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2024-09-04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精选9篇)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1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00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

在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农村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的整合,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智育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农村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校有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0人,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2人,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有8名年轻的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所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绩效工资挂钩,从学校挤出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只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学生就一定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全校师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使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之育人目标。2.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1、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九、研究方法设计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社

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和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一年级进行加减口算练习,二、三年级利用四则运算练习算“24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上网查找资料及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等。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及领导的支持,我们积极参与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质。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

低年级段: 以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和游戏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潘蓉蓉

中年级段: 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和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戴彦春

高年级段:以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蒋夕洲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各年级段负责人

第三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蒋夕洲(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并汇集成册。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教师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2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新课程,体现了其实践性和生活化,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关注。近几年来,各教科研部门、各学校纷纷对活动课的性质特点、理论依据、活动模式、规律策略、目标评价等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为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初步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是一处农村小学,由于受师资水平与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往往把它等同于以往的劳动课、科技课等。上课时多采用问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活动,有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小观察、小实验,但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导致学生活动兴趣不高,综合实践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感觉枯燥无味,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了厌倦情绪。对此,促使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策略进行了系列研究。

二、策略的形成

首先,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给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带来了一次蜕变。这蜕变是什么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博学多才,需要教师放弃权威,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因为这是一门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课堂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灵活性大、知识领域很广,所以我們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新课程的开发者。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研究问题,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变成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农村教师必须做到二点。

1.改变旧观念,达成新共识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有的教师认为: 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显性”远不及学科课程,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因而造成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被畸变为“校本课程”,甚至有的科任教师直接以“综合实践包”为教学内容。再则,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只把学生禁锢在相对狭小的课堂之中,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全员动员、积极开设、探索和尝试,引导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有了新认识:(1)综合实践课是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2)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

2.鼓励大胆实践,进行积极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是一种体验型实践性的课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活动主题的组织形式;以任务为取向,注重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活动形成的一种新课程。综合实践课活动有五大特征,即综合性、时间性、生成性、开放性、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做到两点:

(1)定位师生的角色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指导、组织学生,调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如:在面对一个主题的生成时,教师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态度,确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个性、兴趣等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反思,提高实效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几年新生事物,正处于毛泽东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的关键时期,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关键词是“活动”,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因此在活动中就会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新生成的问题呢?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反思、调整思路,才能确实提高活动的实效。

其次,多种方式开发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1.根据本地区的乡村特色,帮助学生选择活动内容

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本地区特色的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内容不能为本地区服务,再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也是不感兴趣的。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好适合学生的活动内容就必须的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求。

2.注意各学科的融合,调整教学时间

农村教师大多数都必须身兼数职,小学各科教学中都有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各科知识的融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避免了重复教学。教学时间实行“弹性课时制”, 每周各年级活动时间安排在同一个上午或下午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样更有利于老师的参与和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实验不过是其沧海一粟。但我们深信,只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定会展现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

[2]沈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6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3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成新课程标准的支撑点,新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也是培养数学家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数学课程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而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如何主动地去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和方式探索“呈现新知识”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较好地驾驭课堂,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准备;实施的策略

正文: 时下,很多地区都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采用新课程,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反映数学学科及其应用的进展,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加强了与其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它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标志,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正是在教学实践中才真正感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矛盾。即一方面努力想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与标准。另一方面又遭遇传统技能技巧测试造成的尴尬。

一、教师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正确地驾驭教材,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下分几方面讨论:

1、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适应

新课程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有较多不同的地方。

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必修Ⅲ中新增了算法一章。充分体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上课通过边讲边演示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另外,新课程教学中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在对学生的平价方面,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价值观等,这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方面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这么多“新”东西,教师是否适应得了?应该如何去适应?而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不仅是考察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这些新的改变,是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否将新课程按照课程射箭者的理念、思路实施的关键。即是说,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使用程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能否适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及思想和行为方 面的准备状况。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能够对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成为“研究型教师”。就是说,教师必须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好。

2、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据了解,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思想很难改变,即使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会出现“两层皮”现象。二是处于“亚健康”状况的身心素质,由于工作超负荷,将近半数的数学教师身体状况欠佳;部分教师经常对教育教学忧虑,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数学教师多年来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特有的博学、文雅,多才多艺的气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四是建设的业务素质急待提高,教学的出发点仍以学科为本,而不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科研意识、科研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而这些方面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和社会在课程改革之初,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心与理解,使教师能够有精力与体力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另外,尽早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当务之急。

