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

2024-05-28

幽默大师(共13篇)

幽默大师 篇1

她前脚刚踏进门,原本吵闹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那乌黑的长发,那大大的眼睛,那红红的嘴唇,那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眼看去就让人感觉格外严厉。

毛老师轻轻地放下书本,走到黑板前,拿出粉笔,飞快地写起了算术题。没一会儿,一道道数学题整齐出现在了黑板上,毛老师开口讲道:童赵俊第一题,诸豪康第二题,金煜泽毛老师把一题题计算交给同学们作答。时间在流逝,接着,毛老师开始了讲题的环节。她手上拿着粉红色的粉笔,走向计算题,近了,近了,毛老师离计算题越来越近了。她看了看一题计算题,指着那道题目说:这位同学真厉害,把小数点后面的零都给当鸡蛋吃了,这是没吃早饭吗?这话一出,全班立马沸腾了起来,在门口都可以听到我们的阵阵笑声。刚笑完,又听见了毛老师的声音:这位同学更加厉害了,把行式上的答案都给吃了,你是早饭没吃呢,还是没等老师说完,全班再次沸腾了起来,这次比刚才还要持久,连绵不绝。

好了,好了,还要不要上课了?快安静下来!毛老师的声音好似被风带着一般,在教室里回荡。顿时,每个角落都鸦雀无声。毛老师又把每道题的小毛病挨个挑了出来,使我们肚子都要笑疼了,也停不下来,这一节数学课,我们便在止不住的笑声中过去了。

幽默大师 篇2

1925年,陈寅恪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次,他在课堂上对同学说:“我有个对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同学们听罢,如坐春风、喜不自禁。因为当时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南海是康有为的籍贯,而另一导师王国维曾做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此联意指你们既然是梁、王的学生,也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溥仪的同学。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邀出考题。他出的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外,还要求考生对个对子,对子的上联仅有三个字:“孙行者”,他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其实,他想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考查学生是否领悟了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陈先生看了颇为欣赏,马上说:“这个考生一定要录取。”据说,这个考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周祖谟。

抗战期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日本的飞机搞空袭,学校师生经常要跑进防空洞躲避。陈寅恪有感而发,赋有一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所谓“机”是指飞机,“土”则指防空洞。意思是看见飞机就赶快跑,藏到防空洞里才会安全。这两句话原本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成语,但是经他巧妙剪裁后,显得妙趣横生。

大师启功的幽默 篇3

一天,启功来到北京潘家园,看到门口店铺挂着署有他名号的书法作品,但没有一件是他亲手所写,全部为别人仿写。启功笑道:“写得都比我好。”

启功先生从一个职位上退下,竞争上岗人数不少,替补人选一时难以定夺。相关领导问先生意见,先生本不想介入此事,就开玩笑回说:“不如抓阉”。一位竞争者听说后颇为不满,连夜造访质问:“如此大事怎能玩笑对待,岂不对我等太不尊重了吗?”颇有兴师问罪之状。先生立马回答:“怎么能说不尊重?西藏达赖、班禅转世不也要通过金瓶掣签这种抓阉方式来决定吗?”来者一时语塞,只好寒暄而去。

一位空军高级将领派秘书前来求字,秘书开门见山摆明来头,说明背景,提出要求,大有旋风直升机空降而来之势。启功正儿八经问那秘书:“我要不写,你们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秘书一愣,摸不着头脑,连忙说:“哪里,哪里。”先生接着说:“那好,那就不写了。”

一个地产商,准备好笔墨纸砚,非要叫启功为自己的楼盘题名。启功脸一沉说:“你准备好笔墨纸砚我就非得要写,你要准备好一副棺材,我就得往里跳吗?”

启功颈椎病发作,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还以此填词一首《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年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錄》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后来先生又发心脏病,送入医院抢救,榻上口占长句,时为1998年冬:“填写诊单报病危,小车直向病房推,鼻腔氧气徐徐送,脉管糖浆滴滴垂,心测功能粘小饼,胃增消化灌稀糜,遥闻低语还阳了,游戏人间又一回。”

启功毫不避讳“死”字,他说:这个世界上对待我的死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盼望我先别死。

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启功被人们称为大师,不知道值几多金银。每当听到有人尊称他大师,他便说:“你们少说了一个‘犬犹儿’,我是那个‘狮’。”说完向人做狮吼状。

他的工作助手曾问他:“经历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这么乐观?”先生答道:“我从不温习烦恼。人的一生,分为过去、现在、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很短暂,很快也会过去,只有将来是有希望的。”

