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2024-08-22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精选15篇)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篇1

——《青春派》影评

我推荐的这部电影《青春派》是在今年暑假八月份上映的,由刘杰导演的小成本影片,叫好却不叫座。但我仍坚持想要分享这部影片,毕竟票房不代表全部,一部影片真正的价值往往不能单纯的从票房角度去衡量。

这部影片没有如云的大腕支持,没有华丽的布景和后期制作,没有大手笔的前期后期宣传,却仍能在暑期大片汹涌而来的时候留住我的脚步,依靠的正是它那真实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内涵。

青春总是热烈奔放、疯狂而又肆意的。而中国少年的青春中除了这些,还有两个不可抹去的字——高考。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名叫居然的95后小青年在16岁高考那年经历的种种考验,让他看清了自己曾经在16岁时的冲动,并坚定了未来的道路。

影片一开始便以插叙手法讲述了居然因为思念女友,半夜爬窗坠楼的事情,而那天是高考倒计时第5天。居然在别人眼中是天才一样的存在,16岁就以优秀的成绩成为高三火箭班的重点培养对象。而他的女神黄晶晶和他同班,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女生。年轻的人,总会有些许情感的萌动,伴随而来的自然是精彩的故事发生。在拍毕业照那天,居然当着所有老师和同学的面用泰戈尔的诗句对黄晶晶告白,两人在大家的注视下甜蜜离场。

可惜好景不长,班主任撒老师(人如其名,教育界的“撒旦”,学生眼中恶魔般的存在)自然是不赞同这段感情的,于是便有了“告密”后,居然的妈妈气冲冲的质问黄晶晶。居然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高考三好”家长,如果高考是考家长,她一定能拿满分。为了居然的高考,她辞去了工作,将丈夫留在了郊区老家,自己租下了学校对面的房子“陪读”,这样一位母亲在知道了孩子早恋后,怎能不生气呢?

在母亲的嘲讽下,黄晶晶对居然的懦弱很不满,自然这段刚刚萌芽的初恋就夭折了,这才有了影片开头“跳楼”那一幕。居然失魂落魄的走出高考考场,心中已经预料到等待自己的只会是高考的落榜,可惜为情所伤的他没有精力再为高考的失利难过了。

看到这里,不禁想问居然:这就是你为爱情埋单后的代价么?真的值得么?只可惜,那时的他还太年轻,不懂得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不懂得自己的“付出”为什么得不到回应。居然的颓废让妈妈着急起来,不得不拉下脸皮去请黄晶晶来家里对居然进行开导。有了黄晶晶的刺激,居然自然就重燃斗志了,他决定复读一年重新高考,考去有她在的大学。在下一届高考倒计时330天时,居然踏进了充满“全力以赴,我是超人”口号的校园。

作为撒老师班上唯一的落榜生,他在自我介绍中承认了早恋害人,但仍坚持称自己不后悔,高考的失利至少证明了他的真心。那时的他不懂,真心不该是用高考的失利去衡量的。在新班级里,他做了“害群之马”三人帮的军师,同富二代贾迪、有艺术细胞的李飞、学渣齐明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是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可爱又善良的三好学生晓凡,而晓凡也对他芳心暗许,可惜那时的少年心中仍做着关于黄晶晶的梦。

梦总是会醒的,尽管不愿接受事实,他还是知道黄晶晶和自己不可能了。居然的世界倒塌了,和朋友大打出手,对关心自己的晓凡发火,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梦碎了。很快的,他找到了合理发泄情绪的办法,以高三生身份加入了校足球队,以学习来麻痹自己。在经历如凤凰涅槃的过程中,他也曾在心中承认: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把晓凡换成故事的女主角。而影片的最后,也证明他的确是这么选择的,他同晓凡一起考进了人民大学,而不是黄晶晶的复旦大学。

喜欢这部影片,除了这些和我们的青春往事相似的情节外,更是和这些演员的真实演绎分不开。抛开这群青春洋溢的小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外,影片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这些都是撒老师的名言。居然曾说:撒老师是同学们眼中最负责的老师,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放弃我们,而在我们眼里,是不放过我们。这个角色真的是高中班主任的典型,我们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很多老师的影子。她会以反面典型来教育学生,会以新老生交流会来激励学生,会每天耳提面命的督促学生为高考拼命。看到撒老师,我就在想,学生在为高考拼命的同时,老师何尝不也是在拼命么?撒老师的行为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的,她出车祸后,没有学生去看她,而她回到班级表达了自己的失落却也说明她不后悔。影片最后,又是在毕业典礼上,居然站了出来,对着撒老师说了肺腑之言:撒老师,我们忘不了您,因为我们真的恨您······但我们也爱您!大家如雷鸣般的掌声中,撒老师眼中早已盈满泪水。

学生对老师的行为,总是有不理解的,而老师也不能对学生妥协。学生是厌恶高考的,但却不能否认高考尽管折磨却也是成长道路上必经的磨练。痛,却也深刻。在高考的压力下,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不是都能被支持的。正如居然的疯狂并不能改变现实,他必须为青春的冲动付出代价。高考的失利、女神的遗弃、复读的磨练使他焕然新生了。再次站在了高考的考场,他不再畏惧,而是懂得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毫无疑问,这场战争他赢得漂亮!

最后,我想以影片结尾提到的泰戈尔的诗句作结: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篇2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权威

雷蒙德·威廉斯在他的著作《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曾提到:“文化是人类的一整个生活方式”,即人类用自己的力量造就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一结果或过程,就是文化。而“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之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总之,是文化向他提供作为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化是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在中国,从进入幼稚园的那一刻一直到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这段时间里面,人们都处在受教育的模式当中,伴随人们成长的,还有纷繁复杂,数不胜数的考试,以及老师、校长时常挂在嘴边的升学率。还没来得及接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场域,人们就已被迫在这种规则和制度中生活,整个社会主体的文化统治着人们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但处于青春期的人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极易产生叛逆的思想。被压制的环境,被压抑的情绪以及渴求群体认同的心理趋向使得青年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体系——青年亚文化。

文化本身按照价值体系和文化权力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亚文化则是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之所以青年成为亚文化的拥护者,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内正走向成熟,正在形成自我认知和认识世界的价值体系,而这个社会是成人占据着主导地位,青年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又无从实现所造成的结果。

作为表现青年亚文化状态的重要途径——青春电影一般是指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或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在这些主要表现内容中,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日常生活的抒写显得格外瞩目和亲切。瞩目是由于不管在电影的虚拟呈现中还是在现实的真实世界里,高考都是牵动人心、令人紧张和改变命运的考试。亲切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都经历过高考,亲力亲为的经验,产生了群体认同感和群体记忆。人们乐此不疲的谈论着残酷而又充满回忆的高考,每年高考来临前,人们就开始集体缅怀和追忆。

正是在人群中有着众多的潜在观众,表现高考的电影和记录考前生活的影像才层出不穷。所有处于主导地位的权威人物在高考前的关键阶段必须自动让位于学生,这样,考前的青年学生们在迈入社会前第一次有了摆脱从属地位和“说话”的机会,这也是青年成长过程中唯一一次可能摆脱权威,表达自身的机会。但很多青少年题材的电影除了主角是青少年之外,影片故事背后总是藏着一个无形的主角。青年学生们想要达到目标,就要付出成年人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如《高考1977》《全城高考》《初恋未满》等,都隐含着一双看不见的操控之手,但《青春派》却做到了我的青春我做主,让高考的学生们成为整个故事的叙事主角,让他们的行为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电影《青春派》是文艺片导演刘杰在2013年的作品,影片中,男主角居然在高考前5天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泰戈尔的诗向自己暗恋了三年的心中“女神”黄晶晶告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楼去见黄晶晶来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时心不在焉,导致他成为全班唯一一个落榜的学生,而黄晶晶却成功考上复旦大学,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他决定复读追逐爱情。由此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在这段青春记忆里,除了居然,还有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晓凡,几个讲义气情感丰富的哥儿们,这是一群各有特色、不盲目顺从的孩子,他们创造的美好成为了每个人都向往的回忆。影片中的孩子们没有完全去挑衅权威,他们用自己温和而又不失独特性的方式在社会主导文化下向着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他们没有变成学习的机器,也不完全听命于家长和老师。在社会理性、固有的制度、家长权威、老师威信面前,在面临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高考面前,在单调而又枯燥的学习生活面前,他们自信而阳光的活着。青春就是这样,在烦恼和明媚中充满信心的成长着。

