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2024-07-22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共8篇)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1

银行贷款到期了还不上怎么办?有的朋友向银行申请了贷款,却有时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到还款日期了,没有资金偿还贷款,于是就想到和银行商量申请展期。

其实银行是不能办理展期延缓还款时间的,通常银行所说的展期是在一定期限下的逾期,一般银行所能接受的还款逾期是三个月,而且

三个月还款时要交一定数额的罚息。如果逾期超过六个月,银行就会对借款人向银行贷款所提供的抵押物进行拍卖,拍卖所得将会用于还款。

那么贷款到期了能不能商量展期,还有没有什么补救办法呢?针对这种情况,中投世纪为大家推出了过桥业务,帮大家解决资金困扰。那么什么是过桥呢,过桥在资金融通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您有银行的贷款,到期了没有能力偿还,中投世纪就会用一批资金把您所欠银行的利息和贷款都还清,这样不仅解除了您的抵押物抵押手续,也不会影响您的征信记录。您再向另一家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把中投世纪垫付的钱及利息还上。

办理过桥业务的流程:

1、向中投世纪提出申请,中投世纪查询现银行贷款资料原件,贷款合同、贷款批文、贷款账号(卡)及借款人身份材料;

2、与中投世纪签订担保类的《借款合同》、《房地产抵押借款合同》、《房产买卖合同》、《委托公证书》;

3、交中投世纪托管资料(原件):银行贷款合同、房地产权证、借款人身份证原件;

4、中投世纪放款至所要垫资还贷的账户;

5、借款人还款,与中投世纪解除合约。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2

从检查情况看, 冒名贷款具有时间跨度长、牵涉人员多、成因复杂、隐蔽性强、造假手段多等特点。调查发现, 冒名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信联社授权基层社审批发放的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实际借款人因不符合贷款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在农村信用社取得所需贷款, 利用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和“简便”的特点, 假借他人名义申请并获得贷款。

冒名贷款既有信贷人员与用款人内外勾结作案的, 也有利用工作便利自己作案的, 还有因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外部人员骗取贷款的。通常把“冒名、借名、假名”贷款认定为冒名贷款。

一是冒名贷款。个别实际借款人 (信贷员) 在办理农户贷款时, 在名义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虚构或采取不正当手段, 借用名义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资料取得贷款。此类贷款多为实际借款人用其亲戚或朋友的名义办理贷款。如贷户李某在其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 用其父亲身份证复印件, 并私刻印章在农村信用社办理冒名贷款4万元。

二是借名贷款。借款人在征得名义借款人同意并取得相关个人信息资料的情况下, 以多个借款人名义取得多笔贷款, 获得较大贷款额度。此类问题比较突出, 如某网点信贷员陈某为某单位发放借名贷款131笔, 金额320.08万元, 借据上借款人签名均为此单位负责人代签。

三是假名贷款。由于某些联社内部管理混乱, 为完成收息任务, 虚构借款人名义和个人资信等信息资料, 违规放贷。如某社为了完成贷款利息收入任务, 信贷员虚构他人姓名, 伪造个人信息资料以贷收息311笔, 贷款后直接转入利息收入科目, 虚增贷款利息收入517.08万元。

冒名贷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实际借款人骗取或伪造、变造借款人身份证, 私刻假印章、模仿借款人签名以借款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取贷款。

二是实际借款人与借款人协商达成一定协议, 以借款人名义向信用社申请贷款, 继而转交给实际借款人使用。

三是个别信贷人员借职务之便, 利用掌握的借款人、保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等有关信贷资料, 填制虚假贷款档案, 将贷款归自己使用。

四是个别农村信用社为完成经营考核指标, 采用冒名贷款形式虚构借款人、虚造手续, 达到掩盖不良贷款真实性、完成考核任务的目。

以上四种形式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冒用他人名义取得贷款和信贷员立据垫息贷款的现象占比较高。如信贷员钱某管辖三个自然村, 管理和经放贷款715笔, 金额858.82万元。通过检查认定冒名贷款48笔, 金额17.03万元, 其中发放冒用他人名义贷款和立据垫息贷款分别占40%和25%。

二、冒名贷款形成原因

究其冒名贷款的形成, 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有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乡镇、村等集体组织贷款形成永久性冒名贷款。在下达禁止向村集体发放贷款的文件之前, 一些乡镇和村委会因兴修水利、修建学校、农电改造、分摊税费、等原因, 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 迫使信用社发放指定性贷款、救济性贷款, 村干部连同信贷员在农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将分摊的费用填成借据, 私章刻了几麻袋, 像这样的冒名贷款怎么能收回!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农民减负, 取消摊派, 信用社这部分贷款基本上成了“死钱”。

二是贷户法制意识淡薄。一些借冒名人对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 不了解与金融部门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后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受人蒙骗, 认为只要实际借款人口头承诺到期偿还, 就与己无关。更有个别贷户没有信用观念, 持观望、等待、拖欠、赖账等不良行为, 逃废信用社债务。

