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2024-06-2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精选1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1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走入了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新的电化教学模式变化喜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悄然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了思想情操,及时地加强课堂效果的反馈,适应了学生记录及思考的需要,极全面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多媒体应用学习兴趣突出重点 情感共鸣 效果反馈

【正文】

在农村,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这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语文教学,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努力让多媒体走进我们自己的课堂。

一、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以激活学习兴趣

农村的课堂现状始终是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的模式,致使教学枯燥,让许多学生感觉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教学面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愉悦、轻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平常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动画,突出教学重点

作为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板书出来。有了多媒体,就可以板书出来,并且可以用上闪光点,标上重点符号,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以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如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这一课时,根据农村环境和实际,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破罐子破摔”之类的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课件,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胡杨成长过程的FLASH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通过这此逼真的动画设计,加上老师的引导,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使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重点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读却又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软肋。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以弥补农村语文教学中读这一软肋,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废墟的召唤》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缓慢沉闷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废墟召唤的要义的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变革”的强烈欲望。这样带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激 1

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全文,朗读兴趣也随之而生。

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效果显著。如《沁园春·雪》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南方农村学生很难领会到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巧妙地达到了育人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加强课堂效果的反馈

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使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学习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反馈。

经过多个学期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不但能够加强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很好地加强了反馈效果的检验。

以上几点,是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总结与思考。总之,我认为,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农村教师,只要我们刻苦钻,研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瑛.巧妙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 2010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庆会.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冯锐.李同祥.关于网上合作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0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2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 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 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 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 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 制作动画课件, 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学生可谓百看不厌, 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 老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 由于受板面的影响, 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 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 学生容易疲劳, 思维常常停滞。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 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一、第八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 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 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 平贴于空中, 就如一个女郎, 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 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 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 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 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 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 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多媒体走进课堂后应该注意的负面效应

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确实激起了广大师生的新奇感、神秘感。以它独特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激起了教与学的兴趣, 谈教改, 开口闭口必言现代教育数字技术, 多媒体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更是诸多专家、名教师等讲座或公开课的宠幸儿。但是, 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体验, 深感多媒体教育在我们现有的教育设施的硬件、软件尚限制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全面铺展。多媒体技术虽然是高科技产物, 但它缺乏对具有艺术性、模糊性、多向性、多变性特点的语文教学的适应能力, 因为语文毕竟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而多媒体技术是自然科学的产物, 因此,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后必然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憾。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上课, 要上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 必须自己制作课件, 由准备到上课, 其工作量是相当惊人的。首先, 得备好一份极为详尽的书面教案, 然后根据书面教案收集素材, 插入图片、文字、声音、录像, 组接起来, 按自己的思路设想呈现出来, 光制作一堂课的课件恐怕非一天不可, 而作为教师并非只做一件事就行了, 还得上课、批作业、找学生谈心、参加政治学习、教研活动, 还需要适当的休息等。所以, 像这样的情况偶而为之倒也可以, 但如天天如此, 几乎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对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来说, 恐怕是不现实的。

多媒体所使用的特殊技术, 不管是图片的展现, 文字的安排, 画面的录制, 还是声音的录播, 都体现其新颖、快捷、美观、奇特的形式特点, 从word到几何画板到Authorware, 都体现出科技的巨大魅力, 从其使用伊始, 确实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新奇感, 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因而, 就这一点, 教师都叹服其优于传统教学, 它增加了课堂容量, 加快了课堂节奏, 调动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乐此不疲, 因为这一优点如长期使用便会很快丧失, 为什么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学生表现出来的极大兴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不容讳言, 那就是新奇感, 对其形式的新奇, 而非是对教学内容本身表现的魅力产生的新奇感和兴趣, 由这种形式激起的兴趣不会维持太久, 靠新奇感激起的兴趣很快就会变成乏味, 多媒体课展现的是高科技的神奇,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就是这些科技手段, 它展现的方法不能日见一新, 因此, 它所激起的兴趣缺乏自身的张力。到时, 学生见多了, 也就见怪不怪, 继而乏味了。

参考文献

[1]卢锋, 黄婷婷, 秦军.信息技术与影视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的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02) .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篇3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4

人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学习起来就没有压力,就会感到快乐,语文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怎样才能有轻松的氛围?那就是微笑面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记得以前刚刚到小学任教那段时间,我一直板着面孔,因为我认为我要在孩子们面前保持特有的威严和威信。没想到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背后的议论:“语文老师就像一个冰激凌,我们上课都很害怕。”„„有一天我对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样子,我也舒心的笑了。从此,我一直以微笑面对学生,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我了。即使孩子们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都用眼神、手势来暗示他,尽量不批评,多鼓励。

我还尝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语文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我对比过同样内容的两节课,一节是没有用音乐的传统课,另一节只是在课的结束部分用了音乐舞蹈来放松。结果是第一节孩子们脸上没有多少表情;第二节孩子们笑声不断,不但身体得到了放松,精神也非常愉快。所以让音乐走进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5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如《星星的新朋友》一课,这是一篇介绍人造卫星的科普散文,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看到、接触到卫星,所以如果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不免有些生硬,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课前我就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卫星的影像。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了课本知识以后,我让他们来观看神秘太空世界中各种人造卫星:逼真的画面,简练幽默的语言,神秘的音乐和色彩让学生们叹为观止。课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的讨论他们熟知的人造卫星,也有很多学生追着让我看他们查找到的资料。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6

