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2024-06-13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精选8篇)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1

一、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陪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的研究(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5)、作业本、作文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

(6)、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知道上课前需要准备那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知道作业前要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

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活动课程

(1)开学初我校各班都开展了新教育实验活动,深化学生的晨诵、午读、暮醒的时效性,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结合我校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开展中华魂读书会,背诵一些经典的名人名言;开设阅读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再三、四年级开设书法课程,同时开始书法校本课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三笔的培训活动,让老师给学生们起到榜样的作用。

(3)我们还通过讲故事、个案分析、开主题班会、交流心得等各种方式来进行,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1、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陪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的研究

(1)学生出现生活无规律、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丢三落

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

(2)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和一些宣传媒体的渗透都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等。

(3)家里生活条件的优越,家长的过度溺爱,是孩子的生活能力下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我们的孩子落后了一大步。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2

一、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目的是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不能提得太高、太笼统、太抽象,但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愈明确具体,学生易学易行,就愈易于达到行为训练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上课铃响后不能马上静下来,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编一些儿歌:“上课铃声响,小朋友们要坐好,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运用课堂口令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斜斜的,教师说声“一二三”,学生马上齐答“要坐端”。这样一提醒既端正了坐姿,又集中了注意力。学生东张西望时,教师说“小眼睛”,学生马上回答“看黑板”。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如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子边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走路学会靠右行;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集中场合,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字:“静”“齐”“快”;做操,要求学生的动作整齐规范,显示出学生强烈的整体意识和蓬勃的朝气;运用检查、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学会自己做。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顺应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常监督,多表扬

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阶段,对道德判断完成从外部接受转向现成规则,这一阶段称为强制性阶段。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好。教师对学生已养成或开始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常加以表扬,会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学生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保留这种习惯,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好习惯。

三、内容系列化

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要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年龄差异,制订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教师可制定不同的教育要求: 低年级养成期教育,着重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如学习、生活、劳动的习惯和基础文明方面的基础训练;中年级注意转折期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集体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的训练, 并在基础文明的要求上提高一步;高年级注意少年理想启蒙教育,一方面巩固低中年级的行为要求,另一方面根据高年级的生活和理想实际,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方面的锻炼。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就能使行为训练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四、形式多样化

行为训练需要严格, 也需要重复进行, 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 训练形式 单一 ,总是老一 套 ,学生就会 感到枯燥 乏味,容易厌倦。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行为训练和指导,形式应该多样化,并采取灵活的方法,把行为训练和班队 活动、社会活 动结合起 来 ,通过游戏 、劳动、文化 娱乐活动 、各种服务 性活动和公 益性活动 等 ,激发、加深 学生的兴 趣和生活 体验进行行为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教师要天天提,课课提。在晨会中,对学生做具体要求,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有关辅导活动或举行有关的主题队,在课余针对实际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

五、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教育者有爱心、耐心和恒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掌握这其中的教育艺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 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确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学校实际案例分析,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3

【关键词】体育活动 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8-0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多个教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的实践性比较差,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学校体育对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必须立足于当前发展实际,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下将对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进行分析。

1.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体育多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例如班级、年级或者代表队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要想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和交流,以小组或者集体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在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是个人行为,其一言一行在都代表着集体,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遵循规章制度,如果存在破坏课堂秩序的情况,则会对集体荣誉造成影响[1]。

2.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适当的竞争意识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积极响应规则性的教学和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或者亲身体验了解相关体育运动的规则,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和实践中,秉承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2]。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当前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当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身情绪变化比较大,久而远之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在体育活动教学中,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部分实践活动都是靠彼此间的合作方可完成,例如篮球、足球等,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体会一起流汗,相互协作并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喜悦,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针对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将对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行分析。

1.重视文明意识教育

文明意识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在实践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首先要进行规范化教学,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多是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因此不需要按照规范的教学程序进行,因此学生存在散漫的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前和课后的集合环节,步伐要整齐,精神面貌必须焕然一新。其次在课堂上,必须穿运动鞋和运动服,符合体育教学规范标准。并且不能随地吐痰、必须保持体育器材的清洁[3]。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自身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不正确的坐姿、不合理的运动方式等,在实践中必须告知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自身的影响。坐姿不正确会直接对颈椎造成影响,需要主动帮助其进行矫正,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身身体情况确定运动量。

3.进行针对性教学

每个班级都会存在几个特殊的学生,体现为身材肥胖或者过于瘦弱。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指导此类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可以进行素质性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对体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针对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心理变化趋势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运动量。相信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鸣捷,孙葆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76-178.