从主观方面来看, 一是信贷人员的素质较差。一方面, 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素质不高现象, 表现为执行信贷制度随意性大, 以人情代替制度, 以主观经验代替制度, 面临即将产生的风险“袖手旁观”

另一方面, 个别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法规意识淡薄是冒名贷款产生的思想根源。个别信用社的信贷员错误认为冒名贷款只是违反了信用社内部管理制度的违规行为, 不会追究法律责任, 往往在客户贷款需求超出自己放贷权限范围的情况下, 利用职权便利发放冒名贷款。

最后, 客户经理与贷户内外勾结。为满足个人私利, 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骗取信用社资金。还有的信贷员平日里吃了人家的, 拿了人家的, 到时候不得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内部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冒名贷款是很难成立的。

二是信贷制度执行不严格。第一, 履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在贷款调查时, 信贷员作风不深入, 存在凭老印象、老经验发放贷款, 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不彻底, 给冒名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风险隐患。贷款发放以后, 信贷员图省事或是以业务繁忙为借口, 不按时进行贷后的跟踪检查管理, 使问题得以隐藏。第二, 联户联保贷款方式、内容被歪曲, 成了顶冒名贷款的“合法保护伞”。联户联保贷款全面推广运行以来, 对有效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及防范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此项业务的不断扩大, 也给顶冒名贷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联保小组成员受自身利益驱动, 互相串通, 互相利用、互相借用私章, 虽都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盖章, 但一组联保小组贷出的资金实际被其中一个成员使用, 这种方式比较隐蔽。第三, 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管理薄弱.以贷款“包放包收”取代相互制衡, 放贷流程“一手清”, 柜台监督人员未有效履行职责, 会计审查环节》接37页

管辖。所以笔者认为此项改革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这有利于我国金融事业健康发展。

2、金融监管体制应统筹规划调整, 建立全面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这种各自独立、各自为政、并存在监管空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能再继续下去, 必须及早改革。笔者有两个建议, 仅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是, 目前的省级证监会、保监会并入省级银行业监管局, 由省银行业监管局对所辖区进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以及其他融资、典当、信托、信贷担保等机构统一监管。地市级银行业监管局负责所辖县 (市) 的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监管, 堵塞地市级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业的监管空白。

二是、将现有的银行业监管局变为同级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 形成省、地 (市) 、县级的全面金融业监管, 发挥县级级人人民民银银行行的的优优势势, , 堵堵塞塞县县级级金金融融监监管管的的空空白白, , 形形成成从从上上到到下下的的全全面面的的统统一一的的金金融融监监管管局局面面。。这这样样改改革革, , 可可大大大大地地减减少少多多层层次次的的金金融融监监管管机机构构, , 极极大大地地节节约约人人力力、、物物力力、、财财力力资资源源, , 有有利利于于金金融融事事业业的的健健康康发发展展。。

之之所所以以提提出出以以上上两两个个建建议议, , 其其基基本本指指导导思思想想是是, , 一一个个部部门门能能完完成成一一项项事事业业, , 则则不不能能再再设设立立多多个个山山头头, , 多多个个部部门门形同虚设。

三是贷款审批机制运作不流畅。当前贷款审批实行的是逐级授权制, 客户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资金, 客户经理图省事、怕麻烦, 逃避审批环节, 采用顶冒名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 信贷监督失去制衡。

三、冒名贷款防范对策

冒名贷款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规避了贷款分级审批的制度, 是用款人与基层信用社员工互相串通、内外勾结、以权谋私的产物, 存在很大的危害性。由于冒名贷款立据承债人和贷款使用人相分离, 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当贷款到期时借用双方往往相互推卸还贷责任, 悬空贷款债权, 增加信用社的收贷难度, 潜在损失极有可能转化为实际损失。同时, 由于贷款合同的虚假性, 也无法从法律角度追溯被冒名人的还款义务。为此对冒名贷款更要加大防范措施与惩治力度。

去完成同一项事业。就对金融业监管工作来说, 建国后的六十多年来, 都是由人民银行一个部门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而现实呢, 除人民银行外, 又设立银监局、保监会、证监会等等多个山头, 设立了这么多层层机构, 都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而又在地、县级出现金融监管空白, 这对于一个有六十多年金融事业经验的国度来说, 是不应当出现的局面。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理清思路, 转变观念, 明确金融业监管仅仅是属于行政性的监督管理范畴, 他不同于商业性的竞争, 不应存在多家部门都从事金融监管的局面。

