式可考虑十字相乘法。以上四个式子将因式分解基本步骤和方法完全呈现,趁热打铁,出示以下五个判断:

让学生感受因式分解的注意点:1符号;2恒等变形;3分解彻底。接着我用三个基础题的实战演练,(1)x3-6x2+9x(2)2x2+10x-12(3)x5y3x3y5,巩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师生共同努力,由“树木”认识“森林”,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收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三、可变因素应作精妙调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解题能力和对复杂题型的掌控能力,才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变式做出预见,而这就要取决于对一些可变因素进行精妙调整,于是灵活、综合使用因式分解成了本节课的思维亮点。笔者设计了四个整式,(1)(x+y)2-x-y(2)m2(m-1)+1m(3)(a2+1)2-4a2(4)(x-y)2+4xy,通过层层递进的变式训练,感知整体思想,得出结论:含有括号的多项式,通常都把括号看成一个整体,若不能因式分解,则去括号展开后再进行因式分解。有了以上的感悟后,对于变式1-x2+6xy-9y2 这个式子学生就不难进行因式分解了。

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篇13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4

安岳县驯龙小学

邓小艳 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下册91页“整理”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部分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91页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整理与复习》教参分成2课时,根据本班的学生掌握情况,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分成了4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及其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第二课时,安排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安排了组合图形的计算;第四课时安排了解决有关于面积周长的实际问题。《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是《空间和图形》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及其区别后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是学习立体图形计算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重要。本节课通过对六种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整理,抓住长方形为基础,以转化思想构建面积公式的网络图,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复习整理的方法,也具有了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有能力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了知识体系。在课前让学生提前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自己先整理复习,在课堂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理清脉络,成为体系。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有效的课堂复习”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认知水平,采用“前置学习—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教学方式,学习复习方法,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学会归纳,梳理完善知识,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条理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2,经历回忆和整理的过程,“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考,发展空

间观念。

3,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准备:前置复习提纲,多媒体课件。前置复习任务:(课前复习卡)1.整理复习面积的计算公式。

1,写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字母公式)

2,整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根据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尝试画一张网络图,表示出这六个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4,在整理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吗?请记在复习卡上。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常整理东西吗?你是怎么样整理书包的?(归类有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自主复习面积的有关知识,你整理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清楚的? 一,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图形的面积计算,今天我们一起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进行系统整理复习。(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任务,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二,回顾整理,构建体系

1,回顾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课件出示六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师:回想下这六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怎样用字母来表示?(生个别回答面积公式,师课件出示)2,回顾整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这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课前已让同学们自己整理,下面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图形,介绍它的面积推导过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等这位小老师讲完了你及时给予补充,评价,质疑。指名个别学生回答,师:你想选哪个图形先说呢?(生口头汇报,课件演示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生说三角形时,师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和它差不多呢?出示梯形。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通过平移,旋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并且都把所拼的面积除以2.3,梳理图形间的关系

师:刚才复习这六个图形面积看起来是孤立的,其实还存在密切的联,你们知道吗?(板书联系)课前要求同学们根据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出一张网络图,表示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根据我们刚才整理回顾过程进一步调整。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画的图?

生展示自己整理的网络图,你是怎么想的?(2个)

(生可能有多种整理方式,能说有理有据,都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老师也整理了一张网络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吗?(预设1:如果学生能出现书本上的整理图,师:老师把某某同学的整理图搬上了屏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网络图,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2:同学刚才整理的网络图条理也很清楚,老师这也整理了一副网络图,课件出示网络图,你认真观察这张网络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体会?)(生谈体会)

师小结:瞧,我们一起把看起来的孤立的面积公式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相信,你们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更有条理,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通过前置学习,小组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紧抓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学生自主构建网络图,相互补充,实现了对旧知识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让数学条理化,系统化。)

三,练习应用,提升理解(课件出示)

师:接下来,要用这些知识接受挑战,你们有信心吗?好,一起走进智慧冲浪。1,追根溯源(这一关有三题,你来选题,大家做)

1,一张正方形纸,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大12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慧眼识珠(师:这一关每题都有4个答案,请你先默读题目,记住答案选项,等我说,1,2,大家一起用手势表示出正确地序号,比如,1,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5厘米,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15.7平方厘米

B, 31.4平方厘米

C,78.5平方厘米

D,25平方厘米 2,要使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面积,则三角形的高()A,是平行四边形高的1

2B,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C,是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

D,是平行四边形高的4倍 3,移形换影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与三角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一个吗? 先思考怎样画?再动笔操作。(生完成练习2)展示学生作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都能梯形公式来计算。

师:看起来,图形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辨析,交流,动手画等形式、比较异同、抽象概括等策略,将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更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四,总结评价,发展能力

1,回忆下,我们是怎样复习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再次课件出示网络图,生谈感受)

