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

2024-06-04

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精选8篇)

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 篇1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服务机制,助推和谐乡村更温情。

建立“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胡同长)—居民户”的服务架构,依托“1+X”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模式,确立“一统双带五到位”服务机制,即:以新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发展扶贫项目、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确保惠民政策宣讲到位、意见建议征求到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到位、防返贫动态监测到位、医疗健康服务到位。一是发挥党员力量,服务群众“零距离”。推行“1+X”党员联系居民户制度,普通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依据个人能力、岗位职责至少联系1个居民户,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进行电话谈心,重点做好传达政策决议、做好卫生防疫、引领村民共同治理等工作。目前,全镇10个行政新村47个自然村全部建成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起了779名党员联系服务8308户群众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收集上报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400余件。二是坚持组织统领,守好防返贫底线。发挥新村党组织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的“探照灯”作用,创造性运用“红黄蓝预警”模式,即:根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全村农户开展监测,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为红色预警监测对象,6000~7200元为黄色预警对象,7200~10000元为蓝色预警对象。对于红色和黄色预警对象,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对于蓝色预警对象,密切关注动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累排查重点人群信息433条,帮助2户农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5名儿童落实了困境儿童或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等相关政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三是依托扶贫项目、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依托盛木园林苗木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苗木繁育产业区;以云朵庄园特色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为圆心,带动“张庄蜜桃”“肖天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形成复合型葡萄产业带。每年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在35万元左右,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凝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镇新村党组织引领党员、村民创办企业45家、合作社74家,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劳动力就业600余人。

二、坚持文化先行,挖掘地方特色,助推活力乡村有内涵。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舞蹈、曲艺、书画等各种指导、培训,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发挥新村文化专管员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如张南新村曲艺文化、惠民新村腰鼓文化等。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综艺项目。打造“农民丰收节”“艺术节联欢晚会”两个本地文化品牌,将响扇舞、腰鼓舞、三句半等10余种本地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迄今已举办7次大型文艺汇演。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曲艺队为代表的13队236人文化活动队伍。三是持续培养文艺创作人员。一方面聘请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对各领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专业艺能指导,培养本地文艺创作人员。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一支集编剧、表演为一体的“三句半”小剧团,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张子周、许继田、张之伟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引入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旅意青年歌唱家张博、画家张思俭等为代表的“XX文艺圈”。

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 篇2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需求

1.1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个要求, 进行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是为了落实中央精神, 同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广大村民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生活条件、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 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因而, 美丽乡村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极大支持。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任务, 不能一蹴而就, 就需要对乡级土地进行规划, 这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1.2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加强当前乡村土地综合整理的需要

乡级土地的综合整理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整理的重点是对农村的田、水、路、林、村以及工业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开展乡级土地整理工作, 进一步优化乡村用地的布局和结构, 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发展乡镇经济, 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 推进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对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深入开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是实现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五级管理体系的最末端, 乡级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本区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乡镇土地的规划编制对于加快本行政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 对区域内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正确处理好农村耕地和工业用地的关系。与此同时, 要对于区域内的绿化也要高度的重视, 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要加大对植树造林等绿化项目的重视。

2 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理分配, 总体规划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的总的编制要求, 同时结合本乡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对辖区内的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安排, 确定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以及发展的具体方向。此外, 要统筹安排好各方面的用地, 对用地的矛盾进行协调, 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重点安排好耕地、环境保护用地以及生态建设用地, 对于其它工业用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保证总耕地面积的情况下, 合理规划。

2.2 优化结构, 促进生产

要确定好乡镇建设用地和土地的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范围, 加强对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引导。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要优化结构, 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和非农业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的关系。规划要基本上满足乡镇政府对本区域内各类用地的安排, 以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 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真正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3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土地总体规划遵循的原则是“自上而下, 上下结合”, 规划控制的指标一般是由上面层层下达的, 这对于处于五级管理体系最末端的乡级土地规划编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是对上级总规划的落实, 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编制技术和编制规则。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由于乡镇土地规划编制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不足, 未能真正的实现乡镇一级独立的规划编制。此外, 由于主要采取的是闭门造车的方式, 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将指标逐渐的分解, 没有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不具有透明性, 缺少参与度, 这加大了进一步规划实施的难度。

