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2024-07-03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精选8篇)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1

一、政府的服务

1、建立工作机制,为银企合作提供沟通平台。由各县(市、区)工业园管委会牵头,每半年召集一次银企洽谈会,一是分析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得失,解决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二是推介新入园的企业和项目。

2、结合银行的信贷政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凡大的招商活动或重大项目,让银行提前介入。银企“相亲”既可让外商放心入园,又可使银行超前展开融资调整,这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体现效率,更可提高入园企业的品质。

3、建立土地回购储备体系。园区地块合理定价,公开挂牌。政府可以优惠招商,但当银行依法处理抵押土地时,土地储备中心有义务按设定的抵价登记价值回购储备。这样做既可以解除银行对抵押物变现的忧虑,又能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逐步提高园区自身的品质。

4、建立以财政出资为核心,工商业界积极参与的商业性担保基金。参保企业既可享受担保权利,又要承担一旦违约就得“破产出局”的风险,担保基金以“当铺赎卖”的方式可获得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还能有效解决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窘境。

二、银行的服务

1、建立信贷辅导机制。年初各家银行联合进行一次政策宣讲活动,向园区企业介绍各自的信贷政策、融资品种、准入标准和信贷管理规定;对于经营期满一年、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年报的开户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评级,达到准入标准的积极上报授信额度;对经营期未满一年的也要积极进行财务辅导,帮助企业努力朝标准靠拢。

2、建立贷款合作机制。倡导试行多边贷款合作模式,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解决一些较大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银团贷款的牵头行贷款份额以不高于40%为宜,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各参加行的积极性,促进信息分享,加强贷款管理。在这个平台上还可试行贷款的二级市场运作。

3、建立理财帮扶机制。利用银行的理财顾问和现金管理优势,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运作上的不足,促进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更好地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三、企业的努力

1、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诚实守信,着眼长远,努力打造“市场信得过,银行能放心”的企业品牌形象。

2、聘请有良好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做自己的常年合作顾问,按要求向银行提供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以规范的财务活动在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2

1 我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抓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大力扶持,使我市绿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三品认证面积达到18万hm2,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12万hm2,有机食品从无到有、生产基地规模达到3.33万hm2,锦州地区“三品”总数60家企业,182个产品,其中有机食品:4家企业,44个产品;绿色食品:25家企业,74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37家企业,64个产品;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家,培育了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2009年绿色农产品年产量达到180万t,2009年全市绿色农业实现产值35亿元,创税3600万元;完成订单农业规模3.33万hm2,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人均增收80元。

2 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

2.1 对绿色农业发展认识不足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不系统、不够准确,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不能更好地指导绿色农业发展实践。

2.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调水控水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低,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陈旧老化,灌溉保证率低,灌区工程不配套,农机具配套率低,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少,机械收获率低,农机具利用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低。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面积少、规模小,化肥施用面积大、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少,农肥积造和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绿色农业抗御干旱、冰雹、洪涝、大风、病虫草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3 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多年来我市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大量生活垃圾和人畜粪尿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农业污染严重;深翻轮耕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农民长期掠夺式生产,土地养分含量急剧下降、营养严重失衡,土壤板结硬化、耕层变浅、结构性状变差,涵水保肥能力降低,部分农田已经亮起了“红灯”;森林乱采滥伐,林地、草原、湿地、五荒资源的乱开滥垦,自然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较重,病虫害频发造成损失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依然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4 标准化水平低

我市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经营模式严重缺乏,且没有被广大生产经营者认同接受、全面准确掌握运用并严格执行,跑粗走样现象明显,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检测不到位,监控缺失,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还有待增加。

2.5 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优质不优价,高位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影响了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 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推进我市绿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大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

加大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宣传绿色农业的相关知识,另外在加大绿色农业知识普及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中绿色农业从业者、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涉农部门领导干部的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培训。

3.2 加大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力度,提升基地规范化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自然条件和发展趋势,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出若干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或区域,基地建设要按照“大规模、高标准、高科技”的要求,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按产业、分品种、划区域进行规模化发展,并推进其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3.3 培育扶植龙头企业,开发精品

政府相关部门应坚持通过改制强“龙头”,利用政策扶“龙头”,经过招商引“龙头”,紧盯市场育“龙头”等多管齐下的措施,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要采取措施尽量做大做强现有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企业达到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标准。