“文革”后北师大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几个同学去拜访启功先生。一位四川籍同学说回四川大学谋职,先生自告奋勇说可以写一封推荐信,说着就退到小书桌提笔铺纸写起来。同学们继续聊天,没几句,先生已经写好。展开一读,竟是一篇古雅典重语言精美朗朗上口的骈体文,在座同学无不惊呼赞叹。先生徐徐说道:“这没什么,是我的强项,其实我最适合做一名专起草文书的僚员。”

一个博士生回忆,1991年1月17日,美国向伊拉克宣战,这天正是他博士论文答辩的时间。答辩席上坐着北大、中国社科院的名流,他很紧张,手心出汗。启功第一个向他提问,问题却很突兀:“打起来没有啊?”他答:“打起来了!”全场哄堂大笑,气氛活跃起来,他也为之神旺,于是对答如流,顺利过关。

幽默大师作文 篇4

他为什么幽默呢,因为昨天我们在看火山喷发的高温番茄酱模拟实验时,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就被高温番茄酱烫伤了。杨老师就叫他去洗一下,然后到医务室去看一下,下课老师说番茄酱酸甜可口,你让你的眼睛尝到了,那时我们都笑了。

有时,有同学科学作业没订正,杨老师会叫我们快点订正。昨天放学我前一分钟我都做好了,杨老师说我还是很快的。有时,要是同学有一题不会,老师就叫我们排队订正的人都上来听听,我们就知道自己做错,再回去订正就容易多了。杨老师常常给我们做实验,他常提醒我们说手电筒不可以照人眼睛;做火山爆发的实验时,杨老师让我们离远一点,不然会被烧到我们。上面说到的那位同学就被番茄酱炸到了。

幽默大师杨老师很少生气,一旦生气就可怕极了。上次生气差点把我们班一个同学扔出去,那时他声音也变得很大,像一只怪兽在怒吼。

幽默大师作文 篇5

骆熠是个男生,他个子不高,坐在我前面。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睛,看他的眼睛,就像个女的。

骆熠很幽默,在我和同桌身边经常打打闹闹的,弄出点笑话来,所以,他也便成了我的开心果。

有一次,在教室里,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调打了起来,这情景被骆熠看见了,他灵机一动,马一支笔当话筒,走到他们身边,大声向我们吆喝着:“嘿――快来看呐,五(4)班拳王争霸赛现在为您现场直播!”话音刚落,我们在场的同学大笑不已。说真的,我还挺佩服他的。

还有一次,我惹火了他。他突然转过头来对我说:“来吧!来决斗吧!1、2、3、两只小蜜蜂吧!飞到花丛中呀……”呵,变得还真快呀,我可是彻彻底底地被他给征服了。如果你满脑子都是烦恼来找他,他的两三句话就以把你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骆熠虽然幽默,但是在学习上,他的成绩可是一落千。在班里,他排名倒数,是我们班的“四大金刚”之一,还经常缺交作业,这时,他是多么的可恶,多么的可怕。

幽默“大师”小学作文 篇6

“大师”聆听时别有一番趣味。瞧!当音乐老师在播放《嘎达梅林》时,他面无表情,双眼紧闭,头在抖动,手时而握马头琴姿势,时而做唱歌姿势。

当音乐进行上坡趋势时,“大师”头微微抖动,如同打哆嗦了一样,我真想问:你冷吗?

音乐忽然来了个重音,“大师”忽然震了一下,闭眼在那深情空奏,右手做得有模有样,我又不禁想:他是马头琴毕业的吗?

可好景不长,当他还要成为嵌在“幽默文坛”里的一颗“明珠”时,老师因听见笑声而给他来了顿“竹笋炒肉”,还批评道:“用一个词形容你,就是‘脑残’。”全班哈哈大笑。大师,你节哀啊。

但“大师”不甘示弱,想让自己引人注目,便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演奏”他的“马头琴”。正巧,乐曲进行到悲伤阶段,他再次紧闭双眼,痴迷了“奏”了起来。顿时,他抱头痛哭(当然是假的啦),但相反我们非常开心。因此,我改编了一下《屌丝情歌》:“我们多开心,他就有多伤心(假的),他有多伤心,老师完全不理。”