3、高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课程改革富有成效地进行,必须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对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真正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要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用心揣摩《新课程标准》在理念层次、目标层次、内容标准层次、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资源开发层次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含义,用心地去尝试,实践《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思想,总结经验,使《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课程改革的承载者广大教师有了课程标准意识,用标准不断检验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创造性地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使课程标准有内在的生长力,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师尽快地走进数学新课程。

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中,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迎合、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以下分几点讨论:

1、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加强语文和英语的阅读训练,其重要性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因袭以做题为重心的模式,从而轻视了对材料的阅读指导,以致使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数学课就是解题课,他们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的引入、定义、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等,不是通过阅读教材去分析、理解、掌握,而是寄希望于讲解题目,反复练习,以期达到重复记忆知识的目的,结果学得吃力,事倍功半。《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为此,但凭借做题显然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讲授“函数的概念”曾经历过这样一个事实:前年,笔者任教了高一(1)(2)两个班级的数学科工作,其中(1)班基础扎实、成绩比较好,(2)班成绩一般,由于(1)班学生配合默契,因此讲函数的定义域概念便一带而过,更没有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虽然他们求函数定义域作业做得很好,但是在函数的单调性练习中,求函数ylog0.5(x2x6)单调区间时,不少学生却割裂其与定义域的联系错误做出11答案,,,。后虽经反复练习得以纠错,但这部分知识仍不巩固,22以致于在期末考试时,此类题竟有近一半的学生忘记考虑定义域而做错答案,(2)班学生基础较差,讲授概念时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先让学生看教材,然后要他们把概念好好读几遍,再背诵“函数”,“定义域”等,最后提问函数定义“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及“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中“A、B都是非空的数集”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定义域的重要意义,离开定义域,函数也就没有意义了;后来求ylog0.5(x2x6)的单调区间时,绝大多数学生做出了正确的答案113,,,2,期末考试时此类题正确率达到70﹪,仅此一例,当然不足以22说明教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窥斑见貌,举一反三,对我们重视教材阅读的教学不无启发。

2、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问题一定要准确,因为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相当重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改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堂,他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学,从教材中自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活动的交流中学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要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还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严重时还可能使师生的关系失调。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一课,教师先复习了实数的基本性质(任意两个实数的三种等价形式)和它们的几何解释,并且指出它可以作为推导其他不等式性质的基础,然后,创设了“学生先写出几个不等式,教师在这些不等式的基础上利用颠倒它们的方向,或两个相加减,或两个相乘除的方法,得到一些新的不等式,再让学生进行检验”的情境,通过教师算得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 悬念,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接着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前面问题相仿的问题,让学生去判断,目的要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经过前面的方法处理后,哪些结果是正确的,而哪些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得出不等式的性质,这样的设计,从知识逻辑关系上来说可谓是天衣无缝,然而,部分学生对不等式的一些规律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无法盲从于教师设计的程序,硬是直接说出了其中几条不等式的性质,还特地指出,这就是几何中的某某公理„„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活动耗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设计时能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认知,从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针对性地组织探究活动,这样教学就会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3、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又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

lgMM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lg(MN),lgMN,NlgMlgNN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4、课堂实施中要注意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地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下面通过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1案例:在数列 an 中,已知an1an2,a1,求通项公式an 解:∵an1an2 ∴an1an2

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13∴ana1(n1)d(n1)22n

221变式1:在数列中an,已知an12an,a1,求通项公式an。

2即数列an是首项为解:∵an12an ∴an12 an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即数列an是首项为∴ana1qn112n12n2 21,求通项公式an。2变式2:在数列中an,已知an13an2,a1解:∵an13an2 ∴an113(an1)即an113 an13,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3n13n3 22∴数列an1是首项为∴an1a1qn13n1 即 an23变式3:在数列an中,已知an12an,a11,求通项公式an。

3解:式子an12an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gan13lganlg2

11∴lgan1lg23(lganlg2)

11∴数列lganlg2是首项为lg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211∴lganlg2lg23n1