影片用看似调侃的叙述口吻把那些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情感、友谊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使得电影与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家长、老师产生了互动,在现有的体制和官方价值观的左右下,《青春派》走入了许多人的内心,唤起了人们心中不同程度的共鸣。再加上几个学生演员青涩而率真,不失青春朝气的本色演出,文艺女星秦海璐一改往日文艺气质,在剧中扮演麻辣班主任等原因,使得这部电影在业界和市场评价都非常高。

电影看起来像是一大群人在上演着的故事,究其根本,不难发现所有的故事、人物、情节都是围绕男主角——高三备考生居然展开的。居然家境一般,无钱,无权,无势,是社会渺小的存在,却正面临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高考,母亲为了让他安心备考,辞去工作在学校周围租房子陪他,他父亲则一人住在郊区的家中。这样的设定,其实是无数社会高考陪读现象的缩影,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生活的重心和中心就是孩子的高考,即使家庭中两性关系失衡也在所不惜。

主流文化价值观下追求上线率的量化要求,在产生强制性压力的同时,也在检验着青年学生们的内心承受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居然、周强、齐明智(电影里主要表现的人物),他们都是家境一般,甚至是家境贫寒(像周强),无权无势的孩子。在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公平的高考面前,他们本应都应该努力奋斗,心无旁骛。可实际上,居然复读期间,仍念念不忘他的女神黄晶晶,他的初始奋斗目标也是为了能和她在一起,期间,由于感情遭遇挫折,居然曾一度自暴自弃,萎靡不振过。后由于父母的情感危机,他开始正视自己将要面临的人生抉择。青春年少的他反抗过老师权威——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向他的女神告白;他反抗过家长权威——当母亲阻挠他见黄晶晶时,他从自家楼上爬下去找她,不小心摔折了尾巴骨;他反抗制度权威——第一年高考时,他的所有试卷几乎是空白。影片从一开始就塑造出一个用自己方式去反抗主流文化的高三学生,所以在日后的复读中,他才会帮贾迪(居然复读时的同学,富二代)和齐明智出主意追女生。他才会在同学们都争分夺秒学习的时候,因为感情不顺而黯然神伤,消极倦怠。他才会成为班级“团伙”(居然、贾迪、李飞、齐明智、小雷)里面的主导者,不过,他也会利用自己特殊时期的说话身份,打破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也是一个胆小者,在周强被网吧混混打时(成人礼结束后,他们在网吧上网),他和贾迪、李飞他们没有出手相助,但他们事后又把那几个混混打了一顿,可毕竟他还是孩子,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他温和的反抗着成人世界的权威,却不盲目保持反抗姿态,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对自己的青春和未来负责。

周强这一形象的刻画,真实而不夸张,他是亿万家庭贫寒的弱势群体的代表,幸运的是,他正高三,考上一个好大学,便可改变命运。所以他才会格外刻苦:在舍友都准备睡觉时,他还在床上夜读;在居然夜里给黄晶晶打电话时,他还在洗水池旁,借着灯光看书;在大家赖床不起时,他早已在教室晨读。他展现给观众的是不奋斗不青春的誓言,也表现出当下社会上众多贫寒学子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迫切希望。但毕竟是叛逆期,他和舍友(居然、齐明智、贾迪、李飞、小雷)拍了纪念高三的半裸照;在成人礼结束后,他和他们一起去了网吧打游戏;在网吧遇到混混搜身劫钱时,他和那几个混混厮打起来。这看似不是他这种好学生的行为,正是青春叛逆的写照,只是周强的叛逆并不明显,他以一种隐忍的方式为自己的青春言说,在制度和地位的双重压力下,他选择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来释放被压抑已久的心。

社会上流行高富帅,而贾迪却称自己是“屌富帅”,他一直喜欢着品学兼优,长相一般的小凡,他爸很有钱,能让他直接去美国读书。与其他人比起来,他貌似幸福许多,至少,他不必参加高考,不必那么辛苦读书。但就是这样让人万般羡慕的他,也有着富二代的苦恼,他爸又找了比他大四岁的后妈,这使得他和他妈妈的处境十分尴尬。在他身上,富二代特有的阔绰和优越感表现的比较明显,但他却不是有意为之,来炫耀自己家的钱财。与社会上炫富为豪的富二代相比,他的身上更多的是不谙世事的纯净。外表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他,有着一颗柔软的内心。他与舍友的友好相处,为朋友出钱的仗义,以及喜欢小凡的那种执着劲,呈现出一个青春期少年的纯真和青涩。他家有钱到使他摆脱了中国式教育制度的捆绑,这讽刺的折射出,看似不可变化的理性制度,在金钱面前显得有些羸弱。但正是由于贾迪摆脱了高考的束缚,使得他丢失了在青少年时期可能掌握说话权的机会和言说的主动权,在钱财上的依赖家长,使得他的生存姿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将会是附属的形式。

影片中,撒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齐明智时说到:“你有人家李飞可爱吗?他爸什么级别你知道吗?”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两个信息:1、李飞作为一个男生很可爱,这说明他极易是个伪娘;2、他爸什么级别这句反问传递给我们的是,李飞绝对是“官二代”。李飞作为伪娘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制造喜剧的功能,他不仅是伪娘,还是“官二代”,这和贾迪一样有着很明显的当下性。李飞个性开朗,嗲声嗲气,说话行事都特别像女生。作为思想开放的一代年轻人,他背后表明的是这个时代青年人在价值观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非常有时代特点。而小雷作为一个有背景和靠山(他们家都是中石化的)的学生,也承载着与社会当下性相联系的功能,中石化是国企加垄断集团,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当高,撒老师这一句便点出社会上存在的诟病与事实。而小雷在之后的剧情中和伙伴们一起淋冷水,喊出“去他的中石化”便是他追求独立,反叛心理的最直白的表达。

时刻影响着青年学生们亚文化生态的是相对来说处于主导地位的成人世界,在影片中具体缩影为居然的母亲,麻辣女班主任撒老师以及片中与孩子们出现过对抗的教导老师。现实世界中的他们,拥有“说话”的绝对权威,对青年来说,是强势的存在,同时,也掌控着孩子的一切。但就是这样支使一切的强者姿态和缺乏和孩子们的沟通,使得他们代表着的主流文化与青年学生所处的亚文化不断发生摩擦,而他们的主导地位,也常常遭到孩子们的挑衅。