3、各级人民银行应有全面综合当

地金融事业监管情况和数据信息的职能。以黑河市 (地级) 来看, 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是同级等位, 没有隶属关系, 对银行业监管的情况和数据信息不能了解和掌握, 对于辖区内的证券业、保险业、典当业等, 没有管理职能, 连起码的的掌掌握握情情况况数数据据都都做做不不到到, , 这这是是极极不不正正常常的的。。建建议议有有关关决决策策部部门门, , 从从法法规规上上、、制制度度上上进进一一步步确确立立人人民民银银行行的的领领导导行行地地位位, , 同同级级的的任任何何金金融融机机构构, , 任任何何金金融融监监管管部部门门, , 均均应应向向同同级级人人民民银银行行义义务务提提供供本本部部门门工工作作的的全全面面情情况况和和数数据据信信息息, , 这这一一点点应应以以条条文文明明确确规规定定下下来来。。还还有有一一点点, , 目目前前是是地地市市及及县县级级没没有有证证监监会会、、保保监监会会机机构构, , 地地市市级级和和县县级级人人民民银银行行有有权权

近年, 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加大打击冒名贷款力度, 使许多问题贷款浮出水面, 充分暴露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根源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 制度的健全, 这些问题将逐一得到解决, 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 我们将恪守职业道德, 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金融次序增砖添瓦。

【作者简介】

郭海峰 (1983-) 河南潢川农村信用社, 南阳师范学院中文本科毕业, 有丰富的金融基层写作经验。

利听取和采集当地证券业、保险业以及相关金融类机构的工作情况和数据信息。这一点也应需要在条规上确定下来, 以提高人民银行的领导行地位。

【作者简介】

李洪波, 女, (1973.9--) , 黑龙江依安县人, 现任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财务科副科长。

摘要:当前, 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社”改“行”的体制改革, 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困扰和制约着各级农信联社的改革进展。随着各级农信联社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的深入展开, 通过冒名贷款综合治理检查, 一批冒名贷款水落石出, 给农村信用社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并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有幸参与了冒名贷款检查, 现以某信用社为例, 侧观农村信用社冒名贷款的现状与成因。

完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

1 农村信用社利率管理的缺陷

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的不良和低下、经营方式和手段的落后、整体员工素质不高、经营体制摇摆不定、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不仅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而且还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系统软件的研发,以及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的频繁调整,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当前,在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下,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存贷利率定价的评价分析。对存款利率的评价,应注意分析影响存款利率变化因素的趋势,如国家近年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趋势等;对贷款利率定价的评价分析,在细分客户市场的条件下,应以贷款利率定价为突破口,实行贷款成本认定制。

2 如何降低贷款利率风险

2.1 增强贷款利率定价意识

一是提高对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性认识,利率不仅可以调节资产与负债结构,平衡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而且还可以发挥利率杠杆在信贷资产优化、增强客户关系,促进业务增长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二是要发挥贷款利率定价的主导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时调整利率定价;三是要增强对贷款利率的管理意识。合理细分客户,制定多种贷款的利率定价,充分运用利率杠杆的手段。

2.2 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一是健全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贷款对象、方式、担保物、期限、信用记录、客户承受能力及在农信社存款额度因素,结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产业政策、行业风险、产品市场等多方面信息建立具体的贷款利率体系,为科学合理定价提供依据;二是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权限制度。联社要充分发挥基层信用社和客户经理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听取基层信用社及客户经理对贷款利率定价的建议和意见;三是强化贷款利率定价监督制度。为确保贷款利率定价有理,优惠有因,授权有度,防止人情定价,主管定价等现象产生,要建立相应检查监督制度;四是建立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负责利率管理部门应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通报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基准利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引导信用社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规避利率风险;五是建立贷款利率操作流程。贷款利率定价应由下而上,根据各自权限,建立客户经理——信用社主任——联社利率管理部门——联社分管主任——联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的贷款利率定价操作流程。

2.3 推新贷款利率定价方式

为了使贷款利率在资金成本、贷款管理成本、风险补偿水平和目标收益加点基础上确定贷款利率,以保证每一笔贷款都能获取目标收益,另外还可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客户需要,适时推出“利率套餐”。

2.4 强化贷款利率定价管理

一是农村信用社应向社会公布贷款利率定价政策及贷款利率定价体系,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联社的监事会应不定期对贷款利率定价的科学合理进行监督检查;科技部门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贷款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并能与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达到降低贷款利率定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的特点分析 篇4

一、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主要为农村社员服务

随着社全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想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不可能也不现实;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又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城镇经济建设。所以, 农村的资金供求矛盾主要由农村自己解决。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架和现状看, 筹集农村资金的任务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完成。事实上, 农村信用社也正承担起这项种任.据统计, 到2010年末,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各项支农贷款62900亿元, 从全国看80%的支农贷款、70%的乡镇企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

二、贷款投向分散、用途广、种类多

目前, 我国的农村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农村区域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投向呈现出分散、用途广泛、种类多的持点。

(一) 贷款的服务对象多而散

目前,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投入对象, 除此之外, 还有社区内的其他农民家庭, 各种各样的乡镇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联合体、这些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多而分散。

