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2024-05-04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精选5篇)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9〕1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六盘水实际,克服了重大雪凝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成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4.16万吨,同比增长2.43%,连续六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同比增长16.5%;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加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对农村发展的牵引力减弱;农民工返乡回流,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市场消费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而农产品价格上涨期望不大。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阶段机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粮食生产滑坡,防止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农村发展减速,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总揽工作全局,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十字方针,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提高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总产量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业增加值增长6%,肉类总产量达到10.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一、着力加快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大种植,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坚持以良种为龙头,以工程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粮食增产工程和1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装配套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单产。重视抓好秋冬种生产,加大冬闲田土开发力度,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74万亩以上,产量达到85.84万吨以上。马铃薯产业要取得新突破,完成种植面积180万亩,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产量达225万吨,总产值达15.75亿元。销售马铃薯60万吨以上,商品率达26%以上。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设200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完成30万亩蔬菜种植任务,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总产值达6 亿元,新增建设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加快老茶园改造步伐,提高新茶园建设标准,主攻富硒特色,整合茶叶产品品牌,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

尽快恢复市农科所(或组建市级马铃薯研究所,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力争组建市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水城县马铃薯快繁中心,加大力度支持盘县马铃薯快繁中心搬迁工作。

发展大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完成盘县、六枝优质肉猪基地,水城优质家禽基地,六枝、钟山良种猪推广和水城县良种禽推广项目建设,启动水城县冷坝优质肉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六枝、盘县、水城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加强品种改良、饲草种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良种畜(禽比重,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和农作物秸秆的科技处理利用率,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建牛改点26个,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建成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年出栏商品肉牛50头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积极帮助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130万头、38万头、22万只和500万羽,分别增长10%、7%、20%、和8%;出栏分别达100万头、6.8万头、10万只和523万羽,分别增长10%、12%、12%和10%。实现肉类总产量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发展大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粮食、畜产品、马铃薯、生姜、辣椒、饮料、茶叶的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力度,协助搞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信息咨询和资金信贷等工作,推动市级龙头企业达标升级。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协会,引导条件具备、实力雄厚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发挥他们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申报注册工作,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的基地建设,年产马铃薯淀粉4500吨,加工鲜薯3.15万吨,产值2000万元。六盘水市中心机械化屠宰厂增加冷鲜肉分割销售,年屠宰生猪15万头,总产值2.5亿元。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肉牛5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六盘水永恒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加工精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加大对苦荞、中药材、茶叶、生姜、调味品、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力争产值均增长20%以上。

发展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认真执行“绿色通道”政策,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加强对现有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交易环境。建立主要农产品直接进入市中心城区的直销市场,研究对策重新启动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建成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信息季度发布制度。实施现代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扶持供销系统建设以村级为单位的农资配送联锁经营网络。培育一批骨干流通龙头企业,2010年前发展省级

农产品流通企业1家。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2010年前完成改造和新建500家乡村消费品农家店、150家乡村农资农家店。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2010 年前,发展2个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其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25%以上。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的大中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14个,其中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8个。建立一批配送中心,2009年改造和新建2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5个农资配送中心,消费品、农资产品连锁配送率达60%以上。建设3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芸豆、干姜、马铃薯、苦荞等产品为主,力争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现好中央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的政策,完善补贴办法。把增加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化肥淡储贴息资金落实到位。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开展“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和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予以直接补贴,财力较好的地方可安排适当资金购买家电赠送贫困农户。围绕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对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达到一定规模、且效益明显的种植大户予以奖励;对养殖出栏肉牛50头以上,猪500头以上,羊500只以上,家禽10000羽以上,且科技含量较高的养殖大户予以奖励;对销售达到500万元或利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奖励。