4 美丽乡村假设背景下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讨

前面分析了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就如何创新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4.1 建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数据库以及查询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上的应用在逐渐的得到推广。乡级土地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 面积比较大, 用地类型比较多, 为了完善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 应该建立土地规划编制数据库, 同时开发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查询系统。数据库的组成应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规划文本数据、图形数据、表格数据以及图像文件和电子说明书。规划图形数据包含规划的种类以及规划的用途等, 规划的文本数据包括规划的文本和规划的说明, 规划表格包含说明的附表以及文本的附表。通过实地的考察以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将乡级土地的分配全部录入数据库, 这样便于日常的管理和查询。

当前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数据库主要采用的是Arc GIS模式, 这种模式具备其它数据库不具备的优点。它具有空间几何图形与数据同步编辑的功能, 还可以支持不同格式的数据以及对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因此, 利用这种数据库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对土地的管理。首先要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现状数据作为数据库的源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数据录入Arc GIS数据库。在乡级土地的管理中, 常常会遇到规划变更的问题。规划要素的变更一般会涉及到相关土地面积的计算以及合并问题。使用Arc GIS数据库, 可以非常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使得管理更加的有效率。

4.2 提升“3S”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加强“3S”技术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使用。“3S”主要是利用计算技术作为技术载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远程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3S”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在国土资源调查以及管理中已成为最有力的技术支撑。“3S”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实时性、精确性的特点, 能够精确的对乡级土地资源进行勘测, 进而实现数据化。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3S”技术在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使用还处于刚起步状态, 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传统的方法不能实时的反映现状数据、图件以及变更数据的变化情况, 使得乡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不能及时的反映出土地使用情况的变动, 不能对乡级土地的利用进行实时性动态性的监管, 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3S”技术中,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可以很精确的将土地使用的位置进行精确的确定, 而RS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实时性的远程监控, 对于乡级土地的变更情况进行精确的监测, 从而提供精确的数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 是一门以地理学为依托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能够非常方便的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更新、分析以及输出等操作。GIS技术把空间数据和属性信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主要通过人机交互以及可视化的模式才进行数据和属性信息的操作, 用户可以非常直观方便的读取图形以及理解图形的意义。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 GIS可以将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远程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精确的数据, 以便于日常的管理。

“3S”技术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的使用, 对乡镇土地的变更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 从而使得乡镇土地管制制度得到很有效的实施。只有这样, 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才能够更加的科学, 进而有力促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需要高度重视, 以便能够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由于乡镇土地涉及的面广, 用地类型比较复杂, 因此加强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 我国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作用, 然后阐述了当前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我国乡级土地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 主要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3S”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乡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编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忠国, 华元春, 倪永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 2014 (01) .

[2]王晓蒙.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自动化建设方法及应用[D].西南大学, 2013.

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篇4

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实有耕地12,910亩。集体积累已达到450万元,早已步入全县经济强村行列。几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履行“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3年以来,农乐村先后获得“县级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抓经济,求真务实

1994年5月,农乐村党支部新班子上任。当时摆在支部一斑人面前最大难题就是一个“穷”字!老百姓只靠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单一,年年种大豆、玉米,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而且村里还背有50多万元高息抬款的债务包袱。

面临“山重水复”的现状,村党支部一斑人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村党支部确定了“理财、治乱、抓经济”的工作思路。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关键放在村级经济管理上。在村级费用管理上,坚持一只笔理财。不该花的一分不花,不该批的坚决不批,彻底清理了乱批条子、乱赊帐、乱用工、乱派车的不正当现象;在村级集体资源管理上,加大了黑地清查力度。对村里每个农户的承包地进行了详细丈量,同时,治理了乱开荒、乱挖沙石和乱种地等违法现象。由于支部一斑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碰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收回了多年不上帐的黑地1100亩,没收私开荒地400余亩。几年来,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从1999年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大菇娘基地,并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起苗圃两处,总面积430亩,五年来,实现纯收入23。5万元。在为村集体创收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植树资金15,000余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中心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村党支部一斑人深深意识到,光靠单一的种植业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需要,必须靠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农牧业并举的路子。因此村党支部大力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业。通过积极争取,2002年,农乐村被县委确定为奶牛基点村。一方面,发动 党员干部带头养牛搞示范。通过他们的带动,使大部分农户纷纷走上养牛致富路。另一方面,协调金融部门扩大贷款规模。几年来,共为农户解决奶牛贷款280万元,并组织群众到安达、哈尔滨等地帮助购进优质奶牛208头。截 至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达到456头,日交商品奶3.1吨。二是“要致富,搞劳务”,村支部组织并培训了多余劳动力,搞劳务输出,近几年来,共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38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村党支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更是班子全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带队伍,勤政为民