(二) 支农贷款投向面广、种类繁多

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 是—个包罗万象的经济环境, 加之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 因而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用途十分广泛。以农业贷款为例, 就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贷款, 为社员及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贷款、消费贷款等、这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家庭, 以及以农业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家庭小作坊。他们既是生产单位, 又是生活单位, 生产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农民的收入低而不稳定, 需要农村信用社在为他们提供贷款时, 方方面面都能照顾到, 所以, 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用途广、种类多。

三、支农贷款期限长、利率低、风险大

季节性、缓慢性、分散性、不平衡性以及风险性是世界各国农业资金占用和周转的共同特点, 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 就使得农业贷款具有了期限长、利率低、小额和需要担保以防御风险的共同特征。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机能和外界的自然力, 通过人们有意识的劳动去强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 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因此, 农业不仅要受到外界自然力的支配, 还要受到动、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决定了农业资金以及支农贷款资金在一年当中占用和周转、投放和收回的不均衡, 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较工商业生产周期要长, 因而也就觉得了资金周转缓慢、贷款期限较长的特点。除此之外, 由于农业企业与工商企业相比, 具有规模小、量多、资金分散的特点, 因而就使得支农贷款具有使用分散、数多、金额小的特点, 另外, 农业生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丰歉大小年的差别, 都使农业投资有较大的风险性。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不仅活劳动得不到补偿、有时甚至连物化劳动也无法全部收问。加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平均利润率均较低, 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利率不仅低于工商业贷款利率、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担保、抵押物, 以降低支农贷款所承受的风险。

四、支农贷款以农业为主体, 根据资金实力, 兼顾其他

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和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 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应该优先安排对农村种养业的贷款, 其资金发放的程序是:农民、农业、农村经济。这也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发放是以农业为主体, 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 为其他产业部门或其他企业发放贷款。农村, 是一个广阔的地域概念。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 把农民、乡镇企业手中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又投放于农村, 是支农的重要力量, 这是农村信用社的一个艰巨任务。但是, 在农村经济中, 除了农业这个主体以外, 还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行业等经济部门, 这样就构成了以农业为主体、以农村工商业为两翼, 产、供、销紧密结合, 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这样, 农村信用社的信支农贷款在完成主体的农业贷款后, 又涉及到了农村经济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这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活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合作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支农贷款支持农业发展是根本, 农村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两翼以致全方位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既要做好在生产中支持大农业的协调发展, 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 还要根据自身资金实力以及组织管理的辐射能力, 做好在流通领域中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副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 使农村经济中的生产、流通相互促进, 产销、产中、产后配套一条龙服务, 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6第一版.

[2]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9.

[3]张桥云.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修订版.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原因

农村信用社是上个世纪集体经济时代的产物,目前仍然被定义为集体所有制。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是为集体经济服务的,带有一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色彩,其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如此,受制于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也是企业,是金融机构,其本身具有逐利的需求。因此,导致一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响应政府政策,就要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容易导致坏账的产生。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降低不良贷款率,管理贷款风险。

一、农村经济的内在特殊性加大了贷款风险

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类。农村经济的特征使得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加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系统性风险高。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还很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导致农业生产非常不稳定。自然灾害是系统性危害,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一场大的自然灾害的产生,很容易导致农业经济亏损,从而导致农业贷款无法收回,不良贷款率上升。

第二,农业经济效益低,导致贷款收益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主要是以粗放型为主,深加工很少,附加值很低。农业产出以原材料为主,经济效益低。因此, 在此背景下,农业贷款效益低,贷款利率过高,借款人的经营步履维艰,容易导致信用风险。

第三,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农业不同于第二、三产业,农业初期投入大, 而产出几乎为零。并且,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周期长。因此,不确定性很大。

第四,部分乡镇企业和后来的小微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差。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企业的潜在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一般规模都比较小,经营粗放,以简单的生产加工为主,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这类企业的贷款风险也比较高。

二、农村金融存在“信息逆向不对称”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很多地区,由于教育水平落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导致信息封闭。从而,导致部分农村金融“信息逆向不对称”。

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在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差别也在不断缩小。但是目前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 发展动力不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农业发展受规模的束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规模小,容易造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浪费;农民无力购买机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农作物销售时的竞价能力削弱;内部的恶性竞争等。对此,部分地区己经开始尝试着建立农业合作社,但是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待改进。在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新事物认识不足,停留在小规模自给自足农业经济时期惯性之中,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信用基础相对薄弱。此外,农村地区通信落后,仅靠电视、电话所接受的知识很有限,束缚了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逆向不对称”。所谓“信息逆向不对称”,即表现为,借款人所掌握的信息要少于债权人所掌握的信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所掌握的金融知识有限,对市场利率等的认识不足,对贷款缺乏了解。而债权人由于其是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不仅掌握了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贷款使用等方面所拥有的信息是比较可靠、真实的。所以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导致农村信贷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卖家市场,使得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在资金利率农村高于城市的状况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需要承担更多的费用。这样既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三、“羊群效应”明显