内容提要:

拥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课堂评价的好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全方位地考量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素养。笔者在多年教育实践中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评价的误区及改进策略进行了思考,小有所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评价

误区

改进策略

笔者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课堂评价的案例„„ 案例回放: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太阳。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并给太阳带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的作品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多可爱的太阳啊,哪有绿色的太阳呢?居然还戴着帽子和围巾?”小男孩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低下了头。这时教师闻声走来,拿起他的画,目光在画上停留了几秒钟后,又深深地注视了他片刻,然后猛地大声说道:“同学们,这幅画是我所见到的图画中最有创意的作品!你们能猜出作者的意图吗?”教师的一番话使孩子们陷入沉思:“他画的也许是冬天的太阳,冬天很冷,就给太阳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点绿色,所以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小男孩又自信地昂起了头。多少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学校的许多往事都已忘记,唯有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中正是因为这位教师巧妙、正确地评价帮小男孩找回了自信,才使孩子体验到了爱,懂得了欣赏与宽容。在教学过程中,像这样评价的事例已屡见不鲜,然而,也有不少教师已陷入误区,如何走出误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实践教育教学经验,做了一些简单地剖析。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将评价片面地理解为表扬。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评价方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口语评价、体态语言评价、情感评价倍受青睐。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学生圆满地回答问题,或上台板演、精彩地表演之后,会赢得全班同学的击掌鼓励,或教师“你真行”、“你真棒”、“你了不起”的赞美之词,或者教师“会心的一笑”、“信任的一瞥”、“轻轻的抚摸”。这些言行举止,可给予孩子信心、勇气,是无可厚非的。反之,也有教师不管孩子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表述是否清楚、完整,都给予正面肯定。有的甚至答案完全是错的,还说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就是有创新,或者绕开正确答案,不褒不贬,不了了之。

有一次,一位女教师在教《特别的太阳》时,老师布置同学到大自然里找春天。第二天,有的带来了红红的桃花,有的带来了嫩嫩的桑叶,有的带来了细细的柳枝,小丽却带来了玉兰花的画。老师让同学们议论“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有一个学生说:“因为小丽知道花草树木是有生命的,所以没去摘,把它画了下来。”小同学的回答不仅逻辑性强,还透视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面对同学如此出色的表现,老师也只是吝啬地说了声“请你坐下。”学生说的究竟对不对,同学们也面面相觑。孩子的自尊心能不受到伤害吗?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试想这样评价,长此以往,科学的真伪何去何存。

2、课堂评价变成简单地检查。

一次,我们在听一位数学教师在教授“两位数进位加法”时,给学生创设了数学情景,遇到学生探究“加法进位”算法的多样性以后,进行练习,完成书上25+18.37+24.46+35.51+29等习题,这些练习可以口算,也可以列式计算。同学们启动思维,积极投入活动。最后教师评价、同桌互查、对对答案,四人一小组合作,一人念答案,其他人自改。教师还是不放心,将最好的作业展示在视频仪上,全班集体订正。虽然采用了同伴评、小组评、全班评,看似热闹,其实学生任然处在被动地位,总是在同伴、组长、教师的遥控之下被动地做出反映,评价忽视了个性,抹杀了人性,又何谈发展呢?

3、评价逐渐演变成索取。

小物件评价可谓是当今课堂上最时髦的评价方式。眼下“小红花”、“小五星”、“小红旗”、“小蘑菇”、“|小苹果”等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的恰到好处,可以使课堂画龙点睛。反之、使用不当,则会使课堂黯然失色。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许多“小红花”、“小五星”、“小红旗”之类的物品,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挂在黑板上,有的藏在生字或算式后边,当同学正确的回答了提问,发表了意见,思考了问题,教师允许同学上台自选,或抢一朵。为得到奖品,有的同学既不注意合作的时间、合作时个人的表现,只惦记着“红花”有时甚至十来个人蜂拥而上,一起抢夺,应有的谦让、文明礼貌、课堂纪律根本无所顾及。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频繁使用,对于认知水平较低、是非观念任需加强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使他们把学习片面的理解为是为了争得某个奖。长此以往,势必刽导致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甚至养成只讲索取的恶习。

4、评价提升了课堂的成本。

随着物价评价在课堂上的渗透,物件的精美和价值愈来愈值得关注。由自制变成购买,仿品变成了真品,课堂上会出现“铅笔、本子、苹果、玩具车、糖果”之类,用以评价。小学生可以用糖果哄一哄,高年级同学还能悦纳这一套吗?评价的成本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课堂评价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无论口语评价、体态语言评价、情景评价、小物件评价,在课堂上发生的作用是鲜为人知的,但引发的问题也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策略,与广大教师们进行商榷。