3.4 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

绿色农业不仅要靠生产,还要通过良好的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并实施名牌战略,才能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把绿色农业产品的营销作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加强销售网点布局完善营销产业链条,推进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5 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尽快实现立体生态绿色农业

农村能源建设,以沼气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和发展绿色农业结合起来。力争全市农村沼气全面普及。把沼气建设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村卫生“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的沼气建设模式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村能源建设和绿色种养业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3.6 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为发展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3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4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佳木斯市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致力于打造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民营经济的数量、经营规模和运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成为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利税收入、解决就业问题的生力军,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我市毕竟还是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克服。

一、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在政府那儿得不到与国企、外企同等的待遇,老板与员工都低人一等。建议新闻单位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多作正面报道,对诚信守法的民营企业要大力宣传。政府在选择支持企业时,应一视同仁,甚至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诚信守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投入。

今年以来我市新增贷款大幅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水利、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项目,受惠对象主要是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获贷款不多。不少民营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先进的生产设备,自身资金压力较大而需要融资解决,但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审批程序复杂,条件苛刻,且利率较高,企业面临缺乏有效担保形式和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等困难,难以从银行融入资金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货款回笼周期延长,挤占大量资金,加剧了资金短缺矛盾。融资不畅致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及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一些订单和项目被迫放弃,发展潜力受到制约。此外,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担保机制。信用担保组织缺乏,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大大制约了担保业务的发展,对建立良好的银企融资关系带来巨大束缚。应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机构。除了将由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化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的股份制担保公司外,还可考虑以行会、商会为主体筹建信用担保机构.(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储备不足。

我市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滞后,特别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合理规划、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上面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人才问题因此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专业性网上企业人才市场。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引导私营企业主动参与。这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企业人才统计制度和全市联网的企业人才信息系统,创建网上人才市场,开通人才引进网站。实现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化方面发展,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量”,即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大多数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没有真正实现由劳动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虽然这其中包括人才不足、技术不高、资金不畅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企业主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上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市场意愿不足,企业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还不够强烈。企业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外部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健全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后劲,目前民营企业大都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上不了层次的问题。建议由政府引导,商会、协会牵头,组织开展民营、私营者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以便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有计划地邀请发达地区有实力的私营企业来我市与我市民营企业经营者互相交流,传授发展经验,拓宽我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视野。加强私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企业家培训班也要将个私经营者纳入培训范围。通过教育培养,不断提高个私经营者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个私经营者,走出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与服务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把目光都集中在大型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上,广大中小企业遇到“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职能不完善。配套化服务程度低,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较低,在管理上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体系和网络。要么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要么是只收费,不管理,遇到具体问题,无人过问。三是缺乏双向的及时沟通交流。许多私营企业主在调查问卷中都表示希望继续加强与政府的信息沟通。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相对周边地区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我市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出台较为落后,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在财政上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项奖励、扶持、帮助资金,税费缺乏弹性。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涉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如何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如何搭建民营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相互沟通的平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种因素,结合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落实好各项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一)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扩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数民营企业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是“提供优惠利率”、“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强制性提高主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一是建立多渠道融资服务平台,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议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较充裕、金融业发展较发达的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有意向的民营企业组建金融机构,服务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并将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部分资金作为担保资金,同时对部分民营企业进行贴息优惠政策,突破民营企业融资抵押不足的约束,有效地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门槛。授予行业组织对企业申请财政金融扶持资金的建议权;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行业组织、综合商会与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对接,发挥商会组织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联系,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信贷资金供需的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行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强强联合,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办理抵押登记等手续的效率。三是促使金融机构推进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增强金融服务动能。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大的业务权限,在大企业和优质企业信贷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将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作为为银行未来的信贷方向和新的增长空间;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加强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推广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信贷品种。四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系统、公安部门身份证系统这三个基本数据库,加快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地方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落实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税务部门按照权限,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考虑调减部分地方税种,充分发挥税收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部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率,降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负,减轻民营中小企业负担。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对困难行业、困难企业的税收减免和预缴、分期缴交和降低社保费用等作用,及时帮助困难企业“止血”,帮助舒缓民营企业解决现金不足的压力。

(三)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设立各种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实际困难的扶持、奖励措施,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稳定下来,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加大扶持力度。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省、市扶持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的配套,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的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其他事项。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财政扶持力度。