推进农业机械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农具机补贴的机遇,把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在适宜地区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大机械化对畜牧生产、蔬菜和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购机补贴额度,实施好烤烟、茶叶、马铃薯等生产机械化项目,及时足额兑现各级农机具购置补贴。完成机耕面积39万亩,机灌面积18 万亩,机械化育插秧面积0.2万亩,马铃薯机收面积0.5万亩。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农时季节,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培训人员42万人次;立足产业发展,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人员5000人,颁发“绿色证书”4500

名。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人,其中:农民初级技工培训500人,普通农民工培训800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3200人。开展贫困地区干部培训5200人。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干部培训10000人次。

促进农民工就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信息引导,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护农民工权益,拓宽农业外部的“增收之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尽量稳定本地工矿企业的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容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3000亩,配套小水池建设3470口。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口粮田13340亩,省级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500亩。实施烟水配套工

程7.7万亩,加强工程管护运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8万亩,其中中低产改造0.7万亩,小流域治理1.1万亩。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1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1.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1万人的安全饮水困难。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03万亩,实施石漠化治理51.88平方公里。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落实管护责任,认真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以林业生态为主体,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升林业产业体系功能。

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在强化市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红果、平寨等县城建设规模,加快柏果、响水、玉舍、郎岱、老鹰山等重点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就业服务,增强小城镇的产业辐射和人员集聚功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

严格保护和建设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先补后占,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证占补平衡。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制止占用良田好土建房行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通过施放石灰、种植绿肥、秸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作为重点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水池水窖10000口,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双桥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网完善化工程建设,解决农村1237户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提标扩容,全面落实城乡电网同网同价政策。抓住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路投资的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客运站点、码头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增加通达里程,开工建设通乡油路200公里、通村公路500公里。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建成沼气池20000口。开展秸秆固化气化试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开展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03户。

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

程。创建180个农家书屋,建设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放映农村电影1.3万场次,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文化,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

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农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两基”成果,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实施送课下乡和送教下乡,开展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帮教活动,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资金监管,推进信息化管理。2009年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00元,参合率不低于95%,参合农民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45%。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疗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巩固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网络建设,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倡导婚育新风,大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逐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加大对流动人口和孕产妇的跟踪管理服务力度,提高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努力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三个基本”为目标,完善联系大城市对口帮扶、机关党建挂钩扶贫、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三种”方式,着力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做好农村贫困人口档案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体系调研。继续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4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8万人。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立足区域特点,凝聚力量重点突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立足县情、农情,因地制宜,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加大力度,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取得成效,率先突破。把六枝特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试点,把盘县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试点,把水城县作为产业化科技扶贫试点,把钟山区作为城市支持农村的试点。各地要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取得实效,推动当地“三农”工作有新的起色。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践探索和总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上取得新突破。以1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重点,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力度,为指导

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各地要注重整合资金,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出一些 亮点,搞好典型示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各项措施,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推进农 户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 提高集约化水平;推进集体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 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 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 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