1、口语评价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邓小平说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这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个党的优良作风已贯穿在教学评价的每个环节。当学生比较准确地回答了提问,提出了观点,解决了问题,都可以予以正面肯定和鼓励。但当学生的回答或答案是错误的时候,既要实事求是客观地指出来,又要注意不能劈头盖脸给学生当头一棒,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的口吻、建议的形式给予评价,例如,“敬请你在耐心想一想,整理一下思路,分析一下错的原因,老师会再给你机会的。”评价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既要考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赶先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2、小物件评价要适时、适量、适度

小物件评价可放在课前、课中、课后。一堂课上使用的次数、数量要有计划,可以评“智慧星”、“组织星”、“阅读星”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要得到“智慧星”、“阅读星”的荣誉必须付出相应努力,并非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之事。对于学困生,可以颁发“进步星”,让他们感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愉悦。一旦得到,就会倍加珍惜,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3、评价工具的设计要因地制宜,降低成本。

在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形形色色的评价工具也应运而生,诸如教师、学生的评价、互评,语文、数学、各科分科评价的量表层出本穷,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时,尽量将标准和操作表分开研制,操作工具的功能也应多样化,及适用于随堂监测、阶段性评价,也适用于终结性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个体,也可以评价学生群体。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因陋就简地制作小物件,来给学生进行实物评价,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4、对合作组实施评价是一种经济、便捷、高效的方式。

研究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业成绩的关键因数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主要指标。包括问题提出、问题解决、课前准备、合作方式、参与程度、结果发表、个人或集体贡献,小组成员的差异性等。教师应根据以上内容,对合作小组群体实施评价,并及时公布评价成绩,促使学生及时反思,不断改进。实践证明,通过评价,合作的效果明显提高,班级凝聚力得到改善,团队意识精神明显增加。

真心祝愿:每一位辛勤的园丁都能成为课堂评价的高手,让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如沐春风,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新华出版社发行•2011年2月第1版•北京

位:宁夏灵武市回民中学 姓

名:李文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7

1 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多媒体语文教学, 简而言之, 就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集成进入计算机中, 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 更加方便、更加“个性化”的方式使用信息, 使得信息的表现声、文、图并茂, 多角度展示。把信息器官如眼睛、耳朵、口等多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多样化刺激, 使教学效果尽可能达到理想化的效果。鉴于此, 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呈现以下特点:

(1) 感官刺激多样。一般来说, 传统的教学工具比较单一, 只有“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教学手段单一, 传授渠道也单一, 靠老师的“一张嘴”去讲解传授, 学生接受方式单一片面。多媒体基础设备打破了原来教学手段的限制, 将一切教学设备如计算机、黑板、投影仪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信息的传播和收集提供强大的支持。图片、文字、声音、影像高度集中在一起并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手段。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有静止的、运动的、分散的、合成的、视觉的、听觉的。现在我们能够结合中学教育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随时获取、编辑、处理、存取和展示各种各样的信息,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来加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刺激, 提高学生接受的积极性和高效性。让学生能听、能看、能接触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具体环境, 将学生的信息器官如眼睛、耳朵、口等充分调动起来, 让学生多方面地、高效地接受知识、拓展视野。

(2) 课堂容量巨大。传统的教学对学生传递的信息量有限,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的内容也有限。学生因局限于生活地区条件的限制, 视野也不够开阔, 生活经验积累也是有限的。而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能极大地扩展课堂容量, 丰富教学内容。老师能透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拓展课外知识, 营造真实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传递超越地区、时间的知识。为教学活动的便易实施、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极大开阔了老师、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老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

(3) 信息传播及时。普通的教学手段建立在老师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 老师课堂教学时, 只能讲解自己所熟知的知识, 对于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外的知识点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都不能涉及。而多媒体走进农村语文教学课堂就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老师不怕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 即使遇到了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去认识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书本外的生活和知识点。

2 多媒体进入农村语文课堂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多媒体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进入农村语文课堂辅助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广大农村中学师生的热切期盼。

(1)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刘延东副总理曾提出,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为“三通两平台建设”。“未来的教室是云端教室”, 其内涵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基础, 数字化作为传播途径;对多种形态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融合;以人为本, 强调彼此之间的反馈作用。将传统教材、挂图、教学模型与现代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进行多维度交互, 满足个性化学习。为此, 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实施了意义深远的“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首先是“通“硬件, 最基本的多媒体展示设备进入每一教室。接着是“通”软件, 资源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网络“通”了, 资源也就“通”了。最后是“通”的方法, 即如何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显然, 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 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性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可见, 语文作为教育基础性学科, 如果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 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还对地理、历史、人文、科技、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观念和学习方法有着相互关联的作用, 由此看来,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征的交叉性学科。而这些学科又都是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 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语文学科发展, 不仅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 使语文教学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起来, 还要求为语文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横向联系提供桥梁。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恰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3)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进入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本身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课堂实际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多媒体教学不等于教师成为一个简单播放员, 教师要根据实际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学情的具体情况, 掌握必备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技巧, 设计精美的PPT, FLASH等课件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因此, 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多媒体进入农村语文课堂辅助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利用多媒体的视听课件熟悉文本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就是老师直授而学生直“受”, 过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色彩, 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的困境呢?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 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有见过故宫这个庞大的建筑群。我就从网上下载故宫的纪录片, 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和视频, 创造出教学需要的情境。然后选择一些合适的图片, 让学生给它配文, 学生自然会用到课文当中一些文段, 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像《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样的童话、神话, 可以把它们做成简单的FLASH动画, 学生看动画后, 再看文本, 然后根据画面内容讲出故事。这样, 在边看边读中, 学生熟悉了文本, 也锻炼了学生运用文本的创新能力。