要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就必须建设一只勤政为民、群众拥护的队伍。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常说:“虽然我们村已经没有外债了,但和牧业乡镇的兄弟村相比,我们已落后一大截儿,再不加快步伐,只能越落越远。群众认识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干部必须受点累,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去年秋季,青贮搞收贮大会战,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村委会主任邱贵良带领着全班人马在青贮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睡一铺炕,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建起了忠厚乡第一个青贮公司。

他们不光是领着群众发展生产,还带头维护群众的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好事、解决难事。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民出门难、买牛难的问题,多次由村里出钱派人领着农民到海拉尔、双城购牛;为支持群众养牛,他们多次把信用社的同志请到家门口,为农民办贷款;村里几年来还多次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仅今年新 学期开学,就拿出4千元,资助3名贫困户子女上学。

针对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为群众服务意识不够的实际,村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党员干部“走进农户家门,说出心里话,帮想发家路,搭好致富桥”,每次村干部入户都带笔记本,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能当面答复和解决的,马上给予答复和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反馈给支部,由组织协调解决。再如,积极组织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示范区活动,即掌握好一门技术、上一个致富项目、帮扶一个群众。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实用技术学得好,勤劳致富干得好,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目标,从而带动出了一支勤政为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干部队伍。

两手抓,创建世纪文明村

在群众致富的同时,村支部着重提高自己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他们就像过日子的家长一样,总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吃饱了,穿暖了,还得干点啥?”这几年,村支部决定把“还得干点啥”纳入工作日程。2001年4月,农乐村先后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通过了农乐村历史上最完备、最现代、也最能体现农乐村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村规民约。村党支部还趁热打铁,积极开展了争创“十星级的”文明户、“五好家庭” 活动。通过定期评比、请乡领导为高星级户挂牌添星和兑现奖励政策等方式,调动了老百姓参与创评活动的积极性。现在,全村共有“十星级”文明户67户,“五好家庭”86户。村支部善于用民主的、法律的、人性的手段处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村上设立了“民事小法庭”,有事都到村上解决。几年来,打架斗饿殴的、游手好闲的、婆媳不和的、虐待老人的基本没有了无理上访、越级上访的没有了,计划生育过去在农乐村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全村共有60多户只有一个女孩并且符合生育二胎标准的,妇女主任手头的生育指标一大把,却没有一个要指标的。

“扫干净屋子,才能招待客人”,是农乐村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村域环境,过去,农乐村的村屯路同其他村比是好的,但也还存在死角死面。今年6月,为了达到文明村标准,村支部研究决定:家家自修门前路,自挖门前沟,自建门前桥,公共路段由村上负责,有弯取直,有坑添平,统一垫沙子。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共整修道路7条,4,500延长米,现在下雨天也可以穿着拖鞋上街了。每年春天,村上都发动群众出义务工,在新整修路两旁栽花种草,在红花绿草的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让别人根本看不出是来到农村。村支部还在 2000年制定了“农乐村绿化五年实施纲要”。不但在成块农田边上栽上杨树,还在村屯主干路两旁栽上了风景柳。自2000年以来,全村共植树56,000多棵,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篇5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美丽乡村建设技术标书 篇6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篇7

1.1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的第一层——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变。

主要和大家分享几个数据:第一个数据关于村庄数量的变化, 二十年内, 多种因素导致我国自然村落已经灭失了一百万个。二十年前, 我国自然村落数量为370万个, 到2010年, 我们只剩260多万个;第二个数据关于城乡人口分布。我国目前城镇化人口中被城市化的人口数量大概是2.2~2.4亿, 这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还不高;第三个数据关于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用地。伴随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没有完全实现。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现在约为24万平方公里, 其中, 城市建设用地 (含城关镇) 大概是5.6万平方公里, 村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 其中村庄大约占了14万平方公里。

从这三组数字中大家是否可以解读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解读出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走向?解读出村庄未来发展的困惑?城镇化发展质量我们必须要从以土地为主的城镇化模式, 真正转变到以人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当中来, 这就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 这个紧迫性通过上述三组数据已经非常集中地反映出来。

1.2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紧迫性第二个层面——城乡人口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已被制止。