蔡承航还装作流泪的样子,轻轻地触碰自己的眼睛,他的幽默使三四组同学分心,目光投向他。

于是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蔡大师成功“出名”。

可“大师”终究是个学生,这次他也挨了。不过挨的有味道一点,是“苹果配鸡蛋”:一拳加揪耳朵。

“大师”要休息了,恢复学生的样子,乖乖地坐到了位置上。哈哈,原来“大师”也会悲哀啊。

大师演讲玩幽默 篇7

妙用闭口音

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钱玄同,1934年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一天,她应邀赴宴,但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她一概用“闭口音”答话,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有人问她:“贵姓?”“姓胡。”“多大岁数?”“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守口如瓶”不露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配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露出亮闪闪的金牙,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鸡啄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善于演讲,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大学作演讲。那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着一个包走上了讲台。出人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去吃米。”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此时大家恍然大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拿抽水马桶说事

文学家林语堂素有幽默大师之称。他不但写文章幽默,演讲时也十分风趣。有一回,哥伦比亚大学请他去讲中国文化。他从衣食住行谈起,一直讲到文学、哲学,大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妙绝伦。一个美国女学生实在忍不住,手举得老高,语带挑衅地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话音刚落,林语堂微笑着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比中国的好。”举座喝彩。

1936年,《纽约时报》和“美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会上有一项活动是作家演讲,林语堂也在被邀之列。林语堂一上台,先不说话,四下打量,气势就出来了。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讲起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没有拿稿子,好像句句是临场发挥,纯正的发音,地道的表达技巧,机智俏皮的口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正听得入神,他却猛地收起话匣子,“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他挥一挥衣袖,背着手踱起方步,飘然而去。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半天没回过神来。

幽默大师的小学作文 篇8

林老师是我以前的数学老师,她可是我们的“幽默大师”。

记得,她刚来我们班时,一脸稚气,我们还以为她是谁的姐姐呢!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少,从不给我们施加压力,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情趣。因为大家都喜欢她的数学,我们的成绩稳居年段第一。

课堂上,她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事,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有一次,她叫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做几道题,可那几位同学都忘记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老师课堂上可是强调了好多次啊。我们都在为那些同学捏一把汗,等待着狂风暴雨的来临。可林老师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我们大吃一惊,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林老师晃着剪刀问我们:“你们知道我要拿它干什么吗?”大家都摇摇头。林老师转向黑板,对那几个多余的“0”说:“我要把你们通通剪掉。”大家长嘘一口气。从那以后,同学们一看到小数点末尾的“0”,便想起老师的那把剪刀,班级再也没人犯同样的错误。林老师的幽默让我们改掉了一些错误。我想,这比单纯地批评我们效果要好的多吧。

还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撒到了林老师的白裙上。那个同学吓的连声说对不起,低着头准备“承担责任”。可林老师却说:“李东啊,早知道,你就叫我穿黑裤子来嘛!”李东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场狂风又擦肩而过。

我们的幽默大师五年级作文 篇9

只要一提起我们的“幽默大师”,同学们的嘴角就会露出浅浅的微笑。谁会具有如此魅力呢?此人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刘老师!下面就请你跟着我一睹刘老师的风采吧!

A、蚊子事件。

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突然飞进来一只蚊子,哼哼唧唧地在我们头顶盘旋,惹得大家无心读书,眼睛都盯着蚊子转。突然,蚊子停到了墙上,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大显身手消灭蚊子。刘老师见状,连忙制止大家:“别动!都别动!千万别动!嘘——”他一边说,一边轻手轻脚地拿起苍蝇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啪”地一下打了过去,可怜那蚊子,立刻被粘在雪白的墙壁上不动了。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屋子里鸦雀无声,只见刘老师捏起蚊子的.一条腿,盯着它说:“让你喝血!……”一共说了六遍,然后,像扔手榴弹一样把蚊子从窗口扔了出去。有人问:“老师,你要放生它吗?”刘老师冷笑着说:“哼哼——,它的六条腿呀,已经被我拔光了!”天哪,我晕!

B、空调屋反省。

那天,刘老师临时考试英语,他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题,让我们认真做。我一看题简单,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一遍也没检查,便交给老师批改。刘老师看着我的作业,刚开始很高兴,过了一会儿,他的表情越来越严肃,最后,两道眉毛竟拧成了麻花,他猛地把本子放下来,大声吼道:“怎么才考了个鸭蛋?到空调屋里反省去!”我的心缩成了一团,诚惶诚恐地接过作业本,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根油条,两个鸡蛋!我高高兴兴地到隔壁的空调屋“反省”去了。

C、巧记单词。

刘老师的幽默无处不在,他常常别出心裁地教我们巧记单词,比如下面这些单词,他让我们这样记:西红柿tomato(他妈头)、家home(后母)、母鸡hen(恨)、毽子shuttiecock(杀头口渴)……让我们笑得颠三倒四、人仰马翻,可也奇怪,笑过之后,这些单词就牢牢地记住了,想忘也忘不掉。

