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2024-05-10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通用8篇)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篇1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2、广泛阅读教育论著,及时了解教育发展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3、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胆进行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管理,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反思管理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育管理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三、研修内容

1、深入学习师德师风方面的理论知识。

2、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3、抓住时机到先进学校参观、听课,学习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听课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研修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校本教研理论,创新管理理论,创建独到的学校管理理论。

5、充分利用县内教育专家的资源,珍惜专家讲座的学习机会,主动与专家沟通学习进程,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四、学习形式:

1、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在此过程中认真听讲、做好学习笔记,深入了解学习和培训内容,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培训教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牢固地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享教研成果。

五、具体措施

1、分阶段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做好读书笔记。做到认真研读,读有心得。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生活点滴,撰写学习感悟文字。把所读经典作为反观自身的明镜,端正教育教学管理行为方式。

2、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半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写教学日志,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3、深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心得渗透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开展集体研讨。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研促管。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篇2

一、对本研修项目的思考与定位

(一) 项目定位

教育部“2014 高中语文骨干教师远程高端研修”项目是一个旨在采取集中培训与教师工作坊研修相结合、“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300 位教师工作坊坊主, 组建100 个教师工作坊 (每个省级工作坊参训骨干教师约300 人) , 通过较长时间的培训, 引领带动全国30000 名市县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并推动“种子”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 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探索骨干教师基于网络常态化研修的新型培训模式。

基于此, 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坊的整体工作以提升教师解决教学核心问题的能力为基础, 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 以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 以提高我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体,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专家引领、名师示范、亲身实践为培训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此促进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提升, 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内涵优质发展。

(二) 研修主题与研修模式

1.研修主题。

以高中语文学科专业能力提升为基础, 以教学核心问题为中心, 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 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专家理论讲授、一线名师特色教学现身示范、参训学员亲身体验和实践等紧密衔接的三个环节, 努力优化培训过程, 在循序中提高, 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2.研修模式。

(1) 远程研修。基于参训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个性化问题, 利用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奥鹏远程研修网络平台上的丰富多样的、体系化的培训课程开展网络分散研修。

(2) 集中研修。在网络分散远程研修的基础上, 适时开展基于参训教师共性问题 (根据参训教师网络平台所提出的核心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归纳而成的共性问题) 的集中研修。集中研修采用“引领、体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以任务驱动和案例研讨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参训学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能力。

(三) 研修项目工作流程与运行机制

设计和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坊研修项目工作流程并保持这些流程得到有效执行、控制和管理, 对本次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为此, 天津工作坊在接到这一专项工作后, 就多次就工作坊研修工作进行研讨, 统一思想, 确定目标, 以超前规划设计, 明晰工作流程。提出“培训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系列化、课程管理项目化、课程评价科学化”的研训一体工作新思路, 指出要将着眼点从关注研修团队的已有资源转移到研究服务对象———受训学员的需求 (奥鹏远程研修网络平台提供了参训教师需求实时自动生成系统, 可以自动检索到教师网络研修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 在整体方案中明确了“立足教学、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助推成长”的工作原则和“结合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实际, 提高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课程目标, 强调“周密调研、摸清底数、准确定位、超前规划、科学设计”的重要性, 确定培训工作启动、前期调研、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评估反馈等整体工作流程和不同阶段的研究重心和设计重点。

二、研修工作实施情况

(一) 培训需求调研及研修课程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 我们采用问卷、访谈、听课调研、个体追踪、阶段性回访等方式, 围绕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对培训课程的内容、实施方式的实际需求等方面, 对参与“工作坊”的学员进行了调查。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 了解需求, 发现问题, 进行分析研究。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 力求使研修活动不再是凭空想象, 而是根据真实问题展开, 更有针对性, 更能体现服务性。

比如, 有关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的调研, 我们设计了课标和教材、知识拓展与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现状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评价、教研科研方法、其他等选项。学员的选择结果, 排在前四位的是教学策略和方法 (22.1%) ;教学评价 (21.4%) ;教科研方法 (14.8%) ;知识拓展资源开发 (14.7%) 。

从研修方式上, 学员对课例分析等形式最感兴趣。从学员参加过培训方式方面考量, 看哪些培训形式最受欢迎, 题目设计了专家讲座、互动讨论交流、案 (课) 例评析、观摩现场课+ 点评交流、即时练习 (操作) 反馈、其他等选项,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观摩现场课+ 点评交流 (25.7%) ;专家讲座 (18.2%) ;案 (课) 例评析 (17.5%) 。

在学员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工作坊坊主确立了此次网络培训和集中研修的思路:实现网络培训平台的最优化, 体现参与性培训与实践性课堂相结合的培训理念, 凸显对象的参与性、过程的体验性、内容的生成性、方法的迁移性、培训者的导演性。并且, 确定了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总体要求: (1) 立足课堂。以帮助和引导骨干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改进方法、实施高效教学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在专题学习、导师指导、交流研讨等环节, 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切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目的。 (2) 强化实践。本着实践指导为主、辅以理论支持的原则, 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结合, 以多样化的实践研究, 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避免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两张皮”, 使学员在“学习—实践—整理—再学习—再实践—再整理”的过程中, 总结出能实用、有实效的教学经验。

(二) 网络远程分散研修

2014 年9 月到目前, 按照教育部“国培计划”的要求, 所有参训学员利用奥鹏远程研修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分散研修。在分散研修过程中, 工作坊坊主主要利用网络开展以下工作:

1.做好远程培训的后台管理。

远程分散培训的后台管理主要依赖于管理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和现代化通讯工具QQ群。工作坊坊主主要依据数据进行远程培训后台管理。奥鹏教师研修网的智能化后台管理能够动态地随时跟踪每个学员的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系统参数。学员每次研修日记撰写情况、提交作业情况、坊主针对作业的评价和推荐情况、学习时间的统计, 甚至互动的频次都能通过系统参数得以体现。定期出现的信息汇总成为反馈学习情况的数据, 这些统计数据作为对学员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通过QQ群发布, 工作坊坊主及时、准确地了解天津坊参训学员的入网率及具体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醒学员加快学习步伐, 弥补培训中的欠缺。

2.基于自建的QQ群进行即时答疑解难。

个性化远程分散培训区别于面对面培训, 遇到个性化的即时性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是无法在培训平台上得到及时解决的, QQ群则可发挥作用。为此, 天津高中语文工作坊在远程培训初期即及时创建了研修QQ群。一旦学员遇到个性化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 到QQ里问一声, 工作坊坊主、小组长以及奥鹏研修中心专业的技术人员便会负责解答, QQ群里的伙伴也会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在QQ群的交流中得到彰显。

3.充分发挥好坊主培训的专业指导者和促进者作用。

在个性化网络分散研修过程中, 工作坊坊主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及时为学员批改作业, 发起基于主题的互动研讨。学员在网络平台上交的作业都是经过学员个性化研修后生成的教学资源, 这些生成的个性化资源有的价值很高, 坊主在众多的学员作业中将精品资源挖掘出来, 点一个推荐, 加一些点评, 供全体学员学习与借鉴。如此, 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对于作业评阅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也可以通过线下与学员单独沟通而妥善解决。“线上线下双轨同步、互相补充”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坊主真正成为培训的专业指导者和促进者。

(三) 线下集中研修

集中研修以“立足教学、按需施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培训内容均针对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参训教师提出的共性问题, 侧重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改进等, 旨在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微格教学、课例分析、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学员现场上课、作业交流等多种形式, 使学员在培训活动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进一步掌握了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方法。

1.专题研修。

(1) 文本解读专题研修。文本解读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可以说,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是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所以, 我们在集中研修中对如何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做了专题研修。

(2)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信息化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巨变的当下, 应该深入思考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如何变革, 需要深入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 如何观察、诊断课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评价信息化环境下的一堂好课。为此我们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进行了专题研修。

2.课例研磨。

课例研磨可以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从研修工作前的调研发现课例研磨是教师最感兴趣的研修方式之一, 基于此, 我们在线下集中研修过程中认真开展了课例研磨。这里的课例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要素是必须是有问题的, 由这个案例引出问题, 如果没有问题就不形成案例;第二个要素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是老师可以借鉴、吸纳的有利于其改进教学的方法。

课例研磨的主要做法是“一课三上”, 引导所有参训教师研究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选取, 研究教学设计的优化, 进而形成反思教学的能力。我们认为, 课例研磨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 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是教师研究改进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是教学相长的阶梯;克服了“纸上谈兵”式培训的缺憾。

(四)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1.为何要做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

一般认为, 教学设计有4 条主要标准:正确地理解教材, 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可以说, 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学设计能力。而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 烦琐、细碎、杂乱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一节课教师设计的提问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零散等弊端, 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问”而动全“篇”, 缺少指向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合力”。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低效、无效,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具体表现为:问题简单化, 缺少思考价值;问题随意化, 缺乏针对性;问题形式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简单化;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提出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

为此, 我们倡导主问题设计。所谓“主问题”, 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 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 有以下特点:第一,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第三, “主问题”能构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板块”。可以说,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够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师文本阅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抓手。

2.怎么做:引导教师做有思想的减法。

第一个阶段是让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 结果往往是“一问一答”式教学, 教学中大多是连问、碎问、满堂问, 一节课少则十几个问题, 多则二三十个问题。第二个阶段, 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 这一阶段问题数量减少, 尤其是无效问题减少了, 但还是多个问题, 仍需要进一步整合、精简。第三个阶段, 指导教师进一步做有思想的减法, 从多个问题中进一步分析, 哪些可以不学, 哪些可以整合, 最后精选出三到四个主问题进行教学。第四个阶段, 指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开拓质疑途径, 触发、引导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分类筛选出几个核心的共性问题形成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好问乐学的精神;同时, 以问导学, 以学定教。由于各高中学校录制课例已不成问题, 所以要求教师对各阶段的课例进行录制, 同时, 学科组进行基于课例的微格分析, 分析后一阶段比前一次课做了哪些调整, 为何要调整, 调整后的教学效果怎样, 这样的调整带给自己哪些启示, 对以后的教学有哪些借鉴。

3.成效。

(1)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一是突出阅读教学重点、难点;二是有助于引导学生长时间地参与学习、思考;三是有利于掌握核心的阅读策略、思想方法;四是循序渐进式地推进学习。

(2) 突显了培训的实践导向, 引导教师不断发现、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3) 提升了参训教师的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能力。很多参训教师反映, 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不断完善, 自己确实有很大的收获。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因此而更具可操作性, 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修工作的基本策略与主要经验

(一) 研修工作基本策略

1.网络联系。

充分发挥奥鹏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天津教研网络平台、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QQ群、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组织以及天津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工作坊的组织管理网络架构的网络联系作用, 形成多渠道了解教师研修需求、发布研修信息、把握研修工作效果、跟踪指导等信息网络。

2.中心辐射。

注重发挥高校、教研、一线名师的学术辐射作用, 发挥研修项目学术指导教师的辐射作用, 发挥区县教研员的组织引领作用, 最终通过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 发挥骨干教师在所在区域、学校教师培养、教学引领方面的辐射作用。