(四)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例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我市新规划中的大型基建项目;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政策和范围,将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消费升级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在国际市场方面,建议政府帮助增城民营企业巩固好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协助民营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倾销诉讼等,鼓励金融体系通过扩大出口保险、信用证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出口。同时,支持我市民营企业拓展东欧、中东、东南亚、拉美、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我国援外项目等。

(五)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优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鼓励南部镇、街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民营企业转移,通过腾笼换鸟,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园区式、集群式发展。

(六)鼓励并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而政府也要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大力构筑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平台,做好包括公共信息和技术等在内的公共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提高其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出台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功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提升与科研机构学研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发展高新园区功能。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原有产品、工艺、设备改进,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应用,购买专利、技术,购买设备、引进新生产线,提高企业发展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创立名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的企业给予相关奖励。

(七)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储备好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由市财政安排的竞争性扶持专项资金补贴,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由人事和劳动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主动联系大专院校,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专场招聘会,让企业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以激发各类人才内在动力为目的,建立集利益、荣誉、社会保障等于一体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为稳定企业人才队伍发挥积极作用。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办法,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依托,培育建立企业经营者市场,发挥信息咨询、任职培训、资质评价、人才推荐等功能,为经营管理者及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新型机制。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建立有利人才留任的企业文化。实行外来人才的“国民待遇”。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就学、就业视同本地居民的待遇,对特殊人才,要在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上予以照顾。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XXXXXXXXX公司

XXX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5

一、基本情况

汉中市中小企业的机械加工业是从70年代的农械制造和农机维修业开始起步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机械加工业已成为全市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行业。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有机械加工企业758个,从业人员8795人,拥有固定资产15709万元,实现加工产值6.5亿元。涌现出了汉中始皇磨粉机制造公司、汉中华汉机械厂、西乡西玛机床厂、汉中红星带肋冷轧厂、城固华星精轧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和汉台宗营机械加工小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中小企业机械加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起步早、发展慢、总量小。中小企业机械加工业在7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然是总量小、层次低、后劲弱,机械加工业的产值仅占全市中小企业总量的4.1%。

2、“三大”因素制约了机械加工业的发展。一是大工业的带动功能不强。我市大工业总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虽然有几户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规模企业,但总体扩散产品少、协作效果差、带动作用弱。曾有一些乡镇机械加工企业为国有企业配套,但因这些国有企业不景气而相继停产或转产。二是投入不足。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高投入行业。但多年来,无论是贷款、还是财政扶持和民间资本

都严重投入不足。三是技术构成低。装备制造业需要较强的技术研发力量和熟练的职工队伍,但我们的企业人才资源匮乏,熟练技术

工人大量外流,普遍存在“人才荒”问题。

3、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措施。市、县政府在做大做强装

备制造业方面,没有整体规划,缺少引导和扶持手段。

三、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主导

产品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区域协作、产品配套、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装备制造中心和协作区,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突破发展的重点。

2、着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的努

力和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提供智力支持,政府扶持的产品研发机构,培养一支宏大的职工技术队伍,来支撑和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接。国有企业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向民营企业扩散零部件加工,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促进自身不断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也要主动与国有企业“攀亲结姻”,当好“配角”,实现共同发展。

二○○六年八月一日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6

关于加快我市天然气加气站点建设的建议

双城市代表团鲍海春

天然气作为目前汽车首选的替代燃料,具有资源丰富、绿色环保的优势,其主要优点是节省能源、污染少、价格便宜、使用安全,尤其适合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上使用,有利于推进城市节能环保、保护生态环境。从2009年1月开始我市在公交行业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汽车(CNG)。目前,我市已有800多台CNG公交车。但今年入冬以来,我市出现“加气难”现象,追其原因是我市正在使用的天然气加气站仅有4个,分别位于九三五厂附近、香滨路、哈平路和先锋路。这就意味着1个加气站每天要为200辆公交车加气,200:1的悬殊比例让有的公交车加气时间竟然长达3小时以上,造成了哈市公交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必须尽快解决我市天然气加气站点不足的问题,加快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

一、加强加气站点的统一规划

建设一个加气站涉及土地、规划、环保、消防、资金等很多方面,需要多部门配合。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考虑建设加气站前要深入开展调研,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合理布 1

点。规划考虑加气站建设时,要结合加油站网络的现状,本着“能兼则兼,统筹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加油站资源加建加气站。这样有利于加气站的科学布局,也节约市区有限土地资源。