所谓“羊群效应”,也被称为“大众效应”,描述的是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跟风”现象,特别是追随典型(领头羊)的现象。“羊群效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信息相对封闭、知识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羊群效应”更为突出。在农村,村干部、长者、能人等在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往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金融活动中,这些人很可能成为特定地区的农民效仿的对象,从而成为贷款的“头羊”。并且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联保贷款较多,一个联保组一旦出现一笔不良贷款,其他联保成员很容易效仿,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借款的归还意愿。

四、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弱

在所有的国有金融机构里,仅仅有若干个农业银行设定了农村网店,其他大部分都设定在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的城市。所以在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农村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般农村信用社的地区独立性比较强,信用社按乡镇独立设置,导致农村信用社规模小,经营区域有限,资金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的能力弱。可以说,一个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一旦显现,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化解的。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村贷款风险的形成、传导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有许多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 陈洪,邓涛.当前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份额下降的成因及对策[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02).

[2] 陈怡.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探讨[J]. 福建金融,2014(12).

[3] 李效平,杨映平,孙平.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 甘肃金融,2011(01).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6

关键词: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

一、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乡村经济结构分化突出,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为了促进农业结构修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恶略的信用环境,我国出台了很多支农扶农政策。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人民银行发布利用小额信用贷款促进“三农”发展的政策指示,在全国各地区大面积试行和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以其便利的服务制度和独特的技术改革,能够使低收入人群也拥有利用自身信用进入贷款市场的平等机会,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改善低收入群体福利及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从当前发展情况看,虽然我国农信社小额贷款业务已逐步形成框架,但是国内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存在诸如资金来源不足、信贷制度设置不合理、不良贷款扩大加大经营风险、贷款额度供给与人民实际需求有出入、审核难度大、人手不足等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特点与现状

我国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起步晚与其它国家的小额贷款相比较明显存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区内的农户是我国农户小额信贷主要贷款对象;第二我国的小额信贷是一种无需任何抵押及担保的信用贷款,因此贷款手续较为简单方便;第三贷款利率低,与其它贷款种类相比利率更为优惠。自2000全面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以来,小额信贷已走过数十载。其为促进低收入人群再就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信社发放的是小额度贷款,不能满足农户生产需求的多样化。目前,小额信贷贷款额度较低,即使是特级信用农户的贷款额度最高也只有5万。无法满足农民种植花卉、果树等经济作物,甚至开展特色养殖或建设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区的贷款需求也随之增加。

(二)农信社设置的贷款期限与农作物的收成期限不匹配。由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一样,且开展现代化设备养殖业或者是进行农产品加工业,需要期限较长的资金支持。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最长不得超过一年的期限设置(且规定不能展期)明显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生产需要。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由于其贷款利率低且无需任何抵押担保,往往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一些信贷审批职员把贷款发放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而从中获利。其次,由于贷款利率低,导致滥用资金的情况屡屡发生。另外,一些信贷客户故意拖延还贷时间,使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资金难以回笼,造成信贷资金流失、资金链断裂。这导致农信社在开展业务时有所顾虑,大大降低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抑制了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信用社小额资金来源不足,主要资金来源包括用户存款、资本金、金融市场筹资和央行拨放的支农再贷款等四个部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然而由于支农再贷款的拨放量会受到种种政策的出台的影响,且农户的贷款需求逐渐扩大,当前农信社的资金来源渠道已经难以匹配农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

(五)农民信用观念差,贷款风险大。由于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农民的信用观念差,还款意愿意识不足。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坏账、死账累积不断,贷款流动性减低,只能“回笼多少贷款,贷出多少贷款”资金难以回笼再循环。使得农户们的贷款难问题再出现,也使得农信社贷款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率上升。

(六)农村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小额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的简易信用贷款,准确评定贷款需求方的信用等级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多少贷款资金的先决条件。然而在乡村及一些贫困的偏远地区征信体系落后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农户的信用等级难以确定,使得信用评级时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质量,不良贷款增加。

四、破解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困境之策略

事实证明,小额农贷在引导农户发家致富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剂良好催化剂。针对农信社在开展小额信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以推进我国小额信贷健康地、稳定地持续性发展。

(一)提高信贷发放额度,满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貌,农户的经营产业范围也不局限于原始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多元化。因而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发放贷款时,应该科学评估产业的经济价值及发展前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适当放宽信贷的发放额度为农户提供贷款资金。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户的生产规模,满足多元化的生产需求,真正使农民发家致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贷款期限

