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2024-07-04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共10篇)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1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摘要]本文界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既完成特定的三维教学任务,又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而“课堂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收藏”,本文重在论述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旨在破译其隐藏的密码。[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有效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的追求分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太少,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较大困难,感到读书辛苦,疲于应付,苦不堪言,很多学生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日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目前而言,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乐意学,快乐的学,理应成为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小班化教学的实行,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而物理学科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密码一:科学合理的组建小组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从研究学情入手,深入了解学生个人个性和特长,以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协助学生开展成员角色的分配、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每组5-6人,每人都有具体分工,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自己的任务,一段时间,角色可以轮换,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确保每次合作学习的质量。

密码二: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学生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于是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压强”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在评价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合作小组时,主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明确的分工及每个成员参与各自任务的积极性,再看通过合作是否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根据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完成自己特定的任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和其他成员的配合是否默契,在合作中有无创新的表现等,给予评价。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和态度,教师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调整自我,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或说出他的实验方法后,教师说一句“你的设计真有创意”、“你说得很好,试试看”;甚至仅是点点头表示赞同,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要鼓励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评价,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鼓励的掌声,极大鼓舞了学生的热情。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成果奖、最佳方法奖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

密码三:明确的课堂目标,组内、组间成员的明确分工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将合作学习的总目标分配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间为了完成组内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

案例:某教师上“熔化和凝固”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冰和蜡的熔化和凝固特点,由于教师没有做好前期的组内分工指导,以致学生目标不明确,每个小组在合作时比较混乱,此外,组间也没有进行合适的分工,而实验需要测量的量又比较多,结果一节课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所有实验,眼看要下课,上课的教师只得让所有学生停止实验,匆忙将结论告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

这节课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遗憾,但如果改变一下方式,会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首先组间进行分工,1-2组做蜡的熔化和凝固,其余的组做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可稍做调整,可以将装有水的小试管放入冰的浓盐水中先做水的凝固,水的凝固做完再做冰的熔化,其次组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在这个合作中主要有数据记录,温度的观察,状态的观察,时间的记录,数据处理,总结汇报这几个角色。这样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就不会出现前面匆匆收场的尴尬局面。当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合作下得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才起了应有的作用。

密码四: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证。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转变为“指导──参与”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不再是一根“蜡烛”,而是一根“火柴”,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案例:某位教师在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学生意外的发现物体和凸透镜距离改变时,会成不同性质的像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引导,完成了烛焰在光屏上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探究,对于成倒立等大的像,学生的合作学习一时陷入僵局,这时这位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成倒立等大的像的物距必定在前两种情况的之间,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索的氛围,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气氛,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感受了合作的愉悦,我们在赞叹这位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及对课堂收发自如的能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密码五: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有效保障

对物理学科而言,有各种不同的课型,甚至同是新授课,因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果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势必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1、答案不唯一或问题开放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往往会猜想出很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比如重力,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等,这些猜想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当课堂呈现的问题对学生思维有挑战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某位教师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中,出示一个串联电路,两个灯泡和一个电流表串联,当闭合开关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请学生判断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是电路发生了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出现了难度,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挑战,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打开真理大门的前奏,该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有的小组提出可能接触不良或是电池没电,有的小组提出灯泡坏了,有的小组提出电流表坏了,还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导线断了。小组内,组组之间共同探讨,每组派出组员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各抒己见,方法纷呈,导线,电流表,电压表都运用到了故障分析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这位教师在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上无疑是成功的。

3、当进行的实验出现疑点或跟原有的认知发生碰撞时,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欧姆定律的应用”市级公开课,这节课主要是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前期成功的测量了定植电阻的阻值,并得到了电压和电流的正比图像,接下来测量小灯泡的阻值,学生觉得很奇怪,这不是跟定值电阻一样吗?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发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现实验数据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描绘的电压与电流的图像也不是成正比,学生产生了困惑。这位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学生茅塞顿开。

密码六: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法宝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更需要学生的认同,教学设计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他们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这就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地步,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案例:在一次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几位教师就“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进行赛课,这里截取几个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1:在处理温度计的原理这个环节上,其中一位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组有温度计和热水,每组学生通过合作,将温度计液体泡浸没在热水中看到毛细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上升,当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时,看到毛细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下降,从而通过讨论得出温度计的原理。