22即lgan1lg2(3n11)lg22n13n112lg(2)3n11

∴an(2)31

1,求通项公式an。2变式4:在数列an中,已知(3an1)(2an)6,a1解:由(3an1)(2an)6 得

3an2an1anan13an11an121an1)2(11)an

即3(121∴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an121()n1an31223()n11an33n1n1n1

3n1∴ann1

23n1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多样化的,变式教学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改变了以前教学中单一而繁杂的情况,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深刻内涵,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做起,即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通行,才能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用高尚的品质去感染学生,用超人的教学艺术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启迪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信赖我们,尊重我们。这时,我们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我们的行为他们会当成楷模,我们的课堂他们会跟着我们的感觉走;我们的成功,他们会为 我们喝彩,也将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事实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崇高的形象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欧,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吴莉霞,刘斌;变式教学要把握三个度;2-501,数学通报,2006年第4期;

4、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创新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勒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 谈新教材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4

2011——2012学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它取走了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跳得更高,走得也更远。

一、课程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新型课程。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课程的深化、发展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也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从2003年秋季开始试行这一课程,四年多的实践,建立了四个稳固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前后进行了三轮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学校以树立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理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教师的引领策略,充分发挥海盐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示范作用,以探究“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以塑造“睿智·求索”的学校文化为主线,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我们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以“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运行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计划及相应步骤;统一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

第二层次:教导处 教科室 德育处

教导处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检查实施的进展情况,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评价方案和教师管理评价方案,并开展实施考核评价。

教科室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信息和科研方面的支持。选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资料,负责学生、教师课题的申报、评奖工作。

德育处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规划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具体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观摩、展示、交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计等。

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科学组 学校图书室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研组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网站上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网页这一平台,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体验上传,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信息技术组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工作,促进互动与交流,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平台。科学组、学校图书室等部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上的支持。

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班主任 各学科教师 基地校外辅导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包括选题分组、协助聘请指导老师、成果的展示等。班主任、各科教师针对所任班级指导一个活动小组,对学生研究的每一环节――选题可行性、资料收集、调查研究、课题报告撰写、结题展示、总结答辩等给予具体指导,同时做好团队协作、安全防范和有关部门联系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设

1、课程总目标

结合我校“农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并非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四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

3、课时安排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2课时,学校将在这两课时集中安排在每个年级每周星期五的下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4、课程资源的挖掘

(1)立足校园生活,挖掘实践资源

多年来,学校组织了许多活动,如春(秋)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读书周活动、艺术节活动以及各种内容的班队活动等,这些传统的活动长期根植于学校,我们可以从这些活动内容上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颢。

也可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如春(秋)季运动会,3月的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等。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例如,办“环保知识小报”,“数学知识报”,“语文学习报”等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如开展《亲近校园植物》、《文化上墙我出力》、《我为环保校园献一计》等。

(2)立足学生生活,丰富实践资源

学生的生活充实而精彩,他们中有许多资源待我们去开发。如从儿童生活中的游玩活动,可以产生“对儿童游戏的调查”“儿童动画片知多少”“小学生喜欢什么漫画?”“你玩滑板车吗?”之类的主题。从班级出现的某些现象中,可以“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题。

在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的发现主题。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等,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点。

在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主题。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活动中,高年级视力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什么是假性近视等。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

增强学科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可延伸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语文课中的《蝙蝠与雷达》一文,让学生对动物的特功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语文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它是不可能给大部分时间你去进一步研究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时空,让他们研究一下“动物的特异功能”呢?

(3)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现代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渔业、种植业、养殖业发达,镇内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实验基地,农业科技含量高,因此,要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这独特而又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资源,立足地区的经济特色开发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从社会现象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并非生活的真空之中,社会上的赌博、迷信时时可见。而对这些社会不良现象,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门前的小河怎么变黑了?蚕怎么会中毒?水葫芦怎么越来越多了?养猪大户把猪粪排泄到河道好不好?所有这些问题略作修改,就可以认为活动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角度去发现问题

家住农村的孩子对自家种养业情况比较了解,一亩田种植什么?经济效益高不高,不仅仅是大人们时常思索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如:种水稻和种葡萄哪项获利高?同样的蔬菜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价格?等等。