目前我国农信社小贷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但是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受很多因素影响,全国各地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特点不一样,贷款期限严重与农户生产种植周期不匹配。各地农信社应该首先根据自己辖区内的作物的生长特点,设置与该片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相适应的贷款期限;其次应该根据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考察其生产与盈利间的持续期限科学合理的设置中长期贷款期限,使农户们能专注于自己的产品生产活动,满足其长远发展需求使其扩大经营范围增收、增利。

(三)科学设置小额信贷利率

nlc202309021148

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把控存存贷款利率的上浮与下沉区间,在存贷利率被限制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的收益小无力填补其高昂的经营成本。在我国小额信贷具有“利率低,成本高”的特点,可是事实证明实行低利率有一定的弊端,它大大降低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而且助长了低收入人群和农户拖欠贷款的歪风以及增加了他们对贷款资金的超额需求。因此,我国在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时不能一味实行低利率的扶持政策。中央银行应该在满足农村信用社可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适当放松利率管制,使农信社可以科学设置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降低其经营成本。

(四)完善资金供给机制,为农信社提供充足的资金

我国农村信用社已改革为独立法人机构,各自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作为直接服务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保证农信社是否可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短缺的问题,农信社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来源不足问题。一方面是各地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扶持的财政支出,加大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增设更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用优惠政策引导资金雄厚的投资机构将部分资本投向农村地区。其次农信社要加强自身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工作力度,优化自身存贷比例。最后中央银行应继续安排支农专项再贷款弥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不足的缺失,特别加大我国偏远地区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农力度。

(五)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增强农户的法律意识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小额信贷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定时定期与社区委员会或村委会举办小额贷款的宣传活动,从而纠正农户对小额贷款性质的认识错误也可以使小额信贷传达到未覆盖的区域。农信社工作人员应认真向叙述农户小额信贷的性质和明确农户还贷的责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之所以久居不下很大原因是因为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户法律意识低。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户的法律意识加强其思想上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使法律成为农户守信用的自我约束力,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六)加强农村信贷信用风险防范,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农户个人资料信息库改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管理方式。农信社应与当地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建立电子化信息系统,统一标准实行地区信息资料共享机制,一方面加强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降低农户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从而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七)完善小额信贷的审查监督制度

建立贷前双层审核制度,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完善信贷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信贷员的工资不仅与小额信贷拨放量有关,更与贷款收回量挂钩,打击“关系户”、忽视信用等级等违规操作行为,增加优质贷款客户的比率。实行贷后审查制度。农村信用社应配置贷后审查小组,对贷款用户的实际资金用途进行考察,防止农户把小额信贷用到不良的用途上,减少不良贷款的投放量。

参考文献:

[1]王亚琴.论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现状[J].当代经济,2010,(7).

[2]李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3]鲍丽源.浅谈农村信用社中的财务管理[J].新财经,2013,(12)

[4]杜晓山.对当前小额信贷及相关热点问题的思辨[J].科学决策,2013,(11).

[5]杜欣琳.浅析如何防范和加强新疆小额农户贷款风险管理[J].新疆农业科技,2011,(5).

[6]王锋娟,杨立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9,(10).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7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金融体制改革中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高不良贷款率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实施以贷款风险管理为主的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农信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根本目的是督促农信社加强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逐步建立审慎经营与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截至2006年12月,我国各级合作金融监管部门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圆满完成了全国21300家法人机构的26368亿元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实现了“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由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贷款四级分类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过渡”的工作目标。然而,农信社要真正实现由贷款“一逾两呆”分类向贷款五级分类的过渡,达到从“形似”达到“神似”的转变,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二、农信社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障碍

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指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但从实际工作看,观念上的差异、地区性差异以及信贷文化等方面不同,导致在推行五级分类管理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导致五级分类实际运作难

贷款五级分类,主要依据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本息的实际能力,即以贷款的风险程度为基础对贷款质量进行划分的,不同类别的贷款将按不同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可能会增大呆账准备金的计提额度,近而影响到信用社的利润。但在农信社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基层信用社都是把“五级分类”作为一项临时性工作任务,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分工作,集中人员“打突击”,想“一劳永逸”,为分类而分类,没有和日常信贷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五级分类对信贷管理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担心贷款五级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不良贷款的比例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2007年农信社的专项央行票据的兑付;有的信用社主任为今后的任期“打基础”或应付上级的考核,而有意识地减少或增加不良贷款额,从而达到调高或调低不良贷款率的目的;有些人对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顾虑较多,担心分类结果不好会影响农村信用社形象、自身政绩、利润分配、改革成果,思想上有畏难情绪,不敢主动暴露风险,简单地将原来一逾两呆”的划分标准或结果套换成五“级分类的数据。这样的贷款五级分类基本上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可言,达不到贷款风险管理的目的。

(二)信息基础薄弱,导致分类标准模糊化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风险管理的要求,要进行有效的信贷管理,首先必须对贷款的风险程度及贷款的质量进行认定,并按风险程度提取损失拨备,而且要在贷款的发放、质量认定、后续跟踪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始终注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不间断地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并借以确定贷款是否可以发放、衡量已发放贷款的风险状态、提取损失准备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贷款重组等贷款管理措施。所以,完整的信贷档案资料是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基础。

