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07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元区附小 李东泽

假期我们又重新认真细致的学习了《新课标》,感觉又有许多新的、大的收获,我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总结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在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时候,单纯的进行 识字教学 很枯燥,学生不爱学习。我记得在游戏中教学效果很好,如对口令、逛超市、猜字词、出字谜等,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也会和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花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二、转变教学过程:在新课标中,我真正体会到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不应只懂得教学生知识,更应该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学生可以上台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难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该上三年级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想在这方面重点转变。

三、转变教学方式:《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结合课外知识学习,学会收集课外资料、学习到生活中去学习、去积累,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都动手查找资料,有图片、文字、图文结合等,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综合起来,全体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多方面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

四、转变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手势等。我经常鼓励学生,摸摸头、拍拍肩使学生有激情、有动力;对于表现的特别出色的学生,我会情不自禁的把他们抱起来,记得颜苒同学在演讲比赛中朗诵朱自清的《春》、吴迪朗诵《春的呼唤》,得到了同学的好评;在活动课中进行各种比赛,评比颁发有创意的奖章,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学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课程是一个乐谱,那么,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在于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也就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只是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二、将语言知识引入英语新课标的教学中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注重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获取词汇、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后果则是学生机械地背诵词汇和语法,即使考试得心应手,一旦需要用英语交际,也会出现大量语用错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诸如从单词的讲解、课文的编排、习题的设计都应遵循这个原则,作为新课标的发扬者———教师,应把语言知识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益,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既是考试的驱动,更是兴趣所在。

1. 语音教学

著名语言学家Searl指出:同样一句话,由于语音和语调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同一个句子:“Mary has eaten the big apple.”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调表示出陈述、感叹等含义,使学生意识到句子并非只是单词有序的罗列,更是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使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变化。

2. 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提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读、听、说等手段学习语法,使得语法的学习不再枯燥单一。

在讲解英语时态时,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不同时态表示不同时间关系的行为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学生在使用这些语法形式时应注意交际问题。如:“to be+inf.”是用来表示将来行为的结构,但是这个结构通常与第二人称主语连用,这时的说话者和听话者一般是上下级的关系,可以用于发出指令,如:“You are to be here by eight.”

在讲句式时,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说话的语言规律和习惯。比如:英语的祈使句就不一定只用于表示命令。

Be quite.

Have some coffee.

Give us our daily bread.

在这三个句子中实际上只有第一句表示命令,其它两句分别表示邀请和请求。

句子结构不相同不等同于功能也完全不同,比如:

I hope you’ll close the window.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It’s cold here.

在特定的语境中上述三个句子可以对听话者产生相同的效果。

3.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头戏,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否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运用词汇。而词汇往往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因为枯燥机械的背诵既费时间收效也不大,很多学生即使记住单词的意思,也不会实际运用到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去。根据新课标的宗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实行定义法教学,一定要着眼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如何用该词在一定的情况下组成完整的句子,即通过一定的上下文对词汇进行讲解。文化知识的渗透也是必要且有效的。如:well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好”,“well 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但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时,定义法就行不通了,这时需要通过对话使学生领悟到well用于说话者自己意识到所说的话不能满足听话者的需求的时候。如:

———Did the weather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ree tomorrow?

———Well,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再如,教师在讲到apologize这个词时,除了例句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中英文关于道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一些地道的用于表达道歉和回应道歉的英语句子,这样会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情真正掌握apologize这个词的用法。

将语言知识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是新课标的宗旨所在,也是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因为这种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 篇3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

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学习美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4

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蔡华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新课标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新课标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新课标让美术学课成为活动的课堂、再创造的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本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新课标的知识面范畴很广,增加了开放性及探索性的研究,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我深深明白了课标编写者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

1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学习新课标的点滴心得体会 篇5

成中小学:于丽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自主学习、“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怎样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呢?