3.聚焦问题。

每个骨干教师, 在学校教学和自我发展中, 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此, 整个研修高度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尤其是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 力求通过研修, 通过团队合作, 破解这些问题。基于此, 本次培训强调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问题出发”“基于问题的解决”是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

4.做中提升。

基于教学的实践性要求, 整个研修过程注重理论指导、理性思考, 更侧重于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案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 研修工作主要经验

1.信息时代, 内容为王, 应聚焦教学关键问题, 按需研修。

本次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针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难点问题, 侧重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方法改进层面,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之相适应, 在课程实施方式上, 我们采取专题讲座、微格教学、课例分析、实践操作、专题研讨、学员现场上课、作业交流等多种形式, 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 实施互动性教学模式, 学员结合自身特点, 主动参与学习, 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提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要使学员在培训活动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进一步掌握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方法;同时, 结合学科教学典型案例, 分析得失总结规律, 提升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线上与线下研修有机结合。

用基于自己专业成长需求的网络研修创造教师职业新生活, 应该是今天教师研修的共同选择。网络教研的价值在于:迅速便捷, 低成本高效率;基于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性强;范围广泛, 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 易于存储积累;合作共享, 促进群体成长。

与此同时, 我们也高度重视线下集中研修的优势。参与此次培训的坊主认为, 如果想提升线上个性化研修的质量, 定期的线下集中培训也是极其必要的。远程培训中, 学员学习时间或者说上线时间不尽相同, 各自的设备也不尽相同、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样存在差异。面对这些差异, 远程培训平台上每发布一则公告都会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来袭, 坊主们有限的精力对此应接不暇。因此, 为了实现线上个性化分散远程培训与线下集中研修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以不断提高工作坊研修质量, 我们根据研修需要, 在研修的各个阶段, 适时安排了多次学员集中研修活动, 通过参训学员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活动, 很多问题就可以一次性得到根本解决, 而非无休止地提问和回答。线上分散培训与线下集中培训的接轨才应当是远程培训质量的有力保障。

3.研训一体, 研训互动, 彼此促进。

我们积极探索了将教研经验迁移到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研发工作中, 利用教研活动强化培训效果的教研工作新模式。在整个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研修课程的实施重在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在培训结束后还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开展跟踪性指导和服务, 以促进参训骨干教师的长远持续发展。研训互动, 彼此促进。具体做法大体有两种:一是先研后训, 以研带训——在教研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然后将其转化为深入研究的课题, 进而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培训课程, 所谓“教研问题化, 问题课题化, 课题课程化”;二是先训后研, 以训促研——在培训中发现需要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 然后到实践中作深入调研, 求得及时解决。

四、研修工作效果评估与反思

1.参训学员对培训课程实施总体效果的满意度很高, 培训达到预期效果。

本次培训课程虽然参与学员较多, 时间跨度较长, 但数据显示, 53.4%的学员对培训总体很满意, 39.1%认为满意, 5.3%的教师认为一般, 2.2%人选择不满意。而且, 学员对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的适切性和结果的满意度都很高。对学科课程量化评价表进行平均分统计, “专题的适合性”为4.69 分 (满分为5 分) , “结果的满意度”为4.54 分 (满分为5 分) , 这既说明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的学员对培训存在共同的需求, 又说明培训前对学员需求的分析比较准确, 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问卷中的主观题“学员感言”, 也具体反映出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贴近实际, 符合学员需求, 特别是在基于案例的启发式、参与式活动中, 学到的既有新的教学理念也有同伴的经验, 得到的既有实用的操作方法也有思维方式上的启迪, 便于将培训的收获尽快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2.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充分引领教师需求。

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就是要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目的要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 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使教师能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但由于教师可能在很多时候不清楚自己的某种需求或者不了解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而难以描述新的需求, 因此在满足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要引领教师需求, 并通过适度引领来开发教师的隐性需求和新需求。比如, 本次培训中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化、活动语文化”的培训就是引领教师需求的最好体现。

3.成功地完成了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任务, 培训了一批能够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种子”型教师。

我们采取分散研修、集中研修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为我市各区县、学校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 使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培训课程的实施激发了学员提升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使他们积极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在过程性活动或阶段作业中, 许多学员做了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4.研修工作问题反思。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远程研修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二是培训内容的选取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通过各种调研, 在深入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 力求培训内容课程化, 课程内容系列化。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篇3

学校占地70余亩,投资2000多万元,建有完备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容纳千余人的报告厅、300米标准塑胶跑道和足球场及其他完善的体育设施。实验楼装备有多个计算机专用教室,还有音乐教室、舞蹈训练厅、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电脑机器人工作室和大型多媒体专用教室。40多个教室全部装有高配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含正投影、升降屏幕、数字展示台、电脑及音响系统,并与校园网及互联网相联通)。这一切,使它具备了如今很多城市小学也不具备的“硬件”设施。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团结向上、生机勃勃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和优异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又使这个学校具备了一般农村小学所没有的“软件”。因而,就连周围小区的“城市人”,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

如何尽快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丰庆路小学的校本网络研修,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小的侧面。

——编者

丰庆路小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网上教师校本研修,走出了一条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开拓创新,科学管理,引领、指导全体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条件优势,根据新课程推进中教师校本研修的实际需要,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带头的网络校本研修课题组,用以指导全校教师校本研修的规划、协调和实施。课题组依据制度和规范实施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引领教师明晓网络校本研修的重要意义和新课程推进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性,从而积极参加网络校本研修的各项活动。

1.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

规范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课题组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结合本校网络研修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和制度。这包括:网络研修论坛的栏目设置,网络研修参与制度,网络研修论坛管理员职责,网络研修论坛计分办法,网络研修奖励制度,办公电脑管理使用制度,栏目管理员制度,论坛注册用户管理制度,等等,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行事,使网络校本研究工作得以不断推进并取得应有成效。