由于农信社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农信社在实施农户贷款时,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程度普遍较低,要对每户、每笔逐一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进行贷款五级分类认定,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条件下,面临着信息来源不畅、信息失真与信息管理混、难等问题,如期完成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难度大。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又面临着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非财务因素分析所需的信息获知渠道不宽、非财务因素信息量不足等问题。由于分类标准模糊化,这样就难免出现道德风险、“人情”分类、“关系”分类、“印象”分类等情况发生。一旦贷款形成风险,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和预防。

(三)操作程序复杂,导致贷款类别定论难

在五级分类框架下贷款分类层次的认定,不是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其所采用的方法是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和担保分析四方面的专业分析技术和方法,综合评价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担保的可靠保障程度和农信社内部操作缺陷对还款的影响,确定贷款最终还款的可能性并按分类标准确定贷款的风险类别。

目前,在农信社五级分类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类贷款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类标准,界定量化的指标少,加大了操作难度。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第二,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第三,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任务、盈余指标,一味追求虚假利润,不惜成本放贷收息,用新的违规行为掩盖了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第四,由于评价贷款质量所依据的标准是多维的,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简化分类程序,不能认真做好贷款现金流量分析、财务分析、非财务分析,对分类定性把握不准;第五,分类人员存在的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笔贷款得出不同的结果,凭感觉、凭经验主观随意界定贷款五级分类,有的甚至受工效考核及经营业绩评价压力驱使,为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等指标,出现人为评定贷款等级“偏向”。

(四)科技支撑乏力,使五级分类失去准确性

现代信贷度量技术和方法的特点是,越来越体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层次的个别资产信用风险评价到宏观层次的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贷款五级分类涉及大量的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传递工作,需要计算机系统的强有力支持。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笔数多、分类工作量大。农户贷款缺少财务数据,其盈亏是粗线条式的估计;如果按照《信贷资产分类认定表》、《信贷资产分类认定附表》等方面进行分类认定,不仅分类资料多,而且分类结果不够直观。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缺乏相应金融资信评级机构及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再加上技术力量薄弱,软、硬件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均相对较低等原因,必然导致对定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不足,对分类工作的准确性带来威胁。

(五)信贷人员素质的差异,导致五级分类整体推进难

贷款五级分类需要做大量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定性分析,它要求信贷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财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从目前试点情况看,部分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五级分类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风险分类基本内涵的准确把握存在一定难度,个别信贷人员五、级分类知识基本上是空白,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企业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非财务分析来综合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加上他们身处基层,信息渠道来源不广,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掌握不够,这对于习惯了四级分类主要以时间为判断标准的信贷人员来说,要过渡到以贷款本息损失的可能性大小来划分不良贷款,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六)信贷文化差,人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模式转变难

多年来我国流行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农信社信贷管理领域也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信用环境不太好,普遍存在会计信息不真实问题,借款人提供给信用社的资料不够真实和准确;一些评估机构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提供不真实的评论结论,信用社很难依据评估审计结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五级分类法的有效实施;在信贷决策行为上表现为对所谓大客户的“求贷”、“迄贷”、“逼贷”、“送贷”甚至“贿贷”与“不贷”、“怕贷”、“惜贷”和“压贷”两种极端;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的行为;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等普遍现象,再加上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对贷款责任追究不力,这些必然影响五级分类的正常进行。

三、完善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建立监管人员与信贷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四级分类主要以期限为判断标准,是一个静态管理过程,而五级分类以风险为判断标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要搞好贷款五级分类,核心在人。如果没有认识到五级分类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掌握贷款五级分类的知识与技能,就很难使五级分类管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为此,不仅要培训信贷人员关于贷款五级分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培养和建立起一些市场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等,对这些中介机构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相关培训,给予一定的政策指导,创造或提供一种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界定标准,实现五级分类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相结合

五级分类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些新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额管理机制。为了避免各农信社对一些分类标准认识上的差异,监管部门有必要采用适合农信社分类实际的财务表格,检测分类的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尤其是要从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等各个操作环节入手,对五个层次贷款的具体标准进一步地界定和明确,进一步细化五级分类制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各信用社的分类标准规范统一,并引入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贷款保证、经济环境状况、行业状况等指标体系对分类标准进行量化,增强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不良贷款认定的电子系统,规范贷款质量认定程序,建立相应数据收集与风险监测系统,减少五级分类的主观判断成分。