最近三年, 政府做了很大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1.7~1.8万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在近十年形成的, 能否扭转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面临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搞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让农民更幸福, 让农民收入更快的增长, 让农民能够更稳定地生活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紧迫性第三个层面——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这一层面主要关于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带来了什么问题?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时, 主要承载着扶持、支持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 当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于是就出现了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保证发展的利益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占少数比例的农村人口倾斜, 使我们农业不落后、农民不贫困、农村不凋敝, 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到底何在?这值得我们很好的思索。首先这不是单一去解决农村的表面问题, 而是要借此发力, 促进城乡资源统一的配置与要素的积聚, 促进县域经济竞争能够上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城乡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上经得起考验。同时要注意到,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农民参与、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 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正确有效途径, 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抓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要求, 或者可以称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

其次, 一定要以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 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构建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深化理解与认识, 如何才能够构建这个新型的城乡和工农关系?在城乡新型的关系中核心问题还是要处理好农村发展问题, 处理好农民利益的问题。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人口的大国, 还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 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 而恰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间, 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我国现在农产品纯进口逆差是从2008年开始出现的, 当时是100亿美元, 2009年到2010年上升到200亿美元, 2011年已经达到300亿美元。据国际粮农组织预测, 2012年中国农产品纯进口会达到800亿美元, 这就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 所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确实肩负着很大的发展责任。

第三, 保证农村安全发展。农村安全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安全、城市的安全、发展的安全。农业部现在提出来的200多种动物疫病中, 80%是人畜共患疾病, 如果预防得不好, 就有可能会危及城市、农村人口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安全。以前我们讲病从口入, 今天我们要更多地讲人病畜防, 而第一道环节就在农村, 所以我想用这两个例证来讲这样一个话题, 今天农村的作用, 更多地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多功能型作用, 这对于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人类生态发展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等极其重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这是一种全新责任, 这种责任就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3 农村建设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

城乡差异化发展应当是美丽乡村建设长期的工作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突出城乡差异化的发展。

一是改变以往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农村地区的聚落方式, 要科学指导农村地区聚落方式调整, 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 形成中心城市、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镇、中心村这样一个有效率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

二是改变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 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制度机制。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是一个公共的过程, 是公共品的提供过程, 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向农村转移支付的过程, 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不断地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调整。要提高公共财政到农村的使用效率, 必须要有目的地在空间进行相对集中的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形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圈。现在, 这些规划已经在尝试过程中, 以发展良好的中心村、中心镇来承接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 进而能够更有效的为周边农民提供服务。

三是改变原来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 探索新型的城乡社区、市民社会的管理方式, 形成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新型社区这样一种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所以说, 城乡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保持、保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民俗、地域特色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

4 体现城乡发展的差异化

体现差异化的发展要求应该是一个功能型的发展要求, 农村、城市应当各自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城市不可能替代农村, 农村也不可能替代城市。农村在当前来讲最主要是要强调五大功能, 即承担起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 以五大安全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 如果农村本身不能宜居宜业, 如何谈保障这五大安全。城市特别是大都会地区、城市密集地区, 应重在提高五大能力建设, 要继续发挥其核心的引领作用, 即转变以工业生产发展为主的模式, 提升区域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大城市的创造功能、服务功能、信息引领功能为主的创新能力;提升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人文发展为主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的承载能力;提升都市区域、城乡建设的能力, 包括规划建设管理能力;提升民生发展、民生保障和市民幸福指数为主的服务能力, 我们要以五大能力的提升来引领或带领整个国民经济上水平、提素质、提质量, 应该是这样的路子。特大城市、大城市应该从一般性制造业的竞争领域退出来一点, 把一些发展空间让给小城镇、小城市, 这样才能形成在空间上比较合理的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作为城乡融合地区, 重点应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要适时适度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 完善基础设施, 再造已经失去的城乡生态环境, 形成城镇合理分布, 承接产业转移、工农紧密联系的城乡空间的发展布局。

城乡的发展差异还应该体现在空间布局上, 布局上的特点应该是紧凑的城市, 开敞的乡村。开敞的乡村空间是农村的特质, 不能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密、一样高、一个样。分散化城镇发展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那么, 我们必须要走农村疏朗、开敞, 城市紧凑、密集的发展道路, 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5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

对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我认为可以建立“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格局。在新型的城镇化国家战略中, 富足小城与特色小镇的作用不容忽视。富足小城应当多样化发展, 既不能小富即安, 也不能无限追求规模, 如何处理这一发展思路, 是未来规划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小城镇的功能, 把扶持县城、重点镇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化未来十年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希望国家能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政策, 重点支持县镇发展, 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小城镇发展的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求, 就要明确国家在这十年培育期内的主体政策,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产业引入的机制, 使农民愿意到小城镇落户。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三是明确城乡二元土地在小城镇中混合使用的模式, 解决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四是建立可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民无论在城市、小城镇, 还是在农村都有所保障。此外, 还要注意保护农村的特色, 尤其是传统村落。