模经营。引导农民 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单户经营向联户经营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大户承包、能人 承包转变。因地制宜做好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防止土地撂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认真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 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对涉农贷款定向给予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 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农业银 行为农服务的方向,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新建 32 个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网点。深化农村其他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各项后续配套政策。继续深 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3年内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推广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 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变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谁 使用、谁受益、谁管理”,探索“以水养水”路子,加强工程管护,保证长久效益。建立健 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体制,县级财政要将县乡泥路和村公路的管养费用按 要求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工作职责。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 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委 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 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 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和拓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基 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强以村支书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抓好村 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工作。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度,注重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做好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和 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城乡党 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严格目标考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 责任制度,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三农”目标考核工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 自17世纪中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课程的设计, 要从乡土地理的学习开始。18世纪中期,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强调学习地理知识时, 要深入乡土地理。作为近代地理创始人之一的李特尔也主张乡土地理是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文中进一步论述 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现阶段, 当今世界的地理教育已经把乡土地理同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摆在了同样的位置, 强调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内, 自清末在中小学就正式设立地理课程, 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提及乡土地理教育。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阐述了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凡教学地理, 必须自已知至未知, 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 而推至于未睹未闻, 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 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 是故教学地理, 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1956年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草案)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草案)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等都涉及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地位。21世纪,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逐渐进入教育者、研究者的视野, 《江苏地理》自1980年南京师大地理系单树模教授等编著至今已出版20多年, 2005年沙润、王必亚主编的《江苏地理》已面向中学使用, 2003年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编写了《广州地理》, 2004年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泉州地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 2004年上海教育局出版社出版了《奉贤区乡土地理》, 2007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乡土地理》, 2007年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美丽的湘西我的家》, 2009年有《镇宁地理》, 2010年有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等。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已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 并切实加以落实。”但此项规定并没有对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作具体要求, 以至于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时, 编写的角度不一, 侧重点不同, 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不尽一致, 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调查发现, 贵州省乡土地理教材仅有《贵阳地理》、《镇宁地理》。《贵阳地理》是198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与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编著的, 但时过境迁, 该教材已不具有时代性;《镇宁地理》只涉及到安顺市镇宁县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旅游、人地关系等。作为三线建设的六盘水应该作为六盘水人必须了解的乡土地理知识, 通过和六盘水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的合作, 基于六盘水的地形地貌 (喀斯特地貌) 、气候条件 (凉都) 、矿产资源 (煤) 等, 专门开发建设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 则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指导思想, 即“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 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其次, 必须考虑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 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依据, 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倡导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体现《标准》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满足于地理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 服务于培养学生的三维教育目标和乡土地理特定的教育功能。所以,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

(1) 科学性与地理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作为中学地理教材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开发和建设乡土地理教材, 要求内容准确无误, 数据精确、可靠, 概念规范, 活动设计合理, 不能把错误的或带有模糊性的知识编写进乡土地理教材;资料收集要充分、翔实, 数据要准确, 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做到教材配置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密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时, 还必须坚持地理性原则。乡土地理传授给学生乡土地理知识, 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家乡, 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 将综合性、地域性、乡土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地理学特征贯穿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整个过程。

(2) 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 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 上, 也不能照抄、照搬, 要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 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 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 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 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 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 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参与, 克服枯燥, 通俗易懂, 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 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 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 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 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 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 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未来前景等, 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 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 要去粗取精, 有理有据[2]。

(4) 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 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 历史沿革, 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 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 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 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 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 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 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 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 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 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 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 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 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 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 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 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 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 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摘要: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六盘水的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于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提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原则, 根据此原则, 构建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的提纲、简要内容、摘编体系结构等, 以期为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建设,六盘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6-8.

[2]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 1999 (7) .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篇3

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六盘水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此原则,构建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的提纲、简要内容、摘编体系结构等,以期为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提供科学参考。

乡土地理教材 开发 建设 六盘水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在2003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更是明确规定要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作为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剧本。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乡土地理教材编写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查阅,我国学者已进行了大量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工作,但各具特色,其教材编写理论不具普遍性。笔者将对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进行深入研究,为编写出一本独具六盘水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提供科学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自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地理课程的设计,要从乡土地理的学习开始。18世纪中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就强调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深入乡土地理。作为近代地理创始人之一的李特尔也主张乡土地理是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文中进一步论述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现阶段,当今世界的地理教育已经把乡土地理同本国地理、世界地理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强调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国内,自清末在中小学就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首次提及乡土地理教育。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阐述了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已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1956年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等都涉及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地位。21世纪,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逐渐进入教育者、研究者的视野,《江苏地理》自1980年南京师大地理系单树模教授等编著至今已出版20多年,2005年沙润、王必亚主编的《江苏地理》已面向中学使用,2003年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编写了《广州地理》,2004年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泉州地理》的编写进行了研究,2004年上海教育局出版社出版了《奉贤区乡土地理》,2007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乡土地理》,2007年湖南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美丽的湘西我的家》,2009年有《镇宁地理》,2010年有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等。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明确规定:“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的计划中,并切实加以落实。”但此项规定并没有对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作具体要求,以至于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时,编写的角度不一,侧重点不同,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不尽一致,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调查发现,贵州省乡土地理教材仅有《贵阳地理》、《镇宁地理》。《贵阳地理》是198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与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但时过境迁,该教材已不具有时代性;《镇宁地理》只涉及到安顺市镇宁县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旅游、人地关系等。作为三线建设的六盘水应该作为六盘水人必须了解的乡土地理知识,通过和六盘水教育局教育研究室的合作,基于六盘水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气候条件(凉都)、矿产资源(煤)等,专门开发建设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指导思想,即“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其次,必须考虑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必须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体现《标准》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材编写的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满足于地理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培养学生的三维教育目标和乡土地理特定的教育功能。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