2.带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业务组的教师带领大家通过在论坛上发帖、读帖、交流、互助、研讨、共享、反思、碰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课例研究”为例:先由业务组主持老师在网上对具体的一节课拿出初步思路;经过大家讨论,博采众长后再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依据这个初步的教学设计,展开进一步讨论,主持教师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再试讲,课后讨论;最后,做网上反思总结。其中的“试讲”和“课后讨论”,根据实际需要可多次反复。如四年级语文《小镇的早晨》一课的“课例研究”,主持老师首先把教学设计方案在网上发布出来请大家点评;学校教师积极关注、广泛参与,提出各种建议;主持老师每天将网上老师们的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这些建议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在网上发布第一次授课的消息;课后,授课教师发表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其他参与听课的老师随即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听课的感言。结合每位老师的建议,主持老师又组织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随后在网上发表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学校老师坦率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主持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次修改教学设计,上第二次“研究课”;之后,在网上组织开展评课……就这样,按照“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调节设计”的序列,我们前后共进行了四次研讨课,而每一次,都会有新问题产生。如: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如何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怎样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宜的评价?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课题)步步深入,怎样去解决它们呢?凭借网络的便利,我们把原来只是在教研组范围内进行的课例研究,放在全校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来做,主持教师、教研组的收效因而更大。

3.在研究过程中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每周话题”是我校网络论坛的一个传统栏目,在课题组指导下由各教研组轮流主持。每周由主持教研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一个切近教育教学实际的话题,然后引导老师们通过网络讨论交流。由于贴近老师们的实际需要,几年来,“每周话题”期期呈现出火暴的局面。如2005年第23期话题“作业革命”,一周时间内就被点击496次,回复105帖。我们先后讨论过的话题还有:如何营造“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我们离孩子有多远?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说→听。奖励的利与弊。如何设计导入语?板书的艺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如何正确看待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如何培养学生爱他人的情感?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课?“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的动力?如何让融洽的师生关系充满在各科教学中?如何让插图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看待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的现象?新学期如何收心向学?如何给学生下合适的评语?如何使复习更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激情在课堂上飞扬。结课的艺术、关于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口算能力的培养。等等。

4.评价与激励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校本研修的热情,课题组在校本研修平台上实行积分管理制度。一方面注重对参与数量的评价,发帖、回帖都会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另一方面更注重对参与质量的评价,对“精华帖”或“最佳回复”给予更多的积分奖励,鼓励教师在网络校本研修中出精品。我们每周都进行网络论坛排行公布,同时还设一个最快进步奖,奖励当周排行进步最快的用户。从论坛排行办法实施以后,老师参与量明显比以前多了,大部分回帖质量也较前有所提高。老师们参与论坛的积极性特别高,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论坛上的主题总数有3 606个,回帖数有45 452贴,每天的回帖量都在200以上。如孙小静老师做的《小镇的早晨》网络课例研究,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帖被点击970次,回复65帖,不仅全校大部分教师都参与进来,还吸引了部分外校教师和教研员。其中有主持教师的多稿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视频,还有其他教师的意见、建议等。这样周期长,参与面广,资料呈现多样、直观的研修活动,没有网络平台支持,要实现是很困难的。

扎实、开拓性的工作使得网络研修这一全新的教研形式很快就被教师所接受,并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学习、工作、研究融为一体。王金萍老师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是在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还是头脑中一瞬间产生的火花,我都会利用课间10分钟或下班时间,赶紧坐在电脑前记录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一有时间就又会坐在电脑前,看别人的回复,这其中有褒也有贬,总会引发我不断地进行思考,然后再总结这些老师提供的方法,再回过头来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参与网络研修,使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一改以往手懒而不常动笔的习惯,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当我在论坛上看到自己有感触的帖子时,也会积极回应,就这样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向老师们学到了很多。

网络研修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桂月老师年龄大了,学打字很困难,开始时只能一个键一个键地点着打字。但网络研修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她积极坚持参与,现在不但打字速度快了,并且还成为本校网络研修的积极分子,在校论坛排行中常常名列前茅。

由于积极推进,网络研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火热的网络校本教研受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的充分肯定:

当你进入丰庆路小学教师论坛,简单浏览,你就能感受到火热的校本教研气氛;细细品味,又能体会到教师富有理性的思考和具有耐性的坚守……

丰庆路小学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在校本教研中大有可为。校本教研在网络的支持下将更具生命力。

在海南进行的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工作会议”上,我校的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及专家的普遍好评,《教育时报》《河南商报》《中小学电脑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其学校论坛成为《教育时报》等报刊采稿基地,“校本教研网”还专门在其论坛上开辟了我校论坛校外版。

在课题组的带领、指导下,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在案例分析中不断突破,在反思提炼中得到发展,在调查研究中达到改进,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提升,人人实现了专业发展,也造就了我校的学习型、研究性教师团队。