居然妈妈与无数个陪读妈妈一样,辞掉工作,在学校周围租房陪居然度过高考这一人生关卡。我们无法否认她们对孩子的关心,但初开始的她一直都是绝对权威的化身,除了武断的阻挠了居然和黄晶晶之间的恋爱外,还是家里一切事情的裁决者,居然和自己的父亲始终是顺从的姿态。但从家庭两性关系失衡开始,居然妈妈主导者的地位便开始动摇。居然给父亲支招,缓和了父母之间出现的隔阂,同时,又让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增加了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虽然同样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居然处理自己感情时却失败了。这反映出青年男主角既成熟又青涩的一面,也体现了当下90后青年倾向独立与早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班主任撒老师在班级这样一个小群落里,也拥有者绝对权威的地位,她理智地告诉同学“不拼爹不拼钱,唯有拼分才能赢得自己的人生”,她深知高考对于这帮孩子的意义,对于多考一分,压倒万人的严峻形势,她不停的鞭策着学生学习,也不断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高考残酷,压抑人心,但它又不得不存在,对大部分青年来说,只有高考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撒老师麻辣严厉,学生们表面上不喜欢她,排斥她,但学生们的反抗和逆反在这样的人物面前是没有效果和被制服的,而学生们的成绩是不断提高着的,在高考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心里一定程度上是接受或者依赖这样的麻辣老师的。但观影时,不难发现,麻辣老师背后也有着温柔的一面,她内心对居然有愧疚之感,是她告知居然妈妈居然恋爱的事情,然后导致了居然的高考失利,所以她才会费尽周折将居然调到她所负责的班级。在责罚齐明智、李飞做值日时,她转身的瞬间露出了宽慰的笑容,孩子们的大胆、李飞的和盘托出,使她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稚嫩与无邪。她陪着学生学习到深夜,告诫他们“累死一个,幸福一家”,她小腿骨折未愈,拄拐站在讲台上陪学生一起度过最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她在居然“告白”时,流下欣慰的泪水。很多时候的她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用积极应对的方式,和居然他们一起成为了高考制度下的无奈追梦者。

与撒老师一起充当着主导者角色的还有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巡视老师和教导老师。在撒老师举办的新老生见面会结束后,居然和黄晶晶在校园内聊天途中,巡视老师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她命令同学回到教室(已开始上课),后又责问黄晶晶为何不穿校服,黄晶晶莞尔一笑说到“老师,我已经毕业了”。简单的话语,直接倾覆了巡视老师的权威形象,老师的权威只能对在校生施加,这表现出学校、老师权威的局限性。除此外,居然帮贾迪追小凡,在教学楼下摆满蜡烛,写着告白的心声时,被教导老师发现,逃跑时,鲜花落在了教导老师手中,下课后赶来看深情告白的学生们看到教导老师拿着鲜花,都哄堂大笑起来。这样的巧合和误会,在变相地揶揄教务长的权威性。在青年的懵懂爱情不被成年人认可,被置于边缘地位时,这二者所代表的文化之间必定会发生摩擦与碰撞,在成年人看来,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学生们逆反,“不务正业”,在高考来临前,需要将这种少年情怀扼杀于萌芽状态,但在青年学生们看来,这简单的感情流露都要受到限制和训斥,他们希冀为自己言说的权利一次次的被压制。

《青春派》:青春甜点 篇3

对于内地青少年来说,高考的话题无论如何都能戳中人们心窝,而影片对于高考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同感。恰恰在这方面,影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却难以找到一个能够在现实中让各方面信服的落点。居然一开始作为一个高考叛逆者形象出现,青春的冲动和高考这一行为背后所潜藏的成人世界逻辑的冲突,是性情和利害之争,也是一部青春片能否真正洞彻心扉的关键所在。两次“泰戈尔说过”的前后对应,貌似很工整,从居然那种孩子气的浪漫过渡到对撒老师“既恨又爱”的表达,勾连起成长的心路历程,但仔细推敲下,那些转变的节点并不是那么牢靠。

转变的直接因素自然是居然在一厢情愿的爱情关系中被抛弃,为此影片用了一大组蒙太奇来表现他的失恋症候——在社团的排练场上痛哭或哀嚎、在飞奔的足球上发泄愤懑,自然也难免地让他无缘无故地和潜在的情敌拳脚相向……其余的,便是由于高考而带来的人物周边关系的变化。在成长的分岔路口,有富二代无所事事的陪读,也有寒窗学子挑灯夜战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拼搏,这些个体性的选择,并不足以促发居然做出心态上的巨大转变。而且这些人物被集中于一个宿舍之中,又没有充分的篇幅去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多少显得脸谱化。居然父母之间若有似无的婚姻危机,也更像是为居然的转变精心编排的一出戏,而缺少更多真正心灵上的沟通与争辩。影片刻画最成功的角色无疑是秦海璐饰演的撒老师,笔墨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这对秦海璐来说毫无难度,她那些关于“拼爹不成还不拼自己”的话语如若发生在现实中想必要遭受更大的争议。

据说影片是一个命题作文。为了真实呈现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导演刘杰曾经在北京某所重点中学蹲点数月,这一举动自然受益匪浅。至少影片中没有以往那种好学生与坏学生之间的截然分野,那些耍宝的举动、鬼马的语言,都在尝试拉近与当下中学生的距离,但有些东西注定很难改变,人到中年的心态仍然会在不期之间流露出来。青春片绝非自传片,但必然需要超乎其他类型的自我情感代入,即便卯足了劲儿想要以平视的姿态去描摹当下的校园生活,但是否发自内心,一望便知。对于刘杰来说,他已经极尽努力想要将一部命题作文拍得尽可能生猛一些,但用过了劲儿反倒浮夸。电影和青春一样,都不需要矫饰。

电影《青春派》观后有感 篇4

不是电影拍得有多感人,不是表演有多到位,可是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掉下了泪

我想我哭,是因为这个题材与高考有关

没有人永远经历高考,但总有人正在经历高考

因为明白它对大多数人有多重要,对大多数家庭有多重要,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实实在在为了它玩命疯狂拼尽全力过,所以即使过去了整整一年多,但是还是容易被这个话题牵扯出万多感慨以及一地的鸡皮疙瘩

那些与高考有关的回忆,是成绩是排名是时间是奋斗是一切是丧心病狂

不疯魔 不成活

之所以久久放不下,是曾经太认真的缘故吧

其实很怀念那段时光,不只只是成绩排名倒计时,还有充斥着希望正能量革命友谊以及暧昧情愫的空气,以及那个时候简简单单的自己

高考还会继续,它还会充斥在每一个学生的回忆里,并留下完全不同的形状。。。

青春派高考励志语录 篇5

2、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

5、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发卷子!

9、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10、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11、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上万人!懂吗!!

12、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13、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青春派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篇6

准确地说,电影《青春派》虽以“青春”为名,却仅仅是将视线投向主人公的两次高考,这种乍看起来的“文不对题”很容易被人当作把柄说道一番,但是,当电影结束于侯孝贤先生在黑板上画的那个气定神闲的圆圈之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被他打动了。

《青春派》击中人心的方式简单有效,它用收集我们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迹的方式引发共鸣,努力证明自己才是与绝大多数人的“青春”有关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点映这部电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来自六七年前的旧事横冲直撞,直坠我心:比如在最后一科的试卷上小心翼翼写下当时自己偷偷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的后两个字,勉励自己坚持熬过高考结束前最后半个小时。因此,我从看见电影里男主角在高考答题纸上写下“黄晶晶”三个字起,便终于开始忍不住托腮细看,再无轻慢之意。

男孩子对女孩子说“有什么不合适、我觉得挺合适”,窝在窗台打电话,在高考结束前冥思苦想该如何让自己暗恋的某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高考一结束、各自奔天涯从此同学少年都不“见”……这些现在想来如梦如幻的场景很多人必定都曾真切经历,以至于《青春派》就成了几乎可以与追忆一一参照对应的日记本,用让人倍感亲切的方式打开闸门,唤醒记忆让它破冰而出。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篇7

一、国产青春电影的表现特征

在电影史上青春电影作为剧情片一个重要的分支,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中表示青春片与观众形成了鲜明的“契约”:“所谓青春片的基本性在于表达了青春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