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调控时间和节奏,做到讲练结合,张弛有度。该讲的一定讲,该“导”的必须导,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老师不忙评价,而是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了。

再次,教师的指导必须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教师的“导”,课堂上一切活动的设计都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而具体到数学这门学科,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新课程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充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公充分展示自我。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6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如在介绍维新变法一课时,通过维新派代表人物的经历,让学生去感知维新变法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像原来的教材生硬的归纳出来,更加注重人文性。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二、何为有效的历史教学

我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当给人以理想(包括独立、反省、思辨力等),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穿透力),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力)、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力),给人以“文化”(包括文化品格、文化素养、文化境界、升华力等等)。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把历史学习从一种枯燥、沉重、乏味被动(或者说不得不)的状态下转变为轻松、简单、快乐地我要学习,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研究的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研究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拓展:

(一)、重新定位有效教学的起点,结合学生现实状况。

将有效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创建生活化的或基于学生常识性经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自然的联系;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平等信任的心理状态,通过合作、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生自由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沟通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学习的生活意蕴。

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在1929~1933年首先从美国开始引发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反危机失败,罗斯福临危受命。在讲授这一课时,2008年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世界金融危机,这样为我们学生学习这一课提供了一个生活知识背景。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笔者在课前先让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金融危机对身边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生活用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股市下跌、工厂破产、失业严重、社会治安混乱、家庭收入减少、家庭消费支出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这些鲜活的事实摆在面前,使学生在理解经济危机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建构情感体验策略。

体验是一种内化了的知识经验,是一种个性化了的知识经验。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价值观养成方面的有效性,恰是通过正确处理这种知识经验做到的。建构情感体验可以两方面来进行:

1、创设情景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塌”情绪;浅化课文难点,便于理解;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训练,利于导行。创设情境的关键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运用挂图或幻灯;录音、录像、实物等教具,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2)以表演创设情境,(3)通过做游戏创设情境;(4)教师做演示实验创设情境;(5)以声情并茂、绘形绘色的讲述创设情境;(6)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等。

2、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历史,顾名思义就是过去人类生活的纪录,但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建构起一个学习历史的理性思维,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思维上,如果只是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死记硬背,接受到只能是一些书本的知识,至于怎么样和现实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学会运用知识,这也是有效教学的目的。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反之,理论的堆砌和知识点的罗列,就会使历史变得枯燥无味。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

这样,“体验”的内涵从外在感官的直接经历巧妙地迁移到内在的精神震撼,并为教科书内容注入了具有生命意识的经验。与此同时,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主动建构历史意识打下基础。

(三)、有效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探究的愉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应该是自然和轻松的,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宽容、鼓励,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和老师地位平等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自顾自满堂灌,而是要充分地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二是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欣赏。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评价表达出来,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很好”、“正确”、“给他鼓掌”等单调的语言。如果让语言充满人情味一些、教师的感情更加真挚一些,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真诚沟通、平等交流的平台。学生体会到的将是探究的快乐,获得新体验的快乐,得到欣赏的快乐。好课是教师精心设计与学生愉快合作完成,是大家共同创造的结果。高效的教与学的过程,也是经历者身心愉快的感受。

(四)、课后教学拓展即教学延伸也应该是有效的。课后教学的有效性强调的是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作业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赋予作业生命力;(2)把作业由“甑别”变为“激励”;(3}作业要生活化;(4)作业设计要多元化。以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正确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

(五)、有效教学的拓展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内力。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成绩测试,内容效度,课程标准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英语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英语逐渐成为中小学的主要基础课之一,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英语学科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英语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的性质。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课程与高中课程统筹考虑, 提出了第一至第五级的目标体系, 并与高中课程的第六至第九级相衔接。那么, 课程标准执行的情况如何?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两个级别的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本文拟从测试的角度, 以《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一级试题的内容效度为例来调查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组织和实施的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 (NEAT) 属标准参照学习成绩 (学绩) 测试, 自2003年12月第一次试测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测试, 累计参加的考生有100多万人。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 (NEAT) , 每年进行春季和冬季两次测试。因此, 从人数、规模、题的质量上都是典型的有影响的小学英语考试, 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合适。

一级考试以国内现行主要的小学英语教材为依据, 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测试对象, 对小学英语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测试, 分口试和笔试两部分, 以考查学生在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本文仅对2003年以来《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 (NEAT) 》八套一级试题的四个题型, 即选择填空 (150个题目) 、单词和短语 (120个题目) 、阅读理解 (23篇) 以及完形填空 (7篇) 的内容效度进行粗浅的分析, 以便以后能为深入地研究这个领域提供一些帮助。