6 务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 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投入与农民参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于已经深化的乡村建设, 要整合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乡村建设资金, 强化县级公共财产支配权, 地方财政收入专门用于乡镇建设。同时, 要组织农民参与, 结合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社会资本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的进程, 让美丽乡村建设在多元投资体制、多种利益的共赢及多主体积极参与下谋发展。

其次, 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为城乡建设维护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分别按7% (在市区) 、5% (在县城、镇) 和1% (不在市区、县城或镇) 三档税率计算缴纳。而现在各种社会规模化投资及很多不同的社会投资主体已经大幅度地进入农村。我觉得应该建立正常的财政渠道, 让这些社会投资主体既能承担其应尽的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责任, 同时又能有相应的一些收入来对农村的发展进行长期的维护和建设、管理。

第三, 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发展小城镇的新模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浙江农村龙岗小城镇建设, 到今天天津的华明镇建设,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方面, 已经有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在这个问题上, 如果步子能够大一点, 是不是能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要探索小城镇二元土地性质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 就要鼓励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统筹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特色小城镇建设, 我们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城乡互相包容的体系, 势必要注重小城镇的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系列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的积累过程, 必须依靠基层的不断探索和积累, 以及中央政府的责任承担和科学指导。

7 制度规范农村居民点调整

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不能说农村居民点不能动, 国际的城镇化经验也从没有这一条, 否则农村的人口都到哪里去了?城市的人口又从哪儿来呢?德国到现在还在对个别的农村居民点做调整。那么, 我国这么多的农村土地, 农村居民点不能调、城镇化空间不能动, 城镇化怎么健康发展?但是, 我们确实需要规范调整, 不能够违背农民意愿, 强迫农民集中, 强迫农民上楼。比如, 有的农民集中点建高楼, 竟然建了三十多层;个别农村搞高密度建设, 打造了一个影响未来品质的农村社区,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所以, 如何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思想与农村居民点的规范性调整结合起来, 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对农村的建设活动不能简单的说不, 而应当考虑中央政府、各级政府承担什么责任, 如何去引导和支持。

第一, 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循农村发展实际调整农村居民点。在这个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视。首先, 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本身就是一种要素流动、要素集聚、要素重组的过程。重点应当是农村大量散落的、分散的自然村落, 而不是为了要建设用地去搞农村居民点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调整应当是和平的、渐进的、利益逐步调整的方式进行。

第二, 科学规划指引农村新居民点建设。我们到底是先改非还是先改居, 还是同时改, 还是建了镇再改?很多问题都没说清楚, 改居改非的条件目前也不明晰。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要求, 同时也要明确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原则, 这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 农村新居民点调整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特色 (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 。

第四, 加强农村新社区社会管理。

8 部门联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 也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就能推动的, 尽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三定方案中明确承担着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职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 做好城乡统筹规划, 要坚持规划方法的改革创新。

第一, 以县域或镇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规划。要实现全域规划, 包括全地域、全要素、全职能、全过程的规划。

第二, 要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规划指标指引。要创新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 重点就是“三生、三集、三保、三圈”。“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 现在“三生”规划目前做的实践还不太多, 仍须探索。“三集”即集中人口、集聚城镇、集聚企业。目前“三集”的规划比较多。“三保”即保护生态、保障安全、保全利益, 保全利益就是指要保护城乡两个方面的利益。“三圈”即交通圈、服务圈、休闲圈。有一个好的规划作为指引很重要。

第三, 要加强部门的合力推动与深入基层的指导。要多做调查研究, 多出主意、多出方法、多出政策。

第四, 要有利益机制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

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幸福家园 篇8

一、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题公园带动和公益广告辐射的作用,特别是在万泉河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等重点生态文明景区和美丽乡村,用石刻、图说、灯笼等将核心价值元素打造成为人们争相拍照留念的一个个艺术品,“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耳濡目染、入脑入心。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开展“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典型评选活动,形成好人受尊敬的价值导向。嘉积镇大园古村依托“秀才村”“博士村”等人文资源,开展古村修复建设和文化传承工程。

二、坚持生态为重,着力打造体现地域特征的美丽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和文化风貌。充分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色,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2013年,博鳌镇被评为全国第一批8个美丽宜居示范小镇之一。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实现全市镇(农场)村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上一篇:企业管理问题小论文下一篇:旧设备拆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