大师的幽默感 篇10

陶行知在武汉大学做演讲,那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着一个包走上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他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这时,陶行知把公鸡装进包里,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此时大家恍然大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文学家林语堂素有幽默大师之称。有一回,哥伦比亚大学请他去讲中国文化。他从衣食住行谈起,一直讲到文学、哲学,大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妙绝伦。在座的是年轻气盛的美国青年,见林语堂滔滔不绝地说中国的好,一个女学生实在忍不住,手举得老高,语带挑衅地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话音刚落,林语堂微笑着徐徐道来:“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馬桶比中国的好。”举座喝彩。大家都扭过脖子去看提问的人,女学生怎么也没想到林语堂会来上这么一句,窘得脸色绯红。

幽默大师 篇11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是一位高产作家,平均每年出版两三本以上的新书,他的散文中处处充满着禅机,往往令读者回味无穷。鲜为人知的是生活中的林清玄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尤其是在各高校演讲的时候,更是妙语连珠,经常惹得学子们捧腹大笑,当然,有些时候,他演讲中的幽默不只是为了逗笑,活跃气氛,而是借逗笑点明人生的真谛,让大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林清玄虽然文笔优美但是形象实在算不上优美。

有一次,林清玄做客狮子山,为四川师范大学的学子们作题为“人生一定要精彩”的演讲,一开场就拿自己开涮:“儿子小时候写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儿子在其中写道,我想做科学家、想做医生、想做教师、想做水手,想做企业家,想做的职业太多,所以一时还不能确定,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将来一定不会当作家。我好奇地问儿子为什么,作家不是挺好的吗?儿子的回答却令我大跌眼镜,儿子说,我才不当作家呢,我要保护我的头发……”讲完这个故事,林清玄举起手,摸了摸自己光秃秃的头顶。顿时,台下的学子们被这位勇于自嘲的散文大师逗得前仰后合。

林清玄的演讲习惯于拿自己的`相貌开涮。应邀到河北金融学院演讲的时候。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想一睹散文大师林清玄先生的风采。当身材矮小又略微秃顶的林清玄出现在现场时,全场一片哗然,有一个女生不无失望地惊呼道:“这是林清玄吗?林清玄怎么长这样,简直就是火云邪神嘛!”尽管台下一片惊愕,林清玄还是微笑着走上了讲台。讲台是多媒体台式讲桌,林清玄坐下后,完全被高高的讲桌遮挡住了,大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正在大家惊诧之际,林清玄站起身来,不无自嘲地说道:“这桌子有点高哦!”全场听众禁不住被逗笑了。林清玄接着调侃道:“为了让大家近距离欣赏我‘英俊帅气’的容貌,就让我站到台下,接受同学们雪亮目光的‘洗礼’吧!”说罢,林清玄走下讲台,站到了大家的跟前,全场观众都被他幽默的话语与举动逗乐了。

林清玄童年的生活很是清贫,他时常在演讲中重新审视那段悲苦的日子。在南京大学演讲时,他这样讲道:“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太多,我的父亲每周都要开家庭会议,重要目的就是‘认自己的孩子’。一天,放学路上偶遇父亲,我向父亲打招呼,父亲愣了愣问,你是谁,怎么这么面熟呢?我说,我是你的孩子啊。父亲一脸狐疑道,你骗谁啊?父亲回到家中一看,发现我坐在屋里,被吓了一大跳。”

林清玄用幽默的视角调侃自己的容貌,讲述自己的清苦,是想借此表达一种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我到上海,和朋友在黄浦江边散步,朋友跟我说美丽的外滩一年能捞起500多具尸体。回去之后,我一查,仅全国就有25万人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自杀原因林林总总,但大多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一次我看报纸,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自杀,因为她总是遭到别人的妒忌,感觉压力很大。如果因为长得太漂亮而自杀,那我已经死了100次了,如果因为长得太丑而自杀,我至少已经死了10000次了。”

咱班都是幽默大师 篇12

别的不说,光是讽刺不会答题,老师们的幽默就很直接。物理老师说:“还不懂啊?那边有棵树,自己吊上去做单摆运动得了。”语文老师说:“就你们还算快班?快上天了。”地理老师则很认真地跟我们说:“这么简单都不懂?西江河没有盖子,跳去吧。”老实说,我活了这么久,还真没听说哪条河会有盖子的。

数学老师当然不会说得那么难听,但他的讽刺又别具一格。记得开学时,作业做错了,奇怪的是,作业本上没有批什么字,反而画了两个奇怪的图案,一个是个圆圈,中间有条线;另一个像阿拉伯数字“3”,但又厚重得多。有同学按捺不住好奇心,大着胆子去问,数学老师清了清嗓子,说:“这个问题,我曾写在黑板上的,给你画个眼睛,是说你上课不看。另外这道题呢,我曾清清楚楚地讲过,给你画个耳朵,是说你上课不听。”敢情这画的是眼睛和耳朵——可亲爱的数学老师,你这美术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怎么画得那么抽象呢?