[2]柴仲学.浅议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思想品德素质教育[J].晋东南师专学报,2010,10(23):90-92.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4

我校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多次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中做过有关学习习惯的调研,一个有力的数据让我们折服:学习优秀者百分之百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良好学习习惯;而学习困难者除了少数是智力因数以外,多数人从小就没有养成好习惯。我校课题组成员曾看过这样一篇报到,说是采访一位高考状元,当问及取得如此的好成绩有什么诀窍时,他朴实的一笑:“其实我就是平时学习习惯比较好”问到:“对你影响较大的是什么学习习惯?”他似乎连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我从小就喜欢提问题,对什么事都好奇,另外别人都说我学习效率挺高的”。显然好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太重要了,习惯常常会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智力凝结在一起,内化了的个人习惯就会形成人的素质,难怪有人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秘诀,是成人的基石”。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的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两年的课题实验和探索,我们发现:学习成绩的取得,一是取决于教师的讲解、引导,二是取决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养成教育正是教育学生从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得当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缘木求鱼。抓养成教育,培养和掌握得当的学习方法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由之路。

通过两年的课题实验,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的学习习惯,二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培养训练,更多还是靠教师平日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基本保证,也是良好的高层次的学习习惯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1、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既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人举止文明礼貌的体现。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孩子不懂得认真去听别人的讲话,表现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教师讲解,经常走神;小组讨论,不会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自己讲话时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别人讲话时听不进去;不会与人聊天,与别人谈话时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必须给予修正。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多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专心听讲是孩子们接受信息、吸取知识、学好知识的基本保证。如何才能使孩子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我校课题组通过对比发现:

首先,教师讲课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产生“非听不可”的心理趋向,他们就会久而久之养成爱听讲、想听讲、会听讲的习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展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课堂提问的艺术》、《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思维含量》、《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创设问题情境之策略研究》等一系列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教学理念,开展了每年评选一次学科带头人的活动,通过现场抽签说课、上课,进行评比,评选出的学科带头人,每学期给教师们上一至二次示范课;而且每周二为我校的随堂听课日,校领导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听课的同时,利用周二和周四的下午,分学科评课,及时教研把听课、评课落到实处。

其次,要养成倾听的习惯,还应加强听的训练。第一,先让学生听懂。我们要求教师们在课堂上不论是老师讲或学生发言,教师都要适时追问一句:“刚才,**讲的听懂了吗?你能把他讲话的意思或提的问题给大家再说说吗?第二,要求倾听别人发言时,双目要注视对方。第三,教师讲话不要啰嗦重复,用教师讲话“不啰嗦,不重复”的好习惯去养成学生听话“专注、认真、不走神”的好习惯。第四,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教师首先带头做到。为了促进教师们做到这些,我校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把以上内容纳入《标准》中,通过周二的听、评课,不断强化教师的“养成”意识。

2.认真做事的习惯。

孩子们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将受益终生。在我校的家长联谊活动中,常听家长们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粗心马虎,不是抄错数,就是计算粗心,每次考试成绩上不去,都是丢了不该丢的冤枉分”。小学生家长这样说,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家长还是这样说。“粗心马虎”像个顽症,若不及时治愈,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我校课题,经过半年的实验发现,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表现在学习上,应注重:

(1)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写字潦草是孩子们的通病,为了克服这个毛病,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力求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二是对学生的书写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正确、整洁、美观。三是适度评价。现在,我校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上,每次作业都会有两个评价等级:一个是书写,一个是成绩。四是每月以班为单位开展一次“作业展览”。