国产青春电影成为关注的焦点是从低成本高票房开始的。从2010年网络微电影《老男孩》, 到同年底台湾青春偶像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再到突破7亿票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后来的《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 青春电影凭借比以往更积极主动的产业意识和营销策略, 跻身于当下电影市场的主流, 引发全民集体“消费青春”的浪潮。分析国产青春电影不难发现, “相比于20世纪青春故事往往与民族和国家的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 当下的青春片的关注点主要是爱情、友情、升学、工作, 面对的最通常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 (《人民日报》) 。

(1) 诉诸单一的怀旧和感伤, 一味消费“青春”, 爱情表现过于残酷。纵观国产青春电影, 涉及的爱情最终都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爱情中总会出现“背叛”、“放弃”和“伤痛”, 甚至有网友调侃道“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不堕胎的青春就不叫青春”。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 观众却在这样的影片中感受到了这样一种爱情观:爱情必定会遭遇诸多挫折与磨难, 在名利面前爱情不堪一击, 再美的爱情最终也会败给现实。这些观点会严重影响年轻受众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现在婚恋节目如此之盛、大龄剩男剩女数量如此之庞大、青少年早恋及相关问题层出不穷, 不能不说与这些电影传达的某些价值观有联系。

(2) 消费主义时代文化商品化严重, 放肆宣扬物质至上。《小时代》中, 观众看到的是极其奢华的场景和道具, 从杯子、包包到服饰、车子, 无不向观众传递着“有钱人才有青春”的道理。影片中顾里的台词将其内在价值观精准的表现出来:“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沙, 都不用风吹, 走几步就散了”。这种将青春包装成对名牌、金钱的放肆追求和纸醉金迷的上层生活无疑非常狭隘, 只会增加年轻受众对上述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种影片对正确价值取向的描述微乎其微, 过分夸大物质追求与享受, 是电影与商业结合的后果, 更是一种病态的电影创作与营销思路。

(3) 视野局限于个体悲欢离合, 缺乏社会责任与担当。所有的国产青春电影几乎都是围绕感情展开的, 如《匆匆那年》就以方茴与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展现了5个死党15年的青春、记忆与友情。整个影片缺少与时代的砥砺和碰撞, 更像一种对现实有意无意地逃避。影片中陈寻为方茴所做的最大牺牲就是高考时主动放弃了13分的大题, 以求两人能上同一所大学。而最后方茴为了报复陈寻, 导演安排了她与一个陈寻同寝室的流氓人物上床, 这完全是在赚观众的眼泪和挑战观众的心理接收极限。但这样的电影上映后却得到了年轻受众的热捧, 很多年轻观众接受并赞同这样的“青春”。

二、“培养理论”下国产青春片电影发展方向

“培养理论”, 也称为“培养分析”, 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考察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关系的美国学者G·格伯纳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 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 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国产青春电影存在很多不足, 处于成长上升期, 必须对其身上的病灶加以诊断并监督其改正, 使其能够长期良性发展。

(1) 国产青春电影要坚守自身本分和底线。要能够反映青春阶段的情感生活、生命理想和信仰价值。青少年时期的蓬勃之气和生命活力, 以及懵懂、莽撞、狂热和非理性的成长印记, 应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青春电影应保持崇高的审美理想, 重在对年轻群体情感的安慰和人性的关怀, 注重探讨生命成长中的两难处境, 以及从过往青春中寻找生命再出发的动力和源泉, 给人面向未来的希望和力量。

(2) 国产青春电影片不能将创作和营销、艺术和商业本末倒置。现在是以年轻人为观影主体的时代, 但不代表这意味着就要一味审丑、玩乐、刺激, 创作者通过这种猎奇的心态和哗众取宠的营销策略, 降低电影作品整体质量, 来为自己和投资方赢得巨额利润, 这样的侥幸为之总有一天会黔驴技穷, 受众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影中增长经验, 到时候再讨论青春电影该走向何方已为时已晚。

(3) 国产青春电影片善于利用培养理论, 使青春电影与主流价值观完美统一。培养理论重在强调形成社会成员对该社会的“共识”, 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 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青春电影要争取在形成青少年正确价值观上多做努力, 电影创作者要有良知, 当形成荧幕时要反思“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画面, 形成这样的价值观”。

青春电影不应单纯局限于反映现实和追求暂时的商业成功, 而应当去超拔世俗审美、引领时代价值, 应为青年观众提供“正能量”的指引, 减少“负能量”的辐射, 营造绿色健康荧屏, 实现影视艺术按捺浮躁、沉淀喧嚣、引领大众的社会使命。

参考文献

[1]戴锌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酷派行动:以青春之名看护地球 篇8

2008年12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内,进行着一场精彩纷呈的环保比赛,这是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技部启动的环保推广项目——“气候酷派”(Climate Cool)绿色校园行动全国总决赛。本次比赛由中央电视台现场录播,《课堂内外》高中版作为唯一特邀平面媒体全程报道比赛内容。

在一天的时间内,20支来自不同城市的中学生队伍要将自己设计的环保方案在舞台上一一展示,同时还要参加评委提问和环保知识问答两个比赛环节。

大战“剩饭兽”、推销屋顶花园、太阳能机器人展示、环保演讲、RAP和街舞……散发着春春气息的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环保项目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既传递了环保理念,又妙趣横生。

北京八中Coolisland小队首先登场,他们的主题是“屋顶花园能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几位同学扮演科研人员,通过演示证明屋顶绿化具有调节温度和吸收二氧化碳等作用,并向另一位扮演房产公司老总的同学推广这个项目。可惜的是,他们用3D精心制作的虚拟花园视频未能顺利播放出来,之后在休息时间,心有不甘的Coolisland小队又向评委和观众重新展示了一遍。

广州旅游商贸职业学校的环保365小队给大家印象最为深刻,一位美眉为了表演穿着用报纸制作的碎条状衣服,化装成恐怖的“剩饭兽”——专门吸收剩饭菜排放的甲烷。为了消灭这只怪兽,他们向学校申请实行按量取食,以减少剩饭菜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省粮食。这个创意优秀的节目最后获得了三等奖。

下午出场的成都七中建筑能耗调查小队则是另外一道风景,三位眉清目秀的帅哥穿着笔挺的西装,说话温文尔雅,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绅士风度。他们的项目和“5·12”大地震相关,他们说服本校在重建地震中被损毁的老教学楼时,采用空心砖、复合板等环保材料。良好的台风让他们最终获得二等奖。

重庆万州二中透明心愿小组是唯一一支初中生队伍,年龄最小,然而他们并不怯场,大喊着“环保,袋袋相传”的口号上台。他们展示了活动期间,通过设计LOGO、T恤、时装等方式,向同学、家长、社区居民等宣传减少使用塑料袋。透明心愿小组将最佳创意奖收归囊中。

最终夺魁的是北京八中的S.E.E.D小组,其研究主题是太阳能。他们不但对太阳能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有着优秀的技术,S.E.E.D小组制作了太阳能实验住宅模型,以及让全场惊叹的太阳能感光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迅速识别到光源并自动跟踪。凭借中场出色的技术和创意,他们获得了一等奖,以及五千元奖金。

比赛精彩纷呈,休息也非常有趣,在主持人的调动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才艺。北京八中的一位美眉上台演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动人的嗓音和标准的英语口音让人不得不佩服:环保365小队上台表演了一段街舞,由于现场没有配合的音乐,他们就地取材用手机伴奏;眼看重庆的同学们没动静,重庆11中的一位选手按捺不住,上台朗诵了杜甫的《登高》,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饱满的感情打动着台下的同龄人……

环保已是全球性的焦点话题,在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总决赛的舞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宣扬着青春应该尽到的责任,那就是看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唯一的地球!