(三)培育健康信贷文化与业绩考评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信贷文化是信用文化。由于信贷文化具有可塑造性,且对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环境存在制约性,因此信贷文化的建设具有可行性。鉴于我国农信社正处于贷款五级分类的初期阶段,要把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与业绩考评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信贷人员全面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完整的记载,充分的交流。应该更多地关注分类的程序是否严格,分类的工具和手段是否可靠,掌握的信息是否全面、完整等。而不是强调用五级分类的结果去搞层层考核,如果不看过程只看分类的结果,过分地强调对分类结果的考核,简单地依此来进行考核和奖惩,将很难保证最后分类结果的正确、有效。

(四)建立与健全适应农信社内部信贷风险分析系统

监管部门应尽快制订适应于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发展战略规划,农信社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分类标准做出统一解释。在定量指标上,要根据不同行业的标准,做出明确的界定;对定性指标,清除模糊语言所带来消极影响,提高信贷管理人员分类判断的准确性。同时,要立足长远,储备和培养专业人才,加快电子化系统的建设,尽早开发适应农信社的信贷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信贷管理基本自动化,减少基层社劳动强度,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速度以及处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贷款五级分类大事记[J].农村合作金融,2007(6).

[2]、高敏.荆德鸿等.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J].金融参考,2006(9).

农村信用社贷款还不上 篇8

一、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况

(一) 贷款额度不高

小额贷款按照信用等级, 起始额度是2000—3000元, 在吉林省贷款额度最高线是10万元, 一般为2万—3万元之间。

(二) 贷款用途广泛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 每年的农业贷款占到60%左右。其实, 农民贷款还投资于林业、牧业、园艺等方面, 例如培植树苗、养牛养羊。贷款流程一般按户发放, 如果农户贷5万元, 通常将3万元用于生产, 1万用于过节的开销, 其余部分为来年的生产做充足准备。

(三) 贷款期限、利率较为灵活

农村小额信贷款期限比较灵活, 按货币市场规律通常以短期为主, 如6个月、9个月、1年;而利率的规定, 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70%—80%或90%—100%, 而我们认定的比较理想的上浮幅度应该是60%—70%。当然, 有的农民能正常生产, 无不良欠款, 但有的农民就是有偿还能力, 也会延期3—4个月, 因为他们能够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费用。

(四) 农户小额贷款投放额逐年增加

从2009年至2014年,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小额贷款投放比例在逐年增加, 在此期间每年的增加额度相当大, 大约相当于前一年的净额还增加1/3;而农户信用贷款小于农户联保贷款额度, 农户信用贷款每年增加较平稳, 农户联保贷款额度增加较显著。

二、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 贷款利率偏高

自2013年以来, 国家接连几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根据之前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然偏高, 这无疑加大了农户在融资方面的成本, 很不利于“三农”地方性拓展。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趋利性和农村信贷市场对资金的垄断性所导致。

(二)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动力不足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是规模较小的个人或家庭, 所以, 只能解决客户一般性的生产、生活资金周转的困难。这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滞后的, 很难直接在外在表现上看出来, 显现基层的政绩上更是不易。

(三) 农民认识上的偏差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道德风险更为突出

我省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很低, 对金融知识了解得更是微乎其微, 一些农民, 贷下款来, 并没有去投资农业生产, 而是去娱乐或他用, 最后导致用款不当, 无法归还贷款, 还有一些农户固执地认为,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无偿提供给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 既然是以扶贫为目的的, 还不还都可以, 这样即使手头有额外资金, 有偿还能力的时候也很少主动还款。

(四) 农村小额信贷防范的风险不规范

从我省农村情况看, 我省农村信用社广泛开展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防范和化解小额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信社的重要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 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内部管理体制和业务人员素质风险;二是管理与操作风险。

三、解决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小额贷款问题的对策

(一) 管理贷款利率

在管理体系上要加强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向社会公布贷款定价政策, 自主接受社会监督的管理, 完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 而且同时要强调信用社监事会对贷款利率定价的检查管理, 同时信贷部门要加强研发力度, 研究出适合我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利率水平。

(二) 发挥村党支部基层的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党组织、村委会的基层作用, 这是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关键环节。他们熟悉农户情况的优劣势, 在目标的选择上, 根据我国国情, 以奔小康为目标, 对那些固定的低收入群体给予积极支持, 增强其经营的信心, 通过农村贷款中心统计, 可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

(三) 提高农民的金融素质

只有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才能在农村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户对社会资本的重视, 应该实行农户借款信息公示制度。信息公示一方面使违约农户信誉受损, 另一方面使其当众面临尴尬的困境, 对此我们还要加大违约惩罚的力度。

(四) 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人员素质是提升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防范贷款风险和做好信贷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增加农村信用社的人力, 做好贷前调查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关口, 信贷人员要尽职尽责做好贷前调查, 按贷款操作程序, 严格审查贷款必备资料信息, 确保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摘要:众所周知, 在推进吉林省农村小额信贷的过程中, 农村信用社起到核心作用。但是现在运作过程中常常显现出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措施, 以便农村小额信贷能够持续、平稳地运行。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短篇自我总结下一篇:公司工作内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