二、加快加气站点的审批流程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7

主导产业的内涵和欠发达地区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 主导产业决定经济增长方式, 引导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方向,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遵循经济运行规律, 培育主导产业, 已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 主导产业的内涵

所谓主导产业, 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 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第二, 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第三, 对其他产业及至整个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广泛的影响。

主导产业的内涵与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等的内涵是不同的。主导产业不等于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现实经济中支柱, 而主导产业则是未来经济中的支柱。主导产业也不同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都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作用, 但主导产业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也有明显的区别, 瓶颈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而主导产业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则起着带动的作用。

在各国经济发展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国内外经济学家考察、研究了不同国家及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 提出了不少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理论, 比较著名的有赫希曼基准、筱原二基准、相对优势基准、周振华三基准、综合比较优势基准、就业基准等等。

我们要清楚地看到, 虽然国内外主导产业理论五花八门, 但主导产业理论毕竟是经验性的总结, 不能完全用主导产业理论基准来选择现实中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二) 欠发达地区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意义

主导产业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主导产业的变化发展,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从而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水平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当前, 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增长速度放慢, 分析原因, 其实质就是没有充分认识主导产业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 对本地区主导产业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因此, 充分认识和科学发展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特殊作用, 对欠发达地区就尤为重要。

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所以制定科学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 选择和培育出与本区域相适应的主导产业, 这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至关重要。欠发达地区正确、合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1、正确选择工业主导产业, 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主导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 多数主导产业的技术先进, 其增长率必然远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 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也相应提高。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也就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2、正确选取了工业主导产业, 有利于发挥经济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

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不仅其产值在全国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 从事该产业的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有较大优势, 而且区域内具有相对的资源禀赋优势, 通过发挥这些优势, 开展广泛的区际间的分工协作, 取长补短, 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正确选取了工业主导产业, 有利于利用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

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产业互相关联的活动效应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关联效应基准的理论涵义很明显, 即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从前瞻、后顾、旁侧三方面诱导、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发展, 从而有利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往往主要靠某一或几个优势产业部门而起家, 以后逐步围绕这些主导产业发展起一系列与它有着纵向与横向联系的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除了需要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和“瓶颈”制约的问题之外,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应为重中之重。可见, 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源市工业产业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因素

(一) 河源市工业产业的主要问题

河源市1988年建市, 当年GDP为17.24亿元, 农业占绝对地位;15年后的200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1年全市GDP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2005年GDP与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200亿大关。2006年河源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7.2∶46.08∶36.7, 这就是说在广东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时代, 而河源则刚刚进入工业化初期。虽然近年来第二产业发展迅猛, 但河源的工业产业结构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总量小, 大型工业企业少

河源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一直偏小, 各行业规模不大。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河源GDP占全省GDP比重为1.01%, 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0.90%。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6791个,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8个, 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3.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大中小企业类型来划分, 只有一家属于大型企业, 其他均为中小型企业。

2、工业产业不够集中

产业在区位上的适度集中, 是企业发挥规模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 而过度集中又会导致规模不经济。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成绩巨大, 引进了很多企业, 在工业园中实现了企业在空间上集聚, 但在产业上类聚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从河源工业产业内部来看, 一些产业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同行业中的众多小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如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 抗风险能力差;从产业外部来看, 产业关联度低, 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

3、第三产业对工业化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

尽管近几年来, 河源市第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其发展增速仍然明显滞后于GDP增速, 同时存在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 新兴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有些厂商就提出生产中一些常用的配件配料河源市场都难于找到, 更不要说成行成市了。比如, 我们服装产业, 目前只是加工基地, 前没有原料市场, 缺乏批发销售的平台。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源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二) 影响河源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因素

欠发达地区往往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实际上也是欠发达地区选择工业主导产业的约束因素。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生态因素

现行工业化国家前期走的是一条“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传统道路, 中国过去发展走的就是这样的老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绿色GDP也进一步深入人心。河源市是东江的上游, 直接承担珠三角和香港地区的供水任务, 环保目标首当其冲。这种地理位置和全国全省社会发展的全局决定了河源的经济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这就客观要求河源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集约式的发展模式, 不断提高工业化的技术含量,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又给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出了一道难题,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话好说, 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资金因素