(2)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关于整理总结的好习惯。

有的人学知识很有条理,好像把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需要什么,一找就找到了,有的人学知识杂乱无章,好像家里的东西乱堆乱放一样,需要什么翻箱倒柜找不到,只好再到商店里买新的用,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关注孩子们关于整理和总结的习惯。每个月,我们的校本教研都会定期分学科开展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关于整理和总结习惯的经验交流”。

(二)让学习习惯赋于时代特色。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体现时代的特色,体现着既传统又现代的哲理特色,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为了促进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必须养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一个人不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和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培养查找资料,及时收集信息的好习惯。在这半年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收集信息、查找资料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只要教师有意识去引导和培养,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一定会逐步形成。

2.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

质疑问难就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的怀疑,大胆的批判,这正是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我们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孩子们走进教室,并非从零开始,他们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带着各自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师必须为孩子们的“疑”的释放创设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问,大胆的怀疑、猜想、批判。我们通常是这样做的:讲新课时,让孩子们先说话,先提问题,先质疑;新课进行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新课结束时,还要请孩子们再说话,再提问。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关于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另外,注意及时鼓励孩子们这种大胆的质疑问难的精神。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这种好习惯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3.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世纪的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时代呼唤人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我们是这样做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中学会倾听与采纳。现在,在实小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风景,孩子们四、五个围在一起,或共同探讨,或合作实验„„

4.培养“高效率做事情”的习惯。

要想让孩子们抓紧时间做事情,我们教师就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一是教学内容不无效重复,二是语言不啰嗦,三是切忌借题发挥,四是守时,不推延下课时间,准时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感受到学就踏踏实实地学,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高效率做事情”的好习惯必然会逐步形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5

“习惯决定命运”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实践表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学,走向社会,再回过头来强调“节约 粮食、尊敬师长”之类的要求,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重学习指导,以学促练讲规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否,关系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的成败。”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就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我校以学习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师生形象。首先,我们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做到熟记于心,并不断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

二、靠环境熏陶,以小见大守规范。

针对学生在上下楼梯及走廊内不按规则乱行走,且经常发生拥挤吵闹现象,教育学生“请靠右慢行”,并让值周生检查监督,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行走不规范的现象,基本养成了靠右走的习惯。针对学生喜欢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配合学校在对各班的课桌进行清理建档,并定期检查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课桌,保持课桌的整洁。这一措施采取后,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对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同学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我并不觉得怎样。现在知道了,那样做就是破坏公共财物,又破坏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这是不对的。针对有的学生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习惯,配合学校的弯腰工程,我不光靠制度来约束,还以身作则来引领。发现同学喜爱吃零食,经常随意丢弃果皮纸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学生面前把废物捡起,后来这些同学也就不好意思再随意吃零食了而乱扔东西了。我们说,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渐渐地学生往地上乱扔废物的现象没有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在生活中不管使用任何东西都要轻拿轻放,用完后要放回原位。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上交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

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最大的感触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是心灵对心灵的创造。在教育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

最后,我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交流,他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如果我们做到“诗意的栖息”,让教育走出平庸,找回诗意,回归艺术,那将是一种优雅的状态,一种自由的精神!

曾美虹

2011.12

下架山镇和寮小学

2011年12月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6

课题实施内容:

开展“读书会”活动,激发读的兴趣。召开“读书会”,在教室里设一个读书角,开展“奉献一本书,阅读百本书”的活动,做到摘录好词佳句,体会优美生动的文章,把自己阅读到的最动听的故事、最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听。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或体会、收获。不仅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培养了学生爱护书籍,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这样由读到讲,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读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从书本中寻找乐趣,去体会阅读中得到的愉悦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

以课文为范例,大量阅读课外书。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高年级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欲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这些都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揣摩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

周周背诵古诗,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抽一定时间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

加强方法训练,养成阅读“四步”和“五动”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这里我们所说的两大习惯是:“四步”读书的习惯(“四步”是指“一粗、二细、三精、四记”。“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理清脉络,搞懂词句。“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四记”指把读完一篇文章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成为以后写作的素