3.2 通过改变文字颜色、字体大小、变形变焦等方法突出重点词语、句子及文眼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板书以前仅限于黑板和粉笔。当人们阅读文章, 感受形象, 赏析句子, 体验它的精妙之处, 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时, 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或者一些重点词语, 如果单靠粉笔板书, 费时又费力, 效果也不好。利用多媒体课件, 预先准备好这些语句, 其中的重点词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突出强调它:如改变字的颜色, 把字体变大, 让它变形或利用录制微课时采用变焦, 令它与众不同。当学生与老师有阅读同感时, 利用幻灯片放映出来, 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 上课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长期如此训练, 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3 用微课等教学手段加强成果反馈落实

传统语文教学中, 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 但在“班班通”教学环境中, 我们却可以做到:就是运用时下方兴未艾的微课。微课属于草根研究、创作简单易行。一部智能手机加一张白纸就可随时做成。当然这种要求低, 质量和效果也不尽人意。个中很多方法技巧还在不断摸索实践中。目前, 运用最多的是录屏软件录制。它操作简单、生动形象, 只需简单工具与软件:电脑、麦克风、录屏软件, PPT软件。使用PPT制作软件做好PPT, 再使用录屏软件进行讲解录制。录屏软件的选择:Camtasia Studio v6.0。录制过程中, PPT设置成幻灯放映, 用F9进行录制开始、暂停、继续切换, 录完按F10停止录像。过程准确无误可点“生成”, 直接生成MP4文件, 如是点“保存”后, 可进行后期编辑。运用变焦还可强调突出重点等。课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导学案、微视频自主学习, 然后教师在课堂内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完成作业, 并制作练习类、拓展类微课, 及时实现反馈, 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加强落实。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4 结语

如何实现“班班通”, 并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 做到收放自如, 让信息技术最终有一天变成必不可缺的“黑板+粉笔”, 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能与智慧。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应站在时代前列, 与时俱进, 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摘要:在“农远”工程覆盖背景下, 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使农村中学生受益匪浅。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从网络软硬件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微课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多媒体辅助农村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俞磊.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 2015.

[2]范飙.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美术课堂

当前,农村学校班班通基本建成,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深入每节课堂,结合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高效美术课堂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美术学习不像其他学科必须有正确和错误,有时候更是一种过程性学习。所以要形成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要改变以往只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方法。再加上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校值得探讨运用。

一、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农村学校学生,相对只能从书本、电视、现实生活等方面了解知识,接受新鲜事物面窄。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正好可以帮助教师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更多需要,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加上多媒体能给人直观体验,顺应一个人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能力的教学目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应该走进农村学校美术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相对注意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但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时放得相对较弱。通常教师在教学中情感与态度目标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即使有也只是老师苍白无力的讲述和表演,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与教学相结则可以弥补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生不喜欢做家务,于是我就这一现象,借助湘美版三年级上册《我是生活小主人》一课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多媒体上展示两张可对比的图片,一张是小朋友做家务的图片,另一张是小朋友成天玩游戏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评价,引导孩子们要学会自己做家务,帮助家人、朋友、社会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成长自己。又如,我们在进行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一课教学时,展现一幅开国大典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爱国热情,热爱新中国,珍稀现有的祖国美、家乡美,保护好它!爱惜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多媒体在教学方式上具有灵活多樣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在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但随着班班通的开通,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美术课堂,给学生直观感受,满足学生更多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多媒体在教学中大展身手,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使教材中凝固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湘美版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由于农村孩子对古建筑和其他地方的建筑并不了解,但书上图片有限,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其他资料,欣赏实景就更不可能,这时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各地完全不同的古今建筑。生动形象,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自信心

多媒体能在教学中将声、形结合,把学生提前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上大大提升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制的绘画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这是农村学校最好的教学资源平台。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多欣赏多对比,从而大大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走进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堂,发挥资源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参考文献:

李国庆.美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04.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篇9

港门中学 廖俊玲

【摘要】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表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表演 语文课堂 激发兴趣 加深 想象力 再创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侃侃而谈等情形经常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为什么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确实是语文教师头痛、无奈和尴尬的问题。要打破这种僵局,实现高效课堂,就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一、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节精彩的课并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生动多精彩,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接受的知识有多少。语文知识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对学困生来讲,学习更是索然无味。他们对语文课本知识根本不感兴趣,当然提不起精神来听教师的课了。怎么办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妨让表演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记得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我努力把课文上得精彩有趣,可是学生并不领情,昏昏欲睡,令我非常苦恼。怎么让学生集中精神来听课呢?突然我灵机一动。把男生和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发挥想象,把课文里面阿长为作者艰难买《山海经》的过程,通过表演再现出来。因此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认真地看课文,本来精神涣散和梦游的学生也兴致高涨,加入看课文的行列,最后推荐代表上台表演。上台表演的同学表演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这样,表演使他们积极地自主学习,表演的欲望勾起了