片段2:同样是处理温度计的原理这个环节,另一位教师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布置每组学生利用空墨水瓶,吸管,红墨水做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将简易温度计的墨水瓶浸没在热水中看到吸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上升,当把简易温度计的墨水瓶从热水中拿出时看到吸管中的液体液面在下降,从而也得到了温度计的原理。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从学生的反馈中来看,学生更喜欢片段2的教学设计,他们有了更多合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小组合作更为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物理课堂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 的,探索如何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如何让课堂更为有效的一种尝试,本人力求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尽微薄之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定会开展的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成为有效物理课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2、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3、李勇《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物理教学探讨 2009,7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2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同时也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 但是在起始阶段我们也曾走入误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时机不当, 事倍功半。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 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 造成事倍功半。

2.合作目标不明确, 流于形式。在课堂中, 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并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就立即让学生讨论, 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 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 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 实际上“活而无效”。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合作无序, 学生参与不足。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 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 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大家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热烈, 整个课堂闹哄哄。而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造成了“优秀学生讲, 学困生听”的局面, 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弊端。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 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权, 起着支配的作用, 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 不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 表现得冷淡、麻木, 直至自我放弃。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 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4.没有自主学习, 合作深度不够。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让学生讨论, 学生感到措手不及。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 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 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5.合作时间不足, 挫伤合作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 没等二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 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尤其是差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会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6.教师不能有效指导, 学生合作失去掌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 不指导、不掌控学生的交往活动, 似乎成为一个局外人, 导致形成“放羊式”教学。

7.评价不能画龙点睛, 缺乏对学生的肯定。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 最后达成共识。所以在评价时会给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或小组予以肯定, 而往往忽视了那些不太完美的结论, 使他们有一种挫败感, 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 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们的措施是:

1.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活动,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以增强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明确的方向。例如:两人各用20N的力拉一弹簧测力计, 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同学们回答出0 N、40N、20N等几种答案。我就让学生再加两个弹簧测力计试一试, 结果就自然出来了。

2.加强合作学习中的组织管理。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小组成员间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一般为6人, 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使各小组都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水平均等的小组。 (2)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要让学生讨论学习, 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 以事实为据, 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因此, 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比如, 我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 先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 然后告诉学生,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 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我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3.学生先独立再合作, 合作时间要充足。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验观察及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并根据问题设置好学生合作的时间, 使每个小组都能真正地进行合作学习。

4.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合作。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 把学生置于矛盾中, 诱导他们去思考问题, 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课时, 为了说明物体的悬浮条件, 我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课堂演示, 先把空小瓶放入水中, 小瓶会漂浮在水面, 再将小瓶灌满水放入水中, 小瓶会不断下沉直至沉底。我将悬浮状态留给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 合作学习, 就会联想到调节小瓶内的水量, 或者在盛水杯中加一点盐等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物理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以增强合作意识。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采用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方式, 一般以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教师的评价也要能促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 激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兴趣, 使学生乐于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合作技能, 热爱合作学习。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训练培养。我们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倡导的一种新学习模式, 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效率不高, 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制定有效的策略,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篇3

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尝试了多种方式的教学,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合作的方式与时效性还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多元概念;重要作用;完美契机;实施模式

【正 文】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很多老师都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想法设法的提高教学效率,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以往的教转变成学生主动去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别原因,导致合作学习的效果发挥得不是很好,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课改同行的经验及本组教师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合作学习多元概念

合作学习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是这样定位合作学习的: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组合,以小组共同合作、共同研究、共同经历为特征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分为以下几类: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全员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重要作用

(1)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个小组就是班级的一个缩影。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2)更多平台,尽情展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3)师生平等,多元评价。上课时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完美契机

1、思考困难时。现在课堂改革,崇尚生本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只是配角。但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考虑问题不很全面。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他们成为一个团队,相互补充相互讨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出现一些教学难点的时候,学生思考困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比教师反复说教效果更好。记得在教学《阿基米德定律》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所以,采用分组教学。首先让学生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然后验证猜想,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互助小组归纳结论。在猜想与实验验证之间,真正发挥了物理互助小组学习的功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率很高。我想,这节课是物理中的一个难点,仅凭学生的个人能力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2、任务繁重时。物理课,仅仅靠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会经常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高效。在学习《杠杆》一节时,我事先安排各小组多方面搜集杠杆的信息,以获得最佳的小组合作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表演,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3、方法多样时。条条大路通罗马。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当同一个实验有多种方法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记得在学习《电路》一节。有一组串联的彩灯,当闭合开关后灯都不亮,已知其中1盏灯的灯丝烧断,请大家判断是哪盏灯坏了?所需器材自选。若是注意演示,就会浪费太多时间。我采用小组合作,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多种方法。当然提出的方法中有可行的,也有不可行的,经过大家的讨论把不可行的分别排除。学生在讨论中,更加自信,也展示了自己。