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篇15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吃力,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难点。尤其是平面图形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学生接触的物体也多为立体图形。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平面图形的这一系列内容学得扎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平面图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图形更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引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从家一直沿着正东方向走500米到达学校,问学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由于呈现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实例,便很容易就能说出:“小明走了500米,是一条线段”“从家出发,家是出发的起点;到达学校,学校是小明行走的终点”,继而再结合学生的认识,把生活语言数学化,介绍线段的有限长度、有两个端点等概念,情境中的“沿着正东方向”同时也蕴含着线段是有方向的,并且线段上的所有点都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对线段、射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后面再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也是从这个角度引入,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人分别从同一起跑线的不同起点出发,并且都沿着正东方向前行,两人行走的路径会不会有相交的地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平行的现象,随后理解平行的概念也会更容易。

二、全面剖析,理解知识内涵

苏教版教材所安排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内容安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年级都会安排一部分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但由于两块知识点学习的时间间隔较长,当教学后面的新内容时,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多数就已经变得生疏了。

要想学生把这块儿内容学习扎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内容时就应花大工夫,先让学生把“距离”的相关内容学习扎实。教材定义三角形的高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就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线段做垂直线段。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高的一端不在顶点或是高与底不垂直的情况。教材中对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对于钝角三角形,会出现两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外部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稍稍修改:“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所做的垂直线段”,加上这一点,定义就更加准确,而且也顺便把这个知识点转变成学生熟知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不感觉到任何难点了。

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所对应的高,它们的内涵就与前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点来告诉学生: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不变的,不平行的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梯形的腰就没有对应的高,所以只能作出与梯形上、下底相互垂直的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多数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未知情况,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利用旧知,通过转化、变形、迁移等方式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过程习得的知识点,掌握起来也容易、牢固;而且也可以因为自主学习、探索而获得新知识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为以后学习新知、克服遇到的困难而增强信心。

平面图形的很多知识点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学习过的面积公式,在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到可以通过切割、平移等方式,可以把图形的形状改变但是面积不变;并且,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最大不同特点就是缺少直角,平行四边形只有在做高的时候才出现了垂直,所以在切割时也就有这种非常特殊的要求: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然后平移。也就相当于了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显而易见了。

小学阶段的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前后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虽说比较抽象,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准确理解教材并进行深度分析,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联系学生实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适度地编排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都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宏.影响小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开心(素质教育),2013(3).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6

一、 平行线易错问题

1. 忽视平行公理的特殊情形致错

对平行公理的理解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形,如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须分析这一点所在的位置可能在已知直线上,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理,不死记硬背,才能避免出错.

例1 判断题: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错解】正确.

【错解分析】如果该点在已知直线上,就没有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了,平行公理应特别注意前提条件“经过直线外一点”.

【正解】错误.

2. 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因思维定式致错

对常用概念、性质或判断方法的考查,看起来很简单,却常常容易忽略细节问题,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判断错误.

例2 判断题:同位角相等.( )

【错解】正确.

【错解分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仅仅反映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前提下才成立,没有前提,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正解】错误.

3. 错认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在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或性质时,常常因为没有掌握好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出现辨认上的错误.

例3 如图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因为∠2=∠4,所以AD∥BC.

B. 因为AB∥CD,所以∠1=∠3.

C. 因为AB∥CD,所以∠B+∠BAD=180°.

D. 因为∠1=∠3,所以AD∥BC.

【错解】A或B或C.

【错解分析】本题图形较复杂,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认真细心,在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性质进行推理时,必须弄清楚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和∠4是直线AB、CD被直线AC所截得的内错角,故由∠2=∠4只能判定AB∥CD,反之,由AB∥CD,得到内错角相等,只能是∠2=∠4;∠B与∠BAD这对同旁内角是直线AD、BC被直线AB所截得到,所以∠B+∠BAD=180°只能由AD∥BC推得.

【正解】D.

二、 图形的平移易错问题

1. 平移概念理解不透

平移属于全等变化,判断其是否属于平移的关键是看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特别应注意空间上的平移.防止错误的方法是:对平移的意义要深入地理解,在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有平移关系时,容易忽略“在同一平面内”或“沿某一个方向”这两个条件而出错.为避免出错,一定要准确理解平移的概念及特征.

例4 分析以下现象,是否属于平移?

(1) 值日生扫地时,将课桌向后拉0.5米;

(2) 在球面上爬行的七星瓢虫;

(3) 上课前,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到讲台前,并面向大家时;

(4)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5) 海浪的运动;

(6) 沿圆形跑道跑步的运动员.

【错解】6种现象都属于平移现象.

【错解分析】错在忽视了平移是“在同一平面内”或“沿某个方向”两个条件.(2)球面是曲面而非平面;(2)(3)(5)(6)没有按同一个方向运动;而(1)和(4)符合平移定义.

【正解】(1)(4)属于平移现象.

2. 平移距离把握不准

找准题中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例5 如图2所示,请将图中的“蘑菇”向左平移6个格.

【错解】如图2所示.

【错解分析】蘑菇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都为已知,只要将构成蘑菇的8个关键点分别平移即可.但应注意关键点与对应点间距离为6个格,而不是原图形与所画图形最近点相差6个格.

【正解】如图3所示.

三、 三角形中易错问题

1. 分析解答时忽视隐含条件

分析这类问题时,不能仔细观察图形,准确应用几何定理,容易忽略题目中隐含条件的作用.