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表演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的基础是理解课文内容。为了把课文的角色扮演好,必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表演欲的驱使下,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对文本的内容更是兴趣高昂。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课本中去,认真去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句,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然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容再现出来。在上《核舟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游览者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片段,然后推荐学生上台把这几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学生一听说可以表演,都认真地去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最后有三个女同学自告奋勇地上台演出。她们按照课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的内容迅速摆好了位置。东坡和鲁直的饰者正拿着一张报纸做画卷,两人两膝并靠着正专心致志地阅读手卷,把人物那种闲适生活和旷达胸怀表现了出来。而“佛印”略显羞涩,站在台上不知该如何表演。台下的同学都哈哈大笑,大叫着“佛印”要“袒胸露乳”,还要“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起左膝”。要求饰者把佛印那种“不拘于世俗礼法、洒脱不群、超脱尘世”的神态表现出来。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都深入文本,理解了课文内容。表演,让学生收获不浅。还有在上《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学生通过认真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掌握了课文内容,最终精彩地再现了阿长经过千辛万苦才为作者买到《山海经》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了阿长这个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和宽厚淳朴的形象,体会到了阿长对作者的关爱之情和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喜爱之情。表演,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表演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表演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表演的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对文本的角色进行再创造,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本的剧本进行再创造。课文的文字是静止的,而表演是动态的,学生要怎样才能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情的动态场景呢?那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上杜甫的《石壕吏》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情节和大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编课本剧,把课文内容场景直观形象地表演出来。这首诗内容简练,只用了120个

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那要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官吏的横暴和百姓的痛苦呢?怎样才能体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痛灾难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我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想象来刻画诗中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并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独特的想象,并上台表演了一个个精彩万分的片段。只见杜甫一个人牵着一匹马来到石豪村,轻轻地敲开了一户农家的门。出来开门的是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用惊讶的眼光打量着杜甫,问他从何而来,有何意图,杜甫都一一作答,随后老夫妇把杜甫安置在一个狭小黑暗的角落里。突然,“砰砰砰„„,快开门!”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夫妇俩大惊失色。老翁快速从低矮的围墙那里越出去,老妇人颤巍巍地打开房门。一个官吏大声喝道:“老太婆,你家的男人哪去了?快去把他们叫出来!”老妇人痛苦地哭着说:“本来我有三个儿子的,他们都去邺城驻守打仗了,但是最近一个儿子刚来信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只剩下我们暂且偷生了。”官吏又喝道:“屋子里还有什么人?”老妇继续哭道:“屋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一个刚丧失丈夫的儿媳妇。”“那快去把你的儿媳妇叫出来,我们要把她带走”官吏面无表情地说。“不行啊,我的孙子太小了,还在吃奶呢。正是孙子太小,儿媳妇才舍不得离去啊,而且她进进出出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你就放过他吧”老妇人哀求道。“不行,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人。”“要不我去吧。虽然我年老力衰,但是我可以跟你们去,现在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士兵准备早饭呢。”官吏沉思了一下,就把老妇人带走了。一夜无语,只听见一个声音在低声地哭泣。第二天,带着黑眼圈的杜甫出来了,神情沉重地向老头儿告别,继续赶他的路。表演结束后,掌声不绝,久久地回荡在教室上空。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成功地对课文进行了再创造。

总而言之,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能够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篇10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让法制教育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篇11

一、文本教学中渗透生活中的法律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了解了法律知识。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时,鲁提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他的做法在当今社会的行吗?我们应该通过法制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运用法律知识编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难于接受,特别是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三、在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 学生读书阅读,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读的古典名著。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节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又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呢?最后学生们都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水浒》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尤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公安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四、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史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法律知识的语言,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的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五、在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今天的社会,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学校创办法制宣传栏,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学习。在家里,学生可以收看“今日说法”的电视节目,可以看中央电视的法制专栏,学到法律知识。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让我们在法制的护航下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每学期开一次法制知识讲座,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篇12

一、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在中职语文教材里文质兼美的文章举不胜举,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父母之恩、他人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挖掘,科学利用,就能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唤醒他们的感恩情怀。如颜秀霞的《心存感激》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题材。它是广东省中职教材《语文》(选修)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文章阐述了人们心存感激的重要意义,并逐层说明了应对什么心存感激,怎样才能心存感激,提倡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的社会风尚。教学此文,可以令学生明确“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对他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对事业心存感激,就会忠诚敬业;对生命、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灵魂会得到不断净化,凡人向圣人不断靠近”。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感恩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真正做到持久感恩。

二、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应当重视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如在上《心存感激》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感恩教育的情境:

(一)图片感染,泛起心灵涟漪。

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从腾讯图片库下载的“震撼心灵,感动人生”的一组图片,并配上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总是在报怨命运的不公,不能得到这世上全部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在奢望钱还应多些、房子还要再好些、工作还得清闲些、学习还需轻松些……看看他们吧,你有何感想?”学生看得非常认真,一下子被画面深深打动,动情地谈论打动自己的原因,我顺势导入课文。