河源市2006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7.52亿元, 但年末全市贷款在比上年增长51%的基础上, 余额只有130.89亿元, 而且,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贷款。银行实行信贷责任制之后, 地方银行的惜贷心理非常明显。而地方财力“吃饭”问题尚未解决, 2006年达到12.54亿元, 还不到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因此要求本级政府财力支持不是十分现实。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招商引资”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但由于各地都在争相抢夺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 资本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这就给先天优势不足的欠发达地区增添了困难。

3、人才和技术因素

近年来,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河源改变了本地大学毕业生不愿回本地的现象, 但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回来的还不是很多。现在企业最缺乏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甚至有不少企业需要的熟练工人都比较缺乏, 作为能够统领各类资源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由于人才的缺乏, 直接在工业企业的表现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力量。目前, 河源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在规模上尚难以担当起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重任, 在水平上也不足以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重要工业部门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相对落后;三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 产业链条短, 附加价值低。

培育主导产业, 提升河源工业发展水平

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是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 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看,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在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前提下, 要想从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就要根据资源优势使用本地区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只有结合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特点, 利用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才能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 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科学规划, 为工业发展提供前进方向

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认清优势, 扬长避短, 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因此, 在选择区域工业主导产业时, 必须以科学的论证与决策为前提,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目标, 以高新技术为依托, 针对不同的区域类型、不同的资源优势、不同的经济增长点来确定经济发展方向, 把域域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

制定主导产业规划时,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决不能好高骛远。由于河源经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成长阶段, 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因而, 河源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面对河源经济发展的实际, 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和重视资金和技术两大因素的影响。

第二, 切忌朝令夕改。经过论证选准的区域工业主导产业, 一经确定, 就应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 确保成功。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只要是方向上正确, 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就不能因领导人的变更而随意改变规划。

第三, 重在培植与建设。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仅仅只是明确了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要获取比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区域工业主导产业的培植与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加强主导产业本身及潜在主导产业的培植与建设;二是要加强主导产业及潜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建设。通过主导产业培植与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加强基础设施, 提高服务水平, 为主导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投资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 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 以及局部地区环境和国民经济总体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投资者在一地区或一国进行生产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已有的和所需要的条件和状况。发达地区经验表明, 投资环境条件的好坏, 在主导产业确立中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 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基础设施是人们看得见的硬环境, 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人们的共识, 而软环境建设则是欠发达地区最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党委和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提高服务能力, 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支持组建、引进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研究、策划、辅导、担保等各类中介机构, 使人才、资源等要素向主导行业集中。积极引导各主要行业成立行业协会, 规范行业竞争, 开展行业协作, 组建企业集团, 形成地区综合竞争优势。全市各部门都要树立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 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 提供一切便利和支持, 保障主导行业的快速健康成长。

(三) 产学研结合, 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产学研结合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 开发出新的技术, 有效促使传统产业的工艺改造;通过联合研究, 对高新知识的扩充, 形成新的产品, 促使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联合研究, 对在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通常而言, 大中型的企业为求发展, 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寻求技术的更新, 以项目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 利用科技实力强, 知识结构新的“外脑”, 对产业升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实体、组织项目攻关、领办民营科技企业等形式,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内联外引。一方面引导鼓励各主导行业加强横向联合, 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 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 利用产业链优势, 包装项目, 吸引外来资本, 通过“产、学、研”结合, 吸引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加盟, 使主导产业不断裂变, 不断升级, 不断壮大。

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虽然当前产学研结合在我国的发展刚起步, 并不完善, 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 推进产学研结合, 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四) 继续推进“一区六园”建设, 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加速载体建设。统筹考虑工业的整体布局, 确立工业向城区集中, 向特色园区集中的指导思想, 促进企业在空间上集聚, 在产业上类聚。各主导行业都要形成集群式发展之势, 催生产业的裂变延伸, 发挥其规模效益。各类特色园区要根据产业的特点认真规划, 统盘考虑其基础配套设施, 适度超前建设, 以适应其产业的发展要求。

(五) 大力开展主导产业的品牌培育工作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 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种产品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品牌步入市场和占领市场, 从而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发展主导产业, 必须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名牌产品。目前, 河源市工业产业中有了一些知名品牌, 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食品行业。我们一定要制定企业品牌战略, 引导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 强化公关和广告意识, 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 推进河源市主导产业走向市场。