城市风向标

城市交通堵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一些城市一到交通高峰期,甚至就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停车场,这不但浪费人们的时间,降低社会运行效率,而且,汽车低速运行会产生更多废气,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重庆市11中的GREEN·风向标小组,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灵感,选择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作为研究课题。历时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在主要交通口岸蹲点计算人流,一趟一趟地搭乘城市公交记录线路运行时间,和街边占道的小贩据理力争,说服学校修改上学、放学时间错开变通峰段……说起这段课题研究的经历,他们异口同声一个字:“苦!”说起完成课题后的感受,他们同样异口同声只有一个字:“值!”

在本次总决赛中,他们以翔实的数据,默契的配合,摘取了“最佳回队合作奖”。

参加“2008年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的这几个月中,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难忘我们小组拥挤的“乘车之旅”,我们在抱怨的同时观察、探究,寻找原因。我也在这次活动里变得更加地理智,通过与乘务人员、普通市民、热心网友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我的社交能力大幅度提高。

我还很荣幸地成为“风向标”的组长,这让我明白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好头”。我们的组员有冉茂莎、何涵聃、张锐,很高兴他们都是如此敬业的组员,对于我安排的任务他们都尽力完成,从没抱怨。在暑假期间,我们开了N次会议,大家总是随叫随到,张锐不惜从老家赶来,冉茂莎为了活动,匆匆结束她的黄金假期,何涵聃为了能随时参加活动,放弃了度假。有时时间紧急,我们只有在放学后进行——灯火阑珊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足迹。

在体验及采访活动中,我知道了重庆公交车的燃料早已换为了环保的天然气——这是很多同学和接受我们调查的市民所不知道的。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油价上涨,我们推出了相关专题——关注2008中国无车日。

交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化大为小,希望通过对一些“点”的解剖,探寻解决办法,这是我从活动过程中学到的一种科学思维。

当然,还要感谢我们的高老师,以及学生会和热心网友给予我们的帮助与支持。

正如夏文堃堡伯伯(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在博客中为我们留言所说:“节能减排好,同时要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不要都去买私人小车,应尽量采用公共交通。”

我希望大家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我们在堵车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小车堵在路上,大大地占据了路面空间,造成交通拥堵。

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我们环保热情的退减,我会一直记得我们的口号:Green风向标——在环保的路上为您指路导航!

被嘲笑的梦想才有价值

冉茂莎

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被实现的价值。

如果我说,拯救地球;如果我说,致力环保:如果我说,遏制全球变暖……相信你会笑着摇摇头说:“作为中学生,你能做什么?”如果在这之前,我会答道:“你说得对,我们确实有些不务正业,更加不切实际。”

站在总决赛的舞台上,面对满席的观众,严肃的评委,面对几个月总结出的我们引以为荣的成果,回想起那段完成课题的日子,那段挣扎着不敢幻想的日子,恍如隔世。

面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我会打心底冒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气候酷派”一到来,我便参加得那么义无反顾。

然而,我憧憬的野外实地考察、露营、冒险,一样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心灵与意志的考验。

没有人知道,八月酷暑,队伍一声令下,我们就得即时到校开会;

没有人知道,黄金假期,才到温泉度假村一天就要被召回的不甘;

没有人知道,这从头至尾的日子,学校、老师、同学的漠视;

我承认,自己不仅一次想过放弃。这是“环保事业”,是那些有精力与能力的人才有资格做的事。我们,不过是一个个普通的中学生,为什么要为了这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耗费精力?这不是学术竞赛,两年后的高考也与它毫无关联,身边也不乏放弃的同伴,他们说:“毫无价值。”

这可怕的念头如一只苏醒的饕餮,从它蹦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折磨着我的毅力,销蚀着我的积极性与干劲,直到秋意浓郁之际,父亲品茶后的一句感叹:“不放弃总是好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入秋后,人的心也静了许多,不再浮躁地去计较做一件事的得与失,既然决定了,就别再动摇了吧,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不放弃总是好的。生活,需要一些功利之外的东西去充实,去弥补。

晚自习后,背着早应做完的作业回家,我已不再在乎。

夜里十点,独自走在空旷的归途中,我已不再在乎。

教室里,面对一些不理解的目光,我已不再在乎。

那时的我,并没有预料到我做的一切会有什么结果,仅仅是想做一件事,想做好它,即使这很难。

生活,似乎是一位无法预知的导演,只是,她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的人。有时,仅仅是还没轮到你罢了。我没有想到,我们乘上了飞往上海的航班。我们微笑着,站在了决赛的领奖台上。

请相信,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被实现的价值。生活之可贵,就在于它的难以预测。若认定了一件事,就别放弃,相信这位导演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GREEN·风向标,我从你那儿收获的远比我想象的多得多。

“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项目

“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是英国文化协会主办的“气候酷派”项目中国地区的一部分,旨在提升中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鼓励同学们采取行动,从身边做起,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已于2007年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共吸引了130所学校的十万名高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们通过参与此行动,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与个人行为间的关系,并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2008年,“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进一步扩展到5个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和重庆。鼓励同学们通过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学校节约支出、改善环境,使同学们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学习中。同时,同学们需要协调各方去实施自己的想法,在决策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各自的技能。

最终入围的20支参赛队于2008年12月7日齐聚上海进行“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电视总决赛,决赛在COTVIO台的“绿色空间”栏目播出。

青春励志微电影 篇9

洋卓传播进军微电影圈,与多个影视制作团队合作,打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2012年青春励志微电影《黑眼睛》最为出名。

《黑眼睛》是由新锐女导演闫月,携电影《敦煌传奇》原班主创团队全力打造。闫月既是导演,同时还身兼制片人和编剧的重任。男主角是天娱传媒旗下有“国内第一励志天团”至上励合的队长张远担任,实力派女演员武笑羽、殷硕共同倾情演绎。

《黑眼睛》是张远第二次接触影视剧的拍摄。张远首次“触电”就是与闫月合作,拍摄《敦煌传奇》,与香港名演员周海媚、吕颂贤合作,有了第一次良好的开端,这位人气组合的队长在拍摄《黑眼睛》也表现得十分完美。对于张远的表现,洋卓传播也非常认可。

《黑眼睛》讲述了遭遇创作瓶颈的钢琴作曲家孟飞(张远饰)遇到了爱拍照的女孩小卉。小卉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重新点燃了孟飞的创作激情,最终他和大提琴演奏家天娜发现,其实作品中真正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来自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信念。此外,该片导演闫月还客串了剧中男主角孟飞幼年时的母亲——一位创作枯竭的钢琴作曲家。闫月本身也是一个钢琴作曲家,此次客串可谓是本色出演。

张远与导演闫月有着多年的师生情谊,两人结缘于2007年,闫月早期的微电影主题曲《Missing You》就选择由张远倾情演唱。张远本人在两三年前更是向闫月学习钢琴,此次导演闫月特别为他量身定制了钢琴作曲家孟飞的角色。

洋卓传播对于《黑眼睛》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很满意。《黑眼睛》青春励志的主题也掀起了一股学习钢琴的热潮。

经典青春励志电影 篇10

值得一看的青春励志电影《奔腾年代》

剧情简介

1930年代,美国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中,故事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查尔斯·霍华德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为向美国西部引进汽车赚了钱。他买了一匹个头很小的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海洋饼干。霍华德和半盲的前拳击冠军瑞德·波拉德和以前从事表演的汤姆·史密斯组成了一个小组训练他的小个子赛马,波拉德做骑师而史密斯则担任训练师。海洋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改变……

人生启示

我们只要坚持,不怕输,人生的短暂的起落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就好比是波浪,一个浪接着另一浪,有大浪有小浪,绵绵不绝。在浪顶那就是人生快意的时候,在浪底就是人生失意的时候。但到了浪底的时候那就是重新冲向浪顶的开始,到 了浪顶有会向浪底变去。不要太在意得失,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重点是怎样在浪底的时候可以浪底的时候一股作气反弹到浪顶,在浪顶的时候尽一切可能延长它向浪底变化的时间。