四、合作学习实施模式

关于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模式,可以采取如下几个阶段进行实施:

1.小组成员建设。每个班级的组合都是多样的:有男生和女生,有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有外向型的和内向型的学生,有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在分组的时候,就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简而言之,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班级的缩影。我采用的是4人一组。我觉得4人组成的小组最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并且采用组长轮换担当的方式,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锻炼。

2.成员明确责任。班级一共8个小组,每个小组内4人,根据各自的差异,承担不同的角色:学习组长、纪律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责任到人,按照魏书生的理念:人人都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成员细化任务。以学习组长为中心,分工要细致。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小组内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比如,分工上插电的谁负责;连线的谁负责;拿器材的谁负责。合作上,整个电路到底该如何连接,哪个连哪个,就需要集体的智慧了。不能每个人都在连线,整齐地大家都在做同一种事,既费力又费时,一团乱。

4、课堂小测环节。及时的课堂小测是评价小组合作和检验学习效益的手段。回过头来,看看电路那个实验,一是看是否灯亮,二是看连接是否完全正确。对于做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我们要进行奖励。并让他们进行成功经验交流,增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这样学生们为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5、过程严格监督。在每一次物理实验课中,我们都要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讲解或演示实验,并且在学生基本弄懂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我们在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还要随时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和阻止学生操作中不当的地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第一,是永远要牢记的。

6、反馈评价及时。有反馈评价,才能有进步。反馈要做到及时。在评价阶段,每个合作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纠错。教师也要及时参与,应注意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评价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每一个实验设计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鼓励的掌声。极大鼓舞了学生的热情,给予了他们合作的信心。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4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师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被纳入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举例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运用,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26-01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使生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1]。另一方面,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适当地指导,提供思路,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平衡独立与合作学习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最后,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2]。

此外,教师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合作学习优势互补[3]。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节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生物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学生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精选合作学习任务,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5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认识还欠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虽有各自的小组,但小组编排不科学,小组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合作时没有明确的任务,问题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使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二、研究目标

为了改变化学学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让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三.研究的过程

1.通过调查了解,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2.深入课堂,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的有效合作、组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研究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4.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四.达到的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3.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探索初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如何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 篇6

李军

在近几年的初中物理课模教学改革实践中,本人做为其中一位参与者、学习者、实践者,经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实践、内化,从中悟到一些方法与思路,今天就此机会和各位同行一起来探究: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电磁感应现象》这节课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看着实验器材不知所措。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表现踊跃。

【观察分析】

上述案例中反映了合作学习中一些假合作问题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在这节课里,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对合作学习并不十分了解,加上茫然无处借鉴,于是我们便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又是小组合作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动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所谓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学习活动中去。

●分工不明确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但这位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时任务完成,而较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则更少过问。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上述这种状态:忙的瞎忙,闲的很闲,闹的很闹。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并且受传统评价观影响,老师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缺乏与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索的体验,只对合作学习的结果做评价。这样,教师就很难认识到目标定位、任务分工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合作学习,才能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以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意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了对问题思考的权利,导致他们只有静观坐听的份,成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掩盖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因此这样的合作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不深入或深入得不充分,不总结评价或总结评价不到位。

由于教师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主题,使学生在下面讨论时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情,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如果教师不深入或深入得不充分,势必影响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或总结评价不到位,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教师不清楚,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

【行动策略】

怎样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问题适宜分组合作学习?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下面我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为例来加以说明。课前我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9至P111,然后独立完成《顶尖课课练》P91的“要点提示”(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实验步骤掌握程度)。针对这部分内容,课前我就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提出了三组问题,上课时我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答案交流,小组长检查成员完成情况并汇报。

第一组问题:①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②从计算公式出发,你可发现要测量小灯光的电功率,便要测出小灯泡在实际电路中的什么物理量,相应地需要什么物理测量仪器?③结合前面①②问题,你所在小组设计出的“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电路图是什么?(提示:可联想“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

【设计意图】:

问题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实验活动开展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活动效度。所以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以提高实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本环节的这个问题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把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相互交换心得,发表见解,使同学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治学作风。而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讨论中搜集普遍性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然后请各小组将本组设计测量电功率的电路图进行展示,各组讨论后选优化方案。

第二组问题:①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②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我们要求测三次电阻值,和这个实验中的测三次电功率的目的一样吗?能否依据三次测量数据计算小灯泡的平均功率,为什么? ③讨论一下,利用本实验测得的数据还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哪个物理量?