(1)科学性与地理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作为中学地理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开发和建设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内容准确无误,数据精确、可靠,概念规范,活动设计合理,不能把错误的或带有模糊性的知识编写进乡土地理教材;资料收集要充分、翔实,数据要准确,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做到教材配置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密性。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时,还必须坚持地理性原则。乡土地理传授给学生乡土地理知识,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将综合性、地域性、乡土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地理学特征贯穿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整个过程。endprint

(2)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上,也不能照抄、照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克服枯燥,通俗易懂,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未来前景等,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有理有据[2]。

(4)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历史沿革,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3] 马晓英,耿绍兴.谈乡土地理教材的基本特性.教育探索,1998(2).

[作者:代稳,(1982-),男,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张美竹(1971-),女,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秦趣(1978-),男,贵州毕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金凤(1987-),女,贵州湄潭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2)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上,也不能照抄、照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克服枯燥,通俗易懂,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未来前景等,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有理有据[2]。

(4)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历史沿革,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3] 马晓英,耿绍兴.谈乡土地理教材的基本特性.教育探索,1998(2).

[作者:代稳,(1982-),男,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张美竹(1971-),女,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秦趣(1978-),男,贵州毕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金凤(1987-),女,贵州湄潭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2)乡土性和区域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区域性,不仅表现在区域特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内容上。所以,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教材的使用要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但乡土地理素材的选择上,也不能照抄、照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将区域内的所有东西全部编入乡土地理教材中,要把乡土性放在第一位,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味”、“乡土情”和“乡土特色”,使学生们感受到写的就是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鲜明地突出本地的地理与社会经济面貌。

(3)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

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化是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共同趋向。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坚持趣味性和可读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原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克服枯燥,通俗易懂,结合民间民谣、谚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在知识素材的使用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乡土地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乡土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多采用图片和短对话,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景、图像和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自己的家乡,帮助学生理解乡土地理知识[2]。

所谓的可读性原则,就是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教材的使用对象,对教材的编写难度和深度要适中,要做到既比较全面地阐述当地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业等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未来前景等,又不要阐述得过分复杂,与一般统计资料或地方志雷同。编写过程中,要去粗取精,有理有据[2]。

(4)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原则

地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研究内容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像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江苏地理》已出版4次。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历史发展,历史沿革,又要考虑时代赋予区域的发展机遇[3]。让学生从家乡的变化中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在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引起思考。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把握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材料,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使编写的乡土地理教材充满时代的气息。

(5)实践性和实用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材是让学生自己把平时对家乡认识的凌乱信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生产实践。在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上,必须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发。要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三、内容的选择

依据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特征描述式的展现方法和表述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及自然环境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编写设计和思考。六盘水市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大纲及简要内容摘编如右表所示,我们力求使之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标准和活动建议相匹配,以便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达到乡土教材的要求。

六盘水乡土地理教材《凉都·六盘水》具有科学性与地理性、乡土性和区域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历史发展性和时代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方面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乡土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对家乡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了解,促使学生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环境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洗礼和熏陶,检阅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本领和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动脑、野外观察、社会考察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2] 杨军.谈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原则.教学与管理,1999(7).