(六) 重点扶持手机、摸具、服装、制鞋、食品等产业

关于加快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 南通创造 公共服务平台 互联网+

工业设计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是创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工业设计已成为企业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它综合了工业产品技术功能的设计和外形美术的设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是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创建自主品牌,提高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营模式,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南通市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机遇,一举踏上跨越发展的新征程,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全国地级市10强,位居第8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南通工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三期叠加”下的新特征。而加快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正是应对日益复杂严峻宏观经济形势,破解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制约瓶颈,实现“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工业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国际工业设计学联合会(ICSID)在2006年对工业设计进行了最新定义:“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在许多发达国家,工业设计是一个企业甚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得到了政府和相关行业的鼎力支持。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步较晚,最先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等一线城市落地。到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正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2010年7月,国家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机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江苏省于2011年2月发布《江苏省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提高工业设计对生产制造的支撑作用。这些方针和政策的出台为工业设计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软环境。

二、南通市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

南通市工业设计的萌芽期应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当时的南通无线电厂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设计钟控收音机,其设计理念和水平在当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跨入21世纪之后,工业设计步入了培育期。目前,南通市工业设计发展正逐步由培育期向成长期迈进,在专题培训、政策扶持、平台打造、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营造氛围提高认识

2011年,南通市科协设立“工业设计推广应用对策研究”软课题,并在同年7月在《科技工作者建议》中刊载了“关于我市大力推广应用工业设计的建议”一文。2013年,市科协会同市经信委举办工业设计专家南通行活动,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并与多位企业家和设计师进行对接交流。同时,市经信委等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江苏省工业设计大赛、紫金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张謇杯家纺设计大赛等活动,鑫缘茧丝绸、罗莱家纺、大东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获奖。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宣传普及工业设计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二)争取政策打造示范

南通市积极响应省经信委关于开展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区(企业)认定工作的号召,制定出台扶持工业设计发展相关政策,在《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新确认的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和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累计获得14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企业、4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同时,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在201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同时,积极组织企业争取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引导资金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提速项目。目前累计有罗莱家纺、紫罗兰、富美服饰、第五街设计等15家企业共获得项目扶持资金近700万元。

(三)引进机构提升水平

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实力的提升,大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南通市工业设计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2012年,南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西北工业大学商谈引进人才来通合建工业设计研究院相关事宜;2013年,“南通市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正式建成运营。近年来,“研究院”秉承“工业设计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宗旨,与南通本地部分企业先后开展各类项目合作。比如与南通铁人运动器械、江苏格美高科技等公司开展品牌设计、产品包装、展会宣传等方面的项目合作;承担南通中集罐式储运公司的罐车涂装设计项目,其中的“龙行天下”涂装提高了品牌识别度。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南通市本地工业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和内涵提升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四)转化成果促进发展

发展工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设计成果的产业化,形成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南通市正涌现出一批产品设计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提升快的优质企业。中天科技是南通为数不多的百亿级企业之一,其工业设计投入占比从2012年的1.9%提高到2014年的2.1%,同时,公司开发的新产品销售对销售总量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45%上升到2014年的62%。罗莱家纺是国内家纺行业的领跑者,近三年来公司累计在工业设计方面投入近2亿元,完成设计成果21项,均实现成果转化,对公司效益提升的贡献率超过60%。鹏飞集团主要从事各类机械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相关技术服务;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新产品设计,成功研发8项新产品,累计申请专利2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新增销售的35%。

三、南通市工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顶层设计缺失

南通市目前还没有单独针对工业设计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现有的工业设计相关扶持资金仅限于对申报各类国家和省级工业设计项目的政策配套。而苏南、上海等地在工业设计领域起步较早,工业设计方面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相对较为完善,如无锡市于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无锡市工业设计产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南京、苏州等地相继建成各类工业设计产业园和集聚区。作为后起之秀,南通市要实现赶超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在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上有所突破。

(二)设计层次不高

当前,南通市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设计产业链逐渐形成阶段。从调研情况看,多数地区、企业尚未像重视制造业一样重视设计产业,普遍认知为重制造、经营而轻设计,往往认为创新设计投入多、风险大、见效慢,在新产品设计方面仍未脱离模仿、山寨的初级创新思维模式;部分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认为其价值仅仅存在于对产品“形”的改善,没有把工业设计作为一种企业核心价值加以开发利用;个别企业甚至对工业设计一无所知。这些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给工业设计的推广和发展形成极大的阻力,必须加以重视。