(二)朗读感知,产生心灵共鸣。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识恩、知恩。《心存感激》一文大量地运用了排比、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很适宜感情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段落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悦耳动听的音乐构成的情景中有感情地朗读,并灵活变换朗读方式,有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小组读、单个品味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对父母心存感激,我选择了《念亲恩》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朗读配乐;对他人、生命、大自然心存感激,我分别选择了《一生的朋友》、《生命的乐章》、《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最佳配合,学生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领会课文内涵。

(三)“记者”采访,分享心灵感悟。

感恩教育要收到更好的效果,就要引导学生“悟”。“悟”是指哲理的思考,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哲理的揭示,是由形象感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同类中的规律、道理,悟出作品中、形象中的哲理。学生朗读完《心存感激》后,我挑选一位学生扮演“记者”,现场采访同学,采访的内容是:1.我们应对什么心存感激?为什么要心存感激?2.生活中你曾经为了什么感动感激过?面对这恩情,你有何感受?你打算怎样去感恩?这一环节由于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自由交流的空间,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家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有理有据,不仅谈论了课文的内容和中心,还谈论到要感激祖国、感激党、感激社会、感激班级、感激时光、感激成功、感激失败等,并且动情地讲述感动自己的事例,诉说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真诚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说到震动内心之处时不禁热泪盈眶,声音哽咽,其他学生也都被感动了。这表明学生已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已悟出感恩的真理。

(四)齐唱歌曲,擦出心灵火花。

美妙的歌曲可以促进人的情感共鸣,引发心灵的碰撞。在下课之前,我播放了《感恩的心》手语版MTV,播放的同时我充满感情地给学生讲了关于这首歌由来的故事,然后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跟着画面一起做动作并齐唱歌曲。同学们兴趣盎然,激情澎湃,手口并用,在美妙歌曲的渲染中,感恩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升华,感恩悄悄地走进了学生的心。

三、语文老师要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堂里,要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老师还应开展多种感恩主题语文活动,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故事会、感恩演讲比赛、感恩现场辩论、感恩征文比赛、创办感恩手抄报、写感恩家书、感恩课本剧自编自演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恩,懂得用行动来报恩。在《心存感激》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以下两个活动:

(一)感恩知识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说得多,说得对。分两个回合:第一,联系本学期学过的课文来谈谈对感恩的认识。第二,我知道的感恩名言俗语。第一回合,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说:《天山景物记》让我们领略到天山迷人的自然风光,认识了多种珍奇的生物。《长江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这些使我们懂得了感激赐予我们丰美资源的大自然,感谢祖国的锦绣河山。《土地》讴歌了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土地斗争和解放后对土地的改造和建设,我们要感激党的正确领导,感谢社会主义新中国。《故乡的榕树》让我们想起了故乡的美,勾起浓浓的乡情,我们要感激恬淡朴实的生活,感谢和蔼淳朴的乡亲们。《两代人》让我们想起了与父母亲相关的点滴事情,我们要感激无私而伟大的父母,感激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感激繁衍代谢的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之间的真爱,我们要感激患难相扶的朋友,感谢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的所有人。《“嫦娥一号”专题二篇》让我们了解了“嫦娥一号”的发射情况及其重要意义,我们要感谢执着勇敢的科学探索者……第二回合,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感恩的名言、警句、俗语。在整个大比拼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非常激烈。这一活动,利用知识感知的迁移拓展来打通学生的感恩知识链,加强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不知不觉中感恩情怀溢满心头。

(二)制作感恩卡。

课前,学生准备好制作感恩卡的材料,课上,学生现场设计制作感恩卡,要求在感恩卡写上表达自己对收卡人感恩的话语,感恩卡制作好后,让学生逐一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出许多精美的感恩卡,把平时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通过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满载感恩之情。课后同学们自发地把感恩卡邮寄出去,这是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来报恩的一种表现。后来我了解到,收到感恩卡的人都非常激动和高兴,这使我深信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和谐社会呼唤感恩教育,语文老师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颜秀霞.让德育走进心灵, 用行动体现感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纪实[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7, (4) .

[2]孙天升, 张帅鹏.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希望月报 (上半月) , 2008, (6) .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13

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为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多种教育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倡导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观。本文立足于流行音乐对语文课堂积极作用及影响展开论述,力图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词: 流行    音乐    语文    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①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巧妙地运用音乐的优势辅助语文教学,而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路。

流行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在青年中流传的歌曲为主,这可以说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流行音乐是指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的,以表现普通人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为主要内容,运用轻声、气声等唱法,注重愉悦性、商品性,以电子和网络传播媒介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大陆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快速流行的通俗歌曲。②

一、为什么要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论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

1.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作用。音乐之所以能够服务于道德目的,有以下原因。

(1)音乐有着独特的表现情感的特点。

中国古代素有以“乐”进行道德教化的传统。孔子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可说是有内容的形式。因此,欣赏音乐不只是欣赏声音的有节奏的变化即旋律、使人感到“悦耳”,而且要通过声音的旋律变化领会其中的内容和意义。音乐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音乐时便赋予其某种内容和意义;这种内容和意义是能够传达的,也是能够领会的。音乐使用一种独特的声响符号语言,因而更加抽象、也更能调动人的情感。人们在理解音乐的时候,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直觉。③所以音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荀子在孔子基础上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荀子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论》中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荀子首先指出音乐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人的感情欲望导向礼义。在荀子看来,音乐艺术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使人的欢乐的情感的表现处处都符合礼义的要求,能感动人的善心,对人有教化功能。