二、试题内容效度研究

内容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 即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它所要测量的目标, 或者说考试内容是否反映了考试目的,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考查效果。因此, 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以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其次是《NEAT考试大纲》。

如何进行内容效度分析呢?依照考试大纲,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测试的内容是否与测试目标有关;测试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

1. 选择填空的内容效度研究。

(1) 选择填空的考核内容与测试目标的相关程度调查。选择填空属于客观性试题, 因评分客观的优势而普遍受到命题者的欢迎。根据Heaton, 多项选择题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学习环境下的测试手段, 特别适用于低水平的语言测试, 可用于测试语法知识、词汇等, 以此来测量出学生识别正确语法形式和语义区分的能力。根据命题内容, 我们首先把这150个题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语法、词汇题, 另一类是功能意念题。其中, 语法、词汇题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语法题, 一类是词汇语义题。以下题为例:

1.Is her aunt____Chinese teacher or____English teacher? (考查语法)

A.a;a B.a;an C.an;a D.an;an

2.This is my____.He is my mother’s brother. (考查词汇语义)

A.uncle B.father C.aunt D.brother

3.—I’m sorry. (考查功能意念)

—_____.

A.No sorry. B.I’m fine.

C.That’s right. D.That’s all right.

把选择填空题目全部汇总起来,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语法题目的比例几乎占总题目的一半, 达47%, 可见, 语法题目在出题中还是因为它的覆盖面广、信度高而受青睐。根据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的要求, 语法主要考查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动词在不同情况下形式上的变化、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介词以及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几种基本时态;词汇包括一级话题范围的600个左右的单词和3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其中, 话题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尽管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没有明确二者的比例, 但从覆盖范围上, 似乎词汇比语法的范围更宽。

(2) 选择填空的考核内容是否有代表性。我们把八套试题所有的选择填空根据年份分类, 得到下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历年来语法题目的比例都是最大的, 特别是2007春以来的三年题目中, 语法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分别是55%、60%、60%) 。

根据新课标中的“评价建议”,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NEAT一级考试属终结性评价, 因此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新课标, “笔试应避免单纯的……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性试题的比例”。结合这些要求, 我们认为2007春以前的题目比例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007春以后的题目中, 语法题比例大大增加, 这是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我们进一步对上面的三部分测试内容分解, 分别得到下表:

从表3可以看出, 语法题的考核内容覆盖了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的“语法项目表”的各项要求。另一方面, 我们也发现代词和动词的考查点明显偏多, 分别为24%和24%, 两项几乎占到了全部的一半;名词的考点偏少 (只有4%) ;时态部分主要考查了现在进行时 (9个题中只有1个题考查了一般现在时) ;冠词部分, 在不多的6个题中, 一次性 (2008春) 考查了2次。

从表4可以看出, 词汇题的考核内容覆盖了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 其中,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实义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八套试题的汇总中占了前三位 (分别为33%、23%、13%) , 根据辜向东与李志芳的有关研究, 在实义词中,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各级词汇中的比例相当, 分别是60%, 20%, 20%, 比较二者我们认为这个比例基本反映了《新课标》的有关要求。

从表5可以看出, 该部分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基本交际功能的表达形式和相关话题内容, 考核内容基本覆盖了两个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功能和话题的各项要求, 其中的“询问信息”部分涵盖了学校、年龄、时间、颜色、个人情况等话题, 所以11个题的比例并不多。另外, 特别指出本部分根据一级考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把题目和相关的彩色图片放在一起, 让考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之中, 有利于调动考生的积极性, 促进语言能力运用水平的提高, 激发他们将来学习的兴趣, 具有良好的反拨效应。

(3) 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选择填空的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 答案是肯定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测试内容基本符合考生的语言能力水平, 内容效度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不足。根据Heaton, 在多项选择题的设计中要遵循几个原则:每道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每次只测一个语言点;每个选择项放到题干中必须合乎语法;题干本身的难度必须和考生的水平相当。我们摘录部分题目:

24) I come from_____.I am a_____. (2004冬)

A.China;China B.English;English

C.China;Chinese D.Chinese;China

(B选项的第二个空不合语法)

45) Yaoming is a famous_____player. (2005春)

A.golf B.ping-pong C.basketball D.baseball

(题干中, 人名拼写错误, famous、player均为超纲词汇;选择项中, 除了basketball外, 其它三个均为超纲词汇, 不符合考生水平)

44) It is raining cats and_____. (2005冬)

A.dogs B.dog C.monkey D.chicks

(该固定搭配已经超过了新课标的要求)

37) My granny likes to_____TV. (2006春)

A.see B.look C.watch D.listen

(选择项B和D的语法均不正确)

35) Two_____are talking in the room. (2007冬)

A.man B.men C.mans D.mens

(选择项C和D拼写错误)

40) Li Lei often_____TV in the evening. (2007冬)

A.watches B.watchs C.watching D.watch

(选择项B不符合语法)

2. 单词和短语的内容效度研究。

单词和短语旨在考核考生的单词拼写、基本用法以及常见词组的汉语表达。我们根据具体题型, 把该部分进行分类统计。见下表:

从表6可以看出, 该部分主要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两个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的涉及数字、食品、学校、年龄、时间、颜色、个人情况等话题的基本词汇。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该题型有相关性和代表性。

测试内容是否适合测试对象呢?应该说, 测试内容是根据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设计的, 是符合考生水平的。但是,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词汇超出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的规定。如根据图片和提示字母拼写单词部分:tomato, spoon (2006春) , 填字谜完成句子:eleven (2006冬) , twelve (2008春) 。 (2) 题目的答案相互依赖。填字谜完成句子出的不科学, 因为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交叉设置本身具有惩罚性质, 一旦拼错了一个单词就会造成两个单词都出现错误。 (3) 从词频的角度, 该部分应当考查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中最常见的词汇, 以让考生发挥最佳的语言能力水平, 来激发考生将来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发现有多个拼写词汇是低频词:wolf, blackboard, rabbit, twelve, shelf。我们建议, NEAT一级考试大纲中不妨把词汇表进一步归类, 分为识读词汇和拼写词汇, 识读词汇包括一级考试大纲中所有词汇, 拼写词汇则将范围缩小, 仅包括常见词汇 (可根据相关的词频研究来制定) 。

以上提出的一些不足, 我们认为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测试表现, 影响对考生分数的解释。

3. 阅读理解的内容效度研究。

阅读理解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 阅读材料既要真实又要多样, 真实性使文章题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多样性使学生对所考内容发生兴趣, 这样无疑会提高学生考试的表现。为此, 我们把八套所有的题目进行汇总, 从题材的内容角度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23篇阅读理解 (2005春和2005冬的两篇阅读理解为完形填空题型, 故未统计在内) 涉及了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规定的多个话题, 包括:天气、食品、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该题型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代表性。

阅读技能包括识别词、词组以及将声音与相应的图形符号联系起来的能力、推断词义的能力、理解明示性信息的能力、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理解时空关系及表达思想的顺序的能力、理解概念意义的能力、预示能力等。要考察这些阅读技能, 题型的设计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我们根据题型汇总下表:

从表7可以看出, 该部分考查的阅读技能中, 信息转换的比例最大, 为49%, 其次是回答问题, 为39%。根据《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中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规定: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 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很明显, 该部分超出了相关要求。因此, 考生的测试表现就会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除此之外,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有其它一些不足之处: (1) 2006冬的信息转换明显高于相关要求。首先是使用了一般过去时;其次, 该题型违反了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要求考生根据电话留言来补全对话, 而不是相反,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2) 2004冬的两篇阅读理解和2007春的两篇阅读理解的文后问题顺序与文章中的内容顺序不符, 这不符合阅读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3) 2005冬的1篇阅读理解是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句子, 但5个句子中有4句是几乎全部摘自原文, 这违背了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初衷。