(三)产业脱节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南通市现有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主要以设计家纺、船舶、服装等产品为主。一方面,这些设计机构缺乏对市场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消费者意见的快速响应,产品创新设计很少能引领市场潮流,部分创意作品虽然在国际国内一些工业设计大赛中频频获奖,但其中真正能实现产业化、带动企业快速成长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南通市专业设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且模仿、抄袭现象频发。不少企业不在设计能力上下功夫,却通过挖角的手段获取他们的创意成果。这使得整个设计产业面临诚信缺失、竞争无序的尴尬局面,对推动南通市工业设计发展极为不利。

(四)人才资源匮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在设计人才的引进上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本地人才的招引虽相对较易,但设计功底、创意水平等各方面素质均无法达到国内一流水准;另一方面,南通市在对外地人才招引的配套环境和优惠政策上相较于苏南、上海等地均不具备竞争优势。一些企业在紧环境下仍积极探索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新路子,如亚振家居每年投入数百万元,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储备和输送优秀设计人才;第五街家纺设计中心为每一个设计师定制一套职业规划,使他们感受到在南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较高的收入预期。这些企业在组建研发设计团队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也间接降低了企业竞争力,长此以往将使得南通市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南通市发展工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以顶层设计为起点,营造工业设计发展新环境

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合理配置、以及高效利用。因此,南通市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一是健全组织体系。现阶段,南通市设计产业所属部门依专业不同分散在多个政府机构中,当前亟需组建一个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运行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工业设计领导机构或队伍,来牵头制定各项政策、推进重大设计项目、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集聚各类社会资源。二是制定发展规划。谋划编制“十三五”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落实具体任务,对工业设计相关的机构建立、人才培育、品牌打造、产业化融合等重点工作制定科学细致的实施方案,促进工业设计与南通制造2025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突破政策创新。工业设计产业扶持政策是工业设计前期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南通市首先要研究国家、省、以及周边发达地区相关扶持政策出台的背景、依据、对象、标准,以及政策的操作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发挥其他扶持政策的协同效益,比如可将工业设计产业认定为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科技型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部优惠政策。

(二)以平台打造为基础,构建工业设计服务新体系

学习借鉴宁波市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组建面向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将企业界、学术界、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等部门有机协调起来。主要提供企业、设计机构等单位的信息发布、需求介绍、行业政策法规等信息服务,以及提供业务培训、信息咨询、企业状况诊断分析等技术支持服务,同时可专门提供面向船舶海工、家纺、轻工等南通市特色产业的定制化设计服务。平台运作过程中需要采用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策略,先从典型的行业或亟待解决问题的行业入手,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服务领域,最终覆盖至全市。政府在平台建设、前期运营、政策扶持上需给予一定投入,而平台自身随着运营机制的完善须逐步形成获取经费的渠道和模式,以保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以全产业链为保障,凝聚工业设计提档新动力

完整的设计产业链是支撑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和创新的机制性环节。南通市需多管齐下,推动完善工业设计产业链。一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坚持“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组织协调各类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的协作,促进更多的成果实现转化。二是强化人才培养。依托西工大研究院,研究建立工业设计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工业设计大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带动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三是争取金融扶持。鼓励市级六大投融资平台设立相应的专业担保机构,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工业设计领域企业研发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设计合同作为抵押物贷款的新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工业设计企业现有存量资产。四是注重成果保护。研究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打开工业设计企业与相关知识产权部门之间的绿色通道,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培训、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

(四)以“互联网+”为方向,开启工业设计未来新征程

随着南通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全民互联网时代正式拉开序幕。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将对工业设计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策略制定等产生深远影响,更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贯彻工业设计始终,用户思维、极致思维等体现在产品研发各个环节,工业设计正逐渐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注重产品创意设计的同时,更强调对消费者精神情感需求的把握。就我市而言,要紧抓互联网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打造一个整合各类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立足本地企业、辐射周边市场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实现“互联网+工业设计”发展新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卜一丁,张娜,卜立言.工业设计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J].科技博览,2014(4)

[2]黄侨. 浅谈工业设计史[J].文艺生活,2012(12)

[3]李昱.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J]. 中国科技信息,2014(21)

[4]励中柱.宁波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5]于洋.中小型企业工业设计网络平台的构建[J]. 科技信息,2009(1)

上一篇:公司财务分析基础知识下一篇: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