◆引导学生从农业技术角度去发现

让学生联系自家种养业,可以产生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如:“为什么我家桃树只开花不结果?”“我家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怎么不甜?”“养好沼虾要注意什么?”“温室养鳖是怎么一回事?”等。这都可以成为学生有兴趣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从农具改革角度去发现问题。

农业生产工具已沿习了几千年的历史,只要在这方面多观察,多动脑,也不难能发现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挖沟效率?(对铁锹的改进)怎样使除草剂喷洒不损害植物?(对喷雾药机喷头的改进)怎样提高采叶的效率?(设计方便采叶器)怎样改进兔子饮水器?(设计兔禽自动饮水器)。

结合学生家庭特点,在自家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蔬菜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

5、资源板块的设置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5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郭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整节课以参观公园为线索,联系了例题,并辅以富于儿童化的语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简单有效的语言把10+20=?转化为数的组成概念即“10就是1个十,20就是2个十,1个十加2个十就是3个十,所以10+20=30”。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明确的数学思想,从而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同时在教学中,郭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是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因此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中学生,他们中有学习好的,数学成绩可以考到130分以上,当然也有学习不太理想的,中考时数学只考了七八十分。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我一直在反思,他们有一样的数学老师,一样的青春活力,学习好的学生也并不比学习差的学生聪明,可是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上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现状以及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交流一下我对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和研究的一些想法。

一、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概念及意义

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主要是指师生借助行动研究原理,解决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并努力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合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手段进行改进,通过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意义在于:(1)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可以发现自己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中的不足,然后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反思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师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态度的反思,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的重点

了解了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概念及意义,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呢?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对反思机制的探究,我认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1.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因此通过学生对自己是否掌握老师所讲的课堂数学知识点,是否了解与知识点相关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是否领会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对自己进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习惯了对于等式方程的求解思维,导致部分学生在对不等式进行乘除运算时忽略了正负号对不等号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及时进行数学思维的调整,就能够快速掌握不等式方程与等式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师结合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虽然新课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作业、阶段测试中出现的错题,然后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准确还是做题方法、解题思路不对等,结合错题原因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正。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由于教师已经对所讲知识了然于胸,因此对于相似的概念就一带而过,没有突出重点。教学反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教师主动反思之后还应该相互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反思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

在教与学的反思过程中应该注重策略。(1)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主要方式。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例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有时候没必要及时回答,而应通过反问以及有限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就是针对学生做错的试题,让学生自己整理正确答案,找出出错的原因。(2)反思要有阶段,有计划。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中的反思应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在每章知识总结的课堂上进行反思,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反思。这样分阶段有计划的反思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更好地解决问题。

總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构建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并通过不断实践提升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池文英.中学反思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7

中心小学为了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采取“点班带动,面上推广”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一、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国明政校长为组长,张文渻为副组长,7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课题组。国明政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张文渻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二、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为任课教师,同时还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人员兼职。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灵活性培训,第一就是校内培训老师,蔺国明老师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明白了这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弄清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就是让教师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习为我所用的东西。

三、按课程表,科学运用活动课时。

按照《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为3课时,同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2-3次活动,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四、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教材。学校以寿光市教研室开发的小学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作为指导性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借助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好、实施好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

五、形式多样化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六、保证活动经费投入,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尽管我们学校财力有限,但是,学校也拨出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值得思考的地方。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8

闽侯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闽侯县实验小学,位于闽侯县县城,现有学生2986名,教师142人,教师中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57人,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19人,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校有标准的操场、现代化的教室和各学科专用教室、禁毒室、图书楼、桃李园,特别是最近开辟了生产劳动实践区和等待增设的军事实践区、制作实践教室等,教学硬件软件设备都有利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为此,我们制定闽侯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小学阶段教育目标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利用当今工农业科学技术,渗透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体现实践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贴近小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项目,以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动方式,引导学生在接触自然、社会的各种实践中,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中积累资料,开拓视野,丰富经验。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2、在各种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中,提高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能力,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萌发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探究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等良好个性品质。

4、在浅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观察、记录、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每周按国家规定3个课时(微机一课时,劳动一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一个课时)和每周两节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间。除了保证学校每周安排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各学科教学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注意开发早会课和节假日等课外时间。