二、创新性的工作带来喜人的业绩

创新性的工作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继而创造出喜人的工作业绩——语文教师宋晓芳利用新课程理念大胆创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所讲授的《乌鸦喝水》一课被推荐为郑州市观摩课、河南省观摩课,最后作为全国观摩课讲到了山东青岛、聊城,讲到了广东珠海,并获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培训会观摩课一等奖。数学教师陈霞的课也堪称精品,《奖牌给哪组》一课被推荐代表河南到甘肃兰州全国的舞台上讲观摩课,并荣获全国第四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一等奖;青年教师张凡被推荐代表郑州市参加河南省英语教学技能竞赛荣获优质课一等奖。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校有7名教师被命名为省、市级骨干教师,6名教师被吸收为金水区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还有老师应邀参加了省义务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金水区网络教研现场会和郑州市校本教研推进会先后在我校召开,《人民教育》以《实现校本教研与网络的真正链接》为题,详细介绍和报道了丰庆路小学开展网络校本研修的情况和经验。学校先后获得郑州市标准化学校、郑州市文明学校、郑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郑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网络校本研修课题组长因主持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研究”,获郑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两次被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教科所授予郑州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几年来,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网络教师校本研修新路子,培育出一支生机勃勃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在新课程改革中创造出令人欣慰的工作业绩。我们相信:有了一流的教师团队,农村学校同样可以与城市学校比翼齐飞,实现真正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教师个人网络培训研修计划 篇4

1、坚定教师成长的理论与信念,强化教师主动成长的意识与态度,形成教师持续成长的恒心与习惯。

2、认识教师成长的规律和特点,认同“网络学习+自主研修+校本实践”的教师成长模式,善于借助远程培训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3、了解研修课程的结构特征,熟悉研修课程的内容特色,掌握研修课程的学习方法。

4、确立教师智慧成长的理性认识,感悟教师智慧成长的典型案例,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的实践探索。

5、提升行动研究的认识程度、设计水平和实践成效。

6、通过学习,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基本概念和常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7、更新教师原有认知理念,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达到悦纳自己,健康生活的目的,增强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

8、通过学习与交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全体教师掌握调适自身心理困惑的技能技巧,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9、通过学习,使教师树立出现心理困惑时的自我调节意识和求助意识,提升自我保健能力。

10、通过学习,强化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学习时间:

根据自己的业余时间分散上网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时间包括上网学习时间、上传学习资料的时间、参加教学辅导时间、网络读书活动时间及撰写读书心得、撰写研修博文、进行答疑时间以及参与课程论坛及交流讨论时间等。网上学习时间要达到22学时以上。

三、具体措施:

1、领会课程大纲。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总体框架、内容构成、基本特征、知识重点、各项要求。

2、研读网络培训资料。采取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成长需求,认真研读教材,记好学习笔记,写好读书心得。

3、参与网上讨论。围绕学习内容和进程,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预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同伴的认知,感悟专家的点评。

4、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完成各阶段的课程学习作业,注重作业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5、强化问题意识。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体现“问题为本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不断谋求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6、链接岗位实践。要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有效链接到岗位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案例引领实践,行动丰富实践,反思完善实践。

7、注重合作学习。建立起教师同伴间互助学习、集体研修、思维碰撞、合作生成的良好意识和机制,注意把握好合作中的倾听与表达、求同与存异。

8、集成研修成果。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累积原始记载,丰富过程素材,浓缩反思体验,表达研修成果,促进培训资源的集成和拓展、培训绩效的提升和彰显。

教师个人网络培训研修计划5

通过实施对教师素质又有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提高教师素质,又重新提了日程,随着课程改革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师现有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立足岗位,以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为业务学习载体,脚踏实地抓好教师业务学习,作为教师我要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现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习目标:

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素质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对自己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规划: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的研究成果。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化要落实到学的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读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完成自己应该写的教育教学论文。

4、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学习内容:

根据自身情况,我主要将学习内容分为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个人修养三大板块。本学期,在教学方面将围绕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性”开展自学和研究课,而在教育科学研究、个人修养方面,也要有一些有益的自学活动。

三、具体措施:

1、了解教师个人学习的制度。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改革与要求。

2、大胆尝试,创新,使教育教学有新的突破。强化学习,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及评论员文章。

3、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读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完成自己应该写的教育教学论文。

4、通过个人自学保证教师的自学效率,在自学过程中,针对工作实际,要坚持以自修为主,转变观念;以过程为主,提高能力;以实践为主,开展创新;找出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符合教育理论与教育规律的做法,用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明确自我前进的方向。

四、具体方案:

1、充分利用学校订购的教学刊物进行研究,寻求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

2、充分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交流自己的体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按照学校提出的读书指导意见,认真学习教育家的书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新理念》等专业书籍,每学期至少读2本书,做到边读书,边反思。

网络研修教师学习心得 篇5

几十年的辛苦耕耘,已磨去了曾有的激情和梦想,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静静地聆听学习,静静地写心得,徜徉在学习的快乐里。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自己的浅陋,也看清了过去的自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多,紧迫感、危机感少吃老本念头多,终身学习意识少工作中容易被俗念束缚,惰性,闯劲少无意义的耗费时间多,有价值的尝试探索少课堂上展示自己才华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少。通过培训,我清醒地认识到:激情和创新是成就你走向名师的必要因素。

我一直认为学生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所以,工作上,很一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教学这一块儿。备课、上课、批作业,每天在重复着这样的“三步曲”。尤其对于备课,手拿一本课本和教参,再加上自己对于数学的理解,这就叫充分备课,而后胸有成竹的去上课了。这次的培训,让我真正知道了“备课”的含义。教师备好课必须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总之这次的研修班学习给我是受益匪浅的效果,即便是在空闲时看到的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小案例,也能让我体会到这种的互动是有必要的,可以提升更多的发展潜力的。

校长网络研修个人学习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培训课程,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促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加强学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2、加强学习,积累研究课题的经验。

3、通过研修,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4、通过研修,丰富教学经验,能上好每一节的数学课。

5、通过研修,掌握教学基本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研修内容与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

2、加强业务学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习新的数学思想、教学方法等。

3、加强常规研究,规范教学行为。

4、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5、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