成功者就是那些从低谷,却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起劲儿摇浆,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的创业英雄。路一直都在,只要勇望的向前迈进一步,不管它是曲折坎坷,还是平坦开阔,路一定会为你的前进而敞开他宽阔的胸膛。

经典励志大片《神迹》

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 一个是雄心勃勃的白人外科医生,一个是有医学天分的黑人,两人打破了种族界限,携手合作并成为心脏外科手术的先驱者。hbo制作的这部电影电视再次将目光投入到具有沉重历史感的正剧制作上,剧中两个男人亦主亦仆、亦师亦友的关系,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其中扮演白人医生的alan rickman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受保守观念限制,具有坚强意志,珍惜友情的男人形象,是剧集中最闪光的人物。该剧的情节不但打动了普通观众,也备受各电视奖项青睐……

人生启示

人的一生是要经过出生到死亡的漫长时间,它就像一条很长很长的道路拌饶着我们的人生。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好走,所以我们需要坚强的意志来带领我们走入人生道路深处。然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正是如此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坚强地去面对,去拼搏,这样就会像第二个人一样地获得了真正的人生和成功。

青春励志电影《我和世界不一样》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潜能的演讲。尼克胡哲nick vujicic,1982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这个有着塞尔维亚血统的澳洲人,因为天生无手无脚(医学无法解释),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从基督教信仰中获得力量,勇敢地战胜了所有先天的灾难,成为了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奇布道者。面对莘莘学子时,他的乐观、豁达、幽默、睿智深深感染了现场观众:他讲述着自己残存的“小鸡腿”,并以此演示打鼓,踢球,接电话,甚至还和自告奋勇的志愿者玩了互动游戏。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梦想的片段,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有人激赏,有人垂泪。他用真挚感人的话语,传递了一种相信自己,战胜命运,热爱生活,给人希望的积极力量,不仅震撼了全场,也影响了世界……

人生启示

我们的社会飙榜勇敢,憎恶恐惧。人们在外表上掩饰恐惧,我们看不到他们内心的恐惧,但是看不见不代表没有,我们习惯了故作坚强,但事实上却更加认为自己懦弱。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他们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他们会被觉得没用,他们只是按照别人眼中的期望在生活。

你可以恐惧、你可以哭泣,说出来吧、哭出来,这远比故作坚强而隐藏恐惧来的勇敢,打破枷锁,做回自己,是你一生需要为之努力的事。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篇11

关键词:青春电影,救赎,符号化,电影技巧

一、国内青春电影的现状

2012年, 台湾青春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就像导火索一样迅速点燃了大陆青春电影的火花, 引发了国内青春片的热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 《同桌的你》《我的少女时代》《重返20岁》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调查发现:在2013—2014短短两年时间内, 青春校园题材电影成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类型影片, 2014年之后的青春电影开始趋向类别单一化、商业化。 2016年刘同携手导演姚婷婷拍摄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就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化青春片。

二、青春电影的救赎类似性

对比近两年的青春片, 个人发现青春电影的主题呈现雷同化, 主题的设定无非关乎爱情、自我认知、梦想、社会探讨这几个方面。利用原著口碑的话题性,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选择了以“梦想”为主题。“救赎”在青春片里是一定会表现出来的, 导演一般会用对比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救赎者”和“被救赎者”之间的关系。《谁的青春不迷茫》就是一种双重救赎, “救赎者”和“被救赎者”关系是互换的, 彼此对立又融合为一。林天骄 (郭姝彤饰) 和高翔 (白敬亭饰) 就是这种关系:林天娇学习好、高翔学习差;林天娇家境小康、高翔家境略差;高翔仗义、林天娇世俗;高翔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林天娇放弃自己的爱好等, 彼此间的不同及差距都形成了对比, 为“救赎”做好了铺垫。这是美好的救赎, 是自我的解放, 更是青春的释放。

三、符号化的青春电影

所有的青春都是真诚而青涩的, 就像一次凤凰涅槃的经历, 青春本身不是固定、统一的范畴, 它自身内部存在着种族、性别、阶级和其他方面的差异, 1而电影却变成了一致化。

(一) 人物装扮的相似性。《我的青春不迷茫》像所有的青春电影一样:主人公都穿着洁白的校园制服、整齐划一的运动鞋, 女主角的发型是千篇一律的齐刘海、短头发, 男主角都有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人物大概除了长相不一, 其余的外在形象基本一样, 没有特别之处。

(二) 道具的一致性。我们会怀疑是不是青春里就一定要有自行车、天台、雨天, 如果没有这些道具就不能凸显出青春的特点?在《我的青春不迷茫》中, 自行车是同学之间发生戏剧性冲突的道具;淋雨是沟通情感的必经桥段;天台是情感外露、彼此间小秘密互换的场所。

(三) 结构化单一。影片开始是因误会两人彼此形成“傲慢与偏见”的关系, 再到因为偶然知晓彼此的秘密, 发生情感的质化, 然后因追求梦想而分别, 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给大家美好的想象。林天娇排除众难去追在火车站的高翔的片段, 与《同桌的你》林一拉着周小栀逃离婚礼的片段是那么雷同。

四、电影技巧看青春同质化

不单单是故事结构、影片物象, 甚至在最能体现导演化的独自艺术运用上也呈现出同质化。演员一律选择年轻貌美、富有清纯气质的;文本一致选择受欢迎的青春系列作品, 例如九夜茴的《匆匆那年》、郭敬明的《小时代》、饶雪漫的《左耳》等等;音乐一般会选择大部分80、90后耳熟能详的或者节奏轻快、歌词文艺的曲子;最具导演风格的构图和摄影也不免雷同, 慢镜头的频繁使用虽然渲染了情感, 却也难免赘复。

市场上的青春电影缺乏对内在的挖掘, 电影艺术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影评人王平说:“正如青春拥有无比丰富的含义, 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状态, 青春电影也应拍出无比丰富、 千姿百态的内容, 除了打架与爱情, 青春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书写, 甚至可以在青春的社会属性上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势[J].当代电影, 2010 (4) .

[2]胡清, 蔡海波.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青春电影思考[J].电影文学, 2010 (2) .

[3]黄蓉.影响我国国产“青春系列”电影需求因素的实证研究[J].市场周刊, 2016 (1) .

[4]王秀杰.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J].影视画外音, 2013 (6) .

青春励志题材电影 篇12

剧情简介: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中一路前行,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抉择。吴岭澜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王敏佳因为虚荣撒了小谎,陷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张果果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

影片评价: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别具匠心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间别具错落美感的季节更替;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让沈氏母子入情入理的抉择让人动容。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无问西东》正是由心而发地用一种致敬的姿态,解构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传承,为观众交出了一篇与众不同的“命题作文”。尽管它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稚嫩之处,但作为一部青春类型片,《无问西东》的真诚与勇敢,对得起电影的片名。无论是拍片子还是做学问,都需要一种不为外界所惑、不为风险所缚的探究精神。

韩国青春励志电影 篇13

基本信息

中文名:我的黑色小礼服

上映时间:XX年3月24日

《我的黑色小礼服》是由许仁茂执导,尹恩惠、朴寒星、车艺莲、刘仁娜主演的一部韩国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走出校园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彷徨的20岁年轻女性们的故事。该片于XX年3月24日在韩国上映。