成书于西汉的《乐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乐教”、“德教”思想就象变奏曲之母题而贯穿全书:“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篇》);“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情篇》);“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乐施篇》);“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象篇》)等等。这充分说明“乐”有对人们施行教化的作用,“乐”(以音为主,舞蹈、歌诗为从的综合性艺术)因此成为孔门乃至儒家教化中的一大传统。“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孟子所云“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的道理。可以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践行,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④

西方哲学家同样看出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2)音乐既能给人以审美的愉快享受,又给人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理性的启示。音乐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情感,还提供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因而对实现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觉得到地渗入我们的内心。”

音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音乐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这种包蕴在审美形式中的认识和伦理的内容,具有道德说教所没有的深刻感人的、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例如周杰伦的《蜗牛》及其他几首港台流行歌曲被上海部门推荐为爱国歌曲。音乐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通过其作品来表现他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类真正的艺术作品时,自然会被他们的真诚、激情所感动、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畏邪恶势力,坚定勇于探索真理的信念,并养成在平时为人处世中以诚待人、以真相见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在移情辅德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教育激起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可以与道德情感联接和沟通,成为由道德规范转为道德意志,由道德认知转为道德行为的转化过渡。道德情感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是一种实践理性的情感体验。它化为意志,引发道德行为,可以经过审美情感的中介,把道德情感(融合社会实践理性的情感)引向与个体感性欲求的结合,从而走向意志行为的自由,亦即由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这是属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层面的建构。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论理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音乐艺术的主导魅力,就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的。这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显著特点。音乐教育以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这往往比理论训条的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

上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教化功能,流行音乐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它具有音乐教化作用的普遍性,又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它对人的教化功能更大。

(二)接受美学是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的理论支柱。

1.接受美学的理论要点是文学本体论。文学以何种方式存在?文学是文学作品、读者、作者三个环节交互作用的一种活动,一个动态的流程。文学就存在这个流程中。就文学存在方式而言,惟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的时间流程中,文学作品方获得现实的生命。接受美学是对读者的发现。面对作品,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阅历、审美经验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然而,教师在审美经验、生活阅历、文学积累等方面较学生丰富,所以,他又能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上,老师一味让学生“吟悟”,却缺乏指导,是没有充分利用老师这个资源。而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又过度重视老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对读者的期待视野有所背离、有所超越。像姚斯所讲的:“文本的意义从来就不是自我陈述,读者必须作用于材料以便使意义产生出来。”由此说明文本是固定的,而意义却是变化的。理解作品不再是找出包含在文本中的内在含义,而是学生受到文本的刺激,沿着文本所暗示的方向,展开相应但不完全相符的联想、想象和情感的体验,并由此获得作品意义,最终完成作品。可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与文本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⑤我们应该把解读文本的权利交给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起知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视野的变化”的那些新的文本表现手段(词汇、句段、节奏等)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的知识进行讲授,以利于学生建立起“先行组织者”那样一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而流行音乐可以给读者以直观上的感受,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从接受美学上来讲,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很有必要。

2.文学教育凸显对话和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潜在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文本只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需要读者去填补。如何实现这种填补呢?文学作品教学可以重视对话和体验两个原则。就对话来说,它包括作家与文本、编者与文本、教师、学生与文本等几重对话关系。作家写作文本及后来反思写作文本的过程,也是不断对话过程。编者选取文本既要立足于编写某套教材的理念,也要基于自身与文本对话的双重过程。教师、学生面对的则是更为复杂的的过程:因为他们与文本的对话常常受到作家、编者与文本对话的两重限制。在这里,“‘对话’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体验’则指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和经验碰撞。”既然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那么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用逻辑、分析的理性的方式,还需要实施描述的、内隐的、阐释的方式,从而显示文本意义“模糊”的一面而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流行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内心,就会使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相当成功,它更多的能让欣赏着直观的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多元智力理论是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1.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而这八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应该忽视多元智力理论的生理基础。科学家认为,左脑主管说、读、写、计算和分析,左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解释;右脑主管一音乐和美术为主的艺术,右脑的主要机能是对事物进行空间认知和类别区别。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左、右脑的连接,使得进入左右脑的不同信息以及经左右脑整理后形成的不同信息能够互相传递。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的多智元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众所周知,语文课往往偏重于阅读、书写、理解,容易造成大脑左半球的超负荷运载,而右半球的功能却未能很好的开发。当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些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这时不仅右脑没有活跃起来,左脑也处于休眠状态了,这是播放古典音乐时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古典音乐并不能与现在的学生心灵碰撞出火花。但流行音乐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膜的。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有计划地穿插流行音乐欣赏,让左脑和右脑之间相沟通,活跃思维,达到通过音乐智力、节奏智力的开发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

2.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合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也是发展思维的工具,而多种智能都是围绕思维展开的,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可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的八种智能。而且比任何其他学科对学生智能的开发都要全面、具体。其中语文学科中的诗歌可以说是和音乐最有相通性。而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诗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与主题有关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配乐朗诵课文;依据内容播放一段相关音乐,或可以在课文开始时引出主题,或可以在结尾提升主题。这样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在少数。⑥所以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语文学科的趣味性。