6、积极参加网络教研,高标准严要求完善自我。

7、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自我。

8、加强网络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四、研修方式

专家教授引领、自学自悟、网络交流等。

网络研修铺就农村教师成长之路 篇7

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成长, 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是教师发展, 素质教育是否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就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各地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都非常重视, 积极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培训, 其中“校本培训”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特别强调学生要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共享的今天, 参与“校本培训”中的教师更应该走出“一言堂”式的学习环境, 走入一个交流共享的空间, 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然而, 在具体的“校本培训”实施过程中, 由于农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 某些学科的任课教师少, “交流共享”的研修方式很难得到有效地落实, 教师各自为战、相互封闭的现状与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产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借助网络搭建起全区教师成长的共同体, 实现校际联动方式下教师研修, 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好途径。

开展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的有效方式

1.校际联动下的网络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校际联动下的网络集体备课能很好地解决学校内部由于同学科教师少难以实现有效交流的问题。由于是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的一项集体备课活动, 势必要受到时间、空间、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要真正把这一活动扎实地开展好, 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与协调非常关键。准备工作要放在新学期开始前进行, 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和全区授课教师人数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时要特别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实际教学水平、年龄、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等因素, 使每个教师都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分工, 每个教师先行独立准备, 研修组织者特别注意此时要广泛调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 将突出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研讨交流的重点。由于涉及的年级和学科数目多, 每个学科挑选一名教学专业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组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对于集体备课活动的顺利开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独立准备后的交流研讨活动, 是思维碰撞、集思广益、总结升华的过程, 也是实施集体备课活动的关键之处。在教育部门的统一组织下, 由同学科的教师在指定地点、时间, 由组长带领, 根据分工的不同确定发言人, 其他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授课方案相互补充、交流。会后, 由主要发言人执笔修改整理, 上传到区内教育信息网。由于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 要提高教学设计的实用性, 及时的交流研讨就显得非常重要, 利用网络开辟教师课堂教学论坛和主题研讨活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视频资源库”建设促进教师反思走向深入

对“行动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顾泠沅教授指出:只有依据琐碎经验的同伴互助, 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的理性引领, 教师就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不深入研究教育理论而偏重于教学实践的单一模仿, 就会使教师的教学走向单一和机械, 更无助于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所以研修组织者除了对教师开展“范例”教学式的技能示范培训外, 更重要的是在培训中引导教师学习研究教学理论, 关注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区内“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正是促进教师反思、引导教师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教学之路的有效方式。参加视频录制的教师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 视频内容可以是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针对每一个专题的研究, 教师在将思维外显为语言的过程中, 是对自己学习的深化、经验的整理、研究的升华。

3.“主题博客群”的建立提高教师交流效果

“博客”, 因为能够实现跨区域的自主交流而早已成为很多教师工作学习的重要方式。目前, 区内80%以上的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 “博客”搭建起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然而, 由于“在教师职业生涯中, 教师的发展并非总是一种正向的成长过程, 有停滞、有低潮期, 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教师关注的问题并不相同, 交流的话题也存在差异, 自由散漫的“博客”交流很难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的特点, 分主题建立博客群, 更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培训。区教研室带头组建的“走近学生”博客团队 (h ttp://new s.zbedu.net/wuli/user1/41/index.h tml) , 针对学生学习策略、学生管理等方面, 展开从理论的引导到实践具体问题的相互探讨, 教师在学习交流中提出更多更优的策略, 对学生管理研究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为了促进骨干教师成长, 区教研室分中小学分别组建的“名师博客团队” (h ttp://blog.eduol.cn/user1/30654/index.h tml) , 实现了骨干教师之间跨时空的交流学习。教师在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中, 思考教育、研究学生、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越来越多的优秀“博客”的涌现, 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开展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的收获

1.网络研修搭建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成为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学生要成长为具有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就必须吸取大量的不同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从何处吸取?怎样吸取?这是对学生的考验, 更是对教师的考验。网络研修, 使孤军作战、相互封闭的农村教师走到了一起, 在合作中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升华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切实解决了农村学校中部分学科教师由于人数少难以合作交流的问题。

2.网络研修提高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网络研修, 不仅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获取科学的信息, 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把这些带到小组去。在小组中, 通过相互交流、思维碰撞, 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话交流机会的增多, 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由于在个体中汇集了集体的合力, 就会使教师原来的长处更加完善和凸显, 有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并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

3.网络研修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常常存在着很深的隔阂, 一方面, 一些教育工作者沉醉于教育思辨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 更多的一线教师满足于经验劳动而不能超越。面对广大一线教师, 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规律、建构真理, 而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网络研修的基本理念就是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反思和成长,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交流, 一些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见解得到理性的升华, 获得的理论又将被用于教学实践。网络研修为教师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了畅通的桥梁。

开展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的反思

1.加强网络研修的过程管理

网络研修使教师在学习交流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和空间, 但由于其为“虚拟”的研修环境, 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就成为保障研修效果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学科进行分组编班, 选出班主任及指导教师, 明确教师的学习任务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责任意识;其次, 要定期总结研修过程中教师的学习情况, 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人员及时地进行反馈;第三, 开展好集中研修阶段后的实践活动, 不仅可以督促教师高质量地完成集中学习阶段的内容, 更能促进教师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转化。

2.交流研讨的内容不宜太多

在每次交流研讨阶段, 研修组织者总希望教师通过学习交流有更多的收获, 但是如果安排的研讨专题太多, 则每个内容都会如蜻蜓点水。所以首先要做到研讨主题突出, 在此基础上更要舍得将时间和空间还给教师, 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 要将交流研讨阶段制度化, 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3.解决好教师观念中“损己利人”和“共同发展”的矛盾