材。)和“五动”的习惯(“五动”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动脑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眼看、口读、耳听、手写、脑想”有机结合的习惯。)。

多方实施,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基础。

重视语感培养,奠定阅读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能领会含义,识别优劣,并能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

培养语感有下面一些做法:

①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

②在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

③重视朗读对促进语感的作用;

④在写作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

⑤组织各种有利于发展语感的听说活动。

培养学生专心读书的意志品质。小学生年龄小,好奇,爱动,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意志薄弱,注意力不够稳定,常常随情绪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而转移。这对于培养专心读书的习惯,是一

个不利的因素。针对这一点,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的意志,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1、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加强。

2、根据实施方案,首先探索阅读指导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等)。

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

由于本人理论基础较弱。在探究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出现为读而读现象,误入一种形式主义,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下阶段要把如何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自主化、自觉化品质作为一个探索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的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应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传递给学生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 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民主环境, 培养学生轻松自主地成长。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篇8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体育课堂 良好行为习惯

研究对象:我校2009届一年级新生跟踪研究至二年级结束

研究方法:实验法、资料法、对比法、观察法

研究的主要措施:互动性策略、激励性策略、创造性策略、实用性策略、层次性策略。

良好习惯培养的途径:①规范学生课堂行为;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①指导方法,强化认知;②严格训练,强化练习;③相互交流,相互促进;④评价激励,体验成功。

一、研究效果与分析

1.课堂常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习惯的关键。课堂常规教学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双方提出系列的基本要求,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的秩序,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创造先决条件。课堂常规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目前,在新的教学理念带动下,部分教师将过去的“放羊课”误认为新理念下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其实不然。把常规教学形式模式化、格式化、具体化,势必把整齐划一看成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标准。从而使体育教学变成“军事阵地”,控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体育教学提倡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學习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是不要课堂常规,而是把课堂常规教学提高升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固定式向灵活性发展,由单一式向多元性迈进。

行为语言有:真诚待人,互敬互让,认真负责,遵守规则等。还可以利用“点”“线”教育学生相互配合。“点”是检查者,即是排头兵又是小组长。“线”成为每位同学的站位,既提高学生准确性,又节约时间,效果很好。

2.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致健康成长。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而形成教学风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渠道。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与知识时,就是紧紧依靠教师巧妙的引导来获得运动技能与知识的。

⑴合作学习方式对低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学程序为:引导阶段—尝试阶段—合作阶段—评价阶段—归纳阶段。

⑵探究学习方式对低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探究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包括发现学习、技术探究、社会探究、学习探究等不同的类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类型,要讲策略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要从小培养潜在的探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①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从学生的好奇心中找到探究学习的源泉。②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质疑解疑中找到答案。③教师要参与学生探究活动,从中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解决学生的疑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学生采取各种探究方式。④在表达和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获得探究结论。

⑶评价学习方式对低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评价学习建立在教学评价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考察学生的技能与技术的掌握。在评价学习中,教师应从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入手,促使学生主动与同学合作与交流讨论。

3.教师教态在培养学生体育课堂行为习惯中的作用。教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动作、仪表、衣着等,是教师教学风度直观的外在因素,是教师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的集中表现。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其教学行为方式展现在教态之中,有利于形成适宜的教态,丰富并强化其非语言教学行为方式的功能和效果,并且增强其示范性和感染性。

4.加强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的教育。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较多。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自己、爱别人、爱器材。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行为习惯,学生能够规范的上课,从事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尤其是广播操的学习较为明显。在当前课程改革中,体育课堂习惯的养成促进了我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2.建议。⑴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现状,注重基础,形成低年级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行为习惯,才能为之后的“健康第一”的思想得以落实奠定基础。⑵良好体育课堂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切忌急于求成,应持之以恒。⑶习惯的养成不应只重视行为表现,忽视心理过程。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心理品质的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⑷低年级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仍将继续探索。

上一篇:悯农(二)-教学教案下一篇:2016年“中秋、国庆节”安全生产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