(四)流行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

1.流行音乐有其合理之处其中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有句话说的好,凡是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流行音乐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生存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当然,流行音乐中有无病呻吟、消极的,但更多的是许多优秀的情感篇与励志篇。有些流行音乐就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写照,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稻香》则表达了都市人们对虫鸣鸟叫的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好的流行音乐就是文学的秭妹,它用清新易消化的语言去诠释文学的心情。

2.学生喜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校园里似乎永远流行,前天是《真心英雄》、《心太软》、《最近比较烦》,昨天是《东风破》、《玻璃杯》,今天是《稻香》、《日不落》、《棉花糖》。这些歌曲清新的曲调,还有与内心接近的抒情唱词,让学生们近乎疯狂。在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令这些花季少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乏味的生活涂上了青春美丽的色彩。

3.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老师教学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因为音乐的表达是直观的。

4.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提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唤醒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潜能优势,尝试成功,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逐步增长语文知识,求得良好发展。

二、如何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在讲授课文时,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带入语文课堂。

1.在课文导入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散步》这一课时,可以在课文导入时播放一曲《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首歌上,而教师可以从这首歌与《散步》的契合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教师可以这样切入,“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对,在这充满柔情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限的温情。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通过什么表达了这些亲情。”这样循循善诱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苦苦讲解有效的多了,而且学生有了要加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性。许多课文多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背影》,我们可以播放《回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播放《天亮了》让学生很快融入课文。课文导入时借助流行音乐吸引学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文的积极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样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在课文高潮时适当播放流行音乐,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还以《散步》为例,考虑到学生对其中所深藏的情感感到迷茫,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教师播放《爱就一个字》,当听到这首歌时学生就会直观的感受到那种爱在延伸的深刻感情。象《我与地坛》就是一篇感情很深刻却又难以理解的课文,播放《懂你》这首歌就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儿子与母亲之间无言的爱。

3.在课文结束后适当播放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思考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完后,播放《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这样梁山好汉疾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形象就立竿见影了。

另外,诗歌的教学更需要运用流行音乐。自古以来,诗乐本同源,而且现在有许多诗词都已谱成了歌曲,可以直接教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改成了流行歌曲《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授诗词相当尴尬,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的也吃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借助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美的而且与诗歌有契合点,改变诗歌课堂的枯燥,让诗歌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号召。

(二)写作课上,流行音乐也起到大作用。

1.教给学生如何把流行歌曲的歌词穿插到作文中,起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1)可以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歌名用作文章标题,这样会有惊人的收获。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眼睛,有了一个好标题文章才会更吸引人的眼球。如以“爱”为话题,可以用这样的歌名作标题,《如果爱》、《爱就一个字》、《你一定要幸福》等。这些歌名既简单又能攥住人的内心。有了这样的标题,会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文章中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给文章增加许多亮点。文章开头运用流行歌曲的歌词,简明扼要,新颖不凡,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把流行歌曲歌词插到文章中,剪裁化用,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在结尾时运用流行歌曲歌词,会使文章的主题深化,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再三咀嚼品味,达到另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2.以流行音乐为材料来上作文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播放流行音乐,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文,它的不同就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不会让学生的想象被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平常有什么话题作文,学生总是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灵感,可是流行音乐和学生的心灵很接近,听到它,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是很好的练笔方法。

(三)讲解语法时,流行音乐的运用可以让语法也变得美味。

1.讲解句子结构或词语结构时,以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歌名作例子,学生会欣然接受,也会有参与带其中的欲望,这样讲解语法时会更轻松。

2.讲解修辞格时运用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流行音乐中,作者在给歌曲命名时会注意两点:一方面,要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另一方面,要响亮、新颖、别致,能吸引人,因此在命名时往往会运用修辞手法。而歌词的创作,更是唯美的。它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且有穿透人的心灵的魅力。所以在讲修辞时,像比喻、拟人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语法课堂也充满欢乐。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东西。

在语文课堂上,主角并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些语文知识,所以在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的同时,我们要谨慎处理。

(一)选择流行音乐时,要合适,否则会干扰学生学习。

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语文教学,要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流行音乐的选择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找出课文与流行音乐的契合点,这样才会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与教学环节吻合,达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比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也可选用古曲),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这样的课文当然不能配上我们的摇滚音乐去讲解。

(二)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要适时适量运用,否则效果不会很好。

1.运用流行音乐时要量力而为,如果教师本人对流行音乐很陌生、不了解,在选择流行歌曲时就会力不从心,选择的范围局限,也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类型,这样也许就没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也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

2.要适时运用流行音乐,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的目的是语文教学,一切要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主,流行音乐只是个陪衬而已,要根据课堂设计去播放流行音乐,不能打乱课堂计划,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要适量运用流行音乐。凡事多了就会让人烦,即使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使用的次数多了,会让学生产生“怎么又来了”的反感情绪。本来教师运用流行音乐是想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也会让教师最初的设想破灭,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个度。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使用这时一定要注意。

上一篇:政府信息稿范文下一篇:童话作文:骄傲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