(二)实施机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 陈 辉(课程总策划、协调、管理等工作)

副组长: 薛 强(负责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运作,配合校长进行各项策划、评估和协调工作)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成员:叶晓燕、汤雪玲、陈峰、庄颖、程惠珍、程锦华(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检查监督落实相关课程实施情况)、程文乾(负责设备、工具购买,农具的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后勤保障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小组:

各班主任(负责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科研工作)

综合实践课程的课任老师(上好综合实践课,做好相关的记录)体育、音乐、美术组及课外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辅导相关课程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三)实施策略

1、基本模式

确定项目(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2、工作流程:

各班级(按学科)或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活动项目(主题),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指导活动,期末有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展示活动成果。

3、实施措施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三、四、五、六年级按班级课程表安排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一节劳动技术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注意事项:任课教师要编写教案,并根据教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2)各学科综合性学习课

时间:由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自行安排综合性学习时间。

注意事项:学科教案中必须有综合性学习教案。(3)校级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时间:每周三下午二、三两节

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见课外兴趣小组安排(4)各制作实践区活动:

地点:制作实践区的五个教室分置在教学楼一至五层的最西边教室。实践项目:

①手工制作室:布艺、纸艺、纸浆画、贴画、刺绣等。②茶艺室: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茶道经典。

③陶艺室:配置陶艺制作台等,让学生动手制作陶艺作品。④科技模型制作室:主要以“三小”、“三模”为主的实践操作活动。⑤厨艺生活吧:学习简单的烹饪技术和生活技巧。指导教师:每个教室设专职人员,负责课程开发和授课等 时间安排:课程融入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把原班级课外活动轮流表中流于形式的、意义不大的、重复的项目进行整合,加入五室课程。

注意事项:上课时班主任负责带学生到教室,维持纪律,配合辅助专职人员授课。课后把学生送回班级或回家。

(5)社会公德教育区

地点:禁毒室:学术报告厅、军事体验区:

实践项目:了解毒品的危害,进行相关教育;观看科教片,或集中听辅导报告等;体验军事生活的乐趣,增强体能,培养勇敢、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等精神,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性格。(待研究)

指导教师:禁毒室讲解员、个别班主任、法制辅导员 时间安排:结合各科综合性学习及传统节庆活动。(6)生产劳动实践区(种植养殖园)地点:后操场各班种植园

实践项目: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知识性学习了解,了解传统农业,认识简单的劳动工具,学会简单种植技能,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指导教师:各班班主任

时间安排:各年段长每天有序安排本年段班级部分学生到种植园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措施:

①每班分一小块地,有一份经费(主要用于购种、购肥料等)。②聘请农技员或有经验的教师、后勤人员作实地指导和管理。③种植养殖物:简单易种的农作物、蔬菜、花卉及常见的小动物等。④每班选出种植的作物,安排一课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种植。管理可如卫生区一样,班主任安排学生管理,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可利用早操、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班主任要深入田间活动,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

⑤设立成果展示区(实物或图片),分享种植成果。

⑥在对校园植物种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一些评选活动,如学生科普小论文评比、教师论文、课题评比、作文竞赛、绘画比赛等。

⑦每学期举行一、二次以分享自己劳动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如烹饪大赛、蔬菜带回家、免费品尝学校的午餐等,让学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同时把快乐带回家。

⑧学校每学期举行一、二次以科普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内容的主题班队活动,由班主任负责。

⑨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种植小能手”和“科普小专家”。⑩学校每学期评选若干个学校基地建设先进班级和若干名基地建设管理先进教师。

(7)文艺实践区(图书楼)

二层图书阅读,三四楼艺术区(科学、音乐、美术、舞蹈专用教室)(8)休闲娱乐区(桃李园)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生课间休闲娱乐,班级课外活动内容之一。

六、课程评价

适当的评价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有效杠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属发展性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

(一)对学生的评价

由家长、学生、教师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实践,直到满意为止。主要评价内容为:

1、活动过程材料:活动方案、记录卡、反思卡、实验观察记录、上课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

2、各类活动成果:手工、劳科技作品、调查报告、体验日记、专题活动方案、获奖证书等。

(二)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生评价、教师自评、行政评价三部分组成。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活动项目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材),活动过程组织与指导,活动效果反思总结。