剧情简介

毕业季,四个名牌大学表演系的闺蜜各自憧憬着进入社会的生活。惠智(朴韩星饰)整天花天酒地美容美甲,忽悠大家及时行乐,却无意中成了广告红人。柳敏(尹恩惠饰)决定跟师兄男友分手,原因是后者的小气和小心眼,在慧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富二代,并且找到了一份电视台助理的工作,并偶然遇见了中学的粉丝,彼此倾吐对工作的感受。秀珍(车艺莲饰)处心积虑想做演员,可惜在屡屡受挫,待业的她偷偷篡改了学历为了获得家教的职位。敏熙(刘仁娜饰)懒得看父母冷战到离异的杯具,决定上补习班拯救烂的要命的英语,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个冤家学弟。四个姐妹,分别遭遇了人生之中新的抉择和挑战,当爱情、事业向友谊挑衅的时候,她们又会如何应对。

2、《美女的烦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美女的烦恼

上映时间:XX年12月14日(韩)

《美女的烦恼》又译《丑女大翻身》,是由金容华执导,由金雅中、朱镇模、徐允、金贤淑主演的一部韩国喜剧电影。描述了一名恐龙妹接受极端改造一跃成名的故事。

剧情简介

青春励志电影:《青春派》 篇14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上, 虽然三部影片的方式有所不同, 但都把好的品性集中于女性身上。在《初恋》中, 小水是最丰满又最中心的人物, 她虽相貌平平, 甚至有些丑, 却心地善良、有上进心。如她为了能去美国见爸爸, 而努力想考第一名;虽长相一般, 却不自卑, 而是努力把自己变得漂亮和优秀, 正如她所说:“不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我们。”这样一个类似灰姑娘的女生, 自然就成为很多普通女生的精神寄托。影片安排既帅又善良的阿亮学长一直默默喜欢她, 无疑也是对小水的一个肯定, 也让女生们从中得到慰藉。

《那些年》里, 这种倾向就更明显, 影片的叙述者是柯景腾,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我们”指的是男生们。但把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感觉到, 其实中心人物是那个“女孩”沈佳宜。沈佳宜几乎集中了中学女生所有美好的资质:成绩优异、青涩动人、美丽大方, 她是最乖的好学生, 所有男生都喜欢她。这样一个女生, 会让其他女生都羡慕嫉妒恨, 但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她。此外, 片中另一个女生虽没有沈佳宜耀眼, 但依然有男生追求她, 她最后成了“弯弯”———部落格的主编, 这似乎是对其人生的另一种补偿和肯定。相反, 与美丽成熟的女生相比, 男生则有些黯然失色。他们成绩差、打架捣乱, 甚至有性幻想, 作为叙述者的柯景腾, 更显得幼稚和不自信, 他想通过格斗赛证明自己的强大, 结果却被打得遍体鳞伤, 换来了沈佳宜的“你就是幼稚”, 也造成了两人的突然分手。他不敢知道沈佳宜是否喜欢他的答案, 致使两人后来的误会。在这两种角色刻画的对比中, 女性的光芒凸显, 聚焦点自然集中到了女性身上。

另一部经典的青春片《致青春》, 是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 两人都是女性, 因而其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剧中都把女性塑造得很美好, 如“玉面小飞龙”郑微敢爱敢恨、充满自信、大胆热情, 虽然有时不免嚣张霸道, 但她爽朗的性格反而让人觉得她很可爱, 如同《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一样。片中女神级的人物———阮莞, 则更完美, 她美丽大方、善解人意, 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她为了爱而隐忍, 不仅多次原谅男友犯下的错误, 甚至接受男友让另一个女生怀孕的现实, 还陪她去打胎。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举动, 让人不禁佩服, 更为她的美丽坚强所倾倒, 而影片中“唯有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这一评价, 也确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其他角色如朱小北、曾毓, 以及客串的韩红和杨澜, 都把女性的知性和掌控局面的能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 男性则几乎是清一色的“渣男”, 如陈孝正虽然很上进、刻苦读书、成绩优异, 但只顾埋头读书, 有些无理, 甚至冷漠和软弱, 就像是“粪坑里的石头”, 又臭又硬。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抛弃和郑微的感情, 又为拿到绿卡娶了美国姑娘, 最后又离婚而把妻儿都留在美国, 连他都认为自己唯利是图, 变成了自己最反感的人。赵世永也是片中的主要男性角色, 他懦弱、不负责任, 他对阮莞的辜负, 更使他成为千夫所指。而如林静、许开阳、张开等角色, 也显得软弱, 缺少勇气和担当。与《那些年》相比, 《致青春》对这些男性的批评甚至指责更明显。

因此, 从人物塑造的对比中, 这几部影片都在将女性美化, 从而凸显女性的位置, 这也契合了女性的审美心理, 从而获得了女性的青睐。

二、情节结构

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认为电影和观众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出发, 认为人在观影时, 不仅仅是消极的接受, “在这一过程中, 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 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 (1) 因此,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 会在心理上主动参与其中, 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其中一员。而在这几部青春电影里, 其情节设置都符合女性的要求和幻想。

丑小鸭变白天鹅、灰姑娘变白雪公主是每个女孩的心愿, 《初恋》可谓充分满足了她们的这一幻想。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小水暗暗喜欢优秀帅气而又善良的阿亮学长, 为了他而不断努力, 最后由相貌平平、常遭人嘲笑而变成了美丽温柔、被众多男生追求的校花级女孩, 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故事。小水在话剧中饰演白雪公主, 也是一个隐喻, 传递了编剧者的意图。这样的童话色彩在《致青春》中也有用到, 如影片开始时郑微穿公主水晶鞋, 她和陈孝正在一起时水晶鞋的又一次出现, 两部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 《初恋》中设计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因为意外, 阿亮替演王子, 亲吻熟睡的白雪公主;小水意外得到当军乐队指挥的机会, 成为自己转型的一个好平台。这些都很好地满足了女生的想象。

《那些年》则由九把刀执笔, 讲述了高中期间几个男生一起追求班花的青春故事。在这里, 沈佳宜是所有男生的梦中女孩, 他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 一个扎马尾的轻微改变都能引起他们的注目。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男生们各种各样的追求方式, 廖该边会变一些弱智的魔术, 逗她开心;曹国胜用篮球在她面前炫耀、耍酷, 想以此吸引她;阿和则采用大人的方式, 带她去看演唱会;许博淳则展现自己最笨拙的一面, 在她楼下吹笛, 走调的笛声反而招来沈佳宜的厌烦;而柯景腾则为了她而拼命读书, 他故意刁难沈佳宜, 实际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 是另一种喜欢的方式罢了。女生们在为这些稀奇古怪的手段捧腹大笑时, 也心生羡慕, 把这些男生的追求也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身上, 把自己想象成那个伊人, 享受着男生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被追求的满足。

《致青春》则通过“80后”从大学到工作后成长经历, 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中心, 展现这一代人的青春蜕变, 尤其是女生情感的成长历程。因此, 整部影片的情感发展, 都是以女性为线索的, 郑微经过林静的突然消失、陈孝正的无情离开所带来的打击, 也终于明白“谁也不亏欠谁,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完成了一代人的成长。阮莞始终爱得情深, 在结婚之前, 也因惦记辜负自己的赵世永以致车祸而离去, 她为恪守爱情而牺牲自己, 也成全了自己的青春。此外, 朱小北、黎维娟、施洁、曾毓的经历, 影片也是用浓重的笔墨将其刻画出来, 展现其心理和情感的蜕变。而陈孝正、林静则相对处于情节缺失的状态, 没有他们, 情节照样发展, 他们只是影片中女性成长的一个过客罢了。在这样的情节结构中, 几乎所有女生, 都能从这几个女性角色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倒影,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感情中的主动权

这三部影片中, 无论是女生追男生、男生追女生, 主动权都掌握在女生手中。即使男生先把女生抛弃, 但男生后来的追悔就是对男性主动权的否定。

在《初恋》中, 每个女生都想尽办法追自己喜欢的男生。女老师们也不例外, 大胆地向喜欢的男老师展开攻势。这种女追男的方式, 打破女性娇羞而不敢表露情感的传统, 和《致青春》有着相同的默契。而最后小水经过不断努力, 不但使自己越来越优秀, 而且重拾了和阿亮学长差点错过的爱情, 这种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结尾, 虽然不免有些花好月圆老套的感觉, 却是对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肯定。