例6 如图4,在Rt△ADB中,∠D=90°,C为AD上一点,则x的值可能是( ).

A. 10°B. 20°C. 30°D. 40°

【错解】因为∠BDC=90°,

所以∠DBC+∠DCB=90°.

又∠BCA为△BCD的外角,

所以∠BCA=∠DBC+∠DCB=90°,

即6x=90°,所以x=15°.

【错解分析】这种解法在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时,没有注意“不相邻”;而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正解】由图可知: 90°<6x<180°,从而15°

2. 多选题漏解或多解

一题中有多个选项,要判断几个是正确的,有时不能很好地研究每一个选项,靠猜测解题,容易漏解或多解.

例7 若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斜边c上的高是h,给出下列结论:①以a2、b2、c2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②长为a+b、c+h、h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③长为、、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其中所有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

【错解】①②③.

【错解分析】①中的条件满足a2+b2=c2,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③中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若分别为3、4、5,但

2+

2≠

2.

【正解】②.

由勾股定理有a2+b2=c2,且ab=ch,因为(a+b)2+h2=a2+b2+2ab+h2=c2+2ch+h2=(h+c)2,

即(a+b)2+h2=(h+c)2,所以②正确.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平面图形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7

陵口中心小学

朱学军

教学目标:

1、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复习方法。

3、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意义;

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学具:学生准备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境激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精彩、难忘的瞬间,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张我们去年秋游时的照片,想看吗?(出示秋游照片)多么开心的秋游啊!这些照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第一张照片是平行四边形的,第二张是三角形,第三张是梯形„„ 生:这些照片都是平面图形。

师:对,这些照片的形状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快速数一数,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几种平面图形?想一想关于这些平面图形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和面积)

二、回顾复习

(一)周长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你举例说一说。

总结:围成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2、怎样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呢?结合图形具体说 小结:所有平面图形我们都可以根据周长的意义将它所有边长加起来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其中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还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

3、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请你举例说一说。

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怎样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呢?

5、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些面积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老师为你准备了一些资料,请你打开我的电脑——D盘——《周长与面积》——学习资料——单击菜单栏中幻灯片放映——点击资源泉——想看哪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点击哪个图形,看完之后点击返回按钮,最后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6、构建知识网络。

①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在推导每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总是设法把新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思考问题。那么,你能设计一张示意图来说明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吗?【请你点击智慧树】拖动文档中的图片与箭头。

②学生小组合作,商议示意图的表示。

③交流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设计的关系图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知识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真是有心人,找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老师想把咱们秋游的照片镶上相框挂在教室里,却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木条,和多大面积的玻璃,你能帮我解决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看看这些相片要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你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1.说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电脑出示相关数据: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和半径,三角形的底和主】

2.对号入座

①学校花圃里的三角形提示牌底4分米,高3分米,它的面积是()。A、12平方分米

B、6分米

C、12分米

D、6平方分米 ②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A、周长>面积

B、周长<面积

C、周长=面积

D、周长和面积无法比较

③()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A、面积相等

B、等底等高

C、大小相等

D、完全一样

④用一根长4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栓在一根木桩上,它最多能吃到(的草。

A、6.28平方米

B、12.56平方米

C、25.12平方米

D、50.24平方米

⑤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分别围成圆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A、圆面积大

B、正方形面积大C、同样大

D、无法确定 3.火眼金睛:(对的写√,错的写×)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厘米。„()②三角形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20厘米。()③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直径扩大2倍,周长扩大4倍。„„„()

④时钟的分针长10cm,它1时走了62.8cm。„„„()

4.拓展练习

①从一张长5.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如果在这个正方形中,再剪下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多少?

② 如下图:三角形ABC与平行四边形BCDE的面

《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梳理,引导建构

1、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学生回答一一贴在黑板上)

2、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有关这些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下面你能来说一说你对这些平面图形有哪些认识了?(学生自由汇报)

二、知识建构,整理反思

(以下的教学按照学生的交流展开)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教师出示结语)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我们学校的外操场跑道长200()。(2)、陵口中心小学占地大约2.4()。(3)、我们学校外操场大约7500()。(4)、我们的课桌面大约有75()。(5)、我们班最高的同学有165()。

4、想想议议(1):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第128页,图略)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能不能也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呢?你有什么高招?

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略)

(三)复习面积的计算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已学过,请在练习纸上写出来。(学生写完后,教师抽样展示,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三、沟通,构建网络

1、摆图形: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摆“结构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摆?怎样摆更合理些?

3、教师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在这个内在联系图中,哪一个图形面积是最基本的图形?每一个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通常是怎样推导来的?在图形的转化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常用的转化方法?

四、应用,提高能力

1、一条高速公路路基,长100千米,宽0.05千米。这条高速公路的路基占地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2、老师家客厅里有一块窗帘长3米,宽1.2米。这块窗帘有多大?如果在窗帘的周围缝上花边。你认为应买回多少花边

4、走进生活。

老师要给锅口直径是0.95米的锅子做一个木盖,木盖的直径比锅口直径大5厘米。木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在木盖的边沿钉一圈铁片,铁片长多少米?

4、拓展练习: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2011年节约增挖潜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六年家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