(三)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应侧重考察课程实施之后,学生素质的有效提高和对学校素质的全面实施的有效促进。

(四)设立评价反馈“意见箱”

收集来自学生、学生协作小组以及班集体的反馈意见,课程实施小组负责整理意见,及时在小组内交流,并对专职及指导老师提出相关建议。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研究方案 篇9

关键词:情感;认知;学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56-01

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数学教育的差距。针对一些农村落后地区数学教与学的不协调所造成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来构建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的教与学的模式,该模式意在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来促进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或许规范课改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解决当地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课改所构建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一、模式的设想

首先数学学习活动离不开认知与情感的相辅相成。调查表明,农村落后地区有60%以上的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这些学生往往在数学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以单质状态游离在外,此时教师的当务之急应利用外在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好数学,但一些教师却没有利用好这一动机。很明显,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好奇心才能感受到其内在美从而激起内在学习动机,简单地说学生需要积极情感的激励,才能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因这些地区学生基础数学及各方面能力有限,加之教师课改观念不强,在活动中没有积极的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不到乐趣从而无法培养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学习数学就成了应付考试。而教师过高的以及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导致了大批学生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由于数学难学,所以我们需要将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结合来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再者学会数学思考也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新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应是让学生多思考。课前应以导学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浅显的思考本节内容概要来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学习内容的关键点,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来达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思考的目的。“学生相信自己亲身经历或探索的事实,并且记忆深刻,运用灵活。”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段话。教师可以适当对策略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点拨,但引导要注意时效性及价值性。对于课改所提倡的小组合作形式是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内容先形成浅层认识,再同别人交流讨论以利于对知识的组织和澄清,也可达到反思的目的。但小组合作过程中要防止讨论流于形式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对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二、模式的操作

教师在学生学习单元时给予学生本单元的试题结构比例并在单元评价时一定严格按此执行这属于宏观操作,而微观操作则严格按照数学新课程教学操作表上的要求执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有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师在宏观层面中可自编一些贴近学生知识基础、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还能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开放题;②微观层面的操作要体现学生的多思就要努力钻研导学既帮助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其备学法、备学生、备教法,又帮助学生按照要求思考数学知识;③为形成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教学系统就把宏观层面的自学调控和微观的思维活动相结合,宏、微观层面的操作相辅相成要同时进行。

三、模式的特征

1、情意的和谐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出师生互相尊重、共同劳动的育人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只有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凸显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模式宏观方面那么多的习题让学生自我研究思考的方式旨在引导其经历艰苦的学习过程,该模式对于农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能让对学习数学感到“惧怕”的学生能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这种人性化的教学策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力,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活动中不断劳动随时迸发的思维创新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课前浅层思考的数学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随着好奇心尝试解决教师建构的问题来达到其对学习数学的认知需求。这种心理认知和思维水平在课堂上互相建构并逐步发展其实是一种和谐的情感体验,从不同程度上展现学生的思维结果并欣赏其劳动成果。

2、工作实效性

本模式中《基于自我认知能力的评价》的操作即使教师不批作业学生也要认真对待作业及练习册,以前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工作如此繁重,学生经常不理解就抄别人作业的效果特别不理想。有序原理告诉我们: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顺序不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同可以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新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导学提纲”为老师和学生解决了课上时间不够的问题,学生课前准备充分不至于课上讨论流于形式。课上利用多余的时间还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典型作业,这样有效的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与此同时,教师减少了无用劳作,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导学提纲”的制作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3、认知有序性

模式中的《基于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的习题评价》体现了学习数学就是思考数学的思想,让学生按照数学学习的有序性和时机性去学习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教师以平价策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的学习并有序的思考,使学生逐渐体验到成功学习数学的喜悦。现代教育的事实是教师为评价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为改善这一教育问题《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先领悟本节知识的学法,利用导学的形式指导学生学和思,再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促动学生由浅到深的思考,体现师生对所学知识的再创造思考真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与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自身价值;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种师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有利局面是新课改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事业上一篇新的章程,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中慢慢探索、反思,为成功更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胡淑珍.教学技能[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上一篇:写母爱的诗歌下一篇:《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教学反思