要说到课堂,那更是精彩纷呈,各路幽默喷涌而出,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历史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旁征博引,天花乱坠,口水四溅,有心人细心一算,他光引用的名人就达45位,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类的,张嘴就来。以后的天气预报说到本地区湿度的话,估计都要加个括号说明一下:历史老师上课的教室除外。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老班——政治老师。话说都已经临近期末了,看我们开始紧张,他居然不忘跟我们开玩笑:“适逢考试周年庆,敝店大优惠,各位客官,你们不用太惊慌。”我们起哄,有人嚷嚷:“掌柜的,到底有什么大优惠啊?”老师神秘一笑,说:“考88,送两分,给够你及格(满分150分)。”众人大喊,齐叫“黑心店家”,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说:“如果还嫌优惠不够的话,这样吧,挂6科的,咱送一科及格,行了吧?”众人为之昏倒。

要说老班不爱我们,那倒是冤枉他了。记得高考的时候,他神神秘秘地提了几个粽子回来,还躲开我们,不知要干啥。后来有人在教室的门头上发现了一个粽子,一摸,还热乎乎的,毫不客气就吃掉了。

老班找来找去找不到,到处问人,有人跟他说吃掉了。老班气得哆嗦,说:“我这是讨好彩头的,居然给你吃了,你赔我的粽子。”原来,“高粽、高粽”在本地方言里跟“高中”相似,寓意是大家都考好,金榜题名。难怪老班那么郁闷。

连一直宣扬唯物主义的老班都迷信于“高粽”的神话,可见他有多爱我们。当然,这个自然也成为幽默的话题,在毕业班同学中广为流传。

幽默相声大师马三立谈“养生” 篇13

几年前,有人好奇地问马三立:“你从事相声艺术数十年,现仍以思维敏捷、谈吐清晰而活跃在相声舞台,你一定有特殊的养生之道?”。当时马老并未直言自己受益于哪种“长寿之术”。但我们从他多次于他人幽默风趣的对话中,不难窥其健康长寿的“秘诀”。

1、养生之道,各有一套。马老认为,老人保健的原则是注意“动静结合、脑体并用、乐观豁达。”但不必拘泥一方一法。他说: “我早晚共走1600步,坚持搓脸、磕牙、搓头发;每天用手摸脚面,用脚踢屁股,扭腰转身,拍打前胸后背”。“文革”时,马老在“牛棚”每天坚持搓发、磕牙两次,每次十分钟,马老晚年牙不松动,可能与长期磕牙有关。

2、吃喝拉撒睡,睡眠最重要。俗话说“人生一世,吃、喝、拉、撒、睡。”马老认为,这五个字要倒过来,即:睡、撒、拉、喝、吃。睡是第一位的。因为“人一两天不吃不喝可以,但一天不睡觉,就像得了一场大病,所以应该保证合理的睡眠。其次是撒尿,人三四天不大便不算病,但一天不撒尿,必然有了病症。最后才能讲吃,人几天不吃饭可以挨过去,但是几天不喝水就受不了,甚至会死亡。”马老自言他很重视两点,即: “睡要舒服,早睡早起,中午来过回头觉;吃要节制,好饭歹饭都要七八成饱,不要见到好吃的就不顾命地吃,不爱吃的一口不吃。”几十年来,他一直固守“觉不少睡、水不少喝、饭不多吃”的良好习惯。

3、多学习,人慢老。人老了还学什么?马老说: “什么都得学,学习可以开阔眼界,宽广心胸。一天到晚嘟嘟囔囔,什么都不顺眼,不顺心,老生气,为什么?就因为你不学习,或老拿留着小辫子时的眼光看问题,还谈什么保健,那是保病。”马老每天保持看书、写字、画画的习惯,有时还写诗填词。他说: “我没有一天不动笔,有时写些新段子,有时也用毛笔写写、画个画,那是瞎写瞎画。不过,手脑并用对身体还是大有好处的。”马老至今思维敏捷,语言流畅,正是得益于他勤于学习、勤于动手的缘故。

上一篇:海绵城市的概念下一篇:优秀班干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