4. 完形填空的内容效度研究。

李筱菊专门创造了“考点效度”这一术语来专门指完形填空的内容效度, 就是指命题者在命题时对所要删除的项目进行分析, 然后进行取舍, 尽量提高删除项目的层次, 充分体现和利用完形填空的篇章特色、语境功能和综合特点, 以充分考察出受试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具体就是指决定用什么词填每一个空缺的时候, 需要考虑上下文才能做出决定, 即这个词的决定受什么层次的语境制约。

语境的层次分为四级, 从小到大依次为单词层次、词组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其中, 单词层次考查拼写、词法变位或构词法, 无需看单词之外的上下文;词组层次中, 要填的词和它前、后有固定的搭配关系, 只需看空缺前、后的词便能决定填什么;句子层次上, 空缺需要填什么词, 本句之内就可以决定, 不用超出句子的范围;语篇层次上, 空缺需要填什么, 光看本句不行, 要超出句子在语篇层次上考虑才能决定。

我们根据这个标准, 对8套题中完形填空进行了统计, 共7篇 (含2005春和2005冬的两篇放在阅读理解内的完形填空题) 。

从表8可以看出, 该部分考查的层次中, 单词层次和词组层次占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29%和46%, 加上句子层次的22%, 已经占了绝大多数、我们认为根据新课标和NEAT考试大纲以及考试的级别, 这个题型的内容效度是非常好的。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前5套完形填空都是5个空, 5个单词, 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道理同上:题目的答案应相互独立, 其正确不以另一个题目的正确为前提。

三、结束语

见一斑而窥全豹。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一级考试基本上较好地执行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 语法题目比例仍然偏多, 这大概受到了中国英语教育中一直重视语言形式的传统影响; (2) 词汇超过相关要求, (3) 测试任务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因此, 本文建议在以后的命题中做到: (1) 仔细拟定出考试内容细目表; (2) 语法题目和词汇题目的比例做适当调整; (3) 要注意题目的形式要符合目标年龄特征, 题型符合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 同时测试的实施和结果的解释也要谨慎, 以避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4) 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结合, 既然本考试不是高利害测试, 不妨考虑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

新课标一方面起到了作为课程大纲指导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为各个等级的语言测试命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根据。我们认为两个新课标还应对词汇进行分级, 这对小学阶段的等级命题尤其重要。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 (语音、词汇、语法) 中, 小学阶段的语法相对简单, 词汇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支撑, 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 小学阶段的各类词汇应该是最常用的, 词频最高的, 因此, 我们可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研究方法, 参照权威的词表 (如《剑桥第一证书》的各级词汇表) 对新课标规定的小学阶段的词汇做出标示, 以利今后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Heaton, J.B.1988.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td.

[3]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润请,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现状;学习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以及法制意识上来,农村的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当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除了从电视、手机上获取少量信息之外,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缺少引导、分析,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目前我所在地区的大多數学生家长,还处于知识缺乏者,大多数的家长忙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给学校,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家长给子女灌输“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像某某大学毕业,还不是找不到工作”“某某初中不毕业,照样会赚钱”等思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能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

1.课堂设疑,营造进取的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细嚼慢咽的讲授方法,把所教授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怕学生没有学懂。没疑问,怎能引起学生的课后思考?对发展中的新事物不闻不问,何来的学习兴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能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例:讲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时,我上课前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了课题,然后给学生讲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块冒着‘烟’的冰块,冻得支持不住,两手不停交替地拿着,却大叫:‘好热!好热!’你由此想到什么?回头一看我刚写的字‘是谁给擦了’”这个似乎简单却又包含了很多物理设疑,使学生跃跃欲试却又难以解释清楚,最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讨论式教学,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师语言,而很少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说话的机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辅助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温度”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温度”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看不见、感受得到的温度显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纸杂志中的物理现象,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或教师讲完课,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例:冬天盖棉被为什么保暖?但夏天停电时,怕冰柜里的雪糕熔化,小卖部老板有时会给冰柜盖张棉被,这是什么原因?回家观察为什么茶壶盖上面都有个小孔?农村对稻田早晚放水,是早上放进还是放出呢?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总之,教师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引发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绝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上一篇: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叙事作文下一篇:西班牙简洁留学申请书【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