教师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篇8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56—06

一、研究背景

教师研修是面向教师实际工作实践的教师职后学习,是教(教学实践)、学(学习)、研(研究)紧密结合的非学历在职教育活动。而教师网络研修则是网络环境支持下开展的教师研修活动,具有非正式、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性、形式多元化和以网络交流互动为基础等特点。由于教师网络研修时空分离所带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教师同行的广泛交流、缓解工学矛盾和促进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各种規模和类型的支持教师网络研修的网站发展很快,有博客群、研修网、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低参与度,潜水者居多;其二,持续性差,缺少引起教师持续关注的研讨主题;其三,同行交流流于表面,研修质量和效率低。针对上述普遍问题,笔者对一线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普遍缺乏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修内容以及促进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有效活动方式。这三个条件具体体现在:其一,作为非正式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研修的社会环境,参与者之间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和共同的研修目标与取向;其二,网络研修活动内容需要符合一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现实需求;其三,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方式要能够起到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作用。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环境,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进行研究,以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使教师网络研修成为发展和共享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

教师实践性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陈向明,2003),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处理复杂教学情境下不确定性教学问题的个性化经验、处事方法和内化为教师个人品质的教学知识。它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情境性(situated knowledge)、经验性(experiential knowledge)、个性化(personal knowledge)和默会性(tacit knowledge)等特点。其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默会(隐性)特征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难于外显化地表达,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察觉、被意会,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石中英,2001)。因此,传统的专家讲座、正式培训形式更适合于显性知识的传播,而难以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传递。佐藤学指出: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仅仅进行知识的相互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保障教师相互共享实践经验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往往来自日常的非正式的交流、观察和反思等活动(佐藤学,2004)。本研究将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点出发,探讨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

环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COP

一个支持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良好的教师网络研修环境不仅能够有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持环境,而且要营造一个平等、信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教师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为默会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产生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则满足上述物质和文化环境的需要。

实践共同体是由J.莱夫和E.温格首先提出来的自组织的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对事业有共同追求的人们组成,成员在持续地相互作用中深化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Wenger.,McDemott,.R.,&Synder W.M,2002)。实践共同体是能把人们联系起来,促进成员思想和经验交流的环境(Steve Dale,2009),它有利于培育成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因此,有利于成员在共同参与活动中实现默会知识共享。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可界定为:由一群为了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的一线教师以及各类助学者组成,他们聚焦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网络支持环境中共同参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研修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不仅共享和发展了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因此使参与教师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对于教师终身学习是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教师默会的和外显的实践性知识分享(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2006),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理想环境。为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和发展的研修活动体系的研究。

四、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

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研究

1. 学习型组织知识转化SECI模型

SECI知识转换模型是Nonaka和Takeuchi提出的,知识转换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使知识不断增值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该研究成果对于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促进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SECI模型提出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和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这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转换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创新过程,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SECI模型的四个转换过程如下:① 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换过程。知识的社会化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使知识得以传递。如传统的师徒之间的知识转移过程。②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其目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促进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的显性知识。知识外化的主要途径是把隐性知识通过比喻、比较、演绎、推理和深度会谈的方式表达成显性概念。③知识的组合化(Combination):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或组织将外化了的显性知识碎片经过整理、归类、总结等途径转化为更系统的新的显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成员吸收和消化新的组合化后的显性知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发展。成员可以通过将显性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并在工作中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SECI模型表明:学习型组织上述四个知识转换阶段将使个人的隐性知识不断外显化、传递、内化和创生,个人化的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促进成员和组织的知识水平不断上升。虽然SECI模型来源于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研究成果,但对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研修自身的特点,从知识社会化、知识外化、知识内化、知识组合化角度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

nlc202309030700

2.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原则

(1)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特点

①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主体特点:研修主体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因为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走到一起,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又希望通过网络研修发展更多的教学经验性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形成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自组织的,一线教师主体参与网络研修活动也是主动的,而非上级命令式的。

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非正式性: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由时空分离的教师及助学者组成的群体,支持以互动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远程交流活动,因此,尽管教师可能从未见面,但是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多种同步或异步交流途径实现协作和知识共享。

③课堂案例资源对网络研修活动具有特别作用:网上视频案例呈现课堂真实情境有利于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基于情境的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默会性,使其不能脱离情境而独立存在,真实课堂情境隐含着更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网络实践共同体成员虽然很难有机会进行现场课堂观摩,但是网络技术可以将师傅、徒弟、同行的教学课堂视频信息以小容量、高清晰和多角度地呈现在網上,更有利于教师之间基于真实情境的交流,因此成为以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解决教师实践问题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最重要的研修对象资源。

④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而不是为协同完成任务交付产品的临时性场所,也非阶段性的专家培训场所,因此要求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得到持续共享和螺旋式发展。

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空间的双重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空间有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空间与网上研修活动空间,使教师网络研修能够实现网上和网下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和创新。

依据上述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特点,笔者提出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的原则。

(2)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活动原则

其一,重视课堂教学案例在研修活动中的作用。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隐性特征,只有高度情境化,才能避免编码化对隐性知识造成的损耗和歪曲,因此活动设计应关注承载大量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各种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案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

其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充分利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不同形式的网络支持工具,以多种形式促进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与创新。第一类是观摩工具,使教师的视频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资源被成员观摩;第二类是交流工具,使个体实践性知识在交流中得到表达;第三类是可视化工具,使个人化的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较为系统地表达;第四类是解释和分析工具,促进情境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化;第五类是协同写作工具,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生成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被整理而得到系统化提升。