【设计意图】:

问题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为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设计的问题,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引向本质。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往往考虑问题不很全面,一旦他们协同作战,相互补充相互讨论,能达到事半功倍1+1>2的效果。尤其出现一些教学难点的时候,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比教师反复说教效果更好。本环节中的这三个问题是把学生前面已学过知识和今天实验所得结论做进一步地深入对比。这样学生讨论起来,就能充分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促进最近学习发展区的成长,讨论

起来也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针对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合作学习。但不是一有问题就要小组讨论,对于答案相对较简单、固定的就没有必要,这样会让讨论流于形式,且浪费课堂时间。

第三组问题:①你在实验中遇到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请各实验小组再回忆整理一下。②本实验的设计思路及实验过程,你所在小组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实验结束时,回顾交流实验所得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这些都成为学生实验的附加值,成为知识的新增长点。这种问题也是历来考试命题者出题的主要来源点。因此老师们千万不可轻率地放弃这一环节。如本实验结束时,请各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既能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各小组又能相互补充,取得1+1﹥2的效果,还可以体现实验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通过上面案例我想试图说明的是,物理实验的小组合作学习,跟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实验问题的设计应是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说,如第一组问题①②;稍难或综合的实验问题的设计应有所启发,有所联系,由旧串新、引发思考,让学生会说一说,如第一组问题③;面对实验时产生的新现象,教师应发挥本人教学智慧,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区分与辨析一些混淆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引起学生思考与交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7

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 应该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便可以很好的达到以上的教学要求, 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呢?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明确组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是小组, 因此,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任务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性条件, 一般情况下, 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 这样, 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也更加可以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分组则需要严格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综合考虑学生的品质、性格、能力等因素, 每一个小组都需要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 这样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中等生能够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施展。

二、营造出合作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只有创设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能够畅所欲言, 保持对历史的趣味感与好奇心。

此外,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代的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 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 因此, 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并帮助他们逐渐的掌握沟通、交流与协作技巧, 将个人竞争转为小组竞争,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小学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紧贴教材、教学过程、学生能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 要想有效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抓住其中的重点与难点,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 在《夏商西周的更迭》这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出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 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 通过小组的讨论,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班级聚集力。

此外, 为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出发点, 提出一个趣味性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与讨论过程之中。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 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但是却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也有着一些叛逆心理, 为了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合作兴趣, 就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例如, 讲述小故事、填充唐诗拉力赛、诵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 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参与竞争的意识, 也可以将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此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的融入其中, 在讲述教学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为学生营造出视听的双重感受,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控与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也不能忽视,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起到激发者、知道者、监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 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为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该定期为组长举行培训与指导, 让他们明确任务的分配方式, 小组管理方式等等。对于一些不积极的学生, 应该加强沟通, 了解他们不配合教学的原因, 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同时,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单纯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也需要放下身段, 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仔细的倾听, 在第一时间发现讨论中的问题与困难, 予以学生相应的帮助, 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升华。此外, 还要加强对小学合作学习过程的考核,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制度, 将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的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用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 给与学生适时的表扬, 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总而言之, 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出学生自主思考、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问题意识与团队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加强师生之间的配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敏华.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6)

[2]廖明全.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数字化用户, 2013 (10)

[3]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7)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此,笔者尝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建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期提高学生成绩。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合理规划,组建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对于学生来说,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物理学科来讲,物理老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在物理学科学习能力的高低不同,知识获取途径不同、性别不同、体态高度等进行分组,同时兼顾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确保小组合作竞争的公平性。笔者在认真分析刚接手一个多月的八年级(7)班学生情况后,以4人一组,分配学习程度高1人(组长)、中2人、低1人,让学生总体水平应该接近,以期让同组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新组建的物理合作学习小组中,本人积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并根据分工给以要求:组长负责小组讨论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提醒、检查员主抓反馈、发言人重在总结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换,使之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把物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创设讨论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主渠道。

二、合理安排,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自主探究,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展示的机会。作为物理老师,则必须在备课时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确定的内容转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化的小组学习任务。如,在教学“天平的使用”时,本人结合我县提出的导学模式,在“先学”环节上,给每小组分发两架天平和两盒金属块并布置学习任务:如何调节天平水平平衡?测量时如何添加砝码(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何时才需移动游码?如何记录测量结果?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难点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讨论交流才能解决。教师要学会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客观现实进行教学设计的选择,对于是否进行合作交流要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相关因素”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擦湿一块,问学生可采用哪些方法让水尽快变干?(不能用干布擦干)。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激烈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积累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千万不要过于简单。

三、合理构建,生成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个体的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老师评。各小组的学习组长要在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结束后进行简要点评,适当进行鼓励。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性引入激励评价机制,如,评选最佳小组、最佳小组发言人、最佳合作团队、最佳补充奖等形式,激励所有小组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必须有主要依据。如,答题特别完整的小组10分,相对完整的小组9分。每周累计各组积分,周末评出“优胜小组”,该组成员都可以在班级报评比栏中贴一颗“红五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做一个有心人,在探索过程中时刻学习、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学科教学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杨迎春.扬课改风帆 促学校发展.基础教育参考,2013(01).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东山县石斋中学)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9

常德市第四中学 李彬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得到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认可并广为运用。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组际竞争、表演展示等策略,提高小组合作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美术;小组合作;策略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以个人或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为目的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改中得到普遍认可并广为运用,使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在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组际竞争、表演展示等多种策略,能极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实效。

一、任务驱动策略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时,包括了标志、吉祥物、奖牌的设计制作,在这一环节要求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只有创设与学生学习主题相一致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真实感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进行探究。最终让学生学到的新知识,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首先在班级建设中,我将设计完全融入班级文化之中,在课程教学中,每一次课都模拟手绘公司情境,将学生按不同部门进行分组,分别为:生产部、设计部、后勤保障部、人事部几大部门,每一部门都有主管,教师身份则是总经理,模拟公司运作,,确定任务环节,这一环节要求教室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授课中我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及内容进行设计任务,在手绘实训课中,设计夏季运动会手绘文化衫、文化帽订货会20件样品、以“绚丽”为题设计一组手绘衣帽等任务。将书本上理论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来设计任务,激发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并且每一次任务都要在下课之前由各部门主管进行成果反馈。,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多向互动交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习,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探究策略

分组合作学习指把学生从班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情况、性格特点、交往意愿、言语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守纪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来合理分组,使之组成一个在组内异质且又相互依赖的功能团体,每个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合作学习。分组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理分工是一节课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虚设,也白白耗费了一节宝贵的四十分钟时间。所以课前帮助学生分好工十分重要。合理分工有一个过程,刚开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分工,然后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合理分组,注意每组搭配学习能力、脾气性格不同的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个性差异、能力特点入手,分层建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组内组员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目标,才算小组成功完成任务,这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指出: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其用意在于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平台。共同的任务与合理的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首先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都关系到小组能否高效地完成本组的任务。其次,是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互补互学,互帮互助。例如:《美术是创造性劳动》一课中,课前需要查阅资料,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有的学生家里没电脑,这样就可把有电脑的与无电脑的同学搭配在一组,有利于课前同学之间的资料交流;还可以小组内的各人收集不同资料、信息互相讨论理解。再如我们在学习《刻印的乐趣》一课时,同学带来了胡萝卜、土豆、白萝卜、地瓜、红薯等等,这样的课就需要组长课前根据同学们带来的材料分组学习了,分组中还要照顾哪些没带材料来的同学共同学习,也解决了一节课中总有没带材料来的个别同学。同时也培养了相互帮助能力。合作学习不同于独立学习之处就在于互助和支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我们很容易发现哪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围桌而坐,难免有那么几个学生不自觉,混在里面似在讨论,其实是在讲闲话、开小差,而分组合作的时候我们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小组。这时候,每个小组长就成了一名 “小老师”,针对上述现象,组长就应该履行起自己的职责,制止“开小差”,带领着组员进行小组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正常开展。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心灵手巧”的同学可以帮助“笨手笨脚”的同学。谁做的不好,大家及时提意见和商量解决办法。例如:教师在选择好“泥塑创作”这一有效合作切入点后,不进行详细的讲解,细致的分析,只是放手大胆让学生合作探索、讨论,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多、越复杂,更使他们感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讨论创作主题的时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来自同伴的互助和支持比老师的提示更有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这种互助和支持的作用。“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小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完成的作品不仅凝聚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而且体现了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引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生机。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最终实现有效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努力实践,大胆试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创设出更为有效、符合学生实际的合作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三、组际竞争策略

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例如在教学第七册《材料妙用》时,课前让各小组收集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妙用再创作。由于引入组际竞争,各小组大胆想象、积极创作,制成泡塑假山、酒瓶盆景、塑料插花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比个人的作品来得更丰富、更有趣、更有价值。组际竞争激励机制还能激发各小组创先争优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动力,是构建优质课堂、形成良好学风的好方法。课程结束前,教师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前三名的小组在设计好的评比栏上加一面荣誉勋章,到学期结束前汇总一次,对前三名小组成员给予奖励书、画用品。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绘画作品注意画面的构图饱满,上色形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装饰的安排等等艺术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竞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尊心、成就感,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学风,将潜在动机转化为学习动力。因此,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催化剂。小组合作学习内部重合作,但外部重竞争。教学中引入组际竞争机制,通过集体表决、小组评议等方式,从各小组中评出若干积极合作、作品优秀的先进小组,并为先进小组授予小红旗,一个学期后再评出最佳合作团队奖和最优秀小组长奖,并对先进小组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各小组为集体荣誉,开展小组合作时往往先经过集体讨论、献谋献策,确定清晰的思路与任务,然后再集体动手完成创作。这无疑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

四、表演展示策略

每个人的劳动与创作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认可,学生尤其如此。如果让各小组合作动手制作的手工、绘画等作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演、展览,那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鞭策与激励。新课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评价建议中也指出:“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有趣的表演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合作探究欲望,充分展现集体智慧,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时间,安排各小组上台“亮相”,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各小组的构思及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校园艺术节》时,让各小组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后,可以将课堂临时布置成一个小型剧场,安排几分钟时间,编排一个有趣的展演,让各小组带上各自制成的面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现场表演。展演时间不长,却能升华课堂,学生往往能够在这个生动有趣的游戏环节中获得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并且终身难忘。教师还要注意将写有小组成员名字的优秀作品收集,安排一个日期举办优秀作品展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一个展厅或画廊长久地展示这些优秀作品,让学生产生向上的学习动力。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课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破译“初中物理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密码 篇10

婺源县教研室 江新华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之一的合作学习,已逐渐被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引入英语课堂。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给英语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让广大师生获益匪浅。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交际与审美能力;与此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

美国教育界名士乔依斯和韦尔在《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教学设施等组成的环境”。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1、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所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原有基础提出来。其次,学习方法自我选择。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的自由选择空间。第三、学习过程自我调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第四、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改变传统教学中复习巩固大多是教师简单复述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做法,把学习结果反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述所学句型。这种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学生应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3、探究学习的条件。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要有探究的欲望,探究要有问题空间,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例如,探究学习既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他主的,既可能是个体探究,也可能是合作探究。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二、慎重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

1、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但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既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困难的、性

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可以采用按座位就近组合或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每组4—6人为宜。每周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广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小组中活动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而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的,人人机会均等。教师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学生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以便更好地合作完成任务。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3、明确任务: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相对个别学习,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也有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提出记几个词汇或朗读一段文章这样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教师必须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以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为例,笔者把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make a survey 这一任务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完成表格: People Age Birthday _______’s father_______’s mother_______’s brother_______’s sister„„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表格的信息,共同完成本组的汇报内容,最后让本组本周的汇报员代表该组向全班进行发言。因为,该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小组合作,实践证明,这样的小组合作有真实的意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用心照顾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这里所说的“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即学习困难生。学习困难生跟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想法,也希望别人能聆听他们的见解。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学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除了关注学优生的成长之外,也要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笔者把帮助学困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笔者发现性格内向的学困生John不大愿意跟组内成员交流与合作,经细心观察,发现该生与别组的Mike同学相处非常融洽,为了不影响该生与其他同学的交往,笔者借调整组员的机会,把他安排在热心而且具有一定耐心的Mike 那组,并私底下要求Mike以“一帮一”的形式帮助John。自此,该生的笑容灿烂了,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高涨了,成绩也慢慢地进步了。在小组活动中,笔者还特别要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能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尤其让学习困难生能有所表现。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评价方面也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如:特意设置“最佳突破奖”来鼓励那些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困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营造宽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乃成功之母”,从而增强合作学习的乐趣。

另外,教师还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成效。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以评价促发展,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应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否则,在评价过程中将极易挫伤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恰当地点拨学生的“盲点”;要根据合作内容上的差异,改变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上一篇:课程学后感下一篇:二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