而在《那些年》中, 是男生追女生, 看似主动权在男生手中, 其实并非如此。一群男生追一个女生, 结果没有一个人得到, 沈佳宜最后反而嫁给一个比自己大8岁、跟自己的青春没有一点瓜葛的男人, 她在片中所说的“青春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 也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回答。

在《致青春》这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影片中, 一切完全由女性主掌, 男性甚至显得胆小怯弱。如敢爱敢恨的郑微, 在感情上永远是主动、勇敢而潇洒的, 喜欢陈孝正时, 她不顾一切去追, 而当陈孝正抛弃自己远赴国外却又再回到自己身边时, 她也断然拒绝;阮莞, 更是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 显示了对爱情的执著和坚守;这些都与陈孝正为了所谓的前途而抛弃情感、变成自己都讨厌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朱小北为了维护尊严而不肯屈服, 就和陈孝正为出国而欺骗郑微形成反差;即便是跟郑微不合的曾毓, 因为爱才, 在她不爱陈孝正后也大方让出了出国名额。这些, 都使得女性的美丽更为凸显, 也使得其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 现代青春电影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设置到感情中的主动权, 都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今天, 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开放, 要求男女平等、反对歧视等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影片中呈现这样的意识, 就情有可原。

注释

《独自等待》青春励志电影 篇15

导演/编剧:伍仕贤

领衔主演:夏 雨 李冰冰 龚蓓苾

主 演:高 旗 吴 超 高亚麟 涂松岩

友情演出:陈羽凡 葛存壮 袁 泉 李 霞 吴大维 英 达

类 型:戏剧/喜剧/爱情

发 行: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出 品:彩色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独自等待》简介

《独自等待》是由青年影视明星夏雨、李冰冰、龚蓓领衔主演, 歌手高旗、青年演员吴超、高亚麟、涂松岩等联合主演。新锐导演伍仕贤执导的电影讲述了现代都市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以男主人公寻找他心中的真爱为主线,描绘出一幅现代都市的恋爱全景图。而这部电影中独有的幽默和诙谐使它必将赢得所有年轻观众的青睐。

这是年轻导演伍仕贤继在电影短片领域独领风骚之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伍仕贤曾经凭借《车四十四》一举轰动了许多国际电影界并获得了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XX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但他的目标不仅于此,在经过了三年的筹备之后,他出任编剧和导演的电影《独自等待》终于开拍。伍仕贤擅长用镜头表现冷冷的笔调剖析人性中灰暗和光明的两面,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没有斧凿的痕迹。在电影《独自等待》中他镜头下的画面变得温暖柔和甚至喧闹,这是伍仕贤对待生活独有的冷静超然和睿智,渗透到电影中,就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

夏雨在片中饰演一个追求自己心目中真爱的年轻人。青春的迷茫和困惑, 生活中的尴尬和无奈,他都游刃有余的表现得恰如其分。龚蓓饰演的角色有着百变的外形,看似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这种有着新新人类特征的角色对于龚蓓?来说头一次尝试,既新鲜诱惑又充满挑战。李冰冰饰演的女孩是男主人公梦想中的恋人,既然是梦,就难免会有梦的光环和不真实。这个矛盾复杂的女孩形象是李冰冰以往在屏幕上塑造的众多心无城府天真烂漫形象所没有的。

电影《独自等待》汇集了众多电影制作人员,摄影师是多次获得摄影奖的澳洲摄影师托比.奥利佛; 美术是曾经担任电影《天脉传奇》等影片的美术指导庄志良;录音是曾担任电影《月蚀》、《象鸡毛 一样飞》等影片录音和作曲的张阳。此外,导演还邀请英达、陈羽凡、吴大维、葛存壮、李霞、蒋梅等明星友情出演。相信众明星的加盟到时会让观众眼前一亮,惊喜连连。

《独自等待》虽然一直低调拍摄,但是还是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而精良的制作班底和演员将让这部影片值得期待,这又将是以在国际上拿奖为长项的导演伍仕贤的又一部问鼎国际电影节奖项之作。

关于《独自等待》的影评

爱,是一颗含在嘴里的蜜糖,在甜津津溶化的感觉中,体会整个人被融化的感觉;爱,让黑暗走远,让心灵之外的情节充溢多彩的日月光华;爱,是波动的声音在人类视线之间的传递;有爱驻扎的眼睛才是最美的;电影是造梦的机器,在无数的爱情电影中,我们看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体味每一句难以忘怀的对白,在被深深打动的同时也将这些爱情经典铭记在心。

学会选择 独自等待

二十岁出头的岁数多少有些令人尴尬,它要求你对于一切都要自己选择,却又不给你充分的时间去变得成熟,面对选择的困境,往往是难以选择的焦灼。

影片《独自等待》关注的正是这个年纪的故事。

这名充满热情与幻想的青年叫陈文,生活在这座繁华都市之中的莫个角落,为了挚爱的小说创作,他放弃了大学的学业,然后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古董店,以便能够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并等待心中的姑娘。

陈文爱上了刘荣,于是毫不犹豫地追求她,如同当初选择退学一样坚决。可惜刘荣是个精明的姑娘,对于陈文的告白,她不明确回应,只选择暧昧感觉。刘荣说合陈文是朋友,这点破了我们每个人小小的自私的心愿,谁不希望的我们身边又这样一个人呢,永远陪伴左右,不是容易变质的爱情,也不是淡而无味的友情,那种暧昧不清的微妙,就像一根稻草,成为我们脆弱时的一点寄托。

影片《独自等待》讲述了两段等待的故事,这第二段就是李静对陈文的等待。李静是陈文最好朋友的妹妹,时尚的外表下是脆弱不堪的内心。陈文拿她当铁哥们儿,她却一直暗恋着陈文,甚至可以假扮女朋友,帮陈文追刘荣。

对于感情,李静的选择是深藏心底,她收集起陈文送给她的每一样礼物,将这些低廉得如同废物一般的东西小心保存,视为珍宝。如果不是陈文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盒子,如果不是李静的嫂子在旁边揭秘答案,或许我们都将和陈文一样对李静的感情一无所知。对于陈文的等待,被李静封存在心中的某个角落,就如同这个盒子,每天心疼地摩挲,却发现它依然布满灰尘。

等待不可怕,可怕是的在一场等待中错伤了另一刘荣场等待。虽然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但离别却是在所难免。最终陈文拒绝了刘荣的暧昧,李静也将踏向去往南方的火车,两段新的等待各自开始了。看似老套的故事,却鲜明地再现了当下年轻人骨子里张扬的个性和生活中的迷惘、挣扎、寂寞、彷徨、伪装、虚荣,还有简单、执着、善良,这些更为真实而感性的东西。李静的离开,打破了商业电影的常规。哀而不伤的挥手,充满了年轻的希望,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依然保有乐观和朝气,全片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那一句“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年轻人用一种浑不吝式的语言,点明了生命真正的要害:既然我们不能随意结束生命,那就一定要活得精彩。

片尾,陈文在自己的小说上写下“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看上去满是忧伤,一个人的等待早就无所谓对错,这种不完美的结局,是导演追求的风格,也是青春必须要有的遗憾。与其说这是一幕独自等待的爱情,不如说这是一场学会正视自己的等待。陈文对于两个女孩的态度,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意义,比如生活,比如家庭,比如很多很多事情,我们总是那样急切地追寻所谓的完满,却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幸福。

上一篇:立足本职岗位,践行雷锋精神下一篇:母亲节送给妈妈的创意短信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