其三,充分利用在线和离线双重活动空间的有机整合。双重研修活动空间支持了教师在专家指导下的模拟和体验活动,为教师做中学、内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做中学活动主要的形式有:①网络实践共同体有很多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获得一些实践性知识的碎片,如一个提问方法。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根据课堂情境对知识碎片进行改进式应用,实现对实践性知识的内化。②在教师网络研讨等活动中,经过协商总结形成的外显化和系统化实践性知识可为教师在课堂中应用,并在新的课堂情境中对该知识进行探究,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和创新。

其四,强调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的螺旋式持续发展过程。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研讨反思-完善-再实践”过程是一个使知识不断深化的螺旋式深化过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情境化,其组合化和抽象化过程也不局限于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应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持续地系统化和抽象化。

3.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共享与发展过程经历SECI模型所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社会化、内化、外化和组合化阶段,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和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原则,笔者给出了符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特点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换和创新的主要途径,它们的有机组合实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实践性知识共享,因此,图2体现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体系。下面对七类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和创新研修活动进行简述。

实践共同体中知识的社会化是从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群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社会化活动主要有:教师对教学案例等情境资源的观摩活动,如图2状态①。

内化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发展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系统化的显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探究体验活动。通过新的教学情境下的探究和体验实现集体的显性的实践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并创生出自身的基于新的教学情境的独特的隐性知识。如图2中状态④。② 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中的外显化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内化活动。教师将网络研修活动中交流的零碎的显性实践性知识(例如成员所提到的具体课堂类型的提问策略)被教师应用于新的实践情境中,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如2图中状态⑥。

隐性知识外显化过程,又称编码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得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外化”活动包括两类:① 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在成员交流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语言形式的显性知识碎片,属于图2中②状态。② 对学科专家的访谈活动。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深入的、系统化访谈等活动,可使专家型教师对基于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并促进专家的隐性知识直接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如概念图、问题解决方案等。这种外化过程属于图2中状态⑤。

综合化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显性知识的加工,产生新的更加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实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的活动分为两类:① 共同体研讨总结活动。在总结研讨活动中将共同体成员交流中产生的显性知识碎片收集和整理,得到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属于图2中的状态③。② 协同完善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组合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持续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例如,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在适用性、系统性等方面得到完善的研修活动要持续进行,实现从显性知识——系统知识——更加完善的系统知识的组合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知识组合化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且信息技术运用可以促进提高这一过程的有效开展。这种循环完善的“组合化”活动如图2中状态⑦和③。

五、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在

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1. 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的内涵

远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对传统的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教与学方式的改进和拓展。徒弟和师傅(专家)组成远程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在专家的在线指导下,徒弟作为观察者和参与者对专家的工作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使徒弟参与量和实践技能逐渐增加,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徒弟在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这一参与过程,即是莱夫和温格所提出的实践共同体中从合法的边缘参与到核心参与过程。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一般步骤如表1所示。

nlc202309030700

2.基于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的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设计和实施

(1)活动设计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是教师自发组织的、由一线专家型教师为师傅、2-6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根据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以及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过程特点,本研究对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进行了设计,其目标是通过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实现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流程设计如图3所示。

图3表明,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活动结构是一个循环结构,每一轮循环中包括一个活动流序列,该活动序列即满足远程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流程,也经历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中的知识社会化、内化、外化、综合化等多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实现了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共同体中得到共享和发展。

教师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每一轮活动的一般过程为:①师傅提供解决问题的概念图等问题解决模型,实现知识外化活动。②师傅上传相关范例进行示范,徒弟们观摩师傅在教学案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为,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③师傅提供新问题情境和支架(元认知支架、策略方法等),供徒弟研讨,并实现了师傅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化。④徒弟们共同研讨和模拟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促进徒弟知识外化。⑤集体反思,评价或修正各种问题解决过程,归纳总结,促进知识综合化。⑥徒弟聚焦新的教学情境问题,准备做中学,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⑦徒弟在新的教学情境中实践和探究所共享的知识,实现知识内化活动。在实现知识内化活动过程中,还生成了隐含新的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案例,供共同体成员观摩和研讨,实现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活动。⑧由师傅主持的新的一輪认知学徒制活动开始。每轮活动的开展都是对上一轮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徒弟更加独立地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情境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实践性知识不断生成和积累,师傅提供的脚手架和指导逐渐退去。经过上述循环往复过程,徒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都得到了持续的提高。

(2)活动实施情况

本研究开发了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网络支持环境,有135位来自四个地区九所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了实践共同体活动,其中有42%教师参与了为期半年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这些教师基于相近学科组成了多个远程认知学徒实践共同体,涉及物理、历史、数学、学生心理等多学科,研修活动在师傅的主持和指导下,助学者提供活动引导和支持服务,经过成员的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问卷对参与远程认知学徒制教师关于共享师傅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该结果表明,教师对网络实践共同体的远程认知学徒制研修活动的效果有较高的满意度。

六、结束语

面向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是不断丰富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深入,将会使该活动体系的各类活动的具体设计形式更加丰富,活动体系中多种类型活动的组合更加谐调和多样化,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需要。

?眼参考文献?演

[1]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99.

[2]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日)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Bahar Baran,Kursat Cagilta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eacher Education[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5 (3):12-19.

[5] 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Steve Dale, Steve.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urning Conversations into Collaboration [DB/OL]. http://www.slideshare.net/stephendale/ cop-conversations -to-collaboration -presentation.2009.

[7] Wenger,E., McDermott,R. and Snyder,W.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

收稿日期: 2011-10-30

作者简介:杨卉,教授,博士;王陆,教授,博导;张敏霞,讲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100048)。

责任编辑 三 川

上一篇:七夕活动策划下一篇:激励女人们护肤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