[3] 马晓英,耿绍兴.谈乡土地理教材的基本特性.教育探索,1998(2).

[作者:代稳,(1982-),男,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张美竹(1971-),女,贵州盘县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秦趣(1978-),男,贵州毕节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金凤(1987-),女,贵州湄潭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助教。]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篇4

〔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市委政研室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农业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后,全市立足实际,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六枝特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籽、茶叶等产业为重点;盘县以马铃署、核桃、折耳根等产业为重点;水城县以烤烟、生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重点;钟山区则抓住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蔬菜、奶牛等主导产业。一批专业化较强的乡镇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郎岱镇已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罗家寨村已建成养鸡专业村,水城县的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钟山区的大河镇已发展成为成郊蔬菜种植和养殖大镇。

(二)各种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作为民间的中介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好形式,具有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其中:盘县71个,六枝特区72个(60个专业协会、1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钟山区45个,水城县34个。盘江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冬瓜协会,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该地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盘县四格乡上坡村的马铃署协会面向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署产品有组织的销售,使马铃署的销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钟山区的大河蔬菜协会、场坝的个体鲜肉协会等,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地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制种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油菜

籽基地、茶叶基地,盘县的肉牛养殖、核桃基地、马铃署基地、折耳根基地,水城县的生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基地、奶牛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名牌战略。2008年,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和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水城县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在奥运会推荐果品评比会中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品牌价值已初显成效。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如省级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荣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还连续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其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及品牌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能承担“龙头”作用。其原因一是实力较为薄弱,带动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与基地两张“皮”,“产”与“加”脱节,没有基地,不顾及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管理粗放。

(二)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农户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小农式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无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逐鹿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一是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站一般有20人左右,但懂技术、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只有7至8人,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二是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三是协调服务不到位。我市的农村各类协会操作不是很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资欠帐较多。如“一山一河”地区乡镇村组的道路、通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尚未明显改善,水利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种果、种菜及其他产业的布局。在资金安排上存在重点不突出、谁跑得多就给谁,照顾情绪、撒胡椒面的现象,以致同类项目在多个地方实施,投放资金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

(五)农产品加工率低。全市3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存在加工整体比重小,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大部分都处在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对一批有前途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企业,要逐个诊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对那些“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的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研究,能救活的尽量救活,救不活的要及时清理各项投入,把资金(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实现农民增收;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抓好市场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宏观的市场概念是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抓好大宗的、有质量和品种品牌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采取以资金、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建设具备规模,突出专业,形成群众的大市场。加大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扶持、培育两三个大型农副产品聚散批发市场,争取使我市真正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物资流通中心。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协会去办。大力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于培养一支科技推广型、市场服务型和信息传递型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及时为农民提供到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把对农民的科技境况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落实到位。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上销售窗口及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优农产品。四要积极发挥好能人经济带动作用。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信贷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用活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用活盘活农业资产,用资源换资金。三是争取上级的支持。用好的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引进外地资金。关键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五是资金使用严格落实“捆绑用、重点投、追踪补”方针,杜绝“感情投资”、撒胡椒面,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于六盘水农业的研究 篇5

首先,我们我们先来看看这一课题的教科书内容的情况: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二爱护水资源,这两部分内容都是从两方面入手。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

其次、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毕节地区,是一个煤炭工业区,含氟量高,地氟病严重的地区,水硬度高、水体污染严重、缺水情况时常发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有着切身的体会,当缺水时,住在校外的学生就的亲自提水回家用。学校的每天打扫卫生,都得到较远的地方提水来打扫教室。

因此、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

1、基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常识性的练习,如填空、或选择。

2、补充相关是水资源的资料。如环境污染与原生态的环境的资料介绍。

3、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水资源内容。如水中的含氟量的情况,煤炭工业对水体的污染,学生看到的污染现状等。

上一篇:爱护大自然的演讲